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擒贼擒王

2010-11-11 19:56:33|  分类: 谈天说地 |  标签:孙权  擒贼擒王  张辽  曹操  邓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计名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前山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东汉未年两次党锢之争;宦官将何进诱入内宫杀害;王允、吕布谋董卓;诸葛恪、孙綝被刺; 诸葛亮收伏蛮王孟获之心;几次谋杀曹操事件的发生;张飞收伏严颜后,入西川一路顺利;司马懿斩掉公孙渊父子,诛灭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贼擒王的实用战例。

乐文谦疾谋孙权

武将的用计是计不象计但很精彩。

看看乐文谦疾谋孙权。

孙权自赤壁鏖兵后,久在合肥,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但一直不敢逼近合肥下寨,只是离城五十里屯兵。

有天, 得知程普领兵将赶到,孙权大喜,准备亲自出营劳军。忽又得知鲁肃先到,孙权赶紧下马站在路上等待。

鲁肃见孙权下马站在路上等待, 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孙权如此厚待鲁肃,很是惊异。

孙权请鲁肃上马,并辔而行,悄悄问鲁肃:伙计, 我下马相迎,足以显示你的重要吧?

鲁肃回答说:不一定。

孙权又问:那要如何才能显示你的地位?

鲁肃说:等到你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我鲁肃站在旁边名书竹帛当秘书,这才是显矣!

这个马屁可拍得孙权舒服极了, 抚掌哈哈大笑。

没想到孙权高兴过了头,自以为真的很快便会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一听到曹魏合肥守将张辽差人来下战书, 马上大怒:张辽还想欺我吗!知道我的救兵程普来了,故意使人搦战!明日我不用新军,大战一场!

第二天, 两边布成阵势。孙权金盔金甲,披挂出马;左宋谦,右贾华,二将使方天画戟,两边护卫。曹军阵中,三员大将全装惯带:中央张辽,左李典,右乐进。

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孙权绰枪正要亲自出战,太史慈挺枪骤马抢冲出去。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这时,曹阵上李典对乐进乐文谦说:对面戴金盔的就是孙权, 抓住他,可与八十三万大军报仇。

说犹未了,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孙权兵阵边缘径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孙权面前,手起刀落。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

突袭未成, 乐进回马便走,宋谦从军士手中夺一把枪追赶过来。李典看得真切, 弯弓搭箭,瞄准宋谦心窝里便射,应弦落马。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堕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乘势掩杀过来,吴兵大乱,四散奔走。

张辽望见孙权,骤马赶来。看看快要赶上,刺斜里撞出一军,为首大将程普, 截杀一阵,救了孙权。张辽收军自回合肥。程普保孙权归大寨,败军陆续回营。孙权见折了宋谦,放声大哭。

孙权勇于认错, 边哭边说, 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

但人的心智一乱, 确实容易出错, 孙权同样如此。

不一会,太史慈入帐请示孙权:我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对张辽有怨恨,今使人来传过信来,想以举火为号,晚上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 我想出兵为外应。

孙权因伤感宋谦之死,急要报仇,不假思索, 马上同意了太史慈引兵五千,去为外应。没想到张辽太历害了, 临阵前抓住了纵火造乱的后槽, 并设伏恭候太史慈, 最后, 这一仗连太史慈的命也搭了进去, 正可谓祸不单行。

 马孟起恶缠曹操

曹操在征马超的时候,两军对阵。马超及其西凉兵非常勇猛,于禁、张郃、李典先后都敌不住马超,西凉兵一直冲杀过来,操兵大败。

马超、庞德、马岱在阵中杀得正过瘾,突然发现了曹操在中军阵中,于是三人引百余骑军士快马直入中军来抓曹操,曹操被逼得夹在乱军中逃跑。

跑着跑着, 听得后面的西凉军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

曹操惊慌,赶紧在马上脱下红袍。

一会又听到后面大喊:前面那个长着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马上又取出佩刀将胡子割掉。

追兵又有人将曹操割了胡子的事告诉马超,马超又令人叫呼:短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听到后,赶紧扯住旗帜的角围住自己的颈部,落荒而逃了。

马超乱军中记得擒贱擒王, 足见有勇也还有谋。

但这个故事毕竟只是罗贯中戏剧的一个脚本, 切莫当真。

庞士元西川遇难

刘备、庞统在收西川时议取雒城。庞统一路由魏延作先锋,取山南小路进兵;刘备一路由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进兵。临行前刘备关照庞统,将所骑的白马交由庞统骑。没想到刘备的关怀断送了副军师庞统的性命。

庞统军在落凤坡进入了刘璋大将张任的埋伏圈。张任放过魏延的前锋部队,见到了庞统的主力后,认定骑白马的是刘备,于是只望白马将军放箭。可惜三十六岁的凤雏庞统先生就这样代刘备而去了。正应“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庞统的英年早逝,让三国的隐士水镜先生的断言大跌身价。

水镜先生曾经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意即得到诸葛亮与庞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安定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可庞统却战死了,事后的诸葛亮也没为刘备安定天下,只不过巧取一片同宗兄弟的基业,偏于一隅当了个"土"皇帝。可见,隐士的断言其实也并非那么神 ,关键是事在人为。

邓士载速降阿斗

擒贼擒王最大成果奖归于邓艾,其擒获了蜀主刘阿斗。

魏之钟会与邓艾两路大军伐蜀, 孔明的弟子、蜀国大将军姜维扼守剑阁,钟会受阻不能前进,正议退兵, 另谋他策。邓艾探知阴平无兵把守,路途虽险,却是最安全之地,便向钟会献计: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再乘虚就取剑阁, 可获全功。

这是“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一条妙计,也是个大好战机, 可收到擒贼擒王的最佳效果。

当时,  钟会听了邓艾的计后虚应说: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等候捷音!话虽如此说,心里却有点笑邓艾不智。钟会背后对人说: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

邓艾也看出了钟会的不屑之态, 但坚定信心。回到本寨,拨兵选将,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士精神, 乘虚往取成都 ,开始了一次艰难的擒贼擒王之旅。

邓艾命令儿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只携带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自已则领兵三万,带好干粮绳索等随后进发。

当年十月从阴平小道进兵,在巅岭峻谷之中走了二十余日,共七百余里的路程,都是无人之地。由于沿途安扎数寨,陆续屯兵, 快到成都时,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进到摩天岭,马不能走了,邓艾步行上岭,见儿子邓忠与开路壮士尽在哭泣。邓忠告说: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无法前进,一切都白费了。邓艾大声激励:大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如何能退呢?于是继续鼓励诸军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冒险功成, 富贵共享。

邓艾命令将士先将武器等撵下山去, 然后带头取毡布裹住自己,滚下山去。其余将士有的跟着滚下, 有的攀木缘崖,鱼贯而下。集中起来赶到江油,蜀国守将马邈马上投降。邓艾又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以为天降神兵,也尽皆投降。

一路向成都进攻, 只有诸葛亮的后代、蜀卫将军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打了一战, 父子双亡。还有刘阿斗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杀掉妻子儿女后, 在祖庙自杀。至于刘禅同志吗, 邓艾军队刚到成都,便率领太子及诸王、群臣六十余人,绑缚住自己, 带着一付上好的棺材,出北门十里迎姜维而降。

邓艾扶起阿斗,亲解其缚,焚其棺椁,并车入城。

后人有诗叹曰:

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

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

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邓艾乘虚而入,势如破竹, 擒贼擒王, 大获全功。

曹孟德当朝诛凶

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 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东汉未年两次党锢之争;宦官将何进诱入内宫杀害;王允、吕布谋董卓;诸葛恪、孙綝被刺; 诸葛亮收伏蛮王孟获之心;几次谋杀曹操事件的发生;张飞收伏严颜后,入西川一路顺利;司马懿斩掉公孙渊父子,诛灭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贼擒王的实用战例。

但能深刻领会擒贼擒王深意的,可能还要数曹操。

从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到建安二年底,曹操和汉献帝度过了“蜜月期”后,逐渐有了矛盾。始初,皇帝和公卿大臣刚从危险、饥困中脱出,能够解决温饱已是万幸,对曹营是比较感谢的。曹操也为汉献帝建好了宫殿,供应起朝庭所需一切钱财,并且重新举行了国家祭典。生活安定后,年轻的献帝想像模像样掌握实权当个皇帝,那些公卿们也开始要权力、要排场。而曹操在政治热情上,首先关心的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民众的生活,国家统治权的安定,对他而言,皇权只是一项工具。因此,曹操对献帝的尊重,“功利”立场大于“理念”立场。再加上曹操为了日常生活上不受限于朝延,从建安二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很少到许都去晋见献帝,又逐渐使曹营中的文武官员对朝庭也较冷淡。但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汉帝和曹操的矛盾逐渐加深。

有次,汉献帝干脆直接向曹操表示:“君若能辅助我治理天下,请尊重我的权责和地位;若不能,我愿意让出皇帝之位,让你全权处治!”当时,曹操脸色骤变,伏地谢罪,立刻请求退朝。以后,曹操尽量不上朝,有事由荀彧代为沟通。在击败袁绍,统一华北后,更长期驻在邺城的营寨,很少回到许都来。正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而曹操又只想效周文王,不想与汉献帝决裂,因此,在这种政治风暴中曾出现过几次谋害曹操事件,对手想擒贼擒王杀害曹操瓦解曹氏政权。但曹操倒也处理得很好,几次都只诛元恶,尽量减少打击面,既保全自己的优势,避免树敌太多,又确保了在外用兵征战的精力和时间。

建安四年出现了我们在打草惊蛇章节中说过的董承事件。董承是故太后董氏的侄子。当年何进一举歼灭董氏集团后,董承到处藏匿,最后由司隶军区中董重的军团加以庇护,才幸免于难。董卓入京后,念董家同宗之谊,大量起用董氏家族,董承获重用。董卓遇刺后,其所属军团全部归董承继领。汉献帝娶其女为贵妃,更是尊称董承为国舅。当时,董承可以说是汉献帝身边的唯一战将。

当年的董承事件,是由19岁的汉献帝“血书密诏”开始的。献帝用一条素绢写上血书秘密给董承,要其组织力量诛灭曹操。于是董承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皇叔刘备,马超的父亲马腾等人,策划阴谋欲害曹操。但没想到,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曹操查出。由于尚未付诸行动,少人参与,哪些人是站在董承这一方的,必定相当难以追查。为了不把自己与献帝之间的间隙过分扩大,曹操根本不追究董承密谋的原因,只把责任完全推给董承、王服、吴子兰等公卿大臣并夷其三族;外番方面的责任则完全推给了刘备一个人,并宣布即刻加以声讨;同时将董贵人处死。

董承事件使献帝的正宫伏皇后深为恐惧。据说董承事件幕后主角原为皇后之父伏完,伏皇后实在无法忍受曹操的暴行,在董承事件后,曹操离开许多不久,又暗中写密函给她的父亲伏完,请他设法联络忠于皇帝的公卿大臣,密谋再除掉曹操。伏完在接到密令后,非常头痛,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要他来主持阴谋,实在令他为难,何况有能力对抗曹操的大臣几乎微乎其微了。但伏完又很珍惜这件密函,不忍毁掉,想以后找到机会再除掉曹操。就这样将近过了十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伏完得病去逝,密件被保留下来。

建安十七年,荀彧自杀而死后,邺城与许都关系迅速恶化,曹操的密探在偶然机会搜到了这封密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十一月,曹操下令御史大夫郗虚持节收皇后玺绶,并以华歆为副,勒后入宫,搜捕皇后,并把伏皇后下监牢缢死。这里,曹操也只擒了王。

(孟德思奇)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擒王不要被军中将帅的旗帜所迷惑,而应该辨清谁才是军中真正的指挥者”。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新三国第10集中张允巧施“连环计”,吕布,董卓双双中计,后吕布指天发誓,要为天下除掉董贼。数日后,王允等众大臣假意推举董卓称帝,登基之日,王允奉旨讨贼,吕布将董卓当众刺死,西凉军不战自乱,张允假传圣旨,赚董卓进京登基然后将其杀死,就是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新三国第62集,马超为父报仇,率西凉军杀至潼关,曹操亲自率军出战。西凉骑兵骁勇,很快冲破了曹军的防线。马超命令不管别人,直取曹操,杀的曹操杀割须弃袍,幸亏许褚及时赶到,救了曹操一命,马超也是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致使曹操大败。

新三国第7集,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在返回江东的路上,孙坚被刘表的兵马拦阻。刘表却十分客气,他竟然把袁绍的密信拿给孙坚看,说出一番真诚心语:袁绍令我截杀足下,我是两边为难哪。袁绍势力巨大,恩怨必报,我为了保有荆州,不敢得罪袁绍。但我更不愿意行此不义之事,无端加害于足下。思来想去,只好率兵前来假做拦截,以遮人眼目。现在请文孙文台挥兵杀过,在下立刻败退。之后在下便可报告袁绍说“拦截不成,反而损兵折将”。此为两全之策啊。孙坚大喜,深谢之。然后挥兵冲杀,刘表所部果然如约败退,而且败得很惨,孙坚等安然无恙地登上渡船。在船上,孙坚连声赞叹刘表言而有信,为人厚道,并且完全放松警惕。此时刘表命人万箭齐发射向孙坚,致使江东人马大败,孙坚丧命。刘表先是使用了“笑里藏刀”之计,麻痹孙坚,然后有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大败吴军。至此江东群龙无首,年轻的孙策不得不将父亲留下的人马,寄人篱下的投奔袁术去了。

可见主帅在军中的作用,他不光起到统领全军,指挥作战的作用,他同时起着鼓舞部队的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擒贼先擒王”就是直接摧毁一支军队的指挥部,使部队群龙无首,也可以引申为攻击敌人的主要目标,主力部队,将其歼灭,这样这支军队的灵魂就不存在了,那么自然会土崩瓦解

2010-11-11 19:56:33|  分类: 谈天说地 |  标签:孙权  擒贼擒王  张辽  曹操  邓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计名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前山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东汉未年两次党锢之争;宦官将何进诱入内宫杀害;王允、吕布谋董卓;诸葛恪、孙綝被刺; 诸葛亮收伏蛮王孟获之心;几次谋杀曹操事件的发生;张飞收伏严颜后,入西川一路顺利;司马懿斩掉公孙渊父子,诛灭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贼擒王的实用战例。

乐文谦疾谋孙权

武将的用计是计不象计但很精彩。

看看乐文谦疾谋孙权。

孙权自赤壁鏖兵后,久在合肥,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但一直不敢逼近合肥下寨,只是离城五十里屯兵。

有天, 得知程普领兵将赶到,孙权大喜,准备亲自出营劳军。忽又得知鲁肃先到,孙权赶紧下马站在路上等待。

鲁肃见孙权下马站在路上等待, 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孙权如此厚待鲁肃,很是惊异。

孙权请鲁肃上马,并辔而行,悄悄问鲁肃:伙计, 我下马相迎,足以显示你的重要吧?

鲁肃回答说:不一定。

孙权又问:那要如何才能显示你的地位?

鲁肃说:等到你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我鲁肃站在旁边名书竹帛当秘书,这才是显矣!

这个马屁可拍得孙权舒服极了, 抚掌哈哈大笑。

没想到孙权高兴过了头,自以为真的很快便会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一听到曹魏合肥守将张辽差人来下战书, 马上大怒:张辽还想欺我吗!知道我的救兵程普来了,故意使人搦战!明日我不用新军,大战一场!

第二天, 两边布成阵势。孙权金盔金甲,披挂出马;左宋谦,右贾华,二将使方天画戟,两边护卫。曹军阵中,三员大将全装惯带:中央张辽,左李典,右乐进。

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孙权绰枪正要亲自出战,太史慈挺枪骤马抢冲出去。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这时,曹阵上李典对乐进乐文谦说:对面戴金盔的就是孙权, 抓住他,可与八十三万大军报仇。

说犹未了,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孙权兵阵边缘径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孙权面前,手起刀落。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

突袭未成, 乐进回马便走,宋谦从军士手中夺一把枪追赶过来。李典看得真切, 弯弓搭箭,瞄准宋谦心窝里便射,应弦落马。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堕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乘势掩杀过来,吴兵大乱,四散奔走。

张辽望见孙权,骤马赶来。看看快要赶上,刺斜里撞出一军,为首大将程普, 截杀一阵,救了孙权。张辽收军自回合肥。程普保孙权归大寨,败军陆续回营。孙权见折了宋谦,放声大哭。

孙权勇于认错, 边哭边说, 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

但人的心智一乱, 确实容易出错, 孙权同样如此。

不一会,太史慈入帐请示孙权:我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对张辽有怨恨,今使人来传过信来,想以举火为号,晚上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 我想出兵为外应。

孙权因伤感宋谦之死,急要报仇,不假思索, 马上同意了太史慈引兵五千,去为外应。没想到张辽太历害了, 临阵前抓住了纵火造乱的后槽, 并设伏恭候太史慈, 最后, 这一仗连太史慈的命也搭了进去, 正可谓祸不单行。

 马孟起恶缠曹操

曹操在征马超的时候,两军对阵。马超及其西凉兵非常勇猛,于禁、张郃、李典先后都敌不住马超,西凉兵一直冲杀过来,操兵大败。

马超、庞德、马岱在阵中杀得正过瘾,突然发现了曹操在中军阵中,于是三人引百余骑军士快马直入中军来抓曹操,曹操被逼得夹在乱军中逃跑。

跑着跑着, 听得后面的西凉军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

曹操惊慌,赶紧在马上脱下红袍。

一会又听到后面大喊:前面那个长着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马上又取出佩刀将胡子割掉。

追兵又有人将曹操割了胡子的事告诉马超,马超又令人叫呼:短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听到后,赶紧扯住旗帜的角围住自己的颈部,落荒而逃了。

马超乱军中记得擒贱擒王, 足见有勇也还有谋。

但这个故事毕竟只是罗贯中戏剧的一个脚本, 切莫当真。

庞士元西川遇难

刘备、庞统在收西川时议取雒城。庞统一路由魏延作先锋,取山南小路进兵;刘备一路由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进兵。临行前刘备关照庞统,将所骑的白马交由庞统骑。没想到刘备的关怀断送了副军师庞统的性命。

庞统军在落凤坡进入了刘璋大将张任的埋伏圈。张任放过魏延的前锋部队,见到了庞统的主力后,认定骑白马的是刘备,于是只望白马将军放箭。可惜三十六岁的凤雏庞统先生就这样代刘备而去了。正应“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庞统的英年早逝,让三国的隐士水镜先生的断言大跌身价。

水镜先生曾经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意即得到诸葛亮与庞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安定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可庞统却战死了,事后的诸葛亮也没为刘备安定天下,只不过巧取一片同宗兄弟的基业,偏于一隅当了个"土"皇帝。可见,隐士的断言其实也并非那么神 ,关键是事在人为。

邓士载速降阿斗

擒贼擒王最大成果奖归于邓艾,其擒获了蜀主刘阿斗。

魏之钟会与邓艾两路大军伐蜀, 孔明的弟子、蜀国大将军姜维扼守剑阁,钟会受阻不能前进,正议退兵, 另谋他策。邓艾探知阴平无兵把守,路途虽险,却是最安全之地,便向钟会献计: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再乘虚就取剑阁, 可获全功。

这是“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一条妙计,也是个大好战机, 可收到擒贼擒王的最佳效果。

当时,  钟会听了邓艾的计后虚应说: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等候捷音!话虽如此说,心里却有点笑邓艾不智。钟会背后对人说: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

邓艾也看出了钟会的不屑之态, 但坚定信心。回到本寨,拨兵选将,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士精神, 乘虚往取成都 ,开始了一次艰难的擒贼擒王之旅。

邓艾命令儿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只携带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自已则领兵三万,带好干粮绳索等随后进发。

当年十月从阴平小道进兵,在巅岭峻谷之中走了二十余日,共七百余里的路程,都是无人之地。由于沿途安扎数寨,陆续屯兵, 快到成都时,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进到摩天岭,马不能走了,邓艾步行上岭,见儿子邓忠与开路壮士尽在哭泣。邓忠告说: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无法前进,一切都白费了。邓艾大声激励:大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如何能退呢?于是继续鼓励诸军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冒险功成, 富贵共享。

邓艾命令将士先将武器等撵下山去, 然后带头取毡布裹住自己,滚下山去。其余将士有的跟着滚下, 有的攀木缘崖,鱼贯而下。集中起来赶到江油,蜀国守将马邈马上投降。邓艾又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以为天降神兵,也尽皆投降。

一路向成都进攻, 只有诸葛亮的后代、蜀卫将军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打了一战, 父子双亡。还有刘阿斗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杀掉妻子儿女后, 在祖庙自杀。至于刘禅同志吗, 邓艾军队刚到成都,便率领太子及诸王、群臣六十余人,绑缚住自己, 带着一付上好的棺材,出北门十里迎姜维而降。

邓艾扶起阿斗,亲解其缚,焚其棺椁,并车入城。

后人有诗叹曰:

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

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

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邓艾乘虚而入,势如破竹, 擒贼擒王, 大获全功。

曹孟德当朝诛凶

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 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东汉未年两次党锢之争;宦官将何进诱入内宫杀害;王允、吕布谋董卓;诸葛恪、孙綝被刺; 诸葛亮收伏蛮王孟获之心;几次谋杀曹操事件的发生;张飞收伏严颜后,入西川一路顺利;司马懿斩掉公孙渊父子,诛灭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贼擒王的实用战例。

但能深刻领会擒贼擒王深意的,可能还要数曹操。

从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到建安二年底,曹操和汉献帝度过了“蜜月期”后,逐渐有了矛盾。始初,皇帝和公卿大臣刚从危险、饥困中脱出,能够解决温饱已是万幸,对曹营是比较感谢的。曹操也为汉献帝建好了宫殿,供应起朝庭所需一切钱财,并且重新举行了国家祭典。生活安定后,年轻的献帝想像模像样掌握实权当个皇帝,那些公卿们也开始要权力、要排场。而曹操在政治热情上,首先关心的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民众的生活,国家统治权的安定,对他而言,皇权只是一项工具。因此,曹操对献帝的尊重,“功利”立场大于“理念”立场。再加上曹操为了日常生活上不受限于朝延,从建安二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很少到许都去晋见献帝,又逐渐使曹营中的文武官员对朝庭也较冷淡。但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汉帝和曹操的矛盾逐渐加深。

有次,汉献帝干脆直接向曹操表示:“君若能辅助我治理天下,请尊重我的权责和地位;若不能,我愿意让出皇帝之位,让你全权处治!”当时,曹操脸色骤变,伏地谢罪,立刻请求退朝。以后,曹操尽量不上朝,有事由荀彧代为沟通。在击败袁绍,统一华北后,更长期驻在邺城的营寨,很少回到许都来。正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而曹操又只想效周文王,不想与汉献帝决裂,因此,在这种政治风暴中曾出现过几次谋害曹操事件,对手想擒贼擒王杀害曹操瓦解曹氏政权。但曹操倒也处理得很好,几次都只诛元恶,尽量减少打击面,既保全自己的优势,避免树敌太多,又确保了在外用兵征战的精力和时间。

建安四年出现了我们在打草惊蛇章节中说过的董承事件。董承是故太后董氏的侄子。当年何进一举歼灭董氏集团后,董承到处藏匿,最后由司隶军区中董重的军团加以庇护,才幸免于难。董卓入京后,念董家同宗之谊,大量起用董氏家族,董承获重用。董卓遇刺后,其所属军团全部归董承继领。汉献帝娶其女为贵妃,更是尊称董承为国舅。当时,董承可以说是汉献帝身边的唯一战将。

当年的董承事件,是由19岁的汉献帝“血书密诏”开始的。献帝用一条素绢写上血书秘密给董承,要其组织力量诛灭曹操。于是董承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皇叔刘备,马超的父亲马腾等人,策划阴谋欲害曹操。但没想到,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曹操查出。由于尚未付诸行动,少人参与,哪些人是站在董承这一方的,必定相当难以追查。为了不把自己与献帝之间的间隙过分扩大,曹操根本不追究董承密谋的原因,只把责任完全推给董承、王服、吴子兰等公卿大臣并夷其三族;外番方面的责任则完全推给了刘备一个人,并宣布即刻加以声讨;同时将董贵人处死。

董承事件使献帝的正宫伏皇后深为恐惧。据说董承事件幕后主角原为皇后之父伏完,伏皇后实在无法忍受曹操的暴行,在董承事件后,曹操离开许多不久,又暗中写密函给她的父亲伏完,请他设法联络忠于皇帝的公卿大臣,密谋再除掉曹操。伏完在接到密令后,非常头痛,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要他来主持阴谋,实在令他为难,何况有能力对抗曹操的大臣几乎微乎其微了。但伏完又很珍惜这件密函,不忍毁掉,想以后找到机会再除掉曹操。就这样将近过了十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伏完得病去逝,密件被保留下来。

建安十七年,荀彧自杀而死后,邺城与许都关系迅速恶化,曹操的密探在偶然机会搜到了这封密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十一月,曹操下令御史大夫郗虚持节收皇后玺绶,并以华歆为副,勒后入宫,搜捕皇后,并把伏皇后下监牢缢死。这里,曹操也只擒了王。

(孟德思奇)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擒王不要被军中将帅的旗帜所迷惑,而应该辨清谁才是军中真正的指挥者”。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新三国第10集中张允巧施“连环计”,吕布,董卓双双中计,后吕布指天发誓,要为天下除掉董贼。数日后,王允等众大臣假意推举董卓称帝,登基之日,王允奉旨讨贼,吕布将董卓当众刺死,西凉军不战自乱,张允假传圣旨,赚董卓进京登基然后将其杀死,就是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新三国第62集,马超为父报仇,率西凉军杀至潼关,曹操亲自率军出战。西凉骑兵骁勇,很快冲破了曹军的防线。马超命令不管别人,直取曹操,杀的曹操杀割须弃袍,幸亏许褚及时赶到,救了曹操一命,马超也是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致使曹操大败。

新三国第7集,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在返回江东的路上,孙坚被刘表的兵马拦阻。刘表却十分客气,他竟然把袁绍的密信拿给孙坚看,说出一番真诚心语:袁绍令我截杀足下,我是两边为难哪。袁绍势力巨大,恩怨必报,我为了保有荆州,不敢得罪袁绍。但我更不愿意行此不义之事,无端加害于足下。思来想去,只好率兵前来假做拦截,以遮人眼目。现在请文孙文台挥兵杀过,在下立刻败退。之后在下便可报告袁绍说“拦截不成,反而损兵折将”。此为两全之策啊。孙坚大喜,深谢之。然后挥兵冲杀,刘表所部果然如约败退,而且败得很惨,孙坚等安然无恙地登上渡船。在船上,孙坚连声赞叹刘表言而有信,为人厚道,并且完全放松警惕。此时刘表命人万箭齐发射向孙坚,致使江东人马大败,孙坚丧命。刘表先是使用了“笑里藏刀”之计,麻痹孙坚,然后有使用了“擒贼先擒王”之计,大败吴军。至此江东群龙无首,年轻的孙策不得不将父亲留下的人马,寄人篱下的投奔袁术去了。

可见主帅在军中的作用,他不光起到统领全军,指挥作战的作用,他同时起着鼓舞部队的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擒贼先擒王”就是直接摧毁一支军队的指挥部,使部队群龙无首,也可以引申为攻击敌人的主要目标,主力部队,将其歼灭,这样这支军队的灵魂就不存在了,那么自然会土崩瓦解


相关文章

  • 经典古文翻译
  • 论语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史记 周易易传 山海经资治通鉴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了凡四训梦溪笔谈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世说新语 左传大学 中庸尚书 礼记周礼 仪礼庄子 鬼谷子老子 孟子墨子 荀子韩非子 列子淮南子 管子尉缭子 吴子伤寒论 天工开物素 ...查看


  •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译文及按语1
  • >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书中不少计名.语汇竟能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读书笔记
  •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作品.随便找来一个人也能说出些道道来."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我看时不禁拍案叫绝.仰慕关羽的神勇,钦佩诸葛亮的机智.可 ...查看


  • 智取生辰纲1
  • 17<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浒传>主题.成就等.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 ...查看


  • 初中课外古诗文名言集锦
  • (2012-05-20 18:12:25)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作文素材库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3.天下兴亡,匹 ...查看


  • 学习小组建设的三足鼎立模式
  • 学习小组建设的三足鼎立模式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十中学 赵银萍 056300 摘要:中国古代和当今世界出现的三足鼎立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方势力各有所长,互相牵制,都没有统一另外两方的实力.而对于后进班级里实行"三足鼎立的制约平衡 ...查看


  • [三国演义]之36计故事情节概要8页
  • <三国演义>之36计故事情节概要 第一计瞒天过海: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实例: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 ...查看


  • 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 中国历代战争简史与经典战例赏析选修课作业 姓名: 学号: 未 来 战 争 的 发 展 趋 势 谭天汉 心理战--未来战争的主角 当今是个和平的时代,但是关于战争的话题仍常常出现在军事专家的讨论及普通人们茶余饭后的闲侃中.一提起战争,人们首先 ...查看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细解读
  •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第一计: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第二计: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第三计 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第五计: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详细解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