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摘 要:作为高校新设立专业,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将拥有国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值及人才需求倍增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新专业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到物联网硬件建设以及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企业人才要求提高等方面的挑战。文中对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完善学生就业的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保证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物联网专业;就业;大学生;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9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81-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一个有着成熟技术支撑的新概念,我国“十二五”规划已将物联网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10 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包括物联网在内的高校新增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经有百余所高校陆续设立了物联网专业。到 2015 年,这些院校的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将走向社会,成为我国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一个新增专业,物联网专业的建设从师资、教材到专业培养模式以及实验室、硬件设施等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近几年是物联网专业在高校发展以及为其就业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良好机遇   1.1 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业内专家指出,物联网涉及到下一代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利用,将成为管理全球的主要工具之一,欧美、日本等国家都在斥巨资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很多国家是迫于形势,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跻身在致力于发展物联网的浪潮中。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地位,为物联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人才培养以及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在2010年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信息领域的“物联网体系、理论建模与软件设计方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在信息与电子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面向物联网的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等,都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列入重点研究和支持对象[1]。从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涉及到对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与利用,我国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的概念设计、框架规划和标准制定,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能在将来掌握物联网时代的世界话语权。   1.2 全球物联网专业人才奇缺   根据统计预测,至2020 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是因特网的30倍,未来五年内物联网人才需求市场将会逐年增大,仅在智能交通领域,国内所需专业人才就可能达到20万人。其中,高级工程师类岗位年薪一般在20~70万元不等。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10年已接近2 000亿元,预计到 2015年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 1 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 5万亿元的规模。目前,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引起了许多招聘网站的注意,一些招聘网站专设物联网招聘网,其中主要涉及物联网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政府纷纷开展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物联网专业人才,而目前此类专业人才奇缺。例如,无锡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到 2015 年总投资 40 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 500 家,实现产值 500 亿元,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 5 000 名,集聚从业人员 5 万人。 仅仅无锡就需要 5 000 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可想而知全国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之庞大[2]。可以预见,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将面临较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经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将会具有更大空间,相较其他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相对减少。   1.3 全国高校纷纷增设物联网专业,逐步修复人才断层   为了加快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速度,教育部在2010年3月审批通过了 14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增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37 所高校获批开设相关专业,新专业自 2011年开始招生。接着第二年又有80多所高校设置或调整了该专业,据统计,全国各省份除宁夏、青海、贵州尚属空白,其他各省百余所高校都设立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回顾这十年来,随着高校的改制和扩招,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长,终于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大学生毕业面临相对紧张的就业环境。其中,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实用技能的欠缺,难以被市场充分吸纳。我国作为全球商品的生产基地,其海量的技术性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必然造成高层次研发型人才与低层次劳动型人力之间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断层。目前,国内教育体系下的中等技能学校尚没有解决此问题的能力,而高等学府优质的学生资源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妥善规划和引导则具有修复该人才断层的基础[3]。巨大的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对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以及大力培养该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期间,高校的发展将会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导向,给年轻人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开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应用型专业,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被动局面。   2 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2.1 物联网专业师资、教材、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需要不断探索   物联网核心技术如射频识别、传感器、无线通信及自组网等已经包含在高校专业课程之内,比如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及通信工程等就包含了物联网大部分基础知识。在设置物联网专业时,其基础课程及教材完全能从现有教学体系中直接获取,因此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加上物联网专业突出的应用属性,对物联网专业师资及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需要根据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物联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环境的培养,高校教学在理论体系上有优势,但在实验教学方面需要产业界的紧密配合[4]。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成为构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2.2 物联网对实验室及硬件建设有较高要求   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具备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 RFID,其他高校只能临时从外部引进。另外,高校还缺乏良好的产品环境。物联网不同于其他的基础技术,更需要实际动手搭建物联网系统,例如智能宿舍、教学楼电网实时监控等,但想在学校里组建这样一个物联网试点,还缺乏现实条件。 如果仅依靠实验室培养物联网人才,很有可能出现基础知识扎实但应用能力较差的状况。高校在目前这个没有现成教材、师资以及配套硬件设施,甚至整个行业基础都相对薄弱的基本环境下开设物联网专业,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对这个专业的未来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显然,物联网专业的优势不能单凭专业技术本身与传统专业竞争,而是更应强化其独特的应用属性,把技术的应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来抓。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具有前瞻性特征,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周期性,反应在毕业生就业层面就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特征,这些都给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及其就业带来不少挑战。   2.3 高校毕业生主体意识与用人单位人才要求间的矛盾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主体意识、选择意识、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对求职选择表现得更有主见,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提出了更多元、更“苛刻”的要求。特别是作为物联网这个新兴热门专业的学生,选择本身也对其未来就业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招聘单位在人才选拔中更看重的是能否给单位带来更大收益,且现实条件下掌握招聘主动权的仍在用人单位手中。随着我国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招聘单位面临更大的责任和潜在风险,对人才招聘更加谨慎、挑剔和严格,宁缺毋滥。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的人才招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采用更加系统、科学的选拔机制。作为新兴的物联网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是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引导物联网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何开展更有吸引力和实用的就业指导服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做好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3.1 明确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前瞻性地预测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计划,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分布上能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作为一个高校专业,物联网专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其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优势和特色是什么。物联网的核心是智慧服务,技术的应用才是关键。物联网专业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网络应用的搭建中,才能在进入社会时顺利开展工作,为招聘单位认可。所以,高校制定物联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定位在培养能在信息网络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应用研发、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级跨专业人才,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掌握电子识别技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同时掌握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物联网与传感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高校应将工作重心放到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上来,保证人才的质量才能够占领人才市场,在就业中把握主动权。   3.2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实施开放办学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已经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巩固和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时发挥积极作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同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对物联网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意义更加凸显。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也能为企业即时提供技术创新与专业人才。在师资建设方面,可以吸收企业科研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以及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教材编制及专业建设,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以及参加物联网项目,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招生、培养到实习、就业,都可以和企业联合,共同制定计划和方案,提高人才质量,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就业。在科研方面,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物联网专业技术理论及应用项目,使其技术应用获得更好的理论指导,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教学和科研的经费,使高校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3.3 加大物联网实验室建设 不断开拓实习基地   在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在进一步引进物联网相关技术和建设实验室等硬件基础的同时,还应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整合校内实验室、企业见习及实习基地的多方实践环境,重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践需求,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培养。物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智能化教学管理的运用也是物联网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可以借助高校自身资源,吸引企业研发项目,共同开展高校智能教学管理以及智能校园的物联网建设。这样不仅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贴近的实习场所和专业环境。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好课外、校外、寒暑假以及实习期,参与物联网项目实际运用活动,提高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和培养职业素质,实现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求。   3.4 完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求职虽是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工作,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尽早实施。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专业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本校优秀毕业生以及国内外优秀从业者,给学生介绍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要求,讨论就业目标以及开展就业技巧培训等。为大四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建立学生兼职、实习等工作经验档案,方便学生与用人单位查阅。加强与专业相关企业的联系,开拓更多的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中长期人才培养及用人协议,共同承担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社会责任。 此外,引导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也很重要,尽早培养就业意识,珍惜大学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平和的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提高。   4 结 语   不管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是高校的新兴专业,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阶段的概念产品,但其专业自身的综合性又要求毕业生具备通信、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这就给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不同,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优势以及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就业能力。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 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2590-2599.   [2] 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29-31.   [3] 姜书汉.高校争设物联网专业 缓解毕业生就业之殇[J].物联网技术,2011,1(4):24-25.   [4] 蒋琴雅.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85-186.   [5] 黄莺,庞斯棉.OSC人才培养理念在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C版,2013(2):42-43.

  摘 要:作为高校新设立专业,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将拥有国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值及人才需求倍增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新专业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到物联网硬件建设以及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企业人才要求提高等方面的挑战。文中对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完善学生就业的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保证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物联网专业;就业;大学生;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9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81-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一个有着成熟技术支撑的新概念,我国“十二五”规划已将物联网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10 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包括物联网在内的高校新增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经有百余所高校陆续设立了物联网专业。到 2015 年,这些院校的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将走向社会,成为我国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一个新增专业,物联网专业的建设从师资、教材到专业培养模式以及实验室、硬件设施等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近几年是物联网专业在高校发展以及为其就业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良好机遇   1.1 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业内专家指出,物联网涉及到下一代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利用,将成为管理全球的主要工具之一,欧美、日本等国家都在斥巨资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很多国家是迫于形势,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跻身在致力于发展物联网的浪潮中。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地位,为物联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人才培养以及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在2010年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信息领域的“物联网体系、理论建模与软件设计方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在信息与电子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面向物联网的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等,都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列入重点研究和支持对象[1]。从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涉及到对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与利用,我国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的概念设计、框架规划和标准制定,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能在将来掌握物联网时代的世界话语权。   1.2 全球物联网专业人才奇缺   根据统计预测,至2020 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是因特网的30倍,未来五年内物联网人才需求市场将会逐年增大,仅在智能交通领域,国内所需专业人才就可能达到20万人。其中,高级工程师类岗位年薪一般在20~70万元不等。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10年已接近2 000亿元,预计到 2015年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 1 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 5万亿元的规模。目前,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引起了许多招聘网站的注意,一些招聘网站专设物联网招聘网,其中主要涉及物联网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政府纷纷开展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物联网专业人才,而目前此类专业人才奇缺。例如,无锡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到 2015 年总投资 40 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 500 家,实现产值 500 亿元,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 5 000 名,集聚从业人员 5 万人。 仅仅无锡就需要 5 000 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可想而知全国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之庞大[2]。可以预见,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将面临较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经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将会具有更大空间,相较其他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相对减少。   1.3 全国高校纷纷增设物联网专业,逐步修复人才断层   为了加快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速度,教育部在2010年3月审批通过了 14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增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37 所高校获批开设相关专业,新专业自 2011年开始招生。接着第二年又有80多所高校设置或调整了该专业,据统计,全国各省份除宁夏、青海、贵州尚属空白,其他各省百余所高校都设立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回顾这十年来,随着高校的改制和扩招,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长,终于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大学生毕业面临相对紧张的就业环境。其中,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实用技能的欠缺,难以被市场充分吸纳。我国作为全球商品的生产基地,其海量的技术性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必然造成高层次研发型人才与低层次劳动型人力之间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断层。目前,国内教育体系下的中等技能学校尚没有解决此问题的能力,而高等学府优质的学生资源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妥善规划和引导则具有修复该人才断层的基础[3]。巨大的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对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以及大力培养该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期间,高校的发展将会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提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导向,给年轻人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开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应用型专业,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被动局面。   2 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2.1 物联网专业师资、教材、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需要不断探索   物联网核心技术如射频识别、传感器、无线通信及自组网等已经包含在高校专业课程之内,比如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及通信工程等就包含了物联网大部分基础知识。在设置物联网专业时,其基础课程及教材完全能从现有教学体系中直接获取,因此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加上物联网专业突出的应用属性,对物联网专业师资及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需要根据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物联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环境的培养,高校教学在理论体系上有优势,但在实验教学方面需要产业界的紧密配合[4]。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成为构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2.2 物联网对实验室及硬件建设有较高要求   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具备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 RFID,其他高校只能临时从外部引进。另外,高校还缺乏良好的产品环境。物联网不同于其他的基础技术,更需要实际动手搭建物联网系统,例如智能宿舍、教学楼电网实时监控等,但想在学校里组建这样一个物联网试点,还缺乏现实条件。 如果仅依靠实验室培养物联网人才,很有可能出现基础知识扎实但应用能力较差的状况。高校在目前这个没有现成教材、师资以及配套硬件设施,甚至整个行业基础都相对薄弱的基本环境下开设物联网专业,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对这个专业的未来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显然,物联网专业的优势不能单凭专业技术本身与传统专业竞争,而是更应强化其独特的应用属性,把技术的应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来抓。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具有前瞻性特征,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周期性,反应在毕业生就业层面就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特征,这些都给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及其就业带来不少挑战。   2.3 高校毕业生主体意识与用人单位人才要求间的矛盾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主体意识、选择意识、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对求职选择表现得更有主见,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提出了更多元、更“苛刻”的要求。特别是作为物联网这个新兴热门专业的学生,选择本身也对其未来就业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招聘单位在人才选拔中更看重的是能否给单位带来更大收益,且现实条件下掌握招聘主动权的仍在用人单位手中。随着我国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招聘单位面临更大的责任和潜在风险,对人才招聘更加谨慎、挑剔和严格,宁缺毋滥。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的人才招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采用更加系统、科学的选拔机制。作为新兴的物联网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是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引导物联网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何开展更有吸引力和实用的就业指导服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做好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3.1 明确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前瞻性地预测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计划,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分布上能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作为一个高校专业,物联网专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其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优势和特色是什么。物联网的核心是智慧服务,技术的应用才是关键。物联网专业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网络应用的搭建中,才能在进入社会时顺利开展工作,为招聘单位认可。所以,高校制定物联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定位在培养能在信息网络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应用研发、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级跨专业人才,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掌握电子识别技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同时掌握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物联网与传感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高校应将工作重心放到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上来,保证人才的质量才能够占领人才市场,在就业中把握主动权。   3.2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实施开放办学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已经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巩固和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时发挥积极作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同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对物联网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意义更加凸显。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也能为企业即时提供技术创新与专业人才。在师资建设方面,可以吸收企业科研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以及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教材编制及专业建设,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以及参加物联网项目,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招生、培养到实习、就业,都可以和企业联合,共同制定计划和方案,提高人才质量,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就业。在科研方面,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物联网专业技术理论及应用项目,使其技术应用获得更好的理论指导,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教学和科研的经费,使高校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3.3 加大物联网实验室建设 不断开拓实习基地   在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在进一步引进物联网相关技术和建设实验室等硬件基础的同时,还应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整合校内实验室、企业见习及实习基地的多方实践环境,重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践需求,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培养。物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智能化教学管理的运用也是物联网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可以借助高校自身资源,吸引企业研发项目,共同开展高校智能教学管理以及智能校园的物联网建设。这样不仅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贴近的实习场所和专业环境。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好课外、校外、寒暑假以及实习期,参与物联网项目实际运用活动,提高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和培养职业素质,实现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求。   3.4 完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求职虽是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工作,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尽早实施。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专业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本校优秀毕业生以及国内外优秀从业者,给学生介绍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要求,讨论就业目标以及开展就业技巧培训等。为大四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建立学生兼职、实习等工作经验档案,方便学生与用人单位查阅。加强与专业相关企业的联系,开拓更多的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中长期人才培养及用人协议,共同承担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社会责任。 此外,引导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也很重要,尽早培养就业意识,珍惜大学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平和的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提高。   4 结 语   不管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是高校的新兴专业,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阶段的概念产品,但其专业自身的综合性又要求毕业生具备通信、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这就给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不同,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优势以及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就业能力。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 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2590-2599.   [2] 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29-31.   [3] 姜书汉.高校争设物联网专业 缓解毕业生就业之殇[J].物联网技术,2011,1(4):24-25.   [4] 蒋琴雅.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85-186.   [5] 黄莺,庞斯棉.OSC人才培养理念在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C版,2013(2):42-43.


相关文章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 [摘 要]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大学生也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最直接受益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业 ...查看


  • 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 摘 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国家政策的迫切要求.文章从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查看


  • (最新)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
  • 安阳工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 论文题目: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大学生就业挑战 学生专业: 学生署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及其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动荡 ...查看


  •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分析及对策建议
  • [摘 要]及时获取及有效利用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途径及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就业信息传播途径及大学生就业信息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信息有效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查看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杭州推出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创业
  • 杭州推出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帮助 大学生创业 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讨会今天举行.会上透露,杭 州市已形成了以大学生见习练习.大学生创业同盟等为载 体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湿疣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http://jkzx.9 ...查看


  • 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邹玲莉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摘要:互联网技术正改变着会计工作方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会计工作岗位,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会计工作价值.区块链技术将防止会计工作造假.新技术的出现对 ...查看


  • 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定稿1
  •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院(系):商学院 [1]董宪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03). [2]杨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新校园理论,2011,(06) . [3]李小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