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概述
摘要:政治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公共环境背景。对政治的研究是我们了解社会、理解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政治 原理 马克思主义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的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于政治概念的重要概括与表述。任何社会的政治,对其性质而言,皆由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共同所决定的。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
(1)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认识政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逻辑学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可以做出不同的概括并给出不同的定义。这样可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从与对象相邻的事物去发现和认识该对象的性质、特征,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与政治紧密相关。二者的性质与特征可以在相互比较、参照中加以认识。
(2)与经济相比,政治具有强制性、群体性和总体性三大特征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系统研究、考察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后,将经济活动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基本的环节。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一个重要性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活动的,也包括了提供生产开发资源、获取财富,创造物质文明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获得了维系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实现着他们的物质利益。 政治活动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而问题在于,经济与政治相比实现利益的方式和层次有所不同。
与经济相比,政治活动有明显的区别。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但通过政治活动获取利益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是运用政治权力进行社会利益的强制性分配的结果。经济利益的交换与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之间的行为,而政治活动从来都是群体性的。政治活动总是阶级、集团和政党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利益实现的形式,是持续性的、行进式的。而政治活动的结果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阶段性,一次重大的政治转变,政治决策的形成会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利益的分配,政治是社会利益的总分配。
(3)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向政治领域集中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现象
政治是社会利益的总分配,有时候人们把在政治领域中获得的利益,也称之为政治利益。然而,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原本是没有政治利益的。利益,总是具体的。它的普通形态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是什么呢?它不是有形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本质上是对于社会领域中各种物质利益的分配方案。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利益分配对哪个阶级、哪个集团、哪个政党更有利,这些阶级、集团、政党所占有的政治利益就越多。所以,政治领域本身并不产生利益,政治利益乃至政治活动本身是由其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活动转化而来的。当各个社会领域中的问题、矛盾,在本领域内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问题和矛盾就会向政治领域集中,在政治领域中寻求最终的解决。这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我们可以把这种规律性现象称作“政治聚集”现象或者叫社会的政治化现象。
当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矛盾,无法在本领域内得到解决,需要在更高层次获得资源,求得解决的时候,就会进入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问题、政治矛盾并最终在政治领域中得到解决。经济领域中诸多的问题、矛盾自然也具有这种向政治领域聚集的现象。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管制和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要求就经常超越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化,形成比较典型的政治聚集现象。
政治聚集,反映了政治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特殊性。政治活动调集社会资源的方式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都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不同,因此政治就获得了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的地位和作用,而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利益矛盾的最终的裁决者。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在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运动进行深入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现象作出的高度概括。它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从社会不同领域中的矛盾向政治领域集中的规律性现象中,说明了政治现象的特殊性,揭示了政治现象的实质。为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政治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决定了其全部国家机构都是为维护人民当家作的地位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同时,国家机构的活动又反映了国家性质,因为,国家并非抽象物,而是实体,除了军队、警察、监狱、法庭外,还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可以说,国家机构是国家的主要标志,国家机构的活动是国家行使权力,实行统治的表现。
(1) 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从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来说,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即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国家机构的职权是和国家职能相一致的,国家机构是为执行
国家职能,实行阶级统治而建立的。因此,国家机构的职权是由国家职能决定的,是国家职能的体现,也就是说,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承担者,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其次,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是适应国家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伴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国家机构相应地加以调整。再次,国家机构的设置除了直接由国家职能决定外,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双重体制,
(2) 国家建立缉私警察队伍的必要性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严惩走私犯罪分子,缉私警察队伍属于国家暴力机关,它的职能是专司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国家机构的设置主要由国家职能决定,国家为了更好地行使专政职能,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决定组建缉私警察队伍。
(3)对人民负责原则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密切联系群众。②无私奉公,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个人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概述
摘要:政治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公共环境背景。对政治的研究是我们了解社会、理解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政治 原理 马克思主义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的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于政治概念的重要概括与表述。任何社会的政治,对其性质而言,皆由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共同所决定的。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
(1)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认识政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逻辑学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可以做出不同的概括并给出不同的定义。这样可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从与对象相邻的事物去发现和认识该对象的性质、特征,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与政治紧密相关。二者的性质与特征可以在相互比较、参照中加以认识。
(2)与经济相比,政治具有强制性、群体性和总体性三大特征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系统研究、考察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后,将经济活动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基本的环节。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一个重要性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活动的,也包括了提供生产开发资源、获取财富,创造物质文明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获得了维系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实现着他们的物质利益。 政治活动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而问题在于,经济与政治相比实现利益的方式和层次有所不同。
与经济相比,政治活动有明显的区别。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但通过政治活动获取利益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是运用政治权力进行社会利益的强制性分配的结果。经济利益的交换与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之间的行为,而政治活动从来都是群体性的。政治活动总是阶级、集团和政党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利益实现的形式,是持续性的、行进式的。而政治活动的结果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阶段性,一次重大的政治转变,政治决策的形成会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利益的分配,政治是社会利益的总分配。
(3)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向政治领域集中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现象
政治是社会利益的总分配,有时候人们把在政治领域中获得的利益,也称之为政治利益。然而,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原本是没有政治利益的。利益,总是具体的。它的普通形态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是什么呢?它不是有形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本质上是对于社会领域中各种物质利益的分配方案。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利益分配对哪个阶级、哪个集团、哪个政党更有利,这些阶级、集团、政党所占有的政治利益就越多。所以,政治领域本身并不产生利益,政治利益乃至政治活动本身是由其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活动转化而来的。当各个社会领域中的问题、矛盾,在本领域内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问题和矛盾就会向政治领域集中,在政治领域中寻求最终的解决。这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我们可以把这种规律性现象称作“政治聚集”现象或者叫社会的政治化现象。
当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矛盾,无法在本领域内得到解决,需要在更高层次获得资源,求得解决的时候,就会进入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问题、政治矛盾并最终在政治领域中得到解决。经济领域中诸多的问题、矛盾自然也具有这种向政治领域聚集的现象。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管制和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要求就经常超越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化,形成比较典型的政治聚集现象。
政治聚集,反映了政治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特殊性。政治活动调集社会资源的方式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都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不同,因此政治就获得了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的地位和作用,而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利益矛盾的最终的裁决者。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在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运动进行深入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现象作出的高度概括。它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从社会不同领域中的矛盾向政治领域集中的规律性现象中,说明了政治现象的特殊性,揭示了政治现象的实质。为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政治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决定了其全部国家机构都是为维护人民当家作的地位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同时,国家机构的活动又反映了国家性质,因为,国家并非抽象物,而是实体,除了军队、警察、监狱、法庭外,还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可以说,国家机构是国家的主要标志,国家机构的活动是国家行使权力,实行统治的表现。
(1) 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从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来说,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即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国家机构的职权是和国家职能相一致的,国家机构是为执行
国家职能,实行阶级统治而建立的。因此,国家机构的职权是由国家职能决定的,是国家职能的体现,也就是说,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承担者,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其次,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是适应国家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伴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国家机构相应地加以调整。再次,国家机构的设置除了直接由国家职能决定外,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双重体制,
(2) 国家建立缉私警察队伍的必要性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严惩走私犯罪分子,缉私警察队伍属于国家暴力机关,它的职能是专司打击走私犯罪活动,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国家机构的设置主要由国家职能决定,国家为了更好地行使专政职能,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决定组建缉私警察队伍。
(3)对人民负责原则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密切联系群众。②无私奉公,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个人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