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在艺术创作 中, 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 、 “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 水” , “天然浑成”的自然之美, 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 艺术精神, 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可以这样说: 只有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能认清中国的艺术精 神, 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能把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 、 “一天人” 、 “同真善” 。其中的一 “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 物、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理想, 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 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 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 的天人混一论, 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 人和谐的天人统一论。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 人感应论。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 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飞跃, 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 它表现了对旧 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在这里, 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 所谓的“天” , 既是自然的天, 又 是被创造的“天” ; 这里所谓的“人” ,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创造的人。“天”既带有人的色彩, “人”也带有自然的 色彩。人们不仅从自然中发现了自身, 而且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自然, 随着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自然 象征意义的外化形式也从“神族”转换为人类自己, 人既把自己的属性赋予自然, 体现着人对自然的“精神改 造” , 自然也对人发生影响, 表现为自然对人性、人情的渗透。自然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 而且 还影响着人的心胸。一旦人与自然的距离被缩短, 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日益加强和丰富, 大自然的气质不仅潜 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胸, 而且在那里积淀下来, 成为灵与肉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心理、习惯和风尚, 成为性 格、气质、禀赋乃至思想感情。人与自然的这种契合, 最终达到相知、相和、相亲、相乐、隐秘的和谐的境界。所 以, 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或习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 将自己自觉融入于自然的运动 中, 去响应自然、感悟自然, 与自然息息相通。因为, 从自然的变化中可以想见到人世沧桑, 从自然的属性上可 以联想到人格、气质和情感。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已经被生命化和人格化了。这已经成为丰富的审美经 验。荀子就认为, 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们的某些品质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具有相类似的特征, 当人们 去关照这些自然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他在《宥坐》中所叙述的“孔子观于东流之 水” , 就说明“大水”之所以美, 值得观赏, 就在于“大水”的品质特征“似德”、“似义” 、 “似道” 、“似勇” 、 “似法”、 42

“似正” „„与人的生活相类似。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是从四时山景联想到人的形象, 而这种联想的基础就是自然的某些特 征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不仅如此, 自然也寄托或暗示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并触发艺术家的情 思。如在特定的情境下, 看春雨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看秋雨愁思缕缕, 凄惨悲凉, 看落花感叹青春与生命的短 暂; 看流水想到流逝的岁月或者对远方的思念„„触自然之景, 生主观之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 “作诗须有寄托, 作画亦然。旅雁孤飞, 喻独客之飘零天定也。闲鸥戏水, 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现根, 喻 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 喻不人之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

不归 , 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春雨甫霁而林花 乍开, 美贤人之乘时兴奋也。 ”( 《画论丛刊》第 410 页) 这段话的大意是: 写诗必须有意蕴, 作画也是这样。 迁移 的鸿雁在孤独而飞, 用这比喻没有侣伴的旅行者到处流浪, 没有归宿; 悠闲的水鸟在水中戏玩, 用这来比喻隐 逸的人逍遥自在, 自得其乐; 松树露出树根, 用这来比喻善良的人隐居山野; 杂生的树木枝叶茂盛, 用这来比喻 邪恶之亲昵地矛在一起; 江河的岸边积着雨水而出航的船还不归来, 用这来讽刺追逐虚名和钱财的人; 春天, 雨过天睛, 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 用这来赞美贤才趁着时缘而奋发有为。这些象征和比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 现了社会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总是与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合一的。通过某种自然属性来突出个性气质 或完美趣味。在绘画中, 竹、暗喻气节和虚心; 画兰, 表露高雅和圣洁; 画梅, 象征高傲和不屈; 画松, 意味着人 格力量和青春不老在诗歌里, 猿啼是写哀怨悲切, 征雁飞鸣是写伤离惜别的思念„„当然, 某些自然属性在表 现人的情感时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呈多义性, 这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审美趣味、心境、个性气质等诸多因 素有关。这正如李白诗中的“明月” , 在诗人不同的情境下, 不同的作品中, 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举杯 邀明月”是孤独,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惆怅, “举头望明月”是思念, “明月出天山”是惊喜, “明月照我影”是企盼 „„同时, 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也不局限于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 就是说, 某种思想感情可以 通过多种自然现象来表现。如: 写“愁”, 有多种多样的愁, “苦”有多种多样的苦, 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视角 以及思想感情与自然属性之间的恰似点是否建立。中国诗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也决定了艺术 风格的审美取向。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历来推崇清丽、朴实、自然、不饰雕琢而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并将 其推向极致, 成为许多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庄子就认为自然风格的美高出于缕金错采、巧夺天 工的美之上。苏轼平生最推崇自然冲淡的美, 他主张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做到“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 民师书》) ,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谢所 以不及陶者, 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甚至表宏道说及栽花种草时, 也指出“花之所谓整齐者, 正 以参差不伦, 意态自然。 ”( 《袁中郎全集》卷《文漪堂记》) 所以王国维概而论之说 : “古今之大文学, 无不以自然 胜。 ”( 《宗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还有所谓“高妙自然”、 “清水芙蓉” 、 “文章尚华日衰, 尚实日盛”等等, 都是对 这种风格美的标榜和张扬。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 对于中 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它也产生过“浪迹山水” 、 “逃避现实”的消极影响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在艺术创作 中, 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 、 “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 水” , “天然浑成”的自然之美, 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 艺术精神, 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可以这样说: 只有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能认清中国的艺术精 神, 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能把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 、 “一天人” 、 “同真善” 。其中的一 “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 物、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理想, 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 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 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 的天人混一论, 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 人和谐的天人统一论。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 人感应论。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 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飞跃, 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 它表现了对旧 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在这里, 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 所谓的“天” , 既是自然的天, 又 是被创造的“天” ; 这里所谓的“人” ,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创造的人。“天”既带有人的色彩, “人”也带有自然的 色彩。人们不仅从自然中发现了自身, 而且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自然, 随着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自然 象征意义的外化形式也从“神族”转换为人类自己, 人既把自己的属性赋予自然, 体现着人对自然的“精神改 造” , 自然也对人发生影响, 表现为自然对人性、人情的渗透。自然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 而且 还影响着人的心胸。一旦人与自然的距离被缩短, 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日益加强和丰富, 大自然的气质不仅潜 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胸, 而且在那里积淀下来, 成为灵与肉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心理、习惯和风尚, 成为性 格、气质、禀赋乃至思想感情。人与自然的这种契合, 最终达到相知、相和、相亲、相乐、隐秘的和谐的境界。所 以, 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或习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 将自己自觉融入于自然的运动 中, 去响应自然、感悟自然, 与自然息息相通。因为, 从自然的变化中可以想见到人世沧桑, 从自然的属性上可 以联想到人格、气质和情感。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已经被生命化和人格化了。这已经成为丰富的审美经 验。荀子就认为, 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们的某些品质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具有相类似的特征, 当人们 去关照这些自然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他在《宥坐》中所叙述的“孔子观于东流之 水” , 就说明“大水”之所以美, 值得观赏, 就在于“大水”的品质特征“似德”、“似义” 、 “似道” 、“似勇” 、 “似法”、 42

“似正” „„与人的生活相类似。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是从四时山景联想到人的形象, 而这种联想的基础就是自然的某些特 征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不仅如此, 自然也寄托或暗示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并触发艺术家的情 思。如在特定的情境下, 看春雨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看秋雨愁思缕缕, 凄惨悲凉, 看落花感叹青春与生命的短 暂; 看流水想到流逝的岁月或者对远方的思念„„触自然之景, 生主观之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 “作诗须有寄托, 作画亦然。旅雁孤飞, 喻独客之飘零天定也。闲鸥戏水, 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现根, 喻 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 喻不人之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

不归 , 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春雨甫霁而林花 乍开, 美贤人之乘时兴奋也。 ”( 《画论丛刊》第 410 页) 这段话的大意是: 写诗必须有意蕴, 作画也是这样。 迁移 的鸿雁在孤独而飞, 用这比喻没有侣伴的旅行者到处流浪, 没有归宿; 悠闲的水鸟在水中戏玩, 用这来比喻隐 逸的人逍遥自在, 自得其乐; 松树露出树根, 用这来比喻善良的人隐居山野; 杂生的树木枝叶茂盛, 用这来比喻 邪恶之亲昵地矛在一起; 江河的岸边积着雨水而出航的船还不归来, 用这来讽刺追逐虚名和钱财的人; 春天, 雨过天睛, 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 用这来赞美贤才趁着时缘而奋发有为。这些象征和比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 现了社会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总是与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合一的。通过某种自然属性来突出个性气质 或完美趣味。在绘画中, 竹、暗喻气节和虚心; 画兰, 表露高雅和圣洁; 画梅, 象征高傲和不屈; 画松, 意味着人 格力量和青春不老在诗歌里, 猿啼是写哀怨悲切, 征雁飞鸣是写伤离惜别的思念„„当然, 某些自然属性在表 现人的情感时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呈多义性, 这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审美趣味、心境、个性气质等诸多因 素有关。这正如李白诗中的“明月” , 在诗人不同的情境下, 不同的作品中, 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举杯 邀明月”是孤独,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惆怅, “举头望明月”是思念, “明月出天山”是惊喜, “明月照我影”是企盼 „„同时, 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也不局限于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 就是说, 某种思想感情可以 通过多种自然现象来表现。如: 写“愁”, 有多种多样的愁, “苦”有多种多样的苦, 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视角 以及思想感情与自然属性之间的恰似点是否建立。中国诗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也决定了艺术 风格的审美取向。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历来推崇清丽、朴实、自然、不饰雕琢而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并将 其推向极致, 成为许多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庄子就认为自然风格的美高出于缕金错采、巧夺天 工的美之上。苏轼平生最推崇自然冲淡的美, 他主张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做到“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 民师书》) ,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谢所 以不及陶者, 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甚至表宏道说及栽花种草时, 也指出“花之所谓整齐者, 正 以参差不伦, 意态自然。 ”( 《袁中郎全集》卷《文漪堂记》) 所以王国维概而论之说 : “古今之大文学, 无不以自然 胜。 ”( 《宗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还有所谓“高妙自然”、 “清水芙蓉” 、 “文章尚华日衰, 尚实日盛”等等, 都是对 这种风格美的标榜和张扬。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 对于中 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它也产生过“浪迹山水” 、 “逃避现实”的消极影响


相关文章

  •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 ...查看


  • 美学复习资料) 1
  •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 (Aestetica)在 ...查看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蕴
  •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蕴 文/戴孝军 张金平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时又显得碍手碍脚.过于拥挤,便于群体风格和美学意蕴,这种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屋顶造型.色组合的出现.群体组 ...查看


  •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席勒也 ...查看


  • 关于美的定义
  •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 ...查看


  • 蒙古族服饰美学特征分析
  • 2008.1艺术设计与研究 内蒙古艺术 杂的思想情趣.在中国,自古就以"黄"为贵,被尊奉为高贵而神圣的"正色",象征宇宙万物之色由此派生,并且人们将黄色予以幸福的含义,借助这种光芒的色彩,将人们的无限 ...查看


  •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 题目: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学生姓名 学 号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班 级 2011年11月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 摘要: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希腊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达到颠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 ...查看


  • 名词解释_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 电影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最基本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了解中外电影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及风格变化状况,并针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分析和读解.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