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计划经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提起计划经济,人们想到的就是“大锅饭”、“大跃进”、“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当初我们一开始就选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那么我国的经济早就超过日本了。历史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对那个时代做个客观的考察,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计划经济;“一五”计划;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18-02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有统筹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造成的危害。比如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工厂的倒闭和破产、工人的失业、地域和部门经济不平衡,甚至经济危机等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对计划经济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巩固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奠定了中国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在某些方面比如人造卫星、原子弹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可以说,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归功于当初计划经济给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不仅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1]。而且当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也就选择了计划经济。

  (二)国际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感到非常惊异和恐惧,他们害怕社会主义之火燃遍全球,建立了对社会主义,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圈。新中国面向西方国家的大门被迫关闭。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中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苏联,不但向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提供贷款,而且还派遣了1万余名专家到中国指导经济建设,为中国设计和援建了156项大型工程[2]。

  (三)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首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旧中国工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其次,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以1949年为例,与1936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40%,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5%。第三,当时革命战争未完全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留下了约200万特务,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国民党的残余部队。1949年底,国家财政出现了三分之二的赤字[3]。1950年我国又开始抗美援朝,军费开支非常大。

  (四)现实需要和可能

  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一,就中国当时的形势来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10%,其中重工业不到工业的20%,农业仍然是非常原始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轻工业、农业,经济建设规模非常宏大。而国家的经济建设资金、人才、资源等却严重不足,只有集中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效益。第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科技水平非常低。技术力量和生产经验非常缺乏,这就要求我们把有限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首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二、全面认识计划经济

  (一)计划经济的作用

  1.具有资源合理配置的优势

  计划经济使国家能够根据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合理开发、配置、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能够集中使用资金、人力、物力,最快地实现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比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仅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其速度之快、其质量之高,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奇迹)。计划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的需求。

  2.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1)建立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1950年到1952年短短的三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0.6%,年均增长20.2%。“一五”期间全国实际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总额588.47亿元,其中重工业达到88.8%。我国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一些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都建立起来[4]。同时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国防工业。这样,我国初步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以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1956年以后的10年,虽然1958年到1960年三年由于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0%,每年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7%。“文革”后的197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3%,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了9%[2]。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机构体系。

  (2)解决地区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还着重解决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加强原有的工业中心,如东北和沿海商埠城市的同时,中央领导深思熟虑地把人力、投资和资源从先进地区重新分配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和建设,特别是铁路和公路,开采和提炼自然资源工业。截止到1957年上海共有2.8万技术人员,17万熟练工人到中原地区长期定居。内地的运输和其他形式的基础事业的发展,是地区发展政策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1950年中国的铁路系统在京广线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一五”以后几乎所有的新线都在内地。连当初苏联的援助也不是在沿海城市,而是面向华北、华中和西北。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四川的成都等[2]。   (3)努力地推动科技的进步

  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就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等等。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完成的。试想如果当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面临那么大的困难情况下,结果会如何呢?印度当时走的是市场经济道路,其经济发展速度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非洲国家独立后大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是其发展的结果是单一经济模式,所谓“咖啡王国”,不是美誉,而是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和高度的对外依赖性,民族经济不能独立发展的结果。

  (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1.计划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经济计划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容易造成生产和需求的脱节。企业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缺乏发展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主动性。而且长期的价格背离价值会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当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后,特别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使过于僵化的、行政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出来。

  2.科技发展的压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有的行业科技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而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领域广阔,多层次性,加速度更新,瞬息万变,国家不可能制订一个迅速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十分有效而又能促进科技发展的计划。而市场却能依靠自身的价格、竞争、供求机制成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科学认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的作用

  从党的十二大我们就开始逐步进行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轨。到1992年春天,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对计划的全盘否定。第一,计划经济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未完全抛弃“计划”,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指导性计划)下以市场为基础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客观地说,作为调节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千秋。市场调节虽然具有其对供求、价格反应灵敏,能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资源调节上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其自发性会导致社会主义的两极分化,导致大众的贫困。目前,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两极分化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5],这其实是国家使用计划(宏观调控)不力的结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政府要加强计划(宏观调控),以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第三,到了将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计划生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得到合理、科学的贯彻执行,那将是计划经济真正主宰社会的时代。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计划经济,既要看到其发挥过的历史性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坚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K].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1995.

  [5]曲哲涵.热点聚焦: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N].人民日报.2010-05-24.

  摘 要:提起计划经济,人们想到的就是“大锅饭”、“大跃进”、“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当初我们一开始就选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那么我国的经济早就超过日本了。历史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对那个时代做个客观的考察,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计划经济;“一五”计划;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18-02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有统筹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造成的危害。比如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工厂的倒闭和破产、工人的失业、地域和部门经济不平衡,甚至经济危机等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对计划经济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巩固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奠定了中国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在某些方面比如人造卫星、原子弹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可以说,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归功于当初计划经济给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一)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不仅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1]。而且当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也就选择了计划经济。

  (二)国际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感到非常惊异和恐惧,他们害怕社会主义之火燃遍全球,建立了对社会主义,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圈。新中国面向西方国家的大门被迫关闭。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中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苏联,不但向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提供贷款,而且还派遣了1万余名专家到中国指导经济建设,为中国设计和援建了156项大型工程[2]。

  (三)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首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旧中国工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其次,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以1949年为例,与1936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40%,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5%。第三,当时革命战争未完全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留下了约200万特务,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国民党的残余部队。1949年底,国家财政出现了三分之二的赤字[3]。1950年我国又开始抗美援朝,军费开支非常大。

  (四)现实需要和可能

  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一,就中国当时的形势来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10%,其中重工业不到工业的20%,农业仍然是非常原始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轻工业、农业,经济建设规模非常宏大。而国家的经济建设资金、人才、资源等却严重不足,只有集中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效益。第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科技水平非常低。技术力量和生产经验非常缺乏,这就要求我们把有限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首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二、全面认识计划经济

  (一)计划经济的作用

  1.具有资源合理配置的优势

  计划经济使国家能够根据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合理开发、配置、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能够集中使用资金、人力、物力,最快地实现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比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仅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其速度之快、其质量之高,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奇迹)。计划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的需求。

  2.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1)建立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1950年到1952年短短的三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0.6%,年均增长20.2%。“一五”期间全国实际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总额588.47亿元,其中重工业达到88.8%。我国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一些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都建立起来[4]。同时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国防工业。这样,我国初步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以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1956年以后的10年,虽然1958年到1960年三年由于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0%,每年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7%。“文革”后的197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3%,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了9%[2]。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机构体系。

  (2)解决地区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还着重解决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加强原有的工业中心,如东北和沿海商埠城市的同时,中央领导深思熟虑地把人力、投资和资源从先进地区重新分配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和建设,特别是铁路和公路,开采和提炼自然资源工业。截止到1957年上海共有2.8万技术人员,17万熟练工人到中原地区长期定居。内地的运输和其他形式的基础事业的发展,是地区发展政策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1950年中国的铁路系统在京广线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一五”以后几乎所有的新线都在内地。连当初苏联的援助也不是在沿海城市,而是面向华北、华中和西北。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四川的成都等[2]。   (3)努力地推动科技的进步

  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就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等等。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完成的。试想如果当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面临那么大的困难情况下,结果会如何呢?印度当时走的是市场经济道路,其经济发展速度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非洲国家独立后大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是其发展的结果是单一经济模式,所谓“咖啡王国”,不是美誉,而是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和高度的对外依赖性,民族经济不能独立发展的结果。

  (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1.计划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经济计划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容易造成生产和需求的脱节。企业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缺乏发展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主动性。而且长期的价格背离价值会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当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后,特别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使过于僵化的、行政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出来。

  2.科技发展的压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有的行业科技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而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领域广阔,多层次性,加速度更新,瞬息万变,国家不可能制订一个迅速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十分有效而又能促进科技发展的计划。而市场却能依靠自身的价格、竞争、供求机制成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科学认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的作用

  从党的十二大我们就开始逐步进行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轨。到1992年春天,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对计划的全盘否定。第一,计划经济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未完全抛弃“计划”,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指导性计划)下以市场为基础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客观地说,作为调节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千秋。市场调节虽然具有其对供求、价格反应灵敏,能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资源调节上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其自发性会导致社会主义的两极分化,导致大众的贫困。目前,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两极分化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5],这其实是国家使用计划(宏观调控)不力的结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政府要加强计划(宏观调控),以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第三,到了将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计划生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得到合理、科学的贯彻执行,那将是计划经济真正主宰社会的时代。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计划经济,既要看到其发挥过的历史性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坚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K].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1995.

  [5]曲哲涵.热点聚焦: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N].人民日报.2010-05-24.


相关文章

  •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经典资料
  •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 ★2.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的哲学原理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6.以迎奥运为契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查看


  • 马哲题答案
  • 2014级山东班马哲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 一.概念题 1.质 : 所谓质,是使事物成为它本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不可分割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 ...查看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 录 I.考试性质 ------------.---..-------------1 II.考查目标------------.-----------------1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查看


  • 思想政治理论2016
  •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 一.简答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事物的量是很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查看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一章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 ...查看


  • 马原知识点
  •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①狭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列宁从狭义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 ...查看


  • 考研政治资料
  • 目录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1) 1.考试性质 -------------------------(l) 2.考试学科范围 -----------------------(l) 3.评价目标 --- ...查看


  • 第二章政治基础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二者的统 ...查看


  • 14马克思题库
  • 马克思主义(凌) 备注:后面的六个开放性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请自行寻找答案!如 有错漏,请在14统计群汇报一声~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列举说明.第3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