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山水诗不仅清新明朗而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理趣。谢灵运虽然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思想,但是其以佛教为旨的思想倾向是相当明显的。佛教思想对谢灵运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谢灵运山水诗内涵、结构形式以及意境三方面来表现这种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佛教、山水诗。
一、佛教的渊源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年代众说纷纭,主要有西汉末年传入,具体为汉哀帝元寿元年以及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两种说法,可以确定佛教初传于两汉之际。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初传入汉地,佛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它必须以中国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这一时期的佛教利用本土道教的说辞对人们进行启蒙说法,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在这段时期中,它被视为一种流行的方术,成功迈出了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
同时,在译经中将“性空”“真如”归结为老、庄化的“自然”“本无”,“涅槃”与“无为”的概念相去无几,“无我”译作“非身”,“禅定”译作“守一”现象,也反映了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于是统治者在黄老之外又有佛教作为驾驭人民的精神工具,佛教外来身份逐渐被淡化而日益受到上流社会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较大发展。佛典翻译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与此时的玄学思想结合,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人从事佛教理论的研究工作,使得“义学”名僧辈出,不同体系的各种学派如三论学、涅槃学、地论学、律学、禅学等纷纷产生。此时传戒制度的建立和正式中国僧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然生根。此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为佛教维续自身生存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佛教的发展已颇具规模。
随着佛典大量传入中国,译经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重要的活动,这时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真谛等重要的译师。以支谦(支娄迦谦)为例,他是支谶(支娄迦谶)的再传弟子,
大力弘扬支谶介绍的般若学,译出《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大阿弥陀经》等多部典籍。其中《维摩诘经》是宣扬居士思想的代表作,此经在魏晋北朝的士族中影响很大,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除佛经翻译外,从事于佛教理论研究的僧人也越来越多,道安、僧肇、慧远、竺道生等佛教高僧出现。
二、谢灵运其人
2.1: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出身东晋世家,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陈郡谢氏士族,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又因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小谢”谢朓而被称为大谢。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他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就是刘宋初期这股山水文学新潮流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创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主要集中在出守永嘉,隐居始宁及临川任上期间,这段时间,诗人与支遁、慧远结交甚密,因此思想也自然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不但能以恬淡的笔调来记录自己徜徉山水的心境;更是在禅机之中体现出了哲理之光和智慧之美。
2.2、谢灵运的思想
谢灵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却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相反他的思想体系相当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对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他自幼濡染儒家思想,对老庄经典亦深谙熟稔,然而,他又说:“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表现出以佛法为宗的思想倾向。在谢灵运的思想中,佛教信仰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在文学史上,谢灵运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几乎是其他六朝诗人不可相比的。
谢灵运曾在《山居赋》自注中云:“自弱龄奉法,故得免杀生之事。”2承认从幼年开始已经奉持佛法。元嘉十年,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一副美髯施给祗洹寺充作维摩诘像的胡须,并作《临终诗》一首,“送心1
正觉前”,表示永远皈依佛法。可见谢灵运与佛教之间的缘分之深。
三、山水诗内涵中的佛理
3.1:谢灵运山水诗的起源
佛与山水自始就有密切的关系,佛陀证悟的因缘和山水(如灵鹫山)的密切关系,影响所及,后世沙门,往往就选择崇山洞窟或林边水陬作静思冥想,参禅悟道之所。佛教东传后,中国的僧人沿袭了入山林而悟道的修行方式。南朝佛寺林立于名山胜水间不计其数。初传时,为便于华人接受,多以道解佛,形成所谓“格义”佛教,魏晋时格义佛教大为流行,名僧通玄者比比皆是,如支道林,慧 远等,佛道二家趋于合流。晋宋期间,会稽与庐山作为东南两大山水游集热点,其中对谢灵运影响较大的,无疑是东南佛教领袖的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灵运是慧远的俗家弟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谢灵运与慧远结识之际,正是他仕途极为顺畅之时;而当他在京师任太子右卫率时,又与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慧琳交往热切。这一切都表明的,谢灵运崇佛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与当时世族热衷于佛教的风气密切相关。而谢灵运一生频繁的崇佛活动,也与他后来的山水文学成就密不可分,可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因佛理而成就的。
3.2:《过瞿溪山饭僧》中的佛理
谢灵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其中《过瞿溪山饭僧》作于诗人在永嘉任职期间,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的佛教信仰: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掩岸瑾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飚浮烟,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常与僧人交游,此诗描写的就是诗人越过瞿溪山为僧人送饭的情形。开头八句叙写行程以及僧人的简朴生活。“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
浦”两句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旭日东升、高山流水的清新画面。僧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中,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们远离喧嚣的尘世,在幽静清寂的林泉之中,潜心修行,寻觅宇宙和生命的真谛。诗人在“息心客”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佛法的境界。“息心客”,指沙门,即佛教徒。接下来两句,“清霄飚浮烟,空林响法鼓”描写佛教寺院的庄严气氛。晴朗的碧空下,飘浮着敬佛的缕缕香烟;幽静的山林中,回荡着阵阵法鼓声。僧人们在佛法的感召下,“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诗歌末尾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皈依佛法,超脱生死流转的三界,进入西方极乐净土的强烈愿望。
3.3:《石壁立招提精舍》中的佛理
公元423年(景平元年)秋,谢灵运践诺了《过始宁墅》诗中所立下的誓愿,挂冠永嘉,归隐山居,不久于巫湖南第一谷原谢安故宅处,营立石壁精舍,因而做此诗。所谓精舍,原是儒者教授生徒处,后用以称佛寺。根据此诗及《文选》(李善注)可知,石壁精舍实为谢灵运家寺兼读书处。《石壁立招提精舍》: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两句引用佛典。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出东、南、西、北四城门游玩。在前三城门外,他遇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苦难和无常;当他出北门时,遇到了一位比丘,闻其广说出家功德,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三世”即是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之世。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间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三世轮回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苦海。但是,“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人们却被眼前的浮欢所蒙蔽,看不清贯穿万法中的沉冥之理。
人生恍若梦幻,“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壮年时总觉来日方长,暮年才
知道时光紧迫,正所谓“挥霍梦幻顷,飘忽风电起”。谢灵运在此化用了《维摩诘经》中“是身如幻”、“是身如梦”、“是身如电”、“是身如风”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一切都像风电一样飘忽而过。所以,“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一定要抓住良好的时机,研习佛法,修持梵行。
于是,诗人在石壁山立招提精舍,“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在诗人的眼里,石壁精舍就像佛陀说法的灵鹫山、祗洹精舍一样,是一个异常神圣的地方。庭前飞流的瀑布和窗外掩映的树木,无一不成为诗人的观照对象。
“禅栖空观,讲宇析妙理”,他在禅室中默想空观的含义,在讲宇中分析精妙的佛理,完全沉浸在佛法的雨露中。
四、山水诗形式中的佛理
谢灵运在山水景物刻画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刘勰在评论南朝宋初文体时曾经说过:“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3刘勰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极貌写物”是宋初山水诗创作的一大特点,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流行风尚。
谢灵运正是这一流行风尚的代表人物。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谢灵运时,亦说他的诗歌 “尚巧似”,而且,“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4。对谢灵运诗歌的“尚巧似”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极貌写物”、 “尚巧似”正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诗人自觉的 艺术追求。试看: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
显然,每一句诗都是经过诗人苦心琢磨、精心锤炼出来的,然而,却不露任何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 这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胜人之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写得生动细致,好像两个特写镜头:远处岩石上白云 缭绕,泛着清涟的溪水边生长着嫩绿的细竹子。
“抱”和“媚”两个动词的运用,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诗人在对自然景物进行客观描写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以生命的灵性。“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这里有光影变化,也有声响效果。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大自然每一瞬间的变化。于是,斜崖上那一抹富于动感的阳光,变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衬托出密林深处传来的一阵阵林涛声。
谢灵运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对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细腻的刻画,以达到高度形似、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 谢灵运“极貌写物”的写作特点,不仅是诗人在艺术形式上的一种追求,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事实上,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中,竭力以形象之美来表现山水景物的内在精髓。这是他受到东晋慧远佛教形神观影响的缘故。慧远形神观的基本思想是“形尽神不灭”。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庞大复杂,但是,“形尽神不灭”是其整个宗教观念的奠基石。慧远对“神”的理解不同于传统佛教,也不同于当时鸠摩罗什介绍的中观学派思想。慧远对“神”的理解是,“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5。慧远认为,神是一个绝对的实体,它虽然只能感涉而不能迹求,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
在慧远看来,形与神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精神区别于物质,物质变化无常,生灭不定,然而精神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神”作为精神的主宰者,是众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西方净土的客观主体,没有这个永恒的主体,往生净土,修行成佛,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五、山水诗意境与佛理
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中,不仅借助山水形象表达理趣,他还特别重视诗歌艺术境界的创造,试图利用意境达到传神的目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诗中始终呈现一种空灵幽寂、清新明朗的气 氛。谢灵运擅长运用日、月、云、水、雾等意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他在精心刻画各种意象自身特征的同时,尤其喜爱采用明暗对比、虚实相间等艺术手法表现它们在光影变化中的空灵景象。
比如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石门岩上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诗句,一方面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山水形象在光影变化中闪烁不定、难以捉摸
的形态,引发出一种时光短暂和人生不永的感叹,进而完成世事无常、万法皆空 等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试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人以诗题中的一个“还”字作为全诗意境的发展线索。日暮时分,诗人在石壁精舍修禅之后,步出山谷,欲返南山寓所。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下,他感到四周风景秀色怡人,山川树木在夕阳中散发着无限清晖。他陶醉于美景中,且行且止,待走到湖边的时候,暮色已经降临。
这时,诗人泛舟湖上,看到远处林壑中的暝色 正在渐渐聚拢,天边的云霞已被吞没在迷漫的夕霏中,湖光山色之间,一片朦胧灵异的景象。在最后一抹光线里,诗人的视线捕捉到眼前的一个特写镜头:“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在幽暗的湖面上,芰蔓与荷叶交 相掩映,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阴影;而葛蒲与稗草杂生一处,相因相依,呈现出一副亲昵的模样。随后,诗人舍舟登岸,沿着两旁长满蒿草的南径回到东扉,心中的愉悦之情似乎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同大自然中蕴藏的精神本体融为一体。
谢灵运素来对山水情有独钟,但是,在其浸透着般若空观的思想意识中,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都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现象。芰荷、蒲稗、云霞、夕霏等,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本质属性,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缘起则生,缘尽则灭,时刻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诗中“相因依”三个字的运用,似乎是诗人一次不经意的文字选择,却恰恰道出了佛家“缘起性空”的事物本质。
同时,谢灵运凭借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运用暮色中雾霭光影的微妙变化,把握准确的视觉角度,在表现山水意象的同时,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空灵幽寂的意境,以传达诗人内心对世事无常、诸法性空等佛教空观思想的感悟。
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抒情言理之笔,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既然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完全
摆脱了世俗羁绊,把自己从功名 利禄,是非得失,甚至自身形骸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六:小结
自汉魏以来,在诗歌中抒发时光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享有“元嘉之雄” 称誉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这种文学创作倾向的影响,尤其在他仕途受挫,心情压抑的时候。
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这样的题材,例如:“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折杨柳行》,“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七里濑》等等。但是,因为谢灵运自小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老庄哲学中潇洒、豁达的人生观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生的不如意面前,他能够把自己从苦闷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因此,他的文字并不停留在伤感的气氛中,而尽量表现出一种 达观的态度,《豫章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类似的表达模式和诗句随处可见,比如:“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登石门最高顶》等等。然而,这些“坐观落崦嵫”、“处顺故安排”的诗句,尽管听上去很潇洒,却总给人一种无可奈何、消极低沉的感觉。
这时,弥陀净土信仰对待死亡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谢灵运的灵魂深处注入了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从“击节当歌,对酒当酌”的低沉音调中走出来,写出了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和“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样充满了无限生机的优美诗句,并且创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1]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梁]僧丰占《弘明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2]诗文皆出自《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年
[4]周振甫.诗品译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5][梁]慧皎.高僧传·慧远传[M].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
李正香.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D]. 山东大学, 2005.
林珍华.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影响[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1):53-56.
赵晓春.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J]. 兰州学刊, 2013(5):93-98. 裴健伟. 浅谈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1):9-9.
宋航. 佛教与谢灵运的思想及其山水诗[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杨晶晶.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观[D].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浅析佛教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山水诗不仅清新明朗而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理趣。谢灵运虽然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思想,但是其以佛教为旨的思想倾向是相当明显的。佛教思想对谢灵运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谢灵运山水诗内涵、结构形式以及意境三方面来表现这种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佛教、山水诗。
一、佛教的渊源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年代众说纷纭,主要有西汉末年传入,具体为汉哀帝元寿元年以及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两种说法,可以确定佛教初传于两汉之际。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初传入汉地,佛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它必须以中国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这一时期的佛教利用本土道教的说辞对人们进行启蒙说法,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在这段时期中,它被视为一种流行的方术,成功迈出了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
同时,在译经中将“性空”“真如”归结为老、庄化的“自然”“本无”,“涅槃”与“无为”的概念相去无几,“无我”译作“非身”,“禅定”译作“守一”现象,也反映了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于是统治者在黄老之外又有佛教作为驾驭人民的精神工具,佛教外来身份逐渐被淡化而日益受到上流社会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较大发展。佛典翻译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与此时的玄学思想结合,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人从事佛教理论的研究工作,使得“义学”名僧辈出,不同体系的各种学派如三论学、涅槃学、地论学、律学、禅学等纷纷产生。此时传戒制度的建立和正式中国僧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然生根。此外,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为佛教维续自身生存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佛教的发展已颇具规模。
随着佛典大量传入中国,译经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重要的活动,这时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真谛等重要的译师。以支谦(支娄迦谦)为例,他是支谶(支娄迦谶)的再传弟子,
大力弘扬支谶介绍的般若学,译出《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大阿弥陀经》等多部典籍。其中《维摩诘经》是宣扬居士思想的代表作,此经在魏晋北朝的士族中影响很大,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除佛经翻译外,从事于佛教理论研究的僧人也越来越多,道安、僧肇、慧远、竺道生等佛教高僧出现。
二、谢灵运其人
2.1: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出身东晋世家,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陈郡谢氏士族,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又因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小谢”谢朓而被称为大谢。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他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就是刘宋初期这股山水文学新潮流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创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主要集中在出守永嘉,隐居始宁及临川任上期间,这段时间,诗人与支遁、慧远结交甚密,因此思想也自然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不但能以恬淡的笔调来记录自己徜徉山水的心境;更是在禅机之中体现出了哲理之光和智慧之美。
2.2、谢灵运的思想
谢灵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却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相反他的思想体系相当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对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他自幼濡染儒家思想,对老庄经典亦深谙熟稔,然而,他又说:“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表现出以佛法为宗的思想倾向。在谢灵运的思想中,佛教信仰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在文学史上,谢灵运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几乎是其他六朝诗人不可相比的。
谢灵运曾在《山居赋》自注中云:“自弱龄奉法,故得免杀生之事。”2承认从幼年开始已经奉持佛法。元嘉十年,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一副美髯施给祗洹寺充作维摩诘像的胡须,并作《临终诗》一首,“送心1
正觉前”,表示永远皈依佛法。可见谢灵运与佛教之间的缘分之深。
三、山水诗内涵中的佛理
3.1:谢灵运山水诗的起源
佛与山水自始就有密切的关系,佛陀证悟的因缘和山水(如灵鹫山)的密切关系,影响所及,后世沙门,往往就选择崇山洞窟或林边水陬作静思冥想,参禅悟道之所。佛教东传后,中国的僧人沿袭了入山林而悟道的修行方式。南朝佛寺林立于名山胜水间不计其数。初传时,为便于华人接受,多以道解佛,形成所谓“格义”佛教,魏晋时格义佛教大为流行,名僧通玄者比比皆是,如支道林,慧 远等,佛道二家趋于合流。晋宋期间,会稽与庐山作为东南两大山水游集热点,其中对谢灵运影响较大的,无疑是东南佛教领袖的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灵运是慧远的俗家弟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谢灵运与慧远结识之际,正是他仕途极为顺畅之时;而当他在京师任太子右卫率时,又与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慧琳交往热切。这一切都表明的,谢灵运崇佛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与当时世族热衷于佛教的风气密切相关。而谢灵运一生频繁的崇佛活动,也与他后来的山水文学成就密不可分,可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因佛理而成就的。
3.2:《过瞿溪山饭僧》中的佛理
谢灵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其中《过瞿溪山饭僧》作于诗人在永嘉任职期间,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的佛教信仰: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掩岸瑾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飚浮烟,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常与僧人交游,此诗描写的就是诗人越过瞿溪山为僧人送饭的情形。开头八句叙写行程以及僧人的简朴生活。“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
浦”两句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旭日东升、高山流水的清新画面。僧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中,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们远离喧嚣的尘世,在幽静清寂的林泉之中,潜心修行,寻觅宇宙和生命的真谛。诗人在“息心客”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佛法的境界。“息心客”,指沙门,即佛教徒。接下来两句,“清霄飚浮烟,空林响法鼓”描写佛教寺院的庄严气氛。晴朗的碧空下,飘浮着敬佛的缕缕香烟;幽静的山林中,回荡着阵阵法鼓声。僧人们在佛法的感召下,“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诗歌末尾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皈依佛法,超脱生死流转的三界,进入西方极乐净土的强烈愿望。
3.3:《石壁立招提精舍》中的佛理
公元423年(景平元年)秋,谢灵运践诺了《过始宁墅》诗中所立下的誓愿,挂冠永嘉,归隐山居,不久于巫湖南第一谷原谢安故宅处,营立石壁精舍,因而做此诗。所谓精舍,原是儒者教授生徒处,后用以称佛寺。根据此诗及《文选》(李善注)可知,石壁精舍实为谢灵运家寺兼读书处。《石壁立招提精舍》: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两句引用佛典。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出东、南、西、北四城门游玩。在前三城门外,他遇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苦难和无常;当他出北门时,遇到了一位比丘,闻其广说出家功德,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三世”即是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之世。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间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三世轮回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苦海。但是,“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人们却被眼前的浮欢所蒙蔽,看不清贯穿万法中的沉冥之理。
人生恍若梦幻,“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壮年时总觉来日方长,暮年才
知道时光紧迫,正所谓“挥霍梦幻顷,飘忽风电起”。谢灵运在此化用了《维摩诘经》中“是身如幻”、“是身如梦”、“是身如电”、“是身如风”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一切都像风电一样飘忽而过。所以,“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一定要抓住良好的时机,研习佛法,修持梵行。
于是,诗人在石壁山立招提精舍,“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在诗人的眼里,石壁精舍就像佛陀说法的灵鹫山、祗洹精舍一样,是一个异常神圣的地方。庭前飞流的瀑布和窗外掩映的树木,无一不成为诗人的观照对象。
“禅栖空观,讲宇析妙理”,他在禅室中默想空观的含义,在讲宇中分析精妙的佛理,完全沉浸在佛法的雨露中。
四、山水诗形式中的佛理
谢灵运在山水景物刻画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刘勰在评论南朝宋初文体时曾经说过:“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3刘勰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极貌写物”是宋初山水诗创作的一大特点,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流行风尚。
谢灵运正是这一流行风尚的代表人物。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谢灵运时,亦说他的诗歌 “尚巧似”,而且,“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4。对谢灵运诗歌的“尚巧似”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极貌写物”、 “尚巧似”正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诗人自觉的 艺术追求。试看: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
显然,每一句诗都是经过诗人苦心琢磨、精心锤炼出来的,然而,却不露任何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 这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胜人之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写得生动细致,好像两个特写镜头:远处岩石上白云 缭绕,泛着清涟的溪水边生长着嫩绿的细竹子。
“抱”和“媚”两个动词的运用,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诗人在对自然景物进行客观描写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以生命的灵性。“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这里有光影变化,也有声响效果。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大自然每一瞬间的变化。于是,斜崖上那一抹富于动感的阳光,变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衬托出密林深处传来的一阵阵林涛声。
谢灵运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对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细腻的刻画,以达到高度形似、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 谢灵运“极貌写物”的写作特点,不仅是诗人在艺术形式上的一种追求,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事实上,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中,竭力以形象之美来表现山水景物的内在精髓。这是他受到东晋慧远佛教形神观影响的缘故。慧远形神观的基本思想是“形尽神不灭”。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庞大复杂,但是,“形尽神不灭”是其整个宗教观念的奠基石。慧远对“神”的理解不同于传统佛教,也不同于当时鸠摩罗什介绍的中观学派思想。慧远对“神”的理解是,“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5。慧远认为,神是一个绝对的实体,它虽然只能感涉而不能迹求,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
在慧远看来,形与神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精神区别于物质,物质变化无常,生灭不定,然而精神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神”作为精神的主宰者,是众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西方净土的客观主体,没有这个永恒的主体,往生净土,修行成佛,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五、山水诗意境与佛理
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中,不仅借助山水形象表达理趣,他还特别重视诗歌艺术境界的创造,试图利用意境达到传神的目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诗中始终呈现一种空灵幽寂、清新明朗的气 氛。谢灵运擅长运用日、月、云、水、雾等意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他在精心刻画各种意象自身特征的同时,尤其喜爱采用明暗对比、虚实相间等艺术手法表现它们在光影变化中的空灵景象。
比如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石门岩上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诗句,一方面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山水形象在光影变化中闪烁不定、难以捉摸
的形态,引发出一种时光短暂和人生不永的感叹,进而完成世事无常、万法皆空 等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试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人以诗题中的一个“还”字作为全诗意境的发展线索。日暮时分,诗人在石壁精舍修禅之后,步出山谷,欲返南山寓所。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下,他感到四周风景秀色怡人,山川树木在夕阳中散发着无限清晖。他陶醉于美景中,且行且止,待走到湖边的时候,暮色已经降临。
这时,诗人泛舟湖上,看到远处林壑中的暝色 正在渐渐聚拢,天边的云霞已被吞没在迷漫的夕霏中,湖光山色之间,一片朦胧灵异的景象。在最后一抹光线里,诗人的视线捕捉到眼前的一个特写镜头:“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在幽暗的湖面上,芰蔓与荷叶交 相掩映,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阴影;而葛蒲与稗草杂生一处,相因相依,呈现出一副亲昵的模样。随后,诗人舍舟登岸,沿着两旁长满蒿草的南径回到东扉,心中的愉悦之情似乎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同大自然中蕴藏的精神本体融为一体。
谢灵运素来对山水情有独钟,但是,在其浸透着般若空观的思想意识中,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都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现象。芰荷、蒲稗、云霞、夕霏等,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本质属性,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缘起则生,缘尽则灭,时刻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诗中“相因依”三个字的运用,似乎是诗人一次不经意的文字选择,却恰恰道出了佛家“缘起性空”的事物本质。
同时,谢灵运凭借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运用暮色中雾霭光影的微妙变化,把握准确的视觉角度,在表现山水意象的同时,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空灵幽寂的意境,以传达诗人内心对世事无常、诸法性空等佛教空观思想的感悟。
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抒情言理之笔,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既然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完全
摆脱了世俗羁绊,把自己从功名 利禄,是非得失,甚至自身形骸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六:小结
自汉魏以来,在诗歌中抒发时光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享有“元嘉之雄” 称誉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这种文学创作倾向的影响,尤其在他仕途受挫,心情压抑的时候。
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这样的题材,例如:“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折杨柳行》,“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七里濑》等等。但是,因为谢灵运自小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老庄哲学中潇洒、豁达的人生观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生的不如意面前,他能够把自己从苦闷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因此,他的文字并不停留在伤感的气氛中,而尽量表现出一种 达观的态度,《豫章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类似的表达模式和诗句随处可见,比如:“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登石门最高顶》等等。然而,这些“坐观落崦嵫”、“处顺故安排”的诗句,尽管听上去很潇洒,却总给人一种无可奈何、消极低沉的感觉。
这时,弥陀净土信仰对待死亡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谢灵运的灵魂深处注入了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从“击节当歌,对酒当酌”的低沉音调中走出来,写出了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和“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样充满了无限生机的优美诗句,并且创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1]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梁]僧丰占《弘明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2]诗文皆出自《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年
[4]周振甫.诗品译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5][梁]慧皎.高僧传·慧远传[M].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
李正香.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D]. 山东大学, 2005.
林珍华.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影响[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1):53-56.
赵晓春.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J]. 兰州学刊, 2013(5):93-98. 裴健伟. 浅谈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1):9-9.
宋航. 佛教与谢灵运的思想及其山水诗[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杨晶晶.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观[D]. 四川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