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一任务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做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这种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如下: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与区别,语言的系统性(组合与聚合、词类、语句的结构分析),词的内容与分析,句子的内容与分析,语言知识运用的教学策略。前四节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第五节明确与语言运用有关的教学策略。

本课程提供了两个课例:《标点符号》、《比喻》,并对课例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做了讨论。

【学习要求】

1.了解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处理语言现象时指导学生从语境出发分析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语言的组合、聚合关系,对汉语词类有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能运用语言层级性的特点,把语素(汉字)和词、短语的使用做适当的系联。能较熟练、正确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语句,提高语病的纠偏能力。

3.学习语义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在理解鉴赏和使用词语两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感。

4.学习语用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容的能力,提高指导学生解答高层次的阅读测试题的能力。

5.提高随文运用语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效率,研讨语文知识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特级教师)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该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师的语言学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本课程介绍语言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明确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语言与言语

【基本知识】

1. 语言与文字:

要点: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文字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符号的外壳,意义是符号的内容。语言最小的单位是音位(音素),最小的表义单位是语素。语素是语言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世界上的文字有表音和表义两大类。汉字是音义文字(汉字的部件与音、义有关)。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多数汉字表示一个语素(有意义)。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主要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修辞学等几部分。教师学习语言学是为了懂得语言的理性知识。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既有语言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更有话语的理解和运用。前者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内容,而不是语言学、文字学的理性知识,后者(话语的理解和运用)则涵盖了前者。实践性强调的是运用,而不是让学生精通概念、结构、结构关系等静态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率,教师必须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2. 语言与言语:

人类先有言语交际,后有语言学,所以每一条语言规律都有反例。如: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的,不能修饰名词。但有的表程度高的副词却能在表方位的名词前出现:最东边、顶西头。语言学把语言和言语做了区分。说话行为和说的话,叫做言语。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写的一句句话和一篇篇文章是言语,从无数的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单位(音位、音节、语素、词语、句式等)和一套语法规则就是语言(这是指语言学中的语言)。语言存在于整的词典和语法系统中,存在于说该语言的人的言语之中。语文教学提到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汉语的言语能力。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内容是言语(文本),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学生学习汉字、词语、句子、篇章就是要掌握汉语的书面语系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孤立的汉字,当然是文字系统的单位(语言的书面系统),但学习掌握汉字是在话语中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汉字,所以不懂造字法,不懂理据,不妨碍他掌握这个字。但反过来看,既然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那么就有一个如何认识这种相对静态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问题,更有一个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它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需要的时候,用它们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言语,何乐不为呢?也就是说在教学里应该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这些知识要精要,比如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字词的多义(义项的关系)、词类、句法结构与关系、修辞方法、言外之意等。当然,这些静态的知识是不需考的,只是用来指导言语运用的;而对教师,倒是应该通过考试来督促大家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就会出现一些教学盲点,就会搞机械训练,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训练学生。教师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在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时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难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案例分析】

案例 1 :

陷、馅、掐、焰、阎

舀、滔、韬、稻、蹈

学生易写错这两组字中的部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写错了要抄几遍正确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臽 xian 是“陷”的本字。《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段注:坑也。掐,从手臽声,声旁兼表义。“阎”“焰”形声字,臽表声。“陷、掐、馅”三字都有凹进的意思。

舀 yao 从爪从臼,舀做“滔、韬、稻、蹈”的声符。

教师掌握以上知识,就可在纠正错误时适当的给些字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 2 :

“即”

都体现这个时态。 字形表“就食也”。“即”的时态是未完成时。“立即、即席、即使”

“既”

右边的人表示吃完掉头走。“既”的时态是完成时。“既然、既来之则安之”都体现这个时态。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有的字的义符,不仅和字义有关,还和这个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有关。

案例 3 :

一个著名教授在一篇教案的教学目标中提到要帮助学生掌握文中词语的意思。这篇课文是《统筹方法》。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机器的出厂时间 。

对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理解,学生把课本注解 “比喻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念了一遍,教师只是表扬他发言积极,声音洪亮,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注释有差距,这个案例很典型,教师对语言、言语的分别不明了。

文章中的词语有时会有临时的意义(属于言语义),这个临时的意义和词语的语言义是有关系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章中是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条件,是词义的临时扩大。教师要结合语境指导学生理解推断,最好再联系个学生学过的或生活中有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这个现象。下边是一个例子:

看吧,它在飞舞着,像个精灵 ——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高尔基《海燕》)

课本和工具书都把“精灵“解释为鬼怪、妖怪,但显然高尔基不会把海燕比喻为鬼怪的。所以这里用的是临时的比喻义:勇敢无畏的弄潮儿。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一些词语光靠查工具书是不行的,要结合语境做变通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

上边的两个例子都需要教师做好语言知识教学的预设,开发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语料、存在差异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比较异同,进而理解知识,提升语感,学会迁移。

第二节 语言的系统性

【基本知识】

1. 语言的层级性:

语言是个层级系统,它由几十个音位(辅音、元音)组合成上千个音;音节和意义结合成为语素(上万,但常有的是几千);几千个语素组合为几万的词;几万个词组合成无数个句子。这就是语言层级系统的奥妙。

层级性是语言的一个根本属性,语音是层级的,词汇也是层级的,复杂的句子内部也是层级的。

2. 聚合、组合关系:

语言这个层级系统是靠聚合、组合关系运转的。语言的每一级单位(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中。

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替换的符号,成为一个聚集群,这些符号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语音中的辅音(声母)就是一个聚合,它们可以和韵母构成组合关系。各个词类就是一个聚合。

词类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又分体词(名词、代词)和谓词(动词、形容词),所以词类就是个层级系统。

符号和符号产生一种结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了组合关系。汉语的语素组合关系、词的组合关系基本是一套结构关系,也就是说复合词、短语、句子成分的关系基本是一套关系。

系 弟弟 把 花盆 打 破 了 妈妈 把 米饭 煮 熟 了 雷声 把 猫咪 吓 坏 了

冰雹 把 西瓜 砸 烂 了

名词 介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助词

3. 词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 3 个:词的语法意义、词的形态、词的语法功能(在组合关系中的聚合)。汉语词类主要依据语法功能划分,一个标准可以逐次划分出来。第一次划分:用“与别的词组合”做标准,不与别的词组合的是叹词;第二次划分:用“做句法成分”做标准,分为非成分词和成分词,再分别对非成分词和成分词做划分。非成分词分别用“起连接作用”、“与成分词组合做状语”、“只能出现在停顿之前”等做标准,分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成分词用“有拟声功能”做标准,分出拟声词和成分词 1 。成分词 1 用“有指代作用”分出代词和非成分词 2 。成分词 2 用有“几数功能”做标准,分出数词和成分词 3 。成分词 3 用“与不组合”,分出动词形容词和成分词 4 。动词形容词用“与很组合”划分出动词和形容词。成分词 4 用“做补语”为标准,分出状态词和成分词 5 。成分词 5 用“做中心语”做标准分出,名词量词和成分词 6 。名词量词用做主语划分。成分词 6 用做定语、状语分出副词、区别词。

按语法意义划分的形容词其实是组合功能不同的三类词:

形容词:大、小、高兴、漂亮、严肃、谦虚

状态词:通红、雪白、红通通、糊里糊涂、黑咕隆咚

区别词:荤、野生、国营、私营、微型、大型、急性

要注意的是,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这点和英语很不相同。英语名词做主语、宾语,形容词做定语,动词做谓语。汉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我八路军,你新四军)。形容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一个字形读音相同的单位,如果意思不同就是不同的词,建议不看做兼类词,如“锁、代表、报告、白、词”的意思是不同的。形容词中有一类词看做兼类是妥当的:

丰富、繁荣、充实、端正、清醒、壮大、缓和、安定、稳定

它们可以受“很”修饰,还可以带宾语(使动用法)。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属性。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分类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对语言单位做分类。

4. 语法关系:

汉语合成词的结构、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的结构基本是一套关系:

定中:白菜 白色的毛衣 买了一件白色的毛衣

状中:飞快 飞一样地跑起来 刘翔飞一样地跑起来

动宾、挥手 挥动大旗 我们挥动着大旗

动补、熟透 热得透 饭热得透

主谓 国防 天气热 天气热不好

并列:观察 馒头和饺子 馒头和饺子都吃完了

5. 语句的语法分析:

汉语短语与句子的区别是:后者有完整的语调,而在结构上大致相同。

句法分析有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力要强。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它要把一个语句的结构从大往小,逐层切分,切到词为止。一个正确的切分要满足三个条件:

A.从结构上说,每个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必须是能够成立的结构(也就是说要有意义)。

B.从功能上说, 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必须能够能够互相组合(也就是说语义要搭配)。

C.从意义上说,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在语义上的搭配必须符合原结构的意思(也就是说切分不能改变原意)。

语句内部还有的深层关系,即语义关系。主要类别如下:

(1) 主语的语义类:施事主语(他跑了)、受事主语(书我看了)、结果主语(墙砌好了)、处所主语(这床睡过了)、时间主语(年过了)、目的主语(车票小王去排了)、原因主语(一趟上海花了好几千)、工具主语(镜子姑娘照了)等。

(2) 宾语的语义类:受事宾语(吃苹果)、施事宾语(来了一个人)、工具宾语(抽烟斗)、处所宾语(去上海)、结果宾语(写小说)、原因宾语(愁经费)、时间宾语(休息礼拜天)等。

(3) 补语的语义类;结果补语(洗干净)、可能补语(吃得了)、程度补语(热极了)、趋向补语(跑上来)、时地补语(生在八十年代)等。

(4) 定语的语义类:表示性质(民主政治)、表示状态(雪白的手)、表示领属(我们的教室)、表示质料(木头椅子)、表示用途(喝水的碗)、表示数量(三个人)、表示处所时间(昨天的事)、表示内容(改革的方针)等。

(5) 状语的语义类:表示情态(缓缓走来)、表示程度(很好)、表示范围(都跑了)、表示对象(把他打了)、表示目的原因(为自由战斗)、表示时间地点(在去年看见)等。

【案例分析】

案例 1. 甲学生问:鲁迅为什么把“新讲义”改成“新鲜讲义”?

“新”和“讲义”有两种语义关系,一为质料,一为内容,故有歧义。改为“新鲜”与“讲义”搭配,只能指内容新。

案例 2. 乙同学问:“看个朋友”这个短语有几个意思?

这个短语的结构层次有不同的切分。“看 | 个朋友”“看个 | 朋友”,前者表示:看一个朋友。后者表示:看一下朋友。

案例 3. 同事要考中文专业研究生,问“洗得干净”这个歧义结构怎么分析?

结果补语

自然重音

否定形式

问话形式 洗得干净 洗得不干净 洗得干净不干净 可能补语 洗得干净 洗不干净 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扩展形式

表示意义

洗得很干净

洗得比较干净 不能扩展 能洗干净

第三节 词义的内容与分析

1.词义的内容如图示:

理性意义是指工具书中的解释,它反映词所表示的对应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阅读”:看文本并领会、评价内容。

隐含意义是指词所反映的事物非本质属性。如“水”在一般情况下,有流动、清凉、无味等特点。在“水性杨花”中“水”的“流动”属性在起作用。这就体现了字词的隐含意义。

联带意义是指词有多个意思,在使用某种意思时,让人联想起另一个意思。如古诗“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中的月,本是岁月的月,用在这里和云相对,让人联想为星月的月。

2. 字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下(复合词):

① 同义 A+B=A=B 声音 观看

② 合义 A+B=AB 品德 图片

③ 加义 A+B=AB+C 景物 水手

④ 偏义 A+B=A 或 B 国家 窗户

⑤ 转义 A+B=C 毛病 鞍马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也有利于消灭别字,还可沟通古今汉语词语的积累和学习。

3. 义素分析法:

字词有义项,义项能不能再做切分呢?义项的切分是对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语意思做比较后,找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而完成的。切分出来的语义单位叫义素。请看下表:

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对于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分析】

1. 《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有什么共同的隐含义?

明确:这几个词语都有: 阻隔、离散、思念、团聚的隐含义

2.学生学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时,对“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不理解,该怎样讲解呢?

明确:这句诗是在“洛阳好友如相问”时,作者的自况 —— 像冰心放在玉壶中。“冰”“玉”都有剔透、清润的隐含义,故而有冰清玉洁之说,这里是言自己志趣高洁,心地光明。

3. 学生问老师,“谣言、流言、谰言”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

三者都表示带诬陷目的的假话,但流言是私下、悄悄散布的;谰言是公开说的(无耻谰言);谣言即可公开说,也可私下散布。

第四节 句子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是从动态的角度对句子的意义做分析。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下意思和静态状态下有许多不同,语用分析是要揭示句子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

一、交际环境和交际背景赋予句子语用义,句子的内容是丰富的,至少是句子的意义 + 语境赋予的意义。如:今天是星期一。这句话的言语行为和“今天”“星期一”所指的内容都不同。

二、已知和未知信息。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现在交际中有的信息是彼此知道的,是已知信息;有的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是未知信息。比较“他来了”和“来的人是他”,就知道前者的“他”是已知的,后者则是未知的。

三、隐含的意义。如果教师了解语用学中分析的隐含义的几种表现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隐性信息。

语句的隐含意义包括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和语句的言外之意。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找不到它复指的词语,也就是说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文字把词语的指代义直接说出来。理解有隐性指代义的词语,需要结合语境,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做出解答,请看示例:

①为此,就要学习他(鲁迅)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无情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 ,做一个“硬骨头”的中国人。

②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年到 1192 年间,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桥。

明确:例 1 中后一个“自己”指代的内容在前文中没有出现,是指要学习鲁迅的人。例 2 中“这种桥”是指“桥身由多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以联成一个整体的桥。”这个指代也需要依据上文介绍的卢沟桥,取其特点,略去具体数字概括出来。

言外之意是指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下边介绍几种主要的言外之意。

1. 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

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所以和常规的交际比较,识别出语句与语境有了不谐调的情况,便要调动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来领悟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 1 )甲: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谁?

乙:那是我母亲的丈夫。

( 2 )某著名哲学教授因情面难却,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推荐信中写到:亲爱的某先生,某君英语出色,经常出席导师讨论会。

明确:例( 1 )中乙的回答没有扣住“和你说话的人”这一话题作答,答话的字面意义和语境不谐调,根据人伦关系的知识,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那人不是我的生父。例( 2 )中教授的信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信的内容与交际目的相悖,和正常的情况比较,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某君不宜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 依据修辞方法,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借助形象来启示听者、读者调动生活感受来领会他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时,常运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所以可以依据这类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他)又说,我必须把它(法语)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最后一课》)

分析:例中带横线的句子有言外之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囚犯来说是有机会获得自由;那么,牢记自己民族的语言,对亡了国的人民来说就是能重新复兴自己的国家。通过相似联想可以得到解释。

3. 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1988 年 11 月美国大选后,刚当选的总统布什召见鲍威尔说:“我想我应该有我自己的国家安全顾问。”

分析:例中的布什总统只说了推论的大前提,而小前提“你不是我的国家安全顾问”对鲍威尔来说是不言自明,这里主要的信息在结论上,即“鲍威尔必须离职”。

4. 把握虚词用法,从语境中归纳出言外之意。

一些虚词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语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发话人通常是不说的,但语境(上下文)一定满足了这些语义的条件,所以带有这类虚词的语句往往就有了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1961 年夏天,雷锋到佳木斯执行任务。8月3日,他乘车回沈阳,照样扶老携幼,帮助列车员忙这忙那。

第三包乘组的列车员小王见他一刻也闲不着,想起了在报上读过的雷锋事迹,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年轻战士会不会就是雷锋呢?

分析:“照样”这个虚词使用的语条件是:条件处境变了而做法没变。作者用了这个词,使得画线的句子有了言外之意,即雷锋是在出差后十分劳累的情况下仍坚持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句子上下文交待的内容中可以归纳出这一点。

5. 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示的意思是:

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分析: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

教师了解了语用学中揭示的隐含义的几种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隐性信息,提高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明辨关键的细微信息。

四.预设与蕴含。 句子还有预设和蕴含意义。“他的哥哥病重了”这句话的预设是:他的哥哥有病。“王府井的香奈儿在打折”的预设是:香奈儿在不同的商店有不同的价格。“他的哥哥病重了”的蕴含是:他哥哥的病向坏的方向发展。“王府井的香奈儿在打折”的蕴含是:王府井商店的香奈儿比原来便宜了。句子的内容如下图示:

【案例分析】:

1. 胡适《我的母亲》中有一段文字: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中的“多么得意”是反语,前一句的言外之意是:没父亲是很不幸的事。“好用来说嘴”的蕴含义是:这种不幸(含有羞耻成分)是儿子绝不能说的。明白母亲这句话的全部内容,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

2. 课文《再塑生命》的结尾:“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如何指导学生联系文本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明确:先要把“其中”这个词的指代内容明确(莎莉文老师说的“酷热日晒后花和大地得到的雨水”),再确定“无数无形的线条”的含义 —— 前文说的“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 润物无声的雨水,由此得出人间处处是细腻的、无形无声的爱,关键是要用心去体验。海伦的这个感悟更突出了莎

莉文老师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用海伦所能感知的事物来鼓励她),回应了文章的题目。

第五节 教学策略

1. 联系语境, 明指代,会推断

字词典某个字词的意思(各个义项)是人们把它在言语运用时的意思(通过很多语句)概括出来的。文本中词语的意思多数和工具书是一样的,有时会不同。代词等名词词性成分在文章中有指代义,这些指代义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来。请看下边的例子:

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此刻这片叶子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进我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现在生长着叶子的地方,那时上面附着一片枯萎的茶色叶子。后来它离开枝桠飘落了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幼小儿坚实的嫩芽带着娇嫩的生命诞生了。

尽管经历了寒风呼啸、雪花纷扬的日子,可它还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在体内积蓄起一种充实的力量。一天早晨,细雨停息,我看见星星 的珍珠落满了枝头,发出晶莹的光。原来却是一株株幼芽上聚满了雨点。我感到嫩芽丰满起来了,春天已经临近了。

文章中四个画横线的词,分别对应哪个时节?

明确:“现在”是承前文“ 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此刻这片叶子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的时点,即指夏天。“那时”是承“ 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进我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的时点,即指初冬。“后来”是从上边初冬推断出来的,指初冬以后。“当时”还是承上文,指初冬。

2.字词系联,找理据,辨异同

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有限的汉字组成了无限的词语,而汉字构成大量的合成词,其字义绝大多数与词义是有联系的。要解决写别字的问题就要明了字义和词义的关系。这样字词系联,懂得理据,做到知其然,也就会运用了。

下边举例说明:

查:检查,调查,翻检着看 察:仔细看

分布:

检查 检察;考察 考查;审查 审察;察看 查看;侦查 侦察;察访 查访;察看 查找 视察 搜查 观察 查寻

溯源:

《说文》:“察,覆也。从 宝盖 从祭。” 注:“从宝盖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结论:“察”有详尽占有,仔细看的意思。“查”是假借字,后有找的意思(查找、查觅)。故“到新疆考察”和“考查你的功过”中“考察”和“考查”是不能换的。

练习:

明( )暗访 端倪可( ) 习焉不( ) 明( )秋毫

市检( )院立案侦( ) 用什么标准考( )干部

他戴上花镜,审 ( )了半天也不敢断真伪

他三次微服( )访,深知百姓疾苦

式: 从工, 势:从力。定式 = 定势(是异形词),而形式≠形势 ,“姿势”和“方式”中“势”和“式”不能互换。

我们从两个字的义符可以明了在“xingshi” 中如果用“式”字则一定和样式、款式有关,因为义符“工”是古代木工的规尺,有合乎一定规范的意思,而“山势、水势、形势、姿势”都和“力”有关。

3. 掌握方法,明类型,会比较

语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语言单位的分类。分类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即区别性特征。比如:主谓短语中间可以插“是不是”,动宾短语可以变换: VO 变换为 V 不 VO (“吃饭”变换为“吃不吃饭”)。

病句的辨析和句法分析: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病句: 1. 搭配不当、 2. 成分残缺、 3. 语序不当、 4. 成分赘余、 5. 结构混乱、 6. 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明确: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可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 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 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明确: 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4. 随机点拨,重渗透,讲运用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懂知识短文外,还应在阅读和作文讲评等过程中坚持随机点拨,采取因文入理的渗透式方法。

所谓随机点拨,就是抓住课文、作文、练习中的语言现象 ( 正反两面的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认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文讲解和语文知识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就可以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

所谓点拨式方法,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而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点拨学生发现并认识千姿万态的语言运用的奥秘。

下边先就“因文入理”举例说明。

先看《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文字写得气势奔放,慷慨激昂,层层深入,级级直上,激动人心。这种效果是作者通过一连串以语气副词“难道”起头的反问句来实现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辞技巧。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来给学生讲讲由语气副词“难道”构成的反问句的用处以及这里运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种叠用句式的作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把“难道”都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不用这几个“难道”,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是散的,用了这几个“难道”,把这段的意思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表意更突出,抒情更强烈,层次更清楚。另外,教师还可就开头第一句话里的“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能否改为“一株株或一排排白杨树”让学生思考。

下面再举《祝福》中的例子来说明。

《祝福》的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鲁镇及鲁四叔家的典型环境。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这句话涉及到“况且”这个虚词的用法 ( 主要理由在前边已出现,“况且”后边追加一个理由 ) ,换个角度说,“况且”这个虚词还在暗示使“我不能安住”的原因有两个。教师可以让学生造句体会“况且”的用法,再结合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回答“我决

计要走”的原因,从而了解小说中“我”这个人物的思想倾向。这样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章,而且运用了虚词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还是《祝福》的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语句的运用,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 ( 她 )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 她 )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帮助学生搞清楚,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5. 设置变化,比异同,抓关键

所谓“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是在“因文入理”的基础上,举三反一,通过引进的语言现象,做“同”与“异”的比较。在变化比较中突显关键特征和规律,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举例说明如下:

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3.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如果单就其中的一个例子讲冒号的用法效果一定不好。用变式比较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上边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要用冒号。再给下面的三个例子,让学生把六个句子分类,讨论其用法。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5.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鲁迅《故乡》)

6.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事是不对了。(《鲁迅《风波》)

明确: 2 句和 4 句是一类,冒号用在说、想、说明、表明等词后边,作用是引出下文。即下边的句子是引语,表示自己或别人的话。

3 句和 5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的句子是用来解释前边的句子。 5 句容易理解; 3 句冒号后边的 4 个分句是解释为什么学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1 句和 6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是个总结句,前后是总分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冒号的主要用法。(提引下文,总括上文)

6. 量表诊断,学评价,重反思

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大都可以用量表诊断、评价反思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错别字、成语、文言虚词、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举例如下 :

病句练习与反思评价: 序号 搭配 残缺 语序 赘条 结构 逻辑 判断正误找病因 做修改

1

2

4

6

7 • • • • •

9

N •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是 4 个,共 24 个病句。表中列出的是错误句子的序号,每个病句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 • ”表出。正确句子不列在表中,如第 3 、第 5 、第 8 句是正确的句子。

自评交流内容:

1. 24 个错误病句判断出 _______ 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 __________ 。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 ,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成语学习活动与反思评价

1.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多少个 ______________ ,搜集的主要资料是 ________________ ,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大致用了多少时间 ______ 。

2. 你搜集的成语分了 _________ 类,分类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 ,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和同学交换成语搜集与分类表,你有收获吗?

案例导读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导读教师:李 镗( 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特级教师)

【导读文本】

本课程提供中学两个语言知识的课例来方便大家学习研讨。一节课是北京延庆高级教师贺智斌老师的《修辞——比喻》,一节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李玉双老师的《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这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注意处理好语言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请老师们观看课例实录,结合教学设计的文本、教学小结、教学反思和课例,研讨视频来思考课例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互动研讨,发表意见,从而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策略,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课堂效率。

观看《修辞——比喻》案例要注意贺老师是如何做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教学流程如何做到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策略?

观看《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案例要注意李老师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来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我们在语文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上有哪些启发和借鉴?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授课教师: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课程说明:

修辞方法,单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无论从考查还是实际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是重点。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遵从辨识、理解、运用的规律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具体说明:本节课重点通过例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几个特点,从而能准确辨识;通过经典片段赏析,以及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比喻的能力;通过语段改写,提高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 步环师生活动

骤节设计意图一情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引出

境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第二

导本和习作中。

入环节。

二辨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提出识

比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 前测中一喻小部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分学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生所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 遇到

的不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能准

确辨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1.关于比喻的知识: 识比喻句

的问

题。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

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

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

物;比喻词有“像”“是”等。

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三赏 1.听故事,辨优劣

与儿女讲论文义。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喻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

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 2. 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 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

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 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祁燚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祁燚

2.师生小结:

① 确定本体。

② 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 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 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

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 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7.同学展示,点评。

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四梳 四、总结回顾

总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结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五拓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迁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了意义。

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授课教师:李玉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虽然标点符号的用法放在了附录中,但是标点符号是书面语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

这一部分内容设定为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标点符号不够重视,经常忽略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多

学生写作当中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甚至会出现一段文字一逗

到底的现象。

(三)教学资源分析:

所选教学示例如《清明》的不同理解,是针对初一学生选择

的,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

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标点的用法,能够正

确使用几种常见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练的方式感受标点符号表情达

意的作用,学会利用标点理解文章,利用标点更为准确的表达自

己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体会学习语

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标点理解文章以及表情达意。

教学策略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朗读体会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媒体: PPT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附录四,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时间安

教学

教师行为

环节 教学方法学生行为 和设计意图 (分

钟)环节1导 和学生一起 发言。 引起2

入 探讨标点符号的

起源以及标点符

号的作用。 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 排

环节2 (一)给学生 通过朗读 激发3

讲关于标点的中感受语句中不学生兴

听故事,国传统故事。

学标点 同位置的停顿趣,引起所表示的不同学生对标

总结标点符甚至是截然相点符合的

反的意思。 重视。

板书:标点符

号的作用。(语句

(二)展示学 分析这些 引导2

生写作中出现的句子中标点错学生进一

在哪里。 步了解标

点符号的

重要作

用。

环节3: 1. 介绍标点 (1)学生 1.

标点符号符号的种类:

我来学 介绍逗号、分检查预习12 号、顿号、冒效果。明

(1)点号:号、句号、问确标点符

1 句号、问号、感叹

号三种,表示一句号、叹号等几号种类及种常用标点符基本作号的作用。 用。

话说完之后一个 (2)朗读 2.

较大的停顿。 老师给出的例通过朗读

句,体会不同例句更真 2 标点所表达的切地感受

包括逗号、分不同情感。 标点符号

在表情达号、顿号和冒号四

种,表示句中的停

顿和结构关系。 (2)标号

标号主要标

明语句的性质和

作用,包括引号、

破折号、括号、省

略号、着重号、书

名号、连接号和专

用号九种。

教师举出相意方面的作用。

应例句,对同学们

的发言总结、补

充。

环节4: 给出已删除 给文章加 引导5

标点的朱自清标点,并探讨学生理解

课文标点《春》中描写春花如此加标点的借助标点

重回顾 的一段话,让同学理由。 更好地理

加标点

对同学所加

环节5: 给出学生习 修改其中 引导7

作中标点有问题用得不够恰当学生学习

同学习作的语段。

我帮忙 的标点并说明在写作中理由。 恰当使用

标点,更

好地表情

达意。

环节6: 讨论,探 引导6

的不同版本。

名家诗篇究,尝试改动学生充分标点,使其变体会标点解课文的内容。

我来改 展示《凉州为令一种文的魅力,

词》。 体。体会标点加强学生

的变化给读者对标点的

带来的不同意重视,为

境。 下一步学

习标点大

基础。

环节7: 1. 给出《为 1. 给简

标点符号

我会用 2. 给出标点

符号使用不当的 2. 修改

例句 标点 学以2 学》中的一段话单的文言文加致用 标点。

课程

总结 标点符号不是一篇文章的点缀,而是我1 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它会有神奇的作用。让我们重视标点、正确使用标点,

让它为我们的语言增光添彩。

课后作业:修改作文中的标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纲》中强调学生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各年

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学生学好常用的标点符

号作用有二:一是在作文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准确地表达思

想感情;二是在阅读时,根据标点符号理解文章意思,能正确接受

信息。而现在的不少学生对标点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用也不够准

确。

相对于阅读、写作的探究,语文知识的讲解似乎显得枯燥了

些。尤其是标点符号,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使用,但对于标点符号

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怎样才能把标点这个“冷饭”炒好,让学

生有兴趣,愿意探究,从而认识到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性,学会

用标点更好的表情达意,正是这节课我想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

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举例,提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

“乐学”,我颇费了一番脑筋。经过反复筛选、比较,我选用了

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趣味性强,更适合初一的学生。果然,学生

读了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之后的例子我也精心挑选,或是出自学生熟悉的课文,或是

出自学生的习作,旨在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始

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节课里,我感受到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

二、重朗读,强化认识。我觉得,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不是

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会了多少。而对于标点表情达意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认为,这里的“读”,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多处朗读的环节,给学生创设情境,引

导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标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就能

更直观的感受标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并且认识到:标

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设练习,学以致用。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中,我适当插入

了一些小的练习,我觉得讲练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好

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给《春》中的一段课文加标点,引导学生

通过标点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如让学生改同学习作中的标点

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更好的使用标点表情达意;而最后的小

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

象,并获得学习中的成就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在练习的

由理解到表达,逐步提升使用标点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实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

学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做过多讲解,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通过自己的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让人

遗憾的地方,主要是因为经验不足,在紧张的状态下对时间估计

出现了失误。在感受标点符号的改变创设的不同意境这一环节

中,没能留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最后的小练习也没来

得及实施,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会

是我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无论如何,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

间,不能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评析教师:李 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文本】

贺智斌:

看了李玉双老师“一标一点总关情”的课例,我很有感触。

一、立足学生的现状来设计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李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标点不重视,使用不准确的现状来设计教学环节。她从课后附录的知识谈起,利用中国传统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标点的兴趣;利用给课内文段加标点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标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修改学生的习作,改写古诗《清明》的标点,变换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正确运用标点来表达情感的作用。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环节设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的这节课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老师搭建的一个个台阶上,通过自己的体会、分析、探究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语文知识重在运用这一理念。

关于标点符号这一语文知识,李老师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知识讲解上,而是通过比较、朗读、改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建实践演练场,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并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语文知识重在运用这一理念。

总之:这节课对于我们在语文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上很有借鉴意义。

那这节课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玉双老师在她的课后反思中曾经这样写道:这节课留给我一个较大的遗憾是:在感受标点符号的改变可以创设不同意境这一环节中,没能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最后的小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实施,使得这节课不完整。

我想教学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也会留下遗憾。但是,如果李玉双老师还愿意再讲授一遍这一内容,我倒觉得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她弥补这一遗憾:那就是在课前加入李老师您正在主持研究的教学测评。比如说在前测试卷中,我们可以出这样三个小题:

1. 给一个简单的句子加标点,你可以加几种,说一说他们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2. 把这个句子放到一个语境中,哪种更合适?为什么? 3. 出示学生一段习作(标点有问题或无标点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修改或添加。

因为学生对于标点这一部分内容不是零起点,加入测评后,我们就能很快的了解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到底掌握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我们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确立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间该怎样分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较大的提升,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

李镗:

贺智斌老师的课例《修辞——比喻》是北京市数字课堂的一个课例,这节课探讨语文知识对阅读、表达的作用。我们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角度来讨论剖析。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定和教学内容相一致。

贺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 通过比较赏析,了解并使用比喻的作用,进而能够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 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具体可行,三句话本身就点明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辨识比喻、赏析比喻、学会妙喻。课堂呈现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一致的,这提醒我们教学目标(一节课)要定得具体,切忌泛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匹配扣合。

二、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核心知识的特点与价值。这两点要取得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初三学生对比喻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初三复习课上需要提升学生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只有把握比喻的特点才能赏析和运用比喻。所以课堂按明辨、赏析、运用的流程来实施是非常恰当的。这符合初三学生认知的特点,也凸显了比喻的特点与价值。

体现的教学策略:

1. 读写勾连、先会赏析,再迁移到表达。

2. 通过比较异同,先感性后理性(提炼出掌握比喻的四个要点: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三、前测、后测把握学情:

教学设计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和差异表现;后测是了解学生发展的状况、主要问题和差异,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采用的语料既有教材中的又有课外的,好的课外语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两点:在辨析比喻时,例子要涵盖明喻、暗喻、借喻。可以不出现概念性的知识,但要让学生有感性的体验。在赏析和运用比喻时,要对比喻后的描写(喻解)做说明。用好比喻,会不会在比喻后边加上恰当生动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与活动

一、下列句子哪一句没有歧义?找出有歧义的句子并修改:

A.在家养病的小明和奶奶说:“三黄鸡不吃了。”

B.在履历表特长栏上,他填的是:台湾语言研究。

C.会后,你要负责招待三个大学的教育学专家。

D.要想了解他的艺术特点,先要了解他的人品。

二、完成的下面练习:

1.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请你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画面中有一大片草地,草地长得很茂盛,画面中间偏右的地方画瘦马占了四分之一的画面,这匹瘦马看上去像快死的样子,它无精打采的卧在一块被吃得干干净净的地上。空地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非常翠绿。画的左上方,六匹骏马正在安闲的低头吃草,个个膘肥体壮,那肥壮的六匹马与喘息的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在指导学生阅读《生命 生命》的第2自然段时要抓住哪个动词来体味生命的宝贵?用什么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三、请老师们按下列要求完成一篇初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1.写出你以前教学的流程,并注明你在哪些环节使用了什么教学资源;

2.写出本课程的学习对你有哪些启发;

3.学习本课程之后,请你重新做一次教学设计;

4.请按照你的新设计方案去上一节课;

5.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6.请写出你的课后反思。

课程简介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一任务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做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这种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如下: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与区别,语言的系统性(组合与聚合、词类、语句的结构分析),词的内容与分析,句子的内容与分析,语言知识运用的教学策略。前四节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第五节明确与语言运用有关的教学策略。

本课程提供了两个课例:《标点符号》、《比喻》,并对课例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做了讨论。

【学习要求】

1.了解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处理语言现象时指导学生从语境出发分析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语言的组合、聚合关系,对汉语词类有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能运用语言层级性的特点,把语素(汉字)和词、短语的使用做适当的系联。能较熟练、正确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语句,提高语病的纠偏能力。

3.学习语义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在理解鉴赏和使用词语两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感。

4.学习语用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容的能力,提高指导学生解答高层次的阅读测试题的能力。

5.提高随文运用语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效率,研讨语文知识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特级教师)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该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师的语言学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本课程介绍语言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明确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语言与言语

【基本知识】

1. 语言与文字:

要点: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文字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符号的外壳,意义是符号的内容。语言最小的单位是音位(音素),最小的表义单位是语素。语素是语言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世界上的文字有表音和表义两大类。汉字是音义文字(汉字的部件与音、义有关)。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多数汉字表示一个语素(有意义)。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主要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修辞学等几部分。教师学习语言学是为了懂得语言的理性知识。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既有语言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更有话语的理解和运用。前者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内容,而不是语言学、文字学的理性知识,后者(话语的理解和运用)则涵盖了前者。实践性强调的是运用,而不是让学生精通概念、结构、结构关系等静态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率,教师必须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2. 语言与言语:

人类先有言语交际,后有语言学,所以每一条语言规律都有反例。如: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的,不能修饰名词。但有的表程度高的副词却能在表方位的名词前出现:最东边、顶西头。语言学把语言和言语做了区分。说话行为和说的话,叫做言语。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写的一句句话和一篇篇文章是言语,从无数的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单位(音位、音节、语素、词语、句式等)和一套语法规则就是语言(这是指语言学中的语言)。语言存在于整的词典和语法系统中,存在于说该语言的人的言语之中。语文教学提到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汉语的言语能力。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内容是言语(文本),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学生学习汉字、词语、句子、篇章就是要掌握汉语的书面语系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孤立的汉字,当然是文字系统的单位(语言的书面系统),但学习掌握汉字是在话语中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运用汉字,所以不懂造字法,不懂理据,不妨碍他掌握这个字。但反过来看,既然言语中蕴含着语言的知识,那么就有一个如何认识这种相对静态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问题,更有一个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它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需要的时候,用它们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言语,何乐不为呢?也就是说在教学里应该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这些知识要精要,比如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字词的多义(义项的关系)、词类、句法结构与关系、修辞方法、言外之意等。当然,这些静态的知识是不需考的,只是用来指导言语运用的;而对教师,倒是应该通过考试来督促大家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就会出现一些教学盲点,就会搞机械训练,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训练学生。教师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在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时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难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案例分析】

案例 1 :

陷、馅、掐、焰、阎

舀、滔、韬、稻、蹈

学生易写错这两组字中的部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写错了要抄几遍正确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臽 xian 是“陷”的本字。《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段注:坑也。掐,从手臽声,声旁兼表义。“阎”“焰”形声字,臽表声。“陷、掐、馅”三字都有凹进的意思。

舀 yao 从爪从臼,舀做“滔、韬、稻、蹈”的声符。

教师掌握以上知识,就可在纠正错误时适当的给些字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 2 :

“即”

都体现这个时态。 字形表“就食也”。“即”的时态是未完成时。“立即、即席、即使”

“既”

右边的人表示吃完掉头走。“既”的时态是完成时。“既然、既来之则安之”都体现这个时态。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有的字的义符,不仅和字义有关,还和这个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有关。

案例 3 :

一个著名教授在一篇教案的教学目标中提到要帮助学生掌握文中词语的意思。这篇课文是《统筹方法》。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机器的出厂时间 。

对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理解,学生把课本注解 “比喻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念了一遍,教师只是表扬他发言积极,声音洪亮,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注释有差距,这个案例很典型,教师对语言、言语的分别不明了。

文章中的词语有时会有临时的意义(属于言语义),这个临时的意义和词语的语言义是有关系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章中是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条件,是词义的临时扩大。教师要结合语境指导学生理解推断,最好再联系个学生学过的或生活中有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这个现象。下边是一个例子:

看吧,它在飞舞着,像个精灵 ——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高尔基《海燕》)

课本和工具书都把“精灵“解释为鬼怪、妖怪,但显然高尔基不会把海燕比喻为鬼怪的。所以这里用的是临时的比喻义:勇敢无畏的弄潮儿。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一些词语光靠查工具书是不行的,要结合语境做变通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

上边的两个例子都需要教师做好语言知识教学的预设,开发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语料、存在差异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比较异同,进而理解知识,提升语感,学会迁移。

第二节 语言的系统性

【基本知识】

1. 语言的层级性:

语言是个层级系统,它由几十个音位(辅音、元音)组合成上千个音;音节和意义结合成为语素(上万,但常有的是几千);几千个语素组合为几万的词;几万个词组合成无数个句子。这就是语言层级系统的奥妙。

层级性是语言的一个根本属性,语音是层级的,词汇也是层级的,复杂的句子内部也是层级的。

2. 聚合、组合关系:

语言这个层级系统是靠聚合、组合关系运转的。语言的每一级单位(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中。

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替换的符号,成为一个聚集群,这些符号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语音中的辅音(声母)就是一个聚合,它们可以和韵母构成组合关系。各个词类就是一个聚合。

词类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又分体词(名词、代词)和谓词(动词、形容词),所以词类就是个层级系统。

符号和符号产生一种结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了组合关系。汉语的语素组合关系、词的组合关系基本是一套结构关系,也就是说复合词、短语、句子成分的关系基本是一套关系。

系 弟弟 把 花盆 打 破 了 妈妈 把 米饭 煮 熟 了 雷声 把 猫咪 吓 坏 了

冰雹 把 西瓜 砸 烂 了

名词 介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助词

3. 词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 3 个:词的语法意义、词的形态、词的语法功能(在组合关系中的聚合)。汉语词类主要依据语法功能划分,一个标准可以逐次划分出来。第一次划分:用“与别的词组合”做标准,不与别的词组合的是叹词;第二次划分:用“做句法成分”做标准,分为非成分词和成分词,再分别对非成分词和成分词做划分。非成分词分别用“起连接作用”、“与成分词组合做状语”、“只能出现在停顿之前”等做标准,分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成分词用“有拟声功能”做标准,分出拟声词和成分词 1 。成分词 1 用“有指代作用”分出代词和非成分词 2 。成分词 2 用有“几数功能”做标准,分出数词和成分词 3 。成分词 3 用“与不组合”,分出动词形容词和成分词 4 。动词形容词用“与很组合”划分出动词和形容词。成分词 4 用“做补语”为标准,分出状态词和成分词 5 。成分词 5 用“做中心语”做标准分出,名词量词和成分词 6 。名词量词用做主语划分。成分词 6 用做定语、状语分出副词、区别词。

按语法意义划分的形容词其实是组合功能不同的三类词:

形容词:大、小、高兴、漂亮、严肃、谦虚

状态词:通红、雪白、红通通、糊里糊涂、黑咕隆咚

区别词:荤、野生、国营、私营、微型、大型、急性

要注意的是,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这点和英语很不相同。英语名词做主语、宾语,形容词做定语,动词做谓语。汉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我八路军,你新四军)。形容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一个字形读音相同的单位,如果意思不同就是不同的词,建议不看做兼类词,如“锁、代表、报告、白、词”的意思是不同的。形容词中有一类词看做兼类是妥当的:

丰富、繁荣、充实、端正、清醒、壮大、缓和、安定、稳定

它们可以受“很”修饰,还可以带宾语(使动用法)。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属性。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分类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对语言单位做分类。

4. 语法关系:

汉语合成词的结构、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的结构基本是一套关系:

定中:白菜 白色的毛衣 买了一件白色的毛衣

状中:飞快 飞一样地跑起来 刘翔飞一样地跑起来

动宾、挥手 挥动大旗 我们挥动着大旗

动补、熟透 热得透 饭热得透

主谓 国防 天气热 天气热不好

并列:观察 馒头和饺子 馒头和饺子都吃完了

5. 语句的语法分析:

汉语短语与句子的区别是:后者有完整的语调,而在结构上大致相同。

句法分析有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力要强。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它要把一个语句的结构从大往小,逐层切分,切到词为止。一个正确的切分要满足三个条件:

A.从结构上说,每个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必须是能够成立的结构(也就是说要有意义)。

B.从功能上说, 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必须能够能够互相组合(也就是说语义要搭配)。

C.从意义上说,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在语义上的搭配必须符合原结构的意思(也就是说切分不能改变原意)。

语句内部还有的深层关系,即语义关系。主要类别如下:

(1) 主语的语义类:施事主语(他跑了)、受事主语(书我看了)、结果主语(墙砌好了)、处所主语(这床睡过了)、时间主语(年过了)、目的主语(车票小王去排了)、原因主语(一趟上海花了好几千)、工具主语(镜子姑娘照了)等。

(2) 宾语的语义类:受事宾语(吃苹果)、施事宾语(来了一个人)、工具宾语(抽烟斗)、处所宾语(去上海)、结果宾语(写小说)、原因宾语(愁经费)、时间宾语(休息礼拜天)等。

(3) 补语的语义类;结果补语(洗干净)、可能补语(吃得了)、程度补语(热极了)、趋向补语(跑上来)、时地补语(生在八十年代)等。

(4) 定语的语义类:表示性质(民主政治)、表示状态(雪白的手)、表示领属(我们的教室)、表示质料(木头椅子)、表示用途(喝水的碗)、表示数量(三个人)、表示处所时间(昨天的事)、表示内容(改革的方针)等。

(5) 状语的语义类:表示情态(缓缓走来)、表示程度(很好)、表示范围(都跑了)、表示对象(把他打了)、表示目的原因(为自由战斗)、表示时间地点(在去年看见)等。

【案例分析】

案例 1. 甲学生问:鲁迅为什么把“新讲义”改成“新鲜讲义”?

“新”和“讲义”有两种语义关系,一为质料,一为内容,故有歧义。改为“新鲜”与“讲义”搭配,只能指内容新。

案例 2. 乙同学问:“看个朋友”这个短语有几个意思?

这个短语的结构层次有不同的切分。“看 | 个朋友”“看个 | 朋友”,前者表示:看一个朋友。后者表示:看一下朋友。

案例 3. 同事要考中文专业研究生,问“洗得干净”这个歧义结构怎么分析?

结果补语

自然重音

否定形式

问话形式 洗得干净 洗得不干净 洗得干净不干净 可能补语 洗得干净 洗不干净 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扩展形式

表示意义

洗得很干净

洗得比较干净 不能扩展 能洗干净

第三节 词义的内容与分析

1.词义的内容如图示:

理性意义是指工具书中的解释,它反映词所表示的对应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阅读”:看文本并领会、评价内容。

隐含意义是指词所反映的事物非本质属性。如“水”在一般情况下,有流动、清凉、无味等特点。在“水性杨花”中“水”的“流动”属性在起作用。这就体现了字词的隐含意义。

联带意义是指词有多个意思,在使用某种意思时,让人联想起另一个意思。如古诗“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中的月,本是岁月的月,用在这里和云相对,让人联想为星月的月。

2. 字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下(复合词):

① 同义 A+B=A=B 声音 观看

② 合义 A+B=AB 品德 图片

③ 加义 A+B=AB+C 景物 水手

④ 偏义 A+B=A 或 B 国家 窗户

⑤ 转义 A+B=C 毛病 鞍马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也有利于消灭别字,还可沟通古今汉语词语的积累和学习。

3. 义素分析法:

字词有义项,义项能不能再做切分呢?义项的切分是对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语意思做比较后,找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而完成的。切分出来的语义单位叫义素。请看下表:

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对于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分析】

1. 《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有什么共同的隐含义?

明确:这几个词语都有: 阻隔、离散、思念、团聚的隐含义

2.学生学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时,对“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不理解,该怎样讲解呢?

明确:这句诗是在“洛阳好友如相问”时,作者的自况 —— 像冰心放在玉壶中。“冰”“玉”都有剔透、清润的隐含义,故而有冰清玉洁之说,这里是言自己志趣高洁,心地光明。

3. 学生问老师,“谣言、流言、谰言”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

三者都表示带诬陷目的的假话,但流言是私下、悄悄散布的;谰言是公开说的(无耻谰言);谣言即可公开说,也可私下散布。

第四节 句子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是从动态的角度对句子的意义做分析。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下意思和静态状态下有许多不同,语用分析是要揭示句子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

一、交际环境和交际背景赋予句子语用义,句子的内容是丰富的,至少是句子的意义 + 语境赋予的意义。如:今天是星期一。这句话的言语行为和“今天”“星期一”所指的内容都不同。

二、已知和未知信息。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现在交际中有的信息是彼此知道的,是已知信息;有的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是未知信息。比较“他来了”和“来的人是他”,就知道前者的“他”是已知的,后者则是未知的。

三、隐含的意义。如果教师了解语用学中分析的隐含义的几种表现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隐性信息。

语句的隐含意义包括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和语句的言外之意。词语的隐性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找不到它复指的词语,也就是说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文字把词语的指代义直接说出来。理解有隐性指代义的词语,需要结合语境,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做出解答,请看示例:

①为此,就要学习他(鲁迅)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无情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 ,做一个“硬骨头”的中国人。

②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年到 1192 年间,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桥。

明确:例 1 中后一个“自己”指代的内容在前文中没有出现,是指要学习鲁迅的人。例 2 中“这种桥”是指“桥身由多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以联成一个整体的桥。”这个指代也需要依据上文介绍的卢沟桥,取其特点,略去具体数字概括出来。

言外之意是指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下边介绍几种主要的言外之意。

1. 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

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所以和常规的交际比较,识别出语句与语境有了不谐调的情况,便要调动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来领悟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 1 )甲: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谁?

乙:那是我母亲的丈夫。

( 2 )某著名哲学教授因情面难却,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推荐信中写到:亲爱的某先生,某君英语出色,经常出席导师讨论会。

明确:例( 1 )中乙的回答没有扣住“和你说话的人”这一话题作答,答话的字面意义和语境不谐调,根据人伦关系的知识,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那人不是我的生父。例( 2 )中教授的信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信的内容与交际目的相悖,和正常的情况比较,便可领悟出言外之意是:某君不宜担任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 依据修辞方法,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借助形象来启示听者、读者调动生活感受来领会他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时,常运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所以可以依据这类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他)又说,我必须把它(法语)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最后一课》)

分析:例中带横线的句子有言外之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囚犯来说是有机会获得自由;那么,牢记自己民族的语言,对亡了国的人民来说就是能重新复兴自己的国家。通过相似联想可以得到解释。

3. 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1988 年 11 月美国大选后,刚当选的总统布什召见鲍威尔说:“我想我应该有我自己的国家安全顾问。”

分析:例中的布什总统只说了推论的大前提,而小前提“你不是我的国家安全顾问”对鲍威尔来说是不言自明,这里主要的信息在结论上,即“鲍威尔必须离职”。

4. 把握虚词用法,从语境中归纳出言外之意。

一些虚词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语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发话人通常是不说的,但语境(上下文)一定满足了这些语义的条件,所以带有这类虚词的语句往往就有了言外之意。请看示例:

1961 年夏天,雷锋到佳木斯执行任务。8月3日,他乘车回沈阳,照样扶老携幼,帮助列车员忙这忙那。

第三包乘组的列车员小王见他一刻也闲不着,想起了在报上读过的雷锋事迹,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年轻战士会不会就是雷锋呢?

分析:“照样”这个虚词使用的语条件是:条件处境变了而做法没变。作者用了这个词,使得画线的句子有了言外之意,即雷锋是在出差后十分劳累的情况下仍坚持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句子上下文交待的内容中可以归纳出这一点。

5. 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示的意思是:

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分析: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

教师了解了语用学中揭示的隐含义的几种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隐性信息,提高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明辨关键的细微信息。

四.预设与蕴含。 句子还有预设和蕴含意义。“他的哥哥病重了”这句话的预设是:他的哥哥有病。“王府井的香奈儿在打折”的预设是:香奈儿在不同的商店有不同的价格。“他的哥哥病重了”的蕴含是:他哥哥的病向坏的方向发展。“王府井的香奈儿在打折”的蕴含是:王府井商店的香奈儿比原来便宜了。句子的内容如下图示:

【案例分析】:

1. 胡适《我的母亲》中有一段文字: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中的“多么得意”是反语,前一句的言外之意是:没父亲是很不幸的事。“好用来说嘴”的蕴含义是:这种不幸(含有羞耻成分)是儿子绝不能说的。明白母亲这句话的全部内容,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

2. 课文《再塑生命》的结尾:“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如何指导学生联系文本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明确:先要把“其中”这个词的指代内容明确(莎莉文老师说的“酷热日晒后花和大地得到的雨水”),再确定“无数无形的线条”的含义 —— 前文说的“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 润物无声的雨水,由此得出人间处处是细腻的、无形无声的爱,关键是要用心去体验。海伦的这个感悟更突出了莎

莉文老师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用海伦所能感知的事物来鼓励她),回应了文章的题目。

第五节 教学策略

1. 联系语境, 明指代,会推断

字词典某个字词的意思(各个义项)是人们把它在言语运用时的意思(通过很多语句)概括出来的。文本中词语的意思多数和工具书是一样的,有时会不同。代词等名词词性成分在文章中有指代义,这些指代义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来。请看下边的例子:

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此刻这片叶子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进我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现在生长着叶子的地方,那时上面附着一片枯萎的茶色叶子。后来它离开枝桠飘落了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幼小儿坚实的嫩芽带着娇嫩的生命诞生了。

尽管经历了寒风呼啸、雪花纷扬的日子,可它还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在体内积蓄起一种充实的力量。一天早晨,细雨停息,我看见星星 的珍珠落满了枝头,发出晶莹的光。原来却是一株株幼芽上聚满了雨点。我感到嫩芽丰满起来了,春天已经临近了。

文章中四个画横线的词,分别对应哪个时节?

明确:“现在”是承前文“ 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此刻这片叶子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的时点,即指夏天。“那时”是承“ 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进我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的时点,即指初冬。“后来”是从上边初冬推断出来的,指初冬以后。“当时”还是承上文,指初冬。

2.字词系联,找理据,辨异同

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有限的汉字组成了无限的词语,而汉字构成大量的合成词,其字义绝大多数与词义是有联系的。要解决写别字的问题就要明了字义和词义的关系。这样字词系联,懂得理据,做到知其然,也就会运用了。

下边举例说明:

查:检查,调查,翻检着看 察:仔细看

分布:

检查 检察;考察 考查;审查 审察;察看 查看;侦查 侦察;察访 查访;察看 查找 视察 搜查 观察 查寻

溯源:

《说文》:“察,覆也。从 宝盖 从祭。” 注:“从宝盖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结论:“察”有详尽占有,仔细看的意思。“查”是假借字,后有找的意思(查找、查觅)。故“到新疆考察”和“考查你的功过”中“考察”和“考查”是不能换的。

练习:

明( )暗访 端倪可( ) 习焉不( ) 明( )秋毫

市检( )院立案侦( ) 用什么标准考( )干部

他戴上花镜,审 ( )了半天也不敢断真伪

他三次微服( )访,深知百姓疾苦

式: 从工, 势:从力。定式 = 定势(是异形词),而形式≠形势 ,“姿势”和“方式”中“势”和“式”不能互换。

我们从两个字的义符可以明了在“xingshi” 中如果用“式”字则一定和样式、款式有关,因为义符“工”是古代木工的规尺,有合乎一定规范的意思,而“山势、水势、形势、姿势”都和“力”有关。

3. 掌握方法,明类型,会比较

语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语言单位的分类。分类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即区别性特征。比如:主谓短语中间可以插“是不是”,动宾短语可以变换: VO 变换为 V 不 VO (“吃饭”变换为“吃不吃饭”)。

病句的辨析和句法分析: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病句: 1. 搭配不当、 2. 成分残缺、 3. 语序不当、 4. 成分赘余、 5. 结构混乱、 6. 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明确: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可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 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 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明确: 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4. 随机点拨,重渗透,讲运用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懂知识短文外,还应在阅读和作文讲评等过程中坚持随机点拨,采取因文入理的渗透式方法。

所谓随机点拨,就是抓住课文、作文、练习中的语言现象 ( 正反两面的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认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文讲解和语文知识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就可以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

所谓点拨式方法,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而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点拨学生发现并认识千姿万态的语言运用的奥秘。

下边先就“因文入理”举例说明。

先看《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文字写得气势奔放,慷慨激昂,层层深入,级级直上,激动人心。这种效果是作者通过一连串以语气副词“难道”起头的反问句来实现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辞技巧。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来给学生讲讲由语气副词“难道”构成的反问句的用处以及这里运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种叠用句式的作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把“难道”都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不用这几个“难道”,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是散的,用了这几个“难道”,把这段的意思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表意更突出,抒情更强烈,层次更清楚。另外,教师还可就开头第一句话里的“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能否改为“一株株或一排排白杨树”让学生思考。

下面再举《祝福》中的例子来说明。

《祝福》的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鲁镇及鲁四叔家的典型环境。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这句话涉及到“况且”这个虚词的用法 ( 主要理由在前边已出现,“况且”后边追加一个理由 ) ,换个角度说,“况且”这个虚词还在暗示使“我不能安住”的原因有两个。教师可以让学生造句体会“况且”的用法,再结合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回答“我决

计要走”的原因,从而了解小说中“我”这个人物的思想倾向。这样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章,而且运用了虚词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还是《祝福》的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语句的运用,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 ( 她 )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 她 )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帮助学生搞清楚,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5. 设置变化,比异同,抓关键

所谓“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是在“因文入理”的基础上,举三反一,通过引进的语言现象,做“同”与“异”的比较。在变化比较中突显关键特征和规律,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举例说明如下:

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3.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如果单就其中的一个例子讲冒号的用法效果一定不好。用变式比较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上边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要用冒号。再给下面的三个例子,让学生把六个句子分类,讨论其用法。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5.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鲁迅《故乡》)

6.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事是不对了。(《鲁迅《风波》)

明确: 2 句和 4 句是一类,冒号用在说、想、说明、表明等词后边,作用是引出下文。即下边的句子是引语,表示自己或别人的话。

3 句和 5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的句子是用来解释前边的句子。 5 句容易理解; 3 句冒号后边的 4 个分句是解释为什么学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1 句和 6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是个总结句,前后是总分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冒号的主要用法。(提引下文,总括上文)

6. 量表诊断,学评价,重反思

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大都可以用量表诊断、评价反思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错别字、成语、文言虚词、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举例如下 :

病句练习与反思评价: 序号 搭配 残缺 语序 赘条 结构 逻辑 判断正误找病因 做修改

1

2

4

6

7 • • • • •

9

N •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是 4 个,共 24 个病句。表中列出的是错误句子的序号,每个病句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 • ”表出。正确句子不列在表中,如第 3 、第 5 、第 8 句是正确的句子。

自评交流内容:

1. 24 个错误病句判断出 _______ 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 __________ 。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 ,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成语学习活动与反思评价

1.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多少个 ______________ ,搜集的主要资料是 ________________ ,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大致用了多少时间 ______ 。

2. 你搜集的成语分了 _________ 类,分类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 ,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和同学交换成语搜集与分类表,你有收获吗?

案例导读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导读教师:李 镗( 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特级教师)

【导读文本】

本课程提供中学两个语言知识的课例来方便大家学习研讨。一节课是北京延庆高级教师贺智斌老师的《修辞——比喻》,一节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李玉双老师的《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这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注意处理好语言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请老师们观看课例实录,结合教学设计的文本、教学小结、教学反思和课例,研讨视频来思考课例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互动研讨,发表意见,从而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策略,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课堂效率。

观看《修辞——比喻》案例要注意贺老师是如何做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教学流程如何做到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策略?

观看《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案例要注意李老师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来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我们在语文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上有哪些启发和借鉴?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授课教师: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课程说明:

修辞方法,单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无论从考查还是实际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是重点。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遵从辨识、理解、运用的规律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具体说明:本节课重点通过例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几个特点,从而能准确辨识;通过经典片段赏析,以及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比喻的能力;通过语段改写,提高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 步环师生活动

骤节设计意图一情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引出

境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第二

导本和习作中。

入环节。

二辨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提出识

比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 前测中一喻小部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分学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生所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 遇到

的不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能准

确辨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1.关于比喻的知识: 识比喻句

的问

题。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

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

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

物;比喻词有“像”“是”等。

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三赏 1.听故事,辨优劣

与儿女讲论文义。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喻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

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 2. 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 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

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 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祁燚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祁燚

2.师生小结:

① 确定本体。

② 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 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 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

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 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7.同学展示,点评。

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四梳 四、总结回顾

总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结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五拓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迁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了意义。

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授课教师:李玉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虽然标点符号的用法放在了附录中,但是标点符号是书面语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

这一部分内容设定为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标点符号不够重视,经常忽略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多

学生写作当中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甚至会出现一段文字一逗

到底的现象。

(三)教学资源分析:

所选教学示例如《清明》的不同理解,是针对初一学生选择

的,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

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标点的用法,能够正

确使用几种常见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练的方式感受标点符号表情达

意的作用,学会利用标点理解文章,利用标点更为准确的表达自

己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体会学习语

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标点理解文章以及表情达意。

教学策略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朗读体会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媒体: PPT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附录四,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时间安

教学

教师行为

环节 教学方法学生行为 和设计意图 (分

钟)环节1导 和学生一起 发言。 引起2

入 探讨标点符号的

起源以及标点符

号的作用。 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 排

环节2 (一)给学生 通过朗读 激发3

讲关于标点的中感受语句中不学生兴

听故事,国传统故事。

学标点 同位置的停顿趣,引起所表示的不同学生对标

总结标点符甚至是截然相点符合的

反的意思。 重视。

板书:标点符

号的作用。(语句

(二)展示学 分析这些 引导2

生写作中出现的句子中标点错学生进一

在哪里。 步了解标

点符号的

重要作

用。

环节3: 1. 介绍标点 (1)学生 1.

标点符号符号的种类:

我来学 介绍逗号、分检查预习12 号、顿号、冒效果。明

(1)点号:号、句号、问确标点符

1 句号、问号、感叹

号三种,表示一句号、叹号等几号种类及种常用标点符基本作号的作用。 用。

话说完之后一个 (2)朗读 2.

较大的停顿。 老师给出的例通过朗读

句,体会不同例句更真 2 标点所表达的切地感受

包括逗号、分不同情感。 标点符号

在表情达号、顿号和冒号四

种,表示句中的停

顿和结构关系。 (2)标号

标号主要标

明语句的性质和

作用,包括引号、

破折号、括号、省

略号、着重号、书

名号、连接号和专

用号九种。

教师举出相意方面的作用。

应例句,对同学们

的发言总结、补

充。

环节4: 给出已删除 给文章加 引导5

标点的朱自清标点,并探讨学生理解

课文标点《春》中描写春花如此加标点的借助标点

重回顾 的一段话,让同学理由。 更好地理

加标点

对同学所加

环节5: 给出学生习 修改其中 引导7

作中标点有问题用得不够恰当学生学习

同学习作的语段。

我帮忙 的标点并说明在写作中理由。 恰当使用

标点,更

好地表情

达意。

环节6: 讨论,探 引导6

的不同版本。

名家诗篇究,尝试改动学生充分标点,使其变体会标点解课文的内容。

我来改 展示《凉州为令一种文的魅力,

词》。 体。体会标点加强学生

的变化给读者对标点的

带来的不同意重视,为

境。 下一步学

习标点大

基础。

环节7: 1. 给出《为 1. 给简

标点符号

我会用 2. 给出标点

符号使用不当的 2. 修改

例句 标点 学以2 学》中的一段话单的文言文加致用 标点。

课程

总结 标点符号不是一篇文章的点缀,而是我1 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它会有神奇的作用。让我们重视标点、正确使用标点,

让它为我们的语言增光添彩。

课后作业:修改作文中的标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纲》中强调学生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各年

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学生学好常用的标点符

号作用有二:一是在作文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准确地表达思

想感情;二是在阅读时,根据标点符号理解文章意思,能正确接受

信息。而现在的不少学生对标点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用也不够准

确。

相对于阅读、写作的探究,语文知识的讲解似乎显得枯燥了

些。尤其是标点符号,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使用,但对于标点符号

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怎样才能把标点这个“冷饭”炒好,让学

生有兴趣,愿意探究,从而认识到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性,学会

用标点更好的表情达意,正是这节课我想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

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举例,提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

“乐学”,我颇费了一番脑筋。经过反复筛选、比较,我选用了

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趣味性强,更适合初一的学生。果然,学生

读了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之后的例子我也精心挑选,或是出自学生熟悉的课文,或是

出自学生的习作,旨在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始

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节课里,我感受到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

二、重朗读,强化认识。我觉得,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不是

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会了多少。而对于标点表情达意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认为,这里的“读”,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多处朗读的环节,给学生创设情境,引

导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标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就能

更直观的感受标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并且认识到:标

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设练习,学以致用。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中,我适当插入

了一些小的练习,我觉得讲练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好

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给《春》中的一段课文加标点,引导学生

通过标点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如让学生改同学习作中的标点

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更好的使用标点表情达意;而最后的小

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

象,并获得学习中的成就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在练习的

由理解到表达,逐步提升使用标点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实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

学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做过多讲解,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通过自己的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让人

遗憾的地方,主要是因为经验不足,在紧张的状态下对时间估计

出现了失误。在感受标点符号的改变创设的不同意境这一环节

中,没能留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最后的小练习也没来

得及实施,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会

是我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无论如何,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

间,不能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评析教师:李 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文本】

贺智斌:

看了李玉双老师“一标一点总关情”的课例,我很有感触。

一、立足学生的现状来设计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李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标点不重视,使用不准确的现状来设计教学环节。她从课后附录的知识谈起,利用中国传统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标点的兴趣;利用给课内文段加标点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标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修改学生的习作,改写古诗《清明》的标点,变换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正确运用标点来表达情感的作用。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环节设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的这节课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老师搭建的一个个台阶上,通过自己的体会、分析、探究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语文知识重在运用这一理念。

关于标点符号这一语文知识,李老师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知识讲解上,而是通过比较、朗读、改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建实践演练场,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并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语文知识重在运用这一理念。

总之:这节课对于我们在语文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上很有借鉴意义。

那这节课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玉双老师在她的课后反思中曾经这样写道:这节课留给我一个较大的遗憾是:在感受标点符号的改变可以创设不同意境这一环节中,没能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最后的小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实施,使得这节课不完整。

我想教学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也会留下遗憾。但是,如果李玉双老师还愿意再讲授一遍这一内容,我倒觉得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她弥补这一遗憾:那就是在课前加入李老师您正在主持研究的教学测评。比如说在前测试卷中,我们可以出这样三个小题:

1. 给一个简单的句子加标点,你可以加几种,说一说他们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2. 把这个句子放到一个语境中,哪种更合适?为什么? 3. 出示学生一段习作(标点有问题或无标点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修改或添加。

因为学生对于标点这一部分内容不是零起点,加入测评后,我们就能很快的了解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到底掌握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我们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确立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间该怎样分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较大的提升,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

李镗:

贺智斌老师的课例《修辞——比喻》是北京市数字课堂的一个课例,这节课探讨语文知识对阅读、表达的作用。我们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角度来讨论剖析。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定和教学内容相一致。

贺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 通过比较赏析,了解并使用比喻的作用,进而能够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 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具体可行,三句话本身就点明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辨识比喻、赏析比喻、学会妙喻。课堂呈现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一致的,这提醒我们教学目标(一节课)要定得具体,切忌泛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匹配扣合。

二、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核心知识的特点与价值。这两点要取得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初三学生对比喻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初三复习课上需要提升学生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只有把握比喻的特点才能赏析和运用比喻。所以课堂按明辨、赏析、运用的流程来实施是非常恰当的。这符合初三学生认知的特点,也凸显了比喻的特点与价值。

体现的教学策略:

1. 读写勾连、先会赏析,再迁移到表达。

2. 通过比较异同,先感性后理性(提炼出掌握比喻的四个要点: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三、前测、后测把握学情:

教学设计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和差异表现;后测是了解学生发展的状况、主要问题和差异,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采用的语料既有教材中的又有课外的,好的课外语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两点:在辨析比喻时,例子要涵盖明喻、暗喻、借喻。可以不出现概念性的知识,但要让学生有感性的体验。在赏析和运用比喻时,要对比喻后的描写(喻解)做说明。用好比喻,会不会在比喻后边加上恰当生动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与活动

一、下列句子哪一句没有歧义?找出有歧义的句子并修改:

A.在家养病的小明和奶奶说:“三黄鸡不吃了。”

B.在履历表特长栏上,他填的是:台湾语言研究。

C.会后,你要负责招待三个大学的教育学专家。

D.要想了解他的艺术特点,先要了解他的人品。

二、完成的下面练习:

1.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请你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画面中有一大片草地,草地长得很茂盛,画面中间偏右的地方画瘦马占了四分之一的画面,这匹瘦马看上去像快死的样子,它无精打采的卧在一块被吃得干干净净的地上。空地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非常翠绿。画的左上方,六匹骏马正在安闲的低头吃草,个个膘肥体壮,那肥壮的六匹马与喘息的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在指导学生阅读《生命 生命》的第2自然段时要抓住哪个动词来体味生命的宝贵?用什么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三、请老师们按下列要求完成一篇初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1.写出你以前教学的流程,并注明你在哪些环节使用了什么教学资源;

2.写出本课程的学习对你有哪些启发;

3.学习本课程之后,请你重新做一次教学设计;

4.请按照你的新设计方案去上一节课;

5.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6.请写出你的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 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 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风冈县天桥中学 刘志胜 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就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_4
  • 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秀珍 内容提要: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 此,加强写作训练.打好写作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或者说在培养学生 的交际 ...查看


  • 关于[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研究]课题的申报与实施
  • 关于<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研究>课题的申报与实施--教研会议发言稿2 新建中学  罗婧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罗婧,是新沟镇新建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能在咱们全县语文教研组长的盛会上,就我们学校<中学语文有效 ...查看


  • 高中语文图文转换试题列表
  • 难度: 使用次数:17 入库时间:2015-12-24 来源: 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6.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 ...查看


  •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0篇
  •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英语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英语老师并不关注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浅谈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的影响 作者:房亚彬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10期 [摘 要]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出网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