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问题

中国古代政治

一、国家形态的演变

1、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

思考: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架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后才逐渐成熟的。

(1)我国大致何时进入出现了早起国家?提出这种判断有何历史根据?

(2)为什么说,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松散的“多元”架构?

(3)公元前11世纪以后,国王成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形态是如何逐渐成熟的?

(4)在你看来,这种国家形态有何突出特点?存在哪些隐患?

2、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

思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就国家形态而言,也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蜕变期。

(1)概述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加以说明。

(2)指出国家形态“除旧立新”的演绎路径。

二、集权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1、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

(1)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2) 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

(3) 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

(4) 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

(5) 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

(6) 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

(7) 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

2、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集权体制的领域)

(1)、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2)、中央与地方

商周以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疆域的统一,强化专制主义的集权体制,都十分重视对于地方的有效驾驭和控制。但是,一种秩序的建构往往又潜藏着新的危机。从历史上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实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动态的博弈中逐渐完善的。

思考:

下图是以长安为都的几个早期王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过程。

(1)请根据示例完成空格内容

(2)西汉初期,困扰中央有效驾驭地方的隐患是如何形成的?后来又是如何加以消除的?

(3)公元初年后的600余年间,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统治的毒瘤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产生并不断恶化的?

(4)宋太祖赵匡胤以武人的身份,通过军事政变崛起后,为什么会建立文官体制?

(5)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如何评价这些新举措

措施:①“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枢密院主军事、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枢密使由文官担任。②“内重外轻”的方针:将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通过“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对抗中央。③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谴撤换,宋朝实行官、治、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评价:文官体制和“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基于对历史教训总结的政治选择,有效防止了军人擅权和地方割据,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冗官、冗兵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文人掌兵和内重外轻造成军队战斗力不够等军事隐患,边患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边疆危机和军事失败造成沉重的岁币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文官体制和“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地方问题:两汉时期豪强地主;东汉末年豪强势力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王朝;唐中期以来的节度使;唐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五代藩镇的用兵自重; 五代禁军将领篡皇位;北宋以后基本解决地方势力,

少有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现象。

(6) 13世纪以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哪些举措或斗争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

(7)综观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诸种因素。

(8)纵观古代历史,归纳中央政府维护专制帝国大一统的三种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

3、思想的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官员的选拔(略)

三、选官制度的沿革

1、选官制度的变革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

从察举制度到九品中正

从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

2、 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1)举荐的标准:秦朝按军功,两汉按德才

(2)汉武帝后,增加了选拔人才的途径:

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3)举荐制的弊端: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3、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

(1)举荐标准:按门第

(2)弊端:九品中正,则使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

4、隋唐以来: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

(1)科举的建立: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2) 标准:考试成绩

(3) 积极作用: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扩大了统

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利收归中央后,科举入士子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意义: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宋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改革举措:

●分级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

●严格考试:弥缝、誊录,保证公正和公平。

●方式改革:宋中期后,废除单纯背诵的考试内容(“贴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2)作用:两宋通过改革而逐渐完善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6、明清科举

(1)明清科举的变化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弊端: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 清末除八股和废科举的改革 1905年废科举。

思考:如何评价废科举?

中国古代政治

一、国家形态的演变

1、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

思考: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架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后才逐渐成熟的。

(1)我国大致何时进入出现了早起国家?提出这种判断有何历史根据?

(2)为什么说,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松散的“多元”架构?

(3)公元前11世纪以后,国王成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形态是如何逐渐成熟的?

(4)在你看来,这种国家形态有何突出特点?存在哪些隐患?

2、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

思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就国家形态而言,也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蜕变期。

(1)概述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加以说明。

(2)指出国家形态“除旧立新”的演绎路径。

二、集权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1、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

(1)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2) 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

(3) 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

(4) 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

(5) 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

(6) 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

(7) 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

2、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集权体制的领域)

(1)、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2)、中央与地方

商周以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疆域的统一,强化专制主义的集权体制,都十分重视对于地方的有效驾驭和控制。但是,一种秩序的建构往往又潜藏着新的危机。从历史上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实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动态的博弈中逐渐完善的。

思考:

下图是以长安为都的几个早期王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过程。

(1)请根据示例完成空格内容

(2)西汉初期,困扰中央有效驾驭地方的隐患是如何形成的?后来又是如何加以消除的?

(3)公元初年后的600余年间,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统治的毒瘤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产生并不断恶化的?

(4)宋太祖赵匡胤以武人的身份,通过军事政变崛起后,为什么会建立文官体制?

(5)北宋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如何评价这些新举措

措施:①“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枢密院主军事、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枢密使由文官担任。②“内重外轻”的方针:将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通过“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对抗中央。③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谴撤换,宋朝实行官、治、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评价:文官体制和“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基于对历史教训总结的政治选择,有效防止了军人擅权和地方割据,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冗官、冗兵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文人掌兵和内重外轻造成军队战斗力不够等军事隐患,边患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边疆危机和军事失败造成沉重的岁币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文官体制和“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地方问题:两汉时期豪强地主;东汉末年豪强势力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王朝;唐中期以来的节度使;唐末年藩镇割据局面;五代藩镇的用兵自重; 五代禁军将领篡皇位;北宋以后基本解决地方势力,

少有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现象。

(6) 13世纪以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哪些举措或斗争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

(7)综观古代历史,概括导致地方割据乃至国家分裂诸种因素。

(8)纵观古代历史,归纳中央政府维护专制帝国大一统的三种方式并加以简要评价。

3、思想的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官员的选拔(略)

三、选官制度的沿革

1、选官制度的变革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

从察举制度到九品中正

从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

2、 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1)举荐的标准:秦朝按军功,两汉按德才

(2)汉武帝后,增加了选拔人才的途径:

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3)举荐制的弊端: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3、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

(1)举荐标准:按门第

(2)弊端:九品中正,则使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

4、隋唐以来: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

(1)科举的建立: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2) 标准:考试成绩

(3) 积极作用: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扩大了统

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利收归中央后,科举入士子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意义: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宋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改革举措:

●分级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

●严格考试:弥缝、誊录,保证公正和公平。

●方式改革:宋中期后,废除单纯背诵的考试内容(“贴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2)作用:两宋通过改革而逐渐完善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6、明清科举

(1)明清科举的变化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弊端: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 清末除八股和废科举的改革 1905年废科举。

思考:如何评价废科举?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元总述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列举从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学术专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 类型及其特征 口 曾小华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 ...查看


  • 知错能改之谓善
  • [摘要]中国古典政治文化中官员问责与复出的安排,与今天官员问责与复出的制度建构之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官德精神:权力得之有道.行之有制.赏善罚恶.自然成理.只有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相关资源,并有效克制其中的随意性因素,才能建立起既具有现代 ...查看


  •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 ...查看


  • 中国古代哲学三大主题
  •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三个主题,即"天民合一"."天德合一"和"天礼合一" 1.注重"德"在政治领导上的作用 在中国,从西周至春秋时代,并没有出现以 "正 ...查看


  • 名讲 | 吴增定:家与国--古希腊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
  • 对于人类来讲,家和国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冲突,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从古代开始,中西方的圣人就已经意识到这个冲突.我们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忠孝不能两全".在不能两全的时候,中国取的是中道,往家的方面偏一点,多少顾及一点国.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三大传统
  •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翔 孔子像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作者:刘建荣 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5年第01期 [考情分析]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分封制. ...查看


  • 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
  • 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