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_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2008

新闻传播

专题研讨

融合新闻: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容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传媒产业的经营模式与格

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

在电视上露

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4.内容分享(Content

局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兴起。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不同程度融合,助力融合新闻”这一传播模式,抗震救灾,催生出了“

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这一新闻业务实践证融合新闻”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趋势和明,“主流。

北京时间

10

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

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调查性作,如选举报道、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

川省汶川县发生

8.0级地震。面对

突如其来的巨灾,中国媒体立刻行动起来,

印刷的、

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媒体互相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使抗震救灾的

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新闻”的特征。

5.融合(Convergence),指

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

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

表现

为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这五种模式都是基于媒介之间的合作方式为分类标准的,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可见,“融合新闻”的产生基于媒介间的合作与互动。

一、融合新闻”及其模式“

SUBJECTUNDERDISCUSSION

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又称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意指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融2003年,LoriDemo等美国学者在题为《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论文中,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

二、媒介融合,助力抗震救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也进入了多种

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

(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

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

专题研讨

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的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乃至融合,其中,融合是发展的趋势。

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

媒介之间有互

动、有整合、有融合。一方面是紧急情况下新闻报道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媒介良知的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态投入新闻报道,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媒体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仅就网络媒体来说,

截至5月19日晚10

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和中华网一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音视频)约123000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整合发布新闻133000条。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也令人瞩目。

在汶川地震中,政府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向重庆、四川、甘肃、陕西的手机用户发送余震预警预报信息,针对各地都流传的即将发生大余震的谣言,

政府通过10086等号码发送

辟谣短信。如5月13日,南充市委向市民群发的短信:“

市委、市政府敬告市民:据国家地震网测定,14时28分在汶川发生7.8级地震;我市非地震中心,请广大市民不要恐慌,

不听信谣

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具有拍摄录音功能的手机已经十分普遍,不仅对于专业记者,而且对于业余记者传播新闻提供了便利。地震后,在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灾民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画面并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同样可以通过手机报和手机电视,随时随地了

解新闻。

另外,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此次地震震中虽在四川,但是全国除吉林、黑龙江和新疆之外都有震感。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里,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博客、播客和留言做了“实况”转播。

(二)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已经习惯于借助和运用新媒介

比如,利用网络媒体、

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将博客的内容转载(播)到传统媒体上。更进

新闻传播

一步,传统媒体借助数字化的技术和网络传播环境,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在汶川地震后,仅新华网、人民网的手机报和央视网的手机电视,

前七天已发稿71期

3000多条。

特别是新华网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和抗震救灾快讯,专门为四川灾区1500万移动用户、700万联通用户免费定制,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

三、抗震救灾新闻报道———“融合新闻”的雏形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有哪些变化和突破?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

新闻信源

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媒介形态日

趋丰富。如今,普通公民通过手机、

博客、播客、BBS等,就可以发布新闻、表达观点,新闻传播

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如2005年初东南亚发生海啸,英国BBS、美国CNN的网站都专门设有栏目发布来自现场普通公民的新闻报道。在汶川地震中,亲身经历这场巨灾的人,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用

手机拍下现场的画面、写博客对地震进行实况转播。这场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多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几乎人人都是记者。

同时,新闻信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据统计,截至22日晚上10点,仅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

点击

量达23.6亿次。这一巨大的信息源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开发利用的对象,如《

南方周末》就专门设栏目转载博文。2006年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照片出自普通公民手机自拍而非职业记者。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腾讯安妮日记、

赵磊快讯及很多媒体记者“亲历灾区”的前线博客,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灾区动向,现场感强,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以上说明,博客、手机已越来越多地由个人化媒介跨入大众化媒介。

2008

11

SUBJECTUNDERDISCUSSION

2008

新闻传播

专题研讨

(二)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新闻业务整合化

跨行业的发展面在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

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的困扰。新闻业务整合范围有限,报网联动、台网互动是其主要特色。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业务整合有所深入,媒介间业务整合与媒体对自身传播形式的整合相结合,形成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保证了大灾之后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如央视、央视网、央视手机电视的业务整合。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中央电视台凭借电视媒体大众覆盖、信息传达权威和中央媒体对专家、资源的整合力强新闻频等优势,从12日至18日,在综合频道、道和中文国际频道用长达294个小时的频道资源,对抗震救灾进行直播报道,吸引了超过9亿电视观众的关注。同时,央视网推出“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汇集各个电视频道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源,以及部分原创,在编辑们精心剪辑制作、整理归类之后,全天候呈现给上亿网民,以

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电子PDA、ipod、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比,数字载体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受制于行业壁垒和体制限制,

在汶川地震

的新闻报道中,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真正展开。但即使是媒介小范围乃至无意识的配合,

也已显示出

巨大的传播优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力量。实践证明,融合新闻将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1]蔡雯.《

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2]蔡雯.《线,2007(1)

西方媒体“融合新闻”模式》中国新闻出版[3]蔡雯.《报,2007/04/11

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4l蔡雯.《

12

最全面的内容、最丰富的视角来直播报道抗灾状况。央视的手机电视业务开通后,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新华网推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图片、视频、直(www.xhwenchuan.cn),整合文字、

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为广大网民提供参与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奉献智慧力量的渠道。

交互性—(三)数字化、——新闻载体的变化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媒

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人们的信息生活中。媒介融合的结果,

就是除了报

2005年(09).

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5]许颖.《

次》国际新闻界,2006(07).

[6]Dailey,L.,Demo,L.,&Spillman,M(2003).Theconver-gencecontinuum:Amodelforstudyingcollaborationbe-tweenmedianewsrooms.Paperpresenteda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Con-ference,KansasCity,MO.

(上接第9页)注释:

媒介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①丹尼尔・戴扬、

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0年版,第9页。

奥运热”与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中国②朱虹,《社会学网。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③刘小燕,《新闻界,2002年第2期。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④刘继南等著,《

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文化创意与国家新形象⑤高宏存,《2008奥运契机、的传播》,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4月。

・⑥VanDijk,TNewsasDiscourse,Hillsdale.NJ:Lare-

SUBJECTUNDERDISCUSSION

neeErbaumAssoeiates,Ine.,1988

高鸣,《和而不同”“: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⑦张丽、

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多种文化的地⑧[美]欧文・拉兹洛・戴侃,辛未译,《

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2008

新闻传播

专题研讨

融合新闻: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容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传媒产业的经营模式与格

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

在电视上露

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4.内容分享(Content

局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兴起。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不同程度融合,助力融合新闻”这一传播模式,抗震救灾,催生出了“

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这一新闻业务实践证融合新闻”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趋势和明,“主流。

北京时间

10

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

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调查性作,如选举报道、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

川省汶川县发生

8.0级地震。面对

突如其来的巨灾,中国媒体立刻行动起来,

印刷的、

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媒体互相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使抗震救灾的

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新闻”的特征。

5.融合(Convergence),指

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

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

表现

为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这五种模式都是基于媒介之间的合作方式为分类标准的,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可见,“融合新闻”的产生基于媒介间的合作与互动。

一、融合新闻”及其模式“

SUBJECTUNDERDISCUSSION

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又称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意指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融2003年,LoriDemo等美国学者在题为《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论文中,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

二、媒介融合,助力抗震救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也进入了多种

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

(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

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

专题研讨

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的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乃至融合,其中,融合是发展的趋势。

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

媒介之间有互

动、有整合、有融合。一方面是紧急情况下新闻报道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媒介良知的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态投入新闻报道,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媒体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仅就网络媒体来说,

截至5月19日晚10

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和中华网一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音视频)约123000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整合发布新闻133000条。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也令人瞩目。

在汶川地震中,政府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向重庆、四川、甘肃、陕西的手机用户发送余震预警预报信息,针对各地都流传的即将发生大余震的谣言,

政府通过10086等号码发送

辟谣短信。如5月13日,南充市委向市民群发的短信:“

市委、市政府敬告市民:据国家地震网测定,14时28分在汶川发生7.8级地震;我市非地震中心,请广大市民不要恐慌,

不听信谣

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具有拍摄录音功能的手机已经十分普遍,不仅对于专业记者,而且对于业余记者传播新闻提供了便利。地震后,在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灾民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画面并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同样可以通过手机报和手机电视,随时随地了

解新闻。

另外,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此次地震震中虽在四川,但是全国除吉林、黑龙江和新疆之外都有震感。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里,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博客、播客和留言做了“实况”转播。

(二)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已经习惯于借助和运用新媒介

比如,利用网络媒体、

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将博客的内容转载(播)到传统媒体上。更进

新闻传播

一步,传统媒体借助数字化的技术和网络传播环境,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在汶川地震后,仅新华网、人民网的手机报和央视网的手机电视,

前七天已发稿71期

3000多条。

特别是新华网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和抗震救灾快讯,专门为四川灾区1500万移动用户、700万联通用户免费定制,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

三、抗震救灾新闻报道———“融合新闻”的雏形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有哪些变化和突破?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

新闻信源

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媒介形态日

趋丰富。如今,普通公民通过手机、

博客、播客、BBS等,就可以发布新闻、表达观点,新闻传播

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如2005年初东南亚发生海啸,英国BBS、美国CNN的网站都专门设有栏目发布来自现场普通公民的新闻报道。在汶川地震中,亲身经历这场巨灾的人,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用

手机拍下现场的画面、写博客对地震进行实况转播。这场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多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几乎人人都是记者。

同时,新闻信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据统计,截至22日晚上10点,仅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

点击

量达23.6亿次。这一巨大的信息源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开发利用的对象,如《

南方周末》就专门设栏目转载博文。2006年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照片出自普通公民手机自拍而非职业记者。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腾讯安妮日记、

赵磊快讯及很多媒体记者“亲历灾区”的前线博客,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灾区动向,现场感强,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以上说明,博客、手机已越来越多地由个人化媒介跨入大众化媒介。

2008

11

SUBJECTUNDERDISCUSSION

2008

新闻传播

专题研讨

(二)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新闻业务整合化

跨行业的发展面在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

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的困扰。新闻业务整合范围有限,报网联动、台网互动是其主要特色。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业务整合有所深入,媒介间业务整合与媒体对自身传播形式的整合相结合,形成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保证了大灾之后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如央视、央视网、央视手机电视的业务整合。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中央电视台凭借电视媒体大众覆盖、信息传达权威和中央媒体对专家、资源的整合力强新闻频等优势,从12日至18日,在综合频道、道和中文国际频道用长达294个小时的频道资源,对抗震救灾进行直播报道,吸引了超过9亿电视观众的关注。同时,央视网推出“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汇集各个电视频道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源,以及部分原创,在编辑们精心剪辑制作、整理归类之后,全天候呈现给上亿网民,以

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电子PDA、ipod、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比,数字载体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受制于行业壁垒和体制限制,

在汶川地震

的新闻报道中,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真正展开。但即使是媒介小范围乃至无意识的配合,

也已显示出

巨大的传播优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力量。实践证明,融合新闻将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1]蔡雯.《

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2]蔡雯.《线,2007(1)

西方媒体“融合新闻”模式》中国新闻出版[3]蔡雯.《报,2007/04/11

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4l蔡雯.《

12

最全面的内容、最丰富的视角来直播报道抗灾状况。央视的手机电视业务开通后,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新华网推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图片、视频、直(www.xhwenchuan.cn),整合文字、

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为广大网民提供参与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奉献智慧力量的渠道。

交互性—(三)数字化、——新闻载体的变化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媒

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人们的信息生活中。媒介融合的结果,

就是除了报

2005年(09).

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5]许颖.《

次》国际新闻界,2006(07).

[6]Dailey,L.,Demo,L.,&Spillman,M(2003).Theconver-gencecontinuum:Amodelforstudyingcollaborationbe-tweenmedianewsrooms.Paperpresenteda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Con-ference,KansasCity,MO.

(上接第9页)注释:

媒介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①丹尼尔・戴扬、

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0年版,第9页。

奥运热”与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中国②朱虹,《社会学网。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③刘小燕,《新闻界,2002年第2期。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④刘继南等著,《

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文化创意与国家新形象⑤高宏存,《2008奥运契机、的传播》,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4月。

・⑥VanDijk,TNewsasDiscourse,Hillsdale.NJ:Lare-

SUBJECTUNDERDISCUSSION

neeErbaumAssoeiates,Ine.,1988

高鸣,《和而不同”“: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⑦张丽、

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多种文化的地⑧[美]欧文・拉兹洛・戴侃,辛未译,《

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相关文章

  •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邱金锋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 ...查看


  • 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
  • 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从CCTV抗震救灾报道说起作者: 刘燕南 胡蕊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阅读:90次┊ 关键词: 新闻直播 知情权 主流媒体 刻板印象 公众问责 [摘要]: 汶川地震震动了 ...查看


  • 浅析突发事件报道的新特点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我国人民根本没有丝毫准备,在这场猝不及防的8级地震面前,众多国内电视媒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不仅报道信息及时.准确,还积极动员全国人民为灾区捐赠善款,展现出了中国电视媒体该有的品格.公信以及社会责任感. 媒体 ...查看


  • 现场报道是"现场"与"报道"的融合
  •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一些电视台纷纷暂停原有节目安排,改为地震直播特别报道.记者们兵分多路,冒着生命危险,挺进到灾区各个角落,展开有关雅安地震的立体报道.经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直播报道的历练,不少记者的出镜报道水准有了 ...查看


  • 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综述
  • 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综述 兰州大学 任 斌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重大新闻事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在网络中跟踪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已成为网民的重要选择方式.本文主要以北京2008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 ...查看


  • 汶川5.12地震纪实视频
  • 央视新闻频道视频直播四川汶川地震情况_新闻_腾讯网 航拍四川各大地震废墟全貌 视频: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一)_新闻_腾讯网 5.12汶川大地震纪念片__新浪播客 5.12汶川大地震10天全程回顾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 主题:2008年 ...查看


  • 浅析我国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的变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我国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的变化 作者:苏坦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2期 摘 要:突发性灾难事件波及的范围一般较广,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社会影响深远,所以 ...查看


  •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发生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掌握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2.教育幼儿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通过这次汶川的地震,让幼儿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 4.培养幼儿富有爱心等良好品德. 活动准备: 有关地震知识的录像带.广播录音.电 ...查看


  • 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作者:李梦龙 来源:<出版广角>2014年第06期 [摘要]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