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简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大学》

答:《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他着重阐明“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领,因此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2、书院

答:书院是宋代的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时务学堂

答:维新变法时期的一所著名的新式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 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学堂中文总教习,并主持学堂工作。他曾订立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从“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等十个方面,为学生规定了奋进目标,充分体现了维新派“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思想。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由于教学中宣传变法思想,成立仅几个月,就被迫停办。

4、福斯特法案

答:又称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 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5、骑士教育

答: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其基本目的是为封建制度培养保护者,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主要内容是军事技能,深受宗教和教会影响。

6、基佐法案

答:该法案由教育部长基佐制定,于1833年颁布施行。规定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 学,每个城市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儿童入学要交费;初等小学课程有读、写、算、法语、神学、道德,高等小学课程开设几何、测量、绘画、史地、音乐,注重生产生活相关知识的教学;强调加强宗教教育;教师必须经专门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方可任教。基佐教育法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答:唐朝科举制度产生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始于隋而成于唐。唐朝建立以后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实行的是“门荫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门荫制度”渐渐衰落。唐代入仕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流外入流”与“杂色入流”,这种方式后来逐渐成为中下级官吏的一种主要来源。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主要内容:①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②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③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④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⑤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声调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⑥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⑦高校应

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这次改革存在许多问题,1964年8月10日,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2)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11月10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①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②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该决议发布以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

(3)70年代的教育立法:①1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7月,苏联又相断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个文件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准备。②1973年7月19日,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

(4)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①1977年12月22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4月,苏联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本方针》还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通学校的学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②1987年3月21日,苏联又公布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这是苏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高等教育的新动向

4、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评述陶行知教育思想。

答: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时逐渐形成的系统理论。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变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但是,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是想借用教育的力量,来达到“达民之情,遂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在陶行知看来,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教育,生活与教育之间是脱节的,旧教育“教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是生活与教育脱节的、隔离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把儿童从成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民智的开化。同时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离开近代教育,要想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也是不可能的。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重视教育是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已提出的重大课题之一,在1868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便有“登用人才乃是第一急务”的内容。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木户孝允就曾经指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1871年他又指出:肤浅的模仿西方人不是真正的开化,“要想人才继出,千年不断,只有寄希望于教育。”另一方面,岩仓具视1870年也指出:“使国家进入文明,走向富强,不言而喻在于启发人智。”因而在各项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实行的最早,公布的法令最多,政府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也较其他部门为多。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简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大学》

答:《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他着重阐明“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领,因此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2、书院

答:书院是宋代的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时务学堂

答:维新变法时期的一所著名的新式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 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学堂中文总教习,并主持学堂工作。他曾订立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从“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等十个方面,为学生规定了奋进目标,充分体现了维新派“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思想。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由于教学中宣传变法思想,成立仅几个月,就被迫停办。

4、福斯特法案

答:又称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 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5、骑士教育

答: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其基本目的是为封建制度培养保护者,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主要内容是军事技能,深受宗教和教会影响。

6、基佐法案

答:该法案由教育部长基佐制定,于1833年颁布施行。规定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 学,每个城市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儿童入学要交费;初等小学课程有读、写、算、法语、神学、道德,高等小学课程开设几何、测量、绘画、史地、音乐,注重生产生活相关知识的教学;强调加强宗教教育;教师必须经专门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方可任教。基佐教育法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答:唐朝科举制度产生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始于隋而成于唐。唐朝建立以后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实行的是“门荫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门荫制度”渐渐衰落。唐代入仕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流外入流”与“杂色入流”,这种方式后来逐渐成为中下级官吏的一种主要来源。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主要内容:①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②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③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④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⑤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声调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⑥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⑦高校应

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这次改革存在许多问题,1964年8月10日,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2)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11月10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①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②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该决议发布以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

(3)70年代的教育立法:①1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7月,苏联又相断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个文件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准备。②1973年7月19日,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

(4)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①1977年12月22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4月,苏联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本方针》还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通学校的学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②1987年3月21日,苏联又公布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这是苏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高等教育的新动向

4、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评述陶行知教育思想。

答: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时逐渐形成的系统理论。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变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但是,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是想借用教育的力量,来达到“达民之情,遂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在陶行知看来,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教育,生活与教育之间是脱节的,旧教育“教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是生活与教育脱节的、隔离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把儿童从成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民智的开化。同时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离开近代教育,要想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也是不可能的。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重视教育是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已提出的重大课题之一,在1868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便有“登用人才乃是第一急务”的内容。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木户孝允就曾经指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1871年他又指出:肤浅的模仿西方人不是真正的开化,“要想人才继出,千年不断,只有寄希望于教育。”另一方面,岩仓具视1870年也指出:“使国家进入文明,走向富强,不言而喻在于启发人智。”因而在各项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实行的最早,公布的法令最多,政府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也较其他部门为多。


相关文章

  • 中外教育简史之名词解释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1."星期日学校" 4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43.三舍法 44."三纲五常"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记> 2.朱子读书法 3 ...查看


  • 工业设计研究生院校
  • 工业设计研究生院校 清华大学 湖南大学 江南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美院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东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华中科 ...查看


  • 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 中外文化简史期中论文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 09092010 09教21 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 ...查看


  • [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大纲
  • <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大纲 赵 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email protected]) MMV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教材 郭镇之:电视传播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汪文斌.胡正荣:世 ...查看


  • 中外美术简史1
  • 中外美术简史 一.论述秦汉时期美术的时间概念,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以及该时期美术的总体特征.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社会体制最发达定型的朝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经济日趋繁荣 ...查看


  • 序┃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闻名中外的敦煌艺术,既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结晶和载体,又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融取得成就的记录,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 ...查看


  • 中外教育简史 1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提纲 00464 上编 中国教育史部分 第一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 ...查看


  • 中外美术简史论文
  • 中国各时期绘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变得繁复起来.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为:人物画有了新 ...查看


  • 考研风景园林硕士考试大纲及命题要求
  • 考研风景园林硕士考试大纲及命题要求 本科目是为风景园林学及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性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园林学基础理论.相关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