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舜德流芳 1.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评价

三、舜德流芳

舜帝堪称德圣、孝祖、民师、帝范。孔子编辑《尚书》时,在“上世帝王经营世纪”留传的典籍和谱牒中,感悟了“尧天舜日”。从此,孔、孟言必称尧舜。诸子百家对舜帝无不推崇有加。岁月沧桑,日月千古,舜帝精神和舜文化因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得以代代相传,岁岁流芳。

1、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孔子,一个叫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479年的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部宰升任司寇(掌管刑狱和纠察)。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曾删修过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过《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起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了二千余年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

孟子名轲,生于公元前372——289年的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孟子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实行仁政。

孔子、孟子对舜帝推崇至极,“言必称尧舜”,仅《孟子》一书,篇幅并不长,提及舜帝却达五十多处。仅赞赏或提到舜帝禅让的,孔子的《论语》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

孔、孟在《论语》和《孟子》二书中,赞赏尧舜之处比比皆是。

《论语·泰伯》说:“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孔子夸赞说:多么崇高呀!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拥四海,却半点都不为自己。

孔子赞赏舜帝的大聪大慧:

“子曰:舜其大知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四书·中庸》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人了。舜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常人浅近的话语,他隐讳别人不好的地方,宣扬好的地方,抓住人们议论的两个极端,折中决策,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孔子赞赏舜帝处理问题善于集思广益,虚心听取意见,慎重决策实施的办事风格。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大德大孝的极尽褒扬。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告子章句下》)。

《论语·泰伯篇》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则记述了孔子和孟子对舜帝重视人才的评价: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与人为善的社会道德,忠君敬主、行仁取义、从善如流的政治道德等品质,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一听人家说他有错误,便表示高兴;禹听了人家有益的话,便向人致敬。大舜比他们两个更伟大,他愿意跟别人一道行仁,舍弃自己不对的,接受人家正确的,乐意接受别人好的东西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过来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意思是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圆和方的最高准则,古代圣人也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君主和臣子二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奉事尧的忠诚来奉事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人;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自己的百姓,那便是残害百姓的人。

孔子、孟子都认为舜的政治主张就是实行仁政,对于舜的“无为而治”更是做了充分肯定。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人就只有舜帝了,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自己的德行端坐在王位上罢了。

在肯定舜帝是中国贤明圣君、道德典范、智慧化身的前提下,孟子要人们向舜帝学习,并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还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

孔子、孟子的儒文化之源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来的原生态道德文化。换言之,孔孟思想和文化是舜帝思想、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孔、孟治学严谨,信而好古。孔子曾经整编过《尚书》,对上古时代帝王治世的史籍了如指掌,因此,孔、孟对舜帝的说法和看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他们对于舜帝的敬仰和推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孔、孟确立自身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说开山鼻祖地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泉源和首要前提。

三、舜德流芳

舜帝堪称德圣、孝祖、民师、帝范。孔子编辑《尚书》时,在“上世帝王经营世纪”留传的典籍和谱牒中,感悟了“尧天舜日”。从此,孔、孟言必称尧舜。诸子百家对舜帝无不推崇有加。岁月沧桑,日月千古,舜帝精神和舜文化因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得以代代相传,岁岁流芳。

1、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孔子,一个叫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479年的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部宰升任司寇(掌管刑狱和纠察)。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曾删修过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过《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起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了二千余年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

孟子名轲,生于公元前372——289年的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孟子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实行仁政。

孔子、孟子对舜帝推崇至极,“言必称尧舜”,仅《孟子》一书,篇幅并不长,提及舜帝却达五十多处。仅赞赏或提到舜帝禅让的,孔子的《论语》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

孔、孟在《论语》和《孟子》二书中,赞赏尧舜之处比比皆是。

《论语·泰伯》说:“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孔子夸赞说:多么崇高呀!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拥四海,却半点都不为自己。

孔子赞赏舜帝的大聪大慧:

“子曰:舜其大知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四书·中庸》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人了。舜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常人浅近的话语,他隐讳别人不好的地方,宣扬好的地方,抓住人们议论的两个极端,折中决策,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孔子赞赏舜帝处理问题善于集思广益,虚心听取意见,慎重决策实施的办事风格。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大德大孝的极尽褒扬。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告子章句下》)。

《论语·泰伯篇》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则记述了孔子和孟子对舜帝重视人才的评价: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与人为善的社会道德,忠君敬主、行仁取义、从善如流的政治道德等品质,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一听人家说他有错误,便表示高兴;禹听了人家有益的话,便向人致敬。大舜比他们两个更伟大,他愿意跟别人一道行仁,舍弃自己不对的,接受人家正确的,乐意接受别人好的东西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过来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意思是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圆和方的最高准则,古代圣人也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君主和臣子二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奉事尧的忠诚来奉事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人;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自己的百姓,那便是残害百姓的人。

孔子、孟子都认为舜的政治主张就是实行仁政,对于舜的“无为而治”更是做了充分肯定。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人就只有舜帝了,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自己的德行端坐在王位上罢了。

在肯定舜帝是中国贤明圣君、道德典范、智慧化身的前提下,孟子要人们向舜帝学习,并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还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

孔子、孟子的儒文化之源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来的原生态道德文化。换言之,孔孟思想和文化是舜帝思想、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孔、孟治学严谨,信而好古。孔子曾经整编过《尚书》,对上古时代帝王治世的史籍了如指掌,因此,孔、孟对舜帝的说法和看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他们对于舜帝的敬仰和推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孔、孟确立自身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说开山鼻祖地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泉源和首要前提。


相关文章

  • 九嶷山上白云飞 舜陵之谜
  • 九嶷山上白云飞 舜陵之谜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历来传说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伤心悲痛,赶往南方奔丧.一路上泪如泉涌,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舜帝的陵墓历来被认为在宁远县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诗歌述说这则凄婉动人的传说:" ...查看


  • 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生态思想
  • 孟子提出的"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命题,从其性善论来分析包含着"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的思想. 大家知道,这一命题提出于如下文字之中--孟子曰:"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 ...查看


  • 2013年秋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一
  •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一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 我会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入表格.每小题2分,共40分.) 9.下列哪项内容属于王位世袭制?( )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伯益 D.夏传 ...查看


  •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2-1送孟东野序
  •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题解]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 ...查看


  • 关于孝的新闻
  •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以善巧助父母觉悟才是大孝 历史感应统纪发刊序历史者,古今治乱贤愚之陈迹也.感应者,古今得失吉凶之征验也.历史多矣,孰能一一遍读,故特撮取感应事迹之显著者,统而纪之,以贡同伦,用... 03月20日11:57 ...查看


  •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 ...查看


  • 七上历史第一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查看


  •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
  •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 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 ...查看


  • 虞舜之墟在永济
  • --舜帝历史文化遗迹考略 郝仰宁 4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尧舜部落联盟,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个部落联盟的活动中心地带在山西晋南,联盟首领舜帝则生活和建都于今永济一带. 虞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