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朱文通

河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朱文通

河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证明,同属于泥河湾层、与泥河湾村遥遥相对的“小长梁和东谷砣文化”,距今有100万年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等,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石器和有关文化遗存证明早期人类曾经在这里生存活动,是目前已知人类活动在河北境内留下的最早的遗迹,他们既是河北大地最早的开拓者,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先民群体之一,由此拉开了河北历史的帷幕。此后,旧石器中晚期和新石器的遗址或文化遗存在河北各地发现很多,如北京猿人、许家窑遗址、新桥遗址、山顶洞人、虎头梁遗址、滦河流域诸遗址、南庄头遗址、曹仙洞遗址、磁山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址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早期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河北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称号。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即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多元一体特征形成的重要区域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史籍中记载下来的一些“传说”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实际就是那个时代的口述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除考古资料外,只有口碑史料,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涿鹿、阪泉、釜山均在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境内。黄帝和炎帝、蚩尤、荤粥的战事,实际就是上古传说时代的不同部落间,特别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上古传说时代被记载下来的历史虽然比较模糊,但却是中国见诸传说和文字最早的历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最早的历史是以民族融合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此后,黄帝的后人尧帝“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相传幽陵即幽州。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族,即今汉族的前身。从夏商到秦汉,在河北一带建立方国或国家,并与华夏族、汉族不断进行民族融合的民族,主要有戎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乌桓、鲜卑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内迁,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在河北境内的主要有后赵、前燕、后燕、北魏、东魏、西魏等。其中,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实行积极进行汉化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实际上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隋唐五代时期主要是和突厥、契丹等族的斗争和融合,唐朝在河北北部地区设范阳节度使治幽州、平卢节度使治卢龙防御契丹,战事不断。五代时期,契丹以幽州为南京,建州立县,推行汉法,统治河北北部地区,又一次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几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从社会上层到民间底层,同步进行,发展较快。先是辽宋对峙,后来金灭辽,进而又灭北宋,统一了河北,民族融和除了这种战争方式外,还有和平时期的自然进程。金朝时期,女真人在河北与汉人杂处,逐渐融入汉族。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融合进程缓慢。明朝时期,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原来元朝的色目人,融合汉、蒙、维吾尔等族人,形成回族,大量迁居河北,在运河两岸定居。清朝前期比较重视团结少数民族,恩威并用,在河北的民族融合主要是张家口、承德等地蒙、满、汉、回等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冀南、渤海等回民支队活跃在河北各地,屡建功勋,威名远播。总之,民族融合、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象征,河北人民为此做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贡献。自古以来河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

传说,黄帝曾经“邑于涿鹿之阿”,尧帝则因为被封于河北唐县,又称唐尧,到商代唐国仍然是一个较有影响的方国,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河北的涿鹿、唐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夏代时期,商之先人就主要活动于太行山东麓河北一带,《史记·殷本纪》等书记载:商王“祖乙迁于邢”。虽然邢的地望有几种说法,但是从文献和考古来看,应该是邢台,可见邢台一度曾为商的都城,是国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分布于河北的方国有数十个之多,城邑遍布各地。战国时期,燕下都、中山国灵寿故城、赵都邯郸是河北的三大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天下,其灿烂文化至今仍然耀眼夺目。两汉时期,邯郸是国内五大著名都市之一。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邺城先后是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隋朝魏州(治今大名县东北)、贝州(治今清河县西北)、沧州名闻天下。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成为畿辅重地,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开始兴起。近代天津(属于河北,且多次成为省会)、唐山、秦皇岛先后崛起。限于篇幅,上述地方政治、经济繁荣发达情况,不再一一记述。总体来说,宋以前,河北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都非常先进发达,有关城市更是名噪一时。宋以后,经济方面开始逐渐落后,但是由于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作为畿辅重地,仍然可谓政治中心。近代以来,河北得风气之先,工业、商业、金融、交通等得到较快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治上,直隶(今河北)总督一般都身兼数职,权倾一时,炙手可热。民国后则逊于前,直系军阀盘踞保定等地,却是恶名远播。河北是成立共产党基层组织最早的省之一,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河北成为新旧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在河北阜平县,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圣地,名闻遐迩,在革命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河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国时期河北哲学家以慎到、公孙龙、荀子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流传下来的著作《慎子》对法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孙龙子》对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在战国诸子中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董仲舒创立西汉新儒学体系,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近代张之洞著有《劝学篇》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名重一时,影响深远。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彪炳青史。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僧一行的《大衍历》、郭守敬的《授时历》,在世界天文历法史上各领风骚;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为世界首创,郭守敬对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时间的测量和实际时间仅差26秒。医学方面,扁鹊发明望闻切问“四诊法”,提出医学分科专门化思想,影响深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理精识卓的经典名著,他大力提倡解剖学,贡献卓越;张锡纯提出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见解。元杂剧方面,在河北作家群中,关汉卿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戏剧家。在文献编纂方面,李昉主持编纂有《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精华》1000卷,至今仍然是经典名著;纪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之一,他还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名著。其他方面,如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地理学、教育、科学技术、建筑等,无不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不胜枚举。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朱文通

河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朱文通

河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证明,同属于泥河湾层、与泥河湾村遥遥相对的“小长梁和东谷砣文化”,距今有100万年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等,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石器和有关文化遗存证明早期人类曾经在这里生存活动,是目前已知人类活动在河北境内留下的最早的遗迹,他们既是河北大地最早的开拓者,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先民群体之一,由此拉开了河北历史的帷幕。此后,旧石器中晚期和新石器的遗址或文化遗存在河北各地发现很多,如北京猿人、许家窑遗址、新桥遗址、山顶洞人、虎头梁遗址、滦河流域诸遗址、南庄头遗址、曹仙洞遗址、磁山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址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早期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河北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称号。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即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多元一体特征形成的重要区域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史籍中记载下来的一些“传说”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实际就是那个时代的口述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除考古资料外,只有口碑史料,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涿鹿、阪泉、釜山均在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境内。黄帝和炎帝、蚩尤、荤粥的战事,实际就是上古传说时代的不同部落间,特别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上古传说时代被记载下来的历史虽然比较模糊,但却是中国见诸传说和文字最早的历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最早的历史是以民族融合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此后,黄帝的后人尧帝“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相传幽陵即幽州。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族,即今汉族的前身。从夏商到秦汉,在河北一带建立方国或国家,并与华夏族、汉族不断进行民族融合的民族,主要有戎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乌桓、鲜卑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内迁,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在河北境内的主要有后赵、前燕、后燕、北魏、东魏、西魏等。其中,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实行积极进行汉化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实际上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隋唐五代时期主要是和突厥、契丹等族的斗争和融合,唐朝在河北北部地区设范阳节度使治幽州、平卢节度使治卢龙防御契丹,战事不断。五代时期,契丹以幽州为南京,建州立县,推行汉法,统治河北北部地区,又一次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几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从社会上层到民间底层,同步进行,发展较快。先是辽宋对峙,后来金灭辽,进而又灭北宋,统一了河北,民族融和除了这种战争方式外,还有和平时期的自然进程。金朝时期,女真人在河北与汉人杂处,逐渐融入汉族。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融合进程缓慢。明朝时期,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原来元朝的色目人,融合汉、蒙、维吾尔等族人,形成回族,大量迁居河北,在运河两岸定居。清朝前期比较重视团结少数民族,恩威并用,在河北的民族融合主要是张家口、承德等地蒙、满、汉、回等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冀南、渤海等回民支队活跃在河北各地,屡建功勋,威名远播。总之,民族融合、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象征,河北人民为此做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贡献。自古以来河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

传说,黄帝曾经“邑于涿鹿之阿”,尧帝则因为被封于河北唐县,又称唐尧,到商代唐国仍然是一个较有影响的方国,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河北的涿鹿、唐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夏代时期,商之先人就主要活动于太行山东麓河北一带,《史记·殷本纪》等书记载:商王“祖乙迁于邢”。虽然邢的地望有几种说法,但是从文献和考古来看,应该是邢台,可见邢台一度曾为商的都城,是国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分布于河北的方国有数十个之多,城邑遍布各地。战国时期,燕下都、中山国灵寿故城、赵都邯郸是河北的三大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天下,其灿烂文化至今仍然耀眼夺目。两汉时期,邯郸是国内五大著名都市之一。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邺城先后是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隋朝魏州(治今大名县东北)、贝州(治今清河县西北)、沧州名闻天下。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成为畿辅重地,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开始兴起。近代天津(属于河北,且多次成为省会)、唐山、秦皇岛先后崛起。限于篇幅,上述地方政治、经济繁荣发达情况,不再一一记述。总体来说,宋以前,河北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都非常先进发达,有关城市更是名噪一时。宋以后,经济方面开始逐渐落后,但是由于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作为畿辅重地,仍然可谓政治中心。近代以来,河北得风气之先,工业、商业、金融、交通等得到较快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治上,直隶(今河北)总督一般都身兼数职,权倾一时,炙手可热。民国后则逊于前,直系军阀盘踞保定等地,却是恶名远播。河北是成立共产党基层组织最早的省之一,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河北成为新旧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在河北阜平县,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圣地,名闻遐迩,在革命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河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国时期河北哲学家以慎到、公孙龙、荀子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流传下来的著作《慎子》对法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孙龙子》对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在战国诸子中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董仲舒创立西汉新儒学体系,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近代张之洞著有《劝学篇》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名重一时,影响深远。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彪炳青史。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僧一行的《大衍历》、郭守敬的《授时历》,在世界天文历法史上各领风骚;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为世界首创,郭守敬对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时间的测量和实际时间仅差26秒。医学方面,扁鹊发明望闻切问“四诊法”,提出医学分科专门化思想,影响深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理精识卓的经典名著,他大力提倡解剖学,贡献卓越;张锡纯提出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想、见解。元杂剧方面,在河北作家群中,关汉卿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戏剧家。在文献编纂方面,李昉主持编纂有《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精华》1000卷,至今仍然是经典名著;纪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之一,他还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名著。其他方面,如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地理学、教育、科学技术、建筑等,无不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不胜枚举。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相关文章

  •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促京津冀一体化
  • 国新办就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张琳摄 中国网北京12月1日讯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河北省党委副书记赵勇和河北省副省长聂辰席介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中国网进行了现 ...查看


  • 研究性学习-民俗文化研究
  •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 第1页,共19页 第2页,共19页 研究成果展示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 ...查看


  •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 ...查看


  • 养老观的变迁
  • 2008年1月河北学刊 Jan..2008 第28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mal V01.28 No.1 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 葛晓萍1,李澍卿2,袁丙澍3 (1.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河 ...查看


  •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标杆尺"
  •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我们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筹建新中国之际,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向全党提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 ...查看


  •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
  • 根据经济地理学知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 义和现实意义,并举实例 目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查看


  • 2014 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
  • 2014 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11. 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2.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 ...查看


  • 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5题,参考时限30分钟) 一.阅读理解.每道题给出一段文字,请你通过阅读理解,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有的人有一 ...查看


  • 保定历史简介
  • 保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 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从已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看 , 保定区域具有发达的 史前文明.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证实 , 在 2.8 万年前 , 这 里即是黄种人 ( 蒙古人种 ) 的祖先一一智人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