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_重点

——重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意义: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 方剂与病证 ·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1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 ·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 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 汤剂制备

■用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溶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茎叶花 „„ 20-30min / 种 子 „„ 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

■特殊煎法:1、先煎 ①介类、金石 ②某些有毒药(eg:乌头、附子) 4、烊化 主要为胶质类药材

2、后下 ①易挥发 芳香药材 ②遇热不稳定的 5、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细小种子)

3、另煎 多为贵重细料 6、冲服 ①极难溶于水的(珍珠、琥珀) ②极易溶于水的(芒硝) ③贵重药材 ④某些芳香类药物(麝香) ▍ 服药方法 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次/日,一剂100-200ml 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 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

第六章 解表剂P39

含 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 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 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项:1、方药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

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1、麻黄汤 麻黄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表实证

桂枝 →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甘草 →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 桂枝 → 发汗解肌,温经散寒 (散,发汗) 相反相成 君 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白芍 → 养血敛营, (收,敛汗) 调和营卫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

生姜 → 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相对1而言) 大枣 → 滋脾生津 病机:风寒袭表(风邪为主),营卫不和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药后调理: 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3、麻黄、桂枝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外寒内饮证)

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 臣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痰饮咳喘,不得平卧 / 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 „ 白芍 → 养血益阴 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 致肺失宣降 (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 收敛肺气(止咳)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甘草 → 调和诸药 功效:发汗解表,温肺蠲饮(或温肺化饮).

4、

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 主治:温病初起

牛子、薄荷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荆芥穗、淡豆鼓 →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桔梗 →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 生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鲜芦根、竹叶 →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 宣肺平喘,开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热壅盛证

石膏 →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 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臣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 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羌活/独活 →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君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川芎 → 祛风行气,活血止痛 ·臣 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 柴胡 → 辛散外邪 “先安未受邪之地” ·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 枳壳/桔梗 →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 (兼有痰阻气滞) 前胡/茯苓 → 祛湿化痰 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 人参 → 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七章 泻下剂P67

含 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 大黄 →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实 君 主治:Ⅰ、阳明腑实证 Ⅱ、热结旁流证 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芒硝 →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燥 臣 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 3 枳实 → 行气消痞 痞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厚朴 → 行气除满 满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功效:峻下热结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 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Ⅱ→通因通用 Ⅲ(热厥)→寒因寒用

8、大黄附子汤 附子 →温里通阳,散寒止痛 附子大热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去性取用” · 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 细辛 →散寒通阳 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

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 润肠通便 君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 →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白芍 →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 大黄/枳实/厚朴 →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蜂蜜 →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八章 和解剂P88

含 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 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君 主治:Ⅰ、伤寒少阳证 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芩 →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人参/大枣/甘草 →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②胆胃兼调 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和剂局方》柴胡 →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白芍/当归 →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臣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白术/茯苓/甘草 →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烧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薄 荷 →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半夏泻心汤 半夏 → 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君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干姜 → 温中散寒止呕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黄芩/黄连 → 清热燥湿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人参/大枣/甘草 → 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 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第九章 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 ←六类

注意事项:①把握其适应证 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 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 ④注意护胃保津 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君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知母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粳米/甘草 →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禁忌: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④脉见浮细或沉

14、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 →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 君 主治:热入营分证

玄参/生地/麦冬 → 滋阴清热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黄连/竹叶 → 清心泻火除烦 病机:热入营分

丹参 →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 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主治:Ⅰ热灼心营证 Ⅱ热伤血络证 Ⅲ蓄血瘀热证 4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 犀角 → 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君 Ⅰ←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

生地 → 清热凉血以止血 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赤芍/丹皮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Ⅲ←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1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 → 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君 主治:Ⅰ、肝胆实火上炎证 Ⅱ、肝经湿热下注证 黄芩/栀子 → 清热泻火又燥湿 臣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木通/车前子/泽泻 →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当归/生地 → 养血滋阴 配伍特点:1、清利并行---既清肝经实火又利肝经湿热 柴胡 → 疏肝解郁,引药入(肝胆)经 2、泻中有补---当归/生地以养血滋阴 甘草 → 益气和胃(矫味)调和诸药

17、清胃散《脾胃论》 黄连 → 清降胃火 君 主治:胃火上攻证 升麻 → 清热散火解(热)毒 病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

生地 → 清热凉血止血又养阴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丹皮 → 清热凉血 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 当归 → 养血活血 治法:清胃泻火

18、《伤寒论》白头翁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 主治:热毒痢疾(热毒血痢)

黄连/黄柏 → 清热解毒,燥湿厚肠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秦皮 →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病机:热毒之邪熏灼大肠致血溢脉外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第十章 祛暑剂P142 第十一章 温里剂P150

含 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类。

注意事项:1、辨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可少佐寒凉之品。 2、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需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注意药物用量,当三因制宜。

19、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 — 温中散寒止呕 君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 人参 — 益气健脾 臣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白术 —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不食,畏寒肢冷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 药后调护: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20、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 — 温阴散寒,回阳救逆 君 主治:Ⅰ、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Ⅱ、太阳病汗过亡阳证 &(主要是肾) 干姜 — 温中散寒 臣 手足厥冷,恶寒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微细 甘草 — 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 病机: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

2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 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君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白芍 — 养血益阴 ·臣 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 桂枝 —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 细辛 — 温通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木通 — 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 功效:

大枣/甘草 — 养血益气,调和诸药 运用:

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P169 第十三章 补益剂P181

含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 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5 白术 —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 Ⅱ、中气下陷证 Ⅲ、气虚发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当归 — 养血活血 Ⅱ←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柴胡/升麻 — 升举阳气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4、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君 主治:营血虚滞证

白芍 —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 —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川芎 — 行气活血 ·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25、《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山 药 —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泽 泻 —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丹 皮 —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茯 苓 —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2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 — 补肾助阳 君 主治:肾阳不足证

干地黄 —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

山茱萸/山药 —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泽泻/茯苓 —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丹皮 —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

第十四章 固涩剂P231

含 义: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分 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五类 注意事项:1、配伍相应的补益药物,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

2、重在收涩固涩,若外邪未尽,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3、不宜用于 热病多汗、痰饮咳嗽、湿热或伤食泻痢、火扰精泄、血热或瘀阻崩漏等实邪所致之证

27、四神丸《内科摘要》 补骨脂 — 温肾暖脾以止泻 君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肾泄)

肉豆蔻 — 温脾暖胃,涩肠止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或食不消化,腹痛腰酸) 吴茱萸 — 温里散寒,助阳止泻 病机:脾肾阳虚,肠道失固 五味子 — 涩肠止泄 治法:温肾暖脾,涩肠止泄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28、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 — 益气健脾,化湿止带 (白术山药)君 主治:肝郁脾虚 温浊带下证

苍术/陈皮 — 燥湿健脾 理气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量多,舌淡苔白 (肢体倦怠,大便稀溏,脉缓或濡弱) 车前子 — 利水渗湿,引湿浊从小便而出 病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柴胡/白芍 — 疏肝养血 & (养阴) 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黑芥穗 — 祛风祛湿,收涩止带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十五章 安神剂P251

含 义: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 类: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注意事项: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 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29、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重镇安神代表方 6 朱砂 — (入心)镇心安神,清热 君 主治:心火偏亢,心血不足证

黄连 — 清心泻火除烦 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 (怔忡,多梦,心神烦乱) 生地/当归 — 滋阴养血 病机: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心神不安 甘草 — 益气护胃,调和猪药 治法: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悸(惊悸、怔忡):指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病证。因受惊而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者,谓之惊悸;其发作无时,无所触动即发,病情较重者称怔忡。 3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滋养安神代表方 生地 — 滋阴清热 君 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玄参/麦冬/天冬 — 滋阴清热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酸杏仁/柏子仁 — 养心安神 怔忡,虚烦少寐,神疲健忘,梦遗,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远志/朱砂 — 宁心安神 病机:心肾两虚,虚火上炎致心神不安 丹参/当归 — 养血和血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五味子 — 涩精止遗 人参/茯苓 — 健脾益气以充养先天 桔梗 — 载药上行

第十六章 开窍剂P265

含 义: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 虚证(脱证)—目合口开手撒遗尿 厥凉 脉微欲绝 适应证:闭证 即神昏之实证 神昏

分 类:温开、凉开 实证(闭证) 热邪内陷心包 → 凉开 注意事项:1、只用于闭证,忌用于脱证 3、于胎元有碍,孕妇慎用 寒痰蒙蔽心窍 → 温开

33、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寒闭证 用方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心腹卒痛,苔白,脉迟 病机:寒邪秽浊,闭阻机窍 治法: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运用:温开剂的代表方,既是治疗寒闭的常用方,又是适用于心腹疼痛属于气滞寒凝的有效方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P276

含 义: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 类: 行气→气滞证(主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降气→气逆证(主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注意事项:1、选用适当的方剂以行气或降气 3、多辛温芳燥,易于耗气伤津→适可而止,慎勿过剂

2、审证析因,遣药制方 4、有动血及动胎之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不宜用

34、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 — 行气解郁 —(气郁) 君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川芎 — 行气活血 —(血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苍术 — 燥湿运脾 —(湿郁) 病机:肝脾气郁而致六郁(气、血、痰、火、湿、食) 栀子 — 清热泻火 —(火郁) 治法:行气解郁 神曲 — 消食和胃 —(食郁)

3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止呕 ·君 主治: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厚朴 — 行气解郁,助半夏燥湿 · 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碍,舌苔白腻,脉弦滑 茯苓 — 利水渗湿(助半夏祛痰)健脾 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 苏叶 — 行气 宽中 宣通郁滞 病机:痰气互结凝于咽喉 生姜 — 和胃化痰 治法:祛痰行气散结

梅核气

36、苏子降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紫苏子 —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君 主治:上实(主)下虚之喘咳证

半夏/厚朴/前胡 —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咳喘气急,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 肉桂 — 温肾纳气平喘 呼多吸少,腰疼脚软,肢体倦怠或浮肿 当归 — 养血润燥通便有利于肺气肃降,止咳平喘 病机:痰涎壅肺(上实)肾阳不足(下虚) 生姜 — 和胃化痰 治法: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大枣/甘草 — 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37、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麻黄 — 宣肺平喘,解表散寒 ·君 主治:风寒束表,痰热内蕴之哮喘

白果 — 敛肺化痰平喘 · 咳喘气急,痰多稠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杏仁/款冬花/半夏/苏子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病机:寒热内蕴,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7 黄芩/桑白皮 — 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治法: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生甘草 — 调和诸药,化痰止咳

38、《伤寒论》 旋覆花 — 降气化痰止呕 君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代赭石 — 重镇降逆止呕 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或呕呃,苔白滑,脉弦虚 半夏/生姜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人参/大枣/甘草 — 益气健脾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第十八章 理血剂P303

含 义: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适应证:血瘀证或出血证 分 类:活血祛瘀剂、止血剂

注意事项:1、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的病因,以便对因治疗 5、收敛止血过猛过快有留瘀倾向辅以活血药 2、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轻重缓急 6、上部出血忌升提药,下部出血忌沉降药

3、注意气血关系 7、性多破泄,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忌用 4、多攻伐易伤正气时常辅以补益之品 8、突然的大量出血 — 益气固脱

3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 — 破血逐瘀 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红花/赤勺/川芎 — 活血化瘀 (头痛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川牛膝 — 活血化瘀,引淤血下行 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 桔梗/枳壳 — 一升一降开宣肺气 病机:血瘀胸中,气机不畅 柴胡 — 疏肝行气解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当归/生地 — 滋阴养血 甘草 — 调和诸药

4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 — 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 君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当归尾 — 活血养血,使活血不伤血 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甚至小便失禁

桃仁/红花/赤勺/川芎 — 活血化瘀 半身不遂,口眼呙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 地龙 — 活血通络 病机:元气亏虚,瘀血内阻,筋脉失养 功效: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41、温经汤《金匮要略》 “调经的祖方” 吴茱萸/桂枝 —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君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证

当归/白芍/阿胶/麦冬 — 滋阴养血 月经不调,而经来有块,色紫而淡,小腹冷痛,脉迟而细或女子不孕证 川芎/丹皮 — 活血化瘀 漏下日久或通经,唇口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人参/甘草 — 益气健脾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半夏/生姜 — 和胃运脾,使补而不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养血

42、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 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

桃仁/川芎 — 活血化瘀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 炮姜 — 温经散寒止痛 病机:血虚寒凝,瘀血内阻 黄酒 — 温通血脉 治法: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养血) 童子便 — 化瘀血,引败血下行 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3、小蓟饮子《玉机微义》 小蓟/藕节/蒲黄 — 凉血止血,兼以祛瘀 (小蓟)君 主治: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

滑石/木通/淡竹叶 — 清热利尿通淋 尿中带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栀子 — 清热泻火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病机:热结膀胱,迫血妄行 生地 — 清热凉血又养阴生津 治法: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当归 — 养血活血,伍生地滋阴生津 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4、黄土汤《金匮要略》 灶心黄土 — 温脾收敛止血 君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附子/白术 — 温阳健脾利摄血 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阿胶/干地黄 — 滋阴养血 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黄芩 — 止血,制约方中诸药温燥之性 病机:脾阳不足,中气亏虚,血失统摄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治法:温脾摄血,养血(止血)

第十九章 治风剂P331

含 义:由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分 类: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

4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 — 祛风止痛 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羌活/白芷 — 祛风止痛 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细辛 — 祛风散寒止痛 目眩,恶寒发热;头风

荆芥/防风 — 疏散风邪 病机: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薄荷 — 疏散风邪,清利头目 治法:疏散风邪 茶叶 — 清上降下,制约方中诸药升散太过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46、《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 — 引气血下行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龙骨/牡蛎/代赭石 — 重镇 平肝熄风 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龟甲/天冬/玄参/白芍 — 滋补肝肾 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茵陈/川楝子 — 疏肝理气,清泄肝热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生麦芽 — 疏肝和胃 甘 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8

第二十章 治燥剂P352 内燥(上燥←肺阴不足 / 中燥←胃阴不足 / 下燥←肾阴不足)- - 滋阴润燥

含 义: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外燥(温燥→清宣润肺 / 凉燥→轻宣温肺) - - - - - - - - - - - 轻宣外燥 47、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霜桑叶 — 清宣肺热,滋润肺燥 主治:燥热伤肺重证

石膏 — 清泄肺热,生津 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麦冬/阿胶/胡麻仁 — 滋润肺燥 头痛,咽喉干燥,鼻燥,心阴两伤,肺失清肃 杏仁/枇杷叶 — 清肺热 降肺气 病机:燥热结肺,气阴两伤 人参/甘草 — 益气补肺健脾(培土生金) 治法:清润肺燥,益气养阴

48、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 — 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兼以清热 主治:Ⅰ、肺胃阴虚知肺痿 Ⅱ、胃阴不足

人参/大枣/粳米 —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呕吐,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逆不降 甘草 — 益胃生津,调和诸药 治法:滋阴清热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P366

含 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分 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五类 注 意: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49、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 — 燥湿运脾 主治:湿滞脾胃证

厚朴 — 行气燥湿 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舌苔白腻 陈皮 — 行气燥湿,健脾和胃 病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5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 —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苏叶/白芷 —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 厚朴/大腹皮 — 行气祛湿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治法: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桔梗 — 开宣肺气

半夏/陈皮 — 燥湿行气降逆和胃止呕 9

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 — 宣畅上焦,通利肺气 (宣上)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 头身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薏苡仁 — 利水渗湿,畅导下焦 (渗下) 病机:湿热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 半夏/厚朴 — 燥湿行气,消痞散结 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滑石/通草/竹叶 —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运用:“三忌”←忌汗、忌下、忌润

52、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 —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大黄 — 泻热逐瘀 利湿 -前后分消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栀子 —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 病机: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运用: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53、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茯苓/猪苓 — 利水渗湿 (泽泻)君 主治:Ⅰ、(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Ⅱ、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白术 — 燥湿益气健脾 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苔白

桂枝 — 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兼外邪未解 配伍特点:1、表里同治 - 内利水湿,外散表邪 治法:解表利水

2、二焦兼调 – 通利膀胱为主,又兼实脾制水

54、《伤寒论》附子 — 温补脾肾(肾为主),散寒止痛 主治:Ⅰ、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偏肾阳不足) Ⅱ、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白术 — 燥湿益气健脾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腰下为甚),苔白不渴,脉沉 茯苓 — 利水渗湿 健脾 病机: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 生姜 — (走表)发散水气 治法:温阳利水 白芍 — 养阴(→以阴中求阳)舒筋,利水(→行水气)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P402

含 义: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5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证

陈皮 — 理气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茯苓 — 利水渗湿化痰 病机:脾虚生痰,气机不畅

生姜 — 和胃化痰止呕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

乌梅 — 敛肺,生津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代表方。

56、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胆南星/瓜蒌(仁) — 清热化痰 (胆南星)君 主治:热痰证

半夏 — 燥湿化痰 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黄芩 — 清泻肺热 病机: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杏仁 —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治法: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止咳

枳壳/陈皮 — 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 —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

生姜汁 — 和胃化痰

57、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风痰上扰证

天麻 — 平肝熄风 止痛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化痰 病机:肝虚生痞,肝风内动,风痰上扰

陈皮 — 理气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第二十三章 消导化积剂P423

含义: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 — 消食导滞 主治:食积证(偏于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所致)

神曲/莱菔子 — 消食和胃,消胀除满 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 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陈皮/半夏 — 理气燥湿,降逆和胃止呕 病机:饮食内停,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茯苓 — 利水渗湿,健脾 治法:消食和胃 行气消胀

连翘 — 清热散结

运用:本方作用平和,制丸剂更有缓消之意,为和中消导之轻剂

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P436

含 义: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59、乌梅丸《伤寒论》 10 乌梅 — 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久泻久痢

细辛/川椒 — 散寒伏蛔杀蛔 腹痛时止,烦闷呕吐,手足厥冷

黄连/黄柏 — 清热下蛔 病机:寒热错杂(胃热肠寒)蛔动不安; 正气虚弱又有寒热错杂

附子/干姜/桂枝 — 温里散寒止痛 治法:安蛔止痛

人参/当归 — 益气养血 “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第二十五章 涌吐剂P444

含 义: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

第二十六章 治疡剂P450

含 义: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

60、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 — 滋阴养血,填精益髓 ·君 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

鹿角胶 —填精益髓,强壮筋骨/温肾助阳 · 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面色皎白,口不渴,舌淡脉细

肉桂/姜炭 — 温补阳气,温通血脉 病机:阳虚寒凝,营血不足,痰凝

麻黄 — 开腠散邪,发越阳气 治法:温阳散寒,养血化痰

白芥子 — 化痰散结 阳疽(红肿热痛)热毒所致 – 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生甘草 — 解毒,调药

附:(常考题型)

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

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2、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3、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5、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6、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

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

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7、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8、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9、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

10、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11、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

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

12、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

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13、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14、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

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15、瘛疭(chi4zong4): 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

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缓而无力。

16、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至宝丹)

17、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

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18、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

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

19、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20、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

21、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

根黄连黄芩汤

22、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菊杞地黄丸

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23、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

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简答题

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 1 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

而不留邪;2 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

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

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温脾汤:附子与大黄

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 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

分而解。

4.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5.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 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 使补而不滞(2)气化则湿亦化.(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4)气顺则痰消(5)使气利而积消.

7. 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8. 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

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9.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

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

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 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1、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 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

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2、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

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且具散寒化平喘之功.

3、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

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

结.

4、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5、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

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6、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7、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8、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

9、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

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② 调和诸药

10、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11、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12、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 ——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

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 使温阳而不动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生

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13、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

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14、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

利湿

15、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16、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17、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

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

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18、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

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19、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

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

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

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 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

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 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

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

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

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

b. 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

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 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

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 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

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

等证

a. 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

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 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

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 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

a. 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

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者。

b. 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

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

6、 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

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b. 归脾汤: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

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7、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

泻或咳喘。

8、 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白、脉虚之证、

a.理中丸: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亦主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

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临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

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

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

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0、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 丸: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治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a. 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

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b. 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去湿、和胃消食之功,临症以心下痞满证,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

为特征。

11、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 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

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 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

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 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

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

1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

a. 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

脉弦数等证者。

b. 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

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

符者,均可应用。

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 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 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日心烦等证。

b. 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

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

沉等阴水证。

a. 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 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症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白腻。

15.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均具有芳香化湿运脾、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攻,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舌苔白腻等证。

a. 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

代表方。

b. 藿香正气散兼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寒热头痛、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化湿并用之剂。

16. 理中丸---黄土汤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

淡苔白,脉沉迟者

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

沉细为主。

所治病证、组方与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

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

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

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

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

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

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

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

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常用常考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特殊的治法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

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 苓桂

术甘汤 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

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

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

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

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

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

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

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

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

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

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

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

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 理

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

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

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 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

菊地黄丸 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 补中益

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 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 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

种治法。——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 麦门冬汤

11

——重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意义: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 方剂与病证 ·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1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 ·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 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 汤剂制备

■用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溶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茎叶花 „„ 20-30min / 种 子 „„ 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

■特殊煎法:1、先煎 ①介类、金石 ②某些有毒药(eg:乌头、附子) 4、烊化 主要为胶质类药材

2、后下 ①易挥发 芳香药材 ②遇热不稳定的 5、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细小种子)

3、另煎 多为贵重细料 6、冲服 ①极难溶于水的(珍珠、琥珀) ②极易溶于水的(芒硝) ③贵重药材 ④某些芳香类药物(麝香) ▍ 服药方法 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次/日,一剂100-200ml 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 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

第六章 解表剂P39

含 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 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 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项:1、方药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

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1、麻黄汤 麻黄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表实证

桂枝 →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甘草 →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 桂枝 → 发汗解肌,温经散寒 (散,发汗) 相反相成 君 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白芍 → 养血敛营, (收,敛汗) 调和营卫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

生姜 → 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相对1而言) 大枣 → 滋脾生津 病机:风寒袭表(风邪为主),营卫不和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药后调理: 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3、麻黄、桂枝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外寒内饮证)

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 臣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痰饮咳喘,不得平卧 / 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 „ 白芍 → 养血益阴 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 致肺失宣降 (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 收敛肺气(止咳)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甘草 → 调和诸药 功效:发汗解表,温肺蠲饮(或温肺化饮).

4、

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 主治:温病初起

牛子、薄荷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荆芥穗、淡豆鼓 →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桔梗 →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 生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鲜芦根、竹叶 →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 宣肺平喘,开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热壅盛证

石膏 →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 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臣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 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羌活/独活 →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君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川芎 → 祛风行气,活血止痛 ·臣 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 柴胡 → 辛散外邪 “先安未受邪之地” ·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 枳壳/桔梗 →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 (兼有痰阻气滞) 前胡/茯苓 → 祛湿化痰 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 人参 → 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七章 泻下剂P67

含 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 大黄 →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实 君 主治:Ⅰ、阳明腑实证 Ⅱ、热结旁流证 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芒硝 →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燥 臣 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 3 枳实 → 行气消痞 痞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厚朴 → 行气除满 满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功效:峻下热结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 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Ⅱ→通因通用 Ⅲ(热厥)→寒因寒用

8、大黄附子汤 附子 →温里通阳,散寒止痛 附子大热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去性取用” · 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 细辛 →散寒通阳 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

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 润肠通便 君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 →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白芍 →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 大黄/枳实/厚朴 →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蜂蜜 →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八章 和解剂P88

含 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 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君 主治:Ⅰ、伤寒少阳证 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芩 →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人参/大枣/甘草 →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②胆胃兼调 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和剂局方》柴胡 →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白芍/当归 →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臣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白术/茯苓/甘草 →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烧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薄 荷 →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半夏泻心汤 半夏 → 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君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干姜 → 温中散寒止呕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黄芩/黄连 → 清热燥湿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人参/大枣/甘草 → 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 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第九章 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 ←六类

注意事项:①把握其适应证 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 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 ④注意护胃保津 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君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知母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粳米/甘草 →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禁忌: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④脉见浮细或沉

14、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 →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 君 主治:热入营分证

玄参/生地/麦冬 → 滋阴清热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黄连/竹叶 → 清心泻火除烦 病机:热入营分

丹参 →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 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主治:Ⅰ热灼心营证 Ⅱ热伤血络证 Ⅲ蓄血瘀热证 4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 犀角 → 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君 Ⅰ←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

生地 → 清热凉血以止血 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赤芍/丹皮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Ⅲ←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1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 → 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君 主治:Ⅰ、肝胆实火上炎证 Ⅱ、肝经湿热下注证 黄芩/栀子 → 清热泻火又燥湿 臣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木通/车前子/泽泻 →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当归/生地 → 养血滋阴 配伍特点:1、清利并行---既清肝经实火又利肝经湿热 柴胡 → 疏肝解郁,引药入(肝胆)经 2、泻中有补---当归/生地以养血滋阴 甘草 → 益气和胃(矫味)调和诸药

17、清胃散《脾胃论》 黄连 → 清降胃火 君 主治:胃火上攻证 升麻 → 清热散火解(热)毒 病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

生地 → 清热凉血止血又养阴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丹皮 → 清热凉血 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 当归 → 养血活血 治法:清胃泻火

18、《伤寒论》白头翁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 主治:热毒痢疾(热毒血痢)

黄连/黄柏 → 清热解毒,燥湿厚肠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秦皮 →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病机:热毒之邪熏灼大肠致血溢脉外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第十章 祛暑剂P142 第十一章 温里剂P150

含 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类。

注意事项:1、辨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可少佐寒凉之品。 2、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需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注意药物用量,当三因制宜。

19、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 — 温中散寒止呕 君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 人参 — 益气健脾 臣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白术 —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不食,畏寒肢冷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 药后调护:①啜热稀粥 ②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20、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 — 温阴散寒,回阳救逆 君 主治:Ⅰ、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Ⅱ、太阳病汗过亡阳证 &(主要是肾) 干姜 — 温中散寒 臣 手足厥冷,恶寒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微细 甘草 — 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 病机: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

2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 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君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白芍 — 养血益阴 ·臣 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 桂枝 —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 细辛 — 温通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木通 — 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 功效:

大枣/甘草 — 养血益气,调和诸药 运用:

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P169 第十三章 补益剂P181

含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 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5 白术 —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 Ⅱ、中气下陷证 Ⅲ、气虚发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当归 — 养血活血 Ⅱ←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柴胡/升麻 — 升举阳气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4、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君 主治:营血虚滞证

白芍 —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 —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川芎 — 行气活血 ·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25、《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山 药 —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泽 泻 —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丹 皮 —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茯 苓 —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2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 — 补肾助阳 君 主治:肾阳不足证

干地黄 —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

山茱萸/山药 —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泽泻/茯苓 —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丹皮 —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

第十四章 固涩剂P231

含 义: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分 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五类 注意事项:1、配伍相应的补益药物,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

2、重在收涩固涩,若外邪未尽,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3、不宜用于 热病多汗、痰饮咳嗽、湿热或伤食泻痢、火扰精泄、血热或瘀阻崩漏等实邪所致之证

27、四神丸《内科摘要》 补骨脂 — 温肾暖脾以止泻 君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肾泄)

肉豆蔻 — 温脾暖胃,涩肠止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或食不消化,腹痛腰酸) 吴茱萸 — 温里散寒,助阳止泻 病机:脾肾阳虚,肠道失固 五味子 — 涩肠止泄 治法:温肾暖脾,涩肠止泄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28、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 — 益气健脾,化湿止带 (白术山药)君 主治:肝郁脾虚 温浊带下证

苍术/陈皮 — 燥湿健脾 理气 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量多,舌淡苔白 (肢体倦怠,大便稀溏,脉缓或濡弱) 车前子 — 利水渗湿,引湿浊从小便而出 病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柴胡/白芍 — 疏肝养血 & (养阴) 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黑芥穗 — 祛风祛湿,收涩止带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十五章 安神剂P251

含 义: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 类: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注意事项: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 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29、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重镇安神代表方 6 朱砂 — (入心)镇心安神,清热 君 主治:心火偏亢,心血不足证

黄连 — 清心泻火除烦 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 (怔忡,多梦,心神烦乱) 生地/当归 — 滋阴养血 病机: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心神不安 甘草 — 益气护胃,调和猪药 治法: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悸(惊悸、怔忡):指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病证。因受惊而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者,谓之惊悸;其发作无时,无所触动即发,病情较重者称怔忡。 3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滋养安神代表方 生地 — 滋阴清热 君 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玄参/麦冬/天冬 — 滋阴清热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酸杏仁/柏子仁 — 养心安神 怔忡,虚烦少寐,神疲健忘,梦遗,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远志/朱砂 — 宁心安神 病机:心肾两虚,虚火上炎致心神不安 丹参/当归 — 养血和血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五味子 — 涩精止遗 人参/茯苓 — 健脾益气以充养先天 桔梗 — 载药上行

第十六章 开窍剂P265

含 义: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 虚证(脱证)—目合口开手撒遗尿 厥凉 脉微欲绝 适应证:闭证 即神昏之实证 神昏

分 类:温开、凉开 实证(闭证) 热邪内陷心包 → 凉开 注意事项:1、只用于闭证,忌用于脱证 3、于胎元有碍,孕妇慎用 寒痰蒙蔽心窍 → 温开

33、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寒闭证 用方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心腹卒痛,苔白,脉迟 病机:寒邪秽浊,闭阻机窍 治法: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运用:温开剂的代表方,既是治疗寒闭的常用方,又是适用于心腹疼痛属于气滞寒凝的有效方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P276

含 义: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 类: 行气→气滞证(主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降气→气逆证(主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注意事项:1、选用适当的方剂以行气或降气 3、多辛温芳燥,易于耗气伤津→适可而止,慎勿过剂

2、审证析因,遣药制方 4、有动血及动胎之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不宜用

34、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 — 行气解郁 —(气郁) 君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川芎 — 行气活血 —(血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苍术 — 燥湿运脾 —(湿郁) 病机:肝脾气郁而致六郁(气、血、痰、火、湿、食) 栀子 — 清热泻火 —(火郁) 治法:行气解郁 神曲 — 消食和胃 —(食郁)

3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止呕 ·君 主治: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厚朴 — 行气解郁,助半夏燥湿 · 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碍,舌苔白腻,脉弦滑 茯苓 — 利水渗湿(助半夏祛痰)健脾 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 苏叶 — 行气 宽中 宣通郁滞 病机:痰气互结凝于咽喉 生姜 — 和胃化痰 治法:祛痰行气散结

梅核气

36、苏子降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紫苏子 —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君 主治:上实(主)下虚之喘咳证

半夏/厚朴/前胡 —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咳喘气急,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 肉桂 — 温肾纳气平喘 呼多吸少,腰疼脚软,肢体倦怠或浮肿 当归 — 养血润燥通便有利于肺气肃降,止咳平喘 病机:痰涎壅肺(上实)肾阳不足(下虚) 生姜 — 和胃化痰 治法: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大枣/甘草 — 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37、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麻黄 — 宣肺平喘,解表散寒 ·君 主治:风寒束表,痰热内蕴之哮喘

白果 — 敛肺化痰平喘 · 咳喘气急,痰多稠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杏仁/款冬花/半夏/苏子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病机:寒热内蕴,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7 黄芩/桑白皮 — 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治法: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生甘草 — 调和诸药,化痰止咳

38、《伤寒论》 旋覆花 — 降气化痰止呕 君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代赭石 — 重镇降逆止呕 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或呕呃,苔白滑,脉弦虚 半夏/生姜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人参/大枣/甘草 — 益气健脾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第十八章 理血剂P303

含 义: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适应证:血瘀证或出血证 分 类:活血祛瘀剂、止血剂

注意事项:1、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的病因,以便对因治疗 5、收敛止血过猛过快有留瘀倾向辅以活血药 2、辨清血瘀证或出血病证轻重缓急 6、上部出血忌升提药,下部出血忌沉降药

3、注意气血关系 7、性多破泄,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经期妇女慎用,孕妇忌用 4、多攻伐易伤正气时常辅以补益之品 8、突然的大量出血 — 益气固脱

3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 — 破血逐瘀 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红花/赤勺/川芎 — 活血化瘀 (头痛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川牛膝 — 活血化瘀,引淤血下行 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 桔梗/枳壳 — 一升一降开宣肺气 病机:血瘀胸中,气机不畅 柴胡 — 疏肝行气解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当归/生地 — 滋阴养血 甘草 — 调和诸药

4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 — 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 君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当归尾 — 活血养血,使活血不伤血 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甚至小便失禁

桃仁/红花/赤勺/川芎 — 活血化瘀 半身不遂,口眼呙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 地龙 — 活血通络 病机:元气亏虚,瘀血内阻,筋脉失养 功效: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41、温经汤《金匮要略》 “调经的祖方” 吴茱萸/桂枝 —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君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证

当归/白芍/阿胶/麦冬 — 滋阴养血 月经不调,而经来有块,色紫而淡,小腹冷痛,脉迟而细或女子不孕证 川芎/丹皮 — 活血化瘀 漏下日久或通经,唇口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人参/甘草 — 益气健脾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半夏/生姜 — 和胃运脾,使补而不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养血

42、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 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

桃仁/川芎 — 活血化瘀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 炮姜 — 温经散寒止痛 病机:血虚寒凝,瘀血内阻 黄酒 — 温通血脉 治法:祛瘀生新,温经散寒 (养血) 童子便 — 化瘀血,引败血下行 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3、小蓟饮子《玉机微义》 小蓟/藕节/蒲黄 — 凉血止血,兼以祛瘀 (小蓟)君 主治: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

滑石/木通/淡竹叶 — 清热利尿通淋 尿中带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栀子 — 清热泻火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病机:热结膀胱,迫血妄行 生地 — 清热凉血又养阴生津 治法: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当归 — 养血活血,伍生地滋阴生津 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44、黄土汤《金匮要略》 灶心黄土 — 温脾收敛止血 君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附子/白术 — 温阳健脾利摄血 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阿胶/干地黄 — 滋阴养血 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黄芩 — 止血,制约方中诸药温燥之性 病机:脾阳不足,中气亏虚,血失统摄 甘草 —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治法:温脾摄血,养血(止血)

第十九章 治风剂P331

含 义:由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分 类: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

4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 — 祛风止痛 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羌活/白芷 — 祛风止痛 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细辛 — 祛风散寒止痛 目眩,恶寒发热;头风

荆芥/防风 — 疏散风邪 病机: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薄荷 — 疏散风邪,清利头目 治法:疏散风邪 茶叶 — 清上降下,制约方中诸药升散太过 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46、《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 — 引气血下行 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 龙骨/牡蛎/代赭石 — 重镇 平肝熄风 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龟甲/天冬/玄参/白芍 — 滋补肝肾 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茵陈/川楝子 — 疏肝理气,清泄肝热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生麦芽 — 疏肝和胃 甘 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8

第二十章 治燥剂P352 内燥(上燥←肺阴不足 / 中燥←胃阴不足 / 下燥←肾阴不足)- - 滋阴润燥

含 义: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外燥(温燥→清宣润肺 / 凉燥→轻宣温肺) - - - - - - - - - - - 轻宣外燥 47、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霜桑叶 — 清宣肺热,滋润肺燥 主治:燥热伤肺重证

石膏 — 清泄肺热,生津 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麦冬/阿胶/胡麻仁 — 滋润肺燥 头痛,咽喉干燥,鼻燥,心阴两伤,肺失清肃 杏仁/枇杷叶 — 清肺热 降肺气 病机:燥热结肺,气阴两伤 人参/甘草 — 益气补肺健脾(培土生金) 治法:清润肺燥,益气养阴

48、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 — 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兼以清热 主治:Ⅰ、肺胃阴虚知肺痿 Ⅱ、胃阴不足

人参/大枣/粳米 —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呕吐,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病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逆不降 甘草 — 益胃生津,调和诸药 治法:滋阴清热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P366

含 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分 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五类 注 意: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49、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 — 燥湿运脾 主治:湿滞脾胃证

厚朴 — 行气燥湿 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舌苔白腻 陈皮 — 行气燥湿,健脾和胃 病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5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 —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苏叶/白芷 —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 厚朴/大腹皮 — 行气祛湿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治法: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桔梗 — 开宣肺气

半夏/陈皮 — 燥湿行气降逆和胃止呕 9

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 — 宣畅上焦,通利肺气 (宣上)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 头身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薏苡仁 — 利水渗湿,畅导下焦 (渗下) 病机:湿热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 半夏/厚朴 — 燥湿行气,消痞散结 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滑石/通草/竹叶 —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运用:“三忌”←忌汗、忌下、忌润

52、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 —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大黄 — 泻热逐瘀 利湿 -前后分消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栀子 —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 病机: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运用: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53、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茯苓/猪苓 — 利水渗湿 (泽泻)君 主治:Ⅰ、(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Ⅱ、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白术 — 燥湿益气健脾 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苔白

桂枝 — 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兼外邪未解 配伍特点:1、表里同治 - 内利水湿,外散表邪 治法:解表利水

2、二焦兼调 – 通利膀胱为主,又兼实脾制水

54、《伤寒论》附子 — 温补脾肾(肾为主),散寒止痛 主治:Ⅰ、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偏肾阳不足) Ⅱ、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白术 — 燥湿益气健脾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腰下为甚),苔白不渴,脉沉 茯苓 — 利水渗湿 健脾 病机: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 生姜 — (走表)发散水气 治法:温阳利水 白芍 — 养阴(→以阴中求阳)舒筋,利水(→行水气)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P402

含 义: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5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证

陈皮 — 理气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茯苓 — 利水渗湿化痰 病机:脾虚生痰,气机不畅

生姜 — 和胃化痰止呕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

乌梅 — 敛肺,生津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代表方。

56、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胆南星/瓜蒌(仁) — 清热化痰 (胆南星)君 主治:热痰证

半夏 — 燥湿化痰 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黄芩 — 清泻肺热 病机: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杏仁 —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治法: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止咳

枳壳/陈皮 — 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 —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

生姜汁 — 和胃化痰

57、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风痰上扰证

天麻 — 平肝熄风 止痛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化痰 病机:肝虚生痞,肝风内动,风痰上扰

陈皮 — 理气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生姜/大枣 — 调理脾胃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第二十三章 消导化积剂P423

含义: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 — 消食导滞 主治:食积证(偏于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所致)

神曲/莱菔子 — 消食和胃,消胀除满 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 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陈皮/半夏 — 理气燥湿,降逆和胃止呕 病机:饮食内停,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茯苓 — 利水渗湿,健脾 治法:消食和胃 行气消胀

连翘 — 清热散结

运用:本方作用平和,制丸剂更有缓消之意,为和中消导之轻剂

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P436

含 义: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59、乌梅丸《伤寒论》 10 乌梅 — 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久泻久痢

细辛/川椒 — 散寒伏蛔杀蛔 腹痛时止,烦闷呕吐,手足厥冷

黄连/黄柏 — 清热下蛔 病机:寒热错杂(胃热肠寒)蛔动不安; 正气虚弱又有寒热错杂

附子/干姜/桂枝 — 温里散寒止痛 治法:安蛔止痛

人参/当归 — 益气养血 “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第二十五章 涌吐剂P444

含 义: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

第二十六章 治疡剂P450

含 义: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

60、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 — 滋阴养血,填精益髓 ·君 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

鹿角胶 —填精益髓,强壮筋骨/温肾助阳 · 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面色皎白,口不渴,舌淡脉细

肉桂/姜炭 — 温补阳气,温通血脉 病机:阳虚寒凝,营血不足,痰凝

麻黄 — 开腠散邪,发越阳气 治法:温阳散寒,养血化痰

白芥子 — 化痰散结 阳疽(红肿热痛)热毒所致 – 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生甘草 — 解毒,调药

附:(常考题型)

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

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2、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3、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5、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6、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

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

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7、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8、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9、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

10、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11、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

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

12、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

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13、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14、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

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15、瘛疭(chi4zong4): 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

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缓而无力。

16、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至宝丹)

17、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

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18、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

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

19、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20、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

21、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

根黄连黄芩汤

22、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菊杞地黄丸

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23、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

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简答题

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 1 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

而不留邪;2 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

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

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温脾汤:附子与大黄

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 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

分而解。

4.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5.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 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 使补而不滞(2)气化则湿亦化.(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4)气顺则痰消(5)使气利而积消.

7. 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8. 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

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9.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

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

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 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1、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 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

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2、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

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且具散寒化平喘之功.

3、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

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

结.

4、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5、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

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6、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7、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8、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

9、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

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② 调和诸药

10、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11、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12、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 ——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

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 使温阳而不动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生

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13、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

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14、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

利湿

15、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16、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17、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

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

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18、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

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19、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

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

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

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 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

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 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

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

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

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

b. 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

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 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

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 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

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

等证

a. 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

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 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

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 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

a. 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

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者。

b. 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

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

6、 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

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b. 归脾汤: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

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7、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

泻或咳喘。

8、 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白、脉虚之证、

a.理中丸: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亦主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

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临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

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

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

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0、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 丸: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治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a. 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

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b. 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去湿、和胃消食之功,临症以心下痞满证,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

为特征。

11、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 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

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 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

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 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

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

1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

a. 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

脉弦数等证者。

b. 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

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

符者,均可应用。

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 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 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日心烦等证。

b. 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

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

沉等阴水证。

a. 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 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症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白腻。

15.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均具有芳香化湿运脾、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攻,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舌苔白腻等证。

a. 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

代表方。

b. 藿香正气散兼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寒热头痛、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化湿并用之剂。

16. 理中丸---黄土汤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

淡苔白,脉沉迟者

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

沉细为主。

所治病证、组方与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

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

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

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

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

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

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

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

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常用常考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特殊的治法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

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 苓桂

术甘汤 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

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

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

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

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

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

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

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

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

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

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

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

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 理

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

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

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 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

菊地黄丸 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 补中益

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 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 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

种治法。——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 麦门冬汤

11


相关文章

  •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 ...查看


  •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六)
  • 第十三章  治燥剂 概   念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适应范围 燥证.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 外燥是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病证,因秋令气候有偏寒.偏热之异,故感邪后所表现的 ...查看


  •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必读
  • 一, 关于专业选择 本人二本一不知名院校毕业,之前也有本人的很多学姐学长考上过药大,但是从未有过本校的学姐学长考上过药大的药分,药化,药剂这三大专业,也许是幸运,也许是学习方法比较适宜,本人2012年考取了药剂学公费,初试分数368,专业课 ...查看


  • 方剂学笔记_
  • 读医书网收集整理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DuYiShu.Com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 ...查看


  • 医学史chapter6
  • 第6章第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学实践新展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 医学理论研究与医学著作的发展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 中中外医学交流交第1节第2节第3 ...查看


  •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查看


  • 执业药师考试学习--经验介绍
  • 怎样才能高效复习?--才能避免"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各位考试的朋友们: 耽误各位10分钟时间,唠叨唠叨--怎样才能避免"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话题吧 一.[改良"听课mp3+做题&qu ...查看


  • [方剂学]教学大纲
  • <方剂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J213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40, 理论课学时40) ...查看


  • (学习笔记)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体系之四脉定治介绍
  • \ (学习笔记)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体系之四脉定治介绍 2015-01-14 14:14阅读:560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