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文:贾 陆 英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中可见一斑。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中。并引申开来,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无过,也无不及。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是指过分而没有节制的行为或事物。《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淑女,当其求而未得时的那种辗转反侧,日夜思之的哀情;当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种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故而大加赞赏。

[饱食终日]用以批评那些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中国古代的一种棋局,已失传。“奕”,围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汉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暴虎冯河]“暴虎”,是指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是指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地说: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

事而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

[周而不比]“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

[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为无可奈何,必须如此。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

[博施济众]“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孔子依据《逸周书.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

[不教而诛]“教”,是教化、教育;“诛”,是杀戮。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语出《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汉书.董仲舒传.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论

语.微子》篇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张,不见经传。”

[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以往的错误,不纠缠个人之间的历史恩怨。语出《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他们虽然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但是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却拦住车马谏阻。武王灭商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希”,是稀少之意。孔子认为,他们二人不计较旧时商纣王的错误,因而牢骚、埋怨很少。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亦乐乎]“亦”,也。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

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原意是表达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现在引申为表示“淋漓尽致”之意,或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限的程度。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

[才高意广]才气很高而心意、欲望过大。《论语.先进》篇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师)有些过分,子夏(商)有些达不到。”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的缺点同样不好。”朱熹于“师也过”处作注:“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过中庸之道的要求。

[草偃风从]“草”,指百姓。“风”,指教化。“偃”,倒下。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

[察言观色]“察”,考察。“观”,观看。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闻”,是好务虚名。“达”,是通达、豁达。孔子告诉他:“什么是达呢?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

这样的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行得通。什么是闻呢?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这种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会骗取荣誉,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会骗取荣誉。”

[彻上彻下]“彻”,指贯彻。意为贯通上下。《论语.子路》篇说:“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朱熹集注》于此处作注说:“此是彻上彻下语。”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谦恭而端庄,在外做事认真而敬业,与人相处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这样的回答,讲得非常透彻,因而称得上是“彻上彻下语。”

[陈蔡之厄]“陈蔡”,指东周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厄”,是灾难。《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对此事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从陈国去蔡国的时候,被人围困,断绝粮食,七天没有起火做饭,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孔子仍弦歌不止。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小人如果穷困就会放肆横行、无所不为。”后人为纪念此事,把孔子被困之处命名为“弦歌台”,现在是国家旅游局开发的“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路必至景点。《孟子.尽心下》说:“君子(指孔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后来,人们就用“陈蔡之厄”比喻在旅途中食宿遇到困难。

[成人之美] 指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指好人好事。“恶”,指坏人坏事。君子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所奉行的是“忠恕”之道,因而必定要成人之美,而绝不能成人之恶。小人的态度恰恰与此相反。

[成仁取义]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和《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由于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用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孟子说:“爱惜生命,也是我的愿望;维护正义,也是我的愿望。如果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话,宁可牺牲生命去维护正义。”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就义之前写下名扬千古的《绝命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达了自己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成事不说]“成事”,指既成之事。“说”,指解说、提起。意为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提了。语出《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社”,就是土神,古代祭祀土神时,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叫做社主。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这叫做使民众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宰我的解说后,责备他说:“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己经付诸行动的事不便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体现的是对前人过错的一种宽容态度。

[处之泰然]也作“泰然处之”。“处”,是处置、对待。“泰然”,形容毫不在意的样子。意为在面对困难或紧急情况时沉着镇定。也指对待事情无动于衷的态度。《论语.雍也》篇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朱熹于此作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箪” ,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葫芦剖而为半,用作盛水之器。孔子称赞颜回说:“多么有修养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的穷苦和忧愁,颜回却从不改变他勤奋学习而得到的快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孔子也曾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两段话,充分反映了孔、颜师徒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在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宋儒对此极为重视,深入探讨了“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问题,意味深长。朱熹所注,点出了问题的根本,肯定了颜回面对困难,处之泰然,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

[川流不息]“川”,即河流。“息”,指停止。形容时光、人群、车船等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论语.子罕》篇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奔腾而去的河水边,感叹地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所编《千字文》中,用“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比喻人们加强品德修养,就可以像大河川流不息那样延及子孙,像碧潭清澄照人那样影响世人。

[从井救人]跟从落井的人跳下井去搭救他。喻意是假如做好事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事与愿违,反而会危及自己。《论语.雍也》篇说:“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假设了一个情境去问老师:“一个仁人,如果告诉他说:有人落井了,他会跟着跳下去救人吗?”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于君子,你可以使他前往,却不可以陷害他;他可能被骗前往,却不会在欺骗面前不辨真假、被人愚弄。”孔子认为,救人也好,行仁义也好,都应当讲究方式方法。《镜花缘》第七十一回有这样的话:“即使草木有灵,亦决不肯自戕其身,从井救人。”

[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人生体验。他说自己是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立于礼”,能够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做人做事;四十岁时进一步通达做人的道理,能够在是非荣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五十岁时“知天命”,通晓《周易》之天

道、地道、人道,能够把握自然的规律,因而“可以无大过矣”;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各种意见,把毁誉置之度外,对好话、坏话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七十岁时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超越、不违反社会的规范、规矩。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修养、历练,才能实现内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

[存而不论]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论语.雍也》篇说:“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着力引导民众趋向仁义,要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是智慧。” 《论语》记载,孔子对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为什么重视丧祭之礼,也就是主张敬鬼神呢?就是要借助民众信仰鬼神的心理,通过祭祀的仪式,教化民众的孝道和仁爱精神,使“民德归厚”。《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是指天地四方。鬼神之事,就属六合之外的事物,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持的就是“存而不论”的态度。

[大受小知]“大受”,指能够委以重任。“小知”,指可以办具体小事。形容大材小用。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从小处去观察他,但可以委以重任。对于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以从小处考察他。”这是孔子关于如何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道惭愧。《论语.宪问》篇说:“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之意。孔子说:“若有人说大话而不感道惭愧,那么要他去做也就很难。” 朱熹于此处作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待价而沽]“沽”:出售。指等待高价出售,比喻读书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价)者也。‟”“韫”:把宝藏起来。“椟”:藏宝的木匣。“贾”:一是指商人,二是指价钱。子贡因老师身怀治世之道而未出来做官,故而以美玉设问。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子贡强调的是一个“求”字,孔子强调的是一个“待”字,其中的境界大不相同。孔子非常希望有机会出来做官,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是有原则的,即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去“求”官,他是不干的。他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这就是那个“待”字的含义。

[待人接物]指与人相处之道,“物”在此处也指众人。《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弟子们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先生的学说,只有忠恕二字啊!”“忠”,是真心待人;“恕”,是推己及人,“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语(子曰参乎章)》中说:“且看《论语》,如《乡党》等处,待人接物,千头万状,是多少般,圣人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去。”

[箪食瓢饮]“箪”:盛饭之器。“瓢”:盛水之器。形容贫苦的生活。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精神的名言。

[当仁不让]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担,而不能推诿。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于此作注:“当仁,以仁为己仁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这也就是要见义而勇为。孔子向来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他同时又强调,当面临需要维护仁德的情况时,即便是对于老师,也不能谦让。可见孔子讲“让”与“不让”,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从实际出发,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是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孟子认为,孔子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而应变,称他是“圣之时者也”,于此可见一斑。

[道(路)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意为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拣去据为己有。形容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论语.微子》篇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是馈赠之意。“女乐”,指歌姬舞女。齐国馈赠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感到非常失望,愤然离开鲁国。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1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的官员)期间的一件事。当时,孔子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再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韩非子.内储说下》评价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为主张不同,不必互相商议。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行为。”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升”:登上。“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室的后屋。古人借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造诣的不同程度。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瑟”:古代的乐器。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要到我的门内来弹呢?”因此,弟子们瞧不起子路。孔子说:“仲由么,学问已经有所成就了,只是还不到家。”古人认为,做学问要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子路弹瑟,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面对面指点。为了不使弟子们看不起子路,孔子借用“升堂”来肯定子路的学问已经有所成就,又用“未入于室”指出子路还不到家,不够精深。既有激励,也有劝谕,可谓用心良苦。后来,人们就用“升堂入室”泛指学问或技能有高深的造诣。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流离”:为生计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朱熹于此作注:“颠沛,倾覆流离之际。”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丢掉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斗筲之人]“斗”:古代的量名。“筲”: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语出《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贡请教老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知道有„羞耻‟二字,出使各诸侯国,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尊重长辈。”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守承诺,行动一定坚决果断,这是像石头般坚固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您看如今的从政者们怎么样?”孔子说:“咳!这班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士‟呢?” 《论语》中的“小人”,一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品质恶劣的人;三是指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明大义,不问是非黑白,只知坚守自己的言行,属于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因而也称之为“小人”。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有可能办好事,也有可能办坏事。

[笃信好学]“笃”:忠实、坚定。指有坚定的信仰,并能勤奋学习。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他说:“要坚定地信仰我们的道,勤奋地学习它,誓死捍卫它。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干事业,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无所事事而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因同流合污而富贵,也是耻辱。”

[恶衣恶食]指粗劣的衣食。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要立志于学道、明道、行道,而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和他议论学问的。”

[发愤忘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指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学习的乐趣可以使他忘记忧愁,他甚至不知道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反求诸己]“求”:寻找,追究。“诸”:“之于”的合音。意为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论语.卫灵公》篇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遇事总是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总是要求别人。”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君子对人对事,总是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多要求自己,多充实自己。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分崩离析]“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里记载的,是冉有、子路二人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家臣时发生的一件事。季康子把持着鲁国的政治,和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更担心鲁国的附庸颛臾凭借有利地势起而帮助鲁君。就想先下手为强,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孔子。孔子责备冉有说:“那颛臾,从前先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和鲁国同安危、共存亡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干,我们二人本来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有啊!古代有位史官周任说过,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任职,如果不能胜任,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扶持,那又何必用你做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康子的私邑费地很近,如果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对季康子不说自己贪得无厌,而另找借口十分讨厌,更不满冉有、子路非但不去阻止,而且还要帮助的行为,于是发表了上述那段著名的言论。孔子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发愁财富不多,只需发愁财富分配不均;不必发愁民众太少,只需发愁社会秩序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了,就没有贫穷;境内和谐团结,民众就不可能少(当时的社会,哪个诸侯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众就会往那里去;哪个诸侯国民众多,那里就富足强盛);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果真能做到这些,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下心来。如今子路和冉有二人辅助季康子,远方的民众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裂瓦解,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它;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康子的忧愁并不在颛臾这个地方,而是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吧!”这的确是古往今来治国理政的精辟之论。最后一句,一语中的,点出了季康子图谋不轨的心思。

[夫子自道]“夫子”:古代对老年人或师长的敬称。意为某人指出别人的优点或缺点,恰好是在讲他自己。有时也指自己夸耀自己。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孔子把“仁”、“智”、“勇”看作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后人称为“三达德”),而把“不忧”、“不惑”、“不惧”看作每个人修养此三种品德的必由之路。

[浮云富贵]也作“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如浮云一样。比喻把名利看得很轻。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父母之邦]指自己的乡土和祖国。语出《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是鲁国的贤者。“士师”: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黜”:罢免。“去”:离开。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孔子曾为柳下惠鸣不平,他骂鲁国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做官不管事,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含义之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含义之二,比喻大材不能小用。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姓言,名偃(yǎn),“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孔子来到鲁国的小邑武城,听到弹琴瑟吟诗歌的声音,这是子游在这里

推行礼乐教化的景象。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意思是说,让子游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是大材小用了。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人学道,就会以仁爱之心待人;民众学道,就会懂得礼仪、易于使用。”孔子听后说:“弟子们,子游(言偃)的这些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孔子这样说,是因为他感到子游和跟随的弟子们,把他的话误解为“治理小地方用不着费大劲”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工具。意为工匠要把他的事情做好,必定要先把工具搞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请教老师修养自己仁德的方法。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必然要先打造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那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卿大夫中的贤者,结交那些读书人中的仁者。”在这里,孔子用工匠要有利器才能做好工,比喻人要有贤德才能行仁道;用“器”要磨练才能利,比喻人要向贤德者学习才能进步。

[功亏一篑]“篑”:盛土的筐。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筑一座九仞(古时七尺)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成功。比喻一件事情,即使只差最后一点努力,也不能成功。孔子借用这句话,告诉学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论语.子罕》篇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即使在只差一筐土的时候停下来,也不能完成任务,这是自己停下来造成的。又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只要不停地担土,不停地前进,就一定能堆成山,这是自己坚持努力得来的。”

[观过知仁]“观”:观看、考察。“过”:过错。“仁”:同“人”。意为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怎样。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指不同类型的人,他们所犯错误的类型也不同。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各的类型。观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类型的人了。”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想念、思考。意为圣人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他所思考的问题超乎常人,神妙而独特。《论语.学而》篇说:“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哪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在政事方面的情况,这是求来得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态度得来的。老师的获得方法,总是不同于别人获得的方法吧?”朱熹于此作注说:“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孟子.尽心上》曾用“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来赞誉孔子的德业。

[过犹不及]“过”:过头,指超过了一定的度(标准)。“不及”:指达不到一定的度(标准)。意为无论做任何事情,过头和达不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是孔子的学生子张,商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愈”:胜过一筹。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做事常常是过头了,子夏做事常常是达不到。”子贡又问:“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见子贡没有理解他的意思,误认为“过头”比“达不到”好,于是强调说:“过头就如同达不到一样。”孔子通过对两个学生的评价,阐发出“中庸之道”的深刻哲理。“中”,就是事物的度。“庸”,含义之一是“用”,就是指要“用中”,要把握事物的度;含义之二是“常”,强调用中乃是常道,乃是规律和法则。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说:“„过

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一定的质含有一定的量‟是对的,不如说„一定的质被包含于一定的量之中‟,但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他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顿,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文集》第二卷161——162页)

[大受小知]“大受”,指能够委以重任。“小知”,指可以办具体小事。形容大材小用。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从小处去观察他,但可以委以重任。对于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以从小处考察他。”这是孔子关于如何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道惭愧。《论语.宪问》篇说:“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之意。孔子说:“若有人说大话而不感道惭愧,那么要他去做也就很难。” 朱熹于此处作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待价而沽]“沽”:出售。指等待高价出售,比喻读书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价)者也。‟”“韫”:把宝藏起来。“椟”:藏宝的木匣。“贾”:一是指商人,二是指价钱。子贡因老师身怀治世之道而未出来做官,故而以美玉设问。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子贡强调的是一个“求”字,孔子强调的是一个“待”字,其中的境界大不相同。孔子非常希望有机会出来做官,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是有原则的,即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去“求”官,他是不干的。他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这就是那个“待”字的含义。

[待人接物]指与人相处之道,“物”在此处也指众人。《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弟子们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先生的学说,只有忠恕二字啊!”“忠”,是真心待人;“恕”,是推己及人,“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语(子曰参乎章)》中说:“且看《论语》,如《乡党》等处,待人接物,千头万状,是多少般,圣人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去。”

[箪食瓢饮]“箪”:盛饭之器。“瓢”:盛水之器。形容贫苦的生活。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精神的名言。

[当仁不让]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担,而不能推诿。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于此作注:“当仁,以仁为己仁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这也就是要见义而勇为。孔子向来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他同时又强调,当面临需要维护仁德的情况时,即便是对于老师,也不能谦让。可见孔子讲“让”与“不让”,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从实际出发,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是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孟子认为,孔子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而应变,称他是“圣之时者也”,于此可见一斑。

[道(路)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意为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拣去据为己有。形容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论语.微子》篇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是馈赠之意。“女乐”,指歌姬舞女。齐国馈赠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感到非常失望,愤然离开鲁国。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1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的官员)期间的一件事。当时,孔子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再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韩非子.内储说下》评价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为主张不同,不必互相商议。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行为。”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升”:登上。“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室的后屋。古人借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造诣的不同程度。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瑟”:古代的乐器。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要到我的门内来弹呢?”因此,弟子们瞧不起子路。孔子说:“仲由么,学问已经有所成就了,只是还不到家。”古人认为,做学问要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子路弹瑟,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面对面指点。为了不使弟子们看不起子路,孔子借用“升堂”来肯定子路的学问已经有所成就,又用“未入于室”指出子路还不到家,不够精深。既有激励,也有劝谕,可谓用心良苦。后来,人们就用“升堂入室”泛指学问或技能有高深的造诣。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流离”:为生计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朱熹于此作注:“颠沛,倾覆流离之际。”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丢掉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笃信好学]“笃”:忠实、坚定。指有坚定的信仰,并能勤奋学习。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他说:“要坚定地信仰我们的道,勤奋地学习它,誓死捍卫它。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干事业,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无所事事而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因同流合污而富贵,也是耻辱。”

[恶衣恶食]指粗劣的衣食。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要立志于学道、明道、行道,而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和他议论学问的。”

[发愤忘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指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学习的乐趣可以使他忘记忧愁,他甚至不知道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反求诸己]“求”:寻找,追究。“诸”:“之于”的合音。意为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论语.卫灵公》篇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遇事总是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总是要求别人。”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君子对人对事,总是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多要求自己,多充实自己。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夫子自道]“夫子”:古代对老年人或师长的敬称。意为某人指出别人的优点或缺点,恰好是在讲他自己。有时也指自己夸耀自己。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孔子把“仁”、“智”、“勇”看作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后人称为“三达德”),而把“不忧”、“不惑”、“不惧”看作每个人修养此三种品德的必由之路。

文:贾 陆 英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中可见一斑。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中。并引申开来,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无过,也无不及。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是指过分而没有节制的行为或事物。《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淑女,当其求而未得时的那种辗转反侧,日夜思之的哀情;当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种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故而大加赞赏。

[饱食终日]用以批评那些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中国古代的一种棋局,已失传。“奕”,围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汉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暴虎冯河]“暴虎”,是指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是指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地说: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

事而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

[周而不比]“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

[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为无可奈何,必须如此。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

[博施济众]“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孔子依据《逸周书.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

[不教而诛]“教”,是教化、教育;“诛”,是杀戮。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语出《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汉书.董仲舒传.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论

语.微子》篇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张,不见经传。”

[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以往的错误,不纠缠个人之间的历史恩怨。语出《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他们虽然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但是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却拦住车马谏阻。武王灭商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希”,是稀少之意。孔子认为,他们二人不计较旧时商纣王的错误,因而牢骚、埋怨很少。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亦乐乎]“亦”,也。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

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原意是表达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现在引申为表示“淋漓尽致”之意,或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限的程度。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

[才高意广]才气很高而心意、欲望过大。《论语.先进》篇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师)有些过分,子夏(商)有些达不到。”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的缺点同样不好。”朱熹于“师也过”处作注:“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过中庸之道的要求。

[草偃风从]“草”,指百姓。“风”,指教化。“偃”,倒下。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

[察言观色]“察”,考察。“观”,观看。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闻”,是好务虚名。“达”,是通达、豁达。孔子告诉他:“什么是达呢?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

这样的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行得通。什么是闻呢?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这种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会骗取荣誉,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会骗取荣誉。”

[彻上彻下]“彻”,指贯彻。意为贯通上下。《论语.子路》篇说:“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朱熹集注》于此处作注说:“此是彻上彻下语。”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谦恭而端庄,在外做事认真而敬业,与人相处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这样的回答,讲得非常透彻,因而称得上是“彻上彻下语。”

[陈蔡之厄]“陈蔡”,指东周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厄”,是灾难。《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对此事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从陈国去蔡国的时候,被人围困,断绝粮食,七天没有起火做饭,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孔子仍弦歌不止。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小人如果穷困就会放肆横行、无所不为。”后人为纪念此事,把孔子被困之处命名为“弦歌台”,现在是国家旅游局开发的“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路必至景点。《孟子.尽心下》说:“君子(指孔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后来,人们就用“陈蔡之厄”比喻在旅途中食宿遇到困难。

[成人之美] 指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指好人好事。“恶”,指坏人坏事。君子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所奉行的是“忠恕”之道,因而必定要成人之美,而绝不能成人之恶。小人的态度恰恰与此相反。

[成仁取义]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和《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由于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用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孟子说:“爱惜生命,也是我的愿望;维护正义,也是我的愿望。如果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话,宁可牺牲生命去维护正义。”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就义之前写下名扬千古的《绝命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达了自己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成事不说]“成事”,指既成之事。“说”,指解说、提起。意为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提了。语出《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社”,就是土神,古代祭祀土神时,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叫做社主。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这叫做使民众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宰我的解说后,责备他说:“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己经付诸行动的事不便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体现的是对前人过错的一种宽容态度。

[处之泰然]也作“泰然处之”。“处”,是处置、对待。“泰然”,形容毫不在意的样子。意为在面对困难或紧急情况时沉着镇定。也指对待事情无动于衷的态度。《论语.雍也》篇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朱熹于此作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箪” ,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葫芦剖而为半,用作盛水之器。孔子称赞颜回说:“多么有修养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的穷苦和忧愁,颜回却从不改变他勤奋学习而得到的快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孔子也曾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两段话,充分反映了孔、颜师徒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在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宋儒对此极为重视,深入探讨了“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的问题,意味深长。朱熹所注,点出了问题的根本,肯定了颜回面对困难,处之泰然,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

[川流不息]“川”,即河流。“息”,指停止。形容时光、人群、车船等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论语.子罕》篇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奔腾而去的河水边,感叹地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所编《千字文》中,用“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比喻人们加强品德修养,就可以像大河川流不息那样延及子孙,像碧潭清澄照人那样影响世人。

[从井救人]跟从落井的人跳下井去搭救他。喻意是假如做好事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事与愿违,反而会危及自己。《论语.雍也》篇说:“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假设了一个情境去问老师:“一个仁人,如果告诉他说:有人落井了,他会跟着跳下去救人吗?”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于君子,你可以使他前往,却不可以陷害他;他可能被骗前往,却不会在欺骗面前不辨真假、被人愚弄。”孔子认为,救人也好,行仁义也好,都应当讲究方式方法。《镜花缘》第七十一回有这样的话:“即使草木有灵,亦决不肯自戕其身,从井救人。”

[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人生体验。他说自己是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立于礼”,能够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做人做事;四十岁时进一步通达做人的道理,能够在是非荣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五十岁时“知天命”,通晓《周易》之天

道、地道、人道,能够把握自然的规律,因而“可以无大过矣”;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各种意见,把毁誉置之度外,对好话、坏话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七十岁时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超越、不违反社会的规范、规矩。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修养、历练,才能实现内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

[存而不论]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论语.雍也》篇说:“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着力引导民众趋向仁义,要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是智慧。” 《论语》记载,孔子对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为什么重视丧祭之礼,也就是主张敬鬼神呢?就是要借助民众信仰鬼神的心理,通过祭祀的仪式,教化民众的孝道和仁爱精神,使“民德归厚”。《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是指天地四方。鬼神之事,就属六合之外的事物,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持的就是“存而不论”的态度。

[大受小知]“大受”,指能够委以重任。“小知”,指可以办具体小事。形容大材小用。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从小处去观察他,但可以委以重任。对于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以从小处考察他。”这是孔子关于如何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道惭愧。《论语.宪问》篇说:“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之意。孔子说:“若有人说大话而不感道惭愧,那么要他去做也就很难。” 朱熹于此处作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待价而沽]“沽”:出售。指等待高价出售,比喻读书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价)者也。‟”“韫”:把宝藏起来。“椟”:藏宝的木匣。“贾”:一是指商人,二是指价钱。子贡因老师身怀治世之道而未出来做官,故而以美玉设问。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子贡强调的是一个“求”字,孔子强调的是一个“待”字,其中的境界大不相同。孔子非常希望有机会出来做官,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是有原则的,即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去“求”官,他是不干的。他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这就是那个“待”字的含义。

[待人接物]指与人相处之道,“物”在此处也指众人。《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弟子们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先生的学说,只有忠恕二字啊!”“忠”,是真心待人;“恕”,是推己及人,“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语(子曰参乎章)》中说:“且看《论语》,如《乡党》等处,待人接物,千头万状,是多少般,圣人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去。”

[箪食瓢饮]“箪”:盛饭之器。“瓢”:盛水之器。形容贫苦的生活。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精神的名言。

[当仁不让]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担,而不能推诿。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于此作注:“当仁,以仁为己仁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这也就是要见义而勇为。孔子向来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他同时又强调,当面临需要维护仁德的情况时,即便是对于老师,也不能谦让。可见孔子讲“让”与“不让”,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从实际出发,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是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孟子认为,孔子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而应变,称他是“圣之时者也”,于此可见一斑。

[道(路)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意为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拣去据为己有。形容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论语.微子》篇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是馈赠之意。“女乐”,指歌姬舞女。齐国馈赠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感到非常失望,愤然离开鲁国。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1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的官员)期间的一件事。当时,孔子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再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韩非子.内储说下》评价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为主张不同,不必互相商议。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行为。”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升”:登上。“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室的后屋。古人借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造诣的不同程度。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瑟”:古代的乐器。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要到我的门内来弹呢?”因此,弟子们瞧不起子路。孔子说:“仲由么,学问已经有所成就了,只是还不到家。”古人认为,做学问要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子路弹瑟,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面对面指点。为了不使弟子们看不起子路,孔子借用“升堂”来肯定子路的学问已经有所成就,又用“未入于室”指出子路还不到家,不够精深。既有激励,也有劝谕,可谓用心良苦。后来,人们就用“升堂入室”泛指学问或技能有高深的造诣。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流离”:为生计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朱熹于此作注:“颠沛,倾覆流离之际。”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丢掉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斗筲之人]“斗”:古代的量名。“筲”: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语出《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贡请教老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知道有„羞耻‟二字,出使各诸侯国,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尊重长辈。”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守承诺,行动一定坚决果断,这是像石头般坚固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您看如今的从政者们怎么样?”孔子说:“咳!这班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士‟呢?” 《论语》中的“小人”,一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品质恶劣的人;三是指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明大义,不问是非黑白,只知坚守自己的言行,属于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因而也称之为“小人”。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有可能办好事,也有可能办坏事。

[笃信好学]“笃”:忠实、坚定。指有坚定的信仰,并能勤奋学习。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他说:“要坚定地信仰我们的道,勤奋地学习它,誓死捍卫它。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干事业,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无所事事而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因同流合污而富贵,也是耻辱。”

[恶衣恶食]指粗劣的衣食。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要立志于学道、明道、行道,而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和他议论学问的。”

[发愤忘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指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学习的乐趣可以使他忘记忧愁,他甚至不知道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反求诸己]“求”:寻找,追究。“诸”:“之于”的合音。意为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论语.卫灵公》篇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遇事总是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总是要求别人。”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君子对人对事,总是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多要求自己,多充实自己。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分崩离析]“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里记载的,是冉有、子路二人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家臣时发生的一件事。季康子把持着鲁国的政治,和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更担心鲁国的附庸颛臾凭借有利地势起而帮助鲁君。就想先下手为强,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孔子。孔子责备冉有说:“那颛臾,从前先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和鲁国同安危、共存亡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干,我们二人本来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有啊!古代有位史官周任说过,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任职,如果不能胜任,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扶持,那又何必用你做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康子的私邑费地很近,如果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对季康子不说自己贪得无厌,而另找借口十分讨厌,更不满冉有、子路非但不去阻止,而且还要帮助的行为,于是发表了上述那段著名的言论。孔子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发愁财富不多,只需发愁财富分配不均;不必发愁民众太少,只需发愁社会秩序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了,就没有贫穷;境内和谐团结,民众就不可能少(当时的社会,哪个诸侯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众就会往那里去;哪个诸侯国民众多,那里就富足强盛);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果真能做到这些,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下心来。如今子路和冉有二人辅助季康子,远方的民众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裂瓦解,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它;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康子的忧愁并不在颛臾这个地方,而是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吧!”这的确是古往今来治国理政的精辟之论。最后一句,一语中的,点出了季康子图谋不轨的心思。

[夫子自道]“夫子”:古代对老年人或师长的敬称。意为某人指出别人的优点或缺点,恰好是在讲他自己。有时也指自己夸耀自己。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孔子把“仁”、“智”、“勇”看作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后人称为“三达德”),而把“不忧”、“不惑”、“不惧”看作每个人修养此三种品德的必由之路。

[浮云富贵]也作“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如浮云一样。比喻把名利看得很轻。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父母之邦]指自己的乡土和祖国。语出《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是鲁国的贤者。“士师”: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黜”:罢免。“去”:离开。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孔子曾为柳下惠鸣不平,他骂鲁国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做官不管事,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含义之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含义之二,比喻大材不能小用。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姓言,名偃(yǎn),“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孔子来到鲁国的小邑武城,听到弹琴瑟吟诗歌的声音,这是子游在这里

推行礼乐教化的景象。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意思是说,让子游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是大材小用了。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人学道,就会以仁爱之心待人;民众学道,就会懂得礼仪、易于使用。”孔子听后说:“弟子们,子游(言偃)的这些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孔子这样说,是因为他感到子游和跟随的弟子们,把他的话误解为“治理小地方用不着费大劲”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工具。意为工匠要把他的事情做好,必定要先把工具搞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请教老师修养自己仁德的方法。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必然要先打造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那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卿大夫中的贤者,结交那些读书人中的仁者。”在这里,孔子用工匠要有利器才能做好工,比喻人要有贤德才能行仁道;用“器”要磨练才能利,比喻人要向贤德者学习才能进步。

[功亏一篑]“篑”:盛土的筐。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筑一座九仞(古时七尺)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成功。比喻一件事情,即使只差最后一点努力,也不能成功。孔子借用这句话,告诉学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论语.子罕》篇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即使在只差一筐土的时候停下来,也不能完成任务,这是自己停下来造成的。又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只要不停地担土,不停地前进,就一定能堆成山,这是自己坚持努力得来的。”

[观过知仁]“观”:观看、考察。“过”:过错。“仁”:同“人”。意为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怎样。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指不同类型的人,他们所犯错误的类型也不同。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各的类型。观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类型的人了。”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想念、思考。意为圣人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他所思考的问题超乎常人,神妙而独特。《论语.学而》篇说:“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哪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在政事方面的情况,这是求来得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态度得来的。老师的获得方法,总是不同于别人获得的方法吧?”朱熹于此作注说:“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孟子.尽心上》曾用“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来赞誉孔子的德业。

[过犹不及]“过”:过头,指超过了一定的度(标准)。“不及”:指达不到一定的度(标准)。意为无论做任何事情,过头和达不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是孔子的学生子张,商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愈”:胜过一筹。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做事常常是过头了,子夏做事常常是达不到。”子贡又问:“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见子贡没有理解他的意思,误认为“过头”比“达不到”好,于是强调说:“过头就如同达不到一样。”孔子通过对两个学生的评价,阐发出“中庸之道”的深刻哲理。“中”,就是事物的度。“庸”,含义之一是“用”,就是指要“用中”,要把握事物的度;含义之二是“常”,强调用中乃是常道,乃是规律和法则。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说:“„过

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一定的质含有一定的量‟是对的,不如说„一定的质被包含于一定的量之中‟,但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他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顿,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文集》第二卷161——162页)

[大受小知]“大受”,指能够委以重任。“小知”,指可以办具体小事。形容大材小用。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从小处去观察他,但可以委以重任。对于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以从小处考察他。”这是孔子关于如何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观点。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道惭愧。《论语.宪问》篇说:“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之意。孔子说:“若有人说大话而不感道惭愧,那么要他去做也就很难。” 朱熹于此处作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待价而沽]“沽”:出售。指等待高价出售,比喻读书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价)者也。‟”“韫”:把宝藏起来。“椟”:藏宝的木匣。“贾”:一是指商人,二是指价钱。子贡因老师身怀治世之道而未出来做官,故而以美玉设问。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子贡强调的是一个“求”字,孔子强调的是一个“待”字,其中的境界大不相同。孔子非常希望有机会出来做官,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是有原则的,即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去“求”官,他是不干的。他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这就是那个“待”字的含义。

[待人接物]指与人相处之道,“物”在此处也指众人。《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弟子们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先生的学说,只有忠恕二字啊!”“忠”,是真心待人;“恕”,是推己及人,“忠”、“恕”二字是实践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两个方面。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语(子曰参乎章)》中说:“且看《论语》,如《乡党》等处,待人接物,千头万状,是多少般,圣人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去。”

[箪食瓢饮]“箪”:盛饭之器。“瓢”:盛水之器。形容贫苦的生活。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精神的名言。

[当仁不让]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担,而不能推诿。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于此作注:“当仁,以仁为己仁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这也就是要见义而勇为。孔子向来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他同时又强调,当面临需要维护仁德的情况时,即便是对于老师,也不能谦让。可见孔子讲“让”与“不让”,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从实际出发,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是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孟子认为,孔子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而应变,称他是“圣之时者也”,于此可见一斑。

[道(路)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意为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拣去据为己有。形容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论语.微子》篇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是馈赠之意。“女乐”,指歌姬舞女。齐国馈赠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感到非常失望,愤然离开鲁国。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1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的官员)期间的一件事。当时,孔子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再次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韩非子.内储说下》评价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为主张不同,不必互相商议。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抛弃道德的行为。”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升”:登上。“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室的后屋。古人借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造诣的不同程度。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瑟”:古代的乐器。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要到我的门内来弹呢?”因此,弟子们瞧不起子路。孔子说:“仲由么,学问已经有所成就了,只是还不到家。”古人认为,做学问要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子路弹瑟,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面对面指点。为了不使弟子们看不起子路,孔子借用“升堂”来肯定子路的学问已经有所成就,又用“未入于室”指出子路还不到家,不够精深。既有激励,也有劝谕,可谓用心良苦。后来,人们就用“升堂入室”泛指学问或技能有高深的造诣。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流离”:为生计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朱熹于此作注:“颠沛,倾覆流离之际。”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丢掉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笃信好学]“笃”:忠实、坚定。指有坚定的信仰,并能勤奋学习。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要求,他说:“要坚定地信仰我们的道,勤奋地学习它,誓死捍卫它。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干事业,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无所事事而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因同流合污而富贵,也是耻辱。”

[恶衣恶食]指粗劣的衣食。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要立志于学道、明道、行道,而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和他议论学问的。”

[发愤忘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指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学习的乐趣可以使他忘记忧愁,他甚至不知道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反求诸己]“求”:寻找,追究。“诸”:“之于”的合音。意为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论语.卫灵公》篇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遇事总是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总是要求别人。”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君子对人对事,总是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多要求自己,多充实自己。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夫子自道]“夫子”:古代对老年人或师长的敬称。意为某人指出别人的优点或缺点,恰好是在讲他自己。有时也指自己夸耀自己。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孔子把“仁”、“智”、“勇”看作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后人称为“三达德”),而把“不忧”、“不惑”、“不惧”看作每个人修养此三种品德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 ...查看


  •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助你修身养性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1
  •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 ...查看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 ...查看


  • 古诗词常识题目
  •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查看


  • 赵普教学设计
  • :顾荣 资料来源:收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0 文章录入:gurong <赵普>教学设计 设计者:孙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在掌握文章大 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查看


  • 国学知与行
  •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多选题) (2011-08-01 10:02:11) 标签: 分类: 资料 杂谈 多选题 1.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 C )" ...查看


  •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
  •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典故:完璧归赵."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 ...查看


  • 灯谜的谜体
  • (转) 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 灯谜的谜体有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种法门: 一.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