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的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能力目标贯穿全课。

本课可挖掘的思想教育因素有关于节俭——成由俭败由奢。兴衰启示:暴政会激起人民反抗,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国家灭亡;仁政会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以德治国;古今联系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对比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功过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本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1.讲解“文景之治”这一子目,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的内容,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并打出以下投影:

让学生想一想:“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寻求答案: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教师再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2.接着,讲述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景象。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讲解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不同。可让学生自由议论、发言,引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3.而后,引入汉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的显著效果。教师可打出以下投影(与汉初经济残破又成鲜明对比):

教师小结:这就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4.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个子目,教师可先提问“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情”,引导学生发言、议论,然后用“雄才大略”作结。再让一个同学朗读第62页课文小字,让学生说说“这段小字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材、善于使用人材的结论。

5. 教师再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学生作答后,先讲政治方面的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可先请一位学生读关于梁王的课文,由此而引出“武帝时诸侯国仍有相当势力”的认识。再讲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两种做法,最后引出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的效果。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难点,可主要由教师讲述。为方便学生理解董仲舒的有关建议,可使用以下投影:

接着,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答:儒家学说,即儒术)再提问:“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可让学生议论、回答。

7.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教师可引导同学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可用以下图示(投影)小结:

8.西汉灭亡,东汉建立,教师简要交待清楚即可。尤其是“东汉的统治”一目,全为阅读内容,教师不必展开讲述。

三、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学生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教师应帮助学生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短剧(让学生自主发挥)

2.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的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能力目标贯穿全课。

本课可挖掘的思想教育因素有关于节俭——成由俭败由奢。兴衰启示:暴政会激起人民反抗,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国家灭亡;仁政会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以德治国;古今联系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对比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功过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本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1.讲解“文景之治”这一子目,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的内容,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并打出以下投影:

让学生想一想:“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寻求答案: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教师再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2.接着,讲述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景象。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讲解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不同。可让学生自由议论、发言,引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3.而后,引入汉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的显著效果。教师可打出以下投影(与汉初经济残破又成鲜明对比):

教师小结:这就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由此过渡到下一目)。

4.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个子目,教师可先提问“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情”,引导学生发言、议论,然后用“雄才大略”作结。再让一个同学朗读第62页课文小字,让学生说说“这段小字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材、善于使用人材的结论。

5. 教师再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学生作答后,先讲政治方面的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可先请一位学生读关于梁王的课文,由此而引出“武帝时诸侯国仍有相当势力”的认识。再讲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两种做法,最后引出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的效果。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难点,可主要由教师讲述。为方便学生理解董仲舒的有关建议,可使用以下投影:

接着,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答:儒家学说,即儒术)再提问:“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可让学生议论、回答。

7.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教师可引导同学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可用以下图示(投影)小结:

8.西汉灭亡,东汉建立,教师简要交待清楚即可。尤其是“东汉的统治”一目,全为阅读内容,教师不必展开讲述。

三、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学生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教师应帮助学生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短剧(让学生自主发挥)

2.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

  •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2.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 ...查看


  •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了解"文景之治"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 知识与技能 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借助虚拟人物播放动画创设情境导入,由虚拟人物穿越,引导 教学 目标 过 ...查看


  • 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审核人:初一历史组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5.10.21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重点掌握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学院:政史学院班级:姓名:朱慧学号: 2012级历史学班 [1**********]7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1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 ...查看


  •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新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任课教师:李培源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思考探究"汉武帝 ...查看


  • 12.大一统的汉朝
  • 初一历史讲学稿 课 题:12.大一统的汉朝 主备人:祁耀武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自己初步运用 ...查看


  • 大一统的汉朝 2
  •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 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如何解决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问 ...查看


  • 2.12大一统的汉朝
  • 2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 三 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 教学模式 :五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