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上抛运动教学案

专题三探究竖直上抛运动

学案编制:林耀伟审核: 2010年10月1日

本节探究目标

(1)了解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2)知道竖直上抛运动特征,知道对称性;

(3)知道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会用分段法,全程法计算竖直上抛物体的位

移、速度及运动时间。

本节重难点问题警示

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不易接受。

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在运算中至关重要,是个难点。

师生共同探究内容

1.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演示小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

2. 学生分析归纳该运动的特征:

(1)初速度:

(2)加速度:

(3)运动性质:

3.竖直上抛运动的计算方法(设初速度为v0)

(1)将竖直上抛运动分为上升和下落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计算。

①上升时间t1

②上升最大高度

③下落时间t2

④落地速度vt

⑤全程时间T

(2)由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知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那么能否把这一运动看做一个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呢?若能,速度公

式,位移公式是什么?

(3)画出速度时间图像,取向上为正方向,标出第一问各个物理量

探究1 竖直上抛一物体,初速度为30m/s,求:上升的最大高度;上

升段时间,物体在1秒末、2秒末、3秒末、4秒末、5秒末、6秒末的

高度及速度。(g=10m/s2) (对称性)

结论:

(1)竖直上抛物体上抛达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与从这一高度下落到抛出点

所用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的物体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经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3)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

探究2 在15m 高的塔顶上以4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子,求经

过2s 后石子离地面的高度。(g=10m/s2) (全过程处理法)

跟踪练习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挂一重物。在

上升到12m 高处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从这时刻算起,重物落到地面的

时间为 多少?

本节小结

1.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所做的运动叫竖直上抛运 动。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当速 度减少到零时,物体上升达最大高度。然后物体由这个高度自由下落,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

2.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即空气阻力可以忽略时,竖直上抛运动在上升 过程和下落过程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 。所以在处理竖直上抛运动 时,可以把这个全过程看做一个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就可以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来求解这一运动。运用这种方法 时,首先要设定正方向,并且要正确规定矢量的正负号(注意是相对于抛 出点而言) 。

3.由于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在同一位置的上抛速度和下落速度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所以有时可以利用这种对称性求解,使解题过程简化 本节说明

1.将竖直上抛运动看做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是由于空气阻力可以 忽略。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恒为重力加速度。本节课以 运动图象来说明这一统一过程,是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由图象 得出,这种方法简捷直观,

2.抛体运动一般都不计空气阻力。因通常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远大于 空气阻力。但流体力学指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阻力亦随之增 大。故雨滴下落具有收尾速度,最终落地速度才不至过大。另外在第三 章牛顿定律的习题中也会遇到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形,所以不计空气阻力 的条件应适当强调。

专题三探究竖直上抛运动

学案编制:林耀伟审核: 2010年10月1日

本节探究目标

(1)了解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2)知道竖直上抛运动特征,知道对称性;

(3)知道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会用分段法,全程法计算竖直上抛物体的位

移、速度及运动时间。

本节重难点问题警示

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不易接受。

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在运算中至关重要,是个难点。

师生共同探究内容

1.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演示小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

2. 学生分析归纳该运动的特征:

(1)初速度:

(2)加速度:

(3)运动性质:

3.竖直上抛运动的计算方法(设初速度为v0)

(1)将竖直上抛运动分为上升和下落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计算。

①上升时间t1

②上升最大高度

③下落时间t2

④落地速度vt

⑤全程时间T

(2)由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知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那么能否把这一运动看做一个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呢?若能,速度公

式,位移公式是什么?

(3)画出速度时间图像,取向上为正方向,标出第一问各个物理量

探究1 竖直上抛一物体,初速度为30m/s,求:上升的最大高度;上

升段时间,物体在1秒末、2秒末、3秒末、4秒末、5秒末、6秒末的

高度及速度。(g=10m/s2) (对称性)

结论:

(1)竖直上抛物体上抛达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与从这一高度下落到抛出点

所用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的物体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经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3)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

探究2 在15m 高的塔顶上以4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子,求经

过2s 后石子离地面的高度。(g=10m/s2) (全过程处理法)

跟踪练习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挂一重物。在

上升到12m 高处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从这时刻算起,重物落到地面的

时间为 多少?

本节小结

1.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所做的运动叫竖直上抛运 动。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当速 度减少到零时,物体上升达最大高度。然后物体由这个高度自由下落,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

2.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即空气阻力可以忽略时,竖直上抛运动在上升 过程和下落过程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 。所以在处理竖直上抛运动 时,可以把这个全过程看做一个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就可以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来求解这一运动。运用这种方法 时,首先要设定正方向,并且要正确规定矢量的正负号(注意是相对于抛 出点而言) 。

3.由于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在同一位置的上抛速度和下落速度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所以有时可以利用这种对称性求解,使解题过程简化 本节说明

1.将竖直上抛运动看做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是由于空气阻力可以 忽略。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恒为重力加速度。本节课以 运动图象来说明这一统一过程,是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由图象 得出,这种方法简捷直观,

2.抛体运动一般都不计空气阻力。因通常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远大于 空气阻力。但流体力学指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阻力亦随之增 大。故雨滴下落具有收尾速度,最终落地速度才不至过大。另外在第三 章牛顿定律的习题中也会遇到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形,所以不计空气阻力 的条件应适当强调。


相关文章

  •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3章第2节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教案1
  • 教 学 课 题 学 习 任 务 分 析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学 情 分 析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 基础上,探索和研究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匀变速直线 运动 ...查看


  • [平抛运动]说课稿
  • <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 给出了什么叫平 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 ...查看


  • 抛体运动教学设计
  • <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曲线运动>这一章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如何描述曲线运动,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 ...查看


  • [平抛运动]教案
  • 平抛运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查看


  • 物理:5.4[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案(新人教必修2)
  • 5.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特点. 2. 掌握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 过程与方法 探究过程,体会平抛运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平抛运动的轨迹, ...查看


  • §2圆周运动
  • §2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相关计算公式: 2.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3.掌握分析.解决圆周运动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的动 ...查看


  •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习题课2
  • 5.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课2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考纲要求:二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查看


  • 高中物理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榕江县第一中学潘世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有关向心力知识分析实例,使学生掌握应用向心力知识分析两类圆周运动模型(竖直面内仅要求最高点和最底点). (2).会在 ...查看


  •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分析 教案 教学设计
  •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组 龙 一. 教材分析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继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的相关内容,和曲线运动的基本知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运动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