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四单元学案

初二语文 YW-2014-02-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9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学习文章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少数民族风俗的热爱和赞赏的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在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譬喻、忌讳、酬和、若无其事、悠游自在、扶摇而上、引经据典、熹微、别开生面”的词语。

一、预习案

朗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 【知识链接】背景导读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1、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湖南 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 、 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文体——散文的特点: 形式上:

(1)以个人 为主,把抒情、 、 (填表达方式)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散文特点是:“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分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 、 和 三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蹲踞( ) 酬和( ) 即物起兴( ) ....譬( )喻 糯( )米 柞木林( ) 熹( )微 ....铁箍( ) 忌讳( ) 矗立( ) 龙吟凤哕( ) ....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并听写:

引经据典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譬喻 忌讳 淳朴 酬和 熹微 龙吟凤哕 舒卷张弛

二、探究案

(一) 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二、品味欣赏,探究质疑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2、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3、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二)总结归纳

这一节课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在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自主合作中探讨三个场景( 、 、 )的特点及写作手法,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来体会云南的歌会习俗。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分析人物描写。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预习案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探究案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技巧

二、探究案

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 服务,不能脱离 独立描写人物; 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 。可以 ,可以 ,特别是运用 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二、通过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见书本研讨与练习二)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把收集的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2、课堂即兴对歌。

三、检测案

1、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 B.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 C.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 D.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

2、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

(1)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 ______________ (2)形容阳光不强。 ______________ (3)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歌会的几个场景: 、 山路漫歌、 。

初二语文 YW-2014-02-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2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语段,能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能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3.能体会文中的民俗风情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以及文中难理解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你觉得有趣味的语句。 【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小场景”,风格闲适自然。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 大襟( ) 车胤( ) ....城隍庙( ) 囊萤映雪( ) ..

2.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3.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你还搜集到了哪些?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1.文章中写了家乡的哪些端午节习俗?

2.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端午的鸭蛋”呢?为什么这天的鸭蛋令作者念念不忘?

3.文章除了写“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在哪些段落写了哪些关于家乡鸭蛋的事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二)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再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章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三)总结归纳

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检测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腊( ) 苋菜( ) 门楣( ) 籍贯( ) ....

2.请分别给下列句子的空格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______了水,手腕上就______得红一道绿一道。( ) A.粘 印 B.沾 印 C.粘 映 D.沾 映 (2)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________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 A.乱七八糟 B.不可思议 C.莫测高深 D.莫名其妙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是一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B.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表达了对作者的恭敬、佩服之情。)

C.„„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家乡咸鸭蛋确实好,因而使别处的咸鸭蛋相形见绌。)

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

(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代车胤和孙康用萤火虫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事,后来形容苦学。)

4.汪曾祺先生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他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方法指导: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名声远播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初二语文 YW-2014-02-18

《吆喝》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30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3、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通过课下注释及字典学会运用课后重点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2、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小组合作交流,研读与赏析: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思考: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4、阅读文章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5、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1、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2、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2、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3、即兴创作。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1)臭豆腐 (2)口味虾

(二)课文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三、检测案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是( )

A、招徕(1ái) 铁铉(xuàn4 囿于(yù) B、饽饽(bō) 秫秸(shùjiã) 商贩(fàn) C、吆喝(yāohe) 小钹(bō) 荸荠(bí qí) D、隔阂(hã) 吹嘘(xū) 合辙(zhã)

二、听写词语:

初二语文 YW-2014-02-19

《春酒》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20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2、熟读课文,把不熟悉的生字标出来,并通过《词句手册》学习字音和词义。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兴高采烈: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2、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深入探究,拓展训练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2、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3、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二)总结归纳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三、检测案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煨炖(wâi) 薏米(yì) B、过瘾(yǐn) 家醅(bâi) C、面颊(xiá) 橄榄(lǎn) D、健脾(pí) 挑剔(tì)

2、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橱房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②我们现在读的主要是白话,但是仍然应该借见古人精读的办法。 _______改为_______ ③这个小白兔瓷器精巧别至,我一直小心地珍藏在里面的抽屉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④电影的首映式因为当红明星到来助幸而显得格外令人精神振奋。 _______改为_______

3、选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 (A、约束 B、拘束)。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 (A、舔 B、尝)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不仅是酒,母亲终年 (A、勤勤恳恳 B、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初二语文 YW-2014-02-20

《俗世奇人》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2月1 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3、理解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熟读课文,把不熟悉的生字标出来,并通过《词句手册》学习字音和词义。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褒贬( ) 一瞅( ) 发怔( ) 怵( )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天衣无缝: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2、诵读。

自由朗读,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两个小故事。

3、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声表演的形式朗读课文。

提示:注意体会本文的方言特色。

二、深入探究,拓展训练

1、 “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3、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二)总结归纳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三、检测案

1、听写词语:

2、“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对比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3、把下面一段话正确排序。

①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②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③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④ 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⑤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正确的语序是:( )

第11页

初二语文 YW-2014-02-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9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学习文章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少数民族风俗的热爱和赞赏的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在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譬喻、忌讳、酬和、若无其事、悠游自在、扶摇而上、引经据典、熹微、别开生面”的词语。

一、预习案

朗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 【知识链接】背景导读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1、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湖南 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 、 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文体——散文的特点: 形式上:

(1)以个人 为主,把抒情、 、 (填表达方式)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散文特点是:“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分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 、 和 三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蹲踞( ) 酬和( ) 即物起兴( ) ....譬( )喻 糯( )米 柞木林( ) 熹( )微 ....铁箍( ) 忌讳( ) 矗立( ) 龙吟凤哕( ) ....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并听写:

引经据典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譬喻 忌讳 淳朴 酬和 熹微 龙吟凤哕 舒卷张弛

二、探究案

(一) 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二、品味欣赏,探究质疑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2、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3、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二)总结归纳

这一节课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在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自主合作中探讨三个场景( 、 、 )的特点及写作手法,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来体会云南的歌会习俗。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分析人物描写。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预习案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探究案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技巧

二、探究案

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 服务,不能脱离 独立描写人物; 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 。可以 ,可以 ,特别是运用 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二、通过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见书本研讨与练习二)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把收集的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2、课堂即兴对歌。

三、检测案

1、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 B.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 C.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 D.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

2、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

(1)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 ______________ (2)形容阳光不强。 ______________ (3)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歌会的几个场景: 、 山路漫歌、 。

初二语文 YW-2014-02-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2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语段,能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能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3.能体会文中的民俗风情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以及文中难理解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你觉得有趣味的语句。 【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小场景”,风格闲适自然。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 大襟( ) 车胤( ) ....城隍庙( ) 囊萤映雪( ) ..

2.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3.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你还搜集到了哪些?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1.文章中写了家乡的哪些端午节习俗?

2.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端午的鸭蛋”呢?为什么这天的鸭蛋令作者念念不忘?

3.文章除了写“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在哪些段落写了哪些关于家乡鸭蛋的事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二)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再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章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三)总结归纳

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检测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腊( ) 苋菜( ) 门楣( ) 籍贯( ) ....

2.请分别给下列句子的空格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______了水,手腕上就______得红一道绿一道。( ) A.粘 印 B.沾 印 C.粘 映 D.沾 映 (2)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________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 A.乱七八糟 B.不可思议 C.莫测高深 D.莫名其妙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是一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B.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表达了对作者的恭敬、佩服之情。)

C.„„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家乡咸鸭蛋确实好,因而使别处的咸鸭蛋相形见绌。)

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

(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代车胤和孙康用萤火虫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事,后来形容苦学。)

4.汪曾祺先生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他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方法指导: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名声远播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初二语文 YW-2014-02-18

《吆喝》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30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3、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通过课下注释及字典学会运用课后重点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2、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小组合作交流,研读与赏析: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思考: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4、阅读文章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5、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1、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2、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2、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3、即兴创作。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1)臭豆腐 (2)口味虾

(二)课文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三、检测案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是( )

A、招徕(1ái) 铁铉(xuàn4 囿于(yù) B、饽饽(bō) 秫秸(shùjiã) 商贩(fàn) C、吆喝(yāohe) 小钹(bō) 荸荠(bí qí) D、隔阂(hã) 吹嘘(xū) 合辙(zhã)

二、听写词语:

初二语文 YW-2014-02-19

《春酒》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20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2、熟读课文,把不熟悉的生字标出来,并通过《词句手册》学习字音和词义。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兴高采烈: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2、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深入探究,拓展训练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2、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3、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二)总结归纳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三、检测案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煨炖(wâi) 薏米(yì) B、过瘾(yǐn) 家醅(bâi) C、面颊(xiá) 橄榄(lǎn) D、健脾(pí) 挑剔(tì)

2、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橱房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②我们现在读的主要是白话,但是仍然应该借见古人精读的办法。 _______改为_______ ③这个小白兔瓷器精巧别至,我一直小心地珍藏在里面的抽屉里。 _______改为_______ ④电影的首映式因为当红明星到来助幸而显得格外令人精神振奋。 _______改为_______

3、选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 (A、约束 B、拘束)。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 (A、舔 B、尝)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不仅是酒,母亲终年 (A、勤勤恳恳 B、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初二语文 YW-2014-02-20

《俗世奇人》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2月1 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3、理解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熟读课文,把不熟悉的生字标出来,并通过《词句手册》学习字音和词义。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褒贬( ) 一瞅( ) 发怔( ) 怵( )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天衣无缝: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2、诵读。

自由朗读,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两个小故事。

3、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声表演的形式朗读课文。

提示:注意体会本文的方言特色。

二、深入探究,拓展训练

1、 “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3、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二)总结归纳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三、检测案

1、听写词语:

2、“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对比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3、把下面一段话正确排序。

①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②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③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④ 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⑤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正确的语序是:( )

第11页


相关文章

  • 八下语教材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土门子中学 芦宇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查看


  • 必背古诗文61篇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规定的背诵篇目(61篇)(20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篇目 关雎(关关雎鸠) 蒹葭(蒹葭苍苍) 十五从军征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二单元字词名人传(珍藏)
  • 4.消释:﹤书﹥消融:溶化. 初二语文组2011-4-21 5.褪(tuì)尽:颜色退没了. 一.<藤野先生> 6.凛冽(lǐnliâ):刺骨地寒冷. 坠(zhuì)落 感人至深 发人深省 烂熳 绯红 成群结队 7.升腾:﹤火焰 ...查看


  • 2013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安排表
  • 2013年春季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篇目安排 周次 七下 八下 九下 上交时间 1 -- -- -- 开学第一周 2 第一单元 1 长江 第一单元 1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1 范进中举 2 孔乙己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乞丐 3月6 3 ...查看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1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嘉兴教育学院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 ...查看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嘉兴教育学院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 ...查看


  • 八下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练习(新版)
  • 21课 20.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20.先总后分 2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八下5期中复习答案[语文]
  • 启悟中学八下语文文期中复习(第五单元) 班级:座号: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 家. 二.解释加点词 向上:指往高处和远处:向东或向西:消净,散净:飞 奔的马: ...查看


  • 苏教版八下字词复习
  • 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二语文第一次月考复习导学案 初二()班组学号姓名 课题:字词病句书写评价:小组评价: 第一单元 一.字词听写题: 倦怠()翡()翠 恹恹() 楠()木 奇崛() 枯瘠()骨()朵 迸()溅() 丰腴() 二.诗歌默写题: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