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1doc

苏轼词两首 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1、导入: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高峰。在每一个峰巅之上都有无数动人的作品和璀璨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宋词这座高峰,去体验一下山顶旖旎的风光。

2、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苏轼是宋代词人,苏轼是八大家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旷世无双的全能文人。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个古文家,合称“唐宋八大家 ”。

故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之说。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苏轼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家并称“宋四家” 。 他和南宋辛弃疾的创作共同形成了词坛的豪放词派,并称“苏辛” 。

苏轼的散文,诗,词,书,画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教导后学上他亦有所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后世称为“苏门四学士”。 (点评)

3、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失意时所作。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罗

织论罪贬谪到黄州。时年47岁。词中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

读词,老师点评。(读音、气势、并指出注意事项:

(1).“大江东去”,要读得高亢豪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要读出淡淡感伤之情,要读得缓慢。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读得急促、紧凑、充满喜爱之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情感抒发到高潮处,要读出豪情。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开始陷入对周瑜的回忆,语气要平和。“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周瑜的举重若轻、指挥若定。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年少有成的周瑜,苏轼自感壮志难酬,但又并不消极,因此结束时要缓慢抒情结尾。

师:“研讨和练习”第一题有这么一句话,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你认为上阙的写景能够体现出壮观豪放的特点吗?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一、疑难妙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

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梦”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剖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

“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二、重点语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剖析:从“遥想”到“樯橹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

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这种装束是三国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水战火攻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苏轼和周瑜二者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

1、 如何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

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周瑜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另外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此作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2、这首词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波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作者一开篇就不仅写出

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由此引起了作者的无限向往。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幻梦!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

及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文学常识

豪放派和婉约派:

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苏轼词两首 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1、导入: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高峰。在每一个峰巅之上都有无数动人的作品和璀璨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宋词这座高峰,去体验一下山顶旖旎的风光。

2、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苏轼是宋代词人,苏轼是八大家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旷世无双的全能文人。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个古文家,合称“唐宋八大家 ”。

故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之说。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苏轼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家并称“宋四家” 。 他和南宋辛弃疾的创作共同形成了词坛的豪放词派,并称“苏辛” 。

苏轼的散文,诗,词,书,画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教导后学上他亦有所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后世称为“苏门四学士”。 (点评)

3、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失意时所作。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罗

织论罪贬谪到黄州。时年47岁。词中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

读词,老师点评。(读音、气势、并指出注意事项:

(1).“大江东去”,要读得高亢豪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要读出淡淡感伤之情,要读得缓慢。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读得急促、紧凑、充满喜爱之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情感抒发到高潮处,要读出豪情。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开始陷入对周瑜的回忆,语气要平和。“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周瑜的举重若轻、指挥若定。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年少有成的周瑜,苏轼自感壮志难酬,但又并不消极,因此结束时要缓慢抒情结尾。

师:“研讨和练习”第一题有这么一句话,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你认为上阙的写景能够体现出壮观豪放的特点吗?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一、疑难妙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

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梦”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剖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

“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二、重点语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剖析:从“遥想”到“樯橹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

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这种装束是三国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水战火攻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苏轼和周瑜二者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

1、 如何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

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周瑜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另外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此作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2、这首词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波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作者一开篇就不仅写出

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由此引起了作者的无限向往。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幻梦!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

及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文学常识

豪放派和婉约派:

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相关文章

  • 剪纸教案1doc
  • 活动时间9月9日活动地点美术2室参加人数21人 活动内容讲授剪纸的发展历史活动准备剪纸资料.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起源,制作工具.材料等 活 动 过 程一.介绍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 ...查看


  • 幼儿园教案大班节日主题活动1doc
  • 节日是一种文化,节日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5"6岁的幼儿社会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他们的情感趋于稳定,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查看


  • 9.巨人的花园1doc
  • <巨人的花园>教案 学校:东校 科目:语文 备课人: 程永玲 解析: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巨人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几次狠心赶走,花园几次惨变,最后又换回孩子们,花园成了乐园的故事.故事让人体会到能和大家一 ...查看


  • 感受声音.1doc
  • 感受声音(2008-03-11 12:23:01) 标签:教案 分类:教案 课 题:感受声音 课 时:1课时 授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内容:小学美术山教版第六册第5课 课业类型: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乐曲 ...查看


  • 帆船种类.1doc
  • 帆船種類 單桅帆船-Sloop 現今,最常見的是單桅帆船(Sloop),其特徵是一支 桅杆(mast)和兩張帆,及主帆(mainsail)和前帆 (foresail):主帆是由桅杆(mast)和下桁(boom)撐 起,下桁能依風向與航向搖擺 ...查看


  • 个人成长感悟1doc
  • 个人成长感悟 那是溜冰的坚韧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是的,那天,我在经过多次的"失败"和"磨练"以后,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那天,我让妈妈带我 ...查看


  • 监理例会纪要第一期.1doc
  • 英冠·水天城工程 (第一期) 监 理 例 会 纪 要 浙江长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浙江中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英冠·水天城工程项目监理部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英冠·水天城工程 监理例会纪要 时间:2011年9月26日下午15:30 地点:工 ...查看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1doc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卫生保健服 务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资料,的全科医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2.居民健康档案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全程服务的动态记录, ...查看


  •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doc
  •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是怀着一名幼儿老师的心情看完的.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但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本书的核心思想: 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