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1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使用本案的两个前提:①学生通过学习《窦娥冤》已对戏曲基本常识有一些了解;②学生已经对课文做了课前阅读,获得了浅层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把握莺莺的情感变化,及其轻功名重情意的闪光思想

2.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3.体会多样修辞方法、融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通过赏析曲词,引导学生体悟“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的情景交融特点,体会多样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融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著名的柳永词句,道尽了人间离别伤情。是呀,秋天,一个叫人感伤的季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如果在黄花堆积、西风凄紧的画面里安插一幕情人离别场景呢?离愁更添一层吧?如果再添残照几缕,古道一条,清泪两行呢?恐怕愁肠要寸断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长亭送别》,一起感受有情人的离别凄美。《长亭送别》来自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是后人给出的极高评价。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西厢记》故事梗概。(投影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分析莺莺的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

戏曲也如小说,都以讲故事为核心,都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讲究情节安排。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小说的方法迁移到戏曲学习上来。

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课文的送别情节是怎样推进的?送别过程中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重情意轻功名是莺莺的闪光思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有突出表现?(投影展示问题)

明确:

情节进展: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场景

莺莺心理:离愁别恨——缠绵又无奈——忧虑情变——别后苦痛

鄙视功名,爱情为重:①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③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鉴赏曲词

我们虽然把握了莺莺的情感变化,但只有通过品味文中曲词,才能更深地走进她的情感世界,感受她柔肠寸断的离别悲苦。

同学们,鉴赏曲词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更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对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总之不仅要鉴赏思想内容也要鉴赏表现形式。当然,诵读出曲调的情感也很重要。

1. 现在请让我们一起鉴赏第一首曲词——[端正好]:(投影出示曲词及问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首曲子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情和景是怎样交融的? 景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

画面:暮秋郊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意境:凄美悲凉

情感:哀怨忧伤

几乎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通过设自问自答方式抒发莺莺哀怨忧伤的离别苦。

(2)后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染” 和“醉”两字历来受人称道,请你说说它们的妙处。

后两句用夸张手法。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染”和“醉”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清代梁廷楠《曲话》里说:“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传说未必为实,却也说明创作这首曲调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呕心沥血之苦!

2. 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几遍这首曲子,加深体味。(一生示范读,教师指导并示范诵读)

总结并过渡:

刚才我们着重鉴赏了[端正好]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明白情景交融的奥秘:景为情设,情由景生。下面请让我们着重从修辞手法鉴赏[叨叨令]。(投影出示词曲及思考问题)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思考:这首曲子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几个叠词?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拨:排比、反复、叠词、儿化的运用造成了声韵的回环,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 合作探究学习:

请前各小组自主选择一首曲子鉴赏其内容和形式,须把握曲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查指导,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最后请学生自由诵读他们最喜欢的曲子,让三两个同学展示诵读收获,必要时,老师亲自示范诵读。

总结另一重要语言特色: 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三、课外拓展:我也来试试:

请你使用学到的写景抒情方法也来写一个送别场景,材料可取自你熟知的故事,也可以取自你的现实生活,甚至可以来自你的虚构。注意情与景的锲合。

板书设计

整体把握

情节进展: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场景

莺莺心理:离愁别恨——缠绵又无奈——忧虑情变——别后苦痛

闪光个性:鄙视功名,爱情为重

曲词鉴赏示例

[端正好]

景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霜林

画面:暮秋郊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意境:凄美悲凉

情感:哀怨忧伤

手法:①情景交融 ②夸张修辞 ③炼字——“染”“醉”

[叨叨令]

手法:排比、反复、叠词、儿化词

效果:声韵回环,一唱三叹、情态逼真

[滚绣球]使用民间口语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耍孩儿]化用前人诗词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使用本案的两个前提:①学生通过学习《窦娥冤》已对戏曲基本常识有一些了解;②学生已经对课文做了课前阅读,获得了浅层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把握莺莺的情感变化,及其轻功名重情意的闪光思想

2.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3.体会多样修辞方法、融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通过赏析曲词,引导学生体悟“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的情景交融特点,体会多样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融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著名的柳永词句,道尽了人间离别伤情。是呀,秋天,一个叫人感伤的季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如果在黄花堆积、西风凄紧的画面里安插一幕情人离别场景呢?离愁更添一层吧?如果再添残照几缕,古道一条,清泪两行呢?恐怕愁肠要寸断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长亭送别》,一起感受有情人的离别凄美。《长亭送别》来自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是后人给出的极高评价。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西厢记》故事梗概。(投影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分析莺莺的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

戏曲也如小说,都以讲故事为核心,都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讲究情节安排。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小说的方法迁移到戏曲学习上来。

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课文的送别情节是怎样推进的?送别过程中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重情意轻功名是莺莺的闪光思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有突出表现?(投影展示问题)

明确:

情节进展: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场景

莺莺心理:离愁别恨——缠绵又无奈——忧虑情变——别后苦痛

鄙视功名,爱情为重:①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③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鉴赏曲词

我们虽然把握了莺莺的情感变化,但只有通过品味文中曲词,才能更深地走进她的情感世界,感受她柔肠寸断的离别悲苦。

同学们,鉴赏曲词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更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对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总之不仅要鉴赏思想内容也要鉴赏表现形式。当然,诵读出曲调的情感也很重要。

1. 现在请让我们一起鉴赏第一首曲词——[端正好]:(投影出示曲词及问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首曲子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情和景是怎样交融的? 景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

画面:暮秋郊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意境:凄美悲凉

情感:哀怨忧伤

几乎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通过设自问自答方式抒发莺莺哀怨忧伤的离别苦。

(2)后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染” 和“醉”两字历来受人称道,请你说说它们的妙处。

后两句用夸张手法。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染”和“醉”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清代梁廷楠《曲话》里说:“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传说未必为实,却也说明创作这首曲调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呕心沥血之苦!

2. 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几遍这首曲子,加深体味。(一生示范读,教师指导并示范诵读)

总结并过渡:

刚才我们着重鉴赏了[端正好]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明白情景交融的奥秘:景为情设,情由景生。下面请让我们着重从修辞手法鉴赏[叨叨令]。(投影出示词曲及思考问题)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思考:这首曲子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几个叠词?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拨:排比、反复、叠词、儿化的运用造成了声韵的回环,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 合作探究学习:

请前各小组自主选择一首曲子鉴赏其内容和形式,须把握曲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查指导,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最后请学生自由诵读他们最喜欢的曲子,让三两个同学展示诵读收获,必要时,老师亲自示范诵读。

总结另一重要语言特色: 前人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三、课外拓展:我也来试试:

请你使用学到的写景抒情方法也来写一个送别场景,材料可取自你熟知的故事,也可以取自你的现实生活,甚至可以来自你的虚构。注意情与景的锲合。

板书设计

整体把握

情节进展: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场景

莺莺心理:离愁别恨——缠绵又无奈——忧虑情变——别后苦痛

闪光个性:鄙视功名,爱情为重

曲词鉴赏示例

[端正好]

景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霜林

画面:暮秋郊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意境:凄美悲凉

情感:哀怨忧伤

手法:①情景交融 ②夸张修辞 ③炼字——“染”“醉”

[叨叨令]

手法:排比、反复、叠词、儿化词

效果:声韵回环,一唱三叹、情态逼真

[滚绣球]使用民间口语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耍孩儿]化用前人诗词


相关文章

  •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查看


  •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 反思一: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 ...查看


  • 长亭送别说课稿
  • <长亭送别>说课稿 作者:王润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选自王实 ...查看


  • [长亭送别]的教案
  • <长亭送别>教案 香河三中 语文组 杨波BAOBEIDENI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 ...查看


  • 长 亭 送 别
  • 长 亭 送 别 [教学目标] 1.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播放歌曲旋律李叔同的<送别>,展示幻灯1 一.导入课文 古人 ...查看


  • [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教案
  •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查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看古代诗人如何送别~
  • 古代送别的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 ...查看


  •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 文化研究 ConsumeGuide・Culture Research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魅力 ■沈林昌(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28) [摘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人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 ...查看


  • 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 14.<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2011级班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谂知(ni ǎn )暮霭(ǎi )胸臆(yi ) B .泠泠(l éng )相偎(w ēi )栖迟(q 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