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尧舜禹塑象前
陈建明
2014年9月,涿鹿县保岱村在汉潘城遗址上举行唐尧、虞舜、夏禹塑像落成仪式。之前,村里请我为塑像写了碑文,所以我作为特邀嘉宾,有幸参加了这一庆典。我知道,这是舜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炎黄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天,正当中秋时节,天气一改往日的酷热,变得秋高气爽。前来观光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上午十时许,塑像剪彩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古舜都上空彩球高悬,礼炮轰鸣,参拜的人依次上前跪拜。人们从心中敬仰他们“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御大灾,捍大患。”的丰功伟绩,奉他们为神灵。
仪式结束后,我站在尧、舜、禹三圣帝的塑像前,思绪万千。 这三圣帝像就塑在保岱古城墙南墙上的六角亭下,站在亭子的平台上向北望,能看到整个保岱古城鳞次栉比的房屋,突出的新学校红楼,看到原为乡医院后改成精英学校的白楼,看到潘城北历山,依稀看到云气迷茫的涿鹿城。涿鹿,做为华夏民族的起源地,保岱古城有言说不尽的尧、舜、禹三圣帝遗迹与传奇。我为自己成为保岱人而自豪,同时也有义务弘扬尧、舜、禹的优秀传统。
四千二百年前,黄河流域的氏族社会进入了尧、舜、禹时代。 尧、又称帝尧,字放勋,号陶唐氏。传说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他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后,当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与雍州。我们这里是九州之首
——冀州。那时,尧、舜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后世皆以冀州为“帝都”。据《古蕴涿鹿·古籍卷上》《舆地志》记:“高阳氏,始建九州。高辛氏,属冀州地域。唐属冀州域。按史,帝尧从涿鹿迁都于陶唐,惜无旧迹可稽,但古无两涿鹿。大约为尧之故国之。”这段记载说尧的都
城是从涿鹿迁到陶唐,就是我们找到的尧都在保岱的证据之一。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时正值大旱,十日并出,晒枯了稼禾,烤焦了土石。灾祸不限于此,凿齿、大风、修蛇、YAYU、封XI等恶兽也纷纷从燃烧的森林、沸腾的湖泊里逸出,逞着贪婪的本性,到处蚕食百姓,尧首先任用羲和,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其次是派神箭手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YAYU,断修蛇于洞庭,禽封XI于桑林。之后又选拔官吏同南方乘机叛乱的三苗,战于丹水之浦”。尧的功绩深得人民爱戴。《史记·五帝本纪》赞颂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虽然是至同无上的首领,但他办事从来不独断专行,他制定惯例召开部落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众人的看法,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选用人才时,首先通过“四岳(四个部落首领)”推荐,大家讨论后才定夺,建立了非常有效实用的行政机构,可以说,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芽。
尧年高后,按惯例召集部落会议,商议确立继承人,四岳首推尧的儿子彤朱,尧认为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大家又推共工,均被尧否决。尧曰:“悉举贵戚及蔬远隐匿者。”众人推举虞舜。其时,舜
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子孙,自其子穷蝉到舜父瞽叟五代,都无功业可言,以降为庶民。舜与尧更是亲缘关系疏远,生活在民间。他家中“父顽、母嚣(不懂礼仪)、弟傲。”他的弟弟象为继母所生,父亲也爱象。他们三人多次想把舜害死,都被聪慧的舜设法逃脱。舜不与他们一般见识,仍然孝顺他们,耕耘与历山,牧牛于龙门。他的高尚品德影响了所有的人。被后人推为中华民族二十四之首。《史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历山之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窳。一年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即人们纷纷追随着虞舜,来到涿鹿保岱,在舜宅旁建屋居住,仅仅三年就形成了一座大都市。
尧把娥皇与女英两个女儿与九个大臣(有说九个儿子)赐给舜,一为考察舜的品德,二为帮助舜成就大业。“先妻以二女娥皇和女英,观其理家之道,使九男处以观其处世之要。”接着多次考验舜。“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候远方宾客皆敬。”又“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无论是做什么,舜都做的很好。三年后选为继任,先摄天子之政十七年,官为太尉,职责是安抚万民。他主持教化,社会风气好转;担任各种官职,办事及时而有条理。舜在摄正之后,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尧崩,三年丧毕,舜践天子位。建都于今保岱古城。
舜执政后,启用了尧未能能举的高辛氏的子孙“八元”,高阳氏的子孙“八恺”来管理土地和教化;令契管理人民;让伯夷管山川林泽;使伯夷主祭祭祀;令陶作刑,并起用因治水失败后被处死的鲧的
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接受了任命后,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从冀州出发舜都出发治理水患。他接受父亲只堵不疏的教训,动员九州百姓调查地势,立表木为记。用“”开、通、疏、凿、引“法,终于作出了“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州,合逋四海”的伟大功绩。大禹跋山涉水,历尽千万苦,起遍了黄河上下,他和百姓一起挖土,挑土,累得脚掌上生了厚厚的老茧,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得了鹤膝风,即风湿痛,膝盖弯曲得像仙鹤腿一样。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才有了后来的九州大陆,深得百姓传颂。
舜老年后,四岳举荐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崩,丧毕后,禹为了能让舜的儿子商均而居住在阳城,天下人都离开商均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继天子位,建都河南阳城,国号夏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世袭制。从此,禅让制结束,封建制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夺权争帝,天下纷争,朝代更替的时代。尧、舜、禹建立的太平盛世,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凤凰来翔。”的大同社会,让后人向往了五千年。
保岱,做为尧、舜、禹的遗址之一,世代讲说着他们的故事。辽之前的皇帝都到此祭尧、舜庙,司马迁来此考察过。无数的专家来此考证。这里有炎黄二帝垦田的四顷地,舜牧牛的龙门山,舜都、舜井、舜道、二坟地;有潘城、潘泉、妫州城、妫水,有百草地、清神台,姚家沟,通往代国和代郡的古道三里巷。1996年,我曾看到已逝的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给县委副书记任昌
华的两封亲笔信。他在信中一再强调保岱古城的重要:“我建议在规划中列入保岱。并建议在保岱旧城立标志牌,写明‘汉·上谷郡·潘县、唐妫州怀戎县早期故址’字样。釜山是重要古迹,而保岱古城又是论证釜山的唯一证据。保岱城决不可泯。”
保岱古城沉默了几千年,一处华夏民族的起源地被冷落了几个世纪。为此,保岱的老中青文人们自发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从保护这片遗址群的目的出发,着手发掘这里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尧、舜、禹遗迹,搞了一系列的活动。尧、舜、禹三圣帝塑像的落成,也是保岱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内容,虽然塑像还显得粗糙,不够规范,也是这方人的一种始祖膜拜。研究会的路还很长,也更艰辛。而大家本照能挖多少是多少的心态,不懈地努力着,点滴地讲述着这里曾有过的辉耀文明史,民族起源史,希望更多的知情人参予进来。
涿鹿,做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保岱与历山、釜山是不能抛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28日)
站在尧舜禹塑象前
陈建明
2014年9月,涿鹿县保岱村在汉潘城遗址上举行唐尧、虞舜、夏禹塑像落成仪式。之前,村里请我为塑像写了碑文,所以我作为特邀嘉宾,有幸参加了这一庆典。我知道,这是舜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炎黄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天,正当中秋时节,天气一改往日的酷热,变得秋高气爽。前来观光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上午十时许,塑像剪彩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古舜都上空彩球高悬,礼炮轰鸣,参拜的人依次上前跪拜。人们从心中敬仰他们“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御大灾,捍大患。”的丰功伟绩,奉他们为神灵。
仪式结束后,我站在尧、舜、禹三圣帝的塑像前,思绪万千。 这三圣帝像就塑在保岱古城墙南墙上的六角亭下,站在亭子的平台上向北望,能看到整个保岱古城鳞次栉比的房屋,突出的新学校红楼,看到原为乡医院后改成精英学校的白楼,看到潘城北历山,依稀看到云气迷茫的涿鹿城。涿鹿,做为华夏民族的起源地,保岱古城有言说不尽的尧、舜、禹三圣帝遗迹与传奇。我为自己成为保岱人而自豪,同时也有义务弘扬尧、舜、禹的优秀传统。
四千二百年前,黄河流域的氏族社会进入了尧、舜、禹时代。 尧、又称帝尧,字放勋,号陶唐氏。传说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他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后,当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与雍州。我们这里是九州之首
——冀州。那时,尧、舜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后世皆以冀州为“帝都”。据《古蕴涿鹿·古籍卷上》《舆地志》记:“高阳氏,始建九州。高辛氏,属冀州地域。唐属冀州域。按史,帝尧从涿鹿迁都于陶唐,惜无旧迹可稽,但古无两涿鹿。大约为尧之故国之。”这段记载说尧的都
城是从涿鹿迁到陶唐,就是我们找到的尧都在保岱的证据之一。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时正值大旱,十日并出,晒枯了稼禾,烤焦了土石。灾祸不限于此,凿齿、大风、修蛇、YAYU、封XI等恶兽也纷纷从燃烧的森林、沸腾的湖泊里逸出,逞着贪婪的本性,到处蚕食百姓,尧首先任用羲和,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其次是派神箭手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YAYU,断修蛇于洞庭,禽封XI于桑林。之后又选拔官吏同南方乘机叛乱的三苗,战于丹水之浦”。尧的功绩深得人民爱戴。《史记·五帝本纪》赞颂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虽然是至同无上的首领,但他办事从来不独断专行,他制定惯例召开部落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众人的看法,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选用人才时,首先通过“四岳(四个部落首领)”推荐,大家讨论后才定夺,建立了非常有效实用的行政机构,可以说,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芽。
尧年高后,按惯例召集部落会议,商议确立继承人,四岳首推尧的儿子彤朱,尧认为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大家又推共工,均被尧否决。尧曰:“悉举贵戚及蔬远隐匿者。”众人推举虞舜。其时,舜
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子孙,自其子穷蝉到舜父瞽叟五代,都无功业可言,以降为庶民。舜与尧更是亲缘关系疏远,生活在民间。他家中“父顽、母嚣(不懂礼仪)、弟傲。”他的弟弟象为继母所生,父亲也爱象。他们三人多次想把舜害死,都被聪慧的舜设法逃脱。舜不与他们一般见识,仍然孝顺他们,耕耘与历山,牧牛于龙门。他的高尚品德影响了所有的人。被后人推为中华民族二十四之首。《史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历山之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窳。一年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即人们纷纷追随着虞舜,来到涿鹿保岱,在舜宅旁建屋居住,仅仅三年就形成了一座大都市。
尧把娥皇与女英两个女儿与九个大臣(有说九个儿子)赐给舜,一为考察舜的品德,二为帮助舜成就大业。“先妻以二女娥皇和女英,观其理家之道,使九男处以观其处世之要。”接着多次考验舜。“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候远方宾客皆敬。”又“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无论是做什么,舜都做的很好。三年后选为继任,先摄天子之政十七年,官为太尉,职责是安抚万民。他主持教化,社会风气好转;担任各种官职,办事及时而有条理。舜在摄正之后,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尧崩,三年丧毕,舜践天子位。建都于今保岱古城。
舜执政后,启用了尧未能能举的高辛氏的子孙“八元”,高阳氏的子孙“八恺”来管理土地和教化;令契管理人民;让伯夷管山川林泽;使伯夷主祭祭祀;令陶作刑,并起用因治水失败后被处死的鲧的
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接受了任命后,左手拿准绳,右手拿规矩,从冀州出发舜都出发治理水患。他接受父亲只堵不疏的教训,动员九州百姓调查地势,立表木为记。用“”开、通、疏、凿、引“法,终于作出了“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州,合逋四海”的伟大功绩。大禹跋山涉水,历尽千万苦,起遍了黄河上下,他和百姓一起挖土,挑土,累得脚掌上生了厚厚的老茧,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得了鹤膝风,即风湿痛,膝盖弯曲得像仙鹤腿一样。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才有了后来的九州大陆,深得百姓传颂。
舜老年后,四岳举荐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崩,丧毕后,禹为了能让舜的儿子商均而居住在阳城,天下人都离开商均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继天子位,建都河南阳城,国号夏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世袭制。从此,禅让制结束,封建制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夺权争帝,天下纷争,朝代更替的时代。尧、舜、禹建立的太平盛世,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凤凰来翔。”的大同社会,让后人向往了五千年。
保岱,做为尧、舜、禹的遗址之一,世代讲说着他们的故事。辽之前的皇帝都到此祭尧、舜庙,司马迁来此考察过。无数的专家来此考证。这里有炎黄二帝垦田的四顷地,舜牧牛的龙门山,舜都、舜井、舜道、二坟地;有潘城、潘泉、妫州城、妫水,有百草地、清神台,姚家沟,通往代国和代郡的古道三里巷。1996年,我曾看到已逝的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给县委副书记任昌
华的两封亲笔信。他在信中一再强调保岱古城的重要:“我建议在规划中列入保岱。并建议在保岱旧城立标志牌,写明‘汉·上谷郡·潘县、唐妫州怀戎县早期故址’字样。釜山是重要古迹,而保岱古城又是论证釜山的唯一证据。保岱城决不可泯。”
保岱古城沉默了几千年,一处华夏民族的起源地被冷落了几个世纪。为此,保岱的老中青文人们自发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会”,从保护这片遗址群的目的出发,着手发掘这里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尧、舜、禹遗迹,搞了一系列的活动。尧、舜、禹三圣帝塑像的落成,也是保岱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内容,虽然塑像还显得粗糙,不够规范,也是这方人的一种始祖膜拜。研究会的路还很长,也更艰辛。而大家本照能挖多少是多少的心态,不懈地努力着,点滴地讲述着这里曾有过的辉耀文明史,民族起源史,希望更多的知情人参予进来。
涿鹿,做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保岱与历山、釜山是不能抛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