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务员考试哲学常识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凡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这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符合哲学发展实际的观点

C.以偏盖全的观点,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D.唯物主义的看法

2.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是(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C.思维是否具有能动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E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 唯心主义都认为( )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精神决定物质

C 世界是不可知的

D 世界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

E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哲学

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中国哲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E.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

4 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

A 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 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 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 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E 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三)辨析题

1 哲学是科学之总和。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分析题

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DE【解析】考生只要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此题一看,就可以首先判定只有两项才是可选项。只有DE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AB【解析】这道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的实质。唯心主义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因此AB两项是应选项。不可知论不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因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都是可知论。D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E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

3 DE【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于用中国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哲学。

4 CDE【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2)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总和,往往会把哲学与具体科学加以混淆,忽略了哲学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只把哲学看做是知识的总汇。

2 【答案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由于他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区分了不同的哲学派别。(3)因此不能把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问题本身混在一起。

【解析】不要把哲学等同于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只有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才能称之为哲学。注意还要指出哲学与世界观又是有联系的。

(四)分析题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D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2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C 承认对于物质意识的根源性

D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3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

4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

A 意识是物质的机能

B 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

C 意识与客观物质世界没关系

D 意识是被人们改造过的物质东西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意识依赖于存在

C 意识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意识来源于人脑这一高度完善的物质存在

E 意识任何时候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2 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 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 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

C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 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E 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

3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

A 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 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 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E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4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

A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 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 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E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纸上谈兵 B.水中捞月 C.望梅止渴 D.实事求是

E.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辨析题

1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四)分析题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分析上述观点。

2 试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D 4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C【解析】考生容易忽略C项,而又误选D项。题干的话,确实表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含义,如果直接考这个内容,考生较容易答出来,而放在选项时,就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知识点。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基本原理融会贯通地掌握,并善于综合地运用知识。D项之所以不应选,因为意识并不是来源于大脑,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2 BC【解析】此题有些考生容易把A项也选上。A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原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

3 ABD【解析】E是干扰项。主观世界并不总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因此答题时,要仔细看好每个字,不要马虎。

4 ABCDE【解析】考生容易漏选B和D项。

5. CDE【解析】纸上谈兵和水中捞月都是片面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CE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D项既肯定的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所以应选后三项。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犹如我们说金属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具有导电性的就是金属。

(四)分析题

1 【答案要点】上述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其物质承担者。否认物质的运动,社会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坛经》中记载的这段话,表明了惠能对于运动的基本观点,他否认运动的物质性,否定了风和幡是运动的主体,认为“心”,即主观精神在运动,才是运动的主体。

2 【答案要点】(1)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于物质的依

赖表现为:第一,意识的器官是物质的;第二,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的变化取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其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再次,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其表现为: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第三,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第四,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第一,要正确理解意识能动性的性质。意识的能动性是物质决定作用前提下的能动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破除消极无为的被动心态,发扬积极探索的精神,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第三,把个人能动性和群众的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社会条件,是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规律是指( )

A 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 研究问题的原则

C 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

D 事物外在的偶然联系

2.质变过程有量的扩张,是指( )

A.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之中

B.没有显著的变化

C.事物处于质变过程中

D.事物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4.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是( )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转化

B.对立面的排斥、否定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

D.矛盾的协调一致

5 辩证法理解的同一是( )

A 没有差别的

B 完全等同的

C 包含对立、差别的

D 永恒不变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C 人一次也不能跳入同一条河流

D 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E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后优质种子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肯定不包括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否定

D.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E.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肯定和否定是绝对同一的

4 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下面属于企业量的规定性是( )

A 管理体制 B 劳动生产率 C 生产方式

D 产品性能 E 设备构成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不可知与可知的关系

E 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6 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形而上学不变论

E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三)辨析题

1 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2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

3 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4 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就无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四)分析题

设的指导意义。

2 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说明,在继续搞好改革开放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鹿是哺乳动物纲有蹄目的草食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种类很多,如梅花鹿、马鹿、驯鹿等等。由于它们混身是宝,所以倍受人们的关爱。在美国有一种白尾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草原的白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1907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鹿群,开始捕杀白尾鹿的天敌--狼和美洲狮等。狼的数量减少了,白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到了1918年,白尾鹿的数量已达到4万头,这时,草原已开始呈现损耗过度的迹象,但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到1925年白尾鹿数量高达10万头,草场极度损耗,大批的白尾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降低到1万头左右。这时美国政府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采取措施,停止捕杀狼和美洲狮等,白尾鹿的数量才免于继续下降。这说明狼等捕食者对白尾鹿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白尾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狼捕杀白尾鹿中那些老弱病残者,使劣弱者被淘汰,而剩下的强壮者得到繁衍的机会,并有充足的食物,从而维持在一定数量的水平上。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 B 4 C 5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E【解析】A项强调了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同包含差异,不能因为存在同就否认不同。B项则强调了事物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构成的,E项说明事物是由对立的

双方构成和的,其变化与发展也是由对立面而引起的。C项把运动变化绝对化了,因此不是辩证法的观点,D项把必然性绝对化了,因此也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2 BCD【解析】正确回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发展的实质的含义。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只有BCD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AE两项只是说明了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

3 CD【解析】辩证的否定认为,肯定包含否定,否定也是包含肯定的。因此只有CD两项是应该选择的答案。

4 BE【解析】此题中ACD都体现的是事物的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规定性。

5 ACE【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重要的知识点。二者的关系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不是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因为不论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都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6 ABC【解析】DE两项不是否认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说,人的认识先于经验,是人的认识自生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因此也就谈不上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因此,不应选择DE两项。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确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一切都是必然的,这是夸大了必然性,把偶然性抬高到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否认了必然性。因为必然性并非等于现存的、有原因的东西,它表明的是一定如此的趋势。但是又必须指出,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也就否认了必然性。

2【答案要点】事物内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辩证法的观点,这种观点正确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承认多种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等于是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是不分主次,把所有的因素都摆列出来。

3【答案要点】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该题的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4【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注意研究新的问题,也就是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从大量的特殊问题归纳总结出来的,是指已被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的指导。原命题实际上是借口坚持与时俱进,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2)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艰巨的历史任务不是一下子就能现的,必须与日常平凡的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步一步达到。没有各项工作量的积累过程,就实现不了质变。②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的战略充分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他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这既克服了我国以往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贪多求快的“左”的毛病,也克服了右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全正确的发展战略。

2【答案要点】

(1)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有的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而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的发展,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或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和工作的中心,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反作用,有时为了解决好主要矛盾,就必须先从解决一些非主要矛盾入手,为解决好主要矛盾创造条件。

(2)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关系。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虽然属于非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和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劳动者得到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深化国有大中

型企业的改革,解决好主要矛盾。我们只有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白尾鹿与狼和草场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白尾鹿、狼、草场、经济效益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鹿与狼,鹿与草场既对立又统一。狼与鹿既对立又统一,狼是鹿的天敌,狼总是吃鹿的,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在具体环境下又具有同一性,狼太少时,并不能使鹿长久地保持稳定的数量。狼的存在,对于优化鹿群和保持草场的茂盛也有一定的意义。鹿群中的老弱病者的存在,必定与健壮的鹿争夺草场,它们的繁衍又会降低鹿种的质量。这一方面使草场极度损耗,也必定满足不了优质鹿的生存需要,反而会使鹿群数量减少。因此,老弱病鹿可以成为狼的食物,表面看,狼吃了鹿,而适当的狼存在,反而使鹿群得以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

A 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 知行并进

C 没有知就没有行

D 先行后知,重在行

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看法实质是主张( )

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4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6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A 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 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 承认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9 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物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0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 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A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2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

A 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

B 主体属性

C 客体属性

D 意义

13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

A 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 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 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 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4 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中属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有( )

A 工程师设计图纸

B 学生学习知识

C 遇到强光眨眼

D 作曲家创作乐曲

E 听到巨响把头转向刺激声源

2 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事例有( )

A 农民培育新品种

B 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

C 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

D 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核试验

E 大学生到乡镇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A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E 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C 坚强的意志

D 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E 基本途径是实践

5 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

A 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 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B 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 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本质深藏在事物内部

E 现象是可靠的,本质是不可靠的

7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 任何真理都具有的两重性

B 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相互联系,并能够转化的真理

E 表明正确和谬误二者的对立和统一

9 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 )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经验主义的错误

D.教条主义的错误

E.诡辨论的错误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

A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 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 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 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三)辨析题

1 感性认识与事物直接相联,因而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可信的。( )

2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类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 ( )

3 人们只要参与实践,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

4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

5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

6 既然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因而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无法检验的。( )

(四)分析题

1 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 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 3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说明这段话阐述的哲学思想,掌握这一哲学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4 为什么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五)材料题

1 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 下面的材料是有关真理的标准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2。

3.下面的材料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认识论的问题。

材料1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有何意义?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A 4. C 5.A

6.B 7.D 8.B 9.D 10.C

11.C 12.A 13.A 14.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D【解析】CE两项都不是人的意识活动,而是人的生理活动的表现。E项是干扰项,容易把它也选上。

2 ABDE【解析】A项体现的是生产实践,B和E项属于社会关系方面的实践,D项则是属于科学实验,因此,这四项都属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则不属于人们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除了

3. CDE【解析】由于抽象和具体两个范畴具有多种含义,因此,一定要在具体的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它们的含义。在本题中,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是指真理都有其具体的内容,都不是空洞的,而不是指抽象概括能力而言的。真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因此它又不是指的具体的形象。因此AB两项都不合题意。

4. ABE【解析】此题考生容易把所列选项全部选上。因为意志坚强、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当然都会对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起作用。但是,题干中的一个关键词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即“正确”二字。要想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不能泛泛地讲坚强的意志和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因为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意志越坚强、越敢想敢干,最后的结果可能越事与愿违。因此,特别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审题。

5. CDE【解析】这道题也是要注意审题。有些考生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往往不注意题干,而是看选项的话正确与否,以此来确定选项。比如这道题的A项和B项,从字面上看都是正确的,所以有些人可能把5项都选上。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看好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怎样做,而AB两项所讲的都是如何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如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的问题。

6. ABC【解析】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在于现象可以认识、可以把握,而本质不可认识和把握;也不在于现象可靠,本质不可靠。虽然本质不是靠感官直接把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本质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它甚至比现象更可靠。

7. CDE【解析】题目所列选项中的AB两项,一个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感性认识,一个是对某种现象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描述,都不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揭示。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8. AD【解析】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具有的两重性。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可以转 9. ABCD【解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不会直接导致诡辨论的错误。

10. ABCD【解析】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具有一定的关系。E认识论对于政治路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不是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反而是政治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题的各项选项都需要认真加以分析才能答好。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感性认识直接与客观事物相关联,但是感性认识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还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科学的抽象,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命题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 【答案要点】一种认识之所以是真理,不是人造出来的,也不是因为真理有用,人们才称其为真理。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性的认识由于它包含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会对人有用,但不是因为有用,就可以得到真理的美名。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说人可以脱离客观事物,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真理。

3 【答案要点】形成正确的认识,确实必须通过实践,这只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参与实践,只构成了认识的重要环节,还必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而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掌握大量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经过科学的抽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 【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谎言是对于事物的有意歪曲,或者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是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是谬误,谎言与真理是不能混淆的。谬误与真理之间可以转化,但并不取决于谬误被多次重复和被承认的程度。但是,谎言多次重复,就会产生以假乱真的作用,因此要善

5 【答案要点】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就其内容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并不能否认真理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是正确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真理是指人们的一种正确认识,而规律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不依人的认识为转移,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但不与它相等同。

6 【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这是用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错误观点。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一方面是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标准;另一方面是说,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对于某一阶段、某一时代的实践没有得到确证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检验。

(四)分析题

1 【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起始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离开感性认识提供的丰富材料,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还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借助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

(2)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则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理性认识是人脑固有的,是天赋观念,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认识来源上离开了唯物主义。②同唯理论相反,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则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否认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把经验看做是第一性的东西,必然导致唯我论。唯物主义经验论虽然承认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但却把认识停留在感性经验范围,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必然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解决新的实践任务,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既要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又要有科学的态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2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其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不坚持它,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了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答案要点】这段话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批判的武器是指精神因素,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精神的、观念的作用再大,不能代替物质

精神有巨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对群众的武装,转化为物质力量。革命的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的头脑,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一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策,如邓小平理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旦武装了群众,变为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4 【答案要点】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一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坚持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使思想跟上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避免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材料题

1 【答案要点】

(1)材料1,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2)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改造制作工作。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材料2则认为,有用才是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称其为真理。例如谎言和骗术对于野心家和骗子都会产生效果,但它们永远不是真理。

3.【答案要点】

(1)材料1中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与我党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相一致的,从群众中来,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到群众中去又与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相一致。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论,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

6.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3.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关系表现为( )

A.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

B.政治结构决定经济结构

C.经济结构为上层建筑服务

D.政治结构先于经济结构

4.生产力诸要素中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工具

5.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A掌握了宣传机器

B.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7.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

A.一些人对另一些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在生产中进行分工的结果

C.产品分配不公的结果

D.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8.国家的实质是( )

A.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社会力量

B.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C.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经营管理形式 ) )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经济地位 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 D.政治立场

1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4.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人口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1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E.只考察人的思想动机,不考察它产生的物质根源,从而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

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十分微小

C.物质实践决定观念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B.国体相同,政体可以不同

C.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任何政体

D.国体有阶级性,政体没有阶级性

E.政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6.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7.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人民群众的作用

E.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9.一定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的内容包括( )

A.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与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D.发展到一定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

10.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和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斗争比政治斗争更重要

E.不同阶级的政治对经济具有不同的作用

12.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维持

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E.法律属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思想上层建筑

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

2 只要加强法制建设,就不需要再搞什么公民道德规范。( )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

4 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

5 当前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因而意识形态领域已不存在阶级斗争了。( )

(四)分析题

1 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2 运用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原理,说明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C 3. A 4. D 5.C

6. D 7.D 8.D 9. B 10.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CDE【解析】唯心史观的错误不在于否认阶级斗争和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因为一些唯心主义者同样承认阶级斗争;同时,唯物史观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因此这也不是唯物只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所在。

2.ABCD【解析】地理环境的作用问题是这几年来比较重视的问题,但是,地理环境建于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些考生可能会忽略。

3.ABCDE【解析】全部选项都应选。人口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可能会漏选。

4.CDE【解析】不能因为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认为实践是主体。实践指是人的活动,社会生活的主体只能是人;也不能因为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认为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精神、意识形态有时会起很大的作用。

5.ABE【解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近几年没有考过,应提起注意。同一国体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政体,因为没有抽象的国家,也不存在抽象的国体和政体。

6.ABCDE【解析】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这不仅仅表现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表现在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上。

7.CD【解析】列宁对于唯心史观作出了非常精辟的剖析,这样的论证考生应该掌握。如果了解了列宁对于唯心史观所做过的评价,此题就能正确地选择。

8.DE【解析】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问题是考生不太容易把握的问题,以往考的不多,因此更要引起考生的注意。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同样没有阶级性。

9.CE【解析】掌握好上层建筑的定义就能正确选择答案。

10.BE【解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先进,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人们的利益需要,不在于是否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不在于是否为社会的广大成员所接受。因为有些意识形态虽然被很多社会成员所接受,但是并不等于它是先进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会被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因此判定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先进,只能看它是否符合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看它是否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11.ABCE【解析】经济是基础,不等于说经济斗争比政治斗争更重要。

12.ABCE【解析】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不在法律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同样也具有阶级性。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虽然受思想、意志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意志本身是受制于社会存在,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此生产关系虽然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2.【答案要点】法律和道德都是行为规范,但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风格等道德品质。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一种精神力量。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比法律要广。一般地说凡违法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但并不是所有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对于法律范围以外的行为,道德起到调节、制约的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结合起来,在以“依法治国”为主的前提下,必须辅以“以德治国”。不与道德结合的法律是不完全的,不与法律结合的道德又是软弱无力的。在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阶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的阶级阶段,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辅以“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因为仅仅做到不违法,这是低标准的,只有以无产阶级的

道德标准严格“自律”,才能推动社会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答案要点】这是由正确的前提推出的错误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并不取决于所有制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处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成分,但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4.【答案要点】这个论断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极为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对社会存在一种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5.【答案要点】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并有历史的继承性,因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问题,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之所以是长期的,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私有制残余还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思想、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将长期存在;第二,由于国际上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国际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与我们进行较量;第三,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时期才能解决。因此,认为在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意识形态领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已经发展中的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第一位的变革性因素。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发展为集约型。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中比重最大的因素。第三,知识创新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将进一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就是要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使新的生产工具、新的设备、新的生产体系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可靠保证。

2.【答案要点】唯物史观承认,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形态起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来影响和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发扬正气,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是要用先进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是( )

A.人口因素 B.自然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力

2.阶级是( )

A.暴力的产物

B.分配不公的产物

D.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4.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

A.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形式

C.与经济基础联系密切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面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有( )

A.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E.每个人的意志力不起作用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为( )

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作用

B.是否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作用表现为(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B.生产关系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轻易地改变生产关系会受到惩罚

C.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脱离生产力的状况

D.只对剥削制度社会起作用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6.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三)辨析题

1.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

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

3 历史的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

(四)分析题

1 试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2 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C 5.C 6.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解析】唯物史观不否认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而且人的活动都是自觉的。历史就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当然人的自觉活动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ABD三项应该选择,而考生容易漏掉AB两项。

2.ABE【解析】本题题干中所表明的意思,否认了社会的特殊性,把人的活动排除在历史之外。原命题并没有否认决定论的思想,从命题本身也不能说它否认了科学的作用。因此,CD两项不应选择。

3.CD【解析】历史发展的合力体现了人的意志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力并不能取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不能由此得出历史发展不可知的观点。

4.CD【解析】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并不是表现在是否承认意识的作用,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唯物史观同样不否认他们的作用;二者的对立也不表现为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因为唯心史观也承认阶级斗争,马克思曾经说过,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资产阶级的学者都已经阐述了这些问题。

5.ABCE【解析】这个题要求考生能够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把握和理解的问题。E项容易被考生忽略。

6.ABCDE【解析】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考生应该全面掌握科学的社会功能。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革命成功,必然有一个政权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革命成功所实现的政权转移,是革命阶级从反动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反动阶级的复辟也有政权转移的现象,但这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历史的倒退。

2 【答案要点】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结论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3 【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凡是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历总趋势的决定者,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历史的创造者必定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社会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本的、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面貌。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在社会中,没有比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更为根本的相互作用了。全部社会现象,包括意识形态中的各种相互作用,不仅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且只有通过这一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正确说明。生产力正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现过程,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因此生产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或终极原因。

(3)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本身的状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政党要把握好领导权,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就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2【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在基本适合前提下某些环节和方面的不适应,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2)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

坚持社会主义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改革,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同时通过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4)要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5)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A 历史与主体选择无关

B 历史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历史是人们无法把握的

D 历史规律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

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 践。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

要求,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统一

D 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

2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 )

A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B 单一的

C 必须经过五种社会形态

D 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3 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又是一种具有客观规

律的过程,这表明( ) 4 人的价值是( ) A 价值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B 社会价值 C 自我价值 D 人的地位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 A 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B 取决于法律道德的完善 C 可以独立地发展 D 总是互相排斥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 ) A 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B 与主体的活动毫无关系 C 没有主体选择性的作用 D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E 人在社会历史中毫无自由

2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论断说的是( )

A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过程

B 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发展规律,且都是客观的

C 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是相同的,都可以离开人的活动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动机毫无关系

E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3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 )

A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作用的结果

B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主导方面

C 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

D 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E 人的本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4 在人性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

A 人性是永恒的

B 人性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C 人性就是上帝安排的

D 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无阶级性可言

E 人性是一切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 )

A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

C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D 人的发展决定社会发展

E 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就越发展

6 人的自由( )

A 是具体的

B 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人的自由

C 是不受约束的

D 是对必然的逃避

E 是永远得不到的

(三)辨析题

1 人的自由不能摆脱必然,因而人永远都得不到自由。( )

2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

(四)论述题

试论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B 4 A 5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D【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思想实质就是社会发展规律性问题。因此,AD两项符合题意。

2.AB【解析】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是说与人的活动无关,社会发展的这个过程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说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是说它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它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后三项都不应选择。

3.ABC【解析】人的本质问题不是简单地背过马克思的论断,而是要真正地理解。人的本质既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就应该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主导方面,人的本质就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是与阶级性紧密相联,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能用自然属性来解释人的本质。

4.ABCDE【解析】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把人性看作是不变的,否认阶级社会人性带有阶级性,往往把自然属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本题各选项都是应该选择的。

5.ABCE【解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但是注意,个人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6.AB【解析】把自由看作是绝对的就会认为自由是不可能达到。不要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认识了必然就会获得一定的自由。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人的自由不能摆脱必然性,这是正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总是能够一步步地认识必然,并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人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不能因为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就否认人的自由的存在。

2.【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般说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而人的价值具有特殊性。人自身既是目的,又是工具,人作为价值主体是目的,是价值的享用者和占有者;人作为价值客体是工具,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作为目的,才能推动自己去创造价值;同时,又把自己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才能实现人的主体价值。

(四)分析题

【答案要点】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①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③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和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在某人活动之外;前人活动制约后人活动,在后人活动之外。它们都具有非选择性。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常常既不是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民族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哪一种可能变成现实,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内部不同阶级、集团的力量对比。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社会形态,通过不同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选择是基于民族利益,选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国内外环境、历史必然性和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社会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但社会历史的具体内容则受到主体的认识、意志和选择的重大影响。主体选择性又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主体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决定性是内在地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凡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这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符合哲学发展实际的观点

C.以偏盖全的观点,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D.唯物主义的看法

2.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是(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C.思维是否具有能动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E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 唯心主义都认为( )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精神决定物质

C 世界是不可知的

D 世界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

E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哲学

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中国哲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E.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

4 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

A 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 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 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 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E 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三)辨析题

1 哲学是科学之总和。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分析题

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DE【解析】考生只要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此题一看,就可以首先判定只有两项才是可选项。只有DE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AB【解析】这道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的实质。唯心主义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因此AB两项是应选项。不可知论不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因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都是可知论。D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E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

3 DE【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于用中国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哲学。

4 CDE【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2)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总和,往往会把哲学与具体科学加以混淆,忽略了哲学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而只把哲学看做是知识的总汇。

2 【答案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由于他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区分了不同的哲学派别。(3)因此不能把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问题本身混在一起。

【解析】不要把哲学等同于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只有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才能称之为哲学。注意还要指出哲学与世界观又是有联系的。

(四)分析题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D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2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C 承认对于物质意识的根源性

D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3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

4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

A 意识是物质的机能

B 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

C 意识与客观物质世界没关系

D 意识是被人们改造过的物质东西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意识依赖于存在

C 意识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意识来源于人脑这一高度完善的物质存在

E 意识任何时候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2 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 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 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

C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 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E 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

3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

A 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 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 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E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4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

A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 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 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E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纸上谈兵 B.水中捞月 C.望梅止渴 D.实事求是

E.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辨析题

1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四)分析题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分析上述观点。

2 试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D 4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C【解析】考生容易忽略C项,而又误选D项。题干的话,确实表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含义,如果直接考这个内容,考生较容易答出来,而放在选项时,就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知识点。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基本原理融会贯通地掌握,并善于综合地运用知识。D项之所以不应选,因为意识并不是来源于大脑,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2 BC【解析】此题有些考生容易把A项也选上。A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原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

3 ABD【解析】E是干扰项。主观世界并不总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因此答题时,要仔细看好每个字,不要马虎。

4 ABCDE【解析】考生容易漏选B和D项。

5. CDE【解析】纸上谈兵和水中捞月都是片面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CE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D项既肯定的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所以应选后三项。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犹如我们说金属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具有导电性的就是金属。

(四)分析题

1 【答案要点】上述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其物质承担者。否认物质的运动,社会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坛经》中记载的这段话,表明了惠能对于运动的基本观点,他否认运动的物质性,否定了风和幡是运动的主体,认为“心”,即主观精神在运动,才是运动的主体。

2 【答案要点】(1)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于物质的依

赖表现为:第一,意识的器官是物质的;第二,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的变化取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其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再次,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其表现为: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第三,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第四,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第一,要正确理解意识能动性的性质。意识的能动性是物质决定作用前提下的能动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破除消极无为的被动心态,发扬积极探索的精神,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第三,把个人能动性和群众的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社会条件,是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规律是指( )

A 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 研究问题的原则

C 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

D 事物外在的偶然联系

2.质变过程有量的扩张,是指( )

A.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之中

B.没有显著的变化

C.事物处于质变过程中

D.事物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4.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是( )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转化

B.对立面的排斥、否定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

D.矛盾的协调一致

5 辩证法理解的同一是( )

A 没有差别的

B 完全等同的

C 包含对立、差别的

D 永恒不变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C 人一次也不能跳入同一条河流

D 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E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后优质种子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肯定不包括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否定

D.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E.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肯定和否定是绝对同一的

4 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下面属于企业量的规定性是( )

A 管理体制 B 劳动生产率 C 生产方式

D 产品性能 E 设备构成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不可知与可知的关系

E 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6 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形而上学不变论

E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三)辨析题

1 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2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

3 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4 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就无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四)分析题

设的指导意义。

2 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说明,在继续搞好改革开放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鹿是哺乳动物纲有蹄目的草食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种类很多,如梅花鹿、马鹿、驯鹿等等。由于它们混身是宝,所以倍受人们的关爱。在美国有一种白尾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草原的白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1907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鹿群,开始捕杀白尾鹿的天敌--狼和美洲狮等。狼的数量减少了,白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到了1918年,白尾鹿的数量已达到4万头,这时,草原已开始呈现损耗过度的迹象,但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到1925年白尾鹿数量高达10万头,草场极度损耗,大批的白尾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降低到1万头左右。这时美国政府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采取措施,停止捕杀狼和美洲狮等,白尾鹿的数量才免于继续下降。这说明狼等捕食者对白尾鹿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白尾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狼捕杀白尾鹿中那些老弱病残者,使劣弱者被淘汰,而剩下的强壮者得到繁衍的机会,并有充足的食物,从而维持在一定数量的水平上。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 B 4 C 5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E【解析】A项强调了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同包含差异,不能因为存在同就否认不同。B项则强调了事物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构成的,E项说明事物是由对立的

双方构成和的,其变化与发展也是由对立面而引起的。C项把运动变化绝对化了,因此不是辩证法的观点,D项把必然性绝对化了,因此也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2 BCD【解析】正确回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发展的实质的含义。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只有BCD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AE两项只是说明了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

3 CD【解析】辩证的否定认为,肯定包含否定,否定也是包含肯定的。因此只有CD两项是应该选择的答案。

4 BE【解析】此题中ACD都体现的是事物的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规定性。

5 ACE【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重要的知识点。二者的关系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不是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因为不论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都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6 ABC【解析】DE两项不是否认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说,人的认识先于经验,是人的认识自生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因此也就谈不上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因此,不应选择DE两项。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确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一切都是必然的,这是夸大了必然性,把偶然性抬高到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否认了必然性。因为必然性并非等于现存的、有原因的东西,它表明的是一定如此的趋势。但是又必须指出,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也就否认了必然性。

2【答案要点】事物内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辩证法的观点,这种观点正确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承认多种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等于是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是不分主次,把所有的因素都摆列出来。

3【答案要点】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该题的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4【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注意研究新的问题,也就是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从大量的特殊问题归纳总结出来的,是指已被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的指导。原命题实际上是借口坚持与时俱进,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2)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艰巨的历史任务不是一下子就能现的,必须与日常平凡的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步一步达到。没有各项工作量的积累过程,就实现不了质变。②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的战略充分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他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这既克服了我国以往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贪多求快的“左”的毛病,也克服了右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全正确的发展战略。

2【答案要点】

(1)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有的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而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的发展,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或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和工作的中心,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反作用,有时为了解决好主要矛盾,就必须先从解决一些非主要矛盾入手,为解决好主要矛盾创造条件。

(2)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关系。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虽然属于非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和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劳动者得到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深化国有大中

型企业的改革,解决好主要矛盾。我们只有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白尾鹿与狼和草场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白尾鹿、狼、草场、经济效益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鹿与狼,鹿与草场既对立又统一。狼与鹿既对立又统一,狼是鹿的天敌,狼总是吃鹿的,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在具体环境下又具有同一性,狼太少时,并不能使鹿长久地保持稳定的数量。狼的存在,对于优化鹿群和保持草场的茂盛也有一定的意义。鹿群中的老弱病者的存在,必定与健壮的鹿争夺草场,它们的繁衍又会降低鹿种的质量。这一方面使草场极度损耗,也必定满足不了优质鹿的生存需要,反而会使鹿群数量减少。因此,老弱病鹿可以成为狼的食物,表面看,狼吃了鹿,而适当的狼存在,反而使鹿群得以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

A 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 知行并进

C 没有知就没有行

D 先行后知,重在行

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看法实质是主张( )

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4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6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A 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 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 承认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9 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物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0 感觉、知觉、表象是( )

A 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A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2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

A 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

B 主体属性

C 客体属性

D 意义

13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

A 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 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 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 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4 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中属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有( )

A 工程师设计图纸

B 学生学习知识

C 遇到强光眨眼

D 作曲家创作乐曲

E 听到巨响把头转向刺激声源

2 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事例有( )

A 农民培育新品种

B 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

C 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

D 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核试验

E 大学生到乡镇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A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E 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C 坚强的意志

D 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E 基本途径是实践

5 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

A 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 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B 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 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本质深藏在事物内部

E 现象是可靠的,本质是不可靠的

7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 任何真理都具有的两重性

B 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相互联系,并能够转化的真理

E 表明正确和谬误二者的对立和统一

9 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 )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经验主义的错误

D.教条主义的错误

E.诡辨论的错误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

A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 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 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 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三)辨析题

1 感性认识与事物直接相联,因而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可信的。( )

2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类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 ( )

3 人们只要参与实践,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

4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

5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

6 既然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因而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无法检验的。( )

(四)分析题

1 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 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 3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说明这段话阐述的哲学思想,掌握这一哲学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4 为什么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五)材料题

1 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 下面的材料是有关真理的标准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2。

3.下面的材料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认识论的问题。

材料1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有何意义?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A 4. C 5.A

6.B 7.D 8.B 9.D 10.C

11.C 12.A 13.A 14.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D【解析】CE两项都不是人的意识活动,而是人的生理活动的表现。E项是干扰项,容易把它也选上。

2 ABDE【解析】A项体现的是生产实践,B和E项属于社会关系方面的实践,D项则是属于科学实验,因此,这四项都属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运动员进行球类比赛,则不属于人们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除了

3. CDE【解析】由于抽象和具体两个范畴具有多种含义,因此,一定要在具体的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它们的含义。在本题中,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是指真理都有其具体的内容,都不是空洞的,而不是指抽象概括能力而言的。真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因此它又不是指的具体的形象。因此AB两项都不合题意。

4. ABE【解析】此题考生容易把所列选项全部选上。因为意志坚强、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当然都会对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起作用。但是,题干中的一个关键词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即“正确”二字。要想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不能泛泛地讲坚强的意志和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因为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意志越坚强、越敢想敢干,最后的结果可能越事与愿违。因此,特别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审题。

5. CDE【解析】这道题也是要注意审题。有些考生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往往不注意题干,而是看选项的话正确与否,以此来确定选项。比如这道题的A项和B项,从字面上看都是正确的,所以有些人可能把5项都选上。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看好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怎样做,而AB两项所讲的都是如何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如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的问题。

6. ABC【解析】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在于现象可以认识、可以把握,而本质不可认识和把握;也不在于现象可靠,本质不可靠。虽然本质不是靠感官直接把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本质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它甚至比现象更可靠。

7. CDE【解析】题目所列选项中的AB两项,一个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感性认识,一个是对某种现象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描述,都不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揭示。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8. AD【解析】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具有的两重性。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可以转 9. ABCD【解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不会直接导致诡辨论的错误。

10. ABCD【解析】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具有一定的关系。E认识论对于政治路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不是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反而是政治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题的各项选项都需要认真加以分析才能答好。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感性认识直接与客观事物相关联,但是感性认识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还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科学的抽象,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命题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 【答案要点】一种认识之所以是真理,不是人造出来的,也不是因为真理有用,人们才称其为真理。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性的认识由于它包含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会对人有用,但不是因为有用,就可以得到真理的美名。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说人可以脱离客观事物,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真理。

3 【答案要点】形成正确的认识,确实必须通过实践,这只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参与实践,只构成了认识的重要环节,还必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而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掌握大量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经过科学的抽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 【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谎言是对于事物的有意歪曲,或者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是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是谬误,谎言与真理是不能混淆的。谬误与真理之间可以转化,但并不取决于谬误被多次重复和被承认的程度。但是,谎言多次重复,就会产生以假乱真的作用,因此要善

5 【答案要点】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就其内容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并不能否认真理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结果,是正确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真理是指人们的一种正确认识,而规律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不依人的认识为转移,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但不与它相等同。

6 【答案要点】论断错误。这是用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错误观点。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一方面是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标准;另一方面是说,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对于某一阶段、某一时代的实践没有得到确证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检验。

(四)分析题

1 【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起始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离开感性认识提供的丰富材料,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还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借助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

(2)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则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理性认识是人脑固有的,是天赋观念,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认识来源上离开了唯物主义。②同唯理论相反,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则是靠不住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否认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把经验看做是第一性的东西,必然导致唯我论。唯物主义经验论虽然承认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但却把认识停留在感性经验范围,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必然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解决新的实践任务,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既要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又要有科学的态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2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其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不坚持它,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了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答案要点】这段话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批判的武器是指精神因素,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精神的、观念的作用再大,不能代替物质

精神有巨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对群众的武装,转化为物质力量。革命的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的头脑,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一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策,如邓小平理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旦武装了群众,变为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4 【答案要点】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一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坚持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使思想跟上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避免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材料题

1 【答案要点】

(1)材料1,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2)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改造制作工作。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材料2则认为,有用才是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称其为真理。例如谎言和骗术对于野心家和骗子都会产生效果,但它们永远不是真理。

3.【答案要点】

(1)材料1中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与我党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相一致的,从群众中来,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到群众中去又与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相一致。

(2)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论,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

6.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3.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关系表现为( )

A.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

B.政治结构决定经济结构

C.经济结构为上层建筑服务

D.政治结构先于经济结构

4.生产力诸要素中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工具

5.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A掌握了宣传机器

B.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7.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

A.一些人对另一些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在生产中进行分工的结果

C.产品分配不公的结果

D.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8.国家的实质是( )

A.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社会力量

B.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C.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经营管理形式 ) )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经济地位 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 D.政治立场

1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4.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人口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1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E.只考察人的思想动机,不考察它产生的物质根源,从而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

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十分微小

C.物质实践决定观念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B.国体相同,政体可以不同

C.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任何政体

D.国体有阶级性,政体没有阶级性

E.政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6.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7.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人民群众的作用

E.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9.一定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的内容包括( )

A.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与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D.发展到一定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

10.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和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斗争比政治斗争更重要

E.不同阶级的政治对经济具有不同的作用

12.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维持

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E.法律属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思想上层建筑

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

2 只要加强法制建设,就不需要再搞什么公民道德规范。( )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

4 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

5 当前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因而意识形态领域已不存在阶级斗争了。( )

(四)分析题

1 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2 运用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原理,说明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C 3. A 4. D 5.C

6. D 7.D 8.D 9. B 10.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CDE【解析】唯心史观的错误不在于否认阶级斗争和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因为一些唯心主义者同样承认阶级斗争;同时,唯物史观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因此这也不是唯物只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所在。

2.ABCD【解析】地理环境的作用问题是这几年来比较重视的问题,但是,地理环境建于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些考生可能会忽略。

3.ABCDE【解析】全部选项都应选。人口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可能会漏选。

4.CDE【解析】不能因为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认为实践是主体。实践指是人的活动,社会生活的主体只能是人;也不能因为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认为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精神、意识形态有时会起很大的作用。

5.ABE【解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近几年没有考过,应提起注意。同一国体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政体,因为没有抽象的国家,也不存在抽象的国体和政体。

6.ABCDE【解析】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这不仅仅表现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表现在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上。

7.CD【解析】列宁对于唯心史观作出了非常精辟的剖析,这样的论证考生应该掌握。如果了解了列宁对于唯心史观所做过的评价,此题就能正确地选择。

8.DE【解析】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问题是考生不太容易把握的问题,以往考的不多,因此更要引起考生的注意。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同样没有阶级性。

9.CE【解析】掌握好上层建筑的定义就能正确选择答案。

10.BE【解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先进,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人们的利益需要,不在于是否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不在于是否为社会的广大成员所接受。因为有些意识形态虽然被很多社会成员所接受,但是并不等于它是先进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会被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因此判定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先进,只能看它是否符合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看它是否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11.ABCE【解析】经济是基础,不等于说经济斗争比政治斗争更重要。

12.ABCE【解析】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不在法律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同样也具有阶级性。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虽然受思想、意志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意志本身是受制于社会存在,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此生产关系虽然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2.【答案要点】法律和道德都是行为规范,但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风格等道德品质。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一种精神力量。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比法律要广。一般地说凡违法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但并不是所有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对于法律范围以外的行为,道德起到调节、制约的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结合起来,在以“依法治国”为主的前提下,必须辅以“以德治国”。不与道德结合的法律是不完全的,不与法律结合的道德又是软弱无力的。在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阶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的阶级阶段,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辅以“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因为仅仅做到不违法,这是低标准的,只有以无产阶级的

道德标准严格“自律”,才能推动社会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答案要点】这是由正确的前提推出的错误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并不取决于所有制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处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成分,但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4.【答案要点】这个论断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极为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对社会存在一种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5.【答案要点】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并有历史的继承性,因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问题,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之所以是长期的,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私有制残余还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思想、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将长期存在;第二,由于国际上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国际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与我们进行较量;第三,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时期才能解决。因此,认为在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意识形态领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已经发展中的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第一位的变革性因素。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发展为集约型。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中比重最大的因素。第三,知识创新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将进一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就是要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使新的生产工具、新的设备、新的生产体系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可靠保证。

2.【答案要点】唯物史观承认,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形态起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来影响和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发扬正气,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是要用先进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是( )

A.人口因素 B.自然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力

2.阶级是( )

A.暴力的产物

B.分配不公的产物

D.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4.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

A.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形式

C.与经济基础联系密切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面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有( )

A.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E.每个人的意志力不起作用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为( )

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作用

B.是否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作用表现为(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B.生产关系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轻易地改变生产关系会受到惩罚

C.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脱离生产力的状况

D.只对剥削制度社会起作用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6.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三)辨析题

1.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

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

3 历史的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

(四)分析题

1 试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2 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0(http://www.jsgwy.com.cn/)参考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C 5.C 6.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解析】唯物史观不否认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而且人的活动都是自觉的。历史就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当然人的自觉活动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ABD三项应该选择,而考生容易漏掉AB两项。

2.ABE【解析】本题题干中所表明的意思,否认了社会的特殊性,把人的活动排除在历史之外。原命题并没有否认决定论的思想,从命题本身也不能说它否认了科学的作用。因此,CD两项不应选择。

3.CD【解析】历史发展的合力体现了人的意志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力并不能取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不能由此得出历史发展不可知的观点。

4.CD【解析】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并不是表现在是否承认意识的作用,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唯物史观同样不否认他们的作用;二者的对立也不表现为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因为唯心史观也承认阶级斗争,马克思曾经说过,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资产阶级的学者都已经阐述了这些问题。

5.ABCE【解析】这个题要求考生能够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把握和理解的问题。E项容易被考生忽略。

6.ABCDE【解析】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考生应该全面掌握科学的社会功能。

(三)辨析题

1 【答案要点】革命成功,必然有一个政权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革命成功所实现的政权转移,是革命阶级从反动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反动阶级的复辟也有政权转移的现象,但这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历史的倒退。

2 【答案要点】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结论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3 【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凡是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历总趋势的决定者,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历史的创造者必定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社会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本的、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面貌。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在社会中,没有比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更为根本的相互作用了。全部社会现象,包括意识形态中的各种相互作用,不仅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且只有通过这一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正确说明。生产力正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现过程,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因此生产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或终极原因。

(3)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本身的状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政党要把握好领导权,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就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2【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在基本适合前提下某些环节和方面的不适应,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2)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

坚持社会主义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改革,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同时通过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4)要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5)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A 历史与主体选择无关

B 历史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历史是人们无法把握的

D 历史规律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

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 践。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

要求,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习题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统一

D 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

2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 )

A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B 单一的

C 必须经过五种社会形态

D 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3 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又是一种具有客观规

律的过程,这表明( ) 4 人的价值是( ) A 价值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B 社会价值 C 自我价值 D 人的地位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 A 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B 取决于法律道德的完善 C 可以独立地发展 D 总是互相排斥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 ) A 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B 与主体的活动毫无关系 C 没有主体选择性的作用 D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E 人在社会历史中毫无自由

2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论断说的是( )

A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过程

B 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发展规律,且都是客观的

C 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是相同的,都可以离开人的活动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动机毫无关系

E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3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 )

A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作用的结果

B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主导方面

C 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

D 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E 人的本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4 在人性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

A 人性是永恒的

B 人性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C 人性就是上帝安排的

D 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无阶级性可言

E 人性是一切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 )

A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

C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D 人的发展决定社会发展

E 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就越发展

6 人的自由( )

A 是具体的

B 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人的自由

C 是不受约束的

D 是对必然的逃避

E 是永远得不到的

(三)辨析题

1 人的自由不能摆脱必然,因而人永远都得不到自由。( )

2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

(四)论述题

试论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B 4 A 5 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D【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思想实质就是社会发展规律性问题。因此,AD两项符合题意。

2.AB【解析】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是说与人的活动无关,社会发展的这个过程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说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是说它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它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后三项都不应选择。

3.ABC【解析】人的本质问题不是简单地背过马克思的论断,而是要真正地理解。人的本质既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就应该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主导方面,人的本质就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是与阶级性紧密相联,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能用自然属性来解释人的本质。

4.ABCDE【解析】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把人性看作是不变的,否认阶级社会人性带有阶级性,往往把自然属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本题各选项都是应该选择的。

5.ABCE【解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但是注意,个人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6.AB【解析】把自由看作是绝对的就会认为自由是不可能达到。不要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认识了必然就会获得一定的自由。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人的自由不能摆脱必然性,这是正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总是能够一步步地认识必然,并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人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不能因为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就否认人的自由的存在。

2.【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般说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而人的价值具有特殊性。人自身既是目的,又是工具,人作为价值主体是目的,是价值的享用者和占有者;人作为价值客体是工具,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作为目的,才能推动自己去创造价值;同时,又把自己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才能实现人的主体价值。

(四)分析题

【答案要点】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①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③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和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在某人活动之外;前人活动制约后人活动,在后人活动之外。它们都具有非选择性。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常常既不是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民族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哪一种可能变成现实,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内部不同阶级、集团的力量对比。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社会形态,通过不同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选择是基于民族利益,选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国内外环境、历史必然性和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社会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但社会历史的具体内容则受到主体的认识、意志和选择的重大影响。主体选择性又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主体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决定性是内在地统一的。


相关文章

  • 97广东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包括
  • 广东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包括"法律常识"."政:行政部门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行政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基:三.其它哲学思想: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2.柏拉图:柏拉图青年时师从 ...查看


  •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政治常识习题(196)
  •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http://sh.offcn.com/)制作 微信:shoffcn 1.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A. 相 ...查看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如何提高正确率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如何提高正确率 在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过程中有很多考生有疑惑:我们到底要重点看哪些内容?在做题的时候怎么才能提高正确率?我去哪里积累所考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中公教育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一解惑. ...查看


  •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指南
  •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备考指南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山东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首先,精于阅读,把厚 ...查看


  • 2015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如何提高正确率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如何提高正确率 在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过程中有很多考生有疑惑:我们到底要重点看哪些内容?在做题的时候怎么才能提高正确率?我去哪里积累所考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中公教育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一解惑. ...查看


  • 2014云南省昭通公务员考试基础练习题
  • 1 下列属于绝对权利的有( ). A. 财产权 B. 债权 C.消费者对商品出售者的权利 D.合同双方之间的权利 2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有权批准对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机关是( ).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 ...查看


  • 2014年湖南省考行测复习攻略
  • 2014年湖南省考行测复习攻略 距离2014湖南省考即将开始,不知道同学们做好准备没有,是否能一举攻下公务员的城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奉上行测复习攻略,助大家一举成"公". 首先大家要清楚行测都考哪些内容:言语 ...查看


  • 2014年湖南省考行测复习攻略 1
  • 距离2014湖南省考即将开始,不知道同学们做好准备没有,是否能一举攻下公务员的城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奉上行测复习攻略,助大家一举成"公". 首先大家要清楚行测都考哪些内容: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 ...查看


  • 公务员考试学习计划
  • 篇一:公务员考试学习计划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尤其对即将参加20XX年国考的考生来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好从而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学习计划表是必 ...查看


  • 201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 201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大纲解读 云南省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已如期公布,与2013年考试大纲相比,从大纲的内容具体到例题的展示,没有任何变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介绍"依旧分为"测试内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