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剪报

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

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来历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

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

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

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

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

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

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

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

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

戏等。

传说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 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

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重阳诗词

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

过故人庄 采桑子·重阳

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

唐·孟浩然 毛泽东

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 家来到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时 赏析:诗篇一开始就是大气磅礴 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的感慨,整个苍天主宰都在作者的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 注目之中。接着连用二个叠字韵, 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 “战地”二字之音韵将刚劲果敢之 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 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 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 面。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 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 进之势。诗人表明他青年时代“风 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 最后以描写大景致结束,表明他对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 祖国风景的热爱。当时毛主席在 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 病中,因他在1929年的重阳节前 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 后在上杭、永定等县养病,但他 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 的吟唱也非“病中吟”,而是“壮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

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

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来历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

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

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

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

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

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

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

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

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

戏等。

传说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 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

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重阳诗词

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

过故人庄 采桑子·重阳

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

唐·孟浩然 毛泽东

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 家来到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时 赏析:诗篇一开始就是大气磅礴 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的感慨,整个苍天主宰都在作者的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 注目之中。接着连用二个叠字韵, 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 “战地”二字之音韵将刚劲果敢之 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 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 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 面。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 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 进之势。诗人表明他青年时代“风 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 最后以描写大景致结束,表明他对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 祖国风景的热爱。当时毛主席在 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 病中,因他在1929年的重阳节前 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 后在上杭、永定等县养病,但他 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 的吟唱也非“病中吟”,而是“壮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


相关文章

  • 剪报:重阳节
  • 重阳节(今年也是我国第一个老人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别称:登高节.老年节 习俗: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 .祭祖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 ...查看


  • 简短的普通话说话题目
  • 我尊敬的人 老师是再生父母,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敬老师,我爱老师,我也愿做老师,我现在就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最具说服力.从小学到大学,从家里到家外,从校内到校外,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奉献爱 ...查看


  • 剪报的魅力
  • 剪报的魅力 报纸是人们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新闻工具,有了它,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遍览天下大事.今天,茅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学做剪报. 剪报剪报,顾名思义,就是把报纸剪下来,自己再把它们拼贴成一份新报纸!这该多有趣啊,我和王舒淇 ...查看


  • 读报评报剪报
  • [摘 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最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就是报纸.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常规的名著阅读活动,我开展最多的就是读报活动.本文试从读报方法指导,报纸评点,剪报贴报.资料摘抄等活动来阐述我在教学中开展语文读报活动的几点实践及思考. ...查看


  • 读报和剪报
  • 读报和剪报 (语文综合性学习) 活动目标: 1.读读报纸,丰富阅读阵地,了解报纸的种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报纸. 2.说说报纸的版面设计,对阅读内容进行筛选,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并归纳概括,用一句话写出来. 3.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 ...查看


  • 二年级数学游戏
  • 二年级数学小游戏1(大杨燕) 游戏棒 一.游戏材料: 由31根不同花式的小棍组成,其中有不同分值: 二.游戏规则: 1支带螺旋的"米卡多"游戏棒,每支20分:5支中间红两边蓝的游戏棒,每支10分:5支三节红两节蓝的游戏棒 ...查看


  • 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 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今年,爷爷给家里定了一份<中国剪报>,起初是爷爷在看,后来受爷爷的影响,我也加入了"剪报大军". <中国剪报>是全国的文摘类畅销报纸.爷爷订过许多文摘类的报刊和杂志,年年都会换一 ...查看


  • 公共关系绩效评估的常用标准及操作
  • 公共关系绩效评估的常用标准及操作 公共关系的绩效评估(Public Relation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是公关顾问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项目结束前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公关顾问的一个必要阶段.公共 ...查看


  • 写作辅导内容
  • 写作辅导内容(一) 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 ----积累的重要性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