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问题及对策
何村 黄鑫 景天成 张晓平
在大众媒介全面普及的今天,我国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依然较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对匮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为小学生传送信息、知识、思想、观点和广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小学生们的社会心理、精神风貌和人生成长。因此,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2008年11~12月,渤海大学媒介素养宣讲团对锦州市宝地小学、八家子小学的两个年级4个班进行了媒介素养宣讲,同时进行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状况”问卷调查,据此研究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授课对象是锦州市宝地小学三年级一个班(36人)、四
讲,并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闻基础知识、新闻史、新闻采写等媒介的专业课程。讲课方式采取了课堂
乏,并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有较大差距。报刊、广播、讲授、小组辅导、师生交流等。
一、小学生媒介素养基本状况
从多次授课和问卷调查看,小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媒介素养知识。
1.新闻
无论从宣讲还是调查都能发现多数同学平时接触媒介机会较多。在课堂上,同学们对于新闻的含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基本符合新闻学中的科学定义。不仅如此,同学还能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说出新闻真实与新鲜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平时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缺乏对新闻选择的主动性。在调查选择报纸杂志类型
年级一个班(44人),八家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39人)、时,有36%的同学会选择新闻类阅读,35%的同学一般会四年级两个班(46人)。在授课过程中还分别抽取三年级收听新闻类的广播节目;在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中,有与四年级各一个班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媒介素养调查。
所用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读本》。在讲课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读本进行了删节和部分扩充,并增加了摄影课程。
讲课人员是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大二学生。学生共分4组,每组按讲课内容分为5-6 人。在讲课前,社团和指导老师对讲课的大学生进行了3次培训和试
29%的同学选择了新闻类节目;40%的同学上网的目的是看新闻。可见,只有少数同学会在生活中主动地关注新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一些同学承认新闻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说到具体的、实际的关系时却表述不清楚。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不收看或收听新闻类节目是因为觉得它们枯燥,不像其他娱乐节目那样能带来乐趣。
在课堂上,我们例举了10条新闻标题,其中包括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同学们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不适合他
讲。大学生们做到了对教材的详细理解,并增加了图表、们阅读的新闻。可见他们具备新闻优劣的基本判断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辨别能力能否发挥到日常生活中,而报纸、广告产品等实物。
考虑到小学生认识能力所限,讲课主要以简单介绍为主,让学生能够从外在层面认识了解媒体,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清真假新闻,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媒介,合理利用媒介,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一定帮助。
在宝地小学,同学们分两个小组,第一组5人给四年3班讲课,主要以媒介、新闻、偶像与电视剧、广告、手机与互联网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第二组6人给三年2班讲课,主要围绕新闻、报纸、卡通、广告等讲授。
在八家子小学,同学们也是分两个组,讲课内容和人员相同。八家子小学位于城郊,属农村小学。
其后,宣讲团成员在这两所小学又分别进行了3 次宣
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10条新闻的辨别。小学生应该对虚假新闻、劣质刊物有一定认知,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23%的同学认为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
我们的看法是,努力培养小学生主动接触新闻的意识,引导学生清晰而理智地认识新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了解新闻的背景、意义,辨别真假新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报刊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读报行为。加之儿童天性使然,他们更愿意选择读起来轻松的趣味性刊物。调查中发现,三年级同学在
报刊选择上,78%的同学倾向于看漫画卡通娱乐类报纸杂志,四年级同学52%选择漫画卡通娱乐类。
我们在课堂上分别拿出两份报纸挑出两个版面:第一个全版只有一张小的黑白图片,其余均为文字,第二个整版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彩图以及少量文字,几乎所有同学表示会先选择第二份阅读。小学生通常对报纸中的图片与色彩更感兴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此,报刊读物较之其他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多元化媒介,学生们通常更青睐于后者,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调查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时,有18%的同学选择了报刊,而选择电视和网络的分别占70%和28%。在调查哪种媒体最吸引你时,只有9%的同学选择报纸杂志。
我们的看法是,了解了小学生们的媒介接触习惯,我们应该更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良好读报习惯,更多地理解文字内容,提高同学的媒介素养。另外,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小学生对于报纸的理解,通常只是了解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娱乐功能,对于报纸的其他社会功能,如舆论监督、宣传等功能普遍不知晓。因此,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有待加强,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们对报纸有更透彻、深入的认识。
3.广告
小学生对于广告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促进消费功能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同学们都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广告影响,很多同学承认自己的消费行为会受广告影响。而且,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一些不能引起大人注意的广告反而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调查中,有9%的同学在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一题中选择了广告。
另外,也有很多同学意识到了虚假广告的存在,有36%的同学认为广告不可信,8%认为可信,过半的同学则认为不一定。这过半的同学显然是对广告有相对理性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小学生对于广告与消费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广告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影响知之甚少。
我们的看法是,小学生不可能不受一些广告的影响,尤其是当这些广告中有他们喜欢的儿童明星、卡通人物时,会更容易被广告中传达的营销信息所左右。因此,给学生们一个洁净的媒体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创意和策略在追求销售效果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针对儿童的广告必须考虑到对儿童的身心影响。
4.网络
当今,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多数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在调查中,同学们表示他们平时上网的目的
查资料。多数同学也表示非常愿意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可见,网络媒体对儿童有很大吸引力。但是,在谈到网络利弊时,却有多数同学认为网络没有好处。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9%的同学非常愿意通过网络丰富知识、提高能力,42%的同学比较愿意通过网络学习,9%的同学选择不愿意,而57%的同学认为网络没有好处。调查结果与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兴趣和行为是矛盾的。为什么同学们在愿意接触网络、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却又认为网络有很大的害处呢?
我们的看法是,网络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尤其在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家长谈之色变的话题。无论是校园、家庭、社会,都遍布着网络有害的言论。就在社会大力整顿网络所带来的不良社会之风的同时,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也被消减,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同在,如何取利而避弊。
5.城乡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八家子小学与宝地小学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存在很大差异。宝地小学的学生媒介素养普遍好于八家子小学。这就看出,农村小学的媒介素养和城市小学相比,相对较差,普遍偏低。
城市小学生因生活环境的优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强,理解的程度较深,反馈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很容易互动。而农村小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封闭,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及城市,对媒体的接触也很少,绝大多数同学只对报纸、广播、电视较为了解,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知之甚少。同时,在信息接受能力方面,农村小学生也处于劣势,理解能力不强,互动效果较差。
城市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高,思维活跃。课堂上,同学们能够对所提出的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做出较快的反应,对于不懂的知识能够及时提出疑问。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对差一些,对于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信息反馈较慢;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欠缺。同时,农村小学生被动性较强,不太活跃,因此,授课的效果不及城市小学。
我们的看法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对于当下的各大媒体的认知基本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因此,对小学生宣讲媒介素养知识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与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媒介使用单一。城市小学生因为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多,但他们
甚至单一通常是玩游戏、聊天、看新闻,也有同学上网收发邮件、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电视为主要接触对象,
2011年第4
期
47
选择电视。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接触媒体时,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音和图像并存的电视,因为电视可以一边听声音一边看图像,便于理解和掌握。
2.小学生对媒介的具体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小学生知道各种媒体能够报道新闻、传播知识、刊播广告,却不知道媒体还有其他的功能。
3.小学生知识水平决定对媒介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有差距,对媒介的认识也不同,很多问题四年级学生可以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却没有反应。
4.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无法正确使用媒介。比如,小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就比较单一,基本不知道网络可以打破电视的被动观看局面,受众可以利用网络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充当传播者。
5.学校、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目前学校开
信息和娱乐消遣,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应该注意到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帮助同学们了解必要的新闻基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给同学们传授一些常用的新闻产品制作流程,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3.正确引导小学生接触媒介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在接触媒介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小学生接触广告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广告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如今社会中,不少父母怕广告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禁止孩子接触广告。实际上,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也是儿童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接触广告。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开设有关广告与消费训练课程,训练儿童认识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学会利用广告而不被广告利用,做到理性消费。同时,传媒业也应该规范儿童广告,
设的只有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
另一个重要问题出现在接触网络上。现在,很多小学生因此,不少小学生对媒介有错误的理解。
三、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我们认为,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操作应该具有
接触网络机会有限,对于家中有电脑的同学,也基本用来游戏、聊天。尤其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染上网瘾,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甚至还有学生因担心自己有网瘾而拒绝接触网络。
计划性、目的性,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在调查中也可以看出,57%的同学认为上网没有好处,家长
因此,对于加强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媒中,有53%不允许孩子上网,18%赞成上网,29%没有明介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全面普及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宣讲团的讲课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接触媒介机会极少。针对这一情况,教育者应该进行宣传与指导,包括帮助
确态度。可见,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孩子对网络的判断。家长不允许孩子上网无疑是认为网络对孩子不利,这样的灌输,只能使孩子主动或被迫远离网络。
对于此类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正
小学生制定合理的利用媒介时间表,合理控制看电视时间,确的网络素养教育理念。接触电脑和网络,不仅是为了学会节目分类,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电视节目。对于自具备一门知识,重要的是能通过网络开放小学生的求知由时间较少的城市小学生来说,媒介是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这不仅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一些小学生接触媒介机会少的内在原因是学生的性格、被动选择习惯导致其接触媒介极其被动。全面普及小学
欲,接触新的知识,电脑和网络应该成为童年生活的工具。因此,对小学生的网络教育应该侧重帮助孩子利用电脑和网络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同时教给他们一些网络安全知识。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重
生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这样的群体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和发现有利于自己成学校可适当增设报栏提供阅读机会,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新长的信息的能力。闻,老师经常组织同学对当前新闻热点进行讨论。社会也应该提高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普教的重视,对学生与媒介的接触行为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对媒介的合理利用。
2.全面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
通过媒介素养知识宣讲,发现多数小学生拥有基本的媒介素养,在课堂上能辨别新闻的好与坏,知道哪些新闻不适于自己阅读。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们是否有这种能力呢?现在的媒体,有的运用血腥的标题、低俗的画面吸引受众,有的内容充斥着大量不适合小学生的信息,因此,进一步全面提高小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极为重要。
调查还发现,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的动机主要是获取
4.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国较晚,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得也较少。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纳入学校教育中,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经过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我们所授课的两所学校的4个班级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都有提高,而且媒介素养课程也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讲课方式要灵活多样,课堂讲授要与小组辅导、师生交流相结合。□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本文编辑:李宝萍)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问题及对策
何村 黄鑫 景天成 张晓平
在大众媒介全面普及的今天,我国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依然较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对匮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为小学生传送信息、知识、思想、观点和广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小学生们的社会心理、精神风貌和人生成长。因此,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2008年11~12月,渤海大学媒介素养宣讲团对锦州市宝地小学、八家子小学的两个年级4个班进行了媒介素养宣讲,同时进行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状况”问卷调查,据此研究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授课对象是锦州市宝地小学三年级一个班(36人)、四
讲,并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闻基础知识、新闻史、新闻采写等媒介的专业课程。讲课方式采取了课堂
乏,并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有较大差距。报刊、广播、讲授、小组辅导、师生交流等。
一、小学生媒介素养基本状况
从多次授课和问卷调查看,小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媒介素养知识。
1.新闻
无论从宣讲还是调查都能发现多数同学平时接触媒介机会较多。在课堂上,同学们对于新闻的含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基本符合新闻学中的科学定义。不仅如此,同学还能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说出新闻真实与新鲜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平时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缺乏对新闻选择的主动性。在调查选择报纸杂志类型
年级一个班(44人),八家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39人)、时,有36%的同学会选择新闻类阅读,35%的同学一般会四年级两个班(46人)。在授课过程中还分别抽取三年级收听新闻类的广播节目;在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中,有与四年级各一个班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媒介素养调查。
所用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读本》。在讲课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读本进行了删节和部分扩充,并增加了摄影课程。
讲课人员是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大二学生。学生共分4组,每组按讲课内容分为5-6 人。在讲课前,社团和指导老师对讲课的大学生进行了3次培训和试
29%的同学选择了新闻类节目;40%的同学上网的目的是看新闻。可见,只有少数同学会在生活中主动地关注新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一些同学承认新闻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说到具体的、实际的关系时却表述不清楚。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不收看或收听新闻类节目是因为觉得它们枯燥,不像其他娱乐节目那样能带来乐趣。
在课堂上,我们例举了10条新闻标题,其中包括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同学们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不适合他
讲。大学生们做到了对教材的详细理解,并增加了图表、们阅读的新闻。可见他们具备新闻优劣的基本判断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辨别能力能否发挥到日常生活中,而报纸、广告产品等实物。
考虑到小学生认识能力所限,讲课主要以简单介绍为主,让学生能够从外在层面认识了解媒体,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清真假新闻,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媒介,合理利用媒介,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一定帮助。
在宝地小学,同学们分两个小组,第一组5人给四年3班讲课,主要以媒介、新闻、偶像与电视剧、广告、手机与互联网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第二组6人给三年2班讲课,主要围绕新闻、报纸、卡通、广告等讲授。
在八家子小学,同学们也是分两个组,讲课内容和人员相同。八家子小学位于城郊,属农村小学。
其后,宣讲团成员在这两所小学又分别进行了3 次宣
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10条新闻的辨别。小学生应该对虚假新闻、劣质刊物有一定认知,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23%的同学认为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
我们的看法是,努力培养小学生主动接触新闻的意识,引导学生清晰而理智地认识新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了解新闻的背景、意义,辨别真假新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报刊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读报行为。加之儿童天性使然,他们更愿意选择读起来轻松的趣味性刊物。调查中发现,三年级同学在
报刊选择上,78%的同学倾向于看漫画卡通娱乐类报纸杂志,四年级同学52%选择漫画卡通娱乐类。
我们在课堂上分别拿出两份报纸挑出两个版面:第一个全版只有一张小的黑白图片,其余均为文字,第二个整版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彩图以及少量文字,几乎所有同学表示会先选择第二份阅读。小学生通常对报纸中的图片与色彩更感兴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此,报刊读物较之其他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多元化媒介,学生们通常更青睐于后者,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调查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时,有18%的同学选择了报刊,而选择电视和网络的分别占70%和28%。在调查哪种媒体最吸引你时,只有9%的同学选择报纸杂志。
我们的看法是,了解了小学生们的媒介接触习惯,我们应该更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良好读报习惯,更多地理解文字内容,提高同学的媒介素养。另外,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小学生对于报纸的理解,通常只是了解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娱乐功能,对于报纸的其他社会功能,如舆论监督、宣传等功能普遍不知晓。因此,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有待加强,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们对报纸有更透彻、深入的认识。
3.广告
小学生对于广告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促进消费功能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同学们都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广告影响,很多同学承认自己的消费行为会受广告影响。而且,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一些不能引起大人注意的广告反而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调查中,有9%的同学在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一题中选择了广告。
另外,也有很多同学意识到了虚假广告的存在,有36%的同学认为广告不可信,8%认为可信,过半的同学则认为不一定。这过半的同学显然是对广告有相对理性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小学生对于广告与消费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广告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影响知之甚少。
我们的看法是,小学生不可能不受一些广告的影响,尤其是当这些广告中有他们喜欢的儿童明星、卡通人物时,会更容易被广告中传达的营销信息所左右。因此,给学生们一个洁净的媒体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创意和策略在追求销售效果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针对儿童的广告必须考虑到对儿童的身心影响。
4.网络
当今,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多数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在调查中,同学们表示他们平时上网的目的
查资料。多数同学也表示非常愿意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可见,网络媒体对儿童有很大吸引力。但是,在谈到网络利弊时,却有多数同学认为网络没有好处。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9%的同学非常愿意通过网络丰富知识、提高能力,42%的同学比较愿意通过网络学习,9%的同学选择不愿意,而57%的同学认为网络没有好处。调查结果与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兴趣和行为是矛盾的。为什么同学们在愿意接触网络、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却又认为网络有很大的害处呢?
我们的看法是,网络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尤其在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家长谈之色变的话题。无论是校园、家庭、社会,都遍布着网络有害的言论。就在社会大力整顿网络所带来的不良社会之风的同时,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也被消减,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同在,如何取利而避弊。
5.城乡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八家子小学与宝地小学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存在很大差异。宝地小学的学生媒介素养普遍好于八家子小学。这就看出,农村小学的媒介素养和城市小学相比,相对较差,普遍偏低。
城市小学生因生活环境的优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强,理解的程度较深,反馈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很容易互动。而农村小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封闭,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及城市,对媒体的接触也很少,绝大多数同学只对报纸、广播、电视较为了解,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知之甚少。同时,在信息接受能力方面,农村小学生也处于劣势,理解能力不强,互动效果较差。
城市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高,思维活跃。课堂上,同学们能够对所提出的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做出较快的反应,对于不懂的知识能够及时提出疑问。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对差一些,对于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信息反馈较慢;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欠缺。同时,农村小学生被动性较强,不太活跃,因此,授课的效果不及城市小学。
我们的看法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对于当下的各大媒体的认知基本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因此,对小学生宣讲媒介素养知识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与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媒介使用单一。城市小学生因为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多,但他们
甚至单一通常是玩游戏、聊天、看新闻,也有同学上网收发邮件、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电视为主要接触对象,
2011年第4
期
47
选择电视。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接触媒体时,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音和图像并存的电视,因为电视可以一边听声音一边看图像,便于理解和掌握。
2.小学生对媒介的具体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小学生知道各种媒体能够报道新闻、传播知识、刊播广告,却不知道媒体还有其他的功能。
3.小学生知识水平决定对媒介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有差距,对媒介的认识也不同,很多问题四年级学生可以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却没有反应。
4.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无法正确使用媒介。比如,小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就比较单一,基本不知道网络可以打破电视的被动观看局面,受众可以利用网络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充当传播者。
5.学校、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目前学校开
信息和娱乐消遣,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应该注意到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帮助同学们了解必要的新闻基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给同学们传授一些常用的新闻产品制作流程,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3.正确引导小学生接触媒介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在接触媒介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小学生接触广告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广告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如今社会中,不少父母怕广告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禁止孩子接触广告。实际上,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也是儿童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接触广告。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开设有关广告与消费训练课程,训练儿童认识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学会利用广告而不被广告利用,做到理性消费。同时,传媒业也应该规范儿童广告,
设的只有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
另一个重要问题出现在接触网络上。现在,很多小学生因此,不少小学生对媒介有错误的理解。
三、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我们认为,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操作应该具有
接触网络机会有限,对于家中有电脑的同学,也基本用来游戏、聊天。尤其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染上网瘾,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甚至还有学生因担心自己有网瘾而拒绝接触网络。
计划性、目的性,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在调查中也可以看出,57%的同学认为上网没有好处,家长
因此,对于加强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媒中,有53%不允许孩子上网,18%赞成上网,29%没有明介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全面普及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宣讲团的讲课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接触媒介机会极少。针对这一情况,教育者应该进行宣传与指导,包括帮助
确态度。可见,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孩子对网络的判断。家长不允许孩子上网无疑是认为网络对孩子不利,这样的灌输,只能使孩子主动或被迫远离网络。
对于此类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正
小学生制定合理的利用媒介时间表,合理控制看电视时间,确的网络素养教育理念。接触电脑和网络,不仅是为了学会节目分类,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电视节目。对于自具备一门知识,重要的是能通过网络开放小学生的求知由时间较少的城市小学生来说,媒介是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这不仅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一些小学生接触媒介机会少的内在原因是学生的性格、被动选择习惯导致其接触媒介极其被动。全面普及小学
欲,接触新的知识,电脑和网络应该成为童年生活的工具。因此,对小学生的网络教育应该侧重帮助孩子利用电脑和网络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同时教给他们一些网络安全知识。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重
生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这样的群体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和发现有利于自己成学校可适当增设报栏提供阅读机会,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新长的信息的能力。闻,老师经常组织同学对当前新闻热点进行讨论。社会也应该提高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普教的重视,对学生与媒介的接触行为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对媒介的合理利用。
2.全面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
通过媒介素养知识宣讲,发现多数小学生拥有基本的媒介素养,在课堂上能辨别新闻的好与坏,知道哪些新闻不适于自己阅读。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们是否有这种能力呢?现在的媒体,有的运用血腥的标题、低俗的画面吸引受众,有的内容充斥着大量不适合小学生的信息,因此,进一步全面提高小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极为重要。
调查还发现,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的动机主要是获取
4.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国较晚,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得也较少。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纳入学校教育中,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经过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我们所授课的两所学校的4个班级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都有提高,而且媒介素养课程也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讲课方式要灵活多样,课堂讲授要与小组辅导、师生交流相结合。□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本文编辑:李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