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直线方程

二、两直线的夹角

第七章

三、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四、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定义 空间直线可看成两平面的交线.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 A1 x  B1 y  C 1 z  D1  0 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x

z

1

o

2

y

L

其中 A1 ,B1 , C1 与 A2 ,B2 , C2 不成比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方向向量的定义: 如果一非零向量平行于一条已知 直线,则这个向量就称为这条直线

z

v

的方向向量.

已知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x

 M0

o

M

L

y

v  {m , n, p}, 和 L 上的一点 M 0 ( x0 , y0 , z0 ), 则对L上的任一点 M ( x , y , z ),有

M 0 M // v

 M 0 M  { x  x0 , y  y0 , z  z0 }

x  x 0 y  y0 z  z0    m n p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x 0 y  y0 z  z 0   m n p

——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直线的一组方向数 直线的对称式方程有时也称直线的标准方程 直线方向向量的余弦称为直线的方向余弦.

x  x0 y  y0 z  z0   (1)在对称式方程 中,若 m n p

则它对应的分子也理 m , n, p 中有某个数为 0, 解为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

(2) 若直线过已知两点 P1 ( x1 , y1 , z1 ), P2 ( x2 , y2 , z2 ) ,

则此的直线方程为: x  x1 y  y1 z  z1   x 2  x1 y 2  y1 z 2  z1

——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x  x0 y  y0 z  z0 (3) 若令    t, 则 m n p

 x  x0  mt   y  y0  nt  z  z  pt 0 

—— 直线的参数方程 (t 为参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关于直线的参数方程,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设 v  {m , n, p},

M 0 ( x0 , y0 , z0 ) ,

动点 从 M 0 点出发,沿平行于 v 的方向

经过时刻 t 到达点 M ( x( t ), y( t ), z(t )) , 则 则此动点的轨迹就是直线 L 。 假设,此动点移动的速度是 v ,

z

v

 M0

o

M

L

y

因为 M 0 M // v , 所以 M 0 M  vt ,

x

 x  x0  mt  即  y  y0  nt  z  z  pt 0 

—— 直线的参数方程 (t 为参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 2 z  2   例 1 将直线的标准方程: 1 2 3

化成一般式方程。

x 1 y  2  1 2 解:   y2 z2    2 3

 2x  y  4  0   3 y  2 z  10  0 2 x  y  4  0   3x  z  1  0

还能怎么做?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 2  1  2  x 1 z  2    1 3

想想下面这个题能化成几种形式 ?

x 1 y 

2 z  2   将直线的标准方程: 0 2 3 化成一般式方程。

x 1 0   解:  y  2 z  2    2 3

 x 1 0   3 y  2 z  10  0

只有这一种形式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x  y  z  1  0  2 x  y  3z  4  0 解1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 x0 , y0 , z0 )  y0  z0  2  0 , 解得 y0  0, 取 x0  1    y0  3 z0  6  0 取 v  n1  n2  {4,1,3}, x 1 y 0 z  2   , 对称式方程 4 1 3 例2

z 0  2

 x  1  4t  参数方程  y   t .  z  2  3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2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x  y  z  1  0  2 x  y  3z  4  0

解2 在直线上找出两点 ( x0 , y0 , z0 ) , ( x1 , y1 , z1 )

 y0  z0  2  0 , 解得 y0  0, z0  2 取 x0  1    y0  3 z0  6  0

1 5  y1  z1  1  0 , 解得 y1  4 , z1   4 取 x1  0     y1  3 z1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 5 求出直线上的两点 (1.0,2) (0, , ) 4 4 x 1 y  0 z2  , 由两点式得 0  1  1 5 0  2 4 4

所以对称式方程

x 1 y 0 z  2   , 4 1 3

参数方程

 x  1  4t  .  y  t  z  2  3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3: 一直线过点 A( 2,3,4), 且和 y 轴垂直相交, 求其方程。

解:

因为直线和 y 轴垂直相交,

所以交点为

B ( 0 ,  3 , 0 ),

取 v  BA  {2, 0, 4} // {1, 0, 2} 所求直线方程

x2 y3 z4   . 1 0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4:设 A(1,2,2) , B(1,3, 2) , : x  2 y  4 z  6 ,问 (1)点 A, B 至少有一个在平面 上; (2)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 (3)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同侧; (4)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异侧;

解: 1  2  2  4  2  13 > 6

1  2  3  4  ( 2)  1

故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异侧。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5:求例 4 中两点 A(1,2,2) ,B(1,3, 2) 所确定的直线与 平面 : x  2 y  4 z  6 的交点。

解: AB  {0,1, 4} , 则过点 A, B 的直线方程为

x  1 1   y  2  t 代入平面  的方程解得: t  2  z  2  4t 

5 故交点坐标为: N (1, ,0) 2

说明: 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通常把直线方程写成参数

式,代入平面方程求出参数,再求出交点。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x  3y  z  0  z0 例 6: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 2 x x y 0  解:由线性代

数的知识知,此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利用消元法可以很容易的求出它的解。 现在我们从

几何上来考察一下它的解。显然

 x  3y  z  0   { x , y , z } {1,3,1}  0 x  3 y  z  0  z0  2 x { x , y , z } {2,0, 1}  0 2 x  z  0  x y  0 

 { x , y , z }  {1,3,1}  { x , y, z }//{1,3,1}  {2,0, 1}  { x , y , z }  {1,0, 2} 即 { x , y, z }//{3,3, 6} //{1,1, 2}

故方程组的解是一条直线: x   t , y  t , z  2t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两直线的夹角

定义:两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包括直角) 称为两直线的夹角。 直线 L1 :

直线 L2 :

x  x1 y  y1 z  z1   , m1 n1 p1 x  x 2 y  y2 z  z 2   , m2 n2 p2

L2

L1

cos L1 , L2 

| m1 m 2  n1 n2  p1 p2 | m1 2  n1 2  p1 2  m 2 2  n2 2  p2 2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

(1)若两直线平行,则认为它们的夹角为零。

(2)若两直线是异面直线,先将它们平移至相

交状态,这时两直线的夹角就称为异面直 线的夹角。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 L1  L2  m1m2  n1n2  p1 p2  0,

( 2) L1 // L2 

m1 n1 p1   , m2 n2 p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四、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定义:一直线与它在某平面上投影直线之间的夹 角  称为该直线与此平面之间的夹角。

0    L,  

2

L:

x  x0 y  y0 z  z0   , m n p

v  {m , n, p},

 : Ax  By  Cz  D  0,

v,n 

 n  { A, B, C },

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



v,n 

  sin  cos     cos    . 2 2

sin L,  

| Am  Bn  Cp | A2  B 2  C 2  m 2  n2  p 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A B C   . (1) L   m n p

( 2) L // 



Am  Bn  Cp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五、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 P1 是 直 线 L 上 一点,直线 L 的方  向向量是 v , P0 是 直 线 L 外一 点。则

P0

d

P0 到 L 的距离为

 P

1

 v

L

 P1 P0  v d  v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例 7:求点 P0 (1,2,3) 到直线  的距离。  2x  z  3  解1: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3,2}

在直线上找一点 P1 (1,1,1) ,

由公式

则点 P0 (1,2,3) 到直线的距离为

 P1 P0  v 3 | {0,1,2}  {1,3,2} |  d   2 v (1)2  ( 3)2  ( 2)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例 7:求点 P0 (1,2,3) 到直线  的距离。  2x  z  3  解2: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3,2}

过点(1,2,3) 垂直于直线的平面为:

x  3 y  2 z  11  0 1 5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为 ( , ,2) 2 2

则点(1,2,3) 到直线的距离为

P0

N

L

1 2 5 2 3 2 d  (1  )  ( 2  )  ( 3  2)  2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六、过直线的平面束

通过同一条直线的全体平面组成的平面族 称为过该直线的平面束。 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过直线  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其中 A1 : B1 : C1  A2 : B2 : C2 )

的平面束方程为:

 1 (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2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其中 1 ,2 是任意常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1 (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2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1)

其中 1 ,2 是任意常数。

当 1  0时,平面束方程可表示为: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2)

2 其中   是任意常数。 1

注意:(2)表示的平面束方程中不含平面  2 。

说明:为简便起见,在用平面束方程做题时通常用只含一 个任意常数的方程,即方程(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1: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v2

v1  {1,1, 1}  {1, 1,1}  {0, 2, 2}  已知平面的法向量为:n  {1,1,1} 记 则 v1  n  {0, 2, 2}  {1,1,1} {0,2,2}  v2  显然,v2  投影直线, 又,n  投影直线,

取投影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n  v2  {1,1,1}  {0,2,2}  {4,2,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投影直线的方向向量

v

v2

1 1 又投影直线过已知直线和平面的交点 (0, , ) 2 2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v  n  v2  {4,2,2} //{2,1,1}

1 1 x y2 z2   2 1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2: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v2

v1  {1,1, 1}  {1, 1,1}  {0, 2, 2}

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的法向量为

v2  {1,1,1}  {0, 2, 2}  {0,2, 2}

在已知直线上找一点 (0,1,0) 则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方程为 y  z  1  0

x  y  z  0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  y  z 1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v1 n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3: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为

v

v2

( x  y  z  1)   ( x  y  z  1)  0

其法向量为 {1   , 1   ,  1   } 由题意

(1   )  1  (1   )  1  ( 1  ) 1  0

解得   1 则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方程为 y  z  1  0

x  y  z  0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  y  z 1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七、两直线共面的条件、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已知两直线

L1 : 过点 P1 , 方向向量为 v1 ;

P2 P1

v2

L2

L2 : 过点 P2 , 方向向量为 v2 ;

v1

L1

  L1 与 L2 共面  P1 P2 , v1 , v2 共面    P1 P2  (v 1  v2 )  0   L1 与 L2 异面  P1 P2 , v 1 , v2 不共面    P1 P2  (v1  v2 )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方向向量为 v1 ; 已知两直线 L1 : 过点 P1 , L2 : 过点 P2 , 方向向量为 v2 ; 若 L1 与 L2 异面 ,现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即公垂线上两垂足之间的距离。 如图,公垂线长等于以   v1 , v2 , P1 P2 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高

P2

L2

 v2

 故 L1 、 L2 之间的距离为 v2   | P1 P2  ( v1  v 2 ) |  d v P   1 1 | v1  v 2 |  v ——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1

机动 目录 上页

L1 L1

下页 返回 结束

x y  11 z  4 x6 y7 z   ,  例 9:设: L1 :  , L2 : 1 2 1 1 6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6  18  4   2 1  80  0 解1:  P1 P2  (v1  v2 )  1 1 6 1

故两直线异面。 又因为 所以

| v1  v2 | | {8,0,8} |  8 2

  | P1 P2  (v1  v2 ) | 80 d    5 2 | v1  v2 | 8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6 y7 z x y  11 z  4   , 例 9:设: L1 :  , L2 :  1 6 1 1 2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先来分析一下: 由于公垂线与 L1 , L2 都垂直 故其方向向量为 n  v1  v2 过 L1 做平行于 L2 的平面 

M

 v1

P1

L1

则 n  v1  v2 为  的法向量,

则点 L2 上任一点到平面 

P2

N

 v2

L2

的距离就是所求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6 y7 z x y  11 z  4   , 例 9:设: L1 :  , L2 :  1 6 1 1 2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解2: 同解1,可证两直线异面。 过L1且平行于L2的平面的法向量为    n  v1  v2  {1,2,1}  {1,6,1}  {8,0,8}

M

 v1

P1

L1

过L1且平行于L2的平面方程为

P2

N

 v2

L2

8 x  0( y  11)  8( z  4)  0, 即 x  z  4  0

L2上任一点到的上平面的距离即为两直线的距离

| Ax0  By0  Cz0

 D | | 1  6  0  ( 7)  1  0  4 | d   2 2 2 A  B C 12  02  ( 1)2 5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求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方法:

x  x1 y  y1 z  z1 L1 :    t1 m1 n1 p1 x  x 2 y  y2 z  z 2 L2 :    t2 m2 n2 p2

设两垂足的坐标分别为

M

 v1

P1

L1

M ( x1  m1t1 , y1  n1t1 , z1  p1t1 )

P2

N

 v2

L2

N ( x2  m2t 2 , y2  n2t 2 , z2  p2t2 )      MN  v1 , MN  v2  MN //(v1  v2 )  对应分量成比例  解出 t1 , t 2 求得垂足

求得公垂线方程和公垂线长即异面直线的距离。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10:求两直线 L1 : x  1  y  z 和 L2 : x  y  z  2 0 1 1 2 1 0 之间的距离和它们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 解1 v1  {0,1,1} , v2  {2,1,0}.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M

 v1

P1

L1

   v  v1  v2  {1,2,2}.

P2

设 M (1 , t1 , t1 ) , N ( 2t 2 ,  t 2 ,  2) MN  {2t 2  1 ,  t2  t1 ,  2  t1 }

N

 v2

L2

4 2 2t 2  1  t 2  t1  2  t1  t1   , t 2  则   3 3 1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M (1 , t1 , t1 ) , N ( 2t 2 ,  t 2 ,  2)

4 2 t1   , t 2  3 3

4 4 4 2 求得 M (1 ,  ,  ) , N ( ,  ,  2) 3 3 3 3 1 2 2 故 MN  { , ,  } 3 3 3

 1  2  2 则它们之间的距离: d            1  3  3  3

2

2

2

4 4 y z x  1 3 3 公垂线方程:  1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x y z2   和 L2 :   例10:求两直线 L1 : 0 1 1 2 1 0 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v1 L1    M P 1 解2 v1  {0,1,1} , v2  {2,1,0}.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v  v1  v2  {1,2,2}.

先求过 L1 与 L 的平面 1 ,  1 的法向量 则  1 的方程为 4( x  1)  y  z  0

P2

N

 v2

L2

n1  v1  v  {4,1, 1}.

4x  y  z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类似可求出过 L2 与 L 的平面  2:

M

 v1

P1

L1

 2 的法向量

n2  v2  (v1  v2 )  {2,4,5}.

则  2 的方程为

2 x  4 y  5( z  2)  0

P2

N

 v2

L2

2 x  4 y  5 z  10  0

则 1 与  2 的交线即为所求公垂线 L 的方程:

 4x  y  z  4  0   2 x  4 y  5 z  10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x y z2 求两直线 L1 :   和 L2 :   例10: 0 1 1 2 1 0 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L1 v 1    M P 解3 v1  {0,1,1} , v2  {2,1,0}. 1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   v  v1  v2  {1,2,2}.

现求过 L1 与 L 的平面 1 ,

P2

N

 v2

L2

过 L1 的平面束方程为: ( x  1)   ( y  z )

 0,即 x  y  z  1  0

1 由题意, 1  2  2  0     4  1的方程为: 4 x  y  z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同理可求过 L2 与 L 的平面  2 ,

M

 v1

P1

L1

过 L2 的平面束方程为:

( x  2 y )   ( z  2)  0,

即 x  2 y  z  2  0

5 由题意, 1  2  2  2  0    2

P2

N

 v2

L2

 2的方程为: 2 x  4 y  5 z  10  0

则 1 与  2 的交线即为所求直线L 的方程:

 4x  y  z  4  0   2 x  4 y  5 z  10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八、内容小结

1. 空间直线方程 一般式 对称式

 A1 x  B1 y  C 1 z  D1  0 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参数式

 x  x0  m t   y  y0  n t  z  z  pt 0 

( m 2  n 2  p 2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直线 直线

L1:过 点 P1 ( x 1 , y1 , z 1 ) , L2:过 点 P2 ( x 2 , y 2 , z 2 ) ,

L1  L2 L1 // L2

L1与L2共面

v1  v 2  0 v1  v 2  0

m1 n1 p1   m 2 n2 p2

P1 P2  (v1  v2 )  0

v1  v 2 cos   v1 v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3.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平面  : A x  B y  C z  D  0 , n  { A , B , C } x  x0 y  y0 z  z0 直线 L :   , v  {m , n, p} m n p m n p   L⊥ vn0 A B C L // 

sn0

m A  n B  pC  0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L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vn sin   v n

4. 距离 直线 直线

L1:过 点 P1 ( x 1 , y1 , z 1 ) , L2:过 点 P2 ( x 2 , y 2 , z 2 ) ,

(1) 点P0 ( x0 , y0 , z0 )到直线 L1 的距离

P1 P0  v1 d v1

( 2) 异面直线 L1 , L2 之间的距离

| P1 P2  (v1  v2 ) | d | v1  v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5.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过直线

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 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的平面束方程为: (不含平面  2 )

A1 x  B1 y  C 1 z  D 1  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作业 习题6-4(P23) 13

习题6-5(P29)

3 ,7,10,

12,16,18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备用题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分析:求 L 的思路

(1)求出 L 与 z 轴的交点,用两点式; (2)求出 L 的方向向量,用点向式; (3)求出过 L 的两个平面,用一般式;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

程。  4 3 2 解法1: 设 L 与 z 轴的交点为 (0,0, z ) ,

则 L 的方向向量为

v  {0  1,0  2, z  3}  {1,2, z  3}

而 L  L ,故

{1,2, z  3}  {4,3,2}  0  z  4

x y z4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  1 2 1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解法2:过 B 点做垂直于 L 的平面  ,

 : 4( x  1)  3( y  2)  2( z  3)  0

4 x  3 y  2z  8  0

L

z

L

B

将 x  0, y  0 代入  , 得 L 与 z 轴的交点 (0,0,4)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o y

x y z4   1 2 1

x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解法3:过 B 点做垂直于 L 的平面  ,

 : 4( x  1)  3( y  2)  2( z  3)  0

即 4 x  3 y  2 z  8  0 (1)

L

z

L

B

做过 B 点和 z 轴的平面 1 , 设 1:Ax  By  Cz  D  0 因 1 过 z 轴, 所以

x

o y

C  D0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4 x  3 y  2 z  8  0 (1)

故 1:Ax  By  0 将点 B(1,2,3) 代入上式, 得

A  2B

L

z

L

B

于是 1: 2 x  y  0

( 2)

x

o

联立(1)( 2),得 L 的方程

4 x  3 y  2 z  8  0  2 x  y  0

y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1

先作一过点M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 

3( x  2)  2( y  1)  ( z  3)  0

即 3x  2 y  z  5  0

再求已知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N,

 x  3t  1 x 1 y 1 z  令    t   y  2t  1. 3 2 1 z  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 2 13 3 代入平面方程得 t  , 交点 N ( , , ) 7 7 7 7

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MN

2 13 3 12 6 24 MN  {  2,  1,  3}  { , , }, 7 7 7 7 7 7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方法

x  x0 y  y0 z  z0 L:   ,  : Ax  By  Cz  D  0, m n p

 x  x0  mt  将 L 化为参数方程:  y  y0  nt  z  z  pt  0

代入平面方程,确定 t 值,从而就可确定交点(x,y,z). 注:当 L 为一般方程时,需要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2 设所求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  {m , n, p}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由题意,有

v  v1 

3m  2n  p  0

在已知直线上取点P ( 1,1,0), 则

MP , v , v1 三向量共面,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m n p 3 2  1  0  m  2n  p  0 3 0 3

联立

 3m  2n  p  0   m  2n  p  0

1  p  2m , n   m 2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1 m  m 2m 2

x  2 y 1 z  3 即: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3: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已知直线过点 P ( 1,1,0) , 则 MP  {3,0,3}

记 n  MP  v1  {3,0,3}  {3,2,1}

 {6,12,6} //{1,2,1}

故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2, 1}  {3,2, 1}  {4,2,8} //{2,1,4}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4:过点且垂直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为

3(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3x  2 y  z  5  0

(1)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已知直线过点 P ( 1,1,0) , 则 MP  {3,0,3}

则过点M和已知直线的平面的法向量为

n  MP  v1  {3,0,3}  {3,2,1}  {6,12,6}

//{1,2,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3x  2y  z  5  0

(1 ) ,

 n  {1 ,  2 ,  1 }

则过点M和已知直线的平面的方程为

(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x  2y  z  3  0

( 2)

联立(1) (2)得所求直线方程为:

3 x  2 y  z  5  0   x  2y  z  3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5:过点且垂直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为

3(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3x  2 y  z  5  0

(1)

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方程为

( 2 x  3 y  5)   ( x  3 z  1)  0

1 将 ( 2,1,3)代入上式,解得   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x  2y  z  5  0

(1 )

( 2 x  3 y  5 )   ( x  3 z  1)  0

1 将    代入上式得过点通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 2

x  2y  z  3  0

联立(1) (2)得所求直线方程为:

( 2)

3 x  2 y  z  5  0   x  2y  z  3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 、 求 过 点 ( 3, 2, 5) 且 与 两 平 面 x  4 z  3 和

2 x  y  5 z  1 的交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m , n, p}, 根据

题意知 取

v  n1 , v  n2 ,

v  n1  n2  {4,3,1},

所求直线的方程

x3 y2 z5   . 4 3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4. 求以下两直线的夹角

解: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x  y  2  0 L2 :   x  2z  0

j 1 0 k 0  { 2 ,  2 ,  1} 2

i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v 2  1 1 二直线夹角 的余弦为

cos  

从而

1  2  (  4 )  (  2 )  1  (  1)

2 2  (  2 ) 2  (  1) 2

12  (  4 ) 2  12  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1   5.设直线 L : ,平面 2 1 2  : x  y  2 z  3,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 解 n  {1,1, 2}, v  {2, 1,2},

sin   | Al  Bm  Cn | A2  B 2  C 2  l 2  m 2  n 2

7 | 1  2  ( 1)  ( 1)  2  2 |  .  3 6 6 9

   arcsin 7 3 6

为所求夹角.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直线方程

二、两直线的夹角

第七章

三、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四、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定义 空间直线可看成两平面的交线.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 A1 x  B1 y  C 1 z  D1  0 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x

z

1

o

2

y

L

其中 A1 ,B1 , C1 与 A2 ,B2 , C2 不成比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方向向量的定义: 如果一非零向量平行于一条已知 直线,则这个向量就称为这条直线

z

v

的方向向量.

已知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x

 M0

o

M

L

y

v  {m , n, p}, 和 L 上的一点 M 0 ( x0 , y0 , z0 ), 则对L上的任一点 M ( x , y , z ),有

M 0 M // v

 M 0 M  { x  x0 , y  y0 , z  z0 }

x  x 0 y  y0 z  z0    m n p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x 0 y  y0 z  z 0   m n p

——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直线的一组方向数 直线的对称式方程有时也称直线的标准方程 直线方向向量的余弦称为直线的方向余弦.

x  x0 y  y0 z  z0   (1)在对称式方程 中,若 m n p

则它对应的分子也理 m , n, p 中有某个数为 0, 解为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

(2) 若直线过已知两点 P1 ( x1 , y1 , z1 ), P2 ( x2 , y2 , z2 ) ,

则此的直线方程为: x  x1 y  y1 z  z1   x 2  x1 y 2  y1 z 2  z1

——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x  x0 y  y0 z  z0 (3) 若令    t, 则 m n p

 x  x0  mt   y  y0  nt  z  z  pt 0 

—— 直线的参数方程 (t 为参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关于直线的参数方程,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设 v  {m , n, p},

M 0 ( x0 , y0 , z0 ) ,

动点 从 M 0 点出发,沿平行于 v 的方向

经过时刻 t 到达点 M ( x( t ), y( t ), z(t )) , 则 则此动点的轨迹就是直线 L 。 假设,此动点移动的速度是 v ,

z

v

 M0

o

M

L

y

因为 M 0 M // v , 所以 M 0 M  vt ,

x

 x  x0  mt  即  y  y0  nt  z  z  pt 0 

—— 直线的参数方程 (t 为参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 2 z  2   例 1 将直线的标准方程: 1 2 3

化成一般式方程。

x 1 y  2  1 2 解:   y2 z2    2 3

 2x  y  4  0   3 y  2 z  10  0 2 x  y  4  0   3x  z  1  0

还能怎么做?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 2  1  2  x 1 z  2    1 3

想想下面这个题能化成几种形式 ?

x 1 y 

2 z  2   将直线的标准方程: 0 2 3 化成一般式方程。

x 1 0   解:  y  2 z  2    2 3

 x 1 0   3 y  2 z  10  0

只有这一种形式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x  y  z  1  0  2 x  y  3z  4  0 解1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 x0 , y0 , z0 )  y0  z0  2  0 , 解得 y0  0, 取 x0  1    y0  3 z0  6  0 取 v  n1  n2  {4,1,3}, x 1 y 0 z  2   , 对称式方程 4 1 3 例2

z 0  2

 x  1  4t  参数方程  y   t .  z  2  3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2

用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x  y  z  1  0  2 x  y  3z  4  0

解2 在直线上找出两点 ( x0 , y0 , z0 ) , ( x1 , y1 , z1 )

 y0  z0  2  0 , 解得 y0  0, z0  2 取 x0  1    y0  3 z0  6  0

1 5  y1  z1  1  0 , 解得 y1  4 , z1   4 取 x1  0     y1  3 z1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 5 求出直线上的两点 (1.0,2) (0, , ) 4 4 x 1 y  0 z2  , 由两点式得 0  1  1 5 0  2 4 4

所以对称式方程

x 1 y 0 z  2   , 4 1 3

参数方程

 x  1  4t  .  y  t  z  2  3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3: 一直线过点 A( 2,3,4), 且和 y 轴垂直相交, 求其方程。

解:

因为直线和 y 轴垂直相交,

所以交点为

B ( 0 ,  3 , 0 ),

取 v  BA  {2, 0, 4} // {1, 0, 2} 所求直线方程

x2 y3 z4   . 1 0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4:设 A(1,2,2) , B(1,3, 2) , : x  2 y  4 z  6 ,问 (1)点 A, B 至少有一个在平面 上; (2)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 (3)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同侧; (4)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异侧;

解: 1  2  2  4  2  13 > 6

1  2  3  4  ( 2)  1

故点 A, B 都不在平面 上,但在平面 的异侧。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 5:求例 4 中两点 A(1,2,2) ,B(1,3, 2) 所确定的直线与 平面 : x  2 y  4 z  6 的交点。

解: AB  {0,1, 4} , 则过点 A, B 的直线方程为

x  1 1   y  2  t 代入平面  的方程解得: t  2  z  2  4t 

5 故交点坐标为: N (1, ,0) 2

说明: 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通常把直线方程写成参数

式,代入平面方程求出参数,再求出交点。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x  3y  z  0  z0 例 6: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 2 x x y 0  解:由线性代

数的知识知,此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利用消元法可以很容易的求出它的解。 现在我们从

几何上来考察一下它的解。显然

 x  3y  z  0   { x , y , z } {1,3,1}  0 x  3 y  z  0  z0  2 x { x , y , z } {2,0, 1}  0 2 x  z  0  x y  0 

 { x , y , z }  {1,3,1}  { x , y, z }//{1,3,1}  {2,0, 1}  { x , y , z }  {1,0, 2} 即 { x , y, z }//{3,3, 6} //{1,1, 2}

故方程组的解是一条直线: x   t , y  t , z  2t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两直线的夹角

定义:两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包括直角) 称为两直线的夹角。 直线 L1 :

直线 L2 :

x  x1 y  y1 z  z1   , m1 n1 p1 x  x 2 y  y2 z  z 2   , m2 n2 p2

L2

L1

cos L1 , L2 

| m1 m 2  n1 n2  p1 p2 | m1 2  n1 2  p1 2  m 2 2  n2 2  p2 2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

(1)若两直线平行,则认为它们的夹角为零。

(2)若两直线是异面直线,先将它们平移至相

交状态,这时两直线的夹角就称为异面直 线的夹角。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 L1  L2  m1m2  n1n2  p1 p2  0,

( 2) L1 // L2 

m1 n1 p1   , m2 n2 p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四、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定义:一直线与它在某平面上投影直线之间的夹 角  称为该直线与此平面之间的夹角。

0    L,  

2

L:

x  x0 y  y0 z  z0   , m n p

v  {m , n, p},

 : Ax  By  Cz  D  0,

v,n 

 n  { A, B, C },

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



v,n 

  sin  cos     cos    . 2 2

sin L,  

| Am  Bn  Cp | A2  B 2  C 2  m 2  n2  p 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A B C   . (1) L   m n p

( 2) L // 



Am  Bn  Cp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五、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 P1 是 直 线 L 上 一点,直线 L 的方  向向量是 v , P0 是 直 线 L 外一 点。则

P0

d

P0 到 L 的距离为

 P

1

 v

L

 P1 P0  v d  v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例 7:求点 P0 (1,2,3) 到直线  的距离。  2x  z  3  解1: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3,2}

在直线上找一点 P1 (1,1,1) ,

由公式

则点 P0 (1,2,3) 到直线的距离为

 P1 P0  v 3 | {0,1,2}  {1,3,2} |  d   2 v (1)2  ( 3)2  ( 2)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例 7:求点 P0 (1,2,3) 到直线  的距离。  2x  z  3  解2: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3,2}

过点(1,2,3) 垂直于直线的平面为:

x  3 y  2 z  11  0 1 5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为 ( , ,2) 2 2

则点(1,2,3) 到直线的距离为

P0

N

L

1 2 5 2 3 2 d  (1  )  ( 2  )  ( 3  2)  2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六、过直线的平面束

通过同一条直线的全体平面组成的平面族 称为过该直线的平面束。 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过直线  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其中 A1 : B1 : C1  A2 : B2 : C2 )

的平面束方程为:

 1 (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2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其中 1 ,2 是任意常数。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1 (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2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1)

其中 1 ,2 是任意常数。

当 1  0时,平面束方程可表示为:

A1 x  B 1 y  C 1 z  D 1  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2)

2 其中   是任意常数。 1

注意:(2)表示的平面束方程中不含平面  2 。

说明:为简便起见,在用平面束方程做题时通常用只含一 个任意常数的方程,即方程(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1: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v2

v1  {1,1, 1}  {1, 1,1}  {0, 2, 2}  已知平面的法向量为:n  {1,1,1} 记 则 v1  n  {0, 2, 2}  {1,1,1} {0,2,2}  v2  显然,v2  投影直线, 又,n  投影直线,

取投影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n  v2  {1,1,1}  {0,2,2}  {4,2,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投影直线的方向向量

v

v2

1 1 又投影直线过已知直线和平面的交点 (0, , ) 2 2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v  n  v2  {4,2,2} //{2,1,1}

1 1 x y2 z2   2 1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n v1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2: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v2

v1  {1,1, 1}  {1, 1,1}  {0, 2, 2}

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的法向量为

v2  {1,1,1}  {0, 2, 2}  {0,2, 2}

在已知直线上找一点 (0,1,0) 则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方程为 y  z  1  0

x  y  z  0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  y  z 1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 y  z  1  0 例 8:求直线  在平面 x  y  z 

0 x  y  z  1  0 v1 n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解3: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为

v

v2

( x  y  z  1)   ( x  y  z  1)  0

其法向量为 {1   , 1   ,  1   } 由题意

(1   )  1  (1   )  1  ( 1  ) 1  0

解得   1 则直线在已知平面上的投影平面方程为 y  z  1  0

x  y  z  0 则所求投影直线方程为   y  z 1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七、两直线共面的条件、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已知两直线

L1 : 过点 P1 , 方向向量为 v1 ;

P2 P1

v2

L2

L2 : 过点 P2 , 方向向量为 v2 ;

v1

L1

  L1 与 L2 共面  P1 P2 , v1 , v2 共面    P1 P2  (v 1  v2 )  0   L1 与 L2 异面  P1 P2 , v 1 , v2 不共面    P1 P2  (v1  v2 )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方向向量为 v1 ; 已知两直线 L1 : 过点 P1 , L2 : 过点 P2 , 方向向量为 v2 ; 若 L1 与 L2 异面 ,现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即公垂线上两垂足之间的距离。 如图,公垂线长等于以   v1 , v2 , P1 P2 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高

P2

L2

 v2

 故 L1 、 L2 之间的距离为 v2   | P1 P2  ( v1  v 2 ) |  d v P   1 1 | v1  v 2 |  v ——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1

机动 目录 上页

L1 L1

下页 返回 结束

x y  11 z  4 x6 y7 z   ,  例 9:设: L1 :  , L2 : 1 2 1 1 6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6  18  4   2 1  80  0 解1:  P1 P2  (v1  v2 )  1 1 6 1

故两直线异面。 又因为 所以

| v1  v2 | | {8,0,8} |  8 2

  | P1 P2  (v1  v2 ) | 80 d    5 2 | v1  v2 | 8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6 y7 z x y  11 z  4   , 例 9:设: L1 :  , L2 :  1 6 1 1 2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先来分析一下: 由于公垂线与 L1 , L2 都垂直 故其方向向量为 n  v1  v2 过 L1 做平行于 L2 的平面 

M

 v1

P1

L1

则 n  v1  v2 为  的法向量,

则点 L2 上任一点到平面 

P2

N

 v2

L2

的距离就是所求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6 y7 z x y  11 z  4   , 例 9:设: L1 :  , L2 :  1 6 1 1 2 1

证明: L1 , L2 异面,并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解2: 同解1,可证两直线异面。 过L1且平行于L2的平面的法向量为    n  v1  v2  {1,2,1}  {1,6,1}  {8,0,8}

M

 v1

P1

L1

过L1且平行于L2的平面方程为

P2

N

 v2

L2

8 x  0( y  11)  8( z  4)  0, 即 x  z  4  0

L2上任一点到的上平面的距离即为两直线的距离

| Ax0  By0  Cz0

 D | | 1  6  0  ( 7)  1  0  4 | d   2 2 2 A  B C 12  02  ( 1)2 5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求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方法:

x  x1 y  y1 z  z1 L1 :    t1 m1 n1 p1 x  x 2 y  y2 z  z 2 L2 :    t2 m2 n2 p2

设两垂足的坐标分别为

M

 v1

P1

L1

M ( x1  m1t1 , y1  n1t1 , z1  p1t1 )

P2

N

 v2

L2

N ( x2  m2t 2 , y2  n2t 2 , z2  p2t2 )      MN  v1 , MN  v2  MN //(v1  v2 )  对应分量成比例  解出 t1 , t 2 求得垂足

求得公垂线方程和公垂线长即异面直线的距离。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10:求两直线 L1 : x  1  y  z 和 L2 : x  y  z  2 0 1 1 2 1 0 之间的距离和它们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 解1 v1  {0,1,1} , v2  {2,1,0}.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M

 v1

P1

L1

   v  v1  v2  {1,2,2}.

P2

设 M (1 , t1 , t1 ) , N ( 2t 2 ,  t 2 ,  2) MN  {2t 2  1 ,  t2  t1 ,  2  t1 }

N

 v2

L2

4 2 2t 2  1  t 2  t1  2  t1  t1   , t 2  则   3 3 1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M (1 , t1 , t1 ) , N ( 2t 2 ,  t 2 ,  2)

4 2 t1   , t 2  3 3

4 4 4 2 求得 M (1 ,  ,  ) , N ( ,  ,  2) 3 3 3 3 1 2 2 故 MN  { , ,  } 3 3 3

 1  2  2 则它们之间的距离: d            1  3  3  3

2

2

2

4 4 y z x  1 3 3 公垂线方程:  1 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x y z2   和 L2 :   例10:求两直线 L1 : 0 1 1 2 1 0 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v1 L1    M P 1 解2 v1  {0,1,1} , v2  {2,1,0}.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v  v1  v2  {1,2,2}.

先求过 L1 与 L 的平面 1 ,  1 的法向量 则  1 的方程为 4( x  1)  y  z  0

P2

N

 v2

L2

n1  v1  v  {4,1, 1}.

4x  y  z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类似可求出过 L2 与 L 的平面  2:

M

 v1

P1

L1

 2 的法向量

n2  v2  (v1  v2 )  {2,4,5}.

则  2 的方程为

2 x  4 y  5( z  2)  0

P2

N

 v2

L2

2 x  4 y  5 z  10  0

则 1 与  2 的交线即为所求公垂线 L 的方程:

 4x  y  z  4  0   2 x  4 y  5 z  10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x y z2 求两直线 L1 :   和 L2 :   例10: 0 1 1 2 1 0 的公垂线 L 的方程。  L1 v 1    M P 解3 v1  {0,1,1} , v2  {2,1,0}. 1 公垂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   v  v1  v2  {1,2,2}.

现求过 L1 与 L 的平面 1 ,

P2

N

 v2

L2

过 L1 的平面束方程为: ( x  1)   ( y  z )

 0,即 x  y  z  1  0

1 由题意, 1  2  2  0     4  1的方程为: 4 x  y  z  4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同理可求过 L2 与 L 的平面  2 ,

M

 v1

P1

L1

过 L2 的平面束方程为:

( x  2 y )   ( z  2)  0,

即 x  2 y  z  2  0

5 由题意, 1  2  2  2  0    2

P2

N

 v2

L2

 2的方程为: 2 x  4 y  5 z  10  0

则 1 与  2 的交线即为所求直线L 的方程:

 4x  y  z  4  0   2 x  4 y  5 z  10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八、内容小结

1. 空间直线方程 一般式 对称式

 A1 x  B1 y  C 1 z  D1  0 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参数式

 x  x0  m t   y  y0  n t  z  z  pt 0 

( m 2  n 2  p 2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直线 直线

L1:过 点 P1 ( x 1 , y1 , z 1 ) , L2:过 点 P2 ( x 2 , y 2 , z 2 ) ,

L1  L2 L1 // L2

L1与L2共面

v1  v 2  0 v1  v 2  0

m1 n1 p1   m 2 n2 p2

P1 P2  (v1  v2 )  0

v1  v 2 cos   v1 v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3.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平面  : A x  B y  C z  D  0 , n  { A , B , C } x  x0 y  y0 z  z0 直线 L :   , v  {m , n, p} m n p m n p   L⊥ vn0 A B C L // 

sn0

m A  n B  pC  0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L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vn sin   v n

4. 距离 直线 直线

L1:过 点 P1 ( x 1 , y1 , z 1 ) , L2:过 点 P2 ( x 2 , y 2 , z 2 ) ,

(1) 点P0 ( x0 , y0 , z0 )到直线 L1 的距离

P1 P0  v1 d v1

( 2) 异面直线 L1 , L2 之间的距离

| P1 P2  (v1  v2 ) | d | v1  v2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5.过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过直线

  1 : A1 x  B1 y  C1 z  D1  0    2 : A2 x  B2 y  C 2 z  D2  0

的平面束方程为: (不含平面  2 )

A1 x  B1 y  C 1 z  D 1   ( A2 x  B 2 y  C 2 z  D 2 )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作业 习题6-4(P23) 13

习题6-5(P29)

3 ,7,10,

12,16,18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备用题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分析:求 L 的思路

(1)求出 L 与 z 轴的交点,用两点式; (2)求出 L 的方向向量,用点向式; (3)求出过 L 的两个平面,用一般式;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

程。  4 3 2 解法1: 设 L 与 z 轴的交点为 (0,0, z ) ,

则 L 的方向向量为

v  {0  1,0  2, z  3}  {1,2, z  3}

而 L  L ,故

{1,2, z  3}  {4,3,2}  0  z  4

x y z4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  1 2 1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解法2:过 B 点做垂直于 L 的平面  ,

 : 4( x  1)  3( y  2)  2( z  3)  0

4 x  3 y  2z  8  0

L

z

L

B

将 x  0, y  0 代入  , 得 L 与 z 轴的交点 (0,0,4)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o y

x y z4   1 2 1

x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过点 B (1 ,  2 , 3 ) 作一直线 L,使其和 z 轴相交, x y3 z2 和直线 L :  垂直,求 L 的方程。  4 3 2

解法3:过 B 点做垂直于 L 的平面  ,

 : 4( x  1)  3( y  2)  2( z  3)  0

即 4 x  3 y  2 z  8  0 (1)

L

z

L

B

做过 B 点和 z 轴的平面 1 , 设 1:Ax  By  Cz  D  0 因 1 过 z 轴, 所以

x

o y

C  D0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4 x  3 y  2 z  8  0 (1)

故 1:Ax  By  0 将点 B(1,2,3) 代入上式, 得

A  2B

L

z

L

B

于是 1: 2 x  y  0

( 2)

x

o

联立(1)( 2),得 L 的方程

4 x  3 y  2 z  8  0  2 x  y  0

y

习题课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1

先作一过点M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 

3( x  2)  2( y  1)  ( z  3)  0

即 3x  2 y  z  5  0

再求已知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N,

 x  3t  1 x 1 y 1 z  令    t   y  2t  1. 3 2 1 z  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 2 13 3 代入平面方程得 t  , 交点 N ( , , ) 7 7 7 7

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MN

2 13 3 12 6 24 MN  {  2,  1,  3}  { , , }, 7 7 7 7 7 7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方法

x  x0 y  y0 z  z0 L:   ,  : Ax  By  Cz  D  0, m n p

 x  x0  mt  将 L 化为参数方程:  y  y0  nt  z  z  pt  0

代入平面方程,确定 t 值,从而就可确定交点(x,y,z). 注:当 L 为一般方程时,需要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2 设所求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v  {m , n, p}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由题意,有

v  v1 

3m  2n  p  0

在已知直线上取点P ( 1,1,0), 则

MP , v , v1 三向量共面,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m n p 3 2  1  0  m  2n  p  0 3 0 3

联立

 3m  2n  p  0   m  2n  p  0

1  p  2m , n   m 2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1 m  m 2m 2

x  2 y 1 z  3 即: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3: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已知直线过点 P ( 1,1,0) , 则 MP  {3,0,3}

记 n  MP  v1  {3,0,3}  {3,2,1}

 {6,12,6} //{1,2,1}

故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1,2, 1}  {3,2, 1}  {4,2,8} //{2,1,4}

所求直线方程为

x  2 y 1 z  3   . 2 1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4:过点且垂直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为

3(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3x  2 y  z  5  0

(1)

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1  {3,2, 1}

已知直线过点 P ( 1,1,0) , 则 MP  {3,0,3}

则过点M和已知直线的平面的法向量为

n  MP  v1  {3,0,3}  {3,2,1}  {6,12,6}

//{1,2,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3x  2y  z  5  0

(1 ) ,

 n  {1 ,  2 ,  1 }

则过点M和已知直线的平面的方程为

(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x  2y  z  3  0

( 2)

联立(1) (2)得所求直线方程为:

3 x  2 y  z  5  0   x  2y  z  3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1 z   2、求过点 M ( 2,1,3) 且与直线 3 2 1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5:过点且垂直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为

3( x  2)  2( y  1)  ( 1)( z  3)  0

3x  2 y  z  5  0

(1)

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方程为

( 2 x  3 y  5)   ( x  3 z  1)  0

1 将 ( 2,1,3)代入上式,解得   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x  2y  z  5  0

(1 )

( 2 x  3 y  5 )   ( x  3 z  1)  0

1 将    代入上式得过点通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方程 2

x  2y  z  3  0

联立(1) (2)得所求直线方程为:

( 2)

3 x  2 y  z  5  0   x  2y  z  3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3 、 求 过 点 ( 3, 2, 5) 且 与 两 平 面 x  4 z  3 和

2 x  y  5 z  1 的交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v  {m , n, p}, 根据

题意知 取

v  n1 , v  n2 ,

v  n1  n2  {4,3,1},

所求直线的方程

x3 y2 z5   . 4 3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4. 求以下两直线的夹角

解: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x  y  2  0 L2 :   x  2z  0

j 1 0 k 0  { 2 ,  2 ,  1} 2

i 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v 2  1 1 二直线夹角 的余弦为

cos  

从而

1  2  (  4 )  (  2 )  1  (  1)

2 2  (  2 ) 2  (  1) 2

12  (  4 ) 2  12   4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x 1 y z 1   5.设直线 L : ,平面 2 1 2  : x  y  2 z  3,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 解 n  {1,1, 2}, v  {2, 1,2},

sin   | Al  Bm  Cn | A2  B 2  C 2  l 2  m 2  n 2

7 | 1  2  ( 1)  ( 1)  2  2 |  .  3 6 6 9

   arcsin 7 3 6

为所求夹角.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相关文章

  • 第六节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 第六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教学目的:介绍空间曲线中最常用的直线,与平面同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重点:1.直线方程 2.直线与平面的综合题 教学难点:1.直线的几种表达式 2.直线与平面的综合题 教学内容: 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空间直线可以看 ...查看


  •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到高三所有的数学教材目录(共 21 个单元)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 1 章 集合和命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 ...查看


  • 高中理科数学课时内容安排与目录
  • 高中理科数学课时内容安排与目录 必修1_必修4_必修5_必修2_必修3及选修2-1_2-2_2-3 必修1:(13+14+9 = 约36课时)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4+4+3+1+1= 约13课时) 1.1集合 (约4课时) 1.1.1 ...查看


  •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纲要
  •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数学专业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专业三门基础专业课之一,其内容主要是以向量代数为工具,利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空间中的平面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度量性质, ...查看


  •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
  • (必修+选修Ⅱ)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 ...查看


  • 专升本入学考试数学考试大纲
  • 专升本入学考试数学考试大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题型结构为: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 三.参考书籍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二版) 常迎香 主编 科学出版社 专升本入学考试数学考 ...查看


  • 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 ...查看


  • 高一第二学期教学计划2
  • 高一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必修5第一章: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 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查看


  •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 数学1 第1章 集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子集.全集.补集 1.3交集.并集 第2章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简单性质 映射的概念 2.2指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指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目录
  • 必修一(高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