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参考(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1、知识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熟悉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2、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并创造性的运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课程和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尤其是从事课程编制、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施的兴趣和能力。

3、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教育教学事业。

●学习方法指导

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意识等目标,在学习方法指导上,真心实意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为此:

1.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要阅读有关本章节问题的代表性文献资料,或在课后对本章涉及到的重要论著进行拓展性阅读;

2.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和发现问题,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3.充分使用课堂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4.尽可能利用案例、课堂教学录像等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 5.教师讲授要注意针对性,并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以便为在课堂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时间和空间。

● 本课程的重、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编制的理论、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

式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创造。

●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含讲授和实践)

本课程内容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包括第一~二两章;第二部分“课程理论”,包括第三~八共六章;第三部分“教学理论”,包括第九~十四共六章。各章教学的知识点提示、重难点、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具体见下面各章之前。

第一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2课时,讲授、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重、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现象说 (二)规律说 (三)问题说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规律 (二)确立价值 (三)优化技术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大教学论 (二)大课程论 (三)相对独立论 (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五)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 二、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 三、本课程的选择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2课时,自学、讨论、讲授)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发展的基本趋势 【重、难点】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的过程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兴起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状态 四、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研究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一、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时代 (二)信息化时代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 (四)知识经济时代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新取向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教学制度的重建

第二部分 课程理论

第三章 课程概述(4学时 自学、讨论、讲授)

【知识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的类别;课程结构;课程发展的趋势

【重、难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别;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

(四)教材辅助资料及其他课程资源 三、课程的作用

(一)课程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

(二)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规划了学生发展的蓝图) (三)课程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组织教学及考试的依据,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与结构

一、课程的分类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的几种主要结构

(二)我国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要求

第三节 课程的发展趋势

当代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有: (一)综合化 (二)现代化 (三)结构化 (四)个性化 (五)生活(经验)化 (六)民族化与多元化

第四章 课程与诸因素的关系(3学时,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知识、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课程与知识的关系;课程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节课程与社会

一、社会的内涵 二、社会对课程的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课程性质和管理模式 (二)课程内容取决于社会发展需要 (三)课程实施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 三、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一)课程是贯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

(二)课程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载体,彰显和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节 课程与知识

一、知识的内涵 二、知识对课程的作用

(一)知识是课程门类及内容的主要来源 (二)知识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变迁 (三)知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三、课程对知识的作用

(一)筛选知识 (二)传播知识 (三)促进知识再生产

第三节 课程与学生

一、学生的内涵 二、学生对课程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对课程的影响 (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的制约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三、课程对学生的作用

(一)指引学生不断攀登新的发展目标 (二)提供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

第四节 课程与教师

一、教师的内涵

二、教师对课程的制约作用 (一)课程要依靠教师来实施

(二)教师的观念和水平制约着课程发展

(三)教师教育模式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三、教师对课程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的更新促进教师发展

(二)课程设计留下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

第五章 课程编制(4学时 自学、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编制的概念;功效理论;目标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过程理论;实践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重、难点提示】目标理论;过程理论;实践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编制概述

一、课程编制的概念 二、课程编制(设计)的层次 (一)课程计划的设计 (二)课程标准设计 (三)教材编制

(四)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制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

一、功效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博比特、查特斯

(三)观点

(四)评论

二、目标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泰勒

(三)观点

(四)评论

三、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布鲁纳、皮亚杰

(三)观点

(四)评论

四、过程理论

(一)代表:斯腾豪斯

(二)概念

(三)观点

(四)评论

五、实践性的课程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施瓦布

(三)主要观点

(四)评论

六、后现代课程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多尔

(三)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四)主要观点

(五)评论

第六章 课程目标(4学时 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作用;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目标设计中常犯的错误;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的概念;过程目标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重、难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二、教育目标体系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作用

(一)能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化,便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是选择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

(三)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依据。

(四)是进行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基本内容

(二)特点

(三)评论

二、加涅的学习目标理论

(一)五种学习结果

(二)评论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把目标当成教师教学时所要做的工作

(二)把目标当成教学任务

(三)只列出教材的大纲、主题、原理或概念

(四)只指出理想的学生行为,忽视行为所应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五)是学习的经历而非学习结果

(六)一个目标包含两个及以上的结果

(七)过于抽象笼统

二、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反映学科的特性

(三)基于学生的实际

三、设计课程目标的步骤

(一)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或起点水平

(三)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总目标

(四)确定学段中的分类目标

四、过程目标的设计

(一)过程目标的概念

(二)过程目标的特点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四节 我国的课程目标

一、我国课程目标设计的特点及问题

(一)特点

(二)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一)三维目标内容

(二)特色

第七章 课程内容(4学时 讨论、讲授、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意义;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我国课程内容设计的成绩与问题;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关系;校本开发的两种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程序。

【重、难点提示】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校本开发的两种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二)西方有关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三)我国的课程学者对课程内容的界定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要素

(一)知识与能力

(二)技能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的意义

(一)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课程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

(三)课程内容是教育评价的依据之一;

(四)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文化传递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理论

一、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

(一)知识(间接经验)与经验(直接经验)

(二)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三)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四)现代知识与经典知识

(五)民族的与世界的

(六)大众的与特殊阶层的

(七)普通的与学术的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二)直线式与螺旋式

(三)泰勒课程内容组织的三条规则

(四)多尔的课程内容论

第三节 我国的课程内容

一、我国课程内容的特点

(一)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二)学术性知识广博、专深;

(三)知识的系统性强;

(四)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课程风格

二、我国课程内容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庞杂、难度大;

(二)重知识,轻能力;

(三)重视基础性的传统知识,忽视现代知识;

(四)重视科学逻辑,忽视儿童的心理逻辑;

(五)忽视多元文化的需要(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民族文化);

(六)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和区域性,统得过死。

三、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科学性原则

(四)满足儿童的个性,贴近儿童的生活

(五)把现代学习方法融入内容编排之中

(六)适应人类共同文化的需要与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产生的历史

(一)校本课程开发在西方的兴起

(二)我国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

(一)不同的定义

(二)基本含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式

(一)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二)独立的校本课程开发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选择

(二)改编

(三)删除

(四)补充

(五)拓展

(六)重组、整合

(七)独立开发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第八章 教材设计(4学时 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教材的类型;教材的构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学习活动方式的类型;学习活动方式的问题;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的意义;练习的分类;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重、难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一节 教材(课文)主体部分的设计

一、教材的概念

二、教材的特点

(一)服务于落实课程目标;

(二)用作教与学的材料;

(三)浓缩与集中人类文化的精华;

(四)包含着教学方法;

(五)内容、排版、印刷、包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六)不要太重、贵、豪华、浪费。

三、教材的类型

(一)从不同角度区分的教材

(二)常用的教材形式

四、教材的构成

(一)构成内容

(二)构成单位

(三)其它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五、编制教材的步骤

(一)申请

(二)设计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及框架

(三)选择材料

(四)编写与排版

(五)审定

(六)试用与修订 (七)正式使用

第二节 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

一、学习活动方式概述 二、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

(一)能够突显教材不是一般书籍的观念 (二)从主要根源上摒弃灌输式教学

(三)在教材中就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三、学习活动方式的分类 (一)加涅的分类 (二)奥苏伯尔的分类 (三)新课改中的分类

四、在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意识

(二)习惯性地将传递甚至灌输式作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方式 (三)背诵、练习、背标准答案等学习方式泛滥 五、影响学习活动方式选择的因素 (一)教育观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教师素质 (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六)学校的物质条件 六、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

(一)改变学习方式单一的现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依据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第三节 练习的设计

一、练习的概念 二、练习的意义

(一)是减少遗忘、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 (二)能提高解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的练习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练习的分类

(一)课后练习、练习册; (二)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三)重复(机械)练习、变式练习、创作练习; (四)单一练习、综合练习; (五)封闭练习、开放练习;

(六)抄写练习、填空练习、选择练习、配对练习、排序练习、问答练习、案例(情境、资料)练习、动手练习。 四、练习设计中的问题与要求 (一)我国中小学练习设计中常见问题 (二)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三部分 教学理论

第九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的本质 (3学时 讲授、自学、讨论、预习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学与教育及智育的关系;教学的任务;关于教学本质的多种看法;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

【重、难点】教学的概念;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的任务;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描述性定义 (二)教学内涵的分析

二、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 (一)“认识活动”说 (二)“认识—发展”说 (三)“认识—实践”说 (四)“多本质”说

二、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确立教学观的意义

第十章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学时 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

【知识点提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学原则的概念;历史上著名教育家提倡的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重、难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理论史上两种不同的观点 (二)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教学中的“知识”问题 (三)教学中的“能力”问题 (四)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一)认知因素及其意义 (二)非认知因素及其意义 (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一)间接经验及其意义

(二)直接经验及其意义 (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及其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教学原则的形成基础 (三)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二、国外有关教学原则的理论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论 (二)杜威的教学原则论 (三)赞可夫的教学原则论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论 (五)布鲁纳的教学原则论 三、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二)主要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依据 (三)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教学目标(3学时 讲授、讨论、教学目标设计练习)

【知识点提示】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的取向;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

【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二)“行为目标”取向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据 (一)学习者的特征及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及需要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具有定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二)教学目标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标准参照测验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 (一)目标完整、系统 (二)具体清晰、可操作 (三)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的表述 (二)情意目标的表述 (三)技能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第十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4学时 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学方法的概念;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匹配;主要的教学方法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我国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重、难点】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匹配;主要的教学方法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历史沿革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匹配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二)教学方法的匹配 四、教学方法的类型

(一)以言语信息传递为主的方法 (二)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际运用为主的方法 五、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

第二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要素 (三)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类型 (一)教学模式的分类 (二)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我国的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一)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二)魏书生的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 (三)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 (四)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五)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模式

(六)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创造

(一)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第十三章 教学组织形式(3学时 研究性学习、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几种针对班级和个别教学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班级教学;几种针对班级和个别教学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意义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对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特征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一)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特例:复式教学

二、课堂氛围

(一)主体因素

(二)物理因素

(三)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管理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减少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关注个性差异;

(二)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走班制、无班级教学;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十四章 教学评价(2学时 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内容

【重、难点】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意义或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学评价

(二)现代教学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评价作用不同分类

(二)依据评价标准不同分类

三、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教师教学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1、知识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熟悉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2、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并创造性的运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课程和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尤其是从事课程编制、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施的兴趣和能力。

3、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教育教学事业。

●学习方法指导

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意识等目标,在学习方法指导上,真心实意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为此:

1.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要阅读有关本章节问题的代表性文献资料,或在课后对本章涉及到的重要论著进行拓展性阅读;

2.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和发现问题,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3.充分使用课堂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4.尽可能利用案例、课堂教学录像等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 5.教师讲授要注意针对性,并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以便为在课堂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时间和空间。

● 本课程的重、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编制的理论、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

式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创造。

●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含讲授和实践)

本课程内容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包括第一~二两章;第二部分“课程理论”,包括第三~八共六章;第三部分“教学理论”,包括第九~十四共六章。各章教学的知识点提示、重难点、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具体见下面各章之前。

第一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2课时,讲授、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重、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现象说 (二)规律说 (三)问题说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规律 (二)确立价值 (三)优化技术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大教学论 (二)大课程论 (三)相对独立论 (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五)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 二、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 三、本课程的选择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2课时,自学、讨论、讲授)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发展的基本趋势 【重、难点】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的过程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兴起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状态 四、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研究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一、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时代 (二)信息化时代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 (四)知识经济时代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新取向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教学制度的重建

第二部分 课程理论

第三章 课程概述(4学时 自学、讨论、讲授)

【知识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的类别;课程结构;课程发展的趋势

【重、难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别;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

(四)教材辅助资料及其他课程资源 三、课程的作用

(一)课程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

(二)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规划了学生发展的蓝图) (三)课程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组织教学及考试的依据,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与结构

一、课程的分类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的几种主要结构

(二)我国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要求

第三节 课程的发展趋势

当代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有: (一)综合化 (二)现代化 (三)结构化 (四)个性化 (五)生活(经验)化 (六)民族化与多元化

第四章 课程与诸因素的关系(3学时,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知识、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课程与知识的关系;课程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节课程与社会

一、社会的内涵 二、社会对课程的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课程性质和管理模式 (二)课程内容取决于社会发展需要 (三)课程实施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 三、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一)课程是贯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

(二)课程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载体,彰显和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节 课程与知识

一、知识的内涵 二、知识对课程的作用

(一)知识是课程门类及内容的主要来源 (二)知识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变迁 (三)知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三、课程对知识的作用

(一)筛选知识 (二)传播知识 (三)促进知识再生产

第三节 课程与学生

一、学生的内涵 二、学生对课程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对课程的影响 (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的制约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三、课程对学生的作用

(一)指引学生不断攀登新的发展目标 (二)提供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

第四节 课程与教师

一、教师的内涵

二、教师对课程的制约作用 (一)课程要依靠教师来实施

(二)教师的观念和水平制约着课程发展

(三)教师教育模式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三、教师对课程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的更新促进教师发展

(二)课程设计留下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

第五章 课程编制(4学时 自学、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编制的概念;功效理论;目标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过程理论;实践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重、难点提示】目标理论;过程理论;实践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编制概述

一、课程编制的概念 二、课程编制(设计)的层次 (一)课程计划的设计 (二)课程标准设计 (三)教材编制

(四)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制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

一、功效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博比特、查特斯

(三)观点

(四)评论

二、目标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泰勒

(三)观点

(四)评论

三、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布鲁纳、皮亚杰

(三)观点

(四)评论

四、过程理论

(一)代表:斯腾豪斯

(二)概念

(三)观点

(四)评论

五、实践性的课程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施瓦布

(三)主要观点

(四)评论

六、后现代课程理论

(一)背景

(二)代表:多尔

(三)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四)主要观点

(五)评论

第六章 课程目标(4学时 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作用;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目标设计中常犯的错误;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的概念;过程目标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重、难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二、教育目标体系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作用

(一)能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化,便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是选择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

(三)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依据。

(四)是进行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基本内容

(二)特点

(三)评论

二、加涅的学习目标理论

(一)五种学习结果

(二)评论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把目标当成教师教学时所要做的工作

(二)把目标当成教学任务

(三)只列出教材的大纲、主题、原理或概念

(四)只指出理想的学生行为,忽视行为所应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五)是学习的经历而非学习结果

(六)一个目标包含两个及以上的结果

(七)过于抽象笼统

二、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反映学科的特性

(三)基于学生的实际

三、设计课程目标的步骤

(一)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或起点水平

(三)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总目标

(四)确定学段中的分类目标

四、过程目标的设计

(一)过程目标的概念

(二)过程目标的特点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四节 我国的课程目标

一、我国课程目标设计的特点及问题

(一)特点

(二)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一)三维目标内容

(二)特色

第七章 课程内容(4学时 讨论、讲授、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意义;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我国课程内容设计的成绩与问题;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关系;校本开发的两种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程序。

【重、难点提示】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校本开发的两种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二)西方有关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三)我国的课程学者对课程内容的界定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要素

(一)知识与能力

(二)技能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的意义

(一)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课程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

(三)课程内容是教育评价的依据之一;

(四)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文化传递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理论

一、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

(一)知识(间接经验)与经验(直接经验)

(二)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三)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四)现代知识与经典知识

(五)民族的与世界的

(六)大众的与特殊阶层的

(七)普通的与学术的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二)直线式与螺旋式

(三)泰勒课程内容组织的三条规则

(四)多尔的课程内容论

第三节 我国的课程内容

一、我国课程内容的特点

(一)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二)学术性知识广博、专深;

(三)知识的系统性强;

(四)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课程风格

二、我国课程内容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庞杂、难度大;

(二)重知识,轻能力;

(三)重视基础性的传统知识,忽视现代知识;

(四)重视科学逻辑,忽视儿童的心理逻辑;

(五)忽视多元文化的需要(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民族文化);

(六)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和区域性,统得过死。

三、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科学性原则

(四)满足儿童的个性,贴近儿童的生活

(五)把现代学习方法融入内容编排之中

(六)适应人类共同文化的需要与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产生的历史

(一)校本课程开发在西方的兴起

(二)我国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

(一)不同的定义

(二)基本含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式

(一)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二)独立的校本课程开发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选择

(二)改编

(三)删除

(四)补充

(五)拓展

(六)重组、整合

(七)独立开发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第八章 教材设计(4学时 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教材的类型;教材的构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学习活动方式的类型;学习活动方式的问题;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的意义;练习的分类;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重、难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一节 教材(课文)主体部分的设计

一、教材的概念

二、教材的特点

(一)服务于落实课程目标;

(二)用作教与学的材料;

(三)浓缩与集中人类文化的精华;

(四)包含着教学方法;

(五)内容、排版、印刷、包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六)不要太重、贵、豪华、浪费。

三、教材的类型

(一)从不同角度区分的教材

(二)常用的教材形式

四、教材的构成

(一)构成内容

(二)构成单位

(三)其它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五、编制教材的步骤

(一)申请

(二)设计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及框架

(三)选择材料

(四)编写与排版

(五)审定

(六)试用与修订 (七)正式使用

第二节 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

一、学习活动方式概述 二、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

(一)能够突显教材不是一般书籍的观念 (二)从主要根源上摒弃灌输式教学

(三)在教材中就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三、学习活动方式的分类 (一)加涅的分类 (二)奥苏伯尔的分类 (三)新课改中的分类

四、在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意识

(二)习惯性地将传递甚至灌输式作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方式 (三)背诵、练习、背标准答案等学习方式泛滥 五、影响学习活动方式选择的因素 (一)教育观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教师素质 (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六)学校的物质条件 六、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

(一)改变学习方式单一的现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依据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第三节 练习的设计

一、练习的概念 二、练习的意义

(一)是减少遗忘、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 (二)能提高解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好的练习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练习的分类

(一)课后练习、练习册; (二)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三)重复(机械)练习、变式练习、创作练习; (四)单一练习、综合练习; (五)封闭练习、开放练习;

(六)抄写练习、填空练习、选择练习、配对练习、排序练习、问答练习、案例(情境、资料)练习、动手练习。 四、练习设计中的问题与要求 (一)我国中小学练习设计中常见问题 (二)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三部分 教学理论

第九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的本质 (3学时 讲授、自学、讨论、预习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学与教育及智育的关系;教学的任务;关于教学本质的多种看法;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

【重、难点】教学的概念;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的任务;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描述性定义 (二)教学内涵的分析

二、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 (一)“认识活动”说 (二)“认识—发展”说 (三)“认识—实践”说 (四)“多本质”说

二、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确立教学观的意义

第十章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学时 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

【知识点提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学原则的概念;历史上著名教育家提倡的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重、难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理论史上两种不同的观点 (二)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教学中的“知识”问题 (三)教学中的“能力”问题 (四)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一)认知因素及其意义 (二)非认知因素及其意义 (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一)间接经验及其意义

(二)直接经验及其意义 (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及其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教学原则的形成基础 (三)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二、国外有关教学原则的理论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论 (二)杜威的教学原则论 (三)赞可夫的教学原则论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论 (五)布鲁纳的教学原则论 三、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二)主要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依据 (三)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教学目标(3学时 讲授、讨论、教学目标设计练习)

【知识点提示】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的取向;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

【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二)“行为目标”取向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据 (一)学习者的特征及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及需要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具有定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二)教学目标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标准参照测验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要求 (一)目标完整、系统 (二)具体清晰、可操作 (三)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的表述 (二)情意目标的表述 (三)技能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第十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4学时 讲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

【知识点提示】教学方法的概念;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匹配;主要的教学方法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我国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重、难点】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匹配;主要的教学方法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历史沿革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想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匹配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二)教学方法的匹配 四、教学方法的类型

(一)以言语信息传递为主的方法 (二)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际运用为主的方法 五、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

第二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要素 (三)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类型 (一)教学模式的分类 (二)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我国的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一)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二)魏书生的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 (三)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 (四)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五)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模式

(六)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创造

(一)选择和创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模式选择和创造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第十三章 教学组织形式(3学时 研究性学习、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几种针对班级和个别教学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班级教学;几种针对班级和个别教学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意义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对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特征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一)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特例:复式教学

二、课堂氛围

(一)主体因素

(二)物理因素

(三)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管理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减少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关注个性差异;

(二)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走班制、无班级教学;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十四章 教学评价(2学时 讲授、讨论)

【知识点提示】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内容

【重、难点】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意义或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学评价

(二)现代教学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评价作用不同分类

(二)依据评价标准不同分类

三、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教师教学评价


相关文章

  •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提纲
  •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提纲 一.备课篇 1.首先必须在精神上重视上课,必须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老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查看


  •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7)
  •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一)专业名称:小学教育(全科) (二)专业代码:670103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 2.学 ...查看


  • 教学大纲编写模板
  • 附件1: 平顶山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订工作 管理办法(试行) 课程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基本教学文件.根据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具体反映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顺序和教法.既是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 ...查看


  • 比较初等教育简答题
  • 简答论述: 1.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比较教育的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五大任务是:(1)了解别国的教育 (2)认识本国的教育 (3)认识教育的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 (5) 增进国际 ...查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ECON6041 企业管理学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余光胜副教授 开课学期:第一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 适用 ...查看


  •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参考目录
  •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参考目录 (一)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1101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相关学科的整合研究 1102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11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组织.管理与评价研究 1104 学科教学中实践 ...查看


  • 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方
  • 目 录 一.专业名称 ............................................................................................................. ...查看


  • 955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资料
  • 基础班-955课程与教学论 955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不言而喻.150分的分值占到总分的一半,且无大纲解析作参考,题型也未作说明,如何把握知识重点成为了基础班看书的难点,大家可以根据我下面所做的梳理来看书.课程与教 ...查看


  • 论文标准格式
  • 课程小论文(设计)格式样板 一.使用"一.""(一)""1.""(1)"标题层次序号的论文(设计)样板(文科类论文一般使用此方式) 论文(设计)题目(三号黑体, ...查看


  •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
  •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编号:B[1**********]01 课程名称:海岸动力地貌学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考核方式及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