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的"哥白尼革命"

  摘要:宗教市场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们使用的固有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被誉为宗教社会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本文通过时旧有宗教社会学理论与宗教市场论的比较分析,试图从其对旧理论范式的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以及新理论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述宗教市场论的创新价值。   关键字:宗教;人;市场;创新      绪论      16世纪,哥白尼冒死坦言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事实,颠覆了了人们固有的“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掀起了一场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对抗的革命;18世纪,康德声称自己提出的认识论中知性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场“哥白尼革命”;20世纪末,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延续了革命的“斗志”,在宗教社会学领域提出了“宗教市场论”,掀起了一场“哥白尼革命”。   宗教市场论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经济学的原理引入到宗教社会学中,将宗教比作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僧侣阶级便是宗教的供给者,宗教的信仰者便是商品的消费者,然后通过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宗教和人的关系以及宗教生活。因为宗教市场论对宗教生活的强大解释力和颠覆传统性使它成为重要的宗教社会学论题之一。虽然宗教市场论在两方已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中国,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学者们去分析和检验。   宗教市场论作为一个打破旧理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对我国当下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其作为一个提出和分析论证都建立在西方基督教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理论体系是否适合中国现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由于,将宗教市场论介绍到中国的杨凤岗博士曾提出中国宗教三色市场说,表明宗教市场论在中国当下社会现状中是可以被应用。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创新之处和它对我们今后的研究的借鉴意义。      一、宗教市场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1.哲学领域   在哲学领域,18世纪,形而上学受到了来自怀疑论的挑战,康德为了解决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在哲学领域实行了彻底的变革被誉为“哥白尼革命”。康德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变革进行了变革,他认为主体认识客观事物仅仅是主体知识结构在认识物自体时形成的表像,因此物自体在主观中呈现的不是完整的物自体,而是主体在先天知识结构影响下形成的表象。康德在认识论中的变革为宗教市场论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主客思维模式。   哲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蓬勃兴起,颠覆了传统主义哲学,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为体现超越性在理论上反对理性、主体主义、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等:在方法上反对传统哲学中统摄性的概念和命题,他们主张“用某一学科或领域内的具体话语来代替涉及所有话语的‘元话语’”。这种批判情绪以及“细小叙事”的方式感染到了宗教市场论的创立者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使他们勇于批判既有的理论体系,借助“某一学科”从而在宗教社会学旧理论框架的废墟之上建起了属于宗教市场论的新理论大厦。   2.宗教学领域   在宗教学领域,宗教因为受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传统宗教开始逐渐演变,宗教为了适应新情况、新发展而进行的内部调整,宗教世俗化以及新兴宗教的不断兴起,都成为了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比较宗教学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比如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宗教研究上的应用,为宗教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宗教市场论就是受经济学内容的肩发而建立的。   3.宗教社会学领域   在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家试图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宗教学的研究。由于他们所秉承的社会学观点有所差异,所以他们依此所创立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各有侧重。善于研究仪式和现象的社会人类学家喜欢研究宗教行为;善于研究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对宗教中神秘的宗教情感和经验感兴趣;善于挖掘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的社会学家会侧重于对宗教理论的研究。当宗教社会学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社会领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自身出现了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被宗教社会学家们称为“宗教世俗化”,宗教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宗教的“世俗化”会导致宗教走向消亡。斯达克和芬克在宗教的未来问题上提出了与“宗教世俗化”所不同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阐述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的未来的理论体系――宗教市场论。      二、宗教市场论的新理论构架      1.旧有理论范式的四要素   宗教市场论新的理论范式是建立在反驳既有的理论范式的基础之上的。斯达克和芬克在其反应宗教市场论的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一书中将宗教社会学旧的理论范式归结为四个重要的要素:第一,宗教是错谬的有害的,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思维,是意识界的东西,属于非理性的范畴;第二,宗教的朱来必然是消亡的;第三,宗教是社会现象的反应,是一种副现象,在宗教背后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第四,宗教是一种心理现象,旧的理论范式支持者把宗教理解为个体的心理现象,忽视了宗教的群体性。   2.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反驳   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都是对现象的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一种不完全性的归纳。于是,当社会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悖于旧原理的反例时,旧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二十世纪下半叶,宗教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旧的理论范式并不符合当今的社会现状,他们用调查得来数据对旧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首先,在宗教是否有害的问题上。社会学调查研究发现宗教并不是有害的,相反,宗教是人们精神健康,甚至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斯达克在其书中引用了老年学领域的研究,在此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参与宗教的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比不太参与宗教的老年人健康。在社会领域,旧的理论范式中的鸦片论被推翻了,“宗教鸦片”论应该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而不应该在宗教的科学研究中出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扮演过“鸦片”的角色,它更扮演过“风箱”的角色,宗教没有压抑人民心中的怒火,而是曾经起到过鼓动人民反抗的作用。   其次,宗教的未来不会是消亡的。旧的理论范式认为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会导致宗教的消亡,世俗化认为现代化是世俗化的驱动原因而现代化的结果是将神灵逐出历史的舞台,并且现代化中科学的方面会给宗教带来致命的打击。美国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那么宗教是不是在美国消亡了呢?斯达克在书中列举了两组数据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美国的信徒在近150年间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同时,调查发现美国的科学家中其研究领域越具有科学性,其信仰宗教的比率越高。这些研究表明社会的现代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宗教的消亡,而宗教也在近几十年中蓬勃发展着(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中,世界各宗教的信徒增长率几乎与世界总人口的 增长率同步)。   再次,宗教现象有其宗教原因,世俗原因只是宗教现象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宗教现象的充要条件。虽然宗教现象的出现不排除是由世俗原因所导致的,但是宗教现象并不必然完全由世俗原因导致。斯达克列举了罗马帝国大瘟疫流行时期,基督教徒在非信徒回避和抛弃感染者的时候挺身而出照顾病患的例子,论述了宗教教义中劝人向善的内容会导致一些好的结果,宗教现象的出现并非限仅仅只是世俗原因。   最后,新的理论范式强调了宗教的社会群体性,弱化了旧范式中对心理因素的强调。因为在基督教世界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宗教在不同的社会(例如欧洲和美国)中参与度差距很悬殊,一些小的教派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失败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能单纯的被划归为心理问题的。因而宗教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问题。   3.新理论的建立   斯达克和芬克在对既有理论范式的反驳,新理论范式的架构过程中,站在理性的角度把宗教当做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创造出了新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市场论。他们看到了宗教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微观层面的相似相,从而借用了经济学中关于“资本”“市场供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竞争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人们会对激励(是引起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获奖励的预期)作出反应”。等原理应用到了分析宗教和人的关系之中,利用99个命题、定义以及对社会学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宗教市场理论体系。此体系中最摹本概念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是由一个社会中所有的宗教活动构成,包括一个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市场’,一个或多个寻求吸引或维持教徒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所提供的宗教文化。”‘宗教市场中有宗教的供应者――传教士和僧们,有宗教的需求者――信徒,信徒在面临琳琅满目的宗教文化其宗教选择受其在宗教生活中所积累的宗教资本的影响会对宗教进行合理的选择,而宗教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会对宗教进行调整以迎合“顾客”需求。由于宗教文化是被选择之物,竞争使宗教文化不断提升和历练自己,从而产生出更好的宗教产品。同时,宗教对未来世界的许诺,对善的赞扬恶的批判又会给人们以激励,从而使人们选择善良而又有利于来世的行为。这些经济学的原理在社会经济领域内不断验证,屡试不爽,放到社会宗教领域也极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三、宗教市场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斯达克和芬克的宗教市场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三个方面有较人的突破。   1.理论研究新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法方面,宗教市场论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用演绎推理取代归纳推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的研究方式仅仅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宗教学的领域,主要是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统计法、参与性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并没有党善的理论分析方法而宗教市场论在包含了以上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在描述现象的同时提出命题和假设,用逻辑分析和事实为命题找到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斯达克和芬克在代表性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使用了提出命题,分析命题,举例支持命题的方式,使论证不仅有逻辑的推演过程更有数据的有力支撑,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2.理论研究新视角   宗教市场论采用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提出代表了宗教生活中宗教和信众主客关系的新思考。过去的理论认为宗教以及其教义即是其本身,人作为信仰者与之的关系单纯是对它们的肯定和遵从。现在,在宗教市场论中这一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宗教市场论中的命题1所述“在他们所具有的信息和理解程度的限度内,在实际存在的选择(available options)范围内,在他们的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人们试图做理性选择。”宗教及其教义不再被认为是其本身,而是其本体在信众意识中的反映,是信众本身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结构在认识宗教本体时所产生的表像。这也就是说,在认识宗教时,我们得到的认识不是宗教本身,而是这个通过信众意识结构产生的宗教本体的表像。这就如康德在他的认识论中所提出的,在认识过程中不是主体的认识去符合客体,而是客体反过来符合主体的先天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对物自体的表像。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宗教和人之间便成了宗教是客观事物,人作为主体去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在其接受和认识的过程中人受到主观知识结构(喜好和趣味)的影响认识到的宗教只是人自身所需要的,而这种受到主观知识结构影响的“宗教”反映到社会中就成了人们需要的宗教。宗教市场论改变了过去的“宗教轴心论”(信众一味的迎合宗教的需要)的观点,将多元的社会宗教理解为市场,而信众成为了顾客,商业贸易中“顾客是上帝”论断,在宗教发展中也同样有效,从而形成了“信众轴心”,宗教组织阶级(僧侣和传教士)根据市场的导向而对宗教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这一宗教产品。这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所认为的“信徒围绕宗教转”的思维定式,是对宗教和人之间主客关系的新的定位。   3.理论研究的综合性   宗教市场论的第三个突破是学科综合的深刻性。比较宗教学和学科间交叉的宗教学研究方式并不是斯达克和芬克的专利,将宗教与经济牵引在一起也不是他们的独创,但是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宗教与经济学原理有机结合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就曾经将宗教与经济联系到一起,但是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仅仅是分析了世界诸宗教的宗教伦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使用经济原理来解决宗教问题(也许是受当时经济伦理发展不完善的制约)。因而,宗教市场论是有别于前人的,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借用了经济学原理阐述了宗教与人之间的问题,这种学科之间的借鉴是他们的创新之处。      四、宗教市场论的借鉴意义      虽然宗教市场论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其理论的正确性还没有受到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是它仍有其独有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它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中国社会的宗教市场中检验其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第一,宗教市场论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因为宗教市场论的提出,宗教社会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人对宗教的认识,而是更多的思考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宗教市场论为宗教与其他学科问的交叉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以后的宗教与类似于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第三,宗教市场论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的绪论中曾经提到过斯达克和芬克提出的宗教市场论所引用的例子和数据多是对西方基督教社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至于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理论是否行得通是值得我们调查和研究的,这就为我们在宗教礼会学的研究中开辟了新视野。      结论    宗教市场论将多元的宗教文化喻为商品,信众喻为消费者,因为商品(各种宗教)之问的竞争使商品(各种宗教)变得更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信众),也使得商品能更好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全新的理论是对宗教社会学既有的理论体系的颠覆,它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对宗教的贬斥,结束了理论界受世俗化冲击而得出的宗教必将灭亡的假说,为宗教和宗教的未来“正名”。由于宗教市场论拥有独特的视角,以及对经济学的原理的吸收,形成了全新的宗教与人之间关系的阐述,因而把它誉为宗教社会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它虽然存在时间较短,理论的普遍性仍有待于更多的实践经验去检验,但是它打破旧理论的束缚,运用新的原理和新的理论视角来解决宗教社会学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摘要:宗教市场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们使用的固有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被誉为宗教社会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本文通过时旧有宗教社会学理论与宗教市场论的比较分析,试图从其对旧理论范式的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以及新理论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述宗教市场论的创新价值。   关键字:宗教;人;市场;创新      绪论      16世纪,哥白尼冒死坦言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事实,颠覆了了人们固有的“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掀起了一场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对抗的革命;18世纪,康德声称自己提出的认识论中知性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场“哥白尼革命”;20世纪末,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延续了革命的“斗志”,在宗教社会学领域提出了“宗教市场论”,掀起了一场“哥白尼革命”。   宗教市场论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经济学的原理引入到宗教社会学中,将宗教比作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僧侣阶级便是宗教的供给者,宗教的信仰者便是商品的消费者,然后通过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宗教和人的关系以及宗教生活。因为宗教市场论对宗教生活的强大解释力和颠覆传统性使它成为重要的宗教社会学论题之一。虽然宗教市场论在两方已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中国,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学者们去分析和检验。   宗教市场论作为一个打破旧理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对我国当下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其作为一个提出和分析论证都建立在西方基督教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理论体系是否适合中国现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由于,将宗教市场论介绍到中国的杨凤岗博士曾提出中国宗教三色市场说,表明宗教市场论在中国当下社会现状中是可以被应用。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创新之处和它对我们今后的研究的借鉴意义。      一、宗教市场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1.哲学领域   在哲学领域,18世纪,形而上学受到了来自怀疑论的挑战,康德为了解决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在哲学领域实行了彻底的变革被誉为“哥白尼革命”。康德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变革进行了变革,他认为主体认识客观事物仅仅是主体知识结构在认识物自体时形成的表像,因此物自体在主观中呈现的不是完整的物自体,而是主体在先天知识结构影响下形成的表象。康德在认识论中的变革为宗教市场论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主客思维模式。   哲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蓬勃兴起,颠覆了传统主义哲学,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为体现超越性在理论上反对理性、主体主义、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等:在方法上反对传统哲学中统摄性的概念和命题,他们主张“用某一学科或领域内的具体话语来代替涉及所有话语的‘元话语’”。这种批判情绪以及“细小叙事”的方式感染到了宗教市场论的创立者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使他们勇于批判既有的理论体系,借助“某一学科”从而在宗教社会学旧理论框架的废墟之上建起了属于宗教市场论的新理论大厦。   2.宗教学领域   在宗教学领域,宗教因为受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传统宗教开始逐渐演变,宗教为了适应新情况、新发展而进行的内部调整,宗教世俗化以及新兴宗教的不断兴起,都成为了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比较宗教学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比如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宗教研究上的应用,为宗教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宗教市场论就是受经济学内容的肩发而建立的。   3.宗教社会学领域   在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家试图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宗教学的研究。由于他们所秉承的社会学观点有所差异,所以他们依此所创立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各有侧重。善于研究仪式和现象的社会人类学家喜欢研究宗教行为;善于研究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对宗教中神秘的宗教情感和经验感兴趣;善于挖掘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的社会学家会侧重于对宗教理论的研究。当宗教社会学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社会领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自身出现了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被宗教社会学家们称为“宗教世俗化”,宗教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宗教的“世俗化”会导致宗教走向消亡。斯达克和芬克在宗教的未来问题上提出了与“宗教世俗化”所不同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阐述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的未来的理论体系――宗教市场论。      二、宗教市场论的新理论构架      1.旧有理论范式的四要素   宗教市场论新的理论范式是建立在反驳既有的理论范式的基础之上的。斯达克和芬克在其反应宗教市场论的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一书中将宗教社会学旧的理论范式归结为四个重要的要素:第一,宗教是错谬的有害的,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思维,是意识界的东西,属于非理性的范畴;第二,宗教的朱来必然是消亡的;第三,宗教是社会现象的反应,是一种副现象,在宗教背后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第四,宗教是一种心理现象,旧的理论范式支持者把宗教理解为个体的心理现象,忽视了宗教的群体性。   2.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反驳   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都是对现象的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一种不完全性的归纳。于是,当社会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悖于旧原理的反例时,旧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二十世纪下半叶,宗教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旧的理论范式并不符合当今的社会现状,他们用调查得来数据对旧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首先,在宗教是否有害的问题上。社会学调查研究发现宗教并不是有害的,相反,宗教是人们精神健康,甚至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斯达克在其书中引用了老年学领域的研究,在此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参与宗教的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比不太参与宗教的老年人健康。在社会领域,旧的理论范式中的鸦片论被推翻了,“宗教鸦片”论应该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而不应该在宗教的科学研究中出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扮演过“鸦片”的角色,它更扮演过“风箱”的角色,宗教没有压抑人民心中的怒火,而是曾经起到过鼓动人民反抗的作用。   其次,宗教的未来不会是消亡的。旧的理论范式认为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会导致宗教的消亡,世俗化认为现代化是世俗化的驱动原因而现代化的结果是将神灵逐出历史的舞台,并且现代化中科学的方面会给宗教带来致命的打击。美国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那么宗教是不是在美国消亡了呢?斯达克在书中列举了两组数据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美国的信徒在近150年间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同时,调查发现美国的科学家中其研究领域越具有科学性,其信仰宗教的比率越高。这些研究表明社会的现代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宗教的消亡,而宗教也在近几十年中蓬勃发展着(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中,世界各宗教的信徒增长率几乎与世界总人口的 增长率同步)。   再次,宗教现象有其宗教原因,世俗原因只是宗教现象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宗教现象的充要条件。虽然宗教现象的出现不排除是由世俗原因所导致的,但是宗教现象并不必然完全由世俗原因导致。斯达克列举了罗马帝国大瘟疫流行时期,基督教徒在非信徒回避和抛弃感染者的时候挺身而出照顾病患的例子,论述了宗教教义中劝人向善的内容会导致一些好的结果,宗教现象的出现并非限仅仅只是世俗原因。   最后,新的理论范式强调了宗教的社会群体性,弱化了旧范式中对心理因素的强调。因为在基督教世界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宗教在不同的社会(例如欧洲和美国)中参与度差距很悬殊,一些小的教派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失败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能单纯的被划归为心理问题的。因而宗教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问题。   3.新理论的建立   斯达克和芬克在对既有理论范式的反驳,新理论范式的架构过程中,站在理性的角度把宗教当做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创造出了新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市场论。他们看到了宗教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微观层面的相似相,从而借用了经济学中关于“资本”“市场供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竞争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人们会对激励(是引起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获奖励的预期)作出反应”。等原理应用到了分析宗教和人的关系之中,利用99个命题、定义以及对社会学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宗教市场理论体系。此体系中最摹本概念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是由一个社会中所有的宗教活动构成,包括一个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市场’,一个或多个寻求吸引或维持教徒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所提供的宗教文化。”‘宗教市场中有宗教的供应者――传教士和僧们,有宗教的需求者――信徒,信徒在面临琳琅满目的宗教文化其宗教选择受其在宗教生活中所积累的宗教资本的影响会对宗教进行合理的选择,而宗教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会对宗教进行调整以迎合“顾客”需求。由于宗教文化是被选择之物,竞争使宗教文化不断提升和历练自己,从而产生出更好的宗教产品。同时,宗教对未来世界的许诺,对善的赞扬恶的批判又会给人们以激励,从而使人们选择善良而又有利于来世的行为。这些经济学的原理在社会经济领域内不断验证,屡试不爽,放到社会宗教领域也极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三、宗教市场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斯达克和芬克的宗教市场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三个方面有较人的突破。   1.理论研究新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法方面,宗教市场论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用演绎推理取代归纳推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的研究方式仅仅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宗教学的领域,主要是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统计法、参与性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并没有党善的理论分析方法而宗教市场论在包含了以上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在描述现象的同时提出命题和假设,用逻辑分析和事实为命题找到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斯达克和芬克在代表性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使用了提出命题,分析命题,举例支持命题的方式,使论证不仅有逻辑的推演过程更有数据的有力支撑,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2.理论研究新视角   宗教市场论采用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提出代表了宗教生活中宗教和信众主客关系的新思考。过去的理论认为宗教以及其教义即是其本身,人作为信仰者与之的关系单纯是对它们的肯定和遵从。现在,在宗教市场论中这一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宗教市场论中的命题1所述“在他们所具有的信息和理解程度的限度内,在实际存在的选择(available options)范围内,在他们的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人们试图做理性选择。”宗教及其教义不再被认为是其本身,而是其本体在信众意识中的反映,是信众本身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结构在认识宗教本体时所产生的表像。这也就是说,在认识宗教时,我们得到的认识不是宗教本身,而是这个通过信众意识结构产生的宗教本体的表像。这就如康德在他的认识论中所提出的,在认识过程中不是主体的认识去符合客体,而是客体反过来符合主体的先天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对物自体的表像。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宗教和人之间便成了宗教是客观事物,人作为主体去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在其接受和认识的过程中人受到主观知识结构(喜好和趣味)的影响认识到的宗教只是人自身所需要的,而这种受到主观知识结构影响的“宗教”反映到社会中就成了人们需要的宗教。宗教市场论改变了过去的“宗教轴心论”(信众一味的迎合宗教的需要)的观点,将多元的社会宗教理解为市场,而信众成为了顾客,商业贸易中“顾客是上帝”论断,在宗教发展中也同样有效,从而形成了“信众轴心”,宗教组织阶级(僧侣和传教士)根据市场的导向而对宗教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这一宗教产品。这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所认为的“信徒围绕宗教转”的思维定式,是对宗教和人之间主客关系的新的定位。   3.理论研究的综合性   宗教市场论的第三个突破是学科综合的深刻性。比较宗教学和学科间交叉的宗教学研究方式并不是斯达克和芬克的专利,将宗教与经济牵引在一起也不是他们的独创,但是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宗教与经济学原理有机结合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就曾经将宗教与经济联系到一起,但是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仅仅是分析了世界诸宗教的宗教伦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使用经济原理来解决宗教问题(也许是受当时经济伦理发展不完善的制约)。因而,宗教市场论是有别于前人的,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借用了经济学原理阐述了宗教与人之间的问题,这种学科之间的借鉴是他们的创新之处。      四、宗教市场论的借鉴意义      虽然宗教市场论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其理论的正确性还没有受到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是它仍有其独有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它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中国社会的宗教市场中检验其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第一,宗教市场论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因为宗教市场论的提出,宗教社会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人对宗教的认识,而是更多的思考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宗教市场论为宗教与其他学科问的交叉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以后的宗教与类似于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第三,宗教市场论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的绪论中曾经提到过斯达克和芬克提出的宗教市场论所引用的例子和数据多是对西方基督教社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至于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理论是否行得通是值得我们调查和研究的,这就为我们在宗教礼会学的研究中开辟了新视野。      结论    宗教市场论将多元的宗教文化喻为商品,信众喻为消费者,因为商品(各种宗教)之问的竞争使商品(各种宗教)变得更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信众),也使得商品能更好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全新的理论是对宗教社会学既有的理论体系的颠覆,它改变了以往宗教社会学家对宗教的贬斥,结束了理论界受世俗化冲击而得出的宗教必将灭亡的假说,为宗教和宗教的未来“正名”。由于宗教市场论拥有独特的视角,以及对经济学的原理的吸收,形成了全新的宗教与人之间关系的阐述,因而把它誉为宗教社会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它虽然存在时间较短,理论的普遍性仍有待于更多的实践经验去检验,但是它打破旧理论的束缚,运用新的原理和新的理论视角来解决宗教社会学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相关文章

  • 世界历史上下同步练习
  • 世界历史(上)第一章第三节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 B.范围波及整个欧洲 C. 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核心 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查看


  • 世界文化史课后答案
  •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滥觞 为什么说远古人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文明史的滥觞? 1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不断的与大自然进行抗争.通过各种生产工具的发明与采集.狩猎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原始的农业与畜牧业. 2 原始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同农业的诞生 ...查看


  • 第一.二章 十六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 第一.二章 十六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综合题型强化训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文艺复兴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小说集<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 ②文艺复 ...查看


  •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 ●王渝生 静 " "r " " "" 卷 :提要:人类早期的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催生了农业文明的诞生,近代科学革命和两次技术革"命引发了工业文明.现代前沿科学和高新技 ...查看


  •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 第十七单元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复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 2.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比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不同地 ...查看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检测试卷
  • 2012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卷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0分) 1.2013年3月3日和3月5日开始在北京成功召开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新一届的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分别是 A ...查看


  • [深度]科学史创作者的不同观念.特点及其变化的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对科学史创作者的不同观念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描述,这些观念分别是:褒扬进步观与理性评判史观,革命史观与进化史观,专业知识史观与哲学思想史观,内史观与外史观,决定实证史观与相对建构史观,西方中心史观与民族史观,并对这些观念的特点及其 ...查看


  •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测试题5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期末试卷 裘村中学社会组 命题人:王国平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得分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16世纪前后, ...查看


  • 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