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梦吕仙祠与黄粱梦村名

座落在邯郸市正北不到10公里路程的黄粱梦村南的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而建设的。 小说里讲述的 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读书人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北面一个叫二十里铺的村子,在客店里遇见了化作老人的神仙吕洞宾。卢生自叹怀才不遇贫困潦倒,吕洞宾让他在店中歇息,并且拿出一个瓷枕头给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进入了一个幸福美好的世界。先后娶了美丽温柔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惊吓而醒,转身坐起左右观看,一切如故,吕洞宾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米饭尚且未熟。 卢生说:“这些难道都是个梦?”吕洞宾说:“人生所经过的,不过是一场梦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定数,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在遏止我的欲念,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回到自己的村子过着淡泊名利衣食自足无忧无虑的日子。卢生的名字叫卢英,后来他所居住的村庄就叫卢英堡,现在黄粱梦村东北方向约三公里的地方。

吕仙祠所在的村子叫做黄粱梦,就是因了《枕中记》里记载的那个故事而来的。实际上,黄粱梦原来是由自南至北三个自然村组成的,它们分别叫做黄粱梦、王化堡和二十里铺。黄粱梦在最南面,面积较小,主要由吕仙祠和一些为祠内服务的劳工人员及其家庭组成,户不过百余,解放后在吕仙祠南面隔河修建了邯郸地区农业干部学校,遂使黄粱梦的面积稍稍大了一点。中间的是王化堡,它与黄粱梦的分界线是吕仙祠北墙外的那条街。街以北的王化堡是三个自然村中的主体,无论人口还是面积都排在三村之首,以前有生产队时,整个黄粱梦村有八个生产小队,除了北头二十里铺的第一、二生产小队和南头黄粱梦的第八生产小队外,其余的五个生产小队都在王化堡村。北头的二十里铺是因为古代曾经建有官方驿站而得名,过去官道途中都建有专门用于接待官差的处所,就像今天的公务招待所。所谓的多少里“铺”实际就是店铺,可吃可住可停车,和现在高速公路中间的服务区一样。从邯郸城出来往北走,分别依次就有三里铺、五里铺、十里铺、十五里铺和二十里铺。至于古代为什么三五里就建上一个“铺”,就无从考究了。

之所以在这里要谈起黄粱梦的另外两个村名,主要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村的名字曾经伴随着时代政治风云产生过几次变化。前面说过,黄粱梦村的主体是由王化堡村为主构建的,而“王化堡”这个名字却充满了殖民色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头上带有侮辱意味的名字。上世纪三十年代末,1937年8月24日,华北日军占领邯郸,河北全部失守。他们在城北的黄粱梦村的二十里铺驻扎了一个小队的日军,并在这里修建了据点。为了实现他们奴化中国人民的罪恶目的,强行将黄粱梦村改为“王化堡村”,取所谓“顺王道而化之”的意思。他们还在村西侧的京汉铁路上设了车站,就叫做“王化堡站”。解放初期,我们主要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各种政治斗争,从没有人注意过一个村名的来历和含义。所以在解放后到 “四清”运动时,这个村一直叫“王化堡村”,那里的火车站也叫做“王化堡站”。直到前两年,在黄粱梦村西面的京广铁路边遗留下来的老火车站的候车室的墙上,还隐约可见“王化堡站”的字样。

1965年,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四清”运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领导机关都按照中央要求,派驻“四清”工作队到农村一线。中共华北局和河北省委以及邯郸东风豫剧团共同组织了四清工作队进驻“王化堡”村,当时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及夫人翟英负责带队。他通过调查了解了“王化堡”这个村名的缘起和含义后,认为这涉

及中华民族的尊严,抗战胜利二十年了,决不能让“王化堡”这种带有严重殖民色彩的名字存在于我们的国土之上。经过认真讨论征求各方面意见,决定恢复“黄粱梦”这个名字。理由一是黄粱梦作为村名自古已有,至今人们在正规场合称王化堡外,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仍然称黄粱梦,已经形成习惯,容易被群众接受。二是“黄粱梦”充分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表现出邯郸独有的地方特点。

记得有一天,当时学校校长范从云从我们班找了几名老师认为写字较好心比较细的同学跟他一起来到村外的一个房前。房子的西墙朝向村外的公路和铁路,上面写着“王化堡”的村名。他说从今后我们村不叫“王化堡”了,那是日本鬼子起的,是侮辱咱们中国人的。以后还叫黄粱梦,才是咱们自己的名字,我们从那时才知道村名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当时我们跟范校长一起去的主要有我和曹爱国、曹文举、王明印、张志杰等六七个同学,大家听了校长的动员十分激动,大有抵御了外辱收回了主权的感觉。我们把写有“王化堡”三字的墙用白石灰盖住,然后由范校长用碳笔划出“黄粱梦”三个字的轮廓,再然后由我们几个用红广告色把字描出来,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折腾了大半天,终于把字写好了。此时已经到太阳将落山的时候了,西边的太阳照在刚刚写好的“黄粱梦”三个大字上,血红血红的格外的动人。从那时起,“王化堡”和“(北)二十里铺”这两个村名永远地从邯郸的版图上消失了。 几个月后,李雪峰和“四清”工作队都撤走了,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到处去大串联,我们因年龄小轮不上去闹革命,就回家玩。成天价闲来无事,就结队到京广铁路和公路上去看南来北往的红卫兵,去抢他们散发的传单和毛主席语卡片。一天,我们看见有一帮红卫兵在公路边的墙上张贴大字报,就上前观看,只见上面的标题写着“李雪峰居心何在?”。文章叙述了李雪峰把村名从“王化堡”改为“黄粱梦”的经过,并且分析道:李雪峰改村名是为了给封建迷信反动文化招魂扬幡,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云云。他们还说,这个村子既不能叫“王化堡”,又不能叫“黄粱梦”,它们一个是帝国主义的,一个是封建主义的。应该叫革命的村名,他们建议叫“红卫”村。大字报的落款是“天津工学院八二五红卫兵战斗队”。

红卫兵小将的特点是敢说敢干,他们贴完大字报,就找到当时的村革命委员会。在那个几乎人人都在疯狂的时期,红卫兵小将的建议就是神圣的指南。村里的人会同红卫兵一起,七手八脚就把村边墙上的“黄粱梦”大字又给涂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卫村”三个同样是血红血红的大字。后来他们还跑的火车站,把候车室和站内的站名牌给改成了“红卫站”,当时谁也不敢不改,也没人想去反对。甚至北京铁道部把全国铁路线路图和车票也改成“红卫站”了,可这样一来却给旅客和全国各站造成麻烦,谁也不知道哪里有个“红卫站”,列车到了黄粱梦列车员也不敢报“黄粱梦”而报“红卫站到了”,搞得旅客坐过了站。后来事情反映到中央,上面命令把站名和村名又改成了“黄粱梦”,自打那儿以后这个村子的名称就再没有产生过其它变更。

还有一个与黄粱梦近代的历史有关的传说,说是日本前首田中角荣在1972年访华的时候,就曾经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过要到黄粱梦来看看,并且要出巨资重修吕仙祠。一个外国首相为什么要去一个在当时来说并不出名的小地方呢?原来田中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侵华日军中服过役,那时就驻扎在黄粱梦据点。他曾经到吕仙祠里拜过神仙,祈祷吕仙保佑他在华期间平安,并且回国后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几十年后他居然真的当了日本首相,他认为与他当年曾在吕仙祠烧过高香有关,决心重返黄粱梦以还心中夙愿。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法去考证了,我想即便其事果真,我们也不可能接受他作为一名侵略者曾经在中国所做出过的所有事情。

时光如梭,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无论是黄粱梦的吕仙祠还是村子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吕仙祠不但修复了原来曾经被破坏了的文物,而且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邯郸市一处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每日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村子的

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黄粱梦已经成为镇的所在地,人口和村庄也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人们过着富足安康的日子。不管日月如何流逝,世事如何更迭,黄粱古祠依然如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日向南来北往的人娓娓讲述着人世间那千年的沧桑。

座落在邯郸市正北不到10公里路程的黄粱梦村南的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而建设的。 小说里讲述的 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读书人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北面一个叫二十里铺的村子,在客店里遇见了化作老人的神仙吕洞宾。卢生自叹怀才不遇贫困潦倒,吕洞宾让他在店中歇息,并且拿出一个瓷枕头给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进入了一个幸福美好的世界。先后娶了美丽温柔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惊吓而醒,转身坐起左右观看,一切如故,吕洞宾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米饭尚且未熟。 卢生说:“这些难道都是个梦?”吕洞宾说:“人生所经过的,不过是一场梦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定数,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在遏止我的欲念,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回到自己的村子过着淡泊名利衣食自足无忧无虑的日子。卢生的名字叫卢英,后来他所居住的村庄就叫卢英堡,现在黄粱梦村东北方向约三公里的地方。

吕仙祠所在的村子叫做黄粱梦,就是因了《枕中记》里记载的那个故事而来的。实际上,黄粱梦原来是由自南至北三个自然村组成的,它们分别叫做黄粱梦、王化堡和二十里铺。黄粱梦在最南面,面积较小,主要由吕仙祠和一些为祠内服务的劳工人员及其家庭组成,户不过百余,解放后在吕仙祠南面隔河修建了邯郸地区农业干部学校,遂使黄粱梦的面积稍稍大了一点。中间的是王化堡,它与黄粱梦的分界线是吕仙祠北墙外的那条街。街以北的王化堡是三个自然村中的主体,无论人口还是面积都排在三村之首,以前有生产队时,整个黄粱梦村有八个生产小队,除了北头二十里铺的第一、二生产小队和南头黄粱梦的第八生产小队外,其余的五个生产小队都在王化堡村。北头的二十里铺是因为古代曾经建有官方驿站而得名,过去官道途中都建有专门用于接待官差的处所,就像今天的公务招待所。所谓的多少里“铺”实际就是店铺,可吃可住可停车,和现在高速公路中间的服务区一样。从邯郸城出来往北走,分别依次就有三里铺、五里铺、十里铺、十五里铺和二十里铺。至于古代为什么三五里就建上一个“铺”,就无从考究了。

之所以在这里要谈起黄粱梦的另外两个村名,主要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村的名字曾经伴随着时代政治风云产生过几次变化。前面说过,黄粱梦村的主体是由王化堡村为主构建的,而“王化堡”这个名字却充满了殖民色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头上带有侮辱意味的名字。上世纪三十年代末,1937年8月24日,华北日军占领邯郸,河北全部失守。他们在城北的黄粱梦村的二十里铺驻扎了一个小队的日军,并在这里修建了据点。为了实现他们奴化中国人民的罪恶目的,强行将黄粱梦村改为“王化堡村”,取所谓“顺王道而化之”的意思。他们还在村西侧的京汉铁路上设了车站,就叫做“王化堡站”。解放初期,我们主要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各种政治斗争,从没有人注意过一个村名的来历和含义。所以在解放后到 “四清”运动时,这个村一直叫“王化堡村”,那里的火车站也叫做“王化堡站”。直到前两年,在黄粱梦村西面的京广铁路边遗留下来的老火车站的候车室的墙上,还隐约可见“王化堡站”的字样。

1965年,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四清”运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领导机关都按照中央要求,派驻“四清”工作队到农村一线。中共华北局和河北省委以及邯郸东风豫剧团共同组织了四清工作队进驻“王化堡”村,当时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及夫人翟英负责带队。他通过调查了解了“王化堡”这个村名的缘起和含义后,认为这涉

及中华民族的尊严,抗战胜利二十年了,决不能让“王化堡”这种带有严重殖民色彩的名字存在于我们的国土之上。经过认真讨论征求各方面意见,决定恢复“黄粱梦”这个名字。理由一是黄粱梦作为村名自古已有,至今人们在正规场合称王化堡外,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仍然称黄粱梦,已经形成习惯,容易被群众接受。二是“黄粱梦”充分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表现出邯郸独有的地方特点。

记得有一天,当时学校校长范从云从我们班找了几名老师认为写字较好心比较细的同学跟他一起来到村外的一个房前。房子的西墙朝向村外的公路和铁路,上面写着“王化堡”的村名。他说从今后我们村不叫“王化堡”了,那是日本鬼子起的,是侮辱咱们中国人的。以后还叫黄粱梦,才是咱们自己的名字,我们从那时才知道村名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当时我们跟范校长一起去的主要有我和曹爱国、曹文举、王明印、张志杰等六七个同学,大家听了校长的动员十分激动,大有抵御了外辱收回了主权的感觉。我们把写有“王化堡”三字的墙用白石灰盖住,然后由范校长用碳笔划出“黄粱梦”三个字的轮廓,再然后由我们几个用红广告色把字描出来,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折腾了大半天,终于把字写好了。此时已经到太阳将落山的时候了,西边的太阳照在刚刚写好的“黄粱梦”三个大字上,血红血红的格外的动人。从那时起,“王化堡”和“(北)二十里铺”这两个村名永远地从邯郸的版图上消失了。 几个月后,李雪峰和“四清”工作队都撤走了,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到处去大串联,我们因年龄小轮不上去闹革命,就回家玩。成天价闲来无事,就结队到京广铁路和公路上去看南来北往的红卫兵,去抢他们散发的传单和毛主席语卡片。一天,我们看见有一帮红卫兵在公路边的墙上张贴大字报,就上前观看,只见上面的标题写着“李雪峰居心何在?”。文章叙述了李雪峰把村名从“王化堡”改为“黄粱梦”的经过,并且分析道:李雪峰改村名是为了给封建迷信反动文化招魂扬幡,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云云。他们还说,这个村子既不能叫“王化堡”,又不能叫“黄粱梦”,它们一个是帝国主义的,一个是封建主义的。应该叫革命的村名,他们建议叫“红卫”村。大字报的落款是“天津工学院八二五红卫兵战斗队”。

红卫兵小将的特点是敢说敢干,他们贴完大字报,就找到当时的村革命委员会。在那个几乎人人都在疯狂的时期,红卫兵小将的建议就是神圣的指南。村里的人会同红卫兵一起,七手八脚就把村边墙上的“黄粱梦”大字又给涂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卫村”三个同样是血红血红的大字。后来他们还跑的火车站,把候车室和站内的站名牌给改成了“红卫站”,当时谁也不敢不改,也没人想去反对。甚至北京铁道部把全国铁路线路图和车票也改成“红卫站”了,可这样一来却给旅客和全国各站造成麻烦,谁也不知道哪里有个“红卫站”,列车到了黄粱梦列车员也不敢报“黄粱梦”而报“红卫站到了”,搞得旅客坐过了站。后来事情反映到中央,上面命令把站名和村名又改成了“黄粱梦”,自打那儿以后这个村子的名称就再没有产生过其它变更。

还有一个与黄粱梦近代的历史有关的传说,说是日本前首田中角荣在1972年访华的时候,就曾经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过要到黄粱梦来看看,并且要出巨资重修吕仙祠。一个外国首相为什么要去一个在当时来说并不出名的小地方呢?原来田中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侵华日军中服过役,那时就驻扎在黄粱梦据点。他曾经到吕仙祠里拜过神仙,祈祷吕仙保佑他在华期间平安,并且回国后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几十年后他居然真的当了日本首相,他认为与他当年曾在吕仙祠烧过高香有关,决心重返黄粱梦以还心中夙愿。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法去考证了,我想即便其事果真,我们也不可能接受他作为一名侵略者曾经在中国所做出过的所有事情。

时光如梭,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无论是黄粱梦的吕仙祠还是村子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吕仙祠不但修复了原来曾经被破坏了的文物,而且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邯郸市一处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每日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村子的

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黄粱梦已经成为镇的所在地,人口和村庄也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人们过着富足安康的日子。不管日月如何流逝,世事如何更迭,黄粱古祠依然如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日向南来北往的人娓娓讲述着人世间那千年的沧桑。


相关文章

  • 邯郸旅游资源--
  • 如何开发邯郸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综述分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 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 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 ...查看


  • 邯郸-永年广府古城旅游攻略(带导游词.详细线路)
  • 高高铂旅天下驴游---邯郸站 驰名中外的杨.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禹襄故居,更能让您直接体验到这座古城的丰富内涵.你现在看到的那一带高耸的城墙, 就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的永年广府古城了. (广府古城) 广府城 ...查看


  • 古典文学在旅游资源中的独特魅力
  • 古典文学在旅游资源中的独特魅力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地理组 张晓虎 063100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诚可谓"旅游一动百业兴",因此,旅游业日益成为 ...查看


  • 电视栏目[文化邯郸]的策划方案
  • 关于提升邯郸软实力开办电视栏目<文化邯郸>的策划方案 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中心战略规划>的实施之际,邯郸市召开了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中心战略目标的突破 ...查看


  • 中国文化地理
  • 浅谈邯郸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生产方式等,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我的家乡--邯郸,其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地理的环境. 邯郸市位于 ...查看


  • [邯郸记]与地域文化
  •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邯郸记>与地域文化 郑艳玲1,齐艳伟2 (1. 燕山大学 ...查看


  • 作文: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 初读席慕容,我就被她那细腻动人的笔调感染了,她的文字完全写进了我的心,我爱她的文字,有诗的韵味,更有画的典美. --------题记 每读她的作品,我感觉自己仿佛 站在满是落叶的土地上,或是依偎在一棵樱花树下,就像那舞倦的蝴蝶,无力飞去了, ...查看


  •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查看


  • 语文手抄报:三字成语
  • 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黄粱梦:唐朝沈既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