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实践

  【摘要】血府逐瘀汤是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关键词】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血府逐瘀汤(以下简称本方)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夕、生草十一味药物组成。乃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王氏对瘀血学说有较大的贡献,并提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所著《医林改错》一书,补前人之未备,他根据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的原则,创立许多新方,诸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尤其提出补气活血的应用,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   本方可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临床实践,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兹将学习心得与实践,浅谈应用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方义剖析   本方特点是活血化瘀理气,方中以当归、川芎之甘温辛香善走,入肝脾以养血通经活络,配生地之甘寒入肝肾以养阴,合赤芍、红花、桃仁活血祛瘀而利关节,佐入柴胡、枳壳、疏肝解郁,使以甘草和中,桔梗之性升开胸膈之气,牛夕之性降导瘀血之下行,一升一降,合上述诸药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证,故有“逐瘀”之称。   总观方义,具有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二方加味组成。桃花四物汤有活血、养血、祛瘀生新之功,芍药改用赤芍,取其活血更宜,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疾患。   《伤寒论》用四逆散治疗由于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外达而形成四肢厥冷的所谓“热厥”。后世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凡是由于肝气郁结为主因所引起的一些病症,都以它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其原因就在于方中的柴胡,不仅善于达邪外出,而且是疏肝理气的要药。   本方不仅能行血分瘀滞,又善于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2临床实践   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以“气滞血瘀”或“气结血瘀”的证候,为使用本方的标准,结合不同兼证作适当加减,兹举典型病案如下:   2.1怔忡(冠心病)周某,女,48岁,干部。   怔忡发作已近三载,经常胸闷,心胸绞痛,反复发作,尤其天雨更甚。近因爱人病故,忧伤过份,症状加剧,彻夜不寐,脉沉、结代,舌苔薄黄而质紫,曾服西药疗效不显,于2010年8月5日就诊,要求服中药治疗。今据王氏称血府逐瘀汤能愈“忽然胸痛”“不眠”之证,故加减投之。   处方: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柴胡12克、枳壳14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灸甘草6克。5剂。二诊:心胶痛缓解,胸闷依然,入睡不佳,脉苔如前,再以前方另加琥珀末5克临卧时吞服。5剂。三诊:诸证近期基本消失,能入睡3-4小时,脉象沉弦,舌苔薄淡,治宗上方加黄连5克、肉桂3克续服。5剂。   本案发病原因虽多,但由于心阳痹阻,心血瘀滞是主因,故用活血化瘀理气之品,疗效满意。   2.2肋痛(慢性肝炎)曾某,男,43岁,干部。   肋痛宿疾,近因劳过度,右肋部痛胀增剧,食欲大减,纳谷则胀满,神疲乏力,面色微带晦暗,舌质淡紫,舌苔薄白略腻,脉象弦涩。经西医检查:肝大4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脾大1.5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肝功能检查,其中转氨酶偏高,诊断为慢性肝炎,于2010年6月7日就诊。中医辩论,属肝郁气滞,久病入络,气滞血凝,肝络瘀积,痹阻为患,治以本方加减。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8克、红花6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10克、桃仁10克、玄胡10克。5剂。二诊:肋痛胀大减,纳谷略增,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出入续服15剂。三诊:肋部痛胀基本消失,复查肝大缩减为2公分,脾只可能解及,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嘱常服归芍六君丸(或用汤剂)以巩固疗效。   3几点体会   3.1鉴别与辩证本方为逐血府之瘀而设,考瘀的含义,简而言之,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谓“瘀血之停蓄者即蓄血”。《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血脉受损,或离经之血未得排出体外停积体内某部的总称。   在症状表现上,如面容带?黑或晦暗,皮肤色紫肌肤甲错,或症积腹胀,青筋暴露,跌仆损伤,部位固定,持久性疼痛等,均应考虑为“瘀血”的征象。在舌诊上,以舌紫暗或呈兰色辩为其特点,而脉象一般以缓涩者较多,但亦有沉弦不等。   瘀血在辩证上,首先要了解有关瘀血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持续性或局部疼痛,尤须重视对慢性疾病如痹证和内脏症积,或虚劳形瘦、潮热、盗汗、妇女经闭、经少、腹痛等证,亦有“瘀血”存在的可能。   此外有明确有“瘀”的前提下,还须明辩瘀血的性质之新久,程度之轻重,部位之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等,来抉择本方的运用。   3.2疗效机制探讨瘀血之成,往往由于气滞血结而始,因血滞必气滞,血瘀必气结,因此治瘀先治气,活血先行气,考本方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可见以活血化瘀为主,合以理气解郁为辅,即有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使郁结之气得散,已成之瘀从气而化,已散之瘀不因气结而复聚,从而改善及解除气结血凝的病理状态,转化为气畅血行的生理状态,由此认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创立的理气逐瘀和补气化瘀二法,确有启迪后世疗瘀血理论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3逐瘀须顾扶正使用本方一定要有确切反映血瘀气滞的证候,才为遗方用药的依据,不能捕风捉影。《血证论》说:“克敌者存于将,祛瘀者赖于正,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这说明血瘀必然导致血虚,而治瘀者除急性病或形气俱实者外,一般均宜在扶正的前提下进行活血逐瘀,活血逐瘀之品,多有消散攻伐之性,若长时使用,易于伤正,不仅有损于气,必将更夺其血,有血实而瘀者可行之,设血虚而瘀者用之,势必更虚。   作者简介:陈素珍,女,(1962.3-),河南商丘,大专,中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

  【摘要】血府逐瘀汤是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关键词】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      血府逐瘀汤(以下简称本方)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夕、生草十一味药物组成。乃清代著名医学王清任所制订经验方之一,王氏对瘀血学说有较大的贡献,并提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所著《医林改错》一书,补前人之未备,他根据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的原则,创立许多新方,诸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尤其提出补气活血的应用,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   本方可通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所引起的疾患。笔者临床实践,以本方加减用于气滞血瘀而致的怔忡、低热、头痛眩晕等病证,效果甚好。兹将学习心得与实践,浅谈应用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方义剖析   本方特点是活血化瘀理气,方中以当归、川芎之甘温辛香善走,入肝脾以养血通经活络,配生地之甘寒入肝肾以养阴,合赤芍、红花、桃仁活血祛瘀而利关节,佐入柴胡、枳壳、疏肝解郁,使以甘草和中,桔梗之性升开胸膈之气,牛夕之性降导瘀血之下行,一升一降,合上述诸药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证,故有“逐瘀”之称。   总观方义,具有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二方加味组成。桃花四物汤有活血、养血、祛瘀生新之功,芍药改用赤芍,取其活血更宜,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疾患。   《伤寒论》用四逆散治疗由于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外达而形成四肢厥冷的所谓“热厥”。后世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凡是由于肝气郁结为主因所引起的一些病症,都以它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其原因就在于方中的柴胡,不仅善于达邪外出,而且是疏肝理气的要药。   本方不仅能行血分瘀滞,又善于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2临床实践   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以“气滞血瘀”或“气结血瘀”的证候,为使用本方的标准,结合不同兼证作适当加减,兹举典型病案如下:   2.1怔忡(冠心病)周某,女,48岁,干部。   怔忡发作已近三载,经常胸闷,心胸绞痛,反复发作,尤其天雨更甚。近因爱人病故,忧伤过份,症状加剧,彻夜不寐,脉沉、结代,舌苔薄黄而质紫,曾服西药疗效不显,于2010年8月5日就诊,要求服中药治疗。今据王氏称血府逐瘀汤能愈“忽然胸痛”“不眠”之证,故加减投之。   处方: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柴胡12克、枳壳14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灸甘草6克。5剂。二诊:心胶痛缓解,胸闷依然,入睡不佳,脉苔如前,再以前方另加琥珀末5克临卧时吞服。5剂。三诊:诸证近期基本消失,能入睡3-4小时,脉象沉弦,舌苔薄淡,治宗上方加黄连5克、肉桂3克续服。5剂。   本案发病原因虽多,但由于心阳痹阻,心血瘀滞是主因,故用活血化瘀理气之品,疗效满意。   2.2肋痛(慢性肝炎)曾某,男,43岁,干部。   肋痛宿疾,近因劳过度,右肋部痛胀增剧,食欲大减,纳谷则胀满,神疲乏力,面色微带晦暗,舌质淡紫,舌苔薄白略腻,脉象弦涩。经西医检查:肝大4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脾大1.5公分,质中等硬,有明显压痛,肝功能检查,其中转氨酶偏高,诊断为慢性肝炎,于2010年6月7日就诊。中医辩论,属肝郁气滞,久病入络,气滞血凝,肝络瘀积,痹阻为患,治以本方加减。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8克、红花6克、玉金10克、丹参12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10克、桃仁10克、玄胡10克。5剂。二诊:肋痛胀大减,纳谷略增,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出入续服15剂。三诊:肋部痛胀基本消失,复查肝大缩减为2公分,脾只可能解及,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嘱常服归芍六君丸(或用汤剂)以巩固疗效。   3几点体会   3.1鉴别与辩证本方为逐血府之瘀而设,考瘀的含义,简而言之,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谓“瘀血之停蓄者即蓄血”。《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血脉受损,或离经之血未得排出体外停积体内某部的总称。   在症状表现上,如面容带?黑或晦暗,皮肤色紫肌肤甲错,或症积腹胀,青筋暴露,跌仆损伤,部位固定,持久性疼痛等,均应考虑为“瘀血”的征象。在舌诊上,以舌紫暗或呈兰色辩为其特点,而脉象一般以缓涩者较多,但亦有沉弦不等。   瘀血在辩证上,首先要了解有关瘀血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持续性或局部疼痛,尤须重视对慢性疾病如痹证和内脏症积,或虚劳形瘦、潮热、盗汗、妇女经闭、经少、腹痛等证,亦有“瘀血”存在的可能。   此外有明确有“瘀”的前提下,还须明辩瘀血的性质之新久,程度之轻重,部位之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等,来抉择本方的运用。   3.2疗效机制探讨瘀血之成,往往由于气滞血结而始,因血滞必气滞,血瘀必气结,因此治瘀先治气,活血先行气,考本方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可见以活血化瘀为主,合以理气解郁为辅,即有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使郁结之气得散,已成之瘀从气而化,已散之瘀不因气结而复聚,从而改善及解除气结血凝的病理状态,转化为气畅血行的生理状态,由此认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创立的理气逐瘀和补气化瘀二法,确有启迪后世疗瘀血理论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3逐瘀须顾扶正使用本方一定要有确切反映血瘀气滞的证候,才为遗方用药的依据,不能捕风捉影。《血证论》说:“克敌者存于将,祛瘀者赖于正,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这说明血瘀必然导致血虚,而治瘀者除急性病或形气俱实者外,一般均宜在扶正的前提下进行活血逐瘀,活血逐瘀之品,多有消散攻伐之性,若长时使用,易于伤正,不仅有损于气,必将更夺其血,有血实而瘀者可行之,设血虚而瘀者用之,势必更虚。   作者简介:陈素珍,女,(1962.3-),河南商丘,大专,中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


相关文章

  •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
  •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乃为其诸多祛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中所治症目最多的一方,方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怀牛膝共11位药组成,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川 ...查看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1 1.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2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 ...查看


  • 分析不孕不育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的临床疗效
  • [摘 要]目的:临床上对不孕不育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不孕不育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患者(n=40)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克罗米芬及烯雌 ...查看


  • 名老中医经验集-祝谌予
  • 时间:2010-07-30 17:57点击:443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祝谌予 学贯中西医勇于实践的祝谌予 董振华季元整理 编者按:祝谌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者.临床家.祝氏早年曾跟已故名医施今墨学习中医,学业既成,又东渡日本在金泽医科大 ...查看


  • 中西临床实践
  • 第一站 1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荆防败毒散重 2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风燥伤肺疏风润肺,宣肺止咳桑杏汤鉴别流行性感冒 3号:慢性支气管炎喘证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号:慢性支气管炎 ...查看


  • 解析血府逐瘀汤
  • [摘要]目的 观察解析血府逐瘀汤的疗效.方法 选择病历110例主治胸中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或妇科疾病等.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71%.讲述血府逐瘀的功效,性.味.主治病以与本方关的 ...查看


  • 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8-0052-01 笔者自2006年2月-2009年2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绞痛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查看


  •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
  •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2-01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类型,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其病因病机各大医家多有论述 ...查看


  • 眼肌麻痹综述
  •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 本病起病突然, 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