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地理考点知识汇总

北京市高考地理考点知识汇总

1. 地球

(1)地球的宇宙环境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④因为地

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天气、海拔):①直接提供光和热②各种矿物燃料③太阳能④提供动力。 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色球]):①气候异常②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③磁场:磁暴—指南针④极光。

23º 23º

(5)区时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先求经度差(时区差),再求时间差,求经

度差时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加减运用是东加西减,东西判断是同是东经度度数大着在东,同是西经度小者在东。

(6)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浆岩、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 2.地图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经线的特点: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几条重要的经线: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②西经20°和东

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

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n-1)d≤H 相

(4)等高(深)线 等高线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数,

小于小数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陡崖)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⑥河流发育形成在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的鞍部⑧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⑨特殊:0米海平面;200米平原和

丘陵;500米、1000米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中山和高原;4000米青藏高原和高山。

(5)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①找控制点②定比例尺③画矩形④标注水平点⑤作虚线⑥点点连线 答题模版1地理位置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①、半球位置(东西、南北)②、海陆位置(要说出海陆的名称和方位)③纬度位置(低中高纬或热、温寒带)④、相对位置(与什么国家相邻等等)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获取资料和数据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定位导航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军事:①为各种军事活动定位导航②为许多高科技武器弹药定位导航。 交通(空中导航):①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③飞行路线管理④提高机场利用率。 交通(航海):①自主导航②港口管理③进港引导系统④航路交通管理系统。

旅游探险:①定位②最有行进方式和路线③寻找宿营地④报警⑤记录摄影时间、地点。 民用: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分析处理信息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

数学模型。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形成。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同向(褶皱山脉)、反向(裂谷,海洋)

水平运动—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岭;油)、向斜(谷;水)

水平运动—断层:地垒(块状山,庐山、泰山)地堑(低地或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内容:①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不停的运动③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类型:①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②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A. 大陆:褶皱山脉B. 大陆VS 大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侵蚀:①风蚀:风蚀城堡②水蚀(溶蚀):喀斯特地貌③冰蚀:冰斗(北美五大湖) 沉积:①流水沉积: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入海口(三角洲)【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②风力沉积

答题模版2 回答地形特征极其成因的答题思路:

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山地(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高原(500米以上,等高线相对稀疏)、丘陵(200--500米)、平原(200米以下);②分布地区 ③地势特点(高低状况) ④特殊地貌 (如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什特地貌的崎岖不平,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等等

成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下沉,断裂下陷等)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堆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等)

(3)大气受热过程 : 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削弱作用(白天):反射(云层)、吸收、散射= 白天气温下降保温作用(夜晚):大气逆辐射—地面增温—晚上气温升高。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题模版3 描述气候特征及成因题目的回答思路 降水特征:①降水总量(多或少,多少毫米等);②季节变化(集中在那个季节或者几月到几月);影响因素:①海陆位置;②地形因素(迎风坡或背风坡,要指出是什么风,信风或西风或季风);③洋流因素(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气温特征:①总的特征和分布(全年高温之类的);②温差大小。影响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影响温差);③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或阻挡冬季风之类的);④洋流因素(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2)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答题模版4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流的补给类型题目的回答思路

水文特征:①、径流量(大或小,影响因素是降水和流域)②、季节变化(汛期,影响因素是气候)③、含沙量(多或少,影响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和降水的集中程度)④、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影响因素是最冷月均温)⑤、凌汛(有或无,影响因素是有无结冰和是否是赤道流向两极)⑥、流速和水能(快慢或丰富等,影响是地形和水量)

河流补给:①、雨水补给(东部季风区河流,水量大,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②、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东北和俄罗斯河流,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呈双峰形)③、高山积雪融水补给或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季节性河流,因夏季气温高出现夏汛,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④、湖泊水补给

(稳定、互补,体现出湖泊对河流的调节,河流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期湖水补给河水)⑤、地下水补给(稳定、互补、量小,互补关系取决于地下水位和河水水位的高低关系,黄河下游只能河水补给地下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大,③、地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①、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③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解决措施: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②、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③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④、控制人口,节约用水,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水多用和推广喷灌滴管等,⑥人工增雨和海水淡化

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乡村聚落影响明显,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规模大,一般延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山区聚落分布稀疏,规模小,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研究一种自然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水资源为例:①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贫乏;②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③我国,从地区分布上看:

①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②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 ③海洋灾害:海浪、风暴潮、海啸、赤潮、厄尔尼诺 ④生物灾害:虫灾、鼠灾 4.自然灾害与防治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①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②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①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背景:板块交界带、海陆交界带、人类活动动集中

②北纬20-50度环球:旱灾、洪涝、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背景: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人类活动集中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海路位置:太平洋西岸→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区→台风。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控制→气候复杂多变,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寒潮、洪涝、干旱。

(地质灾害)地貌: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地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地震。 答题模版6 自然灾害的答题模式 原因:多从“天”、“地”、“人”因素分析。如洪涝灾害,气候(天)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如回答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则要说地形起伏坡度大】;人为(人),人为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等;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等等。措施则是预报预警,建立应急机制,提高减灾防灾的意识,及时躲避(以上为各种灾害通用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湖,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等。

1. 人口与城市

极少数落后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④全球:由过度型向三低型过渡阶段;⑤我国:三低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 生态环境因素。

答题模版7 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迁入区:有利 ①、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不利 ① 造成了生态环境压力(污染) ②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迁出区:有利 ① 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和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利 ① 造成人才和劳动力损失 ②出现留守儿童 老人等社会问题

(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①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③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影响因素 ①资源 ②、科技水平 ③经济发达程度 ④ 地区开放程度 ⑤受教育水平 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历史因素(形成基础):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经济因素(功能区分化主要成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 :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行政因素: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方面比较) 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多在50%以下。 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①环境问题;②交通问题;③住宅问题;④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治安。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答题模版8 农业区位因素题目的答题模版

自然因素:地、气、水、土即①、地形(平原平坦) ②、气候(气温和降水,雨热同期等) ③、水源(靠近河流 ④、土壤 (平原肥沃)

社会因素:①、市场(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②交通(靠近铁路、公路、水运等) ③劳动力 (人口多、丰富) ④ 政策 ⑤种植经验和历史基础 ⑥、科技(良种、化肥、农药、储存等) 答题模版9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和不利(限制)因素的答题思路

①、东北地区 有利: 黑土肥沃、雨热同期、地广人稀、商品率高;不利:低温冻害、旱涝灾害

②、西北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水资源不足(干旱形成绿洲农业) ③、青藏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低温冻害(高寒形成河谷农业) ④、华北地区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寒潮等 ⑤、南方地区 有利: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不利:旱涝灾害、台风、伏旱、红壤(酸性) ⑥、四川盆地 有利:雨热同期,冬季热量足,紫色土肥沃,水源丰富 不利:光照不足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原料、能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数量,素质)政策、 科学技术、历史经验和生产基础。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生产方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负面影响: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

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胜过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人工环境。

不利:消耗大量资源,造成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物生存。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及不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近→公路

航空 小 →航空

远距→ 远 →

铁路 → 运量 → 大 → 铁路 →运费 → 高→铁路

水运 水运 低→水运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聚落形态和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铁路、公路的枢纽以及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了一些城市,如: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湖南株洲市。大运河边上的扬州,因运河的开凿通航而繁荣,因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减缓了发展的速度。

②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市场最优原则 但也有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1)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消极影响: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2)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旅游区卫生

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消极影响:给旅游区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城市 →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乡村 →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地域性:环境政策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不同。 全球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供大于求。②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而天然气有轻污染、运输使用方便等优点。③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西部有四大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2)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投资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产业转移:(1

)影响产业转移因素:①劳动力因素: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导致的差异,从而影响产业的转移。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③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用地,低价,环境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迅速地将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促进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①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②工业特点:劳动技术装备程度低,能容纳大量劳动力。③主要工业部门:轻纺工业等。④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①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②工业特点:技术先进,科技人员比重大,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最新成果;设备复杂,投资达;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容纳劳动力和耗费的原材料少;污染较少。③主要工业部门: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④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①城市化标志。②城市数量增多: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城镇数量猛增,乡村、城市交错分布。③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区产业升级;②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北京市高考地理考点知识汇总

1. 地球

(1)地球的宇宙环境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④因为地

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天气、海拔):①直接提供光和热②各种矿物燃料③太阳能④提供动力。 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色球]):①气候异常②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③磁场:磁暴—指南针④极光。

23º 23º

(5)区时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先求经度差(时区差),再求时间差,求经

度差时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加减运用是东加西减,东西判断是同是东经度度数大着在东,同是西经度小者在东。

(6)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浆岩、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 2.地图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经线的特点: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几条重要的经线: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②西经20°和东

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

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n-1)d≤H 相

(4)等高(深)线 等高线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数,

小于小数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陡崖)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⑥河流发育形成在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的鞍部⑧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⑨特殊:0米海平面;200米平原和

丘陵;500米、1000米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中山和高原;4000米青藏高原和高山。

(5)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①找控制点②定比例尺③画矩形④标注水平点⑤作虚线⑥点点连线 答题模版1地理位置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①、半球位置(东西、南北)②、海陆位置(要说出海陆的名称和方位)③纬度位置(低中高纬或热、温寒带)④、相对位置(与什么国家相邻等等)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获取资料和数据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定位导航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军事:①为各种军事活动定位导航②为许多高科技武器弹药定位导航。 交通(空中导航):①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③飞行路线管理④提高机场利用率。 交通(航海):①自主导航②港口管理③进港引导系统④航路交通管理系统。

旅游探险:①定位②最有行进方式和路线③寻找宿营地④报警⑤记录摄影时间、地点。 民用: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分析处理信息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

数学模型。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形成。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同向(褶皱山脉)、反向(裂谷,海洋)

水平运动—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岭;油)、向斜(谷;水)

水平运动—断层:地垒(块状山,庐山、泰山)地堑(低地或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内容:①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不停的运动③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类型:①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②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A. 大陆:褶皱山脉B. 大陆VS 大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侵蚀:①风蚀:风蚀城堡②水蚀(溶蚀):喀斯特地貌③冰蚀:冰斗(北美五大湖) 沉积:①流水沉积: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入海口(三角洲)【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②风力沉积

答题模版2 回答地形特征极其成因的答题思路:

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山地(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高原(500米以上,等高线相对稀疏)、丘陵(200--500米)、平原(200米以下);②分布地区 ③地势特点(高低状况) ④特殊地貌 (如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什特地貌的崎岖不平,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等等

成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下沉,断裂下陷等)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堆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等)

(3)大气受热过程 : 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削弱作用(白天):反射(云层)、吸收、散射= 白天气温下降保温作用(夜晚):大气逆辐射—地面增温—晚上气温升高。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题模版3 描述气候特征及成因题目的回答思路 降水特征:①降水总量(多或少,多少毫米等);②季节变化(集中在那个季节或者几月到几月);影响因素:①海陆位置;②地形因素(迎风坡或背风坡,要指出是什么风,信风或西风或季风);③洋流因素(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气温特征:①总的特征和分布(全年高温之类的);②温差大小。影响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影响温差);③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或阻挡冬季风之类的);④洋流因素(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2)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答题模版4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流的补给类型题目的回答思路

水文特征:①、径流量(大或小,影响因素是降水和流域)②、季节变化(汛期,影响因素是气候)③、含沙量(多或少,影响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和降水的集中程度)④、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影响因素是最冷月均温)⑤、凌汛(有或无,影响因素是有无结冰和是否是赤道流向两极)⑥、流速和水能(快慢或丰富等,影响是地形和水量)

河流补给:①、雨水补给(东部季风区河流,水量大,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②、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东北和俄罗斯河流,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呈双峰形)③、高山积雪融水补给或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季节性河流,因夏季气温高出现夏汛,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④、湖泊水补给

(稳定、互补,体现出湖泊对河流的调节,河流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期湖水补给河水)⑤、地下水补给(稳定、互补、量小,互补关系取决于地下水位和河水水位的高低关系,黄河下游只能河水补给地下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大,③、地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①、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③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解决措施: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②、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③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④、控制人口,节约用水,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水多用和推广喷灌滴管等,⑥人工增雨和海水淡化

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乡村聚落影响明显,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规模大,一般延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山区聚落分布稀疏,规模小,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研究一种自然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水资源为例:①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贫乏;②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③我国,从地区分布上看:

①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②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 ③海洋灾害:海浪、风暴潮、海啸、赤潮、厄尔尼诺 ④生物灾害:虫灾、鼠灾 4.自然灾害与防治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①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②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①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背景:板块交界带、海陆交界带、人类活动动集中

②北纬20-50度环球:旱灾、洪涝、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背景: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人类活动集中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海路位置:太平洋西岸→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区→台风。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控制→气候复杂多变,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寒潮、洪涝、干旱。

(地质灾害)地貌: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地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地震。 答题模版6 自然灾害的答题模式 原因:多从“天”、“地”、“人”因素分析。如洪涝灾害,气候(天)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如回答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则要说地形起伏坡度大】;人为(人),人为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等;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等等。措施则是预报预警,建立应急机制,提高减灾防灾的意识,及时躲避(以上为各种灾害通用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湖,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等。

1. 人口与城市

极少数落后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④全球:由过度型向三低型过渡阶段;⑤我国:三低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 生态环境因素。

答题模版7 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迁入区:有利 ①、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不利 ① 造成了生态环境压力(污染) ②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迁出区:有利 ① 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和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利 ① 造成人才和劳动力损失 ②出现留守儿童 老人等社会问题

(3)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①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③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影响因素 ①资源 ②、科技水平 ③经济发达程度 ④ 地区开放程度 ⑤受教育水平 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历史因素(形成基础):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经济因素(功能区分化主要成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 :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行政因素: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方面比较) 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多在50%以下。 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①环境问题;②交通问题;③住宅问题;④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治安。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答题模版8 农业区位因素题目的答题模版

自然因素:地、气、水、土即①、地形(平原平坦) ②、气候(气温和降水,雨热同期等) ③、水源(靠近河流 ④、土壤 (平原肥沃)

社会因素:①、市场(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②交通(靠近铁路、公路、水运等) ③劳动力 (人口多、丰富) ④ 政策 ⑤种植经验和历史基础 ⑥、科技(良种、化肥、农药、储存等) 答题模版9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和不利(限制)因素的答题思路

①、东北地区 有利: 黑土肥沃、雨热同期、地广人稀、商品率高;不利:低温冻害、旱涝灾害

②、西北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水资源不足(干旱形成绿洲农业) ③、青藏地区 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低温冻害(高寒形成河谷农业) ④、华北地区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寒潮等 ⑤、南方地区 有利: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不利:旱涝灾害、台风、伏旱、红壤(酸性) ⑥、四川盆地 有利:雨热同期,冬季热量足,紫色土肥沃,水源丰富 不利:光照不足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原料、能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数量,素质)政策、 科学技术、历史经验和生产基础。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生产方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负面影响: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

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胜过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人工环境。

不利:消耗大量资源,造成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物生存。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及不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近→公路

航空 小 →航空

远距→ 远 →

铁路 → 运量 → 大 → 铁路 →运费 → 高→铁路

水运 水运 低→水运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聚落形态和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铁路、公路的枢纽以及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了一些城市,如: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湖南株洲市。大运河边上的扬州,因运河的开凿通航而繁荣,因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减缓了发展的速度。

②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市场最优原则 但也有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1)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消极影响: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2)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旅游区卫生

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消极影响:给旅游区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城市 →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乡村 →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地域性:环境政策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不同。 全球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供大于求。②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而天然气有轻污染、运输使用方便等优点。③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西部有四大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2)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投资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产业转移:(1

)影响产业转移因素:①劳动力因素: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导致的差异,从而影响产业的转移。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③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用地,低价,环境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迅速地将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促进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①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②工业特点:劳动技术装备程度低,能容纳大量劳动力。③主要工业部门:轻纺工业等。④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①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②工业特点:技术先进,科技人员比重大,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最新成果;设备复杂,投资达;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容纳劳动力和耗费的原材料少;污染较少。③主要工业部门: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④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①城市化标志。②城市数量增多: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城镇数量猛增,乡村、城市交错分布。③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区产业升级;②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相关文章

  • 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城市](含解析)
  •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25.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 ...查看


  • [高考区域地理考点]大洋洲和南极洲
  • 摘要:新东方网汇总2012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核心考点.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内容,详细列出考点可能出题的内容,供考生参阅. 大洋洲.南极洲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2.大洋洲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 ...查看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备考的建议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教学纲要
  • 中小学英语教学纲要 升上六年级,就要面对紧张激烈的小升初.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英语的知识掌握都缺乏难度和深度,而且往往忽视了语法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语法系统,而名校的小升初英语的特点,就是题型丰富,题量大,难度高,尤其偏重于语 ...查看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 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 ...查看


  • 2012年安徽高考高考文综答案
  • 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政治部分解析 1.[考点定位]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解析]本题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为背景,考查宏观调控手段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正确判断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A项正确,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查看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新课程报· 地理 导刊>2010年第27-42期约稿计划 1.二轮综合专题及综合测试卷的约稿作者 综合专题目录: 专题1 地理图像判读与综合分析 专题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3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 ...查看


  • 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3[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 (2015•新课标II 卷)圣劳伦斯河(下图a )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 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 .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 ...查看


  • 2014年高考复习地理经典例题
  • 2014年高考复习地理典型例题1 一.在地图上如何判断经纬度 考点提示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理解并掌握经纬网的判读及其应用. 复习建议 熟悉经纬网,主要地理区域及主要的经纬网周围的地理事物: 应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计算距离. 考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