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当中文遇见英文

余光中:当中文遇见英文

演讲者: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文学教授)

策划、主持: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时间:2008年4月12日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

在星期六的晚上,在风雨之夜,能够有这么多人来听我讲,我想,今晚最大的吸引不是我,是我们的中文——我们的中文面对英文的现象以及问题。我今天就是来跟大家漫谈,漫谈我们自己的母语,世界上最大的母语,面对英文的来势,是怎样一个情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在我的演讲当中,我会讲中文中的英文是怎么来的,她有几岁了,她将来怎么普及,跟我们中文比起来,英语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口语,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都是互相交流的

当中文遇上英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当两种语言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总会很难磨合。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为准备翻译给另外一种语言而存在的。所以中文碰见外文,会有一个格格不入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名词来说,西洋的名词,英文的名词,很多中文没有一个对应,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种制度,所以在磨合的时间、互相摸索的时间,就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翻译它的声音来表明它的意义。

那么,我就要讲到广东的一位大学者了——梁启超先生,他是一位启蒙大师。他热心介绍西洋的文化观念,他用浅近的“新民体”来写社论,写文章的时候他如果碰到英文的名词怎么办呢?他碰到的名词,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democracy,可是在梁启超时期还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来解释democracy这个观念,所以他没有办法,就把它翻译成德谟克拉西。五四运动的时候,要介绍西洋的“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怎么来的?就是Democracy,“赛先生”就是 Science来的。这时候的翻译比较生硬,不过也蛮生动的。梁启超文章里面写到灵感,他当时也不晓得该怎么用中文来说,英文是Inspiration,他就翻译成烟士披里纯。

这种现象——把声音翻译过来,一直沿用到现在。比如说,英文boycott,我们叫“杯葛”,就是“抵制”。比如说,作为一个“副本”是copy,我们常说“拷贝”一下。像什么吉普车、坦克、迷你、迷思。现在在美国最出风头的一个中国词的翻译就是 fengshui,即“风水”。当然,以前是“功夫”(kungfu)。

其实世界上的语言很难都是单纯的,尤其在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会中文,

也就是自己的母语,然后英文自己在学;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还是用了别人的语言,而且用了不少。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都用了,这就是更早的全球化了。你说我不懂希腊文,其实每个人都在用,学英文一两年,他所学的英文里面就会有很多都是希腊文来的。这就说明,英文是欧洲语言的大家庭的一员,跟希腊语有关系,跟拉丁语有关系。

日常生活中有人问你:你是阿拉伯人吗?他说:我怎么会是阿拉伯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我们每天的1、2、3、4就是阿拉伯文,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外文在里面。如果你是关心天象的人,那会发现很多星座的名称是由希腊文来的中有外文在内。英文字典里有很多词都是希腊文来的,最有趣的一个词是心理学。心理学叫什么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的神话。那罗马呢?我们老式的钟上遗留下的数字罗马数字比如I、II、III、IV、V等。英文中有些来源于拉丁文。男校友是alumnus,女校友是alumna,alumni是指一堆男校友,alumnae是一堆女校友。“桂冠诗人”叫poet laureate,诗人带上桂冠的就是桂冠诗人,这都是拉丁文。事变、政变、菜单、蛋糕等这些都是由法文进入英文。除此之外,San Francisco原来是西班牙文,不是英文,Saint Francis才是英文。美国西南部Costa Rica,Puerto Rico这些都是原来的西班牙文。Costa是海岸,Puerto是港口,Rica是男性有钱,Rico是女性有钱。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外语影响。

我们读英文读到一定程度,一定碰到很多拉丁的字眼,比如说我们赞美圣母 Ave Maria,“Ave Maria”就是拉丁文。还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性病”叫什么?就是“venereal disease”。性病是一个很丑陋的东西,大家是不愿意讨论的,可是“性病”这个venereal怎么来的?venereal就是从爱神Venus来的,Venus的形容词就是 venereal.你爱风流就得这种病。这就是拉丁文。

英文也还受到了阿拉伯、罗马、法国、西班牙等区域的语言影响,因此,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之中,就算是不读不懂外文,光读英文,就能吸收英文以外的外国的语文。所以,世界上的语言是交流的,包括我们中文在内,不可能不跟外国交流。

我们的中文母语人口最多了,而且在我们的临近国家之中,我们的文化一向都是很悠久的。过去一些民族受我们语言的影响,比如蒙古族、满族。

可是影响中文最深的,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的就是梵文。当时梵文译成中文,以前叫“译梵为秦”,译成秦的文字:“译梵为唐”即译成唐朝的文字,玄奘就是 “译梵为唐”。因此我们今日所用的“菩萨”bodhisattva,中间有两个音节。“伽蓝”sangharama也是中间有两个音节。“涅槃 ”nirvana等等等等。最有趣的就是“和尚”跟“尼姑”了,“和尚”叫“比丘”,“尼姑”叫“比丘尼”,你看这好像是颠覆儒家的,你要跟孔丘比啊?比完了之后又拿尼姑来跟孔仲尼来比,

这个是非常妙的翻译。我们今日讲“夜叉”,很凶狠的女人就是“夜叉”。本来唐僧玄奘翻译成“药叉”,可是后来他这个翻译没有成为定论,后来大家用“夜叉”。你现在看《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写给唐太宗的报告,里面就说到他到哪一个国家,庙前有好几个“药叉”,就是“金刚”。我们今天信佛教的人要读什么金刚经、心经的,什么“经”,这些文字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都是文言翻过来的,痕迹还在那儿。

现在我讲讲英文受外来的影响。英文是欧洲语流的一系,她不全在海外,在欧洲的西北部。一本英文字典里面的许多字,大半的字眼原来都不是英文的,都是外来的。英文有多久呢?大概1000年左右,1000年前的英文还在刚刚开始,所以她是一个很年轻的语言,可是她发展很快,她的一个长处就是她把很多外来的影响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到她里面去。

古老的英文到公元1100年,中世纪的英文到1500年,现代英文在1500年开始。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1066年。那一年我们是北宋的时候,苏东坡35岁,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后期了;但英文还没有成型,这一年法国有一个贵族叫做 William Duke of Normandy,领兵攻打英国,然后占领伦敦。法国人占领伦敦之后,英文就开始变化了。怎么样变呢?有最简单而生动的例子,就是大家喜欢吃肉,牛肉、羊肉、猪肉,我们中国人很简单,这个动物后加一个“肉”字就完了,可是英文没有这么简单,英文的“牛肉”叫beef,你不能说Do you like some cow meet?那么“羊肉”是mutton,“猪肉”是pork.这三个词就是法文来的。为什么这个肉跟这些产肉的动物是两个字呢?那就是法国人统治英国之后,牧童还在外面放牛、放羊,他们还在用他们本乡的话讲;可是这个肉煮好了端上桌给谁吃呢?给法国主人吃,所以改成法文的。所以我们翻英文字典,就要有这样的兴趣去追踪,很有趣味的。

我们中文也有几个字眼很出风头,那个欧洲语言一定要用我们的发音:“茶”和“丝”。茶传到了欧洲,传到南欧的时候,拉丁文叫te.拉丁语系的国家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等,甚至于德国、北欧国家,都叫te.英文叫tea,是从闽南话“茶”来的。可是,如果你到斯拉夫的国家去,到波兰、俄罗斯、乌克兰——我来广州的前一天,在台湾碰到一个乌克兰的女孩子,我说你们乌克兰说tea是不是叫caj?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去过波兰,看到他们菜单上面的caj.所以呢,从水路传去的就叫thé了,从陆路传去的就叫caj,是分开来的。

我们有趣味的母语

我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时候,美国学生的中文不够好,只能用翻译来读了,

接近不了中国的词。有一次我跟他们讲中国的唐诗,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都会背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翻译成这样:

Under a pine tree,I asked a boy.

And he said:My master is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

He must somewhere on the hill,

But the clouds are so heavy. I don’t know where he is.

这个当然很容易懂,但是这种说法像唐诗吗?太啰嗦了,根本跟唐诗差得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忍不住说:

Pine under asked a boy.

Said master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

那些美国学生就很困惑,他说你们的句子都没有主词的。所以他们问:“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吗?言师采药去,是谁在回答吗?只在此山中,是谁在?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他们很奇怪,“你们怎么会知道上一句是张三,下一句是李四?”我说:“我们比较聪明。”实际上不是我们比较聪明,而是中文比较灵活。于是我就跟美国学生说:既然你们不能忘情于主词,那就让我为你们补上主词,把五言绝句改成七言绝句:

我来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师行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他们觉得这样就放心了。可是我们觉得当然是五言更好,七言那么啰嗦,把主词都说出来了。

“五四”以来,我们写白话文,很多人就是英文读得太多而没有化开,把英文的句法拿来写到诗里。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主词:我出门去,我看见一条狗,我说啊,可怜的狗啊!一路的主词出来,一路第一人称出来。唐诗里面第一人称很少出现。比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是王维,是“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还是王维,还是“我”;

“遥知兄弟登高处”——— 还是“我”啊;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了谁?还是“我”嘛。

你把“我”字写进去,没有诗意的,文法讲得太清楚就没有诗意了。

我们的母语是很有趣味的。不要以为五四以后文言不再用作教育工具,不再做办报办杂志的语文,从此文言就跟白话一刀两断。没有这么干净利落的。因为我们日常用的几百个、几千个成语都是文言化的身份流传下来的。没有这些成语我们的知识分子很难交谈,我们的作家写文章也写不下去,因为每一句话都得另起炉灶,用白话说得那么详尽,于是就很啰嗦。

其实我们说成语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就说“张三李四”,好像没有人会说“张四李三”。为什么一开始就“张三李四”呢?大家习而不察,好像这是很顺便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中文的特色才安排成这样的,因为“张三”是平声,“李四”是仄声。我们说“千山万水”,难道一出门、越过一座山、就碰到十条河吗?不可能,哪有这么多河呢?可是没有人说“千水万山”,因为平仄乱了,“千山”是平声,“万水 ”是仄声。打仗时“千军万马”,也没有说一个兵就伴十匹马,可是倒过来没有人说“千马万军”,因为声调不对。差不多是成语而且是对仗的,往往就要讲究“平平仄仄”。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美学:简单扼要、铿锵对照、平仄协调。英文也有对仗,像我刚刚翻到一本王尔德翻译的,他很会用对仗,可惜他没有生在中国,他生在中国一定是骈文大家、律诗大家,不逊于杜甫。英文也有对仗,不过因为它不是方块字,对不起来,所以没有办法。

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应该有13亿多,包括海外的几千万的华人。以英文为母语的并不多,不到四亿人。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没有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那么多,可是以英文为教育的语文、以英文为第一外语、以英文为合法官方语言的国家,在联合国就超过100个,所以它全球化的影响就非常之大。据估计,到了公元 2050年,世界人口的一半会说英文,那个时候中文会怎么样,不得而知。

恶性的西化与西化的成功

我在香港接受访问的时候,访问者讲广东话,我讲普通话,这其实也是不应该的。在台湾的中文,面临本土话的压力也面临英文的压力。英文的压力使我们的中文变成西化,压得太厉害就变成恶性西化。恶性西化在两岸三地都有,连有名的作家、学者都会如此。所以,真正我们要学的中文是什么样的中文呢?文言要不要学?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自己是外文系毕业的,后来教书也是教外文系,教英文,中文是我业余做的事情。后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时候,是转到中文系去的。白天我教三十年代的文学,晚上我写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在还有很多人写信给我,写到中文系

给我,我的很多读者以为我是中文系的。其实,在台湾很多作家都是读外文系的,像白先勇、陈若曦就是如此,很多作家都是从英文系出身的,写中文的作品只是我们的课外活动,可是后来课外活动成了正果。

你问我恶性西化不好,是不是凡是西化就不好呢?那也不一定,要看你西化到一定程度能不能“化”,“西”而不“化”是半吊子,那就是恶性循环。有一次我出一个题目要学生翻译,一个医生对小孩说:Don’t cough more than you can help——不要拼命咳。有人怎么翻译呢?“不要咳起嗽来比你能咳的咳得更多。”那这个就是很可怕的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现在用词,很多中文里面本来就有。“性骚扰”我们没有吗?当然,“性骚扰”很新啦,讲起来会吓人一跳。“性骚扰”就是英文的 sexual harassment.我们说“调戏”,既有语言的,也有动作的,像西门庆,他经常犯这个sexual harassment.

中文的表达能力很广阔的,可是我们新来的词越来越多。当然也有新鲜感,不过不要忘记,我们本来的中文的表达能力是很强很强的。我再举徐志摩的诗做一个结束。徐志摩的那首诗叫做《偶然》,大家都会背的,第二段怎么说?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很好的句子,很好的诗。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徐志摩是怎么西化的。不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西化成功了。你看,“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本来中文是 “你我在黑夜的海上相逢”,可是呢,“在黑夜的海上”摆到后面去:“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也是西化,绝对不是中文的习惯,我们中国人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会少说一个“理”。可是徐志摩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就很好了。如果他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这不是情诗了,这是情人吵架了。“方向”只有一次,是聪明的,就是西化成功的。后面三句也是西化的,“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记得” 动词,“忘掉”动词,他们合用一个受词,这个受词就是最后一句“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果他不用一次,而用两次,就变成“你记得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那就啰嗦得不得了了,连散文都不能算好散文了。他聪明就是他只用了一次,“你记得也好”,他不告诉你你记得什么,然后他说“最好你忘掉”,然后出来了,“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是西化成功之例。

余光中:当中文遇见英文

演讲者: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文学教授)

策划、主持: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时间:2008年4月12日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

在星期六的晚上,在风雨之夜,能够有这么多人来听我讲,我想,今晚最大的吸引不是我,是我们的中文——我们的中文面对英文的现象以及问题。我今天就是来跟大家漫谈,漫谈我们自己的母语,世界上最大的母语,面对英文的来势,是怎样一个情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在我的演讲当中,我会讲中文中的英文是怎么来的,她有几岁了,她将来怎么普及,跟我们中文比起来,英语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口语,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都是互相交流的

当中文遇上英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当两种语言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总会很难磨合。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为准备翻译给另外一种语言而存在的。所以中文碰见外文,会有一个格格不入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名词来说,西洋的名词,英文的名词,很多中文没有一个对应,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种制度,所以在磨合的时间、互相摸索的时间,就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翻译它的声音来表明它的意义。

那么,我就要讲到广东的一位大学者了——梁启超先生,他是一位启蒙大师。他热心介绍西洋的文化观念,他用浅近的“新民体”来写社论,写文章的时候他如果碰到英文的名词怎么办呢?他碰到的名词,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democracy,可是在梁启超时期还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来解释democracy这个观念,所以他没有办法,就把它翻译成德谟克拉西。五四运动的时候,要介绍西洋的“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怎么来的?就是Democracy,“赛先生”就是 Science来的。这时候的翻译比较生硬,不过也蛮生动的。梁启超文章里面写到灵感,他当时也不晓得该怎么用中文来说,英文是Inspiration,他就翻译成烟士披里纯。

这种现象——把声音翻译过来,一直沿用到现在。比如说,英文boycott,我们叫“杯葛”,就是“抵制”。比如说,作为一个“副本”是copy,我们常说“拷贝”一下。像什么吉普车、坦克、迷你、迷思。现在在美国最出风头的一个中国词的翻译就是 fengshui,即“风水”。当然,以前是“功夫”(kungfu)。

其实世界上的语言很难都是单纯的,尤其在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会中文,

也就是自己的母语,然后英文自己在学;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还是用了别人的语言,而且用了不少。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都用了,这就是更早的全球化了。你说我不懂希腊文,其实每个人都在用,学英文一两年,他所学的英文里面就会有很多都是希腊文来的。这就说明,英文是欧洲语言的大家庭的一员,跟希腊语有关系,跟拉丁语有关系。

日常生活中有人问你:你是阿拉伯人吗?他说:我怎么会是阿拉伯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我们每天的1、2、3、4就是阿拉伯文,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外文在里面。如果你是关心天象的人,那会发现很多星座的名称是由希腊文来的中有外文在内。英文字典里有很多词都是希腊文来的,最有趣的一个词是心理学。心理学叫什么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的神话。那罗马呢?我们老式的钟上遗留下的数字罗马数字比如I、II、III、IV、V等。英文中有些来源于拉丁文。男校友是alumnus,女校友是alumna,alumni是指一堆男校友,alumnae是一堆女校友。“桂冠诗人”叫poet laureate,诗人带上桂冠的就是桂冠诗人,这都是拉丁文。事变、政变、菜单、蛋糕等这些都是由法文进入英文。除此之外,San Francisco原来是西班牙文,不是英文,Saint Francis才是英文。美国西南部Costa Rica,Puerto Rico这些都是原来的西班牙文。Costa是海岸,Puerto是港口,Rica是男性有钱,Rico是女性有钱。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外语影响。

我们读英文读到一定程度,一定碰到很多拉丁的字眼,比如说我们赞美圣母 Ave Maria,“Ave Maria”就是拉丁文。还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性病”叫什么?就是“venereal disease”。性病是一个很丑陋的东西,大家是不愿意讨论的,可是“性病”这个venereal怎么来的?venereal就是从爱神Venus来的,Venus的形容词就是 venereal.你爱风流就得这种病。这就是拉丁文。

英文也还受到了阿拉伯、罗马、法国、西班牙等区域的语言影响,因此,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之中,就算是不读不懂外文,光读英文,就能吸收英文以外的外国的语文。所以,世界上的语言是交流的,包括我们中文在内,不可能不跟外国交流。

我们的中文母语人口最多了,而且在我们的临近国家之中,我们的文化一向都是很悠久的。过去一些民族受我们语言的影响,比如蒙古族、满族。

可是影响中文最深的,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的就是梵文。当时梵文译成中文,以前叫“译梵为秦”,译成秦的文字:“译梵为唐”即译成唐朝的文字,玄奘就是 “译梵为唐”。因此我们今日所用的“菩萨”bodhisattva,中间有两个音节。“伽蓝”sangharama也是中间有两个音节。“涅槃 ”nirvana等等等等。最有趣的就是“和尚”跟“尼姑”了,“和尚”叫“比丘”,“尼姑”叫“比丘尼”,你看这好像是颠覆儒家的,你要跟孔丘比啊?比完了之后又拿尼姑来跟孔仲尼来比,

这个是非常妙的翻译。我们今日讲“夜叉”,很凶狠的女人就是“夜叉”。本来唐僧玄奘翻译成“药叉”,可是后来他这个翻译没有成为定论,后来大家用“夜叉”。你现在看《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写给唐太宗的报告,里面就说到他到哪一个国家,庙前有好几个“药叉”,就是“金刚”。我们今天信佛教的人要读什么金刚经、心经的,什么“经”,这些文字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都是文言翻过来的,痕迹还在那儿。

现在我讲讲英文受外来的影响。英文是欧洲语流的一系,她不全在海外,在欧洲的西北部。一本英文字典里面的许多字,大半的字眼原来都不是英文的,都是外来的。英文有多久呢?大概1000年左右,1000年前的英文还在刚刚开始,所以她是一个很年轻的语言,可是她发展很快,她的一个长处就是她把很多外来的影响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到她里面去。

古老的英文到公元1100年,中世纪的英文到1500年,现代英文在1500年开始。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1066年。那一年我们是北宋的时候,苏东坡35岁,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后期了;但英文还没有成型,这一年法国有一个贵族叫做 William Duke of Normandy,领兵攻打英国,然后占领伦敦。法国人占领伦敦之后,英文就开始变化了。怎么样变呢?有最简单而生动的例子,就是大家喜欢吃肉,牛肉、羊肉、猪肉,我们中国人很简单,这个动物后加一个“肉”字就完了,可是英文没有这么简单,英文的“牛肉”叫beef,你不能说Do you like some cow meet?那么“羊肉”是mutton,“猪肉”是pork.这三个词就是法文来的。为什么这个肉跟这些产肉的动物是两个字呢?那就是法国人统治英国之后,牧童还在外面放牛、放羊,他们还在用他们本乡的话讲;可是这个肉煮好了端上桌给谁吃呢?给法国主人吃,所以改成法文的。所以我们翻英文字典,就要有这样的兴趣去追踪,很有趣味的。

我们中文也有几个字眼很出风头,那个欧洲语言一定要用我们的发音:“茶”和“丝”。茶传到了欧洲,传到南欧的时候,拉丁文叫te.拉丁语系的国家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等,甚至于德国、北欧国家,都叫te.英文叫tea,是从闽南话“茶”来的。可是,如果你到斯拉夫的国家去,到波兰、俄罗斯、乌克兰——我来广州的前一天,在台湾碰到一个乌克兰的女孩子,我说你们乌克兰说tea是不是叫caj?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去过波兰,看到他们菜单上面的caj.所以呢,从水路传去的就叫thé了,从陆路传去的就叫caj,是分开来的。

我们有趣味的母语

我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时候,美国学生的中文不够好,只能用翻译来读了,

接近不了中国的词。有一次我跟他们讲中国的唐诗,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都会背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翻译成这样:

Under a pine tree,I asked a boy.

And he said:My master is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

He must somewhere on the hill,

But the clouds are so heavy. I don’t know where he is.

这个当然很容易懂,但是这种说法像唐诗吗?太啰嗦了,根本跟唐诗差得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忍不住说:

Pine under asked a boy.

Said master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

那些美国学生就很困惑,他说你们的句子都没有主词的。所以他们问:“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吗?言师采药去,是谁在回答吗?只在此山中,是谁在?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他们很奇怪,“你们怎么会知道上一句是张三,下一句是李四?”我说:“我们比较聪明。”实际上不是我们比较聪明,而是中文比较灵活。于是我就跟美国学生说:既然你们不能忘情于主词,那就让我为你们补上主词,把五言绝句改成七言绝句:

我来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师行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他们觉得这样就放心了。可是我们觉得当然是五言更好,七言那么啰嗦,把主词都说出来了。

“五四”以来,我们写白话文,很多人就是英文读得太多而没有化开,把英文的句法拿来写到诗里。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主词:我出门去,我看见一条狗,我说啊,可怜的狗啊!一路的主词出来,一路第一人称出来。唐诗里面第一人称很少出现。比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是王维,是“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还是王维,还是“我”;

“遥知兄弟登高处”——— 还是“我”啊;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了谁?还是“我”嘛。

你把“我”字写进去,没有诗意的,文法讲得太清楚就没有诗意了。

我们的母语是很有趣味的。不要以为五四以后文言不再用作教育工具,不再做办报办杂志的语文,从此文言就跟白话一刀两断。没有这么干净利落的。因为我们日常用的几百个、几千个成语都是文言化的身份流传下来的。没有这些成语我们的知识分子很难交谈,我们的作家写文章也写不下去,因为每一句话都得另起炉灶,用白话说得那么详尽,于是就很啰嗦。

其实我们说成语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就说“张三李四”,好像没有人会说“张四李三”。为什么一开始就“张三李四”呢?大家习而不察,好像这是很顺便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中文的特色才安排成这样的,因为“张三”是平声,“李四”是仄声。我们说“千山万水”,难道一出门、越过一座山、就碰到十条河吗?不可能,哪有这么多河呢?可是没有人说“千水万山”,因为平仄乱了,“千山”是平声,“万水 ”是仄声。打仗时“千军万马”,也没有说一个兵就伴十匹马,可是倒过来没有人说“千马万军”,因为声调不对。差不多是成语而且是对仗的,往往就要讲究“平平仄仄”。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美学:简单扼要、铿锵对照、平仄协调。英文也有对仗,像我刚刚翻到一本王尔德翻译的,他很会用对仗,可惜他没有生在中国,他生在中国一定是骈文大家、律诗大家,不逊于杜甫。英文也有对仗,不过因为它不是方块字,对不起来,所以没有办法。

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应该有13亿多,包括海外的几千万的华人。以英文为母语的并不多,不到四亿人。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没有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那么多,可是以英文为教育的语文、以英文为第一外语、以英文为合法官方语言的国家,在联合国就超过100个,所以它全球化的影响就非常之大。据估计,到了公元 2050年,世界人口的一半会说英文,那个时候中文会怎么样,不得而知。

恶性的西化与西化的成功

我在香港接受访问的时候,访问者讲广东话,我讲普通话,这其实也是不应该的。在台湾的中文,面临本土话的压力也面临英文的压力。英文的压力使我们的中文变成西化,压得太厉害就变成恶性西化。恶性西化在两岸三地都有,连有名的作家、学者都会如此。所以,真正我们要学的中文是什么样的中文呢?文言要不要学?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自己是外文系毕业的,后来教书也是教外文系,教英文,中文是我业余做的事情。后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时候,是转到中文系去的。白天我教三十年代的文学,晚上我写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在还有很多人写信给我,写到中文系

给我,我的很多读者以为我是中文系的。其实,在台湾很多作家都是读外文系的,像白先勇、陈若曦就是如此,很多作家都是从英文系出身的,写中文的作品只是我们的课外活动,可是后来课外活动成了正果。

你问我恶性西化不好,是不是凡是西化就不好呢?那也不一定,要看你西化到一定程度能不能“化”,“西”而不“化”是半吊子,那就是恶性循环。有一次我出一个题目要学生翻译,一个医生对小孩说:Don’t cough more than you can help——不要拼命咳。有人怎么翻译呢?“不要咳起嗽来比你能咳的咳得更多。”那这个就是很可怕的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现在用词,很多中文里面本来就有。“性骚扰”我们没有吗?当然,“性骚扰”很新啦,讲起来会吓人一跳。“性骚扰”就是英文的 sexual harassment.我们说“调戏”,既有语言的,也有动作的,像西门庆,他经常犯这个sexual harassment.

中文的表达能力很广阔的,可是我们新来的词越来越多。当然也有新鲜感,不过不要忘记,我们本来的中文的表达能力是很强很强的。我再举徐志摩的诗做一个结束。徐志摩的那首诗叫做《偶然》,大家都会背的,第二段怎么说?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很好的句子,很好的诗。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徐志摩是怎么西化的。不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西化成功了。你看,“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本来中文是 “你我在黑夜的海上相逢”,可是呢,“在黑夜的海上”摆到后面去:“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也是西化,绝对不是中文的习惯,我们中国人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会少说一个“理”。可是徐志摩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就很好了。如果他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这不是情诗了,这是情人吵架了。“方向”只有一次,是聪明的,就是西化成功的。后面三句也是西化的,“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记得” 动词,“忘掉”动词,他们合用一个受词,这个受词就是最后一句“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果他不用一次,而用两次,就变成“你记得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那就啰嗦得不得了了,连散文都不能算好散文了。他聪明就是他只用了一次,“你记得也好”,他不告诉你你记得什么,然后他说“最好你忘掉”,然后出来了,“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是西化成功之例。


相关文章

  • 王正方:學好文言文有助於學外語
  • 學好文言文有助於學外語 2012年05月15日 03:47 來源:聯合新聞網 字號:T|T 2人參與1條評論打印轉發 台灣是一個重視英語學習的地方,家長不惜血本,送孩子進雙語幼稚園,如果經濟條件夠,再讓孩子讀美語學校.國際學校,中學畢業後, ...查看


  • 哀中文之式微
  • 哀中文之式微 余光中 "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这一首诗,不同的学者们是具有着很不相同的理解方式.""陆游的作品里存在着极高度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类此的赘文冗句,在今日大学生的笔下,早已见惯.简单明了的中文, ...查看


  • 汉语,请别让我为你哭泣
  • 汉语,请别让我为你哭泣 卢新宁 最近,一项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 ...查看


  • 竞技汉语,我为你不平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竞技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 ...查看


  • 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条命
  • 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就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苦命的丹麦王子说过: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 ...查看


  • 国外名校校训
  • 国外名校校训.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 国外名校校训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 ...查看


  • 汉语,我为你忧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 ...查看


  • 世界名校校训[1]
  •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2.杜尔大学 Drew Universi ...查看


  •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遇见
  • 黑茫茫的夜空上悬挂着一轮圆月,月亮发出淡淡的黄光,斜射在寂静的马路上,那月,那光,给黑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教室里的同学沙沙地奋笔疾书,埋头苦干.闲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遥远的天穹,也许明天会下起雨来吧. 今天,又一次与他相遇,眼睛又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