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解码:东施效颦为何惨遭千年妖魔化?

“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庄子·天运》一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这一段文章说的是,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雅妆扮、朴素的衣着,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高的“回头率”,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但是,西施常有一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路上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而西施的邻居是一个丑女子,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娇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里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这名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这个故事看起来十分简单,西施美貌人所共知,也深受乡人羡慕,而邻居的丑女看到生病的西施皱眉的模样很是美丽,便自己也来装扮人家那般的模样。只可惜,这个丑女只知“颦美”却不知“颦之所以为美”:这个“颦”只有在西施那样的美人那里才会是美的。既然如此,效颦的结果自然便可想而知了:富人见了这个丑女的怪模样,“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了呢,则是“挈妻子而去之走”。其实,当时写文章的庄子只知道有西施,而不知有东施。只是后来的人,把那个丑女命名成“东施”,结果才有了“东施效颦”这样的成语典故。于是,后人臆造的这个“东施”就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直到如今也未能解脱。那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丑女东施就不能有爱美之心?为何不能效颦、不能学习一下美女西施呢?

·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中的美女西施(周  扬饰)。

说起来这邻居东施,虽然是一丑女,但并没有什么错误,由于人的容貌的美丽和丑陋都是先天的,是自己无法选择的,因此,她的唯一错误不过在于自己不知道怎样效颦而已,就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可细细一想,东施却有不少可取之处,最起码,她知道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达到美?这比那些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人强多了。所以,她便以西施之颦而去效颦。没想到自己以这天生的丑陋去效那美人之颦,竟然惨做后人妖魔化的千年笑柄,而自己只能掩面抽泣,难道不是很有点冤屈的吗?难的不应该有人为她伸张一下这历经千年的不白之冤吗?

俗语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美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人们通过爱美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连不懂事的小孩都知道爱漂亮。虽然人人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人际交往中却总是特别注意他人的外貌。和外貌好的人打交道,心情就舒畅,而与相貌丑陋的人打交道,心里总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像《庄子·天运》一文中的人们见到丑女子一样,“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这就是说,如果像东施这样的丑女再不走效颦之路,就会连和人家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面对这样严重的情况,东施效颦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了东施效颦的可笑,但没有看到一个人的两个面貌,即形体面貌和精神面貌,而形体又是受精神支配的。一个人的长相、体型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选择。但是,品德和才能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因此,长相一般的人只要有心灵美、道德美、智慧美、勤劳美、创造美和文明美,仍比单纯外貌美的人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战国时期的钟离春,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她额头前突,双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翘,头颅大,头发少,颈部喉结比男人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好大年纪未出嫁。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性格暴烈,喜欢被人吹棒,全国上下人心惶惶。钟离春虽然貌丑,但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她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当着齐宣王的面而陈述他的种种劣迹,并指出如果不悬崖勒马,就会国破家亡。齐宣王听后不但没有杀钟离春,反而大受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并封为王后。

由此可见,长相美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一个美貌的人可能有一个丑陋的灵魂;一个容貌一般甚至丑陋的人,也可能怀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东施效颦的笑柄上,但是,谁都没有看到东施与许多人一样,还有一颗沉淀于心底的爱美之心。人只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就不应该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至千百年来都无法解脱。

“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庄子·天运》一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这一段文章说的是,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雅妆扮、朴素的衣着,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高的“回头率”,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但是,西施常有一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路上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而西施的邻居是一个丑女子,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娇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里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这名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这个故事看起来十分简单,西施美貌人所共知,也深受乡人羡慕,而邻居的丑女看到生病的西施皱眉的模样很是美丽,便自己也来装扮人家那般的模样。只可惜,这个丑女只知“颦美”却不知“颦之所以为美”:这个“颦”只有在西施那样的美人那里才会是美的。既然如此,效颦的结果自然便可想而知了:富人见了这个丑女的怪模样,“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了呢,则是“挈妻子而去之走”。其实,当时写文章的庄子只知道有西施,而不知有东施。只是后来的人,把那个丑女命名成“东施”,结果才有了“东施效颦”这样的成语典故。于是,后人臆造的这个“东施”就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直到如今也未能解脱。那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丑女东施就不能有爱美之心?为何不能效颦、不能学习一下美女西施呢?

·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中的美女西施(周  扬饰)。

说起来这邻居东施,虽然是一丑女,但并没有什么错误,由于人的容貌的美丽和丑陋都是先天的,是自己无法选择的,因此,她的唯一错误不过在于自己不知道怎样效颦而已,就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可细细一想,东施却有不少可取之处,最起码,她知道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达到美?这比那些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人强多了。所以,她便以西施之颦而去效颦。没想到自己以这天生的丑陋去效那美人之颦,竟然惨做后人妖魔化的千年笑柄,而自己只能掩面抽泣,难道不是很有点冤屈的吗?难的不应该有人为她伸张一下这历经千年的不白之冤吗?

俗语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美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人们通过爱美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连不懂事的小孩都知道爱漂亮。虽然人人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人际交往中却总是特别注意他人的外貌。和外貌好的人打交道,心情就舒畅,而与相貌丑陋的人打交道,心里总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像《庄子·天运》一文中的人们见到丑女子一样,“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这就是说,如果像东施这样的丑女再不走效颦之路,就会连和人家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面对这样严重的情况,东施效颦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了东施效颦的可笑,但没有看到一个人的两个面貌,即形体面貌和精神面貌,而形体又是受精神支配的。一个人的长相、体型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选择。但是,品德和才能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因此,长相一般的人只要有心灵美、道德美、智慧美、勤劳美、创造美和文明美,仍比单纯外貌美的人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战国时期的钟离春,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她额头前突,双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翘,头颅大,头发少,颈部喉结比男人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好大年纪未出嫁。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性格暴烈,喜欢被人吹棒,全国上下人心惶惶。钟离春虽然貌丑,但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她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当着齐宣王的面而陈述他的种种劣迹,并指出如果不悬崖勒马,就会国破家亡。齐宣王听后不但没有杀钟离春,反而大受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并封为王后。

由此可见,长相美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一个美貌的人可能有一个丑陋的灵魂;一个容貌一般甚至丑陋的人,也可能怀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东施效颦的笑柄上,但是,谁都没有看到东施与许多人一样,还有一颗沉淀于心底的爱美之心。人只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就不应该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至千百年来都无法解脱。


相关文章

  • 不可不知的成语典故(二)
  •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 ...查看


  •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1.持谢:奉告.2.安可希:意思是怎能希望别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1
  •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 ...查看


  • 有典故的成语
  •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 ...查看


  •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
  •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查看


  • 读[德川家康]有感
  • 读<德川家康>有感 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的开创者,日本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既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者.战火纷争的日本战国时代群雄逐鹿,豪杰辈出.其中包括"第六天魔王"织田信 ...查看


  • 我喜欢的 教案:[氓.]教学设计 一等奖
  • 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7-10-11 共1课时 氓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2学情分析1.理解诗歌含义2.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3 ...查看


  • 不要被蒙住眼睛
  • 人们总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总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却从未想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选择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生活中的一些权威,一些个人崇拜,一些从众心理都好像是一块布,他们蒙住了人们的眼睛,是指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因此,盲从现象便普遍开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