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除了有“四大发明”,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  西方学者认为,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人。但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末,就出现了间谍,她的名字叫伊尹。  间谍出现这么早,搜集情报的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间谍必学课程。中国人早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听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周边的动静。如果需要,可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  为了减少听的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任务。盲人的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在隧道攻城战中有奇效。清末曾国荃率湘军攻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于城墙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湘军的动静,以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但最后,天京还是让善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这不是听瓮出错,而是听瓮的人出了问题。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 500年,《墨子·备穴》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后来,听瓮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唐代出现了葫芦形状的枕头窃听器,休息时将之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在宋代还出现了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矢服,就是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制作。将矢服掏空,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监听到。这是利用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发明的。  此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这句成语就这么来的。  最难破解的密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码最早的。  “阴符”,可算是最早的军事密码。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上面没有文字,即便敌人缴获,也无法破译。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成三份,分别送出。在此基础上,古人后来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其中的字验,已与现代密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是以汉字来代替阿拉伯数字。据《武经总要·前集》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密码本”。  到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是使用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来进行编码的,其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前一首诗歌的前15个字作为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后一首诗歌的36个字为韵母,按顺序编号为1~36;然后再将当时字音的8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8,就编写出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根据东汉时期发明的反切注音法,如果密码的编码是“5—25—2”,5是声母“低”字,25是韵母“西”字,2是声调的二声。据此,“5—25—2”就可以读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的专门教材。  最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因为中国自古多战事,时分时合,所以中国古代的情报研究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阴符、阴书,还是字验、反切码,都是眼睛能看到的,为此,古人又发明了“密写术”。  密写术是借助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古人使用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而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晾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明矾水这一化学特性的发现,现在看来算是小儿科,但在中国古代,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蒙古大军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便“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乌古论礼派间谍带着明矾水写的密信,从秘密小道到京师告急求援。  而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由被废太子胤礽的明矾水密信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翻盘。  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让贺带着明矾水密信出宫。没想到密信竟让辅国公阿布兰截获,胤礽恢复自己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除了明矾水,古人还用米汤来写密件。  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能搞到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间谍活动。  为此,古人想了很多法子,明人何守法的《投笔肤谈》就有“封鸽代谍”的记载,利用鸽子来传递情报。但鸽子要训养,一般间谍也用不了。于是,古人用纸鸢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  纸鸢就是风筝,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机。此前,古人曾设计出“木鹊”,这也许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能连续飞行72小时,这是现代高科技无人侦察机也无法做到的。可惜,这种技术早已失传。  纸鸢的发明距今有2 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呢?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邺(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通过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纸鸢可以飞得很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了联系。  当时田悦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也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纸鸢飞得“高百余丈”,根本无法射落。

  中国古代,除了有“四大发明”,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  西方学者认为,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人。但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末,就出现了间谍,她的名字叫伊尹。  间谍出现这么早,搜集情报的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间谍必学课程。中国人早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听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周边的动静。如果需要,可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  为了减少听的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任务。盲人的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在隧道攻城战中有奇效。清末曾国荃率湘军攻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于城墙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湘军的动静,以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但最后,天京还是让善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这不是听瓮出错,而是听瓮的人出了问题。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 500年,《墨子·备穴》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后来,听瓮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唐代出现了葫芦形状的枕头窃听器,休息时将之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在宋代还出现了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矢服,就是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制作。将矢服掏空,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监听到。这是利用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发明的。  此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这句成语就这么来的。  最难破解的密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码最早的。  “阴符”,可算是最早的军事密码。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上面没有文字,即便敌人缴获,也无法破译。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成三份,分别送出。在此基础上,古人后来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其中的字验,已与现代密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是以汉字来代替阿拉伯数字。据《武经总要·前集》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密码本”。  到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是使用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来进行编码的,其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前一首诗歌的前15个字作为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后一首诗歌的36个字为韵母,按顺序编号为1~36;然后再将当时字音的8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8,就编写出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根据东汉时期发明的反切注音法,如果密码的编码是“5—25—2”,5是声母“低”字,25是韵母“西”字,2是声调的二声。据此,“5—25—2”就可以读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的专门教材。  最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因为中国自古多战事,时分时合,所以中国古代的情报研究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阴符、阴书,还是字验、反切码,都是眼睛能看到的,为此,古人又发明了“密写术”。  密写术是借助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古人使用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而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晾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明矾水这一化学特性的发现,现在看来算是小儿科,但在中国古代,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蒙古大军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便“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乌古论礼派间谍带着明矾水写的密信,从秘密小道到京师告急求援。  而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由被废太子胤礽的明矾水密信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翻盘。  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让贺带着明矾水密信出宫。没想到密信竟让辅国公阿布兰截获,胤礽恢复自己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除了明矾水,古人还用米汤来写密件。  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能搞到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间谍活动。  为此,古人想了很多法子,明人何守法的《投笔肤谈》就有“封鸽代谍”的记载,利用鸽子来传递情报。但鸽子要训养,一般间谍也用不了。于是,古人用纸鸢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  纸鸢就是风筝,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机。此前,古人曾设计出“木鹊”,这也许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能连续飞行72小时,这是现代高科技无人侦察机也无法做到的。可惜,这种技术早已失传。  纸鸢的发明距今有2 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呢?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邺(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通过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纸鸢可以飞得很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了联系。  当时田悦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也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纸鸢飞得“高百余丈”,根本无法射落。


相关文章

  • 古代的间谍工具"四大发明"
  • 西方认为,间谍的发明者是公元前十世纪,一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 但是,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就出现了间谍,也是一位女性,名叫女艾. 其中四件间谍工具的中国"四大发明",被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 一:最原始的&qu ...查看


  • 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没错,但不是祈福,而是另有大计谋
  • 每逢佳节,许多男女老少都喜欢放飞孔明灯,以祈福许愿,祝福幸福年年.孔明又称为天灯,俗称许愿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 说到孔明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孔明,这位纵横三国的历史人物不仅深入人心,相关的歇后语更是能信手拈来,如"孔 ...查看


  • 每天一个神话故事--少康中兴
  • 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夏后相之妻后缗(mín)所生.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 ...查看


  • 可怕的世界四大刺客组织,日本忍者组织很神秘,叙利亚太血腥!
  • 今日为各位讲述神秘刺客之世界四大刺客组织,中国春秋时期刺客组织很可爱,日本忍者组织很神秘,最后一个很恐怖! 一.战国四君子 战国时代,门客盛行.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时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奇女子!你认识几个?
  • 中国古代十大奇女子!你认识几个? 10.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他手下的一大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9.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 ...查看


  • 古代女英雄
  • 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哪个更厉害?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 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查看


  • 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
  • <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是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军事理论家--孙武,他的伟大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诞生于那个战乱的年代. 各诸侯国之间 ...查看


  • 谈谈[孙子兵法](之三)(备课资料)
  • 三     第七篇是<军争篇>.这一篇讲了一个智胜意识,就是用智慧去取胜,涉及军事机动的一些问题.如何使自己掌握战争主动权,刚才上文也提到了主动权.首先必须熟悉地形,并善于利用向导.古代战争不像现在有卫星侦查,但以前也都是要有向 ...查看


  •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华兵家智慧谈 ?
  • 此篇是<孙子兵法>全书中的最后一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以侦知.掌握敌情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划分.基本特点.使用方式等等.孙子从理论入手,对用间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着中国古代用间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 原文解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