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癸丑学制之初等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之初等教育

摘要: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历史背景:

中华民国的创立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烽火迅速在全国燃遍。1912年1月,资产阶级在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临时政府。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全力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孙中山被迫解职,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中。1916年,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死去,国家

1 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终结,由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的文化教育革新措施,几乎被淹没在一片尊孔读经声中。但经过资产阶级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不甘心革命的失败,便在文化教育邻域发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思想斗争,即新文化运动。

民国时期的教育,首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粗具形态资产阶

级近代教育演变为杂然纷呈的社会化的现代教育。其次,民国时期的教育头绪繁多,变化复杂。受社会环境迅速变动的影响,教育思潮如浪如涛,教育运动风起云涌,教育名家层出不穷。社会各阶层都拿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有好多没有明显的阶级阶层属性。所以民国教育绝非单线的发展而是多线条的迅速演进,除此之外,因为教育的逐渐社会化和现代化,而愈演愈繁、愈演愈烈、愈演愈新,民国时期的

2 教育具有一定的对峙性。○

清朝末年建立的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 学制的形成过程

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毋庸置疑,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蔡元培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对清政府深感不满,同时,戊戌变法的失败致使蔡元培认为在于没有先培养革新人才的缘故。于是,于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至7月,在他担任民国政府首位教育总长的短短7个月里,他主持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后其继任者并未因为蔡元培的辞职而停止教育的步伐,而是沿其旧习,继续制定公布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这些关于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政治法规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确立了新教育制度的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制

5 度的基本模式,把中国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担任教育部长时,蔡元培明确提出废除清末厘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力教育主张以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这种思想成

为民国初年教育方针制定的理论基础,并影响到我国后来教育方针思想的发展。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建议,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为首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深感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与方法俱有所改变,清末所颁布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帝制,而不适宜共和,自然不能满足于国人的要求。”于是教育部决定颁布新法令,以代替旧的规章。即将制定民国新学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召集了一批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人员,分别草拟各级学校规程。最初意向是以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之长,衡以本本国情形的,成一最完全之学制”。但因感到欧美学制不合中国国情,且欧美归国人员中专习教育人太少,对欧美学制缺乏深入了解,所以最后决定参照日本学制,结合中国实际经验,形成民国新学制草案。草案经多次修改和广泛的征集他人意见,最终于1912年7月经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教育部于9月初正式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接轨框架,因当时为阴历壬

1 子年,故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校令,在某些方面也许与之冲突,但也是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具体。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古老的封建制度。同时,壬子癸丑学制也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

二、 学制体系

教育的发展情况,在相当程度上是教育制度的更新和教育举措推行的结果。外国列强的活动,则是这种变迁的背景因素。这种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有着质的不同。“五四”以前,是近代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的短期尝试阶段。逐渐了解西方的中国人,针对西方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整合取舍命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这个改革试点上,在生源、课程、授课方式及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但多为启蒙发微工作。“五四”以后,则是现代教育全方位展开并最终实施的时期。

1912年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

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国内各教育团体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推动下,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要求。《壬戌学制》有七条教育宗旨:1.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求个性的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这最后的一条就表示了各地方、各学校可以不必统得过死。更明显的改变是壬戌学制中职业科的地位,比壬子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的地位提高了,它是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年,可以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问

3 题。○

其中,“癸卯学制”(1904年学制)共分 3 段 7 级,长达近 30 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蒙养院 3 年,初等小学 5 年(学生 7 岁入学),高等小学4 年,共 3 级 13 年。第二段为中学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 5 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 3 年,分科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 5 年,共 3 级 11-12 年。与此并行的有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系统。师范教育分为初级师范学堂(中等

4 教育性质)及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师范学堂性质)两等,修学 8 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的。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出现了几次复辟倒退。有些已经废除的内容又卷土重来。从民国元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年中,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的三次复古活动,总是含有恢复读经尊孔的内容,而削弱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反动措施,不断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时,留美学者回国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渐引入我国。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年龄为6周岁,高等小学3年,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除了有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其中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

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知识技能为宗旨。同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可

1 以同校,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在推行新学制的同时,民国元年(1912 年)九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校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小学校中初等小学校由城,镇,乡设立,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初等小学校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种,高等小学校多出本国历史、地理、理科 3 种,共 10 种:小学并可设立补习科。其对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入学条件、教职员任用、经费及领导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与癸卯学制相比,初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缩短了学制年限。其中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都比癸卯学制缩短了一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2、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虽然没有特意强调女子教育,但也没有排斥女子教育的条文;不分男女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且初等教育阶段男女可以同校。这一切都打破了封建教条对女子的束缚,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下的男女平等观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规定一学年为三学期,8月1日到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1月1日到3月31日为第二

学期,4月1日到7月31日为第三学期。假期安排:暑假小学30天,

1 年假一律20天,春假(清明节)一律7天。○

教育部在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时,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具体的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做出相关规定。此仅介绍有关小学的科目。

根据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初等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唱歌、图画、体操共7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如因故不能开设手工、图画、唱歌、缝纫之一科或数科,应增加其他科目的教学时数。高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唱歌、图画、体操共10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男子加农业课(根据地方情形,或缺或改为商业),有条件的可以加英语课(或其他外国语)。如因故不能开设手工、唱歌、农业之一科或数科,应增加其他科目的教学时数。与清末相比,取消了读经课,授课时数也略有减少。

关于小学各科教学的原则可大概归纳为:1、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各科目都应随时提示国民道德教育相关事项;2、适应儿童生活,注意选择生活上所必需之知识技能进行教授;3、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注意男女儿童的差别;4、注意各课程教学在目标、方法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蔡元培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受教于成人”,是强加的;新教育则从儿童的个性出发,成人或教师不存成见,站在儿童的地位,了解儿童,尊重其个性,制定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使成人受教于儿童”。.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注入式”的教法,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因材施教。他还提倡“即工即学”“边工边学”的办法,使学生从实际活动中获知。在学校管理方面,他提倡“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在北大首倡学分制,并废止过年级制度。蔡元培“发展个性,崇尚自然”的教育主张,对儿童个性自由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时。蔡元培的教育主张,一直贯彻着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在五四运动前后是值得肯定的。

三、 学制的调整

在民国初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壬子癸丑学制在局部上有所调整,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首先表现在初等教育方面1915年7月和11月,教育部先后公布《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校令》和《预备学校令》,初等教育由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其中国民学校4年,实施国家根本教育,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义务教育。地方经济在兴办国民学校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发展高等小学校,学制为3年,目的是增进国民学校之学业。国民学校和高等小学校面向满足于初等国民教育、不准备升入中学的平民子弟,课程、设备可以从简。

第二、经学教育内容的增添与复废。自1915年《颁定教育要旨》公布到1916年初,教育部修正或重新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普遍增添读经课程,但在袁世凯死后,又予以废除。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同时,该学制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至1922年

1 的新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注释:○1《中国教育史》;○2《中国全史-098-民国教育史》;○3《中

5《中国近现代教国物理教育简史》;○4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

育史》

壬子癸丑学制之初等教育

摘要: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历史背景:

中华民国的创立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烽火迅速在全国燃遍。1912年1月,资产阶级在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临时政府。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全力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孙中山被迫解职,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中。1916年,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死去,国家

1 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终结,由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的文化教育革新措施,几乎被淹没在一片尊孔读经声中。但经过资产阶级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不甘心革命的失败,便在文化教育邻域发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思想斗争,即新文化运动。

民国时期的教育,首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粗具形态资产阶

级近代教育演变为杂然纷呈的社会化的现代教育。其次,民国时期的教育头绪繁多,变化复杂。受社会环境迅速变动的影响,教育思潮如浪如涛,教育运动风起云涌,教育名家层出不穷。社会各阶层都拿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有好多没有明显的阶级阶层属性。所以民国教育绝非单线的发展而是多线条的迅速演进,除此之外,因为教育的逐渐社会化和现代化,而愈演愈繁、愈演愈烈、愈演愈新,民国时期的

2 教育具有一定的对峙性。○

清朝末年建立的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 学制的形成过程

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毋庸置疑,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蔡元培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对清政府深感不满,同时,戊戌变法的失败致使蔡元培认为在于没有先培养革新人才的缘故。于是,于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至7月,在他担任民国政府首位教育总长的短短7个月里,他主持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后其继任者并未因为蔡元培的辞职而停止教育的步伐,而是沿其旧习,继续制定公布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这些关于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政治法规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确立了新教育制度的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制

5 度的基本模式,把中国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担任教育部长时,蔡元培明确提出废除清末厘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力教育主张以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这种思想成

为民国初年教育方针制定的理论基础,并影响到我国后来教育方针思想的发展。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建议,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为首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深感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与方法俱有所改变,清末所颁布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帝制,而不适宜共和,自然不能满足于国人的要求。”于是教育部决定颁布新法令,以代替旧的规章。即将制定民国新学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召集了一批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人员,分别草拟各级学校规程。最初意向是以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之长,衡以本本国情形的,成一最完全之学制”。但因感到欧美学制不合中国国情,且欧美归国人员中专习教育人太少,对欧美学制缺乏深入了解,所以最后决定参照日本学制,结合中国实际经验,形成民国新学制草案。草案经多次修改和广泛的征集他人意见,最终于1912年7月经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教育部于9月初正式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接轨框架,因当时为阴历壬

1 子年,故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校令,在某些方面也许与之冲突,但也是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具体。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古老的封建制度。同时,壬子癸丑学制也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

二、 学制体系

教育的发展情况,在相当程度上是教育制度的更新和教育举措推行的结果。外国列强的活动,则是这种变迁的背景因素。这种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有着质的不同。“五四”以前,是近代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的短期尝试阶段。逐渐了解西方的中国人,针对西方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整合取舍命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这个改革试点上,在生源、课程、授课方式及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但多为启蒙发微工作。“五四”以后,则是现代教育全方位展开并最终实施的时期。

1912年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

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国内各教育团体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推动下,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要求。《壬戌学制》有七条教育宗旨:1.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求个性的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这最后的一条就表示了各地方、各学校可以不必统得过死。更明显的改变是壬戌学制中职业科的地位,比壬子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的地位提高了,它是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年,可以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问

3 题。○

其中,“癸卯学制”(1904年学制)共分 3 段 7 级,长达近 30 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蒙养院 3 年,初等小学 5 年(学生 7 岁入学),高等小学4 年,共 3 级 13 年。第二段为中学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 5 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 3 年,分科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 5 年,共 3 级 11-12 年。与此并行的有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系统。师范教育分为初级师范学堂(中等

4 教育性质)及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师范学堂性质)两等,修学 8 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的。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出现了几次复辟倒退。有些已经废除的内容又卷土重来。从民国元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年中,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的三次复古活动,总是含有恢复读经尊孔的内容,而削弱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反动措施,不断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时,留美学者回国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渐引入我国。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年龄为6周岁,高等小学3年,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除了有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其中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

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知识技能为宗旨。同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可

1 以同校,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在推行新学制的同时,民国元年(1912 年)九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校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小学校中初等小学校由城,镇,乡设立,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初等小学校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种,高等小学校多出本国历史、地理、理科 3 种,共 10 种:小学并可设立补习科。其对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入学条件、教职员任用、经费及领导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与癸卯学制相比,初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缩短了学制年限。其中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都比癸卯学制缩短了一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2、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虽然没有特意强调女子教育,但也没有排斥女子教育的条文;不分男女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且初等教育阶段男女可以同校。这一切都打破了封建教条对女子的束缚,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下的男女平等观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规定一学年为三学期,8月1日到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1月1日到3月31日为第二

学期,4月1日到7月31日为第三学期。假期安排:暑假小学30天,

1 年假一律20天,春假(清明节)一律7天。○

教育部在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时,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具体的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做出相关规定。此仅介绍有关小学的科目。

根据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初等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唱歌、图画、体操共7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如因故不能开设手工、图画、唱歌、缝纫之一科或数科,应增加其他科目的教学时数。高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唱歌、图画、体操共10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男子加农业课(根据地方情形,或缺或改为商业),有条件的可以加英语课(或其他外国语)。如因故不能开设手工、唱歌、农业之一科或数科,应增加其他科目的教学时数。与清末相比,取消了读经课,授课时数也略有减少。

关于小学各科教学的原则可大概归纳为:1、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各科目都应随时提示国民道德教育相关事项;2、适应儿童生活,注意选择生活上所必需之知识技能进行教授;3、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注意男女儿童的差别;4、注意各课程教学在目标、方法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蔡元培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受教于成人”,是强加的;新教育则从儿童的个性出发,成人或教师不存成见,站在儿童的地位,了解儿童,尊重其个性,制定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使成人受教于儿童”。.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注入式”的教法,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因材施教。他还提倡“即工即学”“边工边学”的办法,使学生从实际活动中获知。在学校管理方面,他提倡“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在北大首倡学分制,并废止过年级制度。蔡元培“发展个性,崇尚自然”的教育主张,对儿童个性自由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时。蔡元培的教育主张,一直贯彻着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在五四运动前后是值得肯定的。

三、 学制的调整

在民国初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壬子癸丑学制在局部上有所调整,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首先表现在初等教育方面1915年7月和11月,教育部先后公布《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校令》和《预备学校令》,初等教育由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其中国民学校4年,实施国家根本教育,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义务教育。地方经济在兴办国民学校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发展高等小学校,学制为3年,目的是增进国民学校之学业。国民学校和高等小学校面向满足于初等国民教育、不准备升入中学的平民子弟,课程、设备可以从简。

第二、经学教育内容的增添与复废。自1915年《颁定教育要旨》公布到1916年初,教育部修正或重新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普遍增添读经课程,但在袁世凯死后,又予以废除。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同时,该学制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至1922年

1 的新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注释:○1《中国教育史》;○2《中国全史-098-民国教育史》;○3《中

5《中国近现代教国物理教育简史》;○4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

育史》


相关文章

  • 教育学知识点 1
  •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 ...查看


  • 江苏省教师编制考试历年真题总结
  • 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 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查看


  • 教师教育学考试试题
  • 教师教育学考试试题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 ...查看


  • 中国教育史 笔记
  • 中国教育史笔记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查看


  • 模拟试卷 1
  • <教育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 .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 .教育社会学 D.教育方法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 .教育规律 D.以上 ...查看


  •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 [学校的产生] 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序"武 ...查看


  • 2013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2013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 1.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 ...查看


  • 中学教育学填空题汇总
  •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 ...查看


  •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资料
  •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资料1 作者:杨老师 试题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506 更新时间:2010-2-24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