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的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香河三中 语文组 杨波BAOBEIDENI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就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放幻灯片1)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放幻灯片2,3,4,5,6)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同僚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间。”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

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听录音,思考(放录音:14分钟)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自由探讨。10分钟

1.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幻灯片7,8,9)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知书答礼。向往自由的爱情,与“白衣秀士”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倾心,而后又于墙角联诗,真诚相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天理”,但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对爱情仍是忠贞不渝。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2.文章脉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放幻灯片10)

提示:1、题目为“长亭送别”,是如何送别的?

2、哪些描写长亭送别的场景的?

3、场景变化,人物上下场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第二课时

(看影片亲身感受)

欣赏曲词,体会情感

一.

1.[端正好](放幻灯片11,12,13,)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2.赏析[滚绣球]: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放幻灯片14)(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夸张,

身心交瘁

3.[叨叨令]一曲运用了什么描写,加入什么修辞来表现莺莺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放幻灯片15)(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

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

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总结:给人的感受就是:痛

二.

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放幻灯片1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放幻灯片1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放幻灯片18)(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放幻灯片19)(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朝天子]中哪一句彰显了文章主题?(放幻灯片20)(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总结:感情是恨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放幻灯片21)(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放幻灯片2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体贴入微的话,写出了她对张的缠绵情谊,表现了她温柔贤淑的性格.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中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说明在莺莺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

总结感情:怕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放幻灯片2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放幻灯片24)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放幻灯片25)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

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

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总结感情:念

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放幻灯片2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自由的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重爱情,轻功名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放幻灯片2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

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

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第三课时

艺术手法总结(放幻灯片28)(放幻灯片29)

(放幻灯片30)

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放幻灯片31)

一.善于运用民间口语(放幻灯片32)

 突出事例:

 【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在王的笔下加工成了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二.曲词幻化了许多古典诗词(放幻灯片33)

 苏幕遮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满庭芳(放幻灯片34)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放幻灯片35)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放幻灯片36)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心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放幻灯片37)

鹧鸪天(一题作春闺)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三。全折巧用修辞(放幻灯片38)

 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重叠、设问等等。 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1。听得道一声“去了”,松了金钏(放幻灯片39)

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 3。【叨叨令】

 4。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 6。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 7。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逐。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送别》乐曲声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蔓溯。

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便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戏曲,走进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去品味这千古爱的绝唱。

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课件中每一部分的创意及作用

幻灯片1~5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内心有想学本课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了解了作者及背景.

幻灯片6~9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形象而生动.

幻灯片10分析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幻灯片11~27是赏析曲词体会情感,真切而深入的体会到自由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张显本文的主题重爱情,轻功名.

幻灯片28~30为艺术手法的总结,意在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幻灯片31~39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古人的巧妙幻化,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

《长亭送别》教案

香河三中 语文组 杨波BAOBEIDENI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就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放幻灯片1)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放幻灯片2,3,4,5,6)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同僚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间。”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

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听录音,思考(放录音:14分钟)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自由探讨。10分钟

1.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幻灯片7,8,9)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知书答礼。向往自由的爱情,与“白衣秀士”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倾心,而后又于墙角联诗,真诚相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天理”,但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对爱情仍是忠贞不渝。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2.文章脉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放幻灯片10)

提示:1、题目为“长亭送别”,是如何送别的?

2、哪些描写长亭送别的场景的?

3、场景变化,人物上下场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第二课时

(看影片亲身感受)

欣赏曲词,体会情感

一.

1.[端正好](放幻灯片11,12,13,)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2.赏析[滚绣球]: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放幻灯片14)(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夸张,

身心交瘁

3.[叨叨令]一曲运用了什么描写,加入什么修辞来表现莺莺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放幻灯片15)(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

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

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总结:给人的感受就是:痛

二.

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放幻灯片1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放幻灯片1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放幻灯片18)(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放幻灯片19)(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朝天子]中哪一句彰显了文章主题?(放幻灯片20)(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总结:感情是恨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放幻灯片21)(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放幻灯片2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体贴入微的话,写出了她对张的缠绵情谊,表现了她温柔贤淑的性格.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中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说明在莺莺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

总结感情:怕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放幻灯片2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放幻灯片24)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放幻灯片25)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

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

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总结感情:念

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放幻灯片2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自由的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重爱情,轻功名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放幻灯片2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

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

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第三课时

艺术手法总结(放幻灯片28)(放幻灯片29)

(放幻灯片30)

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放幻灯片31)

一.善于运用民间口语(放幻灯片32)

 突出事例:

 【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在王的笔下加工成了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二.曲词幻化了许多古典诗词(放幻灯片33)

 苏幕遮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满庭芳(放幻灯片34)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放幻灯片35)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放幻灯片36)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心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放幻灯片37)

鹧鸪天(一题作春闺)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三。全折巧用修辞(放幻灯片38)

 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重叠、设问等等。 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1。听得道一声“去了”,松了金钏(放幻灯片39)

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 3。【叨叨令】

 4。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 6。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 7。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逐。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送别》乐曲声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蔓溯。

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便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戏曲,走进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去品味这千古爱的绝唱。

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课件中每一部分的创意及作用

幻灯片1~5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内心有想学本课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了解了作者及背景.

幻灯片6~9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形象而生动.

幻灯片10分析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幻灯片11~27是赏析曲词体会情感,真切而深入的体会到自由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张显本文的主题重爱情,轻功名.

幻灯片28~30为艺术手法的总结,意在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幻灯片31~39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古人的巧妙幻化,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


相关文章

  • [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教案
  •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查看


  •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 反思一: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 ...查看


  •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教学目的: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 ...查看


  •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1
  • 课题:<雨霖铃 骤雨初歇> 备课时间:2016/3/17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3)深刻 ...查看


  • [雨霖铃]优秀教案
  •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 ...查看


  • 高中作文训练教案
  • 高中作文训练教案 铜梁一中 黎建军 教学课题: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1).共鸣引出真情: (2).细节引出真情: (3).假意引出真情.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以共鸣.细节.假意等方式引出真情. 教 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 ...查看


  •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 黄鹤楼送别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 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 题是走进名著.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出 自于长篇小说水浒传,少年王冕是出 自于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苏 教版的编委旨在通过本单 ...查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看古代诗人如何送别~
  • 古代送别的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 ...查看


  •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