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16-20集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遣张骞出征西域,为汉朝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人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然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帝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且许多蛮族的首领掌握了军事大权,往往有废立皇帝的权利,因此当罗马帝国最后在公元四世纪末期已经衰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承受不住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这种大股蛮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会有很多帝国内部的蛮族军人和老百姓起而响应,因此他们这次把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召进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给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和军队以致使的一击。”

罗马人已丧失了作为公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古典文化的理想和光荣已经黯然失色。

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帝国基督教会议,并皈依了基督教。他还将首都迁到原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也未能挽回罗马帝国趋于分崩离析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形成了西进的洪流汹涌而来。

四世纪末时,这一来自东方的洪流被迫向东西欧推进且来势凶猛。他们由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一些独立的部族组成,并且给了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许多这种被迫的迁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入侵并不奇怪。比如,东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入侵,便逃入另一支日耳曼人、西哥特人的住地,同样逼迫较弱小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土。西哥特人的首领请求罗马帝国让他们作为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以南地区,而罗马帝国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迁徙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使西哥特人立即陷入饥饿之中。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的罗马长官对他们欺压虐待,并借机将他们中许多人掠卖为奴隶,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反抗。由于罗马军队人心涣散又丧尽民心,西哥特人一路攻掠,于376年在阿德里安堡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中也出现了一位富有野心和才干的领袖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利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时机,395年开始进军希腊地区,401年又转而进军意大利。在数次战役之后,西哥特人在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并洗劫了罗马,随即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最后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阿拉里克不断进攻意大利的时候,西罗马帝国一片混乱。一些在高卢即今天的法国、大不列颠、莱茵河作战的军队撤回,有的战败而溃散,有的甚至反叛。

公元406年,大批从东北欧涌来的日耳曼部落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一道,陆续越过结冰的莱茵河涌入高卢,经过数年攻掠后进入西班牙。

苏维汇人占据了西班牙的西北部以及葡萄牙,汪达尔人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非洲北部,然后一路东进,在439年,占领罗马帝国北非首府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经常渡地中海侵袭意大利,455年攻陷罗马城,像阿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军队,在45年前所做的一样,再次将罗马城掠劫一空。

与此同时,将日耳曼人驱入罗马帝国的匈奴人也没有停下脚步,434年左右,匈奴人各部落在一位最强悍的首领阿提拉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巴尔干半岛、意大利、高卢四处攻掠。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在那个时代正处于由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从农业社会学到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他们却有农业社会不具有的优势,他们掌握了当时最快的机动方式——骑马和最致使的武器——弓箭。另外,他们是可以讲整个部落是全民皆兵、全民作战。因此,一旦像中国的西晋王朝和罗马帝国处于衰败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能力应付匈奴人和日耳曼人,这种集中的迅速的和可怕的袭击。”

匈奴人的凶猛残暴令欧洲人人恐惧,阿提拉被称为上帝这鞭。他们的侵略使罗马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只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终这支不太可靠的联军于451年在高卢北部的沙龙击败了阿提拉的来犯。

此后,又有一些日耳曼人部落逐渐迁徙、定居、建国。

勃艮第人在五世纪从东北欧渡过莱茵河后在高卢东南部定居,建立了勃艮第王国。

昂格鲁人、撒克迅人、朱特人则乘罗马军队从不列颠岛撒出、凯尔特人内争之机开始登陆不列颠岛,驱逐凯尔特人,迫使他们进入威尔士、苏格兰和布列塔尼。

此时的西罗马皇帝龟缩在意大利拉温那的小朝廷里,由日耳曼人军事长官操纵废立。公元476年,军事长官奥多维克废掉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幕卢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但是不久,定居于巴尔干半岛的东哥特人在其首领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进军意大利。经过5年苦战,他们消灭了奥多维克,占领了意大利,建立起东哥特王国。

杰出的日耳曼斗士克洛维于486年,在高卢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接着征服并占领了高卢南部。到511年,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已据有大部分高卢和莱茵河两岸地区。克洛维建立了一个沿续两百多年的墨洛温王朝,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日耳曼人储国中最强大巩固的国家。

然而,幸存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并没有放弃光复旧地的梦想。527年野心勃勃而富有才智的查士丁尼登上帝位,他以消灭日耳曼人国家、恢复罗马帝国旧日疆土为已任。533年他乘汪达尔王国内乱之机,派战将贝利撒留率军渡过地中海登陆北非。贝利撒留派经验丰富的军队经过激战灭亡了汪达尔王国。535年,查士丁尼又借口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派贝利撒留率领大军攻入意大利,可是东哥特人没有轻易屈服,意大利民众也不欢迎东罗马帝国的专横统治。经过20年的反复征战,弄得意大利遍地荒芜、民不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拜占廷人对哥特人、汪达尔人的胜利占领意大利和北非是短暂的,但是它最大的影响是在意大利方面,它使罗马教皇摆脱了不信罗马正统教会的东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威胁,这样罗马教皇就在意大利中部逐渐巩固了他的阵地,趁着拜占廷帝国势力衰微,罗马教皇的势力在意大利就膨胀起来。另外,拜占廷战胜东哥特人,实际又没有能完全征服意大利,给意大利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使意大利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这对后来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兴起和罗马教会势力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东罗马帝国直到554年才征服了东哥特王国,幸存的人被迫迁出意大利。查士丁尼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同年,东罗马帝国又占据了西哥特王国,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小块地区。但是,即使这样的残梦也不长久。

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很快就占领了刚被东罗马收复的意大利。随着伦巴德人的迁徙,从遥远的东亚大漠西迁的阿瓦尔人,此时终于进入了欧洲。他们迫使在第聂伯河到维斯杜拉河之间的斯拉夫各部落向西向南迁徙,进入日耳曼人已迁走的地区。

斯拉夫人在劫掠之后就返回多瑙河北岸,后来随着其势力和不断增大,便越过多瑙河与东罗马军队直接作战。他们大批进入了巴尔干半岛,那里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斯拉夫化了,并形成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家的雏形。

601年,斯拉夫人与东罗马军队交战。在626年,甚至围攻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后来在多瑙河附近的潘诺尼亚定居下来。

而由亚洲迁徙而来的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混合形成的保加利亚国家,开始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和心腹之患。

七世纪还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版图的大事,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感召下走出了家园。从622年起,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征服了西亚、北非地区,最后攻占了西哥特王国的西班牙,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缩小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一隅。波斯的萨珊帝国被队拉伯人完全征服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逐渐形成了。

伊斯兰教崛起之后,欧洲也出现了一次建立帝国的尝试。原处于欧洲西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在751年由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后,这个王朝的第二代国王查理曼,开始了全欧洲的征服。中欧的巴伐利亚萨克森诸部落、高卢南部的勃艮第、阿奎丹地区,都被其并入帝国之内。

800年,查理曼已成为欧洲最强有力的君主,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似乎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又将出现。但843年,他的孙子将帝国三分,构成了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大约在九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的七国也初步统一,而有了全英格兰的观念。

在欧洲的另一端,基辅罗斯国家也由诺曼人留里克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我觉得这次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虽然是造成了一些可怕的后果,但也是社会进步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时无论是中国的东汉到西晋,还是罗马帝国,使原有的社会制度都处于崩溃和衰败的情况下,经济凋敝、内战频仍、人口减少,造成后来新的国家的、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经济和新的人口构成的一个大分化、大改组,往往在这一段可怕的时期过去以后,会出现人口的更大量的增长,新的更强盛的帝国,这段亚欧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这样,就在中国由汉朝到唐朝,这两个盛世的历史中间期,欧亚大陆及北非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古代国家与古典文化,经历了大分化、大重塑。中古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新布局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17集  西欧封建国家

公元800年圣诞节的清晨,罗马城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将是一个被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天,因为一个庄严的时刻即将来临,一位伟大的君主将在这里戴上罗马皇帝的桂冠。罗马能享此殊荣,皆因它曾是昔日强大帝国的中枢。虽然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罗马城雄风不再,但它负载的古典文明遗产使其依旧光彩夺目。

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诸封建王国的日耳曼人,不但不会无视罗马的存在,反而要千方百计地亲近它,让这座文明灯塔为自己生光增辉。

迈进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是法兰克国君查理,他是当时西欧最当之无愧的统治者,他统治的法克王国是五至九世纪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历史上尊称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那么他是如何成为中世纪的一个伟大领袖的呢?法兰克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王权利的形成又有哪些影响呢?

西罗马帝国早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最终冲垮了它,把西欧历史带进了中世纪。

进入帝国版图的日耳曼人,尚未完全脱离部落组织,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罗马,因而他们在摧毁帝国这一政治实体的同时,也几乎摧毁了帝国的制度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广林)“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向南迁徙的这个日耳曼人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小王国,那么这些小王国,西方学者把他们称之为蛮族王国,也就是BarbarianKindoms,那么这些小王国之间战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当时整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蛮族大迁徙,往南迁以后,整个社会、整个西欧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无秩序的这样一种政治格局。那么这些蛮族小王国他们之间当时既没有固定的疆界划分,也没有我们现代人讲的这样一种国土统治的概念,哪儿有财富、哪儿能扩展自己的势力,就是这两个目的。那么当时后来在这些小王国中间崛起的就是有名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克洛维,在五世纪末皈依基督教,成为罗马教会的保护人,实现了法兰克统治者与罗马教会在政治、宗教方面的合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克罗维的子孙大都软弱无能,致使大权落入负责宫廷事务的宫相之手,国家分裂日甚一日。七世纪后期,法兰克在宫相查理·马特的领导下得到振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后,不再满足于这一职位,而是谋求国王的桂冠。他于751年废掉早已成为傀儡国王的克洛维的后代,登基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71年,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成为日后威震西欧并赴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查理大帝。查理登上历史舞台,把法兰克的国势推向极盛,西欧中世纪初期的政治形势随之大为改观。在46年的统治期间,他发动了50多次战争。

公元800年左右法兰克的版图,已大体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西欧大陆统一于查理的权利之下。查理的赫赫武功重新激活了一度随罗马帝国一同消失的西欧一统的政治理念。罗马人从查理身上看到了统一、和平和稳定的前景,看到了罗马帝国的复兴,他们视查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查理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巩固他的大帝国,而且其卓越的内政管理才能使他作为一个大政治家而绝非一个武夫留名青史。然而帝国各地尚不存在有机的经济社会联系,部族纷杂、矛盾甚多,因而查理一死,国家很快就名存实亡。虽然如此,作为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查理帝国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西欧封建制度,由此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基础。

查理帝国对欧洲后来的历史道路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把欧洲之父的荣誉授予了查理曼。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合约,称《凡尔登合约》。它将加洛林帝国正式分成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中法兰克三部分。东、西法兰克在十世纪分别演变成德意志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然而,拥有意大利半岛的中法兰克在中世纪却没有发展出一个名实相符的意大利国家,作为国家的意大利始于近代。

五世纪到六世纪之间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不列颠的面貌。五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人的几个分支,如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等从大陆渡海迁往不列颠,拉开了英国历史舞台上罗马军团退出后的第一幕——盎格鲁、萨克林时期。

至七世纪初,日耳曼人在岛上建有大致七个主要国家,他们互相争雄,演出了小国争霸的一幕,其中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威塞克斯先后争雄,在七至九世纪各领风骚,形成交替称霸的历史局面。

九世纪威塞克斯扫平诸国,一时称霸全英,英吉利王国由此形成。威塞克斯称霸时期也是不列颠开始不断遭受北欧海盗的一支丹麦人的侵袭的时期,丹麦人擅长航海、勇猛彪悍,驾船而来,洗劫近海,威塞克斯著名国君阿尔夫雷德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广林)“那么在英国封建政治史上,阿尔夫雷德是一个杰出的君主,阿尔夫雷德他在位的时代就是871年到901年,那么阿尔夫雷德在这方面对抵抗丹麦人对英格兰的入侵和占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丹麦人在对英格兰进行掠夺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地占领了诺森布里亚、东央格里亚乃至英国的西南部地区。那么这些地区,丹麦人在占领这些地区以后,就在这儿定居下来,然后斯堪地那维亚的丹麦人还不断地向英格兰涌来。878年阿尔夫雷德率领的军队在阿丁根战役中重创丹麦人的军队,那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那么不久丹麦人的海盗船队又遭到了海上大风暴的袭击,大量的海盗船几乎是全军覆没,所以这样一来就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阿尔夫雷德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订立的条约就是划界而守,在泰晤士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都归阿尔夫雷德所在的威塞克斯王国统治,而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仍然让丹麦人居住下去。”

但是由于丹麦人仍不断从其占领区入侵,并于十世纪迫使麦西亚纳金求和。此后,在一个时期内成为英格兰人被普遍征收、交纳给丹麦人以维持和平的丹麦金。十一世纪下半叶,丹麦人克努特当了英格兰的国王,建起英国历史上一个丹麦人王朝。1042年以后,威塞克斯王朝重新掌权,但20多年后再次被外敌诺曼人征服。

在一些西方史学家的笔下,五至十一世纪的西欧是黑暗时代,不仅西欧的经济文化落后而且国家也比较原始,当时根本不存在近代政治学意义上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国栋)“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可以说是一片混乱,那么当时的国王、大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不得不蓄养一批武装家丁。最初,这些主人是给这些家丁提供衣食装备,那么后来就赐给他们一块土地,这个土地就叫封土,那么接受土地的这些人就叫做封臣,授予土地的这个主人就是封君,这样封臣和封君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隶属关系,双方是互有权利和义务的。”

封臣效忠封君,同时在自己的封地上握有各项大权。封君保护封臣,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制度,整个西欧封建主阶级构成一个包含高低不同阶级的等级集团,按封建法理,国王位于等级的最高一级,是最高领主。

在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时代,王室的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领主掌握经济和政治大权,他们仅对其直接封君承担义务,即便是国王的直接封臣,也往往控制不了他的所有土地,当时一个公爵或伯爵的权势超过国王并不少见、也不奇怪,如法国早期的国王其领地只有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地区,而诺曼底公爵、阿奎丹公爵和安茹伯爵等大贵族的领地却超过国王。尽管他们在法理上是国王的封臣,但实际权势却在国王之上,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各级领主都在为扩大权势或保卫领地挥剑舞刀。

史学家通常用领主、骑士和城堡,描述十一世纪以前西欧的社会政治面貌。城堡既是领主的军事要塞也是他们的住所,这些阴森森的高大建筑物不仅建在地势险要之处,也在平坦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在那些最混乱的年代,城堡中领主的卧室里还有他的战马和武器,时刻准备策马出战、冲锋陷阵。

时间推进到十一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政治形势逐渐稳定下来,封建国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国日渐步入各具特点的发展轨道。

英国和十世纪后期开启其封建国家历史的法国,先后开始了加强中央权力的进程。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不列颠,夺取英国王位,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王国。威廉以后的几代英王继续推行强化王权的措施,但也不断遭到大贵族的抵抗,十三世纪后半期,英国国会形成,至此英国建立了等级君主制。

法国加强王权的斗争,到十三世纪末取得明显成效。此时法王已能控制法国大部分领土,其物质力量不是任何一个贵族所能比拟的。

1337至1453年,英法两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即百年战争。法国成为双方长年厮杀的战场,烽火经年,兵燹频生。严峻的挑战唤起了法兰西人民的危机意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贞德,在法国岌岌可危的时刻挺身而出。她面见法国王太子,请求速救被围困的奥尔良,她用自己的感召力和坚定的信念鼓舞群众勇抗强敌,并亲率人马成功解救了奥尔良。贞德最终被一个法国大封建主俘获,转交给英国人后被判处了火刑。贞德的不凡事迹说明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日渐增长,国家发展已开始具有民族基础。百年战争以法国获胜告终,战后王权进一步增强。虽然以后法国王权的发展道路颇为曲折,但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西欧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

英国在百年战争后爆发了残酷的内战,统治集团内部拼死较量的结果,是将都绎王朝推上政治舞台。新王朝的统治,将英国推进到绝对君主制阶段,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王权发展到了高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国栋)“可以这样讲,伊丽莎白女王也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她是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位著名的国君,在英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她统治英国45年。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她的政绩,一是加强了专制王权;二是鼓励了英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三是给当时的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给予沉重打击,初步确立了英国在海上的优势。所以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伊丽莎白可以说在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在政治家。”

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的国家发展道路。936年雄才大略的奥托继承王位,他兼采文武政策,制服了各大公爵,建立起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权。随后奥托东征西讨,扩充疆土961年奥托发兵南进,占领北意大利,第二年,罗马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为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诉说着一个梦想,它号称是加洛林帝国的直接继承者,要延续罗马帝国的荣耀,高举西欧一统的理想大旗。但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仅是个空名,而且作为帝国主体的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也不是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奥托以后的德国统治者,没有继承奥托所建立的强大王权,却接过了他那扩张的政策,他们与法国就德法交界地盘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18集  拜占廷帝国

在罗马尼亚的一座东正教教堂里,有一幅古老的壁画:风烟滚滚、战火连天,人们好像能听到炮声动地喊杀震天。画面表现的是1453年5月29日那场激烈的战斗,那是一场实力相关悬殊的战斗,6000守军面对的是20万人的攻城部队,后者是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中午时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旗帜插上了城楼,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了,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拜占廷帝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数百年后,学者们在大量文献中发现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拜占廷帝国辉煌的岁月和灿烂的文化,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在欧洲中古时期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没有人自称为拜占廷人,也没有任何国家被称为拜占廷帝国呢?现在请与我们一起去发现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这个名称是十六世纪以后的学者们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而沿用古城拜占廷的名称。以便将她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相区别。

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人们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其疆域曾经囊括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其政治中心始终在君士坦丁堡。今天,沿伊斯坦布尔海岸高耸的残破城墙,无言地述说着她昔日的光荣,讲希腊语的地区构成了拜占廷帝国的主体,所以希腊语在七世纪以后成为是拜占廷的官方语言。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击败争霸对手李锡尼统一帝国后,下令在博斯普钽斯海峡西侧古希腊人建立的城市拜占廷兴建帝国东都新罗马,他亲自挑选城址,圈地设标。君士坦丁调集数万士兵、民工、模仿故都罗马兴建新都,同时将帝国政府迁往新罗马。当时,人们便将新罗马改称为君士坦丁堡。后来君士坦丁堡逐渐发展成为人口多达百万、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的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集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拜占廷帝国统治者为了能够在晚期罗马帝国普遍混乱和动荡中找到摆脱危机和维持统治的形式,自觉或不自学地进行多种社会改革的尝试,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成为其中突出的代表。

查士丁尼是君士坦丁的出色继承者,他于公元527年登上皇位。他励精图治,推行全面的社会税制改革,他还下令编撰了罗马民法大全。在有效地抵御了波斯人从帝国东面发动的入侵后,向西地中海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灭亡了汪达尔、东哥特这两个日耳曼人王国,使地中海几乎再度成为帝国的内海。

但是,拜占廷统治者企图在罗马帝国旧框架内建立新秩序的努力最终遭到失败,查士丁尼连年征战耗费掉大部分国力和人力,在他去世后,西亚、北非地区很快丧失。

将近半个世纪期间,拜占廷帝国内外交困、政变不断、外敌入侵、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公元610年,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希拉克略称帝,他于十月秋高气爽之时入主群士坦丁堡,揭开了拜占廷帝国历史新的篇章。

皇帝希拉克略面对敌强入侵、四面告急的形势,大胆突破陈规旧习,推行社会改革,在帝国东部地区首先施行军区制,加强各军区首脑、将军的职权,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缓解外敌入侵的危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拜占廷帝国以农兵和小农为核心力量的农业得到发展,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库日益充盈,希拉克略就是凭借着东部军区提供的军力发动对波斯人的战争。

军区制改革为拜占廷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国力在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马其顿王朝是在前几代王朝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它目前这种非常鼎盛的状态,一个是在它的经济上它继续推进了军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使得整个帝国在军区的发展上,特别是在小农的发展上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另外,在政治上,这个王朝空前的稳固,特别是王权得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的分裂势力斗争当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那么在内政方面取得的胜利,在对外方面就表现出在政治上、在战争方面、在对外扩张方面节节胜利,在这个时期,整个帝国的军队实际上,在周边地区取得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扩张,这就为它的内政的进一步的稳固,提供了一个基础,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王朝所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复兴运动,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马其顿文艺复兴。”

拜占廷帝国存在了1100多年,长期处在战争状态,她所有的近邻都曾在不同时期与她交过战并威胁到了她的生存。但每当最需要的时候,杰出的拜占廷领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并挽救这一生命力顽强的帝国,瓦西里二世就是这样的一个领袖。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瓦西里二世是拜占廷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皇帝,在拜占廷历史上大约有上百个皇帝,那么在这些皇帝当中,像君士坦丁一世、查士丁尼一世、希拉克略一世、瓦西里二世这都是非常突出的君主。那么作为一个君主,如何来评价他的好与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史学问题,但是我们从他的业绩上看,可以看出来他实际上在拜占廷帝国这个时期的鼎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方面就是他可以放弃自己过去的那种贵族帝王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帝国的治理;另一方面他赋有非常杰出的军事天才,这一点是其他帝王很少具备的。那么从他即位真正自己掌权之后,他实际上把过去拜占廷历史上所达到的那些成果都很好的继承下来了,比如说军区制、比如说继续复兴拜占廷时期的这些文化、比如说整顿军备,那么在这些方面他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评价他主要是从他获得的成绩上来看。”

但是,曾经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国危亡形式的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大量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军区制下,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中央集权抗衡,帝国还面临着许多其他考验。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加剧了拜占廷社会经济危机和军队兵源的枯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凭借实力向朝廷发难甚至发动内战。

内部的分裂瓦解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实力,使君士坦丁堡强大的城防工事不敌数千西欧十字军骑士的攻击,该城于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拜占廷帝国没有能够再恢复元气。此后,流落在小亚细亚地区尼西亚城的拜占廷帝国朝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重新夺取君士坦丁堡。但是,此时的拜占廷帝国政治四分五裂、中央集权瓦解、经济穷途末路、疆域不断缩小,沦为巴尔干地区的小国。到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拜占廷帝国走到了尽头。

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底蕴,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和地中海地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成为拜占廷文化发展的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她占有国际商业的优势地位,工商活动极为活跃。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两洲,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的各类商品集散地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欧洲的首富。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拜占廷的对外关系是非常活跃的,因为在地中海这一地区,拜占廷文化、经济、政治一直在中世纪期间是处于中心位置上。那么它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继承了罗马时代中国和西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那么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两汉时期就已经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非常密切的人员、物质交流,那么到了拜占廷时期,实际上拜占廷被称之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说它是罗马帝国的东部,这个地区恰恰是处于和中国交往的有利的地方。从公元四世纪以后,拜占廷和中国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包括人员、技术、文化甚至包括游戏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拜占廷方面的资料和从中国古籍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的记载。”

(土耳其学者塞罕·贡戈尔)“小亚细亚或称作安纳托利亚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这一丝绸之路实际是许多条路形成的网,就直线看,中国与安纳托利亚这一地中海的主要港口。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土耳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沿途修建的漂亮的商队旅馆,这些十三世纪的建筑当时供商队停留之用,这些商队所携带的物品主要是产自中国的陶瓷、丝绸、纸张和许多其它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在回去的路上他们把金子运回东方,然而不仅仅是物品在东西方间的交换,还有观念、哲学、价值观念文化财产。”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从我们今天的视角去看历史,似乎感觉从中国到东地中海,并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在古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旅途。单程大体上需要4年的时间,如果双程就要8年的时间。有大量的史料证据表明,实际上在这个旅途当中要有大量的人员的损失,很多人实际上是有非常大的勇气去走这样一条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的进程当中,它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有从事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事经商的这种愿望,希望能够把远方的物资迅速地运到本地来。但是除了这种经济之外,实际上还有两国的当时的当权者的意愿,特别是中国的统治者,他们是希望把自己统治的权力能广博于天下。那么作为拜占廷的统治者,他们同样也希望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遥远的地区,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物质的交流、人员的交流已经加强了双方之间的理解,可是,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双方实际上理解的并不透,比如说像拜占廷人,他们认为中国人都可以活200岁,那么中国人认为所有的宝贝全部都来自于拜占廷,那么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但是他表明了一种良好的愿望,可以讲这种愿望是促使两大帝国之间人员、物质、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这种交往的持续不绝的这种动力。”

拜占廷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是圣索菲亚教堂,其宽广的大厅占地5000多平方米,巨大的半球形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这座高大的建筑由查士丁尼一世建造,作为一种生动的、具有国际性的标志,以反映拜占廷的强大,帝王和皇后狄奥多拉的威严。这一庞大的教堂及另外一些同时完成的耗资巨大的建筑给拜占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它的存在标志着拜占廷作为罗马帝国天然继承人的地位。这座六世纪的高大建筑至今耸立在伊斯坦布尔。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被重新命名为伊斯坦布尔。

作为圣智教堂的建筑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命令下被改成了清真寺,并在广场四角修建了四座尖塔,也称叫拜塔。它代表的拜占廷式建筑风格,影响遍及欧洲和西亚,在西欧和俄罗斯发展出新的变种。镶嵌画在拜占廷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利安教堂,保存着六世纪拜占廷镶嵌画,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好的拜占廷镶嵌画代表作。

拜占廷人吸收了基督教和东方文化的精髓,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注定将持续许多世纪。

基督教在拜占廷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专制皇权,任何有损于皇权的宗教活动都要遭到打击。

(土耳其学者 塞罕·贡戈尔)“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之间,在超过150年的时间里,在拜占廷帝国,即由拜占廷中央权力所控制的情况下,出现了毁坏教堂中所有肖像和偶像的现象。肖像和偶像作为古典时期和古典文化的遗产在基督教中继续保留,存在于古老的壁画和镶嵌画中,开始传输给人们教堂的知识、宗教的知识、福音书的故事以及耶稣和圣徒的生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只有少数人识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学习宗教的唯一途径。”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那么在经济上的这种不平衡,在政治上这种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必然引起世俗集团的仇恨,或者是从羡慕、嫉妒、发展到仇恨,这样的话就借着这样一个宗教内部的争论,发动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毁坏圣像运动,最终的结果实际上大家都看到实际上是把整个教会势力可以说是狠狠的打击了一下。”

(土耳其学者塞罕·贡戈尔)“教会与王室间的最大一次权力之争开始了,皇帝下令毁坏教堂里的所有肖像和偶像,只有十字架的标志留下,他们拆掉毁坏了教堂里的所有偶像、肖像、绘画、壁画和镶嵌画,只留下十字架的标志。”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前,拜占廷文化像火炬一样照耀着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她一直处于当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保持其较高的水平,因此在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中古欧洲发挥了积极作用。

拜占廷文化自九世纪即开始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发展,她对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衰落时期的拜占廷文化还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古典文明的素材,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注入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

拜占廷文化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近现代欧洲文化的桥梁,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第19集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每当人们看到现代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属于斯拉夫人的姓氏时,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斯拉夫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为何称之为斯拉夫?为何会产生如此众多、诸如柴科夫斯基、肖邦和托尔斯泰这样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追溯斯拉夫人的历史。

现今生活在维斯瓦斯流域的人们都知道斯拉夫始祖的故事:据说,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和罗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出外闯荡。

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波兰人。

捷克则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捷克人。

罗斯到了北方,于是有了后来的俄罗斯人。

尽管关于斯拉夫起源的传说在斯拉夫各民族中不尽相同,但是,种种传说世世代代支持着斯拉夫人同祖同宗这一理念。

然而,最新考古学的材料却表明古代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在第聂伯河、维斯瓦河流域即今天的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也不被叫作“斯拉夫人”而是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已经在史书中提到了维内德人,其中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最为著名。塔西佗提到的维内德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东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萨瓦河、东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维斯瓦河的地区。安特人在第涅伯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

公元六至七世纪,斯克拉文人发展迅速并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五至六世纪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由于民族迁移引发的争端频繁,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部落同盟,开始对拜占廷进行掠夺。他们虽然武器落后,只有盾和标枪,但是,作战时勇猛顽强、灵活机智。在逃避敌人追赶时,潜入水中,嘴上衔一根芦苇杆帮助呼吸令拜占廷人很头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新生)“随着外部世界对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了解愈深,那么维内德和安特人的称谓逐渐被斯拉夫所代替。那么斯拉夫是斯拉夫人的自我称谓,来源于斯拉夫语CΛOBΛ,即说话和语言的意思,那么斯拉夫就是斯拉夫人自认为相同的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斯拉夫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原来由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到了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已经分成了东、西和南三支,西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萨莫位于今天的波希米亚,持续了大约35年,据说是由一个法兰克商人于623年建立的。

约在公元830年时,大致在原萨莫国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大莫拉维亚。西部斯拉夫人的另一个早期国家是波兰,该国初建于十世纪后期,史称大波兰公国。梅什科当选为大波公国的第一任大公。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王国,公元680年定都普利斯卡,国王是阿斯巴鲁斯。这个国家是由来自亚洲的突厥族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建立的,后来保加尔人被斯拉夫人所同化。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是塞尔维亚王国,850年时建立,费拉斯蒂米尔为开国元勋。

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当代人称它为罗斯。罗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罗斯河一带的古斯拉夫部落的总称,因罗斯河而得名。传说罗斯人的首领叫做基伊,他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的都城叫做基辅。到九世纪初几乎半数的东斯拉夫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实现了联合。此时,建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的参与,加快了国家的形成。东斯拉夫人称来自斯堪地那维亚的日尔曼部落为“瓦良格人”。

九世纪中叶,罗斯部落间互相争斗不休,最后大家都厌倦了,于是互相妥协,他们派代表渡海到瓦良格人那里,请他们来管理和统治。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接受邀请,到诺夫属罗德当了王公。加冕之后他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向居民征收贡赋。留里克之后继承他的奥列格在882年南下征服基辅,并把统一国家的中心移到这里,这一年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瓦良格人介入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管理方法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贡赋的方法。这一时期罗斯对拜占廷的贸易和战争促进了罗斯本身经济的发展和拜占廷文化对罗斯的渗透。

十世纪末,在罗斯与拜占廷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便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957年,基辅大公伊戈尔的遗孀奥丽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廷皇帝。奥丽加的美丽使拜占廷皇帝一见倾心,他向奥丽加求婚,但奥丽加回答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要成为基督徒还需要洗礼。洗礼后,通过引用基督教教义,她又巧妙地摆脱了婚姻。

奥丽加是接受基督教的第一个基辅大公,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也皈依了基督教。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费拉基米尔当上了基辅大公之后考虑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涅斯托尔在《往年记事》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费拉基米尔专门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考查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向他报告说“伊斯兰教徒没有欢乐,还是禁酒主义者。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等等。”费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也有不足,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斋戒。相比较而言,一个使团成员说,拜占廷的东正教教堂里能见到人间罕见的光辉和壮丽。于是,费拉基米尔决定以基督教为罗斯国教,并娶拜占廷的安娜公主为妻。

拜占廷帝国信奉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合一。帝国皇帝就是最高政治首脑,也是最高的宗教首脑。教徒们被要求敬畏上帝同时崇拜大公。接收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共同的宗教把罗斯与拜占廷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大批拜占廷神父的到来和罗斯的基督教化过程,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葛新生)“在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以后,罗斯已经就被纳入欧洲文明之中。但是在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后,欧洲文明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使用拉丁文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随着拜占廷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大批到来,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廷的宗教艺术,到处建起了拜占廷风格的教堂。到十一世纪,众多葱头式的圆顶在罗斯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当时一个编年史家把基辅称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罗斯统一文字的使用也是与接受基督教密不可分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一种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文献、以及宗教著作被引入罗斯,同时传入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制造技术以及书籍的装订技术。这些都对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民族语言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统一的文字后,罗斯人自己编写和创作的历史、宗教、政论、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

基辅罗斯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依照拜占廷的模式形成中央集权。基辅大公把土地分给封邑王公,对于大公之位的继承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到十二世纪时基辅罗斯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

十一世纪中期以来,频繁不断的封建战争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十字军东侵,引起世界贸易主干线的改道,又使罗斯特别是基辅丧失了往昔的有利地位。但对于罗斯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206年,在亚洲的腹地,一个蒙古国家诞生了,于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蒙古人的征服以最为迅猛和激烈的方式,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

1223年5月,蒙古军同罗斯军决战于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人战败,蒙古人进军伏尔加河东岸。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罗斯东北部,接着又占领费拉基米尔,并向诺夫哥罗德进军。1240年,率军攻占了基辅,并准备远征西欧。1242年远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捷克战败后,率军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金帐汗国,定都萨莱,从此开始了蒙古对罗斯长达240多年的统治。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只保留各公国的封建政权,给各王公颁发封造,即治理公国的证书,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称臣纳贡,并负担军役。金帐大汗自以为这样一来统治很得意,实际上,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蒙古入侵后,罗斯经济遭到了破坏,十四至十五世纪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逐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成为完成统一的中心。莫斯科周围农业发达,莫斯科河河运便利。在过境贸易中,不仅可以征收大批捐税,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成了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大公在领导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按照蒙古的方式发展其军事、税收、土地和政治制度。十四至十六世纪,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新生)“十四到十六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加强了它的东方化趋势。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于是形成了绝对服从君主和忠于东正教的信仰的社会意识,而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军工领地制和劳役制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终于成为对罗斯国家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从金帐大汗那里得到了费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册封,他一面贿赂讨好金帐大汗以获取信任,一面用武力和征税削弱其他公国,他的那些继承者们也如法炮制,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势力不断增长。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罗斯最终摆脱了外族奴役的羁绊。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此时,罗斯的疆界已是北达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分支,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继位。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20集  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公元七世纪初叶,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气势磅礴的征服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就摧毁了波斯帝国,重创拜占廷帝国,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那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加快,部落之间为争夺有限的水源、牧场和生存空间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外来侵略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更加剧了危机。六至七世纪之交,在阿拉伯半岛,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尖锐激化,孕育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出现了,它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属古莱什部落的哈希姆氏族,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又称象年。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很不幸,幼年丧失父母,做过牧童,12岁开始随骆驼商队长途跋涉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经商。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上有着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容易思考天、地、神、人这种关系,崇拜月亮、星星、水源、祖先。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论对解决当时的队拉伯半岛上出现的部落之间的这种混乱和血亲复仇等等,对结束这样一种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早年的经历使他见多识广,也养成了乐观豪爽、慷慨仁慈、坚忍不拔的性格。不久,穆罕默德与赫蒂彻结婚,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社会与人生,他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里静思默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宣称,安拉派天使宣告他为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由此产生。

穆罕默德传教初期,信徒很少,大多属于贫苦阶层的人和奴隶,他们成为信主独一的首批穆斯林。当时,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的贵族,是麦加最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代表人物是艾卜·苏福扬。这些人担心宣传伊斯兰教会贬低传统的部落神,会破坏麦加这个神圣的宗教中心的地位,会影响他们从朝觐及集市贸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害怕穆罕默德提出的教义和伦理道德观念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很快,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活动遭到残酷打击。伊斯兰教处于被扼杀的危险境地。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决定迁往麦加北部的叶斯里卜城。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达叶斯里卜,叶斯里卜改名麦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这一年被定为回历的纪元,这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穆罕默德从一个麦加的普通市民和商人转变为麦地那公认的领袖。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创建了乌玛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权,真主是最高权威,穆罕默德以真主的名义行使职权。乌玛的建立打破了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并号召应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以教胞和睦代替血亲复仇,同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和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多次较量,麦加贵族终于接受了伊斯兰教。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进入麦加城,捣毁克尔白神庙中的偶像,只把一块玄石作为圣物保留下来。不久,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纷纷派遣代表团觐见先知穆罕默德,表示愿意抛弃偶像崇拜、皈依伊斯兰教,由此,阿拉伯人开始向着统一的道路迈进。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圣战的不断展开,阿拉伯人便以统治民族的姿态登上了中东的历史舞台,古老的中东跨入了崭新的时代。之后不久,这个阿拉伯荒岛好像着了魔一样,突然变成了英雄的苗圃,以哈立德为代表的大将们在伊拉克、波斯、叙利亚和埃及各战役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可以跟汉尼拔·亚历山大和拿破化的战果媲美。

当阿拉伯人开始崛起时,北方的强邻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却在长期的互相厮杀中势力衰微。哈里发一词的意思是穆罕默德的继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出现了四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欧美尔、欧斯曼和阿里,他们相继掌管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达29年之久。除欧美尔外,都是经过协商选举产生的,伊斯兰教日益受到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这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呢,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处于部落制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支军队,每一个部落民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部落民自幼习武、骁勇善战;第二点呢,是分享战利品的刺激,古老经规定,在作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五分之四是分给前方的战士,五分之一是分给后方的,那么这种政策对前方作战的将士,是很大的鼓舞;第三点呢就是为主道而战的这种精神,根据古兰经,为主道而战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在战场上穆斯林们作战常常是勇往直前。”

在圣战的旗帜下,在分享战利品的鼓励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涌向周围地区。征服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人眼中,这里到处是牛奶、蜂蜜,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令人神往。

638年,享誉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和名将阿慕尔指挥穆斯林军,大败拜占廷军,占领整个叙利亚。

接着,阿慕尔又把扩张浪潮推向素有拜占廷帝国的粮仓之称的埃及。642年,他兵抵亚历山大城,拜占廷军败走。亚历山大城是穆斯林征服的最大的城市,久居半岛的阿拉伯人从未见过如此精美壮观的宫殿、教堂,巍然屹立的灯塔,以及蜚声世界的恺撒庙、方尖碑等。占领埃及后,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亚和突尼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在征服活动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个地方的时候,给对方做出三种选择:凡是直接皈依伊斯兰教的,那么就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税、土地税;如果要立约投降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到穆斯林的保护,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须要缴人丁税、缴土地税,不过这个税比起在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那个税轻得多;既不皈依伊斯兰教也不立约投降,这种情况下呢才进行武力讨伐。”

拜占廷帝国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的同时,千年古国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两军在嘎底西叶决战,波斯军战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征服者的战利品,651年,波斯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强大的感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他们士气高昂,加上对被征服地区采取的轻赋政策和宗教宽容政策,从而争取了不少入教者。仅仅20余年,不仅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且将势力扩展到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

公元661年,倭玛亚王朝创立,定都大马士革。王朝采用世袭制,传到14代哈里发,历时89年。倭玛亚王朝的创始人穆阿威叶出生于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曾说,用鞭子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宝剑;用舌头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鞭子。他创建的阿拉伯正规军多线出击。东方战场上,穆斯林两路大军,一路指向印度,一路指向中亚,以锐不可当之势相继征服了基尔河流域,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其势力直达中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大军所经之处,伊斯兰教广为传播,大大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

北非和西班牙战场上,穆斯林军击败了罗马人,征服柏柏尔人,席卷整个马格里布。

711年,塔里克率远征军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登陆后又长驱直入,攻占西哥特首都托莱多,推翻西哥特王国。之后,阿拉伯人又北上越过比利牛斯山攻入法兰西境内,遭到法兰克人的顽强抵抗。

732年图尔战役中,阿拉伯轻骑兵被法兰克重装步兵击败,图尔成为阿拉伯人北进的极限。

至八世纪上半叶,一个阿拉伯大帝国最终形成,其疆域远远超过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与雄居东方的大唐帝国相比。

在这庞大的帝国境内,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倭玛亚王朝仿效拜占廷,设部务大臣,对各地实行分省治理,各省总督由哈里发任命,帝国还建邮政局、设驿站、配良马,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马立克在位时,下令统一文字、币制,以阿拉伯文为官方通用文字,这些开明的举措,加速了阿拉伯语化和伊斯兰化进程。

倭玛亚王朝的盛极而衰,原因是皇室贵族的穷奢极欲和专制压迫,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忿恨。什叶派人、阿拔斯人和波斯呼罗珊人三股势力的联盟摧毁了倭玛亚王朝的根基。750年倭玛亚王朝灭亡。

阿拔斯王朝始建于750年,灭于1258年,历经500余年、37代哈里发。以曼苏尔、哈伦·拉希德和麦蒙三位哈里发最为著称。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史上的鼎盛时期,与以前不同的是,阿拔斯王朝时代,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因素,绝大多数哈里发的身上,流淌着异族人的血液,国家军政大权常常操纵在异族人手中。阿拔斯王朝的前10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751年,在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达罗斯同大唐帝国交战结果击败唐将高仙芝,随高仙芝西行的杜环,被阿拉伯人俘虏后,在巴格达一带居住了11年,还撰写了《经行记》一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伊斯兰教的仪式和教规,描述了阿拔斯王朝初期的繁荣景象。另一些被俘的士兵是唐王朝从民间征来的造纸工匠,从此,中国的造纸术开始西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曼苏尔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缔造者,他采取开明、宽容政策,允许非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存在,为阿拉伯民族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

建都巴格达后政治中心东移,伊拉克取代了叙利亚,成为哈里发国家的中心。东方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波斯文化,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拔斯王朝的典章制度,无不打上了波斯化的烙印。

阿拔斯王朝的前期,帝国经济实力雄厚,手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的规模及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中国的水、陆贸易十分活跃,其中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新疆取道中亚、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到地中海东岸。漫漫长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队络绎不绝,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商队穿梭往来,驼铃声不绝于耳。

从九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走向衰落。第8任哈里发在阿拉伯和波斯军之外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人为主体的近卫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以后,出现了突厥军人当政,哈里发大权旁落的局面。有两任哈里发甚至被挖掉眼睛,沦落为街头乞丐。王朝后期,地方势力割据为王,出现了大大小小独立和半独立的王朝,尤其是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和西班牙的后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势不两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加剧了基督教世界跟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也加剧了它们的对立,这是伊斯兰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对立,也激起了广大穆斯林这种宗教情感。所以当时萨拉丁在反击十字军东侵的时候,提的口号就是保卫伊斯兰。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就是加速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十字军东侵沉重打击了阿拔斯王朝,此后,蒙古人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末代哈里发被马踏死,阿拔斯王朝灭亡。蒙古人攻克巴格达后,伊斯兰世界处于历史上最困窘的时期。西班牙穆斯林虽经顽强拼斗,最终仍退出了安达卢西亚,只有埃及阻止住了蒙古人和十字军的入侵,而勉强保存着伊斯兰帝国文明的余辉。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1453年,奥斯曼人攻克君士坦丁堡,现称为伊斯坦布尔,实现了穆斯林数世纪以来的夙愿,并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他们继续扩张,控制了北非、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地区。到十六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从多瑙河的布达佩斯至尼罗河的阿斯旺,从幼发拉底河和伊朗中部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形成地跨亚、非、欧的幅原辽阔的伊斯兰大帝国。

然而十六世纪末,欧洲群雄并起,奥斯曼帝国却走向衰落。当这个庞大的帝国步入近代时,面对欧洲列强的扩张和进攻已无力召架,沦为西亚病夫,而帝国的衰落也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衰落。

圣训中说,求学乃我男女穆民之天职,知识是我们沙漠中的朋友,它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帮助我们度过苦难。

(伊朗古籍学家巴罗姆·埃·朗克)“穆罕默德说,去学习知识吧,即便是远在中国。在过去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然而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去寻找科学,即便是远在中国。”

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繁荣,而历代哈里发重视知识,奖掖科学的政策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830年,哈里发麦蒙创办著名的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不惜重金延聘人才,著名翻译家侯奈因是景教徒学者,被任命为馆长,他翻译的著作麦蒙胧按照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相酬谢,于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印度、波斯、希腊典籍纷纷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丰富的科学知识、文化思想一经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发明、创造,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沟通了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遣张骞出征西域,为汉朝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人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然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帝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且许多蛮族的首领掌握了军事大权,往往有废立皇帝的权利,因此当罗马帝国最后在公元四世纪末期已经衰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承受不住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这种大股蛮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会有很多帝国内部的蛮族军人和老百姓起而响应,因此他们这次把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召进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给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和军队以致使的一击。”

罗马人已丧失了作为公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古典文化的理想和光荣已经黯然失色。

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帝国基督教会议,并皈依了基督教。他还将首都迁到原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也未能挽回罗马帝国趋于分崩离析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形成了西进的洪流汹涌而来。

四世纪末时,这一来自东方的洪流被迫向东西欧推进且来势凶猛。他们由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一些独立的部族组成,并且给了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许多这种被迫的迁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入侵并不奇怪。比如,东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入侵,便逃入另一支日耳曼人、西哥特人的住地,同样逼迫较弱小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土。西哥特人的首领请求罗马帝国让他们作为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以南地区,而罗马帝国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迁徙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使西哥特人立即陷入饥饿之中。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的罗马长官对他们欺压虐待,并借机将他们中许多人掠卖为奴隶,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反抗。由于罗马军队人心涣散又丧尽民心,西哥特人一路攻掠,于376年在阿德里安堡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中也出现了一位富有野心和才干的领袖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利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时机,395年开始进军希腊地区,401年又转而进军意大利。在数次战役之后,西哥特人在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并洗劫了罗马,随即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最后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阿拉里克不断进攻意大利的时候,西罗马帝国一片混乱。一些在高卢即今天的法国、大不列颠、莱茵河作战的军队撤回,有的战败而溃散,有的甚至反叛。

公元406年,大批从东北欧涌来的日耳曼部落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一道,陆续越过结冰的莱茵河涌入高卢,经过数年攻掠后进入西班牙。

苏维汇人占据了西班牙的西北部以及葡萄牙,汪达尔人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非洲北部,然后一路东进,在439年,占领罗马帝国北非首府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经常渡地中海侵袭意大利,455年攻陷罗马城,像阿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军队,在45年前所做的一样,再次将罗马城掠劫一空。

与此同时,将日耳曼人驱入罗马帝国的匈奴人也没有停下脚步,434年左右,匈奴人各部落在一位最强悍的首领阿提拉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巴尔干半岛、意大利、高卢四处攻掠。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在那个时代正处于由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从农业社会学到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他们却有农业社会不具有的优势,他们掌握了当时最快的机动方式——骑马和最致使的武器——弓箭。另外,他们是可以讲整个部落是全民皆兵、全民作战。因此,一旦像中国的西晋王朝和罗马帝国处于衰败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能力应付匈奴人和日耳曼人,这种集中的迅速的和可怕的袭击。”

匈奴人的凶猛残暴令欧洲人人恐惧,阿提拉被称为上帝这鞭。他们的侵略使罗马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只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终这支不太可靠的联军于451年在高卢北部的沙龙击败了阿提拉的来犯。

此后,又有一些日耳曼人部落逐渐迁徙、定居、建国。

勃艮第人在五世纪从东北欧渡过莱茵河后在高卢东南部定居,建立了勃艮第王国。

昂格鲁人、撒克迅人、朱特人则乘罗马军队从不列颠岛撒出、凯尔特人内争之机开始登陆不列颠岛,驱逐凯尔特人,迫使他们进入威尔士、苏格兰和布列塔尼。

此时的西罗马皇帝龟缩在意大利拉温那的小朝廷里,由日耳曼人军事长官操纵废立。公元476年,军事长官奥多维克废掉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幕卢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但是不久,定居于巴尔干半岛的东哥特人在其首领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进军意大利。经过5年苦战,他们消灭了奥多维克,占领了意大利,建立起东哥特王国。

杰出的日耳曼斗士克洛维于486年,在高卢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接着征服并占领了高卢南部。到511年,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已据有大部分高卢和莱茵河两岸地区。克洛维建立了一个沿续两百多年的墨洛温王朝,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日耳曼人储国中最强大巩固的国家。

然而,幸存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并没有放弃光复旧地的梦想。527年野心勃勃而富有才智的查士丁尼登上帝位,他以消灭日耳曼人国家、恢复罗马帝国旧日疆土为已任。533年他乘汪达尔王国内乱之机,派战将贝利撒留率军渡过地中海登陆北非。贝利撒留派经验丰富的军队经过激战灭亡了汪达尔王国。535年,查士丁尼又借口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派贝利撒留率领大军攻入意大利,可是东哥特人没有轻易屈服,意大利民众也不欢迎东罗马帝国的专横统治。经过20年的反复征战,弄得意大利遍地荒芜、民不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拜占廷人对哥特人、汪达尔人的胜利占领意大利和北非是短暂的,但是它最大的影响是在意大利方面,它使罗马教皇摆脱了不信罗马正统教会的东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威胁,这样罗马教皇就在意大利中部逐渐巩固了他的阵地,趁着拜占廷帝国势力衰微,罗马教皇的势力在意大利就膨胀起来。另外,拜占廷战胜东哥特人,实际又没有能完全征服意大利,给意大利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使意大利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这对后来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兴起和罗马教会势力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东罗马帝国直到554年才征服了东哥特王国,幸存的人被迫迁出意大利。查士丁尼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同年,东罗马帝国又占据了西哥特王国,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小块地区。但是,即使这样的残梦也不长久。

公元568年,伦巴德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很快就占领了刚被东罗马收复的意大利。随着伦巴德人的迁徙,从遥远的东亚大漠西迁的阿瓦尔人,此时终于进入了欧洲。他们迫使在第聂伯河到维斯杜拉河之间的斯拉夫各部落向西向南迁徙,进入日耳曼人已迁走的地区。

斯拉夫人在劫掠之后就返回多瑙河北岸,后来随着其势力和不断增大,便越过多瑙河与东罗马军队直接作战。他们大批进入了巴尔干半岛,那里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斯拉夫化了,并形成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国家的雏形。

601年,斯拉夫人与东罗马军队交战。在626年,甚至围攻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后来在多瑙河附近的潘诺尼亚定居下来。

而由亚洲迁徙而来的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混合形成的保加利亚国家,开始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和心腹之患。

七世纪还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版图的大事,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感召下走出了家园。从622年起,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征服了西亚、北非地区,最后攻占了西哥特王国的西班牙,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缩小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一隅。波斯的萨珊帝国被队拉伯人完全征服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逐渐形成了。

伊斯兰教崛起之后,欧洲也出现了一次建立帝国的尝试。原处于欧洲西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在751年由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后,这个王朝的第二代国王查理曼,开始了全欧洲的征服。中欧的巴伐利亚萨克森诸部落、高卢南部的勃艮第、阿奎丹地区,都被其并入帝国之内。

800年,查理曼已成为欧洲最强有力的君主,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似乎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又将出现。但843年,他的孙子将帝国三分,构成了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大约在九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的七国也初步统一,而有了全英格兰的观念。

在欧洲的另一端,基辅罗斯国家也由诺曼人留里克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方)“我觉得这次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虽然是造成了一些可怕的后果,但也是社会进步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时无论是中国的东汉到西晋,还是罗马帝国,使原有的社会制度都处于崩溃和衰败的情况下,经济凋敝、内战频仍、人口减少,造成后来新的国家的、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经济和新的人口构成的一个大分化、大改组,往往在这一段可怕的时期过去以后,会出现人口的更大量的增长,新的更强盛的帝国,这段亚欧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这样,就在中国由汉朝到唐朝,这两个盛世的历史中间期,欧亚大陆及北非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古代国家与古典文化,经历了大分化、大重塑。中古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新布局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17集  西欧封建国家

公元800年圣诞节的清晨,罗马城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将是一个被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天,因为一个庄严的时刻即将来临,一位伟大的君主将在这里戴上罗马皇帝的桂冠。罗马能享此殊荣,皆因它曾是昔日强大帝国的中枢。虽然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罗马城雄风不再,但它负载的古典文明遗产使其依旧光彩夺目。

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诸封建王国的日耳曼人,不但不会无视罗马的存在,反而要千方百计地亲近它,让这座文明灯塔为自己生光增辉。

迈进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是法兰克国君查理,他是当时西欧最当之无愧的统治者,他统治的法克王国是五至九世纪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历史上尊称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那么他是如何成为中世纪的一个伟大领袖的呢?法兰克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王权利的形成又有哪些影响呢?

西罗马帝国早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最终冲垮了它,把西欧历史带进了中世纪。

进入帝国版图的日耳曼人,尚未完全脱离部落组织,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罗马,因而他们在摧毁帝国这一政治实体的同时,也几乎摧毁了帝国的制度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广林)“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向南迁徙的这个日耳曼人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小王国,那么这些小王国,西方学者把他们称之为蛮族王国,也就是BarbarianKindoms,那么这些小王国之间战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当时整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蛮族大迁徙,往南迁以后,整个社会、整个西欧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无秩序的这样一种政治格局。那么这些蛮族小王国他们之间当时既没有固定的疆界划分,也没有我们现代人讲的这样一种国土统治的概念,哪儿有财富、哪儿能扩展自己的势力,就是这两个目的。那么当时后来在这些小王国中间崛起的就是有名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克洛维,在五世纪末皈依基督教,成为罗马教会的保护人,实现了法兰克统治者与罗马教会在政治、宗教方面的合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克罗维的子孙大都软弱无能,致使大权落入负责宫廷事务的宫相之手,国家分裂日甚一日。七世纪后期,法兰克在宫相查理·马特的领导下得到振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后,不再满足于这一职位,而是谋求国王的桂冠。他于751年废掉早已成为傀儡国王的克洛维的后代,登基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71年,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成为日后威震西欧并赴罗马城接受加冕的查理大帝。查理登上历史舞台,把法兰克的国势推向极盛,西欧中世纪初期的政治形势随之大为改观。在46年的统治期间,他发动了50多次战争。

公元800年左右法兰克的版图,已大体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西欧大陆统一于查理的权利之下。查理的赫赫武功重新激活了一度随罗马帝国一同消失的西欧一统的政治理念。罗马人从查理身上看到了统一、和平和稳定的前景,看到了罗马帝国的复兴,他们视查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查理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巩固他的大帝国,而且其卓越的内政管理才能使他作为一个大政治家而绝非一个武夫留名青史。然而帝国各地尚不存在有机的经济社会联系,部族纷杂、矛盾甚多,因而查理一死,国家很快就名存实亡。虽然如此,作为西欧最重要的封建国家,查理帝国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西欧封建制度,由此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基础。

查理帝国对欧洲后来的历史道路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把欧洲之父的荣誉授予了查理曼。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合约,称《凡尔登合约》。它将加洛林帝国正式分成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中法兰克三部分。东、西法兰克在十世纪分别演变成德意志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然而,拥有意大利半岛的中法兰克在中世纪却没有发展出一个名实相符的意大利国家,作为国家的意大利始于近代。

五世纪到六世纪之间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不列颠的面貌。五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人的几个分支,如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等从大陆渡海迁往不列颠,拉开了英国历史舞台上罗马军团退出后的第一幕——盎格鲁、萨克林时期。

至七世纪初,日耳曼人在岛上建有大致七个主要国家,他们互相争雄,演出了小国争霸的一幕,其中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威塞克斯先后争雄,在七至九世纪各领风骚,形成交替称霸的历史局面。

九世纪威塞克斯扫平诸国,一时称霸全英,英吉利王国由此形成。威塞克斯称霸时期也是不列颠开始不断遭受北欧海盗的一支丹麦人的侵袭的时期,丹麦人擅长航海、勇猛彪悍,驾船而来,洗劫近海,威塞克斯著名国君阿尔夫雷德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广林)“那么在英国封建政治史上,阿尔夫雷德是一个杰出的君主,阿尔夫雷德他在位的时代就是871年到901年,那么阿尔夫雷德在这方面对抵抗丹麦人对英格兰的入侵和占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丹麦人在对英格兰进行掠夺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地占领了诺森布里亚、东央格里亚乃至英国的西南部地区。那么这些地区,丹麦人在占领这些地区以后,就在这儿定居下来,然后斯堪地那维亚的丹麦人还不断地向英格兰涌来。878年阿尔夫雷德率领的军队在阿丁根战役中重创丹麦人的军队,那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那么不久丹麦人的海盗船队又遭到了海上大风暴的袭击,大量的海盗船几乎是全军覆没,所以这样一来就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阿尔夫雷德迫使丹麦人在886年订立了条约,订立的条约就是划界而守,在泰晤士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都归阿尔夫雷德所在的威塞克斯王国统治,而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仍然让丹麦人居住下去。”

但是由于丹麦人仍不断从其占领区入侵,并于十世纪迫使麦西亚纳金求和。此后,在一个时期内成为英格兰人被普遍征收、交纳给丹麦人以维持和平的丹麦金。十一世纪下半叶,丹麦人克努特当了英格兰的国王,建起英国历史上一个丹麦人王朝。1042年以后,威塞克斯王朝重新掌权,但20多年后再次被外敌诺曼人征服。

在一些西方史学家的笔下,五至十一世纪的西欧是黑暗时代,不仅西欧的经济文化落后而且国家也比较原始,当时根本不存在近代政治学意义上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国栋)“中世纪初期,西欧社会可以说是一片混乱,那么当时的国王、大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不得不蓄养一批武装家丁。最初,这些主人是给这些家丁提供衣食装备,那么后来就赐给他们一块土地,这个土地就叫封土,那么接受土地的这些人就叫做封臣,授予土地的这个主人就是封君,这样封臣和封君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隶属关系,双方是互有权利和义务的。”

封臣效忠封君,同时在自己的封地上握有各项大权。封君保护封臣,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基于这种制度,整个西欧封建主阶级构成一个包含高低不同阶级的等级集团,按封建法理,国王位于等级的最高一级,是最高领主。

在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时代,王室的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领主掌握经济和政治大权,他们仅对其直接封君承担义务,即便是国王的直接封臣,也往往控制不了他的所有土地,当时一个公爵或伯爵的权势超过国王并不少见、也不奇怪,如法国早期的国王其领地只有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地区,而诺曼底公爵、阿奎丹公爵和安茹伯爵等大贵族的领地却超过国王。尽管他们在法理上是国王的封臣,但实际权势却在国王之上,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各级领主都在为扩大权势或保卫领地挥剑舞刀。

史学家通常用领主、骑士和城堡,描述十一世纪以前西欧的社会政治面貌。城堡既是领主的军事要塞也是他们的住所,这些阴森森的高大建筑物不仅建在地势险要之处,也在平坦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在那些最混乱的年代,城堡中领主的卧室里还有他的战马和武器,时刻准备策马出战、冲锋陷阵。

时间推进到十一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政治形势逐渐稳定下来,封建国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国日渐步入各具特点的发展轨道。

英国和十世纪后期开启其封建国家历史的法国,先后开始了加强中央权力的进程。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不列颠,夺取英国王位,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王国。威廉以后的几代英王继续推行强化王权的措施,但也不断遭到大贵族的抵抗,十三世纪后半期,英国国会形成,至此英国建立了等级君主制。

法国加强王权的斗争,到十三世纪末取得明显成效。此时法王已能控制法国大部分领土,其物质力量不是任何一个贵族所能比拟的。

1337至1453年,英法两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即百年战争。法国成为双方长年厮杀的战场,烽火经年,兵燹频生。严峻的挑战唤起了法兰西人民的危机意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贞德,在法国岌岌可危的时刻挺身而出。她面见法国王太子,请求速救被围困的奥尔良,她用自己的感召力和坚定的信念鼓舞群众勇抗强敌,并亲率人马成功解救了奥尔良。贞德最终被一个法国大封建主俘获,转交给英国人后被判处了火刑。贞德的不凡事迹说明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日渐增长,国家发展已开始具有民族基础。百年战争以法国获胜告终,战后王权进一步增强。虽然以后法国王权的发展道路颇为曲折,但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西欧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

英国在百年战争后爆发了残酷的内战,统治集团内部拼死较量的结果,是将都绎王朝推上政治舞台。新王朝的统治,将英国推进到绝对君主制阶段,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王权发展到了高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国栋)“可以这样讲,伊丽莎白女王也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她是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位著名的国君,在英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她统治英国45年。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她的政绩,一是加强了专制王权;二是鼓励了英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三是给当时的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给予沉重打击,初步确立了英国在海上的优势。所以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伊丽莎白可以说在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在政治家。”

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的国家发展道路。936年雄才大略的奥托继承王位,他兼采文武政策,制服了各大公爵,建立起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权。随后奥托东征西讨,扩充疆土961年奥托发兵南进,占领北意大利,第二年,罗马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为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诉说着一个梦想,它号称是加洛林帝国的直接继承者,要延续罗马帝国的荣耀,高举西欧一统的理想大旗。但事实上,神圣罗马帝国仅是个空名,而且作为帝国主体的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也不是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奥托以后的德国统治者,没有继承奥托所建立的强大王权,却接过了他那扩张的政策,他们与法国就德法交界地盘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18集  拜占廷帝国

在罗马尼亚的一座东正教教堂里,有一幅古老的壁画:风烟滚滚、战火连天,人们好像能听到炮声动地喊杀震天。画面表现的是1453年5月29日那场激烈的战斗,那是一场实力相关悬殊的战斗,6000守军面对的是20万人的攻城部队,后者是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中午时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旗帜插上了城楼,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了,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拜占廷帝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数百年后,学者们在大量文献中发现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拜占廷帝国辉煌的岁月和灿烂的文化,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在欧洲中古时期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没有人自称为拜占廷人,也没有任何国家被称为拜占廷帝国呢?现在请与我们一起去发现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这个名称是十六世纪以后的学者们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而沿用古城拜占廷的名称。以便将她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相区别。

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人们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其疆域曾经囊括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其政治中心始终在君士坦丁堡。今天,沿伊斯坦布尔海岸高耸的残破城墙,无言地述说着她昔日的光荣,讲希腊语的地区构成了拜占廷帝国的主体,所以希腊语在七世纪以后成为是拜占廷的官方语言。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击败争霸对手李锡尼统一帝国后,下令在博斯普钽斯海峡西侧古希腊人建立的城市拜占廷兴建帝国东都新罗马,他亲自挑选城址,圈地设标。君士坦丁调集数万士兵、民工、模仿故都罗马兴建新都,同时将帝国政府迁往新罗马。当时,人们便将新罗马改称为君士坦丁堡。后来君士坦丁堡逐渐发展成为人口多达百万、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的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集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拜占廷帝国统治者为了能够在晚期罗马帝国普遍混乱和动荡中找到摆脱危机和维持统治的形式,自觉或不自学地进行多种社会改革的尝试,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成为其中突出的代表。

查士丁尼是君士坦丁的出色继承者,他于公元527年登上皇位。他励精图治,推行全面的社会税制改革,他还下令编撰了罗马民法大全。在有效地抵御了波斯人从帝国东面发动的入侵后,向西地中海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灭亡了汪达尔、东哥特这两个日耳曼人王国,使地中海几乎再度成为帝国的内海。

但是,拜占廷统治者企图在罗马帝国旧框架内建立新秩序的努力最终遭到失败,查士丁尼连年征战耗费掉大部分国力和人力,在他去世后,西亚、北非地区很快丧失。

将近半个世纪期间,拜占廷帝国内外交困、政变不断、外敌入侵、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公元610年,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希拉克略称帝,他于十月秋高气爽之时入主群士坦丁堡,揭开了拜占廷帝国历史新的篇章。

皇帝希拉克略面对敌强入侵、四面告急的形势,大胆突破陈规旧习,推行社会改革,在帝国东部地区首先施行军区制,加强各军区首脑、将军的职权,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缓解外敌入侵的危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拜占廷帝国以农兵和小农为核心力量的农业得到发展,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库日益充盈,希拉克略就是凭借着东部军区提供的军力发动对波斯人的战争。

军区制改革为拜占廷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国力在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马其顿王朝是在前几代王朝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它目前这种非常鼎盛的状态,一个是在它的经济上它继续推进了军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使得整个帝国在军区的发展上,特别是在小农的发展上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另外,在政治上,这个王朝空前的稳固,特别是王权得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的分裂势力斗争当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那么在内政方面取得的胜利,在对外方面就表现出在政治上、在战争方面、在对外扩张方面节节胜利,在这个时期,整个帝国的军队实际上,在周边地区取得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扩张,这就为它的内政的进一步的稳固,提供了一个基础,也就是创造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王朝所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复兴运动,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马其顿文艺复兴。”

拜占廷帝国存在了1100多年,长期处在战争状态,她所有的近邻都曾在不同时期与她交过战并威胁到了她的生存。但每当最需要的时候,杰出的拜占廷领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并挽救这一生命力顽强的帝国,瓦西里二世就是这样的一个领袖。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瓦西里二世是拜占廷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皇帝,在拜占廷历史上大约有上百个皇帝,那么在这些皇帝当中,像君士坦丁一世、查士丁尼一世、希拉克略一世、瓦西里二世这都是非常突出的君主。那么作为一个君主,如何来评价他的好与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史学问题,但是我们从他的业绩上看,可以看出来他实际上在拜占廷帝国这个时期的鼎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方面就是他可以放弃自己过去的那种贵族帝王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帝国的治理;另一方面他赋有非常杰出的军事天才,这一点是其他帝王很少具备的。那么从他即位真正自己掌权之后,他实际上把过去拜占廷历史上所达到的那些成果都很好的继承下来了,比如说军区制、比如说继续复兴拜占廷时期的这些文化、比如说整顿军备,那么在这些方面他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评价他主要是从他获得的成绩上来看。”

但是,曾经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国危亡形式的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大量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军区制下,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中央集权抗衡,帝国还面临着许多其他考验。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加剧了拜占廷社会经济危机和军队兵源的枯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凭借实力向朝廷发难甚至发动内战。

内部的分裂瓦解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实力,使君士坦丁堡强大的城防工事不敌数千西欧十字军骑士的攻击,该城于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拜占廷帝国没有能够再恢复元气。此后,流落在小亚细亚地区尼西亚城的拜占廷帝国朝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重新夺取君士坦丁堡。但是,此时的拜占廷帝国政治四分五裂、中央集权瓦解、经济穷途末路、疆域不断缩小,沦为巴尔干地区的小国。到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拜占廷帝国走到了尽头。

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底蕴,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和地中海地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成为拜占廷文化发展的基础。拜占廷帝国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她占有国际商业的优势地位,工商活动极为活跃。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两洲,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的各类商品集散地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欧洲的首富。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拜占廷的对外关系是非常活跃的,因为在地中海这一地区,拜占廷文化、经济、政治一直在中世纪期间是处于中心位置上。那么它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继承了罗马时代中国和西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那么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两汉时期就已经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非常密切的人员、物质交流,那么到了拜占廷时期,实际上拜占廷被称之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说它是罗马帝国的东部,这个地区恰恰是处于和中国交往的有利的地方。从公元四世纪以后,拜占廷和中国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包括人员、技术、文化甚至包括游戏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拜占廷方面的资料和从中国古籍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的记载。”

(土耳其学者塞罕·贡戈尔)“小亚细亚或称作安纳托利亚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这一丝绸之路实际是许多条路形成的网,就直线看,中国与安纳托利亚这一地中海的主要港口。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土耳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沿途修建的漂亮的商队旅馆,这些十三世纪的建筑当时供商队停留之用,这些商队所携带的物品主要是产自中国的陶瓷、丝绸、纸张和许多其它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在回去的路上他们把金子运回东方,然而不仅仅是物品在东西方间的交换,还有观念、哲学、价值观念文化财产。”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从我们今天的视角去看历史,似乎感觉从中国到东地中海,并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在古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旅途。单程大体上需要4年的时间,如果双程就要8年的时间。有大量的史料证据表明,实际上在这个旅途当中要有大量的人员的损失,很多人实际上是有非常大的勇气去走这样一条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的进程当中,它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有从事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事经商的这种愿望,希望能够把远方的物资迅速地运到本地来。但是除了这种经济之外,实际上还有两国的当时的当权者的意愿,特别是中国的统治者,他们是希望把自己统治的权力能广博于天下。那么作为拜占廷的统治者,他们同样也希望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遥远的地区,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物质的交流、人员的交流已经加强了双方之间的理解,可是,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双方实际上理解的并不透,比如说像拜占廷人,他们认为中国人都可以活200岁,那么中国人认为所有的宝贝全部都来自于拜占廷,那么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但是他表明了一种良好的愿望,可以讲这种愿望是促使两大帝国之间人员、物质、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这种交往的持续不绝的这种动力。”

拜占廷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是圣索菲亚教堂,其宽广的大厅占地5000多平方米,巨大的半球形穹顶距离地面50多米高。这座高大的建筑由查士丁尼一世建造,作为一种生动的、具有国际性的标志,以反映拜占廷的强大,帝王和皇后狄奥多拉的威严。这一庞大的教堂及另外一些同时完成的耗资巨大的建筑给拜占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它的存在标志着拜占廷作为罗马帝国天然继承人的地位。这座六世纪的高大建筑至今耸立在伊斯坦布尔。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被重新命名为伊斯坦布尔。

作为圣智教堂的建筑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命令下被改成了清真寺,并在广场四角修建了四座尖塔,也称叫拜塔。它代表的拜占廷式建筑风格,影响遍及欧洲和西亚,在西欧和俄罗斯发展出新的变种。镶嵌画在拜占廷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利安教堂,保存着六世纪拜占廷镶嵌画,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好的拜占廷镶嵌画代表作。

拜占廷人吸收了基督教和东方文化的精髓,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注定将持续许多世纪。

基督教在拜占廷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专制皇权,任何有损于皇权的宗教活动都要遭到打击。

(土耳其学者 塞罕·贡戈尔)“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之间,在超过150年的时间里,在拜占廷帝国,即由拜占廷中央权力所控制的情况下,出现了毁坏教堂中所有肖像和偶像的现象。肖像和偶像作为古典时期和古典文化的遗产在基督教中继续保留,存在于古老的壁画和镶嵌画中,开始传输给人们教堂的知识、宗教的知识、福音书的故事以及耶稣和圣徒的生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只有少数人识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学习宗教的唯一途径。”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志强)“那么在经济上的这种不平衡,在政治上这种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必然引起世俗集团的仇恨,或者是从羡慕、嫉妒、发展到仇恨,这样的话就借着这样一个宗教内部的争论,发动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毁坏圣像运动,最终的结果实际上大家都看到实际上是把整个教会势力可以说是狠狠的打击了一下。”

(土耳其学者塞罕·贡戈尔)“教会与王室间的最大一次权力之争开始了,皇帝下令毁坏教堂里的所有肖像和偶像,只有十字架的标志留下,他们拆掉毁坏了教堂里的所有偶像、肖像、绘画、壁画和镶嵌画,只留下十字架的标志。”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前,拜占廷文化像火炬一样照耀着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她一直处于当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保持其较高的水平,因此在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中古欧洲发挥了积极作用。

拜占廷文化自九世纪即开始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发展,她对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衰落时期的拜占廷文化还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古典文明的素材,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注入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

拜占廷文化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近现代欧洲文化的桥梁,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第19集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每当人们看到现代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属于斯拉夫人的姓氏时,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斯拉夫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为何称之为斯拉夫?为何会产生如此众多、诸如柴科夫斯基、肖邦和托尔斯泰这样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追溯斯拉夫人的历史。

现今生活在维斯瓦斯流域的人们都知道斯拉夫始祖的故事:据说,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和罗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出外闯荡。

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波兰人。

捷克则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捷克人。

罗斯到了北方,于是有了后来的俄罗斯人。

尽管关于斯拉夫起源的传说在斯拉夫各民族中不尽相同,但是,种种传说世世代代支持着斯拉夫人同祖同宗这一理念。

然而,最新考古学的材料却表明古代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在第聂伯河、维斯瓦河流域即今天的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也不被叫作“斯拉夫人”而是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已经在史书中提到了维内德人,其中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最为著名。塔西佗提到的维内德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东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萨瓦河、东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维斯瓦河的地区。安特人在第涅伯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

公元六至七世纪,斯克拉文人发展迅速并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五至六世纪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由于民族迁移引发的争端频繁,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部落同盟,开始对拜占廷进行掠夺。他们虽然武器落后,只有盾和标枪,但是,作战时勇猛顽强、灵活机智。在逃避敌人追赶时,潜入水中,嘴上衔一根芦苇杆帮助呼吸令拜占廷人很头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新生)“随着外部世界对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了解愈深,那么维内德和安特人的称谓逐渐被斯拉夫所代替。那么斯拉夫是斯拉夫人的自我称谓,来源于斯拉夫语CΛOBΛ,即说话和语言的意思,那么斯拉夫就是斯拉夫人自认为相同的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斯拉夫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原来由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到了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已经分成了东、西和南三支,西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萨莫位于今天的波希米亚,持续了大约35年,据说是由一个法兰克商人于623年建立的。

约在公元830年时,大致在原萨莫国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大莫拉维亚。西部斯拉夫人的另一个早期国家是波兰,该国初建于十世纪后期,史称大波兰公国。梅什科当选为大波公国的第一任大公。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王国,公元680年定都普利斯卡,国王是阿斯巴鲁斯。这个国家是由来自亚洲的突厥族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建立的,后来保加尔人被斯拉夫人所同化。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是塞尔维亚王国,850年时建立,费拉斯蒂米尔为开国元勋。

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当代人称它为罗斯。罗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罗斯河一带的古斯拉夫部落的总称,因罗斯河而得名。传说罗斯人的首领叫做基伊,他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的都城叫做基辅。到九世纪初几乎半数的东斯拉夫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实现了联合。此时,建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的参与,加快了国家的形成。东斯拉夫人称来自斯堪地那维亚的日尔曼部落为“瓦良格人”。

九世纪中叶,罗斯部落间互相争斗不休,最后大家都厌倦了,于是互相妥协,他们派代表渡海到瓦良格人那里,请他们来管理和统治。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接受邀请,到诺夫属罗德当了王公。加冕之后他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向居民征收贡赋。留里克之后继承他的奥列格在882年南下征服基辅,并把统一国家的中心移到这里,这一年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瓦良格人介入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管理方法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贡赋的方法。这一时期罗斯对拜占廷的贸易和战争促进了罗斯本身经济的发展和拜占廷文化对罗斯的渗透。

十世纪末,在罗斯与拜占廷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便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957年,基辅大公伊戈尔的遗孀奥丽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廷皇帝。奥丽加的美丽使拜占廷皇帝一见倾心,他向奥丽加求婚,但奥丽加回答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要成为基督徒还需要洗礼。洗礼后,通过引用基督教教义,她又巧妙地摆脱了婚姻。

奥丽加是接受基督教的第一个基辅大公,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也皈依了基督教。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费拉基米尔当上了基辅大公之后考虑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涅斯托尔在《往年记事》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费拉基米尔专门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考查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向他报告说“伊斯兰教徒没有欢乐,还是禁酒主义者。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等等。”费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也有不足,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斋戒。相比较而言,一个使团成员说,拜占廷的东正教教堂里能见到人间罕见的光辉和壮丽。于是,费拉基米尔决定以基督教为罗斯国教,并娶拜占廷的安娜公主为妻。

拜占廷帝国信奉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合一。帝国皇帝就是最高政治首脑,也是最高的宗教首脑。教徒们被要求敬畏上帝同时崇拜大公。接收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共同的宗教把罗斯与拜占廷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大批拜占廷神父的到来和罗斯的基督教化过程,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葛新生)“在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以后,罗斯已经就被纳入欧洲文明之中。但是在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后,欧洲文明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使用拉丁文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随着拜占廷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大批到来,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廷的宗教艺术,到处建起了拜占廷风格的教堂。到十一世纪,众多葱头式的圆顶在罗斯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当时一个编年史家把基辅称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罗斯统一文字的使用也是与接受基督教密不可分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一种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文献、以及宗教著作被引入罗斯,同时传入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制造技术以及书籍的装订技术。这些都对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民族语言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统一的文字后,罗斯人自己编写和创作的历史、宗教、政论、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

基辅罗斯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依照拜占廷的模式形成中央集权。基辅大公把土地分给封邑王公,对于大公之位的继承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到十二世纪时基辅罗斯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

十一世纪中期以来,频繁不断的封建战争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十字军东侵,引起世界贸易主干线的改道,又使罗斯特别是基辅丧失了往昔的有利地位。但对于罗斯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206年,在亚洲的腹地,一个蒙古国家诞生了,于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蒙古人的征服以最为迅猛和激烈的方式,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

1223年5月,蒙古军同罗斯军决战于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人战败,蒙古人进军伏尔加河东岸。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罗斯东北部,接着又占领费拉基米尔,并向诺夫哥罗德进军。1240年,率军攻占了基辅,并准备远征西欧。1242年远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捷克战败后,率军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金帐汗国,定都萨莱,从此开始了蒙古对罗斯长达240多年的统治。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只保留各公国的封建政权,给各王公颁发封造,即治理公国的证书,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称臣纳贡,并负担军役。金帐大汗自以为这样一来统治很得意,实际上,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蒙古入侵后,罗斯经济遭到了破坏,十四至十五世纪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逐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成为完成统一的中心。莫斯科周围农业发达,莫斯科河河运便利。在过境贸易中,不仅可以征收大批捐税,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成了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大公在领导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按照蒙古的方式发展其军事、税收、土地和政治制度。十四至十六世纪,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新生)“十四到十六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加强了它的东方化趋势。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于是形成了绝对服从君主和忠于东正教的信仰的社会意识,而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军工领地制和劳役制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终于成为对罗斯国家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从金帐大汗那里得到了费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册封,他一面贿赂讨好金帐大汗以获取信任,一面用武力和征税削弱其他公国,他的那些继承者们也如法炮制,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势力不断增长。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罗斯最终摆脱了外族奴役的羁绊。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此时,罗斯的疆界已是北达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分支,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继位。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20集  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公元七世纪初叶,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气势磅礴的征服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就摧毁了波斯帝国,重创拜占廷帝国,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那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加快,部落之间为争夺有限的水源、牧场和生存空间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外来侵略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更加剧了危机。六至七世纪之交,在阿拉伯半岛,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尖锐激化,孕育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出现了,它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属古莱什部落的哈希姆氏族,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又称象年。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很不幸,幼年丧失父母,做过牧童,12岁开始随骆驼商队长途跋涉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经商。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上有着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容易思考天、地、神、人这种关系,崇拜月亮、星星、水源、祖先。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论对解决当时的队拉伯半岛上出现的部落之间的这种混乱和血亲复仇等等,对结束这样一种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早年的经历使他见多识广,也养成了乐观豪爽、慷慨仁慈、坚忍不拔的性格。不久,穆罕默德与赫蒂彻结婚,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社会与人生,他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里静思默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宣称,安拉派天使宣告他为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由此产生。

穆罕默德传教初期,信徒很少,大多属于贫苦阶层的人和奴隶,他们成为信主独一的首批穆斯林。当时,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的贵族,是麦加最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代表人物是艾卜·苏福扬。这些人担心宣传伊斯兰教会贬低传统的部落神,会破坏麦加这个神圣的宗教中心的地位,会影响他们从朝觐及集市贸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害怕穆罕默德提出的教义和伦理道德观念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很快,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活动遭到残酷打击。伊斯兰教处于被扼杀的危险境地。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决定迁往麦加北部的叶斯里卜城。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达叶斯里卜,叶斯里卜改名麦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这一年被定为回历的纪元,这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穆罕默德从一个麦加的普通市民和商人转变为麦地那公认的领袖。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创建了乌玛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权,真主是最高权威,穆罕默德以真主的名义行使职权。乌玛的建立打破了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并号召应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以教胞和睦代替血亲复仇,同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和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多次较量,麦加贵族终于接受了伊斯兰教。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进入麦加城,捣毁克尔白神庙中的偶像,只把一块玄石作为圣物保留下来。不久,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纷纷派遣代表团觐见先知穆罕默德,表示愿意抛弃偶像崇拜、皈依伊斯兰教,由此,阿拉伯人开始向着统一的道路迈进。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圣战的不断展开,阿拉伯人便以统治民族的姿态登上了中东的历史舞台,古老的中东跨入了崭新的时代。之后不久,这个阿拉伯荒岛好像着了魔一样,突然变成了英雄的苗圃,以哈立德为代表的大将们在伊拉克、波斯、叙利亚和埃及各战役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可以跟汉尼拔·亚历山大和拿破化的战果媲美。

当阿拉伯人开始崛起时,北方的强邻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却在长期的互相厮杀中势力衰微。哈里发一词的意思是穆罕默德的继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出现了四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欧美尔、欧斯曼和阿里,他们相继掌管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达29年之久。除欧美尔外,都是经过协商选举产生的,伊斯兰教日益受到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这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呢,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处于部落制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支军队,每一个部落民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部落民自幼习武、骁勇善战;第二点呢,是分享战利品的刺激,古老经规定,在作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五分之四是分给前方的战士,五分之一是分给后方的,那么这种政策对前方作战的将士,是很大的鼓舞;第三点呢就是为主道而战的这种精神,根据古兰经,为主道而战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在战场上穆斯林们作战常常是勇往直前。”

在圣战的旗帜下,在分享战利品的鼓励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涌向周围地区。征服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人眼中,这里到处是牛奶、蜂蜜,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令人神往。

638年,享誉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和名将阿慕尔指挥穆斯林军,大败拜占廷军,占领整个叙利亚。

接着,阿慕尔又把扩张浪潮推向素有拜占廷帝国的粮仓之称的埃及。642年,他兵抵亚历山大城,拜占廷军败走。亚历山大城是穆斯林征服的最大的城市,久居半岛的阿拉伯人从未见过如此精美壮观的宫殿、教堂,巍然屹立的灯塔,以及蜚声世界的恺撒庙、方尖碑等。占领埃及后,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亚和突尼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在征服活动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个地方的时候,给对方做出三种选择:凡是直接皈依伊斯兰教的,那么就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税、土地税;如果要立约投降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到穆斯林的保护,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须要缴人丁税、缴土地税,不过这个税比起在波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那个税轻得多;既不皈依伊斯兰教也不立约投降,这种情况下呢才进行武力讨伐。”

拜占廷帝国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的同时,千年古国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两军在嘎底西叶决战,波斯军战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征服者的战利品,651年,波斯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强大的感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他们士气高昂,加上对被征服地区采取的轻赋政策和宗教宽容政策,从而争取了不少入教者。仅仅20余年,不仅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且将势力扩展到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

公元661年,倭玛亚王朝创立,定都大马士革。王朝采用世袭制,传到14代哈里发,历时89年。倭玛亚王朝的创始人穆阿威叶出生于古莱什部落倭玛亚氏族,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曾说,用鞭子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宝剑;用舌头就可以得到的地方,我不用鞭子。他创建的阿拉伯正规军多线出击。东方战场上,穆斯林两路大军,一路指向印度,一路指向中亚,以锐不可当之势相继征服了基尔河流域,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其势力直达中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大军所经之处,伊斯兰教广为传播,大大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

北非和西班牙战场上,穆斯林军击败了罗马人,征服柏柏尔人,席卷整个马格里布。

711年,塔里克率远征军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登陆后又长驱直入,攻占西哥特首都托莱多,推翻西哥特王国。之后,阿拉伯人又北上越过比利牛斯山攻入法兰西境内,遭到法兰克人的顽强抵抗。

732年图尔战役中,阿拉伯轻骑兵被法兰克重装步兵击败,图尔成为阿拉伯人北进的极限。

至八世纪上半叶,一个阿拉伯大帝国最终形成,其疆域远远超过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与雄居东方的大唐帝国相比。

在这庞大的帝国境内,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倭玛亚王朝仿效拜占廷,设部务大臣,对各地实行分省治理,各省总督由哈里发任命,帝国还建邮政局、设驿站、配良马,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马立克在位时,下令统一文字、币制,以阿拉伯文为官方通用文字,这些开明的举措,加速了阿拉伯语化和伊斯兰化进程。

倭玛亚王朝的盛极而衰,原因是皇室贵族的穷奢极欲和专制压迫,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忿恨。什叶派人、阿拔斯人和波斯呼罗珊人三股势力的联盟摧毁了倭玛亚王朝的根基。750年倭玛亚王朝灭亡。

阿拔斯王朝始建于750年,灭于1258年,历经500余年、37代哈里发。以曼苏尔、哈伦·拉希德和麦蒙三位哈里发最为著称。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史上的鼎盛时期,与以前不同的是,阿拔斯王朝时代,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因素,绝大多数哈里发的身上,流淌着异族人的血液,国家军政大权常常操纵在异族人手中。阿拔斯王朝的前10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751年,在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达罗斯同大唐帝国交战结果击败唐将高仙芝,随高仙芝西行的杜环,被阿拉伯人俘虏后,在巴格达一带居住了11年,还撰写了《经行记》一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伊斯兰教的仪式和教规,描述了阿拔斯王朝初期的繁荣景象。另一些被俘的士兵是唐王朝从民间征来的造纸工匠,从此,中国的造纸术开始西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曼苏尔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缔造者,他采取开明、宽容政策,允许非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存在,为阿拉伯民族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

建都巴格达后政治中心东移,伊拉克取代了叙利亚,成为哈里发国家的中心。东方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波斯文化,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拔斯王朝的典章制度,无不打上了波斯化的烙印。

阿拔斯王朝的前期,帝国经济实力雄厚,手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的规模及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中国的水、陆贸易十分活跃,其中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新疆取道中亚、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到地中海东岸。漫漫长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队络绎不绝,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商队穿梭往来,驼铃声不绝于耳。

从九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走向衰落。第8任哈里发在阿拉伯和波斯军之外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人为主体的近卫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以后,出现了突厥军人当政,哈里发大权旁落的局面。有两任哈里发甚至被挖掉眼睛,沦落为街头乞丐。王朝后期,地方势力割据为王,出现了大大小小独立和半独立的王朝,尤其是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和西班牙的后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势不两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加剧了基督教世界跟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也加剧了它们的对立,这是伊斯兰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对立,也激起了广大穆斯林这种宗教情感。所以当时萨拉丁在反击十字军东侵的时候,提的口号就是保卫伊斯兰。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就是加速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十字军东侵沉重打击了阿拔斯王朝,此后,蒙古人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末代哈里发被马踏死,阿拔斯王朝灭亡。蒙古人攻克巴格达后,伊斯兰世界处于历史上最困窘的时期。西班牙穆斯林虽经顽强拼斗,最终仍退出了安达卢西亚,只有埃及阻止住了蒙古人和十字军的入侵,而勉强保存着伊斯兰帝国文明的余辉。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1453年,奥斯曼人攻克君士坦丁堡,现称为伊斯坦布尔,实现了穆斯林数世纪以来的夙愿,并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他们继续扩张,控制了北非、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地区。到十六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从多瑙河的布达佩斯至尼罗河的阿斯旺,从幼发拉底河和伊朗中部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形成地跨亚、非、欧的幅原辽阔的伊斯兰大帝国。

然而十六世纪末,欧洲群雄并起,奥斯曼帝国却走向衰落。当这个庞大的帝国步入近代时,面对欧洲列强的扩张和进攻已无力召架,沦为西亚病夫,而帝国的衰落也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衰落。

圣训中说,求学乃我男女穆民之天职,知识是我们沙漠中的朋友,它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帮助我们度过苦难。

(伊朗古籍学家巴罗姆·埃·朗克)“穆罕默德说,去学习知识吧,即便是远在中国。在过去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然而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去寻找科学,即便是远在中国。”

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繁荣,而历代哈里发重视知识,奖掖科学的政策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830年,哈里发麦蒙创办著名的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不惜重金延聘人才,著名翻译家侯奈因是景教徒学者,被任命为馆长,他翻译的著作麦蒙胧按照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相酬谢,于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印度、波斯、希腊典籍纷纷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丰富的科学知识、文化思想一经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发明、创造,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沟通了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文章

  • 纪录片解说词
  • 附件: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情况分析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纪录片频道,每天播出4小时纪录片,频道序号为CCTV-9,新的纪录片频道将在全国范围内委托定制纪录片,全国的制片人和纪录片摄制组 ...查看


  • 纪录片分析
  • 纪录片解析 一.纪录片与故事片(虚构片)的区别与联系 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 ...查看


  • 论纪录片[远方的家·边疆行]的审美特征
  • 摘 要:电视纪录片<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播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收视的热潮.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远方的家・边疆行>的审美特征.从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两方面分析了该片客观呈现的原生态之美 ...查看


  • CCTV大型纪录片[货币]十集全介绍
  • CCTV大型纪录片<货币>十集内容简介 她是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 ...查看


  • 武当山旅游的营销之道
  • 武当山旅游的营销之道 --营销江湖中打出的"太极十三式" □本报与第一旅游网 联合采访组 谈武林,论营销,群雄争霸,刀光剑影. 黄山模式.少林模式.焦作现象.丽江现象.泰宁路径,门派林立,妙招迭出,搅动旅游的营销江湖. ...查看


  • 影视精品大全+分类电影
  • 央视百集纪录片<世界历史> 立秋后必吃六种菜 影视精品大全(值得收藏) 2011-08-19 15:28:16|  分类: 影视精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全景战争记实大片 经典灾难影片展播 经典爱情影片展播 经典喜 ...查看


  • [清末四大奇案]视频-纪录片
  • 纪录片台 > 探索 > <清末四大奇案> <清末四大奇案> 顶 踩 分享 名      称:<清末四大奇案> 集      数:14 首播时间: 首播频道: 产      地: 总 导 演: ...查看


  • 纪录片分析 1
  •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赏析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 播出信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2011年12月20日间举行纪录片<魅力肯尼亚>首映式:<魅力肯尼亚>共3集,于2012年1月6日晚20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 ...查看


  • 阳光体育3.1
  • 开头[台宣] 片头:篮球.足球.网球.排球 我们关注全球赛事 游泳.跳远.跨栏.射击 我们纵览国际赛场 方圆体坛盛事 激情一触即发 我们了解体育界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节目[体育无极限],我是志鹏,我是文娟,好了,闲话不多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