柴梅萍摘 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 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 采用直译手法处之, 会使观众难以认同。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寓意; 重构; 修润; 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 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 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 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 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 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 在学术领域内, 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 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 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 为此, 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 鉴于此, 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 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 逼真、自然、随意, 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 久久不能忘怀, 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 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 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3](p184) 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 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 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 “以具体来表现抽象, 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 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 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5](p509) 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 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 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 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 顾名思义, 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 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 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 形之于声, 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 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 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 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 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 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 也紧扣剧情, 但直译的平铺直叙, 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 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 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
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 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 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 却娇艳迷人, 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 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虽然小巧, 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 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 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 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 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 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 乍一看, 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 并成了恋人。而后, 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 痛不欲生, 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 她无法面对现实, 为了爱情和名誉, 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 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 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 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 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 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 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 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 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 处理, 就事论事直译, 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 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 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 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 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 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 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 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 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 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 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 “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 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 在那方面我很敏感, 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 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 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 我没有号角, 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 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 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 约书亚, 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 东方盛行佛教, 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 而对西方文化, 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
柴梅萍摘 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 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 采用直译手法处之, 会使观众难以认同。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寓意; 重构; 修润; 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 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 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 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 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 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 在学术领域内, 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 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 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 为此, 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 鉴于此, 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 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 逼真、自然、随意, 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 久久不能忘怀, 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 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 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3](p184) 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 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 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 “以具体来表现抽象, 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 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 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5](p509) 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 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 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 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 顾名思义, 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 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 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 形之于声, 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 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 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 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 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 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 也紧扣剧情, 但直译的平铺直叙, 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 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 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
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 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 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 却娇艳迷人, 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 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虽然小巧, 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 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 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 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 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 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 乍一看, 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 并成了恋人。而后, 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 痛不欲生, 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 她无法面对现实, 为了爱情和名誉, 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 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 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 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 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 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 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 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 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 处理, 就事论事直译, 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 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 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 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 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 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 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 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 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 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 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 “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 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 在那方面我很敏感, 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 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 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 我没有号角, 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 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 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 约书亚, 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 东方盛行佛教, 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 而对西方文化, 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