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材料作文

解读材料作文

近年来,材料作文已成为中考和高考考试作文的一种极为常见和重要的题型,从而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这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充分展开联想,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然而,许多考生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无法对材料做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如何立足于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找准切入点,如何拟题、出新,如何展开创作思路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给出阅读材料或图画,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既定材料的感悟与理解,对其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材料”,来源多种多样:有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最近发生的新闻,也有诗歌、歌词、名言警句等等。这些材料大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的介绍,某种看法的概述,某些特定情境的设计等等。 材料作文的“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观点型:审题难度较大,除了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外,材料中往往蕴含更深层的内涵,需要考生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开掘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论点;二是情境型:需要考生展开想象,可以取材于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

材料作文表面上考写作,实际也检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对题意的领会和把握,也是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重写作、轻阅读”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我们有些同学在考试时为了抢时间,未对材料详尽分析就匆匆落笔,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将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以及其他的相关事项做出详细指导。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思路开放。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材料作文不但能够检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反映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目前,社会人生这个主题已逐渐在此类作文题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千题万题源于母题。题是做不完的,在准备过程中,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盲目地猜测或预测考场上可能出现的主题,而是把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主题总结出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灵活运用学过的写作技巧。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决定作文考试成败的关键。考场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在审题上面。因此,对文字表述较为复杂的材料必须集中思想,尽快把握考官的命题意图,然后再考虑选择什么立意、采用什么表现方法、如何体现文章构思等等。

材料作文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传达的意思也是要由考生自己去领会的,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虽然这种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

题旨、命题者的意图,也是允许的,但许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所传递的信息,甚至曲解了材料的主旨。那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符合命题要求。

要想准确把握题旨,必须对材料加以提炼整合,即把材料中那些共通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或凭主观意念硬贴上去。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意性材料却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们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意义,才能正确把握它们。

怎样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呢?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

1、概括法

运用概括法是通过分析理解抓住材料的中心和本质。例如,1980年全国高考作文是《读〈画蛋〉有感》:材料所给故事叙述了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经历。其中既记叙了他学画蛋的过程,又包含了对画家本人的评价,还隐含师生关系,即老师对他的教导。这一连串的材料究竟包含了什么道理呢?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基础或基本功的重要性。

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运用概括法就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的著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对这两则材料进行分

析概括,我们不难得出其共同点: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找出这一共同点,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2、引申法

运用这种方法是要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例如给出这样一则材料:

一位校长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如同人进入森林。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使用猎枪,而不能老让他们带干粮。”

这个材料中的陈述主体是学生,对应环境是森林和社会,与“猎枪”与“干粮”相对应的就应该是“能力”和“知识”。“能力”和“知识”就是这段材料的本体。并且,由于这是一位校长针对学生进入社会所说的一段话,注定了“猎枪与干粮”是一个有关教育的话题,应该围绕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谈重知识、轻能力的危害与后果,也可以讨论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必然选择。如果紧紧是围绕材料讲材料,就违背了出题者的意愿了。

3、类比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不少是寓言故事,或者是在考生面前列举出社会、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所以,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

比如“暴风可以吹断一棵大树,但在森林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讲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材料写议论文就决不能只停留在分析为什么“暴风吹不倒一片森林”,而应当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集体力量大”的道理。

二、 材料作文的立意

文章的立意与构思是否新颖,常常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殊的感悟,不人云亦云、跟风随众;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老调重弹;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鲜明的特点,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那么,怎样才能在立意的过程中做到不落俗套呢?

1、要有求新思维,避开第一构思。

所谓第一构思就是指拿到题目时,大部分考生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而避开第一思维,就是要考生在拿到题目后,先从各种不同角度思考,想想一般情况下别人会怎样构思,然后有意避开这一构思,另辟蹊径。如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猴子的悲哀》的作者避开常规写法,写上帝派经常争斗的猴与猿,到某山去取藏宝图,并许诺先取回者赐予智慧。猴、猿历经磨难同时取回藏宝图,但在回答上帝提问时,猴子说了假话,最后上帝将智慧交给了诚信的猿。这个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如,别人写“逆境出人才”,你则写“顺境也可以出人才”。还可变换视角,从机器人、动物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如2003年湖北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中,某考生的《局长家的猫》一文,从主人豢养的宠物猫的角度切入,让猫眼观人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这种构思匠心独运,别具韵味。

3、辐射思维。

辐射思维就是在提炼观点的时候思路要灵活,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故事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提炼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达·芬奇画蛋的材料,从广义上说,可以提炼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悟出“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很重要”的道理;从教师的角度则可以探讨“名师出高徒”“抓好基本功训练的必要性”的问题。

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提炼出富有新意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必须注意的是:虽说是多角度分析材料,但也要从题目要求出发,不能脱离材料、牵强附会。同时还应从自己熟悉的、有创见的方面选择恰当角度、确立文章的中心。

有了好的立意,围绕这个立意将文章生发开来将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另外,在一些必要的细节上多加处理,相信写出一篇优秀的考试作文并不是件难事。

三、材料作文的细节处理

细节决定成败。除了上述的审题和立意之外,写好材料作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文体

材料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材料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所以,我们的考生要尽可能地选择自己擅长或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个学生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

考试作文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避免那些生疏的、自己不擅长的表达方式。当然能力全面的同学,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自己最好的表达方式。

2、缩小范围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仅仅是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利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做到大题化小。即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材料中所包含的大道理结合起来。

在“大题化小”的基础上,要做到“小题大做”。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即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做到“以小见大”。

还需引起注意的是:在素材的选择上,尽量多取自生活。不要动不动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等,被人引用过千百万遍的古人的事例摆出来。材料要新颖,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3、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出彩的标题能够在第一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他认真地读下去,为作文获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材料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的题目?除了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

现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方法一: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等,都曾适时地被人借用。此类作文可以说是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

方法二: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方法三: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

此外,时下较受欢迎的还有数字法,即利用数字的反逻辑性来激发评卷人的阅读欲望。如,《99+1=0》《1+1>2》等等。在题目上稍微花点心思,也许就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4、善于联想

材料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

比如关于“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最好是当前的实际) ,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5、要有合理的结构。

一般性的材料作文(议论文常见),结构至少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述读材料归纳论点,联系现实分析论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述读部分要简洁明了,切忌抄袭原文。联系实际部分是全文重点,要详写。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要照应材料,照应文题,要言简意赅。

6、语言丰富、优美。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还应有优美的语言。文章中多用比喻,会使文章更富于形象的魅力。文章中多用拟人,会使语会生动有趣味,充满活力。文章中多用排比会使文章更加有气魄。一篇文章以用修辞,斟词酌句,会给文章增添许多亮丽的色彩。

7、文如其人。

一个人的善良、凶残、谦逊、傲慢、高雅、粗鲁都会表现在他的文章里。选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8、笔迹工整、语句流畅。

看完一篇笔迹工整、语句流畅的作文,就会让人想到作者是一个认真负责,办事一丝不苟的人。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好。而一篇错字连篇、字迹潦草无法辩认的文章,遭到冷遇甚至遭到贬斥,那是很自然的事。文字是否具有感染力,书写工整也是考试作文很重要的一环。

解读材料作文

近年来,材料作文已成为中考和高考考试作文的一种极为常见和重要的题型,从而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这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充分展开联想,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然而,许多考生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无法对材料做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如何立足于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找准切入点,如何拟题、出新,如何展开创作思路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给出阅读材料或图画,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既定材料的感悟与理解,对其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材料”,来源多种多样:有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最近发生的新闻,也有诗歌、歌词、名言警句等等。这些材料大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的介绍,某种看法的概述,某些特定情境的设计等等。 材料作文的“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观点型:审题难度较大,除了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外,材料中往往蕴含更深层的内涵,需要考生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开掘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论点;二是情境型:需要考生展开想象,可以取材于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

材料作文表面上考写作,实际也检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对题意的领会和把握,也是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重写作、轻阅读”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我们有些同学在考试时为了抢时间,未对材料详尽分析就匆匆落笔,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将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以及其他的相关事项做出详细指导。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思路开放。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材料作文不但能够检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反映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目前,社会人生这个主题已逐渐在此类作文题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千题万题源于母题。题是做不完的,在准备过程中,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盲目地猜测或预测考场上可能出现的主题,而是把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主题总结出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灵活运用学过的写作技巧。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决定作文考试成败的关键。考场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在审题上面。因此,对文字表述较为复杂的材料必须集中思想,尽快把握考官的命题意图,然后再考虑选择什么立意、采用什么表现方法、如何体现文章构思等等。

材料作文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传达的意思也是要由考生自己去领会的,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虽然这种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

题旨、命题者的意图,也是允许的,但许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所传递的信息,甚至曲解了材料的主旨。那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符合命题要求。

要想准确把握题旨,必须对材料加以提炼整合,即把材料中那些共通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或凭主观意念硬贴上去。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意性材料却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们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意义,才能正确把握它们。

怎样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呢?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

1、概括法

运用概括法是通过分析理解抓住材料的中心和本质。例如,1980年全国高考作文是《读〈画蛋〉有感》:材料所给故事叙述了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经历。其中既记叙了他学画蛋的过程,又包含了对画家本人的评价,还隐含师生关系,即老师对他的教导。这一连串的材料究竟包含了什么道理呢?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基础或基本功的重要性。

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运用概括法就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的著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对这两则材料进行分

析概括,我们不难得出其共同点: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找出这一共同点,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2、引申法

运用这种方法是要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例如给出这样一则材料:

一位校长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如同人进入森林。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使用猎枪,而不能老让他们带干粮。”

这个材料中的陈述主体是学生,对应环境是森林和社会,与“猎枪”与“干粮”相对应的就应该是“能力”和“知识”。“能力”和“知识”就是这段材料的本体。并且,由于这是一位校长针对学生进入社会所说的一段话,注定了“猎枪与干粮”是一个有关教育的话题,应该围绕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谈重知识、轻能力的危害与后果,也可以讨论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必然选择。如果紧紧是围绕材料讲材料,就违背了出题者的意愿了。

3、类比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不少是寓言故事,或者是在考生面前列举出社会、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所以,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

比如“暴风可以吹断一棵大树,但在森林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讲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材料写议论文就决不能只停留在分析为什么“暴风吹不倒一片森林”,而应当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集体力量大”的道理。

二、 材料作文的立意

文章的立意与构思是否新颖,常常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殊的感悟,不人云亦云、跟风随众;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老调重弹;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鲜明的特点,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那么,怎样才能在立意的过程中做到不落俗套呢?

1、要有求新思维,避开第一构思。

所谓第一构思就是指拿到题目时,大部分考生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而避开第一思维,就是要考生在拿到题目后,先从各种不同角度思考,想想一般情况下别人会怎样构思,然后有意避开这一构思,另辟蹊径。如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猴子的悲哀》的作者避开常规写法,写上帝派经常争斗的猴与猿,到某山去取藏宝图,并许诺先取回者赐予智慧。猴、猿历经磨难同时取回藏宝图,但在回答上帝提问时,猴子说了假话,最后上帝将智慧交给了诚信的猿。这个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如,别人写“逆境出人才”,你则写“顺境也可以出人才”。还可变换视角,从机器人、动物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如2003年湖北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中,某考生的《局长家的猫》一文,从主人豢养的宠物猫的角度切入,让猫眼观人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这种构思匠心独运,别具韵味。

3、辐射思维。

辐射思维就是在提炼观点的时候思路要灵活,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故事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提炼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达·芬奇画蛋的材料,从广义上说,可以提炼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可以悟出“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很重要”的道理;从教师的角度则可以探讨“名师出高徒”“抓好基本功训练的必要性”的问题。

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提炼出富有新意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必须注意的是:虽说是多角度分析材料,但也要从题目要求出发,不能脱离材料、牵强附会。同时还应从自己熟悉的、有创见的方面选择恰当角度、确立文章的中心。

有了好的立意,围绕这个立意将文章生发开来将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另外,在一些必要的细节上多加处理,相信写出一篇优秀的考试作文并不是件难事。

三、材料作文的细节处理

细节决定成败。除了上述的审题和立意之外,写好材料作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文体

材料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材料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所以,我们的考生要尽可能地选择自己擅长或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个学生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

考试作文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避免那些生疏的、自己不擅长的表达方式。当然能力全面的同学,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到自己最好的表达方式。

2、缩小范围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仅仅是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利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做到大题化小。即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材料中所包含的大道理结合起来。

在“大题化小”的基础上,要做到“小题大做”。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即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做到“以小见大”。

还需引起注意的是:在素材的选择上,尽量多取自生活。不要动不动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等,被人引用过千百万遍的古人的事例摆出来。材料要新颖,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3、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出彩的标题能够在第一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他认真地读下去,为作文获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材料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的题目?除了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

现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方法一: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等,都曾适时地被人借用。此类作文可以说是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

方法二: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方法三: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

此外,时下较受欢迎的还有数字法,即利用数字的反逻辑性来激发评卷人的阅读欲望。如,《99+1=0》《1+1>2》等等。在题目上稍微花点心思,也许就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4、善于联想

材料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

比如关于“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最好是当前的实际) ,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5、要有合理的结构。

一般性的材料作文(议论文常见),结构至少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述读材料归纳论点,联系现实分析论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述读部分要简洁明了,切忌抄袭原文。联系实际部分是全文重点,要详写。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要照应材料,照应文题,要言简意赅。

6、语言丰富、优美。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还应有优美的语言。文章中多用比喻,会使文章更富于形象的魅力。文章中多用拟人,会使语会生动有趣味,充满活力。文章中多用排比会使文章更加有气魄。一篇文章以用修辞,斟词酌句,会给文章增添许多亮丽的色彩。

7、文如其人。

一个人的善良、凶残、谦逊、傲慢、高雅、粗鲁都会表现在他的文章里。选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8、笔迹工整、语句流畅。

看完一篇笔迹工整、语句流畅的作文,就会让人想到作者是一个认真负责,办事一丝不苟的人。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好。而一篇错字连篇、字迹潦草无法辩认的文章,遭到冷遇甚至遭到贬斥,那是很自然的事。文字是否具有感染力,书写工整也是考试作文很重要的一环。


相关文章

  • 黄冈市2015年高三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作文题意解读及评分补充说明
  • 黄冈市2015年高三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作文题意解读及评分补充说明 黄冈市2015年高三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作文题意解读及评分补充说明 [作文题] 可点击 s/_[1**********]2vjr7 [题意解读与补充说明] ...查看


  • 高考作文完全解读
  • 高考作文完全解读 世纪蓝海语文组 陈欢 1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 ...查看


  • 50分你不要?教师资格考试中[写作题]真题思路案例分析解读(附范文)
  • 读而思 duersi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备考脚步不断逼近,同学们是否一个一个题型攻破?今天小编带同学们先来攻破这个分值高,我们从小学就接触的题目<写作题>.让同学们了解教师资格中批卷分值标准与等级划分,提供2个真题做案例分析 ...查看


  • 孙绍振:作文教学的症结
  • 孙绍振:作文教学的症结 李节:最近10年来,您一直关注高考作文命题,每年高考后都会针对作文命题的趋势写评论文章.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作文?您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满意吗? 孙绍振:从我们的教育传统来说,衡量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就是作文.不管是汉代的 ...查看


  • 2015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解读及范文.点评
  • 2015山西省中考作文名家解读及范文 [真题再现]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 ...查看


  • 2015年山西省中考作文名家解读及范文.点评(Word版)
  • 2015山西省中考作文名家解读及范文 [真题再现]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 ...查看


  • 初中作文辅导
  • 初中语文作文辅导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 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也就是要弄清范围.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 ...查看


  •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 201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浙江卷:门与路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 ...查看


  • 对2017年茂名一模作文题的解读
  • 对茂名市 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读 □胡家俊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