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_程俊

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①

俊,罗英姿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变革研究。大学外部制度

变革研究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内部制度变革研究则包含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及其之间权力平衡的变革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走向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维层面融合的趋势。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应急式发展研究路径的转变、面临理性选择和制度约束难题以及研究方法亟需多样化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组织制度;大学行政组织;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4)04-0024-05

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上。大学组织变革理论在全球性的大学组织变革实践背景下催发,国外不乏关于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专门性理论研究。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在最近几年大学组织变革的实践促动下萌动,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学者们从管理学、组织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大学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行政组织、学术组织和组织权力等方面的变革进行了诸多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路径(见图1)。

在全球大学组织变革成为一种“潮流”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也在尝试着以变革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大学组织变革的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路径“学在官府”延续的官僚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片面强调办学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作用,致使我国大学制度长期与政治结缘,难以真正回归现代大学的学术性轨道。高等教育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正在改变50年代初期改革基础上形成的大学制度,其核心主要是解决体制问题,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和行政方式趋向合理[1]。但是,传统的组织文化和“行政惯性”使得大学内部制度变革没有与外部制度变革相呼应,而造成两者严重失衡的局面,变革成效自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较低的大学组织效率和学术创新能力依然是困扰大学发展的瓶颈。这促进学者们逐渐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大学内部制度变革,并进一步地转移到大学的底层———

图1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路径

——基于江苏省①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11所高校的调查”(CXZZB316)。

作者简介:程俊(1979-),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罗英姿(1969-),女,浙江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24-

大学组织变革路径一般有两种形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变革多由学校组织外部力量驱动,自下而上的变革则由学校组织内部力量驱动,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知识增长模式变革力量等。我国的大学组织变革路径始终难以摆脱自上而下的选择,这与整个制度环境和传统文化高度吻合,致使变革收效甚微,难以根除我国当代大学组织日益行政化和学术权力式微的倾向。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组织存在着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表现在文化、制度和绩效三个层面。大学存在两种文化,即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两种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逻辑和日益分离的趋势,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真理和学术忠诚,而行政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组织目标、效率和公共责任。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导致大学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同构,加深大学行政权力的制度合法性根基,而进一步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制度合法性基础。

[2]

革的性质、目标、范围和进程等,内部制度改革作用于外部制度,要求外部制度为其改革和运行创造适宜的氛围和环境。

二、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走向

1.理论研究走向:多重学科视角

对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研究日益从多学科角度展开,目前已经有学者从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重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马廷奇以社会学、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为支撑,探讨了大学制度主体的转换、制度创新的机制和学术创新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李桂荣以组织经济学和组织变革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大学组织变革价值取向理论、利益主体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为主要构成的大学组织变革经济理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吴慧平以组织社会学为支撑,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大学“合并热”、“升格热”和“更名潮”等大学组织群体趋同的变革行为,用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解释了大学组织群体的趋同行为;董漫雪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认为“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结构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变革。总之,多学科视角的理论研究走向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更有利于全面地剖析和掌握大学组织变革的规律。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

究源于变革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理论研究路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组织制度变革和组织文化变革。大学组织制度变革又可分为外部制度变革和内部制度变革,外部制度变革一般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大学治理结构。大学内部制度变革则由大学的二重属性决定,包括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变革,以及两者之间权力平衡的变革内容。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则主要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化传统方面的内容,正是鉴于这样的组织文化内核,才使得大学组织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学术性始终是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存在的边界,也是构建大学制度的内在逻辑依据。许多学者针对大学制度进行了研究和界定。邬大光教授认为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大学制度强调大学与外部的联系,如大学的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层面的大学制度是指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大学组织结构的分层和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与此类似,张应强教授将大学制度分为制度环境和大学自身制度。马廷奇将大学制度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制度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和大学的关系,具体指一系列用于维持大学与外部关系的规范、法律规则和运行机制,内部制度主要强调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行为的规范体系,他认为外部制度决定着内部制度改

2.理论研究走向:多维层面融合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已突破过去的单一层面的研究,实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同步进行。

大学组织变革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局限于对单个学校或一类学校的研究,而是以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涉及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如对国家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及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的产权问题的研究等。目前学者对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等。学者多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大学与政府的产权关系变革。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种明显或隐含的契约,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且参加交易的一方的行为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的关系,都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属于信息优势的一方

-25-

称为代理人(agent),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于扁平,管理重心更低,不仅需下移至学院一级,有时甚至下移至系或研究所。唐玉光对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学科逻辑研究认为,学科发展存在四类矛盾,如何处理学科发展的矛盾是学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洪晓军等人提出构建二元性基层学术组织模式的想法,他们认为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术组织模式体现了大学学术性的复归,但过于清晰的学科界限又局限了学科资源的整合。史秋衡等人认为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的松散分立关系将直接保证基层学术组织知识本位模式的实现。知识本位模式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正是基于知识发展逻辑,尊重学科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

在大学的双重结构中,学术组织是主体和核心,学术组织的变革理应成为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首要任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结构中直接承担知识传递、知识发现和创造以及知识服务职能的底层组织[5]。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变革轨迹与价值取向,如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雏形,承担教学职能)、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学术组织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承担教学、科学研究职能)、美国的学系制(大学学术组织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承担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可见,每一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激活着大学的活力。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许多自上而下的改革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改革并未真正触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底层结构。”沿着自上而下路径的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外部制度变革,并没有使得大学内部的诸多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且变革进程也不断出现阻力的现实,让学者们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意识到变革要回归到大学的本质属性———学术性。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自下而上的变革路径,即从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出发,逐渐变革不适合学术组织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由此,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历经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正逐步向纵深和综合方向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对当代大学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对组织变革的实践需要和变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促使人们对大学组织变革研究日益关注和

principal)[3]。在我国公立大学中,存在政府-高校-人

民三方代表,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督成本增加,以及大学管理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倾向。因此,研究大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是解决大学组织运行效率低下的根本所在。

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包括对大学组织变革趋同现象的研究,对大学组织结构变革、大学组织文化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如张慧洁以组织变革理论为支撑,分析巨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变革、组织结构变革、组织文化变革和组织权力变革。中观层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表现在学者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等。建立现代大学组织制度,使其既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大学学术本性,须在明了大学组织特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大学治理结构,规范大学运行机制,并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包含对大学制度主体的转换、大学治理结构的转型、组织制度的调整、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的平衡和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不少研究尚停留于就事论事阶段,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忽视了大学制度研究的最终价值取向。中观层面的研究理应进一步地拓宽大学制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突破仅仅围绕资源重新配置的低层面研究,重点转向围绕大学的核心任务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组织是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组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充分体现和保障大学的文化精神才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有之取向。”[4]

微观层面的大学组织变革研究主要涉及大学行政组织和大学学术组织层面变革的研究。目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有管理重心下移理论、学科组织理论等。如龚怡祖认为在不考虑学校规模等因素下,大学发展类型与管理重心间的关系和规律表现为:教学型高校的学科组织形态一般不够发达,科研条件差、能力弱,以科层结构为主,管理重心较高;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形态较为发达,科研能力较强,其组织目标开始出现分化,一致化程度降低,组织结构兼有垂直化与扁平化的特点,管理重心明显低于教学型高校,通常可以抵达学院层次;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形态相对发达,科研能力强,组织目标进一步分化,一致化程度更低,组织结构更趋

-26-

重视。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在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毫无避免存在一些有待发展之处。

目标冲突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提出大学走出组织变革困境的出路:“教育家办学”、教学过程的“流程再造”、重构政府-大学-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扩展等。研究是否有理论性,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普适性,即理论应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而不能仅限于解释个别现象;二是深刻性,即理论是否能从抽象层次反映出现象的本质[7]。过于针对变革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关理论,往往难以脱离问题的表象并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高度,致使深刻性不足而流于肤浅。因此,对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以抽象的方式,揭示大学组织发展和变革的规律,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和反思,逐步推动理论的发展。

1.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虽然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大学组织变革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足以去指导实践,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尚为薄弱,而这一层面恰恰又是大学组织变革中的重中之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大学学术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既没有西方大学自治的实践历程,也缺乏西方大学自治的文化传统,而理论研究则源于实践并推动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组织行政文化的“官僚化”和“官本位”的传统价值导向等,都是影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深化的因素。国外大学发展至今,其基层学术组织相对比较成熟,典型的学术组织形式是讲座制和学系制。讲座制是德国大学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一个讲座代表一个学科方向,是教学、科研、行政等的基本组织单元,讲座教授拥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和权力;学系制是美国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学系是围绕一定学科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在垂直结构中的等级性并不太严格,权力相对分散[6]。可见,无论是讲座制还是学系制,其大学组织都拥有较大的学术权力,而对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离不开对大学宏观学术建制背景的考究。

3.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面临理性选

择与制度束缚的瓶颈

理性选择的理论范式强调主体的自主性,主体可以根据优化原则,自主选择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优途径。这种理论范式排除特定的社会环境等条件限制;而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则强调,任何现象都应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去考虑。

[8]

勇在《大学变革的逻辑》中提出的“学科组织理论”即属于理性选择范式,具有应然和理性选择的特点,却难以解释具有实然以及制度约束特征的大学组织现象。渗透在大学组织之中的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始终对大学组织的运行模式和组织使命的履行产生影响并起决定作用,抛开制度环境单纯地研究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属于理性选择范式的研究,其弊端在于不能用来指导并推动变革实践的开展,而最终必将失去理论研究存在的意义。针对我国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面临的理性选择与制度束缚的困境,尚需研究者立足中国发展的模式和变革实践活动,用历史和比较的视野,提出中国大学组织变革发展的特有理论,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2.应急式发展的理论研究路径亟需转变

应急式发展的理论研究表现为事后研究,是问题出现后才关注某一现象的研究,往往失于有效指导实践的开展,仅被动地解释某一问题的出现。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亟需相关理论指导,理论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地研究变革产生的问题,而应加强对变革本身的研究。检索近20多年国内教育研究的各类文献,前15年关于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变革带来的问题,而忽视了变革本身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难以有效指导变革实践。大学组织变革实践的轰动与变革研究的沉寂构成极大的反差,直到最近几年复杂多变的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才促动了教育理论的觉醒。如黄彬、陈丁堂的《大学组织变革的困境与出路》(2011)分析了大学组织变革的困境源于其本身的“技术低效性”,根源在于多元

4.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多以

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不足,有待多样化

学者们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研究大学组织的变革,每位学者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针对具体实际的全面研究微乎其

-27-

微,不免落入泛泛的粗放研究,从基层视角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基础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导致理论研究对变革实践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具有松散结合特征的大学系统,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之中,且本身存在着双重权力和双重系统在目标诉求上的根本矛盾冲突,追求两者的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而如何达成两者的动态平衡则成为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变革的关键。中国大学从发展历史上就缺乏学术自由和学者自治传统,加上行政权力和科层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削弱行政阶层的权力,为学者争取更多的权力,从而保证大学学术目标的实现。对于大学这一特殊组织而言,将科学管理同大学精神理念结合起来,将管理主义的理念不断融入大学长期积淀下的文化和制度中,“学术为体,行政为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在动态中平衡大学双重系统变革,在不损害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大学长足发展,实现大学追求卓越的目标。

上述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指引方向,为变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是对不断发展中的变革实践的积极参与,并为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解释。但不管是解释还是参与都应从现实语境出发,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同时有效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理论和实践,问题导向地推进理论开展,是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追求的宗旨。针对当代大学组织变革

的研究方法应争取创新和多样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逻辑架构,而应扎根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实证研究,如以有代表性的大学组织变革案例为对象,解析其变革的背景、动因、过程、模式、成效等,加强质性研究。正如格尔茨所说:“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抽象规律的整理,而是使深描成为可能;不是越过个体进行概括,而是在个案中进行概括。”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研究也不能越过个案进行概括,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董漫雪.基于组织文化特征的我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3-36.

[2]钱志刚.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与大学组织结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4):60-6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97.

[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6):28-33.

[5]宣勇,张金福.学科制: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7,(2):33-37.

[6]孔捷.从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看德国与美国大学的相互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08-110.

[7]阎凤桥.探索大学变革的理论:读《大学变革的逻辑》有感[J].复旦教育论坛,2011,(2):69-70.

[8]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28.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陈少武)

ResearchProgressonOurContemporaryUniversity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

CHENGJun,LUOYingzi

(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

Abstract:Thetheoreticalresearchofourcontemporaryuniversity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mainlyincludesorganizationalsystemsandculturechangeresearch.Theexternalinstitutionalchangeresearchinvolvesleadershipandgovernancestructure.Theinternalinstitutionalchangeresearchinclude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andacademicorganizationschange,thebalanceofpowerbetweenthem.Theresearchispresentingthetrendofmulti-dimensionalperspectiveandmulti-dimensionallevelincreasingly.While,therearealsomanyproblems,suchasthetheoryneedstobedeepened,thetransitionofemergency-styledevelopmentpath,facingchallengesbetweenrationalchoiceandinstitutionalconstraints,aswellastheresearchmethodsneedtobediversifiedandotherissues.

Keywords:universityorganizationalsystem;university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universityacademicorganization;transformation-28-

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进展①

俊,罗英姿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变革研究。大学外部制度

变革研究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内部制度变革研究则包含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及其之间权力平衡的变革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走向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维层面融合的趋势。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应急式发展研究路径的转变、面临理性选择和制度约束难题以及研究方法亟需多样化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组织制度;大学行政组织;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4)04-0024-05

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上。大学组织变革理论在全球性的大学组织变革实践背景下催发,国外不乏关于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专门性理论研究。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在最近几年大学组织变革的实践促动下萌动,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学者们从管理学、组织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大学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行政组织、学术组织和组织权力等方面的变革进行了诸多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探索,形成了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路径(见图1)。

在全球大学组织变革成为一种“潮流”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也在尝试着以变革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大学组织变革的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路径“学在官府”延续的官僚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片面强调办学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作用,致使我国大学制度长期与政治结缘,难以真正回归现代大学的学术性轨道。高等教育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正在改变50年代初期改革基础上形成的大学制度,其核心主要是解决体制问题,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和行政方式趋向合理[1]。但是,传统的组织文化和“行政惯性”使得大学内部制度变革没有与外部制度变革相呼应,而造成两者严重失衡的局面,变革成效自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较低的大学组织效率和学术创新能力依然是困扰大学发展的瓶颈。这促进学者们逐渐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大学内部制度变革,并进一步地转移到大学的底层———

图1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路径

——基于江苏省①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11所高校的调查”(CXZZB316)。

作者简介:程俊(1979-),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罗英姿(1969-),女,浙江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24-

大学组织变革路径一般有两种形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变革多由学校组织外部力量驱动,自下而上的变革则由学校组织内部力量驱动,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知识增长模式变革力量等。我国的大学组织变革路径始终难以摆脱自上而下的选择,这与整个制度环境和传统文化高度吻合,致使变革收效甚微,难以根除我国当代大学组织日益行政化和学术权力式微的倾向。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组织存在着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表现在文化、制度和绩效三个层面。大学存在两种文化,即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两种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逻辑和日益分离的趋势,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真理和学术忠诚,而行政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组织目标、效率和公共责任。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导致大学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同构,加深大学行政权力的制度合法性根基,而进一步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制度合法性基础。

[2]

革的性质、目标、范围和进程等,内部制度改革作用于外部制度,要求外部制度为其改革和运行创造适宜的氛围和环境。

二、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走向

1.理论研究走向:多重学科视角

对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研究日益从多学科角度展开,目前已经有学者从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重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马廷奇以社会学、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为支撑,探讨了大学制度主体的转换、制度创新的机制和学术创新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李桂荣以组织经济学和组织变革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大学组织变革价值取向理论、利益主体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为主要构成的大学组织变革经济理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吴慧平以组织社会学为支撑,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大学“合并热”、“升格热”和“更名潮”等大学组织群体趋同的变革行为,用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解释了大学组织群体的趋同行为;董漫雪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认为“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结构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变革。总之,多学科视角的理论研究走向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更有利于全面地剖析和掌握大学组织变革的规律。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

究源于变革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理论研究路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组织制度变革和组织文化变革。大学组织制度变革又可分为外部制度变革和内部制度变革,外部制度变革一般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大学治理结构。大学内部制度变革则由大学的二重属性决定,包括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变革,以及两者之间权力平衡的变革内容。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则主要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化传统方面的内容,正是鉴于这样的组织文化内核,才使得大学组织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学术性始终是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存在的边界,也是构建大学制度的内在逻辑依据。许多学者针对大学制度进行了研究和界定。邬大光教授认为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大学制度强调大学与外部的联系,如大学的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层面的大学制度是指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大学组织结构的分层和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与此类似,张应强教授将大学制度分为制度环境和大学自身制度。马廷奇将大学制度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制度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和大学的关系,具体指一系列用于维持大学与外部关系的规范、法律规则和运行机制,内部制度主要强调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行为的规范体系,他认为外部制度决定着内部制度改

2.理论研究走向:多维层面融合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已突破过去的单一层面的研究,实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同步进行。

大学组织变革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局限于对单个学校或一类学校的研究,而是以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涉及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如对国家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及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的产权问题的研究等。目前学者对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等。学者多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大学与政府的产权关系变革。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种明显或隐含的契约,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且参加交易的一方的行为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的关系,都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属于信息优势的一方

-25-

称为代理人(agent),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于扁平,管理重心更低,不仅需下移至学院一级,有时甚至下移至系或研究所。唐玉光对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学科逻辑研究认为,学科发展存在四类矛盾,如何处理学科发展的矛盾是学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洪晓军等人提出构建二元性基层学术组织模式的想法,他们认为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术组织模式体现了大学学术性的复归,但过于清晰的学科界限又局限了学科资源的整合。史秋衡等人认为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的松散分立关系将直接保证基层学术组织知识本位模式的实现。知识本位模式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正是基于知识发展逻辑,尊重学科需要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

在大学的双重结构中,学术组织是主体和核心,学术组织的变革理应成为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首要任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结构中直接承担知识传递、知识发现和创造以及知识服务职能的底层组织[5]。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变革轨迹与价值取向,如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会”(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雏形,承担教学职能)、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学术组织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承担教学、科学研究职能)、美国的学系制(大学学术组织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承担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可见,每一次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激活着大学的活力。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许多自上而下的改革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改革并未真正触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底层结构。”沿着自上而下路径的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外部制度变革,并没有使得大学内部的诸多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且变革进程也不断出现阻力的现实,让学者们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意识到变革要回归到大学的本质属性———学术性。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自下而上的变革路径,即从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出发,逐渐变革不适合学术组织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由此,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历经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正逐步向纵深和综合方向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对当代大学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对组织变革的实践需要和变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促使人们对大学组织变革研究日益关注和

principal)[3]。在我国公立大学中,存在政府-高校-人

民三方代表,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督成本增加,以及大学管理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倾向。因此,研究大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是解决大学组织运行效率低下的根本所在。

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包括对大学组织变革趋同现象的研究,对大学组织结构变革、大学组织文化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如张慧洁以组织变革理论为支撑,分析巨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变革、组织结构变革、组织文化变革和组织权力变革。中观层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表现在学者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等。建立现代大学组织制度,使其既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大学学术本性,须在明了大学组织特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大学治理结构,规范大学运行机制,并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包含对大学制度主体的转换、大学治理结构的转型、组织制度的调整、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的平衡和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不少研究尚停留于就事论事阶段,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忽视了大学制度研究的最终价值取向。中观层面的研究理应进一步地拓宽大学制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突破仅仅围绕资源重新配置的低层面研究,重点转向围绕大学的核心任务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组织是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组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充分体现和保障大学的文化精神才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有之取向。”[4]

微观层面的大学组织变革研究主要涉及大学行政组织和大学学术组织层面变革的研究。目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有管理重心下移理论、学科组织理论等。如龚怡祖认为在不考虑学校规模等因素下,大学发展类型与管理重心间的关系和规律表现为:教学型高校的学科组织形态一般不够发达,科研条件差、能力弱,以科层结构为主,管理重心较高;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形态较为发达,科研能力较强,其组织目标开始出现分化,一致化程度降低,组织结构兼有垂直化与扁平化的特点,管理重心明显低于教学型高校,通常可以抵达学院层次;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形态相对发达,科研能力强,组织目标进一步分化,一致化程度更低,组织结构更趋

-26-

重视。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在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毫无避免存在一些有待发展之处。

目标冲突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提出大学走出组织变革困境的出路:“教育家办学”、教学过程的“流程再造”、重构政府-大学-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扩展等。研究是否有理论性,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普适性,即理论应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而不能仅限于解释个别现象;二是深刻性,即理论是否能从抽象层次反映出现象的本质[7]。过于针对变革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关理论,往往难以脱离问题的表象并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高度,致使深刻性不足而流于肤浅。因此,对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以抽象的方式,揭示大学组织发展和变革的规律,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和反思,逐步推动理论的发展。

1.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虽然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大学组织变革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足以去指导实践,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尚为薄弱,而这一层面恰恰又是大学组织变革中的重中之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大学学术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既没有西方大学自治的实践历程,也缺乏西方大学自治的文化传统,而理论研究则源于实践并推动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组织行政文化的“官僚化”和“官本位”的传统价值导向等,都是影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深化的因素。国外大学发展至今,其基层学术组织相对比较成熟,典型的学术组织形式是讲座制和学系制。讲座制是德国大学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一个讲座代表一个学科方向,是教学、科研、行政等的基本组织单元,讲座教授拥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和权力;学系制是美国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学系是围绕一定学科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在垂直结构中的等级性并不太严格,权力相对分散[6]。可见,无论是讲座制还是学系制,其大学组织都拥有较大的学术权力,而对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离不开对大学宏观学术建制背景的考究。

3.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面临理性选

择与制度束缚的瓶颈

理性选择的理论范式强调主体的自主性,主体可以根据优化原则,自主选择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优途径。这种理论范式排除特定的社会环境等条件限制;而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则强调,任何现象都应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去考虑。

[8]

勇在《大学变革的逻辑》中提出的“学科组织理论”即属于理性选择范式,具有应然和理性选择的特点,却难以解释具有实然以及制度约束特征的大学组织现象。渗透在大学组织之中的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始终对大学组织的运行模式和组织使命的履行产生影响并起决定作用,抛开制度环境单纯地研究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属于理性选择范式的研究,其弊端在于不能用来指导并推动变革实践的开展,而最终必将失去理论研究存在的意义。针对我国大学组织变革理论研究面临的理性选择与制度束缚的困境,尚需研究者立足中国发展的模式和变革实践活动,用历史和比较的视野,提出中国大学组织变革发展的特有理论,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2.应急式发展的理论研究路径亟需转变

应急式发展的理论研究表现为事后研究,是问题出现后才关注某一现象的研究,往往失于有效指导实践的开展,仅被动地解释某一问题的出现。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亟需相关理论指导,理论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地研究变革产生的问题,而应加强对变革本身的研究。检索近20多年国内教育研究的各类文献,前15年关于大学组织变革问题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变革带来的问题,而忽视了变革本身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难以有效指导变革实践。大学组织变革实践的轰动与变革研究的沉寂构成极大的反差,直到最近几年复杂多变的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才促动了教育理论的觉醒。如黄彬、陈丁堂的《大学组织变革的困境与出路》(2011)分析了大学组织变革的困境源于其本身的“技术低效性”,根源在于多元

4.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多以

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不足,有待多样化

学者们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研究大学组织的变革,每位学者的研究就像“盲人摸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针对具体实际的全面研究微乎其

-27-

微,不免落入泛泛的粗放研究,从基层视角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基础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导致理论研究对变革实践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具有松散结合特征的大学系统,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之中,且本身存在着双重权力和双重系统在目标诉求上的根本矛盾冲突,追求两者的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而如何达成两者的动态平衡则成为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变革的关键。中国大学从发展历史上就缺乏学术自由和学者自治传统,加上行政权力和科层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削弱行政阶层的权力,为学者争取更多的权力,从而保证大学学术目标的实现。对于大学这一特殊组织而言,将科学管理同大学精神理念结合起来,将管理主义的理念不断融入大学长期积淀下的文化和制度中,“学术为体,行政为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在动态中平衡大学双重系统变革,在不损害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大学长足发展,实现大学追求卓越的目标。

上述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指引方向,为变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是对不断发展中的变革实践的积极参与,并为大学组织变革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解释。但不管是解释还是参与都应从现实语境出发,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同时有效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理论和实践,问题导向地推进理论开展,是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研究追求的宗旨。针对当代大学组织变革

的研究方法应争取创新和多样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逻辑架构,而应扎根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实证研究,如以有代表性的大学组织变革案例为对象,解析其变革的背景、动因、过程、模式、成效等,加强质性研究。正如格尔茨所说:“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抽象规律的整理,而是使深描成为可能;不是越过个体进行概括,而是在个案中进行概括。”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研究也不能越过个案进行概括,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董漫雪.基于组织文化特征的我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3-36.

[2]钱志刚.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与大学组织结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4):60-6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97.

[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6):28-33.

[5]宣勇,张金福.学科制: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7,(2):33-37.

[6]孔捷.从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看德国与美国大学的相互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08-110.

[7]阎凤桥.探索大学变革的理论:读《大学变革的逻辑》有感[J].复旦教育论坛,2011,(2):69-70.

[8]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28.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陈少武)

ResearchProgressonOurContemporaryUniversity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

CHENGJun,LUOYingzi

(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

Abstract:Thetheoreticalresearchofourcontemporaryuniversity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mainlyincludesorganizationalsystemsandculturechangeresearch.Theexternalinstitutionalchangeresearchinvolvesleadershipandgovernancestructure.Theinternalinstitutionalchangeresearchinclude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andacademicorganizationschange,thebalanceofpowerbetweenthem.Theresearchispresentingthetrendofmulti-dimensionalperspectiveandmulti-dimensionallevelincreasingly.While,therearealsomanyproblems,suchasthetheoryneedstobedeepened,thetransitionofemergency-styledevelopmentpath,facingchallengesbetweenrationalchoiceandinstitutionalconstraints,aswellastheresearchmethodsneedtobediversifiedandotherissues.

Keywords:universityorganizationalsystem;university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universityacademicorganization;transformation-28-


相关文章

  • 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
  •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专业班级 1班 姓名 刘惠琳 学号20154377 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中国梦 "十三五"规划,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20 ...查看


  • 财政博士必读
  • 本专业必读和泛读书目 发布时间:2014-05-12 15:47:05 [大 中 小] 浏览:164次 一.本专业必读书目 1. [美] 詹姆斯·M ·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查看


  • 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
  • 立学校翘楚的莫斯科人文大学和出版社等资源,在工作中赢得一定程度的先机."青年近卫军" 幽默剧比赛等知名项目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4)品牌资源.原共青团创立的爱国主义教育. 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5)人力资源.俄青盟通过 ...查看


  •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42卷第10期 2008年10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J OURNA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 Vol.42No.10 Oct.2008 文章编号:100622467(2008)1021589219 新时期我 ...查看


  • 入党自传:当代大学生入党自传范文
  • 本人××,性别男,汉族人,1980年4月5日出生,籍贯天津,硕士研究生在学,工人家庭出身,本人现在为共青团员,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家庭成员母亲,×××,群众,退休工人. 我于一九八零年四月五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 ...查看


  • 我国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浅探
  • 出自: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1日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 [摘要]:我国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在总结过去教育经验,借鉴外国教育研究成果,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几 ...查看


  • 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的考试内容
  • 一. 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 3.综合国力的抗衡:4. ...查看


  •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前言]: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改革开 ...查看


  •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 天津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姓名:唐诗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薛新国 20090328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领域的制度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