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写作过程分析

  “双重转化论”是古今中外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基本看法。刘锡庆教授这样解释:“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  胡欣也认为,“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并且这条规律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正如哲学上提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其他规律则由这个基本规律所派生。  所以,透彻理解写作的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论,是有效进行写作教学和高效学习写作的理论前提。  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实现“双重转化”的?从理论到理论阐释,还是不易理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实录的笔法,通过林黛玉写《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文,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究探究。  《葬花吟》写作之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样写林黛玉的生活感悟。  早饭后,宝玉坐在沁芳闸桥边桃树底下一块石头上看《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林黛玉看到,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到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这里,黛玉主张葬花,认为贾宝玉把花撂在水里,仍旧把花糟蹋了,埋在土里,随土化了,更干净,其思想情感已经实现了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黛玉写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名文警句,即实现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写作“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作者心中内在的一个过程,属于内因。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是引起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里引起写作“双重转化”的外因条件,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诗文提升。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末,这样详细做了记叙: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听那十二个孩子演习戏文。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忽又想起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早眼中落泪。  正是这些诗文直接促成了《葬花吟》的酝酿,最后瓜熟蒂落;也正是这些诗文,促成了写作的第二重转化,让《葬花吟》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  林黛玉在这里,如果没有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提引激发,如果没有读书过程中积累的“水流花谢两无情”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果没有刚读过《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些诗文对生活感悟的提升,是写不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名句的。  因此,写作教学中,阅读记诵等途径,是促成第二重转化的外在条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于生活”的创作。  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诵读精妙的诗文,引导学生抓住与生活相联系的片段,进入“高于生活”的写作指导。  这也需要学习写作的学生,要重视阅读积累,特别是在诵读有所感悟之时,要反复吟诵,抓住写作灵感,进入写作过程,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来。  二是生活感悟。  贾宝玉、林黛玉在“落红成阵”中的感受与活动,是《葬花吟》创作的生活源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到二十七回,还发生了好多事,也是《葬花吟》的生活之源。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接受了贾宝玉的爱情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第二十五回,贾环“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烫伤了贾宝玉的脸。  林黛玉无事来看贾宝玉的伤情,凤姐在大家面前的调侃:“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  还有,赵姨娘请马道婆暗中使妖法,贾宝玉、凤姐突然着了魔,一睡一个多月。  还有,林黛玉晚上去看贾宝玉,睛雯正在撒气:“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吃了个闭门羹,便想着想着,越想越觉得伤感起来。  正是在这些事情中,这样的环境里,四月二十六日,祭饯花神的这一天,林黛玉落笔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达了自己在贾府的处境。  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感悟是促成写作第一重转化的条件,是文章的生活之源;诗文提升是促成写作第二重转化的条件,是创作“高于生活”关键所在。  因此,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记录阅读感悟的习惯;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记录生活感悟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写作教学的基本思想也是:第一、把写观察作文看作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础;第二、把读书笔记列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写作的第一客体是生活,第二客体是书本。如果要问,记录阅读感悟和记录生活感悟,孰轻孰重?我以为是潘新和教授的回答最为切当:写作中,“阅读重于生活。” 因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多给也不少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灵的内涵决定了生活的内涵。而心灵的充实,一方面需要生活的磨炼,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阅读,靠的是书本给予的精神滋养。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对阅读的重视应该要高于对生活的重视,应当倡导一种“阅读重于生活”理念。

  “双重转化论”是古今中外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基本看法。刘锡庆教授这样解释:“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  胡欣也认为,“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并且这条规律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正如哲学上提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其他规律则由这个基本规律所派生。  所以,透彻理解写作的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论,是有效进行写作教学和高效学习写作的理论前提。  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实现“双重转化”的?从理论到理论阐释,还是不易理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实录的笔法,通过林黛玉写《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文,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究探究。  《葬花吟》写作之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样写林黛玉的生活感悟。  早饭后,宝玉坐在沁芳闸桥边桃树底下一块石头上看《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林黛玉看到,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到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这里,黛玉主张葬花,认为贾宝玉把花撂在水里,仍旧把花糟蹋了,埋在土里,随土化了,更干净,其思想情感已经实现了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黛玉写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名文警句,即实现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  写作“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作者心中内在的一个过程,属于内因。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是引起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里引起写作“双重转化”的外因条件,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诗文提升。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末,这样详细做了记叙: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听那十二个孩子演习戏文。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忽又想起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早眼中落泪。  正是这些诗文直接促成了《葬花吟》的酝酿,最后瓜熟蒂落;也正是这些诗文,促成了写作的第二重转化,让《葬花吟》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  林黛玉在这里,如果没有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提引激发,如果没有读书过程中积累的“水流花谢两无情”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果没有刚读过《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些诗文对生活感悟的提升,是写不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名句的。  因此,写作教学中,阅读记诵等途径,是促成第二重转化的外在条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于生活”的创作。  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诵读精妙的诗文,引导学生抓住与生活相联系的片段,进入“高于生活”的写作指导。  这也需要学习写作的学生,要重视阅读积累,特别是在诵读有所感悟之时,要反复吟诵,抓住写作灵感,进入写作过程,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来。  二是生活感悟。  贾宝玉、林黛玉在“落红成阵”中的感受与活动,是《葬花吟》创作的生活源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到二十七回,还发生了好多事,也是《葬花吟》的生活之源。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接受了贾宝玉的爱情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第二十五回,贾环“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烫伤了贾宝玉的脸。  林黛玉无事来看贾宝玉的伤情,凤姐在大家面前的调侃:“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  还有,赵姨娘请马道婆暗中使妖法,贾宝玉、凤姐突然着了魔,一睡一个多月。  还有,林黛玉晚上去看贾宝玉,睛雯正在撒气:“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吃了个闭门羹,便想着想着,越想越觉得伤感起来。  正是在这些事情中,这样的环境里,四月二十六日,祭饯花神的这一天,林黛玉落笔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达了自己在贾府的处境。  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感悟是促成写作第一重转化的条件,是文章的生活之源;诗文提升是促成写作第二重转化的条件,是创作“高于生活”关键所在。  因此,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记录阅读感悟的习惯;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记录生活感悟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写作教学的基本思想也是:第一、把写观察作文看作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础;第二、把读书笔记列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写作的第一客体是生活,第二客体是书本。如果要问,记录阅读感悟和记录生活感悟,孰轻孰重?我以为是潘新和教授的回答最为切当:写作中,“阅读重于生活。” 因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多给也不少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灵的内涵决定了生活的内涵。而心灵的充实,一方面需要生活的磨炼,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阅读,靠的是书本给予的精神滋养。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对阅读的重视应该要高于对生活的重视,应当倡导一种“阅读重于生活”理念。


相关文章

  • _经验之塔_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肖鸿婷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 ...查看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
  •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要从分析环境入手,要认识古代封建社会,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 ...查看


  • [红楼梦]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影响
  • 许多读者通过电视剧了解<红楼梦>,以为<红楼梦> 只是一个故事. 信息学院 信管13 高玉莲 1 目录 一.前言 ................................................... ...查看


  • 4香菱学诗-2
  • 4香菱学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 写作的启发: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查看


  • 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一. 教学内容: 写作部分:读后感与评论 二. 写作目标: 1. 选准触发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 短评应力求以情感人. 三. 相关知识: (一)读后感与评论辨析: 我们读了 ...查看


  • 20香菱学诗导学案配答案
  • 20*香菱学诗 "你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对,她说的就是位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的香菱.她有着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她原本是甄士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本文写的是她趁薛蟠外出,苦 ...查看


  • 五年级作文(说课)
  • 作文<你最熟悉的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七>.因为这组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对学生的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因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之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 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之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传统的教学法指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生认真观察感受生活,仔细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神情心态,着力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摹写细节,从而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这些方法虽也能奏效,但有其局限性.其一,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