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历十才子对庾信之接受

  摘 要:处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的大历诗人,在个人遭际、愁苦心态与生命感受上与庾信存在诸多类似之处,对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与学习,从字句锻造到情感表达及至美学感受,皆可追寻到学习庾信的痕迹。   关键词:庾信;大历;十才子;接受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其文学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唐人更从这位“穷南北之盛”的文学巨匠处获益良多,巧合的是,唐代诗坛上有一批诗人与庾信经历相仿、遭际类似,甚至在生命感受上亦有诸多近似之处,他们在字句创造与情感表达及美学感受上皆受到了庾信的影响。从他们的诗句中,不但可以发现模仿庾信的痕迹,亦可探寻到庾信的美学趣味,笔者将分而述之。   一、模仿庾信之基础:乱离感时之悲   庾信所处的梁代,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天下归晋后又遭逢五胡乱华,分裂为南北对峙,之后政权数番更迭,战乱频仍。与此相类,经过一百多年蓬勃发展的大唐王朝,被安史之乱践踏得支离破碎,昔日的繁华如流水般悄然远遁。世事不安,诗人们也无法摆脱颠沛流离的境遇:庾信滞留西魏,饱尝流丧羁旅之苦;尚未体验多久盛唐美好时光的大历十才子,被卷入山河破碎的乱流中,亦备感凋敝残破的凄凉。十才子虽然没有显赫的身世与优越的官位,战乱前后身份的差异也没有庾信悬殊,但羁旅奔逃的经历、社会衰败的景象都会引起他们与庾信的共鸣,感时伤乱之作多有流露:如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描述民不聊生的景象:“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溃溃沸腾,茫茫惨�t。天地离阻,神人惨酷”[1],“哭、泪、溃、惨、酷”等字眼实令人触目惊心。在《拟咏怀》其一中云:“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将自己比作失水之鱼、离群之雁,愁思如此悲凉。十才子中类似的诗篇亦是常见,如戴叔伦《女耕田行》“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写尽了家中长兄从军、女子代耕的艰辛与难堪。戎昱更是直抒“万事如沧海,悲来欲恸神”的哀恸。又如司空曙面对世难初平却写下了“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的感伤之句。饱经动乱的沧桑,相似的羁旅愁思,不但使庾信和十才子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愁苦与悲伤,更引领十才子关注前人的表达技巧,从师法的对象中搜寻到充满悲剧色彩的庾信,继而加深对庾信历经丧乱、滞北难归的理解与同情。   二、诗坛渊源:从宫体诗到宫廷诗   庾信在南朝时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文,《北史・庚信传》云:“�ぷ恿昙靶挪⑽�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庚体’焉。”这种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辞,起源自昔”[2],可见其风格特征是侧艳丽靡的。但宫体诗这一体裁经由庾信的发展,已从原先描摹器物精美与女子容姿的艳情之作发展为庄重典雅、颂德扬政的宫廷诗。“大抵来说,盛唐宫廷诗坛的奉和应制诗与其时的个人化创作的界限已逐渐缩小。与之相应的,较之初唐宫廷诗坛偏重于清新之句、颂美之词,盛唐的宫廷诗坛则更偏重于庾信后期的那些典雅、凝重且蕴含着个人情志与感慨的应制之作。”[34]宫体诗至盛唐时期,已“由一种我们称之为都城诗的现象所主宰,这是上一世纪宫廷诗的直接衍生物”,而“王维同时处于都城诗及其变体的顶峰”。[]这与十才子联系颇为紧密。“十才子”名号的由来,便是因为他们在大历时期一同驰名都下、文咏唱和,形成了所谓的台阁风雅。这种台阁风雅,延续了自初唐便一直存在的宫廷诗传统。作为下层文人,为了追求仕进显达,创作了许多如宫廷诗般的颂美之词。如:   钱起 不愁欢乐尽,积庆在和羹   《陪郭常侍令公东亭宴集》   薄赋归天府,轻徭赖使臣   《送元载赴江淮转运使》   李端 金距斗鸡出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赠郭驸马》   逢迎称颂之意十分鲜明,可以说是庾信宫体诗中游宴迎合类的进一步发展。   王维是都城诗及其变体的顶峰,十才子大多以王维为宗。位列《中兴间气集》卷首,同是又是十才子之首的钱起,便是继承了王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的诗风。这本诗集“所表现出来的对‘钱郎’的赏识,其实就是对王维的心仪。”[5]而时人多将王维比作庾信,“共传收庚信,不比得陈琳”。这就涉及到大历诗人对庾信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接受:清新。正如杜甫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清新如《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中:“长虹双瀑布,圆阙两芙蓉”,“树宿含樱鸟,花留酿蜜蜂”;《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细节的捕捉与动态美的呈现,使得此诗历来被视为其清新特色之作。大历诗歌更是清新满眼,试看:   钱起 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   半岩采珉者,一点如片雪   舍下虎溪径,烟霞入暝开   《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至》   柴门兼竹静,山月与僧来   司空曙 绿田通竹里,白浪隔枫林《送乐平苗明府》   对齐梁诗风的继承,以王维最为正宗。“其清新之句取法庾信之处更多。”[6]他对庾诗中的名词并列句式特别推崇,如“窗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郑果州相过》)沿用了庾诗“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春赋》),又如《送孙二》的“书生部鲁客,才子洛阳人”。大历诗人直承此法,亦多用名词作句,如:   钱起 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   《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孤光碧潭月,一片昆仑玉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耿�� 积雪商山道,全家楚塞人   《送郭正字归郢上》   农桑子云业,书籍蔡邕家《题杨著别业》   戴叔伦 樵路高山馆,渔洲楚帝祠《?岸别友》   司空曙 旅舍秋霖叶,行人寒草风《送卢堪》   此外,最脍炙人口的句子便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可以说,十才子远绍庾信,近承右臣。   三、“以悲为美”的审美模式   庾信创作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悲为美”。[7]无论是他的《哀江南赋》中“惟以悲哀为主”[8]的凄怆感叹还是《和裴仪同秋日》里“栖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的永日惆怅,都显示其内心的巨大苦痛。如果说他经常在诗句中添加“萧索”、“寒”、“残”、“泪”这些字眼是因现实造成的忧思伤痛而引起的话,那么他在《赵国公集序》中所云的“昔者屈原、宋玉,始于哀怨之深;苏武、李陵,生于别离之世”[9]与在《伤心赋序》中强调的“文辞哀痛,千悲万恨,何可胜言?”[10]所体现出的悲哀的创作原则则是其有意识的文学主张了。翻看大历十才子的诗篇,除去唱和酬酢之作,同样是充满着浓郁的哀愁苦语。这不仅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11],更由于十才子在深层次上接受了“以悲为美”的创作原则,因为当一个时代普遍在诗中表现出“愁”意的话,便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刻意的审美表现了。试看他们的悲情之作:   戎昱 万事如沧海,悲来欲恸神《秋望兴庆公》   司空曙 百年若流水,万绪尽归空   《赠送郑钱二郎中》   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   卢纶 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同李益赏秋》   戴叔伦 复此悲行子,萧萧逐转蓬《潘处士宅会别》   情绪于纸面直接流露,甚至对人生百年充满了绝望。这种在十才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集体悲恸,加之大量愁思苦痛的词语在他们的诗句中出入,既是时代衰颓的影响,更是“以悲为美”美学创作原则的自觉实践。所谓“气骨顿衰”,亦可作为“悲情”的佐证。   庾信“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也表现为大量反复出现的悲情意象。“秋在庾信作品中反复出现;他通过秋意象,来展示自己的经历、心态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外在背景,这是庾信以秋兴情的艺术手段所在。”[12]秋自《九辩》以来带有萧瑟悲凉之意,出现在作品中,往往具有感伤凄苦的意味,更容易营造出衰颓荒寒之感。庾信诗歌中,秋的意象种类繁多、形象各异,有:   枯树 林寒木皮厚,沙回雁低飞   秋鸟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花草、秋园 但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   月 残月似秋月,新秋似旧秋[13]   十才子诗歌中秋之意象亦十分丰富,如:   戴叔伦 秋风今又过   《潭州使院书情寄江夏贺兰副端》   客程秋草远《海上别薛舟》   卢纶 秋陂满黄叶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   露槿已伤秋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   耿��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连素穗,翻秋气 《芦花动》   以至耿��诗有“抱荒寂之余感”(范��文《对床夜语》)。庾信与大历十才子,共同通过秋意象表达了相似的凄苦愁闷。   此外,十才子还关注到庾信的表达技巧与审美范式。由南入北的庾信,经历了丧国、丧友及羁旅等人事巨大变迁,内心总是处于“栖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和裴仪同秋日》)的凄苦与不安当中。其后期的诗歌常常把心中的悲情愁绪影射到周围的事物中,使得景中自然含情。如“山长半股折,树老半心枯”(《别庚七入蜀》),在树木中融进自己的感伤之情;又如《就蒲州使君乞酒诗》,“萧瑟风声惨,苍茫雪貌愁”,亦为周遭的环境蒙上了自身消极的愁绪。人之含情,则其所见之景也会笼上一层诗人的情绪。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在大历十才子诗中表现得十分普遍。其感受与表现方式由“六朝盛唐人的物我对立转变为物我融合。”[14]“它有迹可求、显而易见;大历诗人的生活感受态强烈了,他们在痛苦中沉浸得太深……如鱼骨鲠喉不吐不快。”[15]这种强烈而深沉的抒情方式,体现出庾信与大历十才子在情感表达上的一致性。如果说“哀”是庾信诗文的感情基调,那么“愁”便是十才子抒情最基本的情态。在十才子眼中,庾信是“伤心”之人。(司空曙《金陵怀古》:“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庾信之哀,最著名者体现在《哀江南赋》中,“惟以悲哀为主”。十才子之愁,更是苦泪满眼:“愁思杳无涯”、“欲问羁愁发”、“未落已成愁”、“愁云低夜鸿”等等数不胜数。相似的心态,相似的生命感受,使十才子对庾信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   合而论之,作为收束六朝的大家,庾信以其词高意远的悲情及“穷南北之盛”文学成就在向着齐梁复归的大历十才子的创作接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历诗人在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生命感受上与庾信存在着共鸣的基础,并在诗歌创作上受到其宫体诗传统、“以悲为美”的审美模式、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的影响,积极取法,取得了诸多新变。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注,(清)倪�[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页.   [2]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3] 仲瑶:《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宇文所安:《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页.   [5] 王志清:《盛唐盛世对于王维及其诗歌的造就》,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 仲瑶:《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7] 李岚:庾信晚期审美思想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第1期.   [8]《庾子山集注》,第95页.   [9] 同上,第658页.   [10] 同上,第56页.   [11] 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2]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109页.   [13] 同上,第111―120页.   [14] 蒋寅:《大历诗风》,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15] 同上,第175页.

  摘 要:处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的大历诗人,在个人遭际、愁苦心态与生命感受上与庾信存在诸多类似之处,对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与学习,从字句锻造到情感表达及至美学感受,皆可追寻到学习庾信的痕迹。   关键词:庾信;大历;十才子;接受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其文学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唐人更从这位“穷南北之盛”的文学巨匠处获益良多,巧合的是,唐代诗坛上有一批诗人与庾信经历相仿、遭际类似,甚至在生命感受上亦有诸多近似之处,他们在字句创造与情感表达及美学感受上皆受到了庾信的影响。从他们的诗句中,不但可以发现模仿庾信的痕迹,亦可探寻到庾信的美学趣味,笔者将分而述之。   一、模仿庾信之基础:乱离感时之悲   庾信所处的梁代,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天下归晋后又遭逢五胡乱华,分裂为南北对峙,之后政权数番更迭,战乱频仍。与此相类,经过一百多年蓬勃发展的大唐王朝,被安史之乱践踏得支离破碎,昔日的繁华如流水般悄然远遁。世事不安,诗人们也无法摆脱颠沛流离的境遇:庾信滞留西魏,饱尝流丧羁旅之苦;尚未体验多久盛唐美好时光的大历十才子,被卷入山河破碎的乱流中,亦备感凋敝残破的凄凉。十才子虽然没有显赫的身世与优越的官位,战乱前后身份的差异也没有庾信悬殊,但羁旅奔逃的经历、社会衰败的景象都会引起他们与庾信的共鸣,感时伤乱之作多有流露:如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描述民不聊生的景象:“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溃溃沸腾,茫茫惨�t。天地离阻,神人惨酷”[1],“哭、泪、溃、惨、酷”等字眼实令人触目惊心。在《拟咏怀》其一中云:“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将自己比作失水之鱼、离群之雁,愁思如此悲凉。十才子中类似的诗篇亦是常见,如戴叔伦《女耕田行》“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写尽了家中长兄从军、女子代耕的艰辛与难堪。戎昱更是直抒“万事如沧海,悲来欲恸神”的哀恸。又如司空曙面对世难初平却写下了“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的感伤之句。饱经动乱的沧桑,相似的羁旅愁思,不但使庾信和十才子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愁苦与悲伤,更引领十才子关注前人的表达技巧,从师法的对象中搜寻到充满悲剧色彩的庾信,继而加深对庾信历经丧乱、滞北难归的理解与同情。   二、诗坛渊源:从宫体诗到宫廷诗   庾信在南朝时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文,《北史・庚信传》云:“�ぷ恿昙靶挪⑽�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庚体’焉。”这种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辞,起源自昔”[2],可见其风格特征是侧艳丽靡的。但宫体诗这一体裁经由庾信的发展,已从原先描摹器物精美与女子容姿的艳情之作发展为庄重典雅、颂德扬政的宫廷诗。“大抵来说,盛唐宫廷诗坛的奉和应制诗与其时的个人化创作的界限已逐渐缩小。与之相应的,较之初唐宫廷诗坛偏重于清新之句、颂美之词,盛唐的宫廷诗坛则更偏重于庾信后期的那些典雅、凝重且蕴含着个人情志与感慨的应制之作。”[34]宫体诗至盛唐时期,已“由一种我们称之为都城诗的现象所主宰,这是上一世纪宫廷诗的直接衍生物”,而“王维同时处于都城诗及其变体的顶峰”。[]这与十才子联系颇为紧密。“十才子”名号的由来,便是因为他们在大历时期一同驰名都下、文咏唱和,形成了所谓的台阁风雅。这种台阁风雅,延续了自初唐便一直存在的宫廷诗传统。作为下层文人,为了追求仕进显达,创作了许多如宫廷诗般的颂美之词。如:   钱起 不愁欢乐尽,积庆在和羹   《陪郭常侍令公东亭宴集》   薄赋归天府,轻徭赖使臣   《送元载赴江淮转运使》   李端 金距斗鸡出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赠郭驸马》   逢迎称颂之意十分鲜明,可以说是庾信宫体诗中游宴迎合类的进一步发展。   王维是都城诗及其变体的顶峰,十才子大多以王维为宗。位列《中兴间气集》卷首,同是又是十才子之首的钱起,便是继承了王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的诗风。这本诗集“所表现出来的对‘钱郎’的赏识,其实就是对王维的心仪。”[5]而时人多将王维比作庾信,“共传收庚信,不比得陈琳”。这就涉及到大历诗人对庾信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接受:清新。正如杜甫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清新如《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中:“长虹双瀑布,圆阙两芙蓉”,“树宿含樱鸟,花留酿蜜蜂”;《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细节的捕捉与动态美的呈现,使得此诗历来被视为其清新特色之作。大历诗歌更是清新满眼,试看:   钱起 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   半岩采珉者,一点如片雪   舍下虎溪径,烟霞入暝开   《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至》   柴门兼竹静,山月与僧来   司空曙 绿田通竹里,白浪隔枫林《送乐平苗明府》   对齐梁诗风的继承,以王维最为正宗。“其清新之句取法庾信之处更多。”[6]他对庾诗中的名词并列句式特别推崇,如“窗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郑果州相过》)沿用了庾诗“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春赋》),又如《送孙二》的“书生部鲁客,才子洛阳人”。大历诗人直承此法,亦多用名词作句,如:   钱起 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   《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孤光碧潭月,一片昆仑玉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耿�� 积雪商山道,全家楚塞人   《送郭正字归郢上》   农桑子云业,书籍蔡邕家《题杨著别业》   戴叔伦 樵路高山馆,渔洲楚帝祠《?岸别友》   司空曙 旅舍秋霖叶,行人寒草风《送卢堪》   此外,最脍炙人口的句子便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可以说,十才子远绍庾信,近承右臣。   三、“以悲为美”的审美模式   庾信创作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悲为美”。[7]无论是他的《哀江南赋》中“惟以悲哀为主”[8]的凄怆感叹还是《和裴仪同秋日》里“栖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的永日惆怅,都显示其内心的巨大苦痛。如果说他经常在诗句中添加“萧索”、“寒”、“残”、“泪”这些字眼是因现实造成的忧思伤痛而引起的话,那么他在《赵国公集序》中所云的“昔者屈原、宋玉,始于哀怨之深;苏武、李陵,生于别离之世”[9]与在《伤心赋序》中强调的“文辞哀痛,千悲万恨,何可胜言?”[10]所体现出的悲哀的创作原则则是其有意识的文学主张了。翻看大历十才子的诗篇,除去唱和酬酢之作,同样是充满着浓郁的哀愁苦语。这不仅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11],更由于十才子在深层次上接受了“以悲为美”的创作原则,因为当一个时代普遍在诗中表现出“愁”意的话,便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刻意的审美表现了。试看他们的悲情之作:   戎昱 万事如沧海,悲来欲恸神《秋望兴庆公》   司空曙 百年若流水,万绪尽归空   《赠送郑钱二郎中》   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   卢纶 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同李益赏秋》   戴叔伦 复此悲行子,萧萧逐转蓬《潘处士宅会别》   情绪于纸面直接流露,甚至对人生百年充满了绝望。这种在十才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集体悲恸,加之大量愁思苦痛的词语在他们的诗句中出入,既是时代衰颓的影响,更是“以悲为美”美学创作原则的自觉实践。所谓“气骨顿衰”,亦可作为“悲情”的佐证。   庾信“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也表现为大量反复出现的悲情意象。“秋在庾信作品中反复出现;他通过秋意象,来展示自己的经历、心态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外在背景,这是庾信以秋兴情的艺术手段所在。”[12]秋自《九辩》以来带有萧瑟悲凉之意,出现在作品中,往往具有感伤凄苦的意味,更容易营造出衰颓荒寒之感。庾信诗歌中,秋的意象种类繁多、形象各异,有:   枯树 林寒木皮厚,沙回雁低飞   秋鸟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花草、秋园 但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   月 残月似秋月,新秋似旧秋[13]   十才子诗歌中秋之意象亦十分丰富,如:   戴叔伦 秋风今又过   《潭州使院书情寄江夏贺兰副端》   客程秋草远《海上别薛舟》   卢纶 秋陂满黄叶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   露槿已伤秋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   耿��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连素穗,翻秋气 《芦花动》   以至耿��诗有“抱荒寂之余感”(范��文《对床夜语》)。庾信与大历十才子,共同通过秋意象表达了相似的凄苦愁闷。   此外,十才子还关注到庾信的表达技巧与审美范式。由南入北的庾信,经历了丧国、丧友及羁旅等人事巨大变迁,内心总是处于“栖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和裴仪同秋日》)的凄苦与不安当中。其后期的诗歌常常把心中的悲情愁绪影射到周围的事物中,使得景中自然含情。如“山长半股折,树老半心枯”(《别庚七入蜀》),在树木中融进自己的感伤之情;又如《就蒲州使君乞酒诗》,“萧瑟风声惨,苍茫雪貌愁”,亦为周遭的环境蒙上了自身消极的愁绪。人之含情,则其所见之景也会笼上一层诗人的情绪。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在大历十才子诗中表现得十分普遍。其感受与表现方式由“六朝盛唐人的物我对立转变为物我融合。”[14]“它有迹可求、显而易见;大历诗人的生活感受态强烈了,他们在痛苦中沉浸得太深……如鱼骨鲠喉不吐不快。”[15]这种强烈而深沉的抒情方式,体现出庾信与大历十才子在情感表达上的一致性。如果说“哀”是庾信诗文的感情基调,那么“愁”便是十才子抒情最基本的情态。在十才子眼中,庾信是“伤心”之人。(司空曙《金陵怀古》:“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庾信之哀,最著名者体现在《哀江南赋》中,“惟以悲哀为主”。十才子之愁,更是苦泪满眼:“愁思杳无涯”、“欲问羁愁发”、“未落已成愁”、“愁云低夜鸿”等等数不胜数。相似的心态,相似的生命感受,使十才子对庾信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   合而论之,作为收束六朝的大家,庾信以其词高意远的悲情及“穷南北之盛”文学成就在向着齐梁复归的大历十才子的创作接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历诗人在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生命感受上与庾信存在着共鸣的基础,并在诗歌创作上受到其宫体诗传统、“以悲为美”的审美模式、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的影响,积极取法,取得了诸多新变。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注,(清)倪�[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页.   [2]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3] 仲瑶:《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宇文所安:《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页.   [5] 王志清:《盛唐盛世对于王维及其诗歌的造就》,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 仲瑶:《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7] 李岚:庾信晚期审美思想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第1期.   [8]《庾子山集注》,第95页.   [9] 同上,第658页.   [10] 同上,第56页.   [11] 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2]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109页.   [13] 同上,第111―120页.   [14] 蒋寅:《大历诗风》,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15] 同上,第175页.


相关文章

  • 论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 摘 要: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 ...查看


  • 论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对传奇小说[离魂记]的改编艺术
  • 论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对传奇小说<离魂记>的改编艺术 摘要: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描写张倩娘离魂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元代的郑光祖改编的杂剧<迷情琐倩女离魂>,故事源于<离魂记>, ...查看


  •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 作者: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08期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一位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任何一种风格和表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然而实际上,每位诗人.每种风格和艺术表现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对于诗史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向来的研 ...查看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王猛 [内容摘要]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文化信息蕴含丰富,对小说理论多有涉及,主要表现在:虚构观念上升为对小说本体性的较为普遍的认同,成为无多争议的话题:小说功能在"志于道"和" ...查看


  • 小故事:爱情启事
  • 时间:2015-03-17 最寻常的方式往往具有最不寻常的效果. 一所大学的教学楼门口有一块黑板,是校方用来写通知的,同学们也常在上面写各种启事.一天,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安娜,我爱你." 安娜可是公认的校花啊,整 ...查看


  • 10大历史最佳广告语
  • 这里遍地是黄金 有史以来,促销效果最佳的一句广告语,是新大陆发现以后,美洲殖民地的那句"这里遍地是黄金",这句广告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背井离乡,投奔怒海,成就了美利坚的繁荣昌盛.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这是 ...查看


  • 八十年代诗歌"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双重命名
  • 摘 要:当代诗人兼学者董迎春新作<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运用新历史主义先驱海登・怀特的研究方法,钩沉出20世纪80年代诗歌谱系,爬梳出中国当代诗歌话语转义的深层线索,既完成了对以往社会意识形态化诗歌史的 ...查看


  • 原型的意义
  • <我的父亲母亲>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力作,它面世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频获奖项,好评如潮,有人称颂影片呈现的"那种纯洁无瑕的人格美,健康纯朴的情操美,诗意盎然的自然美,浪漫抒情的意境美" ...查看


  • 浪漫才子徐志摩―感情方面的创作研究
  • 篇名 浪漫才子徐志摩―感情方面的創作研究 作者 蔣瓊宜.高雄市立瑞祥高㆗.㆓年七班 陳寘涵.高雄市立瑞祥高㆗.㆓年七班 壹●前言 關於這次的小論文主題:多情才子---徐志摩. 相信很多㆟都有看過公視巨著:㆟間㆕月㆝. 看到劇㆗徐志摩的多才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