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

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渐江《断崖流水图》赏析

清 弘仁 断崖流水图 镜心 纸本成交价816.5万元

【作品赏析】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家多宗清(倪瓒)法者,盖渐师道先路也。”周亮工《读画录》称:“(弘仁)喜仿云林(倪瓒),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查士标曾题其山水画曰:“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查二瞻曾说:“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此语说明弘仁绘画以自然为师,不为云林画法约束,富有新意。

《断崖流水图》画面左上有落款曰:“微风飏素秋,疏雨浣庭卉。抗言揆古今,挥杯未能已。丙申八月,过访文玉先生,留饮书堂,漫为写此,并系短句博教。弘仁。”由此便知此作作于顺治十三年,是年弘仁基本上在歙县,这一年他画了很多画。春日,他在好友程守的揭蚀庵中画了《松石图》卷给主人。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月又在歙县丰溪吴闲止的书舍中画了一幅《雨后春深》山水轴送给舍主。此图现亦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到黄山游览后,又到丰溪,为宜生居士画了《云根丹室图》。此图现藏香港何氏至乐楼。八月,他又画了《断崖流水图》给文玉先生。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弘仁的山水轴,上书:“渐江学人画寄伯行居士。”

此断崖流水图画中前景是一畦水洼,枯藤杂树翠竹交映其中,疏朗而空寂,数十步后过木桥,中景湖面曲折逶迤,水中有石,溪水跳荡击石,泠然有声。抬眼望,忽见一瀑飞流而下,其势甚急。这幅画作反映了弘仁山水画最典型的面貌。

此轴着录于杨翰之《归石轩画录》。其跋曰:“余在京得渐江小幅,长三尺,阔一尺。……用渐江两字白文印。石俱作矾块,竹树小山,断崖流水,着小桥。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使云林见之,必许其得第一义也。诗亦纯乎魏晋,不作唐以后语。书则神似倪迂。僧之淡怀高志,可想见矣。”(详见陈传席着《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弘仁》。杨翰(1812-1879),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考据金石,讨论书、画、文词诗歌,靡不精能。《归石轩画录》刻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幽深宁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常爱表现的一种意境,“静”则是画家恬淡、渊默时所流露出来的一种高贵气息。朱熹在《大学章句》里对“静”字的解释为:“静,谓心不妄动。”《庄子》的“庚桑楚”篇亦说“正则静,静则明,则虚”。佛学中的《清静经》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因而“幽深宁静”既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儒家思想,又有“贤者澄怀味象”的老庄情怀,追求一种纯净、高洁、清淡的美,表达了古人在绘画中的美学取向和创作境界。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说得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弘仁的《断崖流水图》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幽淡天真的审美意趣。

该画在构图上参照了倪瓒的《秋亭嘉树图》,打破了传统山水画构图中重峦叠嶂、内容繁密、景象广阔的全景式构图法,而采取弃繁就简、平淡疏旷的单纯结构,在倪瓒图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画面分近、中、远三景:近景是礁石、小道、古树、茅亭和带有小波浪的缘岸湖水;中景是起伏变化的山峦丘岗---—整幅图虽着墨不多,却给人一种“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的清新感觉,简单数笔便写出了弘仁平静、闲适、野逸的心情,可见弘仁当时思虑澄澈、心无旁骛的心态,突出了“景以天真幽淡为宗”的创作理念,使人观后能在烦躁的生活中安静下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此图景物寥寥、简洁旷达、笔墨新秀、苍劲有力。作者画山石以墨线勾勒、用水墨晕染,浓淡变化有致,山石坡途以披麻皴和大、小斧劈皴交互为用。礁石垒叠,疏疏密密、大大小小,形成参差错落的“矾块”;远处山丘多施以披麻皴,略加解索皴;更远山峰则淡墨一抹,富有灵气。作者画树亦有倪云林笔意。树的组合辅以曲线穿插,产生静态的美。山石、树木均以线性水墨变化为主,没有过多的明暗和纵深感,使线性的皴法不规则,却又体现出整体划一和布局的完整,这是弘仁山水画的独到之处,也是弘仁深入大自然细致观察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画偈》)弘仁作画运腕沉着、一笔不苟,喜用侧锋、干笔,多以方折线条勾勒,喜水墨而少着色,“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其所画物象无不精妙独到,既真且美,体现了一种空灵、蕴藉的诗意,难怪清代画僧雪庄评弘仁的画:“好过真景,妙了。”(近代许承尧《歙事闲谭》)

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渐江《断崖流水图》赏析

清 弘仁 断崖流水图 镜心 纸本成交价816.5万元

【作品赏析】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家多宗清(倪瓒)法者,盖渐师道先路也。”周亮工《读画录》称:“(弘仁)喜仿云林(倪瓒),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查士标曾题其山水画曰:“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查二瞻曾说:“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此语说明弘仁绘画以自然为师,不为云林画法约束,富有新意。

《断崖流水图》画面左上有落款曰:“微风飏素秋,疏雨浣庭卉。抗言揆古今,挥杯未能已。丙申八月,过访文玉先生,留饮书堂,漫为写此,并系短句博教。弘仁。”由此便知此作作于顺治十三年,是年弘仁基本上在歙县,这一年他画了很多画。春日,他在好友程守的揭蚀庵中画了《松石图》卷给主人。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月又在歙县丰溪吴闲止的书舍中画了一幅《雨后春深》山水轴送给舍主。此图现亦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到黄山游览后,又到丰溪,为宜生居士画了《云根丹室图》。此图现藏香港何氏至乐楼。八月,他又画了《断崖流水图》给文玉先生。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弘仁的山水轴,上书:“渐江学人画寄伯行居士。”

此断崖流水图画中前景是一畦水洼,枯藤杂树翠竹交映其中,疏朗而空寂,数十步后过木桥,中景湖面曲折逶迤,水中有石,溪水跳荡击石,泠然有声。抬眼望,忽见一瀑飞流而下,其势甚急。这幅画作反映了弘仁山水画最典型的面貌。

此轴着录于杨翰之《归石轩画录》。其跋曰:“余在京得渐江小幅,长三尺,阔一尺。……用渐江两字白文印。石俱作矾块,竹树小山,断崖流水,着小桥。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使云林见之,必许其得第一义也。诗亦纯乎魏晋,不作唐以后语。书则神似倪迂。僧之淡怀高志,可想见矣。”(详见陈传席着《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弘仁》。杨翰(1812-1879),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考据金石,讨论书、画、文词诗歌,靡不精能。《归石轩画录》刻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幽深宁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常爱表现的一种意境,“静”则是画家恬淡、渊默时所流露出来的一种高贵气息。朱熹在《大学章句》里对“静”字的解释为:“静,谓心不妄动。”《庄子》的“庚桑楚”篇亦说“正则静,静则明,则虚”。佛学中的《清静经》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因而“幽深宁静”既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儒家思想,又有“贤者澄怀味象”的老庄情怀,追求一种纯净、高洁、清淡的美,表达了古人在绘画中的美学取向和创作境界。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说得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弘仁的《断崖流水图》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幽淡天真的审美意趣。

该画在构图上参照了倪瓒的《秋亭嘉树图》,打破了传统山水画构图中重峦叠嶂、内容繁密、景象广阔的全景式构图法,而采取弃繁就简、平淡疏旷的单纯结构,在倪瓒图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画面分近、中、远三景:近景是礁石、小道、古树、茅亭和带有小波浪的缘岸湖水;中景是起伏变化的山峦丘岗---—整幅图虽着墨不多,却给人一种“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的清新感觉,简单数笔便写出了弘仁平静、闲适、野逸的心情,可见弘仁当时思虑澄澈、心无旁骛的心态,突出了“景以天真幽淡为宗”的创作理念,使人观后能在烦躁的生活中安静下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此图景物寥寥、简洁旷达、笔墨新秀、苍劲有力。作者画山石以墨线勾勒、用水墨晕染,浓淡变化有致,山石坡途以披麻皴和大、小斧劈皴交互为用。礁石垒叠,疏疏密密、大大小小,形成参差错落的“矾块”;远处山丘多施以披麻皴,略加解索皴;更远山峰则淡墨一抹,富有灵气。作者画树亦有倪云林笔意。树的组合辅以曲线穿插,产生静态的美。山石、树木均以线性水墨变化为主,没有过多的明暗和纵深感,使线性的皴法不规则,却又体现出整体划一和布局的完整,这是弘仁山水画的独到之处,也是弘仁深入大自然细致观察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画偈》)弘仁作画运腕沉着、一笔不苟,喜用侧锋、干笔,多以方折线条勾勒,喜水墨而少着色,“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其所画物象无不精妙独到,既真且美,体现了一种空灵、蕴藉的诗意,难怪清代画僧雪庄评弘仁的画:“好过真景,妙了。”(近代许承尧《歙事闲谭》)


相关文章

  • 6未闻花名
  • <未闻花名>●●●● 某一天在梦里梦见月光下的地点你的影子盘旋在我身边我思念花与泪的那一瞬间在不知不觉消失你眼前花在飞舞中泪却在缠绵躲避在那无人街角的烛光在辉映梦里抓不住的那一瞬间有谁会知道你在哪里遇见它摘起抚过面月光倒影湖面上 ...查看


  • 看不见的手 语法化的一种解释
  • 看不见的手:语法化一种解释 摘 要:Adam Smith 提出了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现象.这一概念现已泛指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个体带有某种目的的局部行为对全局产生影响并导致出乎其本意的结果.语言变化的背后也有一只&q ...查看


  • 如何理解亚当_斯密的_看不见的手_
  • <探索>2008年第6期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洪广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亚当・斯密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人类的行动 ...查看


  • 描写火烧云的作文
  • 篇一:我观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大地五彩缤纷,好像一个灰姑娘一眨眼变成了美丽无比的仙女,路上行人脸蛋红红的,男的好像喝醉了酒,女的好像羞红了脸.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发生了一场火灾. 我们这个地 ...查看


  • 五分钟励志演讲稿
  • 点一盏感恩之灯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一盏感恩之灯.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他高耸.而我们应当感恩,为那无私的雨露.宽厚的天空.博爱的大地,更为那 ...查看


  • 断桥残雪,肝肠寸断[散文欣赏]
  • 桥未断,心却痛,一言难尽:残雪铺,人未归,肝肠寸断.--题记 夜未央,等谁归,挑灯望,却不见踪影.伊人在何方,心不知,也猜不透. 雪在飘,寒意袭,几声咳嗽,等伊人之心谁能懂?人彷徨,爱归何处,情落何地,何时等得伊人归? 望断桥,似断非断,只 ...查看


  • 爱在左情在右 1
  • 爱在左 情在右(冰心) 好久不曾表达一份平静的爱 也许是因为 脆弱总是经不起偶然的失去 依偎在幸福里太久 已经习惯了 用幸福去搪塞不幸福 喜欢用灵魂牵着爱 纤细至无形 爱痛都到极致 年轻时的痛 即爱 而当我们渐渐老去 静夜里 安详而坦然的相 ...查看


  • 励志演讲稿:高中励志演讲稿5分钟
  •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一盏感恩之灯.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他高耸.而我们应当感恩,为那无私的雨露.宽厚的天空.博爱的大地,更为那人间的无尽恩情. ...查看


  •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小学生青春励志演讲稿
  •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一盏感恩之灯.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他高耸.而我们应当感恩,为那无私的雨露.宽厚的天空.博爱的大地,更为那人间的无尽恩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