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起草文件和写好文章

怎样起草文件和写好文章

作者:胡乔木

一、对问题的认识

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问题?应该从政治上来看。各部门特别是做经济工作的同志,都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各部门对自己的业务比较熟悉,一般党员和群众对这些就不那么熟悉。可是工作要依靠党、依靠群众,这就要向党员和群众作宣传,使他们了解各部门的业务,不了解就不能依靠,所以工作中要有文件、报告。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必须讲究方法,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常讲,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如果头几句话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不仅头几句要吸引人,还要吸引人家一口气看到底。

第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似懂非懂,目的也达不到。

第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说服不了人,还是达不到目的。

写文章如果不合乎上面三点要求,人家不愿意看,不能说服人、打动人,就等于没有写,就达不到依靠党、依靠群众的目的。我们不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采取说服的方法,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写文件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懂你不懂,就有了矛盾,就要处理,就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要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以外还要有一点感情,使看文件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

二、关于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所谓准确性,就是指概念、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确,判断、推理对不对(简单的事情也有判断,看字句对不对,数字是不是有错,或者看推理对不对,再来肯定或否定)。这是形式逻辑里面讲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问题。“同一律”是指说了一个概念,不要在另外的地方改变。不要第一句话说了一个东西,第二句话又说另外一个东西。“矛盾律”是指同一件事情前后矛盾,比如说张三这件事做得对,又在另一个地方说他做得不对。“排中律”是指对的还是不对的、好的还是不好

的,要是非分明,不能说又好又不好、又对又不对,或者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是非不清。“充足理由律”是指判断也好,推理也好,理由要充分,要使人家驳不倒。这是就个别的简单的事物而言的。

另一方面,准确性还包括范围比较大的事实的判断,即涉及根本立场、方针、方法等问题。涉及简单的问题是个形式逻辑问题;复杂的问题则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到历史唯物论、辩证法、阶级立场、社会主义立场等问题。写文件、文章,首先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如果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即使别的判断、推理都正确,也不能挽救这篇文章。这是要注意的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鲜明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文件与写小说、剧本不同,鲜明性的要求也不同,关键是观点要突出。写文章无论是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是为了宣传一个观点。观点是个判断,是推理来的;推理是从材料中来的。所谓鲜明性,首先要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如果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就像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的第三十二条中说的:“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文章写出来了,人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和观点没有联系好。观点是结论,材料是前提,是论据,论据要说明观点。每个观点应该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就不要用。每个论点有论据,这是推理问题,从鲜明性来说,观点和论据要摆得合适。一个建筑要有设计、有材料、有结构。写文章和盖房子一样,要看如何布局、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实用。观点和材料,结论和论据要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关于写文章有句老话:“夹叙夹议”,议就是观点,叙就是材料。事实和观点要安排好,一段话要说明一个观点,要有相当的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这段话也就会鲜明。如果一段话只有很多观点,没有事实作证明,就会空洞无物,使人乏味;如果只讲很多事实,没有观点,也会使人迷失方向,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首要的关键。

二是只做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还要做到观点突出,不突出就不能鲜明。毛主席常讲,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旗帜。旗帜就是个纲领,旗帜高大,色彩鲜明,一下子就把群众集合起来了。一篇文章也要有个基本观点和总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像一面旗帜一样,做到观点鲜明、突出。如果你的论点想拿出来,又不想拿

出来,吞吞吐吐,就不会鲜明。

有句成语,“纲举目张”。一篇文章要鲜明,就要做到纲举目张。整篇文章有大的论点,还要有小的论点,大小论点要互相联系,排列要醒目,这很要紧。至于哪些是纲,哪些是目,目与目之间的排列,层次要清楚,条理要清晰。比如,一个大问题下面有三个小题目,为什么这个小题目摆在第一,那个摆在第二、第三,道理要很清楚。一篇文章可分为若干小段,这是节省读者脑力的好办法。看完一段,知道一个小结,一个观点。一段最好说一个意思,如果一两个小问题统一起来还是一个意思也可以,但要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观点放在一个段落里。一篇文章有个大的思想观点,每一段有小的思想观点,这一段与下一段能贯穿起来,一段中这个判断与那个判断也能贯穿起来,整篇文章的布局就合理了,严紧了。这也是做到观点突出、鲜明的一个办法。

观点要突出、要鲜明,除了有布局、有背景以外,还要有辩论。毛主席在《反 对 党 八股》的文章中讲,提出一个问题,无非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赞成要讲出赞成的理由,反对也要讲出反对的理由。批评与反批评,都要讲很多道理,使人信服。这种针锋相对的比较就容易鲜明。

为使观点突出,还要注意文字形式的问题。向中央写报告,有时可以不要标题,因为不需要什么鼓动,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向群众宣传、发表文章,标题就很重要。其次是导语,逻辑上叫论题,导语和论题都应放在文章的前面。叙述一件事情,要将要点放在前面;讲个道理,要把结论放在前面。不是按照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是先结论,然后前提。叙述不是先怎样、后怎样、最后怎样,而是最后怎样,再事前怎样(当然写小说不能把结论放在前面,那样就没有人看了)。例如哪天哪条街失了火,损失多大,烧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这是人们最注意的,至于如何烧起来的等等,要寻根究底再往下看。《红楼梦》有一章回目是:村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寻根究底。先要信口开河,后才好寻根究底。我们要把要点、结论放在前面,当然不是所有文章都这样。但大多数需要这样,即先提出结论,然后再围绕结论展开讨论。这就叫做醒目,也可以起到“倒悬”的作用,叫人紧张。写文章要叫人紧张,结果放在前面,经过放在后面;结论放在前面,论据放在后面,这就是倒悬的姿势,就会引人注意。还有,末了的结论要收得好。

关于生动性。写文章要生动,写文件也要生动,不生动人家不愿意看。要生

动,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纯粹抽象的,像算术题似的,一道道列下去,怎么也不会生动。讲道理的时候可以列举数目字,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单位、具体事实,这样文章就不那么沉闷。要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话也就生动了。前面提到夹叙夹议,“叙”不仅只讲事实,还要有活的人、活的事、活的话,这样就显得生动。广西省委一月给中央的报告,中央的批语写道:“广西省委这个报告写得很好,情况交代得清楚,道理说得明白而正确,文字生动而简练,使人看了还想再看。望各地各部门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来写经验总结报告。”这个批语是少奇同志写的,毛主席又加了一句:“我们希望有成百万的干部看到这篇好文章。”为什么这是篇好文章,看了还想看,就是引了很多农民和干部的话,而且这些话都很生动。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需要你耐心学习,若你没有这个耐心,大作文这块你就放弃吧~!(文章做了点删减

怎样起草文件和写好文章

作者:胡乔木

一、对问题的认识

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问题?应该从政治上来看。各部门特别是做经济工作的同志,都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各部门对自己的业务比较熟悉,一般党员和群众对这些就不那么熟悉。可是工作要依靠党、依靠群众,这就要向党员和群众作宣传,使他们了解各部门的业务,不了解就不能依靠,所以工作中要有文件、报告。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必须讲究方法,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常讲,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如果头几句话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不仅头几句要吸引人,还要吸引人家一口气看到底。

第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似懂非懂,目的也达不到。

第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说服不了人,还是达不到目的。

写文章如果不合乎上面三点要求,人家不愿意看,不能说服人、打动人,就等于没有写,就达不到依靠党、依靠群众的目的。我们不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采取说服的方法,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写文件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懂你不懂,就有了矛盾,就要处理,就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要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以外还要有一点感情,使看文件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

二、关于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所谓准确性,就是指概念、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确,判断、推理对不对(简单的事情也有判断,看字句对不对,数字是不是有错,或者看推理对不对,再来肯定或否定)。这是形式逻辑里面讲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问题。“同一律”是指说了一个概念,不要在另外的地方改变。不要第一句话说了一个东西,第二句话又说另外一个东西。“矛盾律”是指同一件事情前后矛盾,比如说张三这件事做得对,又在另一个地方说他做得不对。“排中律”是指对的还是不对的、好的还是不好

的,要是非分明,不能说又好又不好、又对又不对,或者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是非不清。“充足理由律”是指判断也好,推理也好,理由要充分,要使人家驳不倒。这是就个别的简单的事物而言的。

另一方面,准确性还包括范围比较大的事实的判断,即涉及根本立场、方针、方法等问题。涉及简单的问题是个形式逻辑问题;复杂的问题则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到历史唯物论、辩证法、阶级立场、社会主义立场等问题。写文件、文章,首先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如果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即使别的判断、推理都正确,也不能挽救这篇文章。这是要注意的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鲜明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文件与写小说、剧本不同,鲜明性的要求也不同,关键是观点要突出。写文章无论是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是为了宣传一个观点。观点是个判断,是推理来的;推理是从材料中来的。所谓鲜明性,首先要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如果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就像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的第三十二条中说的:“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文章写出来了,人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和观点没有联系好。观点是结论,材料是前提,是论据,论据要说明观点。每个观点应该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就不要用。每个论点有论据,这是推理问题,从鲜明性来说,观点和论据要摆得合适。一个建筑要有设计、有材料、有结构。写文章和盖房子一样,要看如何布局、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实用。观点和材料,结论和论据要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关于写文章有句老话:“夹叙夹议”,议就是观点,叙就是材料。事实和观点要安排好,一段话要说明一个观点,要有相当的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这段话也就会鲜明。如果一段话只有很多观点,没有事实作证明,就会空洞无物,使人乏味;如果只讲很多事实,没有观点,也会使人迷失方向,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首要的关键。

二是只做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还要做到观点突出,不突出就不能鲜明。毛主席常讲,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旗帜。旗帜就是个纲领,旗帜高大,色彩鲜明,一下子就把群众集合起来了。一篇文章也要有个基本观点和总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像一面旗帜一样,做到观点鲜明、突出。如果你的论点想拿出来,又不想拿

出来,吞吞吐吐,就不会鲜明。

有句成语,“纲举目张”。一篇文章要鲜明,就要做到纲举目张。整篇文章有大的论点,还要有小的论点,大小论点要互相联系,排列要醒目,这很要紧。至于哪些是纲,哪些是目,目与目之间的排列,层次要清楚,条理要清晰。比如,一个大问题下面有三个小题目,为什么这个小题目摆在第一,那个摆在第二、第三,道理要很清楚。一篇文章可分为若干小段,这是节省读者脑力的好办法。看完一段,知道一个小结,一个观点。一段最好说一个意思,如果一两个小问题统一起来还是一个意思也可以,但要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观点放在一个段落里。一篇文章有个大的思想观点,每一段有小的思想观点,这一段与下一段能贯穿起来,一段中这个判断与那个判断也能贯穿起来,整篇文章的布局就合理了,严紧了。这也是做到观点突出、鲜明的一个办法。

观点要突出、要鲜明,除了有布局、有背景以外,还要有辩论。毛主席在《反 对 党 八股》的文章中讲,提出一个问题,无非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赞成要讲出赞成的理由,反对也要讲出反对的理由。批评与反批评,都要讲很多道理,使人信服。这种针锋相对的比较就容易鲜明。

为使观点突出,还要注意文字形式的问题。向中央写报告,有时可以不要标题,因为不需要什么鼓动,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向群众宣传、发表文章,标题就很重要。其次是导语,逻辑上叫论题,导语和论题都应放在文章的前面。叙述一件事情,要将要点放在前面;讲个道理,要把结论放在前面。不是按照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是先结论,然后前提。叙述不是先怎样、后怎样、最后怎样,而是最后怎样,再事前怎样(当然写小说不能把结论放在前面,那样就没有人看了)。例如哪天哪条街失了火,损失多大,烧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这是人们最注意的,至于如何烧起来的等等,要寻根究底再往下看。《红楼梦》有一章回目是:村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寻根究底。先要信口开河,后才好寻根究底。我们要把要点、结论放在前面,当然不是所有文章都这样。但大多数需要这样,即先提出结论,然后再围绕结论展开讨论。这就叫做醒目,也可以起到“倒悬”的作用,叫人紧张。写文章要叫人紧张,结果放在前面,经过放在后面;结论放在前面,论据放在后面,这就是倒悬的姿势,就会引人注意。还有,末了的结论要收得好。

关于生动性。写文章要生动,写文件也要生动,不生动人家不愿意看。要生

动,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纯粹抽象的,像算术题似的,一道道列下去,怎么也不会生动。讲道理的时候可以列举数目字,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单位、具体事实,这样文章就不那么沉闷。要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话也就生动了。前面提到夹叙夹议,“叙”不仅只讲事实,还要有活的人、活的事、活的话,这样就显得生动。广西省委一月给中央的报告,中央的批语写道:“广西省委这个报告写得很好,情况交代得清楚,道理说得明白而正确,文字生动而简练,使人看了还想再看。望各地各部门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来写经验总结报告。”这个批语是少奇同志写的,毛主席又加了一句:“我们希望有成百万的干部看到这篇好文章。”为什么这是篇好文章,看了还想看,就是引了很多农民和干部的话,而且这些话都很生动。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需要你耐心学习,若你没有这个耐心,大作文这块你就放弃吧~!(文章做了点删减


相关文章

  • 胡平:[科学的春天]是怎样写成的
  •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断.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闭幕式上发表书面讲话&l ...查看


  • 机关应用文写作
  • 机关应用文写作 概 论 党政领导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的管理部门,都离不开交流情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请示汇报工作,并就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有关事宜,作出决定,下达指示.把这些工作的意图,设想.过程.结果等等,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的文体,通 ...查看


  • 公文写作技巧,经验技巧
  • 公文写作技巧,经验技巧,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网 gwxz.net| 公文写作 | 报告总结 | 心得体会 | 党建工会 | 领导讲话 | 演讲致辞 | 时事专栏 | 论文写作 | 其它公文 | 欢迎光临,本站提供各种文章资讯,敬请收藏! &g ...查看


  •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领导讲话,特别是比较重要的领导讲话,在完成熟悉上情.搜集材料.认真构思的准备工作之后,就可进入起草阶段了.起草,也叫打草稿或写初稿.它是构思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修改加工的起步和前奏,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那么,怎样 ...查看


  • 漫谈机关文稿写作
  • 漫谈机关文稿写作 一.机关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 机关文稿是一级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务而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现代汉语词典>对"公文"的解释为:"机关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quo ...查看


  • 怎样写文章
  • 作品名称:公文写作的好帮手 看马凯同志荐书<怎样写文章> 作者:杨枝煌 作者单位:商务部经济合作局综合处主任科员 1月份参加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十四次党的工作会议暨第二十二次纪检工作会议时,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我们推荐了王梦 ...查看


  • 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 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关于怎样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专著和文章很多,但基本是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看着精彩,看完照样不会写.所以这篇文章研究四个问题:打破误区,讲话稿件不是"写"出来的:坚定信心,谁都能写出讲话稿:勇于创新,努力形 ...查看


  • 怎样提高政府机关文字综合写作水平
  • 怎样提高文字综合写作水平 政府办公室的文字综合工作,主要是把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政策措施加以汇总.提炼和加工后,形成全面.翔实.系统.操作性强的综合文字材料,供领导参阅和部门.单位遵照执行,是政府文字工作的司令部和总枢纽.政府 ...查看


  • 改革是怎样重启的
  • 作者:胡舒立霍侃杨哲宇 中国改革 2013年0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改革最低潮时的酝酿,到成为改革目标,再到形成完整的行动纲领,发生在20年前,可以启示明天. 大地暖流升腾,埋在心底的关注与焦虑在迸发.在中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