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汇编

21 《桃花源记》基础题及中考真题

一,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2题。

桃 花 源 记

晋( )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 )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 )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 )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 )大( )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 )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

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 )出,得其( )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 )往,寻( )向( )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 )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7,解释上文中的重点字,写在括号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二 ,2008吉林省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三,(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五(温州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六,(长春)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1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2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七. 【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 .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

C .处处志之(志:记住) D .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

C .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

D .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一,2008甘肃省金昌市

答案: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

(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2008吉林省

答案:(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

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三(黔东南课改)

11、(2分) 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四(温州非课改)

19.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五(长春)

答案:11.晋代(东晋) .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六. 【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8. C (通‚讠志‛,做标记)

9. A (A. 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 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 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 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

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0.5分,共2分)

21 《桃花源记》基础题及中考真题

一,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2题。

桃 花 源 记

晋( )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 )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 )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 )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 )大( )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 )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

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 )出,得其( )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 )往,寻( )向( )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 )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7,解释上文中的重点字,写在括号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二 ,2008吉林省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三,(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五(温州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六,(长春)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1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2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七. 【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 .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

C .处处志之(志:记住) D .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

C .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

D .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一,2008甘肃省金昌市

答案: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

(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2008吉林省

答案:(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

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三(黔东南课改)

11、(2分) 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四(温州非课改)

19.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五(长春)

答案:11.晋代(东晋) .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六. 【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8. C (通‚讠志‛,做标记)

9. A (A. 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 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 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 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

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0.5分,共2分)


相关文章

  • (2012年1月最新最细)2011全国中考真题解析120考点汇编☆分式.最简分式.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2年1月最新最细)2011全国中考真题解析 120考点汇编☆分式.最简分式.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一.选择题 1. (2011重庆江津区,2,4分)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查看


  • 2012中考病句真题汇编1答案
  •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病句题汇编(1) [北京中考]4.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 ...查看


  • 2011全国中考数学真题解析120考点汇编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 (2012年1月最新最细)2011全国中考真题解析120考点汇编☆函数 的三种表示法,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解答题 1. (2011盐城,23,10分)已知二次函数y =- 12 x 2﹣x + 32 .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 ...查看


  •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分类汇编(全)
  • 2016-12-15 中考网 中考网 微信号 zhongkao_com 功能介绍 权威专业的中考资讯第一时间送达,专注为中考生提供全面的升学信息,中考查分.中考分数线.中考真题.中考作文.中考经验等,只给你最想要的中考信息. 初中物理基础知 ...查看


  • 2005-2015北京中考语文默写真题
  • 2005 二. 默写(共4分) 8. 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1分) 9.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 _____,不复出焉.<桃花源记>(1分) 10 ...查看


  • 2013中考真题分类汇编之连词
  • 2013中考连词一网打尽(100%最新最全) QQ: 1355821160 (花费了我50个日日夜夜整理啊,整理中考真题太苦了) 连词 贵州省松桃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注:蓝色的选项为参考答案 [2013北京]1. - Which do you ...查看


  • 2015全国中考生物真题汇编:结构层次
  • 2015全国中考生物真题汇编(按课标十大一级主题)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0页,为选择题,60分:第 Ⅱ卷7页,为非选择题,76分:共136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每题 ...查看


  • 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l20分,用时l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答题全部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卷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是否与本人相符 合,再 ...查看


  • 2013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汇编
  • 2013年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3年6月23日上午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1. 当前我们要求官员讲实话办实事,但是有些官员不讲实话办事不实事求是你怎么看? 2. 有人说要学会放弃,也有人说要坚定成功信念坚持下去,你怎么看? 2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