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B附答案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

考核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类型: 考试 形 式: 闭卷 学生院系: 各院系 班 级: 试 卷: B

一、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按序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对应填入表格)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大同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 充分说明了:( )

A .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 .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7、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

A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命题教师 丁秋玲 张想明 谭洁 李爱玲 周琳等 院系负责人签字

B .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A .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 .社会实践 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

10、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 .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 B .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C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 .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规律是( )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C .可知论的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D .能动革命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14、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 )

A .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在我们分析某个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主要的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 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事物直线式的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8、发展的实质是 (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2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2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4、阶级( )

A. 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 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2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2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 、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 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0、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 )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有用就是真理。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 分)

1、简述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2、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要意义。

2、结合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B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执笔人: 专 业: 班 级:

要求:明确标注每小题或每步骤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分)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

确的。(2分)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1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2分) 2、 此观点错误。(1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分)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分) 3、 此观点错误(1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2分 )有用并不一定是真理。(1分)“有用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必须反对的错误真理观。(2分 )

4、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1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2分),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24分)

1、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2)具有创造性(1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分),4)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2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2分)

3、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1分),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分),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使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2分)

4、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分)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4分)

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4分)

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分)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既然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无论怎么曲折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其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总之,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性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4分)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分)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看病、就业、子女上学等民生问题。(6分)

院系负责人签字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

考核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类型: 考试 形 式: 闭卷 学生院系: 各院系 班 级: 试 卷: B

一、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按序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对应填入表格)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大同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 充分说明了:( )

A .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 .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7、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

A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命题教师 丁秋玲 张想明 谭洁 李爱玲 周琳等 院系负责人签字

B .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A .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 .社会实践 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

10、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 .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 B .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C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 .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规律是( )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C .可知论的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D .能动革命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14、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 )

A .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在我们分析某个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主要的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 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事物直线式的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8、发展的实质是 (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2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2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4、阶级( )

A. 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 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2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2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 、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 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0、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 )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有用就是真理。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 分)

1、简述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2、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要意义。

2、结合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B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执笔人: 专 业: 班 级:

要求:明确标注每小题或每步骤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分)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

确的。(2分)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1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2分) 2、 此观点错误。(1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分)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分) 3、 此观点错误(1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2分 )有用并不一定是真理。(1分)“有用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必须反对的错误真理观。(2分 )

4、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1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2分),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24分)

1、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2)具有创造性(1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分),4)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2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2分)

3、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1分),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分),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使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2分)

4、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分)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4分)

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4分)

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分)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既然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无论怎么曲折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其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总之,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性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4分)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分)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看病、就业、子女上学等民生问题。(6分)

院系负责人签字


相关文章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试卷分析 一.对试卷的分析 本次考试属于模块考试,考试范围为<经济生活>模块.本套试卷的命题体现以下特点: 1.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 ...查看


  • 考研学习计划
  • 英语计划 一.考研英语基本概况 英语(一) 考试内容 试题分三部分,共52题,包括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 第一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该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 ...查看


  • 2016高考理综考试技巧全解
  • 2016高考理综考试技巧全解 1. 正式开考前要统揽全局,合理安排 从下发试卷到正式开考前有几分钟的阅卷时间,拿到试卷在填好卷头以后,要适时浏览整张试卷,查看点知教育试卷的容量.难易程度. ⑴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 有多少大题?有多少小题?试卷 ...查看


  • 山大附中名师分析2016高考试卷
  • 2016-06-09 2016年高考结束,<山西青年报>特邀山大附中高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对2016年高考试题(新课标卷)进行评析. 语   数   外 语文:难度适中  作文题目接地气 李翠萍  山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太原市 ...查看


  •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2016•北京)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 .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 .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 .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 .侯德榜 ...查看


  • 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 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 版含答案)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Zn 65 Ba 137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 ...查看


  • 2016届高三年级5月备考建议(供参考)
  • 孝感市教科院2016届高三年级各学科5月备考建议 [按语] 4月6日-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16年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与会记者对会议从两个方面做了报道:一是2016年高考命题的总体变化:二是根据变化各学科在复习备考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查看


  • 2016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 2016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Zn 65 Ba 13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查看


  • 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 含答案)
  •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卷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B-11 C-12 O -16 Na -23 S-32 Fe -56 Cu -64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