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 讨论稿

我看鲁迅

[1**********] 朱雨昊

“看”鲁迅,我认为应该看到鲁迅的方方面面,直接从其文章进入分析已近乎详备,再夸谈其革命性批判性就过于空洞,所以不如从一些别的角度来看看一个鲜活的鲁迅。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个人生活对鲁迅性格的影响;鲁迅的政治价值是否属实;当今鲁迅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

一、 个人生活对鲁迅性格的影响

鲁迅的文章以其严肃、讽刺、深邃思想而著称,如《呐喊》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 正传》中塑造的麻木旧农民形象等已流传已广,而我认为这种斗争精神与其个人生活分不开:鲁迅与第一任妻子朱安的婚姻来自家长包办,在鲁迅接触到新思想后,鲁迅“无情”地离开了朱安,以至于在之后的人生中让这个无文化的小脚女人活守寡,虽然朱安与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情同姐妹,但这场婚姻悲剧无疑会在鲁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对封建文化的反感。

其次,鲁迅生活的故乡绍兴在那个时代,也同萧红在《生死场》里写的一样,也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封建、落后、百姓愚昧、听天由命,“糊里糊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但鲁迅或许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吧,“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与别人不同,他从身边的泥潭中深刻发掘百姓的劣根性,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正如王安忆在《永不庸俗》中说到的,

“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

“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

墙。”

鲁迅的秉持着革命理想所产生的独特视角,其价值是不可估量、不容否定的。 其三,鲁迅与周作人的分合恩怨,也体现了鲁迅做人上的刚毅: 近现代以来,所有的作家中,唯有鲁迅一个人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论、

书信、文章作品甚至日志印出来而不影响他的人格的。

关于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的猜想在很多文学家看来实属无稽之谈,在鲁迅的思想和文章得到共产党人认可后,鲁迅声名鹊起,经济生活也无疑是十分富足的,即使是和周作人反目以后,鲁迅其实在心中并不是抛弃弟弟的,忍着两个日本女人挥霍无度、奢靡浪费的生活习惯,鲁迅仍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中、很多一部分是给了弟弟用了,甚至之后弟弟住的北京四合院其实也是来自鲁迅的支持,而自己生活节俭、仅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更展现了鲁迅根子里的傲骨和革命精神,相比之下,周作人的境界是不是太低了呢?但鲁迅从不与周作人多说过什么,如果产生矛盾,那不见面就行了,他心中牵挂的革命事业、革命青年、文字战斗,又怎么能和周作人的这种矛盾相提并论呢?

总结:鲁迅从生活中发掘国民劣根性、婚姻生活给了他对新文化的自信、兄弟矛盾坚定了他革命的目标。

二、 鲁迅的政治价值

先上毛泽东对鲁迅最有名的评论,也有人称它为“神化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

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

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其中名词的解释就不再叙述,但总之这段话给人以一种“钦定”的感觉,从“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上也可以看出。

关于他的地位我认为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鲁迅以批判、革命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

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狂人日记》

这种“革掉旧社会的命”与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他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他对革命同胞的关怀是真切的: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

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

界。

因此鲁迅的文章能给共产党的行动提供大量的动力,符合共产党的正义,因此毛泽东会对鲁迅以如此高的评价,但从这个角度上看,鲁迅显然是成为了笼罩在全中国之上的太阳,是有被神化的感觉在其中。

另一方面,鲁迅的思想发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深化于日本的留学经历,升华与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是自然产生的而非被强行塑造的,他有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对旧事物的激情批判(《呐喊》,《拿来主义》),他的视角是独特的,深刻的,这一点无论是哪一个读者、文学研究家都无法否认,而文学与思想上的造诣也很自然地给他产生了相应的政治价值,是接地气的、联结百姓的。

总结:鲁迅的政治价值:高有如天高,低有接地低。

三、 当今鲁迅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少人对鲁迅是否应该留在教科书中提出了质疑:刚脱胎于文言文的白话文、阴暗的社会背景和深邃的思想,会不会对初中生太难?

我认为有必要保留,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 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永不过时,他能鼓励青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批判、节俭、奋斗等品质,这些品质永不过时,在新时代有更大的重要性

2. 如今初中生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应当接触、也有能力接触鲁迅文学

3. 教材的安排有其合理性,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为了忘却的纪

念》,即使一开始难以充分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即使一开始有些晦涩难懂,但若是仅仅欣赏文章中的描写和叙事性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也会颇有收获的,学生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逐步了解鲁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认为对学生传承鲁迅文化过程中有一下改进内容:

1. 不要仅限于课文内容,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特别是通过其他书籍了解

中国革命历程,了解鲁迅会这样写、这么想的理由,鼓励学生多读原著、让鲁迅文化与当今生活相连,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鲁迅。

2. 不要限于只言片语,例如一定要关于“大约的确是死了”其中的含义、是

否可以改写等问题争出个胜负,而是要把目光放在作品的整体主题主旨上面。

最后用王安忆《永不庸俗》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我看鲁迅

[1**********] 朱雨昊

“看”鲁迅,我认为应该看到鲁迅的方方面面,直接从其文章进入分析已近乎详备,再夸谈其革命性批判性就过于空洞,所以不如从一些别的角度来看看一个鲜活的鲁迅。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个人生活对鲁迅性格的影响;鲁迅的政治价值是否属实;当今鲁迅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

一、 个人生活对鲁迅性格的影响

鲁迅的文章以其严肃、讽刺、深邃思想而著称,如《呐喊》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 正传》中塑造的麻木旧农民形象等已流传已广,而我认为这种斗争精神与其个人生活分不开:鲁迅与第一任妻子朱安的婚姻来自家长包办,在鲁迅接触到新思想后,鲁迅“无情”地离开了朱安,以至于在之后的人生中让这个无文化的小脚女人活守寡,虽然朱安与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情同姐妹,但这场婚姻悲剧无疑会在鲁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对封建文化的反感。

其次,鲁迅生活的故乡绍兴在那个时代,也同萧红在《生死场》里写的一样,也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封建、落后、百姓愚昧、听天由命,“糊里糊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但鲁迅或许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吧,“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与别人不同,他从身边的泥潭中深刻发掘百姓的劣根性,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正如王安忆在《永不庸俗》中说到的,

“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

“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

墙。”

鲁迅的秉持着革命理想所产生的独特视角,其价值是不可估量、不容否定的。 其三,鲁迅与周作人的分合恩怨,也体现了鲁迅做人上的刚毅: 近现代以来,所有的作家中,唯有鲁迅一个人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论、

书信、文章作品甚至日志印出来而不影响他的人格的。

关于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的猜想在很多文学家看来实属无稽之谈,在鲁迅的思想和文章得到共产党人认可后,鲁迅声名鹊起,经济生活也无疑是十分富足的,即使是和周作人反目以后,鲁迅其实在心中并不是抛弃弟弟的,忍着两个日本女人挥霍无度、奢靡浪费的生活习惯,鲁迅仍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中、很多一部分是给了弟弟用了,甚至之后弟弟住的北京四合院其实也是来自鲁迅的支持,而自己生活节俭、仅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更展现了鲁迅根子里的傲骨和革命精神,相比之下,周作人的境界是不是太低了呢?但鲁迅从不与周作人多说过什么,如果产生矛盾,那不见面就行了,他心中牵挂的革命事业、革命青年、文字战斗,又怎么能和周作人的这种矛盾相提并论呢?

总结:鲁迅从生活中发掘国民劣根性、婚姻生活给了他对新文化的自信、兄弟矛盾坚定了他革命的目标。

二、 鲁迅的政治价值

先上毛泽东对鲁迅最有名的评论,也有人称它为“神化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

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

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其中名词的解释就不再叙述,但总之这段话给人以一种“钦定”的感觉,从“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上也可以看出。

关于他的地位我认为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鲁迅以批判、革命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

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狂人日记》

这种“革掉旧社会的命”与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他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他对革命同胞的关怀是真切的: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

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

界。

因此鲁迅的文章能给共产党的行动提供大量的动力,符合共产党的正义,因此毛泽东会对鲁迅以如此高的评价,但从这个角度上看,鲁迅显然是成为了笼罩在全中国之上的太阳,是有被神化的感觉在其中。

另一方面,鲁迅的思想发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深化于日本的留学经历,升华与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是自然产生的而非被强行塑造的,他有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对旧事物的激情批判(《呐喊》,《拿来主义》),他的视角是独特的,深刻的,这一点无论是哪一个读者、文学研究家都无法否认,而文学与思想上的造诣也很自然地给他产生了相应的政治价值,是接地气的、联结百姓的。

总结:鲁迅的政治价值:高有如天高,低有接地低。

三、 当今鲁迅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少人对鲁迅是否应该留在教科书中提出了质疑:刚脱胎于文言文的白话文、阴暗的社会背景和深邃的思想,会不会对初中生太难?

我认为有必要保留,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 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永不过时,他能鼓励青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批判、节俭、奋斗等品质,这些品质永不过时,在新时代有更大的重要性

2. 如今初中生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应当接触、也有能力接触鲁迅文学

3. 教材的安排有其合理性,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为了忘却的纪

念》,即使一开始难以充分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即使一开始有些晦涩难懂,但若是仅仅欣赏文章中的描写和叙事性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也会颇有收获的,学生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逐步了解鲁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认为对学生传承鲁迅文化过程中有一下改进内容:

1. 不要仅限于课文内容,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特别是通过其他书籍了解

中国革命历程,了解鲁迅会这样写、这么想的理由,鼓励学生多读原著、让鲁迅文化与当今生活相连,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鲁迅。

2. 不要限于只言片语,例如一定要关于“大约的确是死了”其中的含义、是

否可以改写等问题争出个胜负,而是要把目光放在作品的整体主题主旨上面。

最后用王安忆《永不庸俗》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相关文章

  • 关于"鲁迅"的讨论
  • 鲁迅是中国社会的旗帜,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时代的旗帜? 鲁迅是一个思想家,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政治学者? 关于鲁迅的讨论并非只是对于一个学者的讨论,实际是在证明社会思想的扬弃和进步. 如同,有些人提出近代中国为什么汉奸特别多? 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的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1
  •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 ...查看


  • 最是鲁迅应该学论文
  • 最是鲁迅应该学 长期以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头戏",更是教师感到不知如何去讲的课.传统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以文句串讲代替名著文本的多元解读:在教学中以先介绍时代背景.作家状况,再分析课文结构,进而归 ...查看


  • 鲁迅药说课稿
  • 篇一:<药>说课稿 <药> 说课稿 无锡立信中等专业 学校基础部语文组 刘英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 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 ...查看


  • 课题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 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一.教学内容分析:年级组老师分组研讨作文教学课的设计,我选的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其他老师有关于题目.主题.结构等等的设计,大家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完善九年级的作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由学习借鉴,分析交流,比较鉴 ...查看


  • 钱理群:鲁迅
  • 漫话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2015年03月06日17:33 文化专栏 作者:钱理群 我有话说 (1,255人参与) 文/新浪专栏 文化谭 钱理群 我讲座的题目是"漫话鲁迅".我想跟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 ...查看


  • 教鲁迅的[药]
  • 教鲁迅的<药> 记不清多少次与学生一起学习<药>,至少有五六次了. 过去讲<药>大都是老师主持课堂,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参与讨论.尽管课堂也颇为热闹,学生参与也颇为踊跃,但是,我总觉得不过瘾. 此次又 ...查看


  • 第五组走近鲁迅
  • 第五组 走近鲁迅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