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产城不融合在上海郊区新城是
一种普遍现象。临港新城在上海众多新城中起步较晚,发展却极为迅速,产城不融合的问题也就特别集中与突出。通过现状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进一步明确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包括功能定位、人口导入、产业定位和空间结构等发展策略。对于真正激发临港新城的城市活力,吸引人气,逐步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发展定位清晰、功能特色明显、和谐宜居的新城区,至为关键。关键词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
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3)08—0010—07
作者简介
刘伟,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副局长,注册规划师
蔡海燕,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工
程师,helen_81915@qq.c01TI
万方数据
垫!!±笙!塑整笙!!!塑垒堑垦塑塑笪塑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刘伟
蔡海燕
ForgingIndustry-cityIntegrationin
LingangNewCity
LIU
Wei.GAI
Haiyan
Abstract:TheseperationofindustryandothercityfunctionsinShanghai’Ssub—urbs
is
a
commonPhenomenon.Lingangnewcity
startedas
a
late—comerbut
has
developedrapidly.The
functional
inbalance
has
been
particularlyacute.Through
site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survey,thisresearch
proposes
developmentstrategiesfor
Lingangnewcity
to
grow
into
a
full・fledged
urban
community.
These
strategies
deal
with
functional
orientation,populationinmigration,industry
orientation
andspatial
structure.
Keywords:LingangNewCity;incorporationindustryandothercityfunctions;de—
velopment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战场,是上海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承
载地。从2004年开始全面投入建设以来,一直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根据上海市规土局近期发布的郊区新城规划目标,2020年临港新城将成为浦东南片极为重要的城市中心区,具备较高能级的城市综合集聚辐射功能,聚集60—80万人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临港新城四大功能板块已初具规模,基本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主城区与产业区的互动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城整体活力不足,城市集聚功能极为有限,距离规划发展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图l一图5)。
面对沿海港口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形势,肩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任,临港新城的建设至关重要。由此,如何在清晰定位临港新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
上,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引进适合的大项目,特别是主城区与产业区联合互动,强化配套服务,产城融合,对于真正激发临港新城的城市活力,吸引人气,逐步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发展定位清晰、功能特色明显、和谐宜居的新城区,至为关键。临港新城的健康发展,对于完善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疏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带动郊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健,刘璇,2012)。
2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现状情况
2.1
功能定位问题:区域战略定位不清、部分重叠,难以形成旺盛的城市生命力临港地区规划之初的思路是将主城区定位于为临港产业区和洋山保税港区提供
现代化城市和服务配套,但客观条件制约了主城区与产业区、保税港区之间的互
动。首先,主城区与产业区、保税港区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主城区的服务功能
难以辐射到这两个区域;其次,目前主城区处于开发建设初期阶段,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尚不完备,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产业区和保税港区的生活配
刘伟蔡海燕
临港新城产塑壁全垄垦錾堕
图2临港新城主城区照片
图1研究范围图
。I_Ihe、Lopt¨rrn“ir
11ig一-1【1d1【1.1I
J】_ca
oI-lmgang
11n、“¨、11
L'OIII
资料装坶:昵图闱htq『、:“、、、、、、nipic
7sl…、、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h二●n33N9()k(194cabec.]ltln】
套服务主要还是依托区域内的泥城、芦潮港、万祥、书院四镇,主城区的服务辐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
另外,产业区一方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与一流产业区相配套的商业商务、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医疗保健、体育休闲等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区自成体系的规划建设导向,将大大降低与主城区的联动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区中的综合区的规划思路是建成以生态建设与高品质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功能区,以服务高端人群为目标,以休闲度假、生态涵养、高品质生活与消费等为主的服务功能区。主城区和产业区综合区的产业定位上存在较大重叠,且综合区地处主城区北部,毗邻主城区.若按此规划执行,势必造成整个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迅速启动,但随着临港新城发展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一些问题如产业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一体等开始显现,需要在新城整体层面予以统筹协调。而这种体制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种整体性,i家管委会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大功能区内部融合但相互之间整体割裂的格局(图
6)。
Fig.3
The
图3产城融合概念图
concept
ofintegratingindustryand
city
随着建设密度的加强,临港新城的发展进一步由单个项目的叠加向综合型城市空间发展,需要市区两级政府的紧密联动、共同发展。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合并为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后,还将有很
otherfunctions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分明显(图8)。
主城区内现状的居住住房消化人群主要为投资客、公务员和学校教职工,投资客只买不住,很多在主城区工作的公务员和学校教职工也将分配的住房或闲置或出租,宁愿选择住在市区长距离往返通勤。另外,主城区无自身产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目前,主城区的人气仅靠三所高校维持,一到寒暑假,高校教职工
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尤其是在信息掌
握、政策制定、项目引进等方面更需要联动沟通的机制(图7)。困扰临港开发多时的开发体制机制一旦理顺,将使开
2.2机制体制问题:管理机制缺陷影响区域整体规划效能的发挥
2012年9月19日,临港新城合并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临港新城的行政管理和协
发进度加速,产城更为融合。
2.3人口问题:人气不足职住分离,难以支撑临港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一直是临港新城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从2003年发展至2012年已有近lO年时间,现状常住人口达到近20万人,规划期限已过了逾l/2,现状人口却不到规划人口的1/4。尤其是主城区,规划人口45万人,现状常住人口却只有约2万人,仅为规划人口的4%,差距十
和学生离校后,主城区几近空城,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因客源锐减而不得不暂停营业。
在对产业区的员工和企业调查中发现,近一半调查对象在泥城和芦潮港两镇租房或有房,还有一半住在市区,依靠公司班车、自驾车或公交往返通勤。仅有l%左右的员工住在主城区。在问及调查对象的购房意向时,鲜有人表示愿
调服务工作。在此之前及两区合并之
后,临港新城共有三家管委会,包括: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这样的“分包”机制有利于建设初期的
11
万方数据
2013年第8期总第213期
意在主城区购房。发生在市区。因此,主城区虽然在空间上紧邻产业区,但很难成为产业区的消
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引进的企业多为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与周边城区融合的需求度更高,原先规划的生态保护屏障如今却成为产城融合的最大空间障碍。
2.4产业导向问题:产业区产业类型较难与主城区城市功能相融合
临港新城产业区的主导产业为重装备制造业、物流业、航空产业等(图9),调查结果显示,产业区目前就业人口约1.5万人,其中工人占55%、文职或
费市场,人口规模很难做大。
2.5空间规划问题:过分强调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产业区和主城区缺乏有机联
系
2.6公建配套问题:基础公建配套设施的缺失。使临港新城缺乏吸引人口和多
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临港新城产业区和主城区在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即使产业区规划范围内存在一些集镇区,其用地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整个园区中只是一些分散的“点”,在发展方向上也以维持现状和改造提升为主。在用地性质上,产业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总之,缺乏一个有机联系的规划,导致临港新城建设的先天不足。
临港新城规划之初遵循严格的功能分区,却忽视了各个分区的超大规模是否适应这种功能分区。主城区用地面积近70km2,相当于9个静安区或3个黄浦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用地面积约80km2,相当于3个张江高科技园区或3个金桥出口加工区。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图11)。
临港新城严格的功能分区最初的设想是以绿化带、森林、河流等为主城区树立一道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保证主城区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受到产业区的污染影响(骆棕,许菁芸。2009)。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低端高污染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地区,临港的重装
元化产业的拉力
临港新城至今未有高中,仅有一所初中(上海中学东校);医疗方面,仅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另外还有四个镇级卫生所在东四镇上;购物方面,主城区仅有一家农工商超市(图12)。
在问及产业区就业人员不愿意在临港购房的原因时,大部分认为“公共设施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现状公共配套的满意程度极低。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在临港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吃饭难。综合商场、大卖场、菜市场、金融机构、邮政电信服务、医院、餐饮店、:荨校等是他们最急需的设施。
在对产业区的调查中发现,“子女教育”是他们在临港定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高中,很多在临港居住和就业的人将随着子女就读其他区域高中而搬离l临港。另外,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及学前教育学校也是产业区就业人员急需的教育设施。
医疗方面,虽然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已于2012年底建成开业,但还是有很多人担心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生能力会与中心城区存在一定差距。“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也是他们希望临港增加的医疗设施。餐饮方面,产业区和
一般技术人员占32%,高级技术和管理
层占13%,就业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以工人为就业主体。76%的调查对象年龄为16—35岁之间,呈年轻化。81%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收入较低(图10)。
尽管有许多研究指出长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实际上,临港产业区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
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都是按照全市最低工资线制定的。对当地户籍劳动力来说,这样的收人水平缺乏吸引力,也就很难促进农业户籍人口的就业转移,对本地区而言,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同步推进城市化(埃德加・M・胡佛,1990;刘荣增,2004)。而作为产业区就业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会尽量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租住在附近镇上房租低廉的农户家里,有限的消费需求也基本就近解决,不与相邻的主城区发生联系(马歇尔,1997;江激宇,2006)。相反,企业的管理者包括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则认为主城区的服务还不够便利和完善,他们宁可牺牲一定的时间与距离成本,选择居住在市区,日常的消费需求自然也
图4临港新城滴水湖图片
Fig.4
1)rippmg
Lake
111
Lmgang
nn、ro、、’i1
7‘h0、、,‘I,47
骨料采源:昵图问htm√/w、、、、nipiL‘t0111图5临港新城保税区照片
I_hc
duty.一ikcc,(1ilt"I【1
Iingang
47
nn、【‘n、11dabl8ca9alill4
ttt『、://、、、、、、11n,1c.COln,、h()、、r,l
万方数据
刘伟蔡海燕盏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临港产业区
!
曩
懈
冉
E
图8各分区规划人口与现状人口对比图
tOW
图6临港新城机构合并前管辖范围图
Fig^T11c
adnlinistration
arcJ
befin'cl|lel
gcr
ofLinganglll'W注:现状人口以街镇行政边界为统计范围.对应到各个分区会有出入.仅为参考
FigH
资料泉源:作寺自绘
The
contrast
ofplanned
population
andctlrrerlt
population
ofeach
r。譬a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洋山保税港区同区内部不能建设食堂,仅能依靠第三方配送,配送方数量、品质、营业时间等无法满足员工需求,而主城区内的餐饮店数量较小,档次单一,位置集聚,无法满足居民和员工多样化的需求。
文化及科技研发等高等级产业功能配套。3.1.2产业区——统筹协调,预留控制
产业区应与主城区统筹协调发展,在产业区内部及四个社区布局社区级的配套服务设施,如蓝领公寓、餐饮酒店、商业零售、基础医疗和基础教育等。另外结合16号线产业区内的轨道交
图7临港新城目前机构设置图
g.7
临港新城管委
临港产业区管
委会
临港地区开发
建设管委会
The
current
3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agcm
iesin
Iingang
lle\、7t
通站点建设,形成商业商务等地区级配套服务设施。产业区需要的市级配套服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1发展定位策略
总体定位在原总体规划基础上深化提升。各个分区定位应以总体定位为依据,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个别分区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变化,适度调整,明确方向。
3.1.1
务功能应在主城区内布局,以此形成高中低多层次的配套服务网络,等级明确,布局平衡,避免层级混淆和重复建设。
其中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分区规划和控规都在编制中,能否扩大集中建设
重装备制造业
I
,
主城区——转变思路,明确方向
根据最新修编的《上海城市总体规
区范围、置换基本农田尚是未知数。未来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发展定位需要重新审慎思考,在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应对其进行预留控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未来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发展定位仍应置于整个临港新城范围内予以统筹考虑,应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主城区之间协调发展,其公共中心的等级不应逾越主城区。
快、发展势头最佳,其现状人口已基本接近规划人口规模。可以预见,该分区2020年人口规模将超过总规确定的9.5万人。主产业区虽然产业区块尚未发展
3.2人口发展策略
3.2.1
g.9
The
划》,临港主城区被列为上海未来新建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在此背景下,主城区应转变发展思路,不应被动等待产业区的产业辐射,应立足临港、面向全市,积极培育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航运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会展传媒产业和旅游业等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把打造功能性项目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精心编制好副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提高商务、商业能级,使之成为临港主城的CBD和上海市的副中心。以此创造就业、吸引人气、提升城区品牌和形象,同时为产业区提供商业商务、国际采购、会议展览、教育培训、
图9产业区主导产业
leading
industriesin
theindusuqal
7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起来,其人口发展依托书院和万祥两镇的综合增长,也已达到规划人口的5l%。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其人口规模应有质的增长。而主城区在各分区中人1:3发展速度最慢,与规划预期目标最远,当然也有其建设是平地而起没有可依托城镇的原因,主城区的人口增长将
合理确定规划期限内人口规模,
与集建区用地规模保持一致,适当调整各分区的人口分配。
如表1所示,临港新城各分区的现状人口与规划人口一一比较发现,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由于发展速度最
万方数据
参瓣黼iO委蓦
冁涉篙裂
’
海滨国际花闻10600元临港蓝色域邦10300元临港泥城苑10400元
・5ⅢX)一】Ⅲ__
图10产业区就业人口情况和主城区2012年房价
populattonmain
tOVrll
111
llldtlStn;11
1u
zolle
a
图11两大分区的面积比较图
g
arefl2012
【’o…parl…1oftWOregionsin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elT/lsoflandarea
作者自绘
口1/3已经使密尔顿凯恩斯成为职住平衡
婶汀之牮商务洒店
的新城典范。
另一个案例是国内较为成功的苏州
:l
;
・遵碰假fI洒hI,(五星
唾
愉港蠹一E酒店《网星外l目讲大学}晦港附小
工业园区,按照新加坡先进规划理念
“邻里单位”进行职住平衡规划。1994年成立,至2009年区内现状常住人口19.8万人,就业岗位11万人,如按照带眷系数1.4来计算,居住在区内的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是基本平衡的。但根据调查,现状职住分离现象十分明显,本地就业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115。
当然,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发展了将近35年,而苏州工业园区仅为15年,可见职住平衡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目标,希望在远景的将来,临港新城能集聚更多的智慧人群。使就业和居住达到平衡,人们安居乐业(蹇彪,2011;李志平,
?
\、气
敞萍叶l々’I:拇IU机学院I。海海洋人学II海海事大学1.海中学临港{童区
JfJ,’、^I屯挺院临港分泥墟瞰院
专\\Jr
u
可
箩…~l,f.
i
一~
、
万拌瞰院
泥鳗产业作同职E公
临港公静l瞎
芦潮港农场员r宿舍临倦限价房
夫润艟
飞%口
●O
一
农I商夫卖场
●
好k多购物中心滨海商自;炙滨悔森林公园l:海鲜?E港惜d。嘴观海公闻
临港森林
-}・闷航海博物涫
图12现状公建配套情况
Fig.12
Current
public
facilities
陈群民,2006)。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产业发展策略
是整个临港新城人口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笔者建议临港新城应合理确定规划期限内人口规模,首先其未来人口规模应与集中建设区规模相匹配。集中建设区范围和建设用地规模如若调整,人口规模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其次根据各个分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势适当调整各分区之间的人口分配,比
划的目标之一。平衡的含义就是总人口中要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就业人口(张捷,2005)。如何才算是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国内外研究尚无定论。研究选取英国最为成功的新城密尔顿凯恩斯的案例作为借鉴,它建于1967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到2002年现状人口约21万人,拥有2万个就业岗位,本地大约
临港新城应该根据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临港三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区、主城区和保税港区功能互为依
托,实现互惠发展:①主城区为产业区
和保税区提供城市商务、居住生活、旅
游休闲功能;②保税区为产业区提供高端物流服务功能;③产业区是保税区物
流业务需求方和主城区生活、商务活动消费需求的来源(图13)。
主城区应转变思路,摆脱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加快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兴产业。产业区应强化优势,加大与
14
如提高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的人口
规模,降低主城区的人口规模等(表1)。3.2.2提高本地就业人口比例,使就业和居住达到平衡
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足的新城”一直是新城规
1/3的就业人员仍需要到伦敦等地去上
班,另有1/3的就业人员从外地通勤进入,这与原来设想的在城市内部达到居住与就业平衡的目标有很大不同。但客观的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平衡很难人为控制。本地就业人口占总人
万方数据
刘伟蔡海燕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表1
Tab.1
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对比表
The
contrast
of
current
population
andplannedpopulation
现状人口(万人)
主城区
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
主产业区综合区合计
19.3
2
现状人口占规划人口
的比例
4%94%51%
总体规划人口规模
(万人)
459.516.510
其他已批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万人)
4513.8
14
8.98
4
产业
区
24%83
卞城区
注: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包括泥城镇和芦潮港镇,主产业区包括书院镇和万祥镇。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2公建配套体系表
Tab.2
The
图13产业发展策略图
facilities
g
3
The
systemof
public
scr^t。捋ofindustr5dex’elopment
资料来源:作音自绘
层级市级地区级
位置主城区『临港北站主城区泥城
社区(产业区)级
书院万祥重装备产业区
产业单元中心
产业区洋山保税港区
书院、主产业区万祥、主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产业单元洋山保税港区
芦潮港
服务范围全市临港新城主城区
泥城、产业区、保税港区芦潮港、产业区、保税港区
服务人口80-100万
20一30万
规模建议(hm2)
150一20020-305一105—105一105一lO5一105一lO1—31—3
5一10万5一lO万5一10万5一10万5一10万
5—10万l一2万l一2万
图14功能结构规划图
Fig14
Thestructural
plan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地、高尔夫森林公园、滴水湖等生态景观资源,又为产业区提供高品质、高等级城市功能设施,为落户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和环境氛围,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发展空间。
四分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及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
四社区: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泥
图15公共中心规划图
*I5
hc
t’ublic
Ccl]tlc
城、芦潮港、书院和万祥四大社区,加强商业、居住、医疗、教育、生活休闲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海滨特
p1.
资料皋源:作者自绘.
港口的协作,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洋山保税港区应利用港口优势资源,扩大物流和贸易产业的辐射能级(林华,2011;汪泓,孙建平,201l;王振亮,2002)。
等高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体现都市魅力和活力。
一轴:以临港大道和轨道交通16号线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发展主轴,重点展现城市建设风貌,聚集临港主要服务设施。
色和江南水乡风貌的新社区(图14)。
3.5公建配套发展策略
形成等级明确的公建配套体系——
“1
16+X”四级公建配套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新城
3.4空间发展策略两带:产业服务发展带和文化生活发展带。产业发展带连接重装备产业区、芦潮港社区、洋山保税港区、泥城社区和主产业区,是临港新城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集聚空间。文化生活发展带连接综合区和主城区,拥有滨海湿
功能定位,结合人口及居住空间分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健康的需要,形成覆盖新城、分级合理、配置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主城区、产业区、洋山保税港区和四个社区的公建配套发展应等级明
空间发展结构——“一核,一轴,
两带,四分区,四社区”。
一核:围绕滴水湖形成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航运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商贸会展、行政办公和教育科研15
万方数据
2013年第8期总第213期囊岛幸删譬列
确、层次清晰、布局平衡、覆盖全面。发展大局。困扰临港开发多时的开发体在层级上分为市级、地区级和社区(产
制机制一旦理顺,将使开发进度加速,业区)级三个等级。规划整个临港新城
产城更为融合。
将形成1个市级公共中心、1个地区级公共中心和6个社区(产业区)级公共中参考文献(References)
心。其中市级公共中心位于主城区,地区级公共中心位于轨道交通16号线临港【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I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北站,6个社区(产业区)级公共中心分(WEBER
A.Industriallocation
theory[M].
别为主城区社区中心、泥城社区中心、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7.)
芦潮港社区中心、书院社区中心、万祥[2】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ee[M1.北
社区中心和重装备产业区中心(表2、图
京:商务印书馆,1990.M.Introduction
15)。
(HOOVER
E
to
regional
economic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0.)
4
结论
【3】3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自2003年底启动建设以来,临港新
(JIANGJiyu
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the
growth
of
regionaleconomicslMl
城作为上海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实现Beijing:EconomicScience
Press,2()06.)
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引【4】李志平,陈群氏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
擎,举世瞩目。临港新城在上海市新城策研究U】现代城市研究,2006(8):78—81.发展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已在国内外有
(LI
Zhiping,CHEN
Qunming.Study
on
populationimportingforthenewtownsin着很高的知名度。当前,港区、大桥、
Shanghai[j].Modem
Urban
Research,
新城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项软件需2006(8):78—81.)
要不断提升,特别是港城融合只走出了[5】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
一小步,亟待加快发展。如果新城不能——以青浦新城为例U】.上海城市规划,
201
1(5):20—25
加快发展,产业就不能集聚,上海国际
(LIN
Hua.Discussion
on
theurbanandin—
航运中心的能级就不能充分发挥。
dustrialintegrationinthesuburbofShang-
最近,I临港开发建设也有了新举
hai_—1akingQingpuNewCityforexam—措。产城融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pleU].Shanghai
Urban
PlanningReview,
201
三家管委会多头管理的矛盾,也有了最
1(5):2()一25.)
【6]刘荣增.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
新的解决方案。2012年8月9日,浦东【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新区人大通过了《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rLIURongzeng.Industry・city‘region:re—合并芦潮港镇和申港街道、建立南汇新lationshipandmechanism[M].Zhengzhou
城镇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9月19日,Univemity
Press,2004.)【7】骆棕,许菁芸,胡莉莉.临港新城的规划实
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南汇新施评估与发展建议U】上海城市规划,
城镇揭牌成立。加快临港地区的发展,2009(4):39—42.
核心是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临港地区(LUOZong,XUJingyun,HULili.The
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南汇新城镇的成Evaluation
ofplanning
implementation
of
LingangNewCityandtheadviceforfix—
立,就是按照“大浦东”发展格局,完ture
development[J]Shanghai
UrbanPlan—
善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事关上海
ning
Review,2009(4):39—42.)
万方数据
【8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陈良璧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MARSHALL.Principlesof
economics
【M】.ZHU
Zhitai。CHENLiangbi,trans-
late.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7.)19】蹇彪.论新城人口导入的机理、影响因素
与策略Ⅱ】经济纵横,2011(3):109—112.
(QIANBiao.Themechanism,factorsand
strategies
ofpopulationimportinginnew
town[J】.EconomicReview,2011(3):109—
112.)
【1()】汪泓,孙建平.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
制研究U】.科学发展,2011(12):47—69.
(WANG
Hong,SUNJianping.Research
on
newtown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inShanghaiSuburbs[j]Scien—
tific
Development,2011(12):47—69.)
…】王振亮.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的体
制创新与探索U】城市规划汇刊,2002(6):
51-54.
(WANG
Zhengliang.System
innovation
intherapiddevelopmentprocessofSon画i—
ang
NewTown
in
Shanghai[J].Urban
Planning
Forum,2002(6):51—54.)
【12l许健,刘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
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Ⅱ】.上海城市规划,2012(1):13—17.
(xUJian,LIuXuan.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industrialparkandcity,propel-hngcitytransformational
deveIopmen卜一
a
case
study
ofthemaster
planning
ofPudongNew
Area[J1.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1):13—17.)
【13】张捷.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
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ZHANGJie.Thetheoryandpracticeof
newtownplannin旷一century
deductive
ofgardencity[M1.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2005.)
16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伟, 蔡海燕, LIU Wei, GAI Haiyan
刘伟,LIU Wei(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蔡海燕,GAI Haiyan(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学刊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z2)
1.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 19972. 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19903. 江激宇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2006
4. 李志平;陈群民 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策研究[期刊论文]-{H}现代城市研究 2006(08)
5. 林华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期刊论文]-{H}上海城市规划 2011(05)6. 刘荣增 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 2004
7. 骆棕;许菁芸;胡莉莉 临港新城的规划实施评估与发展建议[期刊论文]-{H}上海城市规划 2009(04)8. 马歇尔;朱志泰;陈良璧 经济学原理 1997
9. 蹇彪 论新城人口导入的机理、影响因素与策略[期刊论文]-{H}经济纵横 2011(03)10. 汪泓;孙建平 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发展 2011(12)
11. 王振亮 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的体制创新与探索[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6)12. 许健 刘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2012(01)13. 张捷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20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hk2013z2004.aspx
提要
产城不融合在上海郊区新城是
一种普遍现象。临港新城在上海众多新城中起步较晚,发展却极为迅速,产城不融合的问题也就特别集中与突出。通过现状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进一步明确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包括功能定位、人口导入、产业定位和空间结构等发展策略。对于真正激发临港新城的城市活力,吸引人气,逐步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发展定位清晰、功能特色明显、和谐宜居的新城区,至为关键。关键词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
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3)08—0010—07
作者简介
刘伟,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副局长,注册规划师
蔡海燕,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工
程师,helen_81915@qq.c01TI
万方数据
垫!!±笙!塑整笙!!!塑垒堑垦塑塑笪塑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刘伟
蔡海燕
ForgingIndustry-cityIntegrationin
LingangNewCity
LIU
Wei.GAI
Haiyan
Abstract:TheseperationofindustryandothercityfunctionsinShanghai’Ssub—urbs
is
a
commonPhenomenon.Lingangnewcity
startedas
a
late—comerbut
has
developedrapidly.The
functional
inbalance
has
been
particularlyacute.Through
site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survey,thisresearch
proposes
developmentstrategiesfor
Lingangnewcity
to
grow
into
a
full・fledged
urban
community.
These
strategies
deal
with
functional
orientation,populationinmigration,industry
orientation
andspatial
structure.
Keywords:LingangNewCity;incorporationindustryandothercityfunctions;de—
velopment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战场,是上海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承
载地。从2004年开始全面投入建设以来,一直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根据上海市规土局近期发布的郊区新城规划目标,2020年临港新城将成为浦东南片极为重要的城市中心区,具备较高能级的城市综合集聚辐射功能,聚集60—80万人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临港新城四大功能板块已初具规模,基本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主城区与产业区的互动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城整体活力不足,城市集聚功能极为有限,距离规划发展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图l一图5)。
面对沿海港口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形势,肩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任,临港新城的建设至关重要。由此,如何在清晰定位临港新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
上,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引进适合的大项目,特别是主城区与产业区联合互动,强化配套服务,产城融合,对于真正激发临港新城的城市活力,吸引人气,逐步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发展定位清晰、功能特色明显、和谐宜居的新城区,至为关键。临港新城的健康发展,对于完善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疏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带动郊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健,刘璇,2012)。
2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现状情况
2.1
功能定位问题:区域战略定位不清、部分重叠,难以形成旺盛的城市生命力临港地区规划之初的思路是将主城区定位于为临港产业区和洋山保税港区提供
现代化城市和服务配套,但客观条件制约了主城区与产业区、保税港区之间的互
动。首先,主城区与产业区、保税港区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主城区的服务功能
难以辐射到这两个区域;其次,目前主城区处于开发建设初期阶段,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尚不完备,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产业区和保税港区的生活配
刘伟蔡海燕
临港新城产塑壁全垄垦錾堕
图2临港新城主城区照片
图1研究范围图
。I_Ihe、Lopt¨rrn“ir
11ig一-1【1d1【1.1I
J】_ca
oI-lmgang
11n、“¨、11
L'OIII
资料装坶:昵图闱htq『、:“、、、、、、nipic
7sl…、、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h二●n33N9()k(194cabec.]ltln】
套服务主要还是依托区域内的泥城、芦潮港、万祥、书院四镇,主城区的服务辐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
另外,产业区一方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与一流产业区相配套的商业商务、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医疗保健、体育休闲等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区自成体系的规划建设导向,将大大降低与主城区的联动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区中的综合区的规划思路是建成以生态建设与高品质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功能区,以服务高端人群为目标,以休闲度假、生态涵养、高品质生活与消费等为主的服务功能区。主城区和产业区综合区的产业定位上存在较大重叠,且综合区地处主城区北部,毗邻主城区.若按此规划执行,势必造成整个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迅速启动,但随着临港新城发展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一些问题如产业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一体等开始显现,需要在新城整体层面予以统筹协调。而这种体制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种整体性,i家管委会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大功能区内部融合但相互之间整体割裂的格局(图
6)。
Fig.3
The
图3产城融合概念图
concept
ofintegratingindustryand
city
随着建设密度的加强,临港新城的发展进一步由单个项目的叠加向综合型城市空间发展,需要市区两级政府的紧密联动、共同发展。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合并为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后,还将有很
otherfunctions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分明显(图8)。
主城区内现状的居住住房消化人群主要为投资客、公务员和学校教职工,投资客只买不住,很多在主城区工作的公务员和学校教职工也将分配的住房或闲置或出租,宁愿选择住在市区长距离往返通勤。另外,主城区无自身产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目前,主城区的人气仅靠三所高校维持,一到寒暑假,高校教职工
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尤其是在信息掌
握、政策制定、项目引进等方面更需要联动沟通的机制(图7)。困扰临港开发多时的开发体制机制一旦理顺,将使开
2.2机制体制问题:管理机制缺陷影响区域整体规划效能的发挥
2012年9月19日,临港新城合并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临港新城的行政管理和协
发进度加速,产城更为融合。
2.3人口问题:人气不足职住分离,难以支撑临港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一直是临港新城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从2003年发展至2012年已有近lO年时间,现状常住人口达到近20万人,规划期限已过了逾l/2,现状人口却不到规划人口的1/4。尤其是主城区,规划人口45万人,现状常住人口却只有约2万人,仅为规划人口的4%,差距十
和学生离校后,主城区几近空城,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因客源锐减而不得不暂停营业。
在对产业区的员工和企业调查中发现,近一半调查对象在泥城和芦潮港两镇租房或有房,还有一半住在市区,依靠公司班车、自驾车或公交往返通勤。仅有l%左右的员工住在主城区。在问及调查对象的购房意向时,鲜有人表示愿
调服务工作。在此之前及两区合并之
后,临港新城共有三家管委会,包括: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这样的“分包”机制有利于建设初期的
11
万方数据
2013年第8期总第213期
意在主城区购房。发生在市区。因此,主城区虽然在空间上紧邻产业区,但很难成为产业区的消
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引进的企业多为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与周边城区融合的需求度更高,原先规划的生态保护屏障如今却成为产城融合的最大空间障碍。
2.4产业导向问题:产业区产业类型较难与主城区城市功能相融合
临港新城产业区的主导产业为重装备制造业、物流业、航空产业等(图9),调查结果显示,产业区目前就业人口约1.5万人,其中工人占55%、文职或
费市场,人口规模很难做大。
2.5空间规划问题:过分强调严格的功能分区导致产业区和主城区缺乏有机联
系
2.6公建配套问题:基础公建配套设施的缺失。使临港新城缺乏吸引人口和多
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临港新城产业区和主城区在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即使产业区规划范围内存在一些集镇区,其用地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整个园区中只是一些分散的“点”,在发展方向上也以维持现状和改造提升为主。在用地性质上,产业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总之,缺乏一个有机联系的规划,导致临港新城建设的先天不足。
临港新城规划之初遵循严格的功能分区,却忽视了各个分区的超大规模是否适应这种功能分区。主城区用地面积近70km2,相当于9个静安区或3个黄浦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用地面积约80km2,相当于3个张江高科技园区或3个金桥出口加工区。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图11)。
临港新城严格的功能分区最初的设想是以绿化带、森林、河流等为主城区树立一道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保证主城区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受到产业区的污染影响(骆棕,许菁芸。2009)。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低端高污染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地区,临港的重装
元化产业的拉力
临港新城至今未有高中,仅有一所初中(上海中学东校);医疗方面,仅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另外还有四个镇级卫生所在东四镇上;购物方面,主城区仅有一家农工商超市(图12)。
在问及产业区就业人员不愿意在临港购房的原因时,大部分认为“公共设施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现状公共配套的满意程度极低。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在临港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吃饭难。综合商场、大卖场、菜市场、金融机构、邮政电信服务、医院、餐饮店、:荨校等是他们最急需的设施。
在对产业区的调查中发现,“子女教育”是他们在临港定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高中,很多在临港居住和就业的人将随着子女就读其他区域高中而搬离l临港。另外,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及学前教育学校也是产业区就业人员急需的教育设施。
医疗方面,虽然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已于2012年底建成开业,但还是有很多人担心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生能力会与中心城区存在一定差距。“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也是他们希望临港增加的医疗设施。餐饮方面,产业区和
一般技术人员占32%,高级技术和管理
层占13%,就业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以工人为就业主体。76%的调查对象年龄为16—35岁之间,呈年轻化。81%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收入较低(图10)。
尽管有许多研究指出长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实际上,临港产业区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
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都是按照全市最低工资线制定的。对当地户籍劳动力来说,这样的收人水平缺乏吸引力,也就很难促进农业户籍人口的就业转移,对本地区而言,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同步推进城市化(埃德加・M・胡佛,1990;刘荣增,2004)。而作为产业区就业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会尽量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租住在附近镇上房租低廉的农户家里,有限的消费需求也基本就近解决,不与相邻的主城区发生联系(马歇尔,1997;江激宇,2006)。相反,企业的管理者包括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则认为主城区的服务还不够便利和完善,他们宁可牺牲一定的时间与距离成本,选择居住在市区,日常的消费需求自然也
图4临港新城滴水湖图片
Fig.4
1)rippmg
Lake
111
Lmgang
nn、ro、、’i1
7‘h0、、,‘I,47
骨料采源:昵图问htm√/w、、、、nipiL‘t0111图5临港新城保税区照片
I_hc
duty.一ikcc,(1ilt"I【1
Iingang
47
nn、【‘n、11dabl8ca9alill4
ttt『、://、、、、、、11n,1c.COln,、h()、、r,l
万方数据
刘伟蔡海燕盏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临港产业区
!
曩
懈
冉
E
图8各分区规划人口与现状人口对比图
tOW
图6临港新城机构合并前管辖范围图
Fig^T11c
adnlinistration
arcJ
befin'cl|lel
gcr
ofLinganglll'W注:现状人口以街镇行政边界为统计范围.对应到各个分区会有出入.仅为参考
FigH
资料泉源:作寺自绘
The
contrast
ofplanned
population
andctlrrerlt
population
ofeach
r。譬a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洋山保税港区同区内部不能建设食堂,仅能依靠第三方配送,配送方数量、品质、营业时间等无法满足员工需求,而主城区内的餐饮店数量较小,档次单一,位置集聚,无法满足居民和员工多样化的需求。
文化及科技研发等高等级产业功能配套。3.1.2产业区——统筹协调,预留控制
产业区应与主城区统筹协调发展,在产业区内部及四个社区布局社区级的配套服务设施,如蓝领公寓、餐饮酒店、商业零售、基础医疗和基础教育等。另外结合16号线产业区内的轨道交
图7临港新城目前机构设置图
g.7
临港新城管委
临港产业区管
委会
临港地区开发
建设管委会
The
current
3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agcm
iesin
Iingang
lle\、7t
通站点建设,形成商业商务等地区级配套服务设施。产业区需要的市级配套服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1发展定位策略
总体定位在原总体规划基础上深化提升。各个分区定位应以总体定位为依据,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个别分区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变化,适度调整,明确方向。
3.1.1
务功能应在主城区内布局,以此形成高中低多层次的配套服务网络,等级明确,布局平衡,避免层级混淆和重复建设。
其中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分区规划和控规都在编制中,能否扩大集中建设
重装备制造业
I
,
主城区——转变思路,明确方向
根据最新修编的《上海城市总体规
区范围、置换基本农田尚是未知数。未来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发展定位需要重新审慎思考,在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应对其进行预留控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未来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发展定位仍应置于整个临港新城范围内予以统筹考虑,应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主城区之间协调发展,其公共中心的等级不应逾越主城区。
快、发展势头最佳,其现状人口已基本接近规划人口规模。可以预见,该分区2020年人口规模将超过总规确定的9.5万人。主产业区虽然产业区块尚未发展
3.2人口发展策略
3.2.1
g.9
The
划》,临港主城区被列为上海未来新建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在此背景下,主城区应转变发展思路,不应被动等待产业区的产业辐射,应立足临港、面向全市,积极培育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航运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会展传媒产业和旅游业等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把打造功能性项目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精心编制好副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提高商务、商业能级,使之成为临港主城的CBD和上海市的副中心。以此创造就业、吸引人气、提升城区品牌和形象,同时为产业区提供商业商务、国际采购、会议展览、教育培训、
图9产业区主导产业
leading
industriesin
theindusuqal
7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起来,其人口发展依托书院和万祥两镇的综合增长,也已达到规划人口的5l%。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其人口规模应有质的增长。而主城区在各分区中人1:3发展速度最慢,与规划预期目标最远,当然也有其建设是平地而起没有可依托城镇的原因,主城区的人口增长将
合理确定规划期限内人口规模,
与集建区用地规模保持一致,适当调整各分区的人口分配。
如表1所示,临港新城各分区的现状人口与规划人口一一比较发现,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由于发展速度最
万方数据
参瓣黼iO委蓦
冁涉篙裂
’
海滨国际花闻10600元临港蓝色域邦10300元临港泥城苑10400元
・5ⅢX)一】Ⅲ__
图10产业区就业人口情况和主城区2012年房价
populattonmain
tOVrll
111
llldtlStn;11
1u
zolle
a
图11两大分区的面积比较图
g
arefl2012
【’o…parl…1oftWOregionsin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telT/lsoflandarea
作者自绘
口1/3已经使密尔顿凯恩斯成为职住平衡
婶汀之牮商务洒店
的新城典范。
另一个案例是国内较为成功的苏州
:l
;
・遵碰假fI洒hI,(五星
唾
愉港蠹一E酒店《网星外l目讲大学}晦港附小
工业园区,按照新加坡先进规划理念
“邻里单位”进行职住平衡规划。1994年成立,至2009年区内现状常住人口19.8万人,就业岗位11万人,如按照带眷系数1.4来计算,居住在区内的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是基本平衡的。但根据调查,现状职住分离现象十分明显,本地就业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115。
当然,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发展了将近35年,而苏州工业园区仅为15年,可见职住平衡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目标,希望在远景的将来,临港新城能集聚更多的智慧人群。使就业和居住达到平衡,人们安居乐业(蹇彪,2011;李志平,
?
\、气
敞萍叶l々’I:拇IU机学院I。海海洋人学II海海事大学1.海中学临港{童区
JfJ,’、^I屯挺院临港分泥墟瞰院
专\\Jr
u
可
箩…~l,f.
i
一~
、
万拌瞰院
泥鳗产业作同职E公
临港公静l瞎
芦潮港农场员r宿舍临倦限价房
夫润艟
飞%口
●O
一
农I商夫卖场
●
好k多购物中心滨海商自;炙滨悔森林公园l:海鲜?E港惜d。嘴观海公闻
临港森林
-}・闷航海博物涫
图12现状公建配套情况
Fig.12
Current
public
facilities
陈群民,2006)。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产业发展策略
是整个临港新城人口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笔者建议临港新城应合理确定规划期限内人口规模,首先其未来人口规模应与集中建设区规模相匹配。集中建设区范围和建设用地规模如若调整,人口规模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其次根据各个分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势适当调整各分区之间的人口分配,比
划的目标之一。平衡的含义就是总人口中要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就业人口(张捷,2005)。如何才算是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国内外研究尚无定论。研究选取英国最为成功的新城密尔顿凯恩斯的案例作为借鉴,它建于1967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到2002年现状人口约21万人,拥有2万个就业岗位,本地大约
临港新城应该根据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临港三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区、主城区和保税港区功能互为依
托,实现互惠发展:①主城区为产业区
和保税区提供城市商务、居住生活、旅
游休闲功能;②保税区为产业区提供高端物流服务功能;③产业区是保税区物
流业务需求方和主城区生活、商务活动消费需求的来源(图13)。
主城区应转变思路,摆脱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加快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兴产业。产业区应强化优势,加大与
14
如提高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的人口
规模,降低主城区的人口规模等(表1)。3.2.2提高本地就业人口比例,使就业和居住达到平衡
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足的新城”一直是新城规
1/3的就业人员仍需要到伦敦等地去上
班,另有1/3的就业人员从外地通勤进入,这与原来设想的在城市内部达到居住与就业平衡的目标有很大不同。但客观的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平衡很难人为控制。本地就业人口占总人
万方数据
刘伟蔡海燕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表1
Tab.1
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对比表
The
contrast
of
current
population
andplannedpopulation
现状人口(万人)
主城区
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
主产业区综合区合计
19.3
2
现状人口占规划人口
的比例
4%94%51%
总体规划人口规模
(万人)
459.516.510
其他已批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万人)
4513.8
14
8.98
4
产业
区
24%83
卞城区
注: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包括泥城镇和芦潮港镇,主产业区包括书院镇和万祥镇。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2公建配套体系表
Tab.2
The
图13产业发展策略图
facilities
g
3
The
systemof
public
scr^t。捋ofindustr5dex’elopment
资料来源:作音自绘
层级市级地区级
位置主城区『临港北站主城区泥城
社区(产业区)级
书院万祥重装备产业区
产业单元中心
产业区洋山保税港区
书院、主产业区万祥、主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产业单元洋山保税港区
芦潮港
服务范围全市临港新城主城区
泥城、产业区、保税港区芦潮港、产业区、保税港区
服务人口80-100万
20一30万
规模建议(hm2)
150一20020-305一105—105一105一lO5一105一lO1—31—3
5一10万5一lO万5一10万5一10万5一10万
5—10万l一2万l一2万
图14功能结构规划图
Fig14
Thestructural
plan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地、高尔夫森林公园、滴水湖等生态景观资源,又为产业区提供高品质、高等级城市功能设施,为落户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和环境氛围,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发展空间。
四分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及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
四社区: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泥
图15公共中心规划图
*I5
hc
t’ublic
Ccl]tlc
城、芦潮港、书院和万祥四大社区,加强商业、居住、医疗、教育、生活休闲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海滨特
p1.
资料皋源:作者自绘.
港口的协作,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洋山保税港区应利用港口优势资源,扩大物流和贸易产业的辐射能级(林华,2011;汪泓,孙建平,201l;王振亮,2002)。
等高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体现都市魅力和活力。
一轴:以临港大道和轨道交通16号线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发展主轴,重点展现城市建设风貌,聚集临港主要服务设施。
色和江南水乡风貌的新社区(图14)。
3.5公建配套发展策略
形成等级明确的公建配套体系——
“1
16+X”四级公建配套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新城
3.4空间发展策略两带:产业服务发展带和文化生活发展带。产业发展带连接重装备产业区、芦潮港社区、洋山保税港区、泥城社区和主产业区,是临港新城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集聚空间。文化生活发展带连接综合区和主城区,拥有滨海湿
功能定位,结合人口及居住空间分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健康的需要,形成覆盖新城、分级合理、配置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主城区、产业区、洋山保税港区和四个社区的公建配套发展应等级明
空间发展结构——“一核,一轴,
两带,四分区,四社区”。
一核:围绕滴水湖形成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航运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商贸会展、行政办公和教育科研15
万方数据
2013年第8期总第213期囊岛幸删譬列
确、层次清晰、布局平衡、覆盖全面。发展大局。困扰临港开发多时的开发体在层级上分为市级、地区级和社区(产
制机制一旦理顺,将使开发进度加速,业区)级三个等级。规划整个临港新城
产城更为融合。
将形成1个市级公共中心、1个地区级公共中心和6个社区(产业区)级公共中参考文献(References)
心。其中市级公共中心位于主城区,地区级公共中心位于轨道交通16号线临港【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I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北站,6个社区(产业区)级公共中心分(WEBER
A.Industriallocation
theory[M].
别为主城区社区中心、泥城社区中心、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7.)
芦潮港社区中心、书院社区中心、万祥[2】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ee[M1.北
社区中心和重装备产业区中心(表2、图
京:商务印书馆,1990.M.Introduction
15)。
(HOOVER
E
to
regional
economic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0.)
4
结论
【3】3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自2003年底启动建设以来,临港新
(JIANGJiyu
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the
growth
of
regionaleconomicslMl
城作为上海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实现Beijing:EconomicScience
Press,2()06.)
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引【4】李志平,陈群氏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
擎,举世瞩目。临港新城在上海市新城策研究U】现代城市研究,2006(8):78—81.发展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已在国内外有
(LI
Zhiping,CHEN
Qunming.Study
on
populationimportingforthenewtownsin着很高的知名度。当前,港区、大桥、
Shanghai[j].Modem
Urban
Research,
新城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项软件需2006(8):78—81.)
要不断提升,特别是港城融合只走出了[5】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
一小步,亟待加快发展。如果新城不能——以青浦新城为例U】.上海城市规划,
201
1(5):20—25
加快发展,产业就不能集聚,上海国际
(LIN
Hua.Discussion
on
theurbanandin—
航运中心的能级就不能充分发挥。
dustrialintegrationinthesuburbofShang-
最近,I临港开发建设也有了新举
hai_—1akingQingpuNewCityforexam—措。产城融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pleU].Shanghai
Urban
PlanningReview,
201
三家管委会多头管理的矛盾,也有了最
1(5):2()一25.)
【6]刘荣增.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
新的解决方案。2012年8月9日,浦东【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新区人大通过了《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rLIURongzeng.Industry・city‘region:re—合并芦潮港镇和申港街道、建立南汇新lationshipandmechanism[M].Zhengzhou
城镇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9月19日,Univemity
Press,2004.)【7】骆棕,许菁芸,胡莉莉.临港新城的规划实
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南汇新施评估与发展建议U】上海城市规划,
城镇揭牌成立。加快临港地区的发展,2009(4):39—42.
核心是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临港地区(LUOZong,XUJingyun,HULili.The
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南汇新城镇的成Evaluation
ofplanning
implementation
of
LingangNewCityandtheadviceforfix—
立,就是按照“大浦东”发展格局,完ture
development[J]Shanghai
UrbanPlan—
善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事关上海
ning
Review,2009(4):39—42.)
万方数据
【8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陈良璧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MARSHALL.Principlesof
economics
【M】.ZHU
Zhitai。CHENLiangbi,trans-
late.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7.)19】蹇彪.论新城人口导入的机理、影响因素
与策略Ⅱ】经济纵横,2011(3):109—112.
(QIANBiao.Themechanism,factorsand
strategies
ofpopulationimportinginnew
town[J】.EconomicReview,2011(3):109—
112.)
【1()】汪泓,孙建平.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
制研究U】.科学发展,2011(12):47—69.
(WANG
Hong,SUNJianping.Research
on
newtown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inShanghaiSuburbs[j]Scien—
tific
Development,2011(12):47—69.)
…】王振亮.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的体
制创新与探索U】城市规划汇刊,2002(6):
51-54.
(WANG
Zhengliang.System
innovation
intherapiddevelopmentprocessofSon画i—
ang
NewTown
in
Shanghai[J].Urban
Planning
Forum,2002(6):51—54.)
【12l许健,刘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
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Ⅱ】.上海城市规划,2012(1):13—17.
(xUJian,LIuXuan.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industrialparkandcity,propel-hngcitytransformational
deveIopmen卜一
a
case
study
ofthemaster
planning
ofPudongNew
Area[J1.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1):13—17.)
【13】张捷.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
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ZHANGJie.Thetheoryandpracticeof
newtownplannin旷一century
deductive
ofgardencity[M1.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2005.)
16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伟, 蔡海燕, LIU Wei, GAI Haiyan
刘伟,LIU Wei(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蔡海燕,GAI Haiyan(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学刊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z2)
1.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 19972. 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19903. 江激宇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2006
4. 李志平;陈群民 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策研究[期刊论文]-{H}现代城市研究 2006(08)
5. 林华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期刊论文]-{H}上海城市规划 2011(05)6. 刘荣增 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 2004
7. 骆棕;许菁芸;胡莉莉 临港新城的规划实施评估与发展建议[期刊论文]-{H}上海城市规划 2009(04)8. 马歇尔;朱志泰;陈良璧 经济学原理 1997
9. 蹇彪 论新城人口导入的机理、影响因素与策略[期刊论文]-{H}经济纵横 2011(03)10. 汪泓;孙建平 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发展 2011(12)
11. 王振亮 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的体制创新与探索[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6)12. 许健 刘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2012(01)13. 张捷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20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hk2013z2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