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吃害虫

《 青 蛙 吃 害 虫 》

【说教材】

“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说教学流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学前准备(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4)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用小竞赛的形式对 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行口算,不但对前两课时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竞赛的形式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请小青蛙来给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青蛙手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小青蛙自我介绍使学生知道是益虫,渗透爱护益虫的教育。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板书课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有益动物的品德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主题图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师给出,还是学生提出?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给出,这并不能全盘否定,但问题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

题,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给予鼓励和肯定。

“两只小青蛙到底吃了多少只害虫呢?小朋友们,两只小青蛙被你们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因为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我又加了点“催化剂”—“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指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方法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方法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方法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以上几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其中对于后两种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借助计算工具来帮助计算,通过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既能 使学生直观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又能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汇报交流。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 “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从语言中让人感到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参与者。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56-30=?该怎样计算?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娱乐于乐,溶练习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板块:

1.小青蛙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练一练第3题。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 青 蛙 吃 害 虫 》

【说教材】

“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说教学流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学前准备(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4)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用小竞赛的形式对 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行口算,不但对前两课时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竞赛的形式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请小青蛙来给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青蛙手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小青蛙自我介绍使学生知道是益虫,渗透爱护益虫的教育。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板书课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有益动物的品德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主题图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师给出,还是学生提出?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给出,这并不能全盘否定,但问题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

题,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给予鼓励和肯定。

“两只小青蛙到底吃了多少只害虫呢?小朋友们,两只小青蛙被你们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因为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我又加了点“催化剂”—“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指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方法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方法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方法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以上几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其中对于后两种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借助计算工具来帮助计算,通过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既能 使学生直观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又能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汇报交流。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 “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从语言中让人感到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参与者。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56-30=?该怎样计算?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娱乐于乐,溶练习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板块:

1.小青蛙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练一练第3题。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相关文章

  • 小青蛙捉害虫
  • 体育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一.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小班幼儿活泼可爱,他们喜欢爬行.蹦跳.奔跑„„,并喜欢在一定的情景游戏中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达到快乐的高潮,在入园的一个学期里里,我们相即开展了一些爬行.跳跃.投 ...查看


  • 保护青蛙作文300字
  • 保护青蛙作文300字 时间:2014-02-10 09:26 来源:好词好句网 作者:好词好句 篇一:保护青蛙 在我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个菜市场,我经常发现有人卖青蛙,我感到很痛心. 青蛙是农民的好朋友,是捉虫能手,害虫的天敌.它一年能吃上万 ...查看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小青蛙捉害虫
  • 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的音乐形象,模仿青蛙跳,捉虫的动作. 2.喜欢听音乐做游戏. 3.懂得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益虫. 活动准备: 1.农田背景一幅,纸制害虫若干,青蛙胸饰人手一份,音乐磁带.录音机. 2.活动前让幼儿认识青蛙和了解青蛙的生活 ...查看


  • [环保作文]保护青蛙
  • 每张网里都分别装着大青蛙和小青蛙,网里面的青蛙看起来无精打采,张大嘴巴,耸拉脑袋,凸出的眼睛半眯着.看到这种情景,我便回想起以前在池塘边看到"呱呱"叫个不停,机警的青蛙,和今天所见到的青蛙大不相同.我望着它们那呆滞和恐惧 ...查看


  • 小班体育游戏教案[小青蛙捉害虫]
  • 活动目标:1.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2.练习单双脚交替跳,保持身体的协调能力.3.体验一起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自制荷叶若干(上面贴有脚印),小青蛙头饰若干.平衡木.害虫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扮青蛙妈妈,幼儿扮小青蛙. 师: ...查看


  • 1.小青蛙学本领2.游戏:青蛙捉害虫
  •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江苏省吴江市莘塔小学 陈晓明 学习领域:运动参与 水平目标:水平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模仿青蛙跳.使学生初步学会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的跳跃动作. 2. 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提高身体的上下肢的协调性. 3. 创设快乐情 ...查看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小青蛙学本领
  • 活动目标: 1.学习蛙跳动作,锻炼腿部力量.. 2.用双脚并拢跳的方式跳过20厘米的障碍物.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蹲跳方式 . 活动难点:用双脚并拢跳的方式跳过20厘米的障碍物. 活动准备: 圈圈(当草地)若干 ...查看


  •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小青蛙捉害虫
  • [设计思想] 本节教育活动是根据<山东省幼儿课程指导>小班下主题五"健康歌"次主题<我运动>中的<动一动真有趣>而生成.在<动一动真有趣>主题活动中,我班幼儿李钎诺问我:& ...查看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中班健康活动[青蛙捉害虫]
  • 中班健康活动<青蛙捉害虫>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练习双脚纵跳触物. 2.锻炼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青蛙头饰.场地布置:长绳上系有各种害虫(害虫离幼儿高举的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