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2008年2月
・108・
第40卷第2期
FEBRUARY
2008VOI.40
NO.2
JOURNALOFNEWCHlNESEMEDlClNE
【文章编号】0256—7415(2008)02—0108—02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陈二员,.刘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中医学;汉方医学;日本;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R—093.103
【文献标识码】B
1
日本汉方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明清之际,随着中医典籍的不断传入。以及日本在华学成
回国的医生逐渐增多,日本医家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深入,医学经验的积累日渐深厚,日本的汉方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田代三喜(公元1465一1537年)及其徒曲真赖道三为核心的后世派,还有以后藤良山、古益东洞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后世派源于日本室町时代,僧人月湖于1452年到中国求法,后以医为业,编撰有《类证辨异全九集》、《济阴方》等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田代三喜入明拜月湖为师,随月湖研习中医达12年之久,深得中医治病之道,对李东垣的温补脾胃学说和朱丹溪的滋阴降火学说尤为推崇。学成回国后,在日本首倡李朱医学,著有《三归回翁医书》。他不仅使李朱学说广为流传,也对李朱学说有所发挥。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理学,其弟子曲直漱道三亦信奉李朱学说,且受朱丹溪
的影响犹为深厚,遂大力推广普及,后建启迪院,广纳门徒,
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各地盛极一时。1571年,曲直濑道三的代
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
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
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金元医家,而是博采
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
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
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漱道三追随者甚众,
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时代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
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在日本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创了日本汉方医学的本土化阶段。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公元1603—1876年),
“金元医学”在中土逐渐衰落,日本也受这种趋势的影
响,主张回归《伤寒杂病论》,以坂净运为奠基人、名古屋玄医为开山鼻祖的“古方派”开始复权。坂净运于弘治5年(1492年)来华,对汉代张仲景的学说颇有研究。8年后归国,【收稿日期]2007一11—25
万
方数据并将《伤寒杂病论》等书带回日本医药界广为传播,对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世派代表人物后藤良山是
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他一改当时医师剃光头、起法号、穿僧衣、受僧官的常规,穿便服、束发,树立了一种以施行仁术为主的新医家形象,使医学从佛教中独立了出来,这一切都成为
了后来确定医师社会地位的原动力。古方派认为,古代医学是
从纯粹观察和实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临床最有价值的,
故独崇<伤寒论》并加以发扬。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古方
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良山否认阴阳五行学
说,独重气的生理病理,提出“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认为“只有张仲景之随证投药,不拘病因,最可推崇”;提出“万病一毒论”,开创了日本医学界病因论的先河;并主张疾病是因为后天生成的病毒侵入人体而造成的,毒惟一种,毒就是万
病所发生的原因。他在充分吸收《伤寒杂病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类聚方》、《药征》等著作,使古方派发展达到顶点;其子吉益南涯对“万病一毒论”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毒是指气、血、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气血水说”。这些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深人,进而后来压倒后世派而成了汉方医学之主流。至今不衰。18世纪中叶,主张折衷古今的势力也开始抬头,形成了以多纪(丹波)氏为代表的“折衷派”,从而与古方派、后世派成三足鼎立之势。折衷派既不偏重于后世派的宋、元医方,也不盲从于古方派的汉代和隋唐的古方;而是想方设法地将两派的长处有机地结合。折衷派吸收了后世派和古
方派的优点,扬弃其不足并吸取一些西洋医学观点而立论,主
张无论是哪一派,只要在临床有效就应选用。开发中药麻醉剂,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术的华岗青洲、永富独啸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汉方界,被称为幕末明治的汉方巨头浅田宗伯等都可以说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们又对历代的医学名著和重要资料进行校正和整理,使之对汉方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18世纪后半叶,考证学方法被导入到医学研究中,江户医学考证学的开创者是目黑道琢。他精通《素
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宋
金元明诸医书,是“考证派”最关键的人物之一。考证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山田正珍以及丹波元胤。他们主要从训话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侧重于古文献的考证、训诂、笺注,理论上完全尊古,对保存和传播中医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丹波元胤所著《医籍考》等,就流传甚广。丹波元坚于元胤去世后继承了由其家族创办的医学馆(即跻寿馆)。在医学馆期间,元坚不但写就了《伤寒论述义》、《金匮要略
述义>、《素问绍识:}、《杂病广要》等书,更尽力地重版了宋版的《千金方》和<医心方’,同时积极搜集并重版其他善
本医学书籍,这是他为江户医学所遗留下来的最大功绩。江户医学考证派由目黑道琢开始,至元简、元坚等人时进一步发展,而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是森立之。这位先师从夜斋,后
新中医2008年2月第40卷第2期
JOURNALOFNEWCHINESEMEDICINE
FEBRUARY
2008
V01.40
NO.2・109・
入兰轩门下并成为兰门五哲之一的医家,生性好学,适逢时局面。在西医缺乏有效疗法的情况下,近几大学有地滋等人给急稳定,再加上天赐长寿使他得以写就令医界叹为观止的名著。性重症黄疸型肝炎患者大量使用小柴胡冲剂,结果造成27例明治十八年,森立之的离世宣告了考证派的终结o
患者因间质性肺炎而死亡的惨剧。立时,这一消息被炒得沸沸2
明治时代中医的衰落
扬扬。颇像是一场对中医复兴运动的反扑。有识者明白,这就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面对西方科学文明的大规模东
是“废医存药”的恶果。
渐和亚洲诸国落后的现实,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多种汉方药都被列入社余年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富国强兵新政,开展“明治维新”会保险药品之中,从法律地位上给予认同。日本政府也加大投运动,中医被贬为简陋破旧的小木船,而西医则被誉为巍峨坚入,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汉方医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据统固的大轮船。汉方医学与当时急需发展战伤外科、预防医学、1计,目前日本有20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机构,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相矛盾,全国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汉方药厂200家左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天皇进而决定通右,4万多家药房经营汉方药。
过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引进德国医学,规定只有通过西医考试取如今,也有一批精通汉方医学理论和治疗的西医专家和权得医师资格的人才可以使用中医方药,虽未立即废除汉方,却威,对汉方医学给予很高评价,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汉方医学采用了默杀的方法,使一千多年来为维护日本人民健康作出巨的认同和信赖。汉方药的确切疗效、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的重视大贡献的汉方医学一夜之间跌入冰窟。汉方学馆被封闭,领导和投入,使得汉方医学在日本的地位逐渐升高。
权由西医执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当然,目前日本的主流医学还是西医学,汉方医学仍然是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明治八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一种辅助或补充。既往认为,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的理论处在法律上难以生存的状态,明治九年的医生开业考试的所有整体重视不够,重在。辨病”而疏于“辨证”,因而影响了疗七个科目都是西医。如此,汉方医学在日本已难延续。至此,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这些观点还是有失偏颇的。如日汉方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本春光苑汉方研修会的粟岛行春先生,不仅对《素问》、《难3
中医在日本的复兴
.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能充分20世纪初,兼通汉方的西医生。和田启十郎”编撰出版运用指导临床,并结合当前现实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其深了《医界之铁椎》一书。受这部著作的感染,因传染病而痛失厚的理论功底在国内亦属罕见。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已邀请其就爱女的的西医生汤本求真开始刻苦钻研汉方,有感于西医的风中医经典作专题讲学。不仅如此,他还与日本东洋医学药学古靡和汉方的没落,于1928年自费出版了日本汉方名著《皇汉典研究会的角田睦子先生一起,在东京、大阪等地巡回讲学,医学》,使汉方在明治维新后初露曙光。虽然日本至今没有纯每周1次。从不间断,所到之处,听者甚众。
粹的汉方医,但是对汉方药的再认识却已成为潮流。1950年日本目前所用的汉方药大多为精制颗粒冲剂,相对于水煎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特别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剂更为便捷,因此,在保证方药有效性的基础上,改进中药方访华时,一位随行记者突发疾病,经北京一位中医针灸治疗后剂的制剂工艺的研究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很快缓解,这一事件使中医针灸声誉鹊起。受其影响,中医在可以预言,由于近年来日本各界对中医药的信赖,汉方药日本也开始复兴,第一家中医学研究所在日本成立。到了l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以及较强的综合科研能力,只要假以时1976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汉方方剂纳入国民医疗保险,这使日,中医中药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得汉方药迅速普及。大学的医学部也开始重视传统医学,把汉(编辑:郭桃美)
方医学加人教学大纲的大学正不断增加,教学时数也在增多。如弘前大学长期以来都在医学概论中讲授2个单元的汉方医学,2001年更增至5个单元;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从1993年提供空心胶囊
起就开设汉方医学基础讲座,同时在研究生院开汉方医学的选修课。日本“医学教育大纲研究开发事业委员会”完成的。医产品型号(胃溶)0#装量O.3一O.59
l#装量
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加入了“和汉药概说”等汉方医学内O.1—0.39
2#装量O.19以下。容,要求医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学习汉方医学的基本知识。在此价格
135元/万粒(含邮资)。
期间,大冢敬节、矢数道明等汉方名家不仅在日本各地作了大需要的单位及个人请汇款至浙江新昌一诺胶丸有
限公司
潘炎锋收
邮编:312560电话:(0575)
量的汉方讲座,还有诸多著述流传于世,如《汉方诊疗的实86060338
86061888
款到3天内发货,如有质量
际》、《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疗百话》等,为问题及数量不足.厂方负责。l万粒以上办理邮购业汉方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现代汉方之诊疗作出了卓越贡献。
务。请写清收货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不少西医生滥用中药的局
万
方数据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陈二员, 刘敏
陈二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刘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新中医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2008,40(2)1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郑红斌.陈咸 中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2)
就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形成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了探讨.对汉方医学自无到有,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旨在探索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并为中医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学位论文 周琦 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与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学救亡斗争的比较研究 2007
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在历史上均经历过一场被政府取缔的浩劫。汉方医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强势的“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及“治产兴业”的西化革新政策下被日本政府勒令取缔。汉方医学界曾在此间组织起长达二十余年的救亡斗争,却仍旧令人扼腕的以失败告终。日本也成为西化过程中消灭传统医学最为彻底的国家。中医自民国元年新政府排挤中医教育以降三十余年中也曾遭政府取缔中医案的厄运。在“新学”、“新医”等西方新事物充盈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医界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力保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未像日本汉方医学那样终遭政府取缔而被革除于国家的医疗体系之外的命运。
仅就两国传统医学救亡斗争的史实及结果来看,汉方医学的湮灭属于强权政治下执行“灭汉兴洋”的恶果。然而,深刻探讨西学东渐时日本学习、吸收异域文化的特点,并联系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学术的衰亡,可以看出,汉方医学并非是顷刻间倒在革新的强权下的。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在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逐步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实用文明之后,在明治政府的利用下登上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舞台。这充分显示了日本学习、移植异域文化的特点,而千余年前所学来的汉唐文明作为一种已经落后的异域文明自然遭到了“物竞天择”似的淘汰。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救亡斗争的脆弱与无助便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显现出来的。对比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术,根源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的中医学,在民国时期取缔中医呼声甚嚣尘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发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能量。在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中医内部学术论争的历程中,中医界人士不断寻求改进、革新旧有的中医学并顽强地与反中医势力作殊死抗争。在这种力求完善、发展中医的过程中,民国时期的中医学家们捍卫了中医学于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合法地位,使之未遭遇日本汉方医学那样衰亡的厄运。本文将通过对两国传统医学在两个时期救亡斗争的史实比较,东西方医学学术争论比较,西学东渐轨迹的比较,探讨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所在,并以此为鉴,昭示中医学的未来。
另外,本文还将从另一个文化层面——书法——去探求、剖析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特征。在这个章节中,笔者将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根植异域文化时间上的短浅以及在缺失唐朝以前文字文明基础上开始的文化移植对于日本吸收、学习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从对待相类的文物不同的态度,窥视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模式之一斑。以此二者相互参照,探究日本汉文化、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就两个时期两个不同历史事件及其背景作概要叙述,并作分析比较;二、对明治时期的汉方医学学术争论与民国时期中医学学术争论进行分析比较;三、两国传统医学的救亡斗争结果迥异的缘由分析;四、两国文化之书法的比较分析;五、结语。
3.期刊论文 郑红斌.ZHENG Hongbin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中医教育2005,24(2)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4.期刊论文 潘桂娟.Pan Guijuan 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
日本传统的汉方医学,源自中国古代中医学.不仅在学术理论方面,而且在治疗实践方面,日本汉方医学和古代中医学全都一脉相承.但就日本汉医来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独自的特色与丰富多彩的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在近百年曾同样遭遇政治势力摧残与扼杀传统医学的事件.本文仅就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作概要回顾,旨在深化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使日本汉医被摧残的史实不致湮灭曲解,惨痛的教训得以永远汲取.
5.期刊论文 刘景超.张秀传.LIU Jing-chao.ZHANG Xiu-chuan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以主要使用经方和冲剂为特征.汉方医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会、培训班、自学等形式.
6.会议论文 全世玉 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 200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其古代医学以汉方医学为主。任何文化的传人,都会经历接纳、学习、提出疑问、解答疑惑、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医学进入日本也不例外。受地理条件所限,日本医家最初无法亲聆中国名医的教诲,而只能通过医学书籍去学习,从中寻找答案,这时的中国医学在日本尚处于开始被学习、被接受的阶段。但是,当日本的汉医学达到了向中国古典医书提出疑问的水平时,即大约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医家进入了研究中医学古典书籍的阶段。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中国传人的大量不同版本的《素问》著作,并将其抄录、复刻,同时经不断研习,日本医家也尝试撰著与《素问》有关的医籍,将中国的《素问》本土化。本文探讨了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书中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根据“天人相应”的生命观来说明人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规则,因此成为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之书。《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也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源头著作之一。《素问》一书传入日本,在日本被传抄、翻刻、整理和研究,影响极大。该书与《伤寒论》、《金匾要略》等医学经典一起,奠定了日本传统医学的基础,由此派生出独具特色的汉方医学,成为中国医学在国外繁衍生长的一脉分支。
7.期刊论文 付中学.李俊德.Fu Zhongxue.Li Junde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渊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是受中国考据学影响而产生的,萌芽于江户中期,至江户后期达到高潮.汉方医学考据学家运用考据学方法对医籍进行训校,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医理对医籍进行训校的局面,对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8.期刊论文 张国霞.肖照岑 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派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9.学位论文 平出由子 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 2004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是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在日本发展而成的医学.但现代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该文采用文献学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回顾中日医学交流史、日本社会发展史、文化主导者的变迁史等,对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
,重方术"之思路形成的历史背景、源流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明清以前,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理论在汉方医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当时的中医学无明显的差异,只是由于后世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化主导者的变迁以及梅毒等传染病的流行,以致过分地重视"实证亲试",强调"万病一毒",力主"方证相对"等,使之逐步走向"轻理论,重方术"之路,放弃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吉益东洞.文中分析了日本汉方"轻理论,重方术"的流弊以及对日本汉方医学现状的影响,并以"小柴胡汤副作用"为例,指出日本汉方医学的优势、局限以及对策.
10.期刊论文 靳士英.Jin Shi-ying 日本中医学热的启示 -现代医院2006,6(1)
日本输入中国医学最早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徐福渡海求仙,携百工技艺中必有医药人员,但史少记载.其后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562年吴人智聪携药臼、明堂图、四海类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国医家传授中医.自隋唐时期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医,中国也有许多医药学家包括僧人渡日,交流极为频繁.日本经过学习、模仿的漫长阶段,至江户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并出现后世方派、古方派、考证派、兰汉折衷派等学派.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它只能在西医中有祖传、师承或研究家中流传应用.二战结束后,日本汉方医又有复兴的趋势.
引证文献(1条)
1.苏颖.张学兵 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zy20080206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4日
新中医2008年2月
・108・
第40卷第2期
FEBRUARY
2008VOI.40
NO.2
JOURNALOFNEWCHlNESEMEDlClNE
【文章编号】0256—7415(2008)02—0108—02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陈二员,.刘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中医学;汉方医学;日本;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R—093.103
【文献标识码】B
1
日本汉方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明清之际,随着中医典籍的不断传入。以及日本在华学成
回国的医生逐渐增多,日本医家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深入,医学经验的积累日渐深厚,日本的汉方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田代三喜(公元1465一1537年)及其徒曲真赖道三为核心的后世派,还有以后藤良山、古益东洞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后世派源于日本室町时代,僧人月湖于1452年到中国求法,后以医为业,编撰有《类证辨异全九集》、《济阴方》等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田代三喜入明拜月湖为师,随月湖研习中医达12年之久,深得中医治病之道,对李东垣的温补脾胃学说和朱丹溪的滋阴降火学说尤为推崇。学成回国后,在日本首倡李朱医学,著有《三归回翁医书》。他不仅使李朱学说广为流传,也对李朱学说有所发挥。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理学,其弟子曲直漱道三亦信奉李朱学说,且受朱丹溪
的影响犹为深厚,遂大力推广普及,后建启迪院,广纳门徒,
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各地盛极一时。1571年,曲直濑道三的代
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
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
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金元医家,而是博采
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
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
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漱道三追随者甚众,
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时代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
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在日本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创了日本汉方医学的本土化阶段。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公元1603—1876年),
“金元医学”在中土逐渐衰落,日本也受这种趋势的影
响,主张回归《伤寒杂病论》,以坂净运为奠基人、名古屋玄医为开山鼻祖的“古方派”开始复权。坂净运于弘治5年(1492年)来华,对汉代张仲景的学说颇有研究。8年后归国,【收稿日期]2007一11—25
万
方数据并将《伤寒杂病论》等书带回日本医药界广为传播,对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世派代表人物后藤良山是
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他一改当时医师剃光头、起法号、穿僧衣、受僧官的常规,穿便服、束发,树立了一种以施行仁术为主的新医家形象,使医学从佛教中独立了出来,这一切都成为
了后来确定医师社会地位的原动力。古方派认为,古代医学是
从纯粹观察和实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临床最有价值的,
故独崇<伤寒论》并加以发扬。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古方
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良山否认阴阳五行学
说,独重气的生理病理,提出“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认为“只有张仲景之随证投药,不拘病因,最可推崇”;提出“万病一毒论”,开创了日本医学界病因论的先河;并主张疾病是因为后天生成的病毒侵入人体而造成的,毒惟一种,毒就是万
病所发生的原因。他在充分吸收《伤寒杂病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类聚方》、《药征》等著作,使古方派发展达到顶点;其子吉益南涯对“万病一毒论”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毒是指气、血、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气血水说”。这些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深人,进而后来压倒后世派而成了汉方医学之主流。至今不衰。18世纪中叶,主张折衷古今的势力也开始抬头,形成了以多纪(丹波)氏为代表的“折衷派”,从而与古方派、后世派成三足鼎立之势。折衷派既不偏重于后世派的宋、元医方,也不盲从于古方派的汉代和隋唐的古方;而是想方设法地将两派的长处有机地结合。折衷派吸收了后世派和古
方派的优点,扬弃其不足并吸取一些西洋医学观点而立论,主
张无论是哪一派,只要在临床有效就应选用。开发中药麻醉剂,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术的华岗青洲、永富独啸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汉方界,被称为幕末明治的汉方巨头浅田宗伯等都可以说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们又对历代的医学名著和重要资料进行校正和整理,使之对汉方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18世纪后半叶,考证学方法被导入到医学研究中,江户医学考证学的开创者是目黑道琢。他精通《素
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宋
金元明诸医书,是“考证派”最关键的人物之一。考证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山田正珍以及丹波元胤。他们主要从训话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侧重于古文献的考证、训诂、笺注,理论上完全尊古,对保存和传播中医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丹波元胤所著《医籍考》等,就流传甚广。丹波元坚于元胤去世后继承了由其家族创办的医学馆(即跻寿馆)。在医学馆期间,元坚不但写就了《伤寒论述义》、《金匮要略
述义>、《素问绍识:}、《杂病广要》等书,更尽力地重版了宋版的《千金方》和<医心方’,同时积极搜集并重版其他善
本医学书籍,这是他为江户医学所遗留下来的最大功绩。江户医学考证派由目黑道琢开始,至元简、元坚等人时进一步发展,而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是森立之。这位先师从夜斋,后
新中医2008年2月第40卷第2期
JOURNALOFNEWCHINESEMEDICINE
FEBRUARY
2008
V01.40
NO.2・109・
入兰轩门下并成为兰门五哲之一的医家,生性好学,适逢时局面。在西医缺乏有效疗法的情况下,近几大学有地滋等人给急稳定,再加上天赐长寿使他得以写就令医界叹为观止的名著。性重症黄疸型肝炎患者大量使用小柴胡冲剂,结果造成27例明治十八年,森立之的离世宣告了考证派的终结o
患者因间质性肺炎而死亡的惨剧。立时,这一消息被炒得沸沸2
明治时代中医的衰落
扬扬。颇像是一场对中医复兴运动的反扑。有识者明白,这就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面对西方科学文明的大规模东
是“废医存药”的恶果。
渐和亚洲诸国落后的现实,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多种汉方药都被列入社余年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富国强兵新政,开展“明治维新”会保险药品之中,从法律地位上给予认同。日本政府也加大投运动,中医被贬为简陋破旧的小木船,而西医则被誉为巍峨坚入,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汉方医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据统固的大轮船。汉方医学与当时急需发展战伤外科、预防医学、1计,目前日本有20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机构,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相矛盾,全国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汉方药厂200家左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天皇进而决定通右,4万多家药房经营汉方药。
过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引进德国医学,规定只有通过西医考试取如今,也有一批精通汉方医学理论和治疗的西医专家和权得医师资格的人才可以使用中医方药,虽未立即废除汉方,却威,对汉方医学给予很高评价,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汉方医学采用了默杀的方法,使一千多年来为维护日本人民健康作出巨的认同和信赖。汉方药的确切疗效、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的重视大贡献的汉方医学一夜之间跌入冰窟。汉方学馆被封闭,领导和投入,使得汉方医学在日本的地位逐渐升高。
权由西医执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当然,目前日本的主流医学还是西医学,汉方医学仍然是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明治八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一种辅助或补充。既往认为,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的理论处在法律上难以生存的状态,明治九年的医生开业考试的所有整体重视不够,重在。辨病”而疏于“辨证”,因而影响了疗七个科目都是西医。如此,汉方医学在日本已难延续。至此,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这些观点还是有失偏颇的。如日汉方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本春光苑汉方研修会的粟岛行春先生,不仅对《素问》、《难3
中医在日本的复兴
.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能充分20世纪初,兼通汉方的西医生。和田启十郎”编撰出版运用指导临床,并结合当前现实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其深了《医界之铁椎》一书。受这部著作的感染,因传染病而痛失厚的理论功底在国内亦属罕见。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已邀请其就爱女的的西医生汤本求真开始刻苦钻研汉方,有感于西医的风中医经典作专题讲学。不仅如此,他还与日本东洋医学药学古靡和汉方的没落,于1928年自费出版了日本汉方名著《皇汉典研究会的角田睦子先生一起,在东京、大阪等地巡回讲学,医学》,使汉方在明治维新后初露曙光。虽然日本至今没有纯每周1次。从不间断,所到之处,听者甚众。
粹的汉方医,但是对汉方药的再认识却已成为潮流。1950年日本目前所用的汉方药大多为精制颗粒冲剂,相对于水煎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特别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剂更为便捷,因此,在保证方药有效性的基础上,改进中药方访华时,一位随行记者突发疾病,经北京一位中医针灸治疗后剂的制剂工艺的研究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很快缓解,这一事件使中医针灸声誉鹊起。受其影响,中医在可以预言,由于近年来日本各界对中医药的信赖,汉方药日本也开始复兴,第一家中医学研究所在日本成立。到了l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以及较强的综合科研能力,只要假以时1976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汉方方剂纳入国民医疗保险,这使日,中医中药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得汉方药迅速普及。大学的医学部也开始重视传统医学,把汉(编辑:郭桃美)
方医学加人教学大纲的大学正不断增加,教学时数也在增多。如弘前大学长期以来都在医学概论中讲授2个单元的汉方医学,2001年更增至5个单元;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从1993年提供空心胶囊
起就开设汉方医学基础讲座,同时在研究生院开汉方医学的选修课。日本“医学教育大纲研究开发事业委员会”完成的。医产品型号(胃溶)0#装量O.3一O.59
l#装量
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加入了“和汉药概说”等汉方医学内O.1—0.39
2#装量O.19以下。容,要求医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学习汉方医学的基本知识。在此价格
135元/万粒(含邮资)。
期间,大冢敬节、矢数道明等汉方名家不仅在日本各地作了大需要的单位及个人请汇款至浙江新昌一诺胶丸有
限公司
潘炎锋收
邮编:312560电话:(0575)
量的汉方讲座,还有诸多著述流传于世,如《汉方诊疗的实86060338
86061888
款到3天内发货,如有质量
际》、《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疗百话》等,为问题及数量不足.厂方负责。l万粒以上办理邮购业汉方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现代汉方之诊疗作出了卓越贡献。
务。请写清收货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不少西医生滥用中药的局
万
方数据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陈二员, 刘敏
陈二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刘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新中医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2008,40(2)1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郑红斌.陈咸 中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2)
就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形成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了探讨.对汉方医学自无到有,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旨在探索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并为中医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学位论文 周琦 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与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学救亡斗争的比较研究 2007
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在历史上均经历过一场被政府取缔的浩劫。汉方医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强势的“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及“治产兴业”的西化革新政策下被日本政府勒令取缔。汉方医学界曾在此间组织起长达二十余年的救亡斗争,却仍旧令人扼腕的以失败告终。日本也成为西化过程中消灭传统医学最为彻底的国家。中医自民国元年新政府排挤中医教育以降三十余年中也曾遭政府取缔中医案的厄运。在“新学”、“新医”等西方新事物充盈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医界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力保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未像日本汉方医学那样终遭政府取缔而被革除于国家的医疗体系之外的命运。
仅就两国传统医学救亡斗争的史实及结果来看,汉方医学的湮灭属于强权政治下执行“灭汉兴洋”的恶果。然而,深刻探讨西学东渐时日本学习、吸收异域文化的特点,并联系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学术的衰亡,可以看出,汉方医学并非是顷刻间倒在革新的强权下的。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在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逐步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实用文明之后,在明治政府的利用下登上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舞台。这充分显示了日本学习、移植异域文化的特点,而千余年前所学来的汉唐文明作为一种已经落后的异域文明自然遭到了“物竞天择”似的淘汰。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救亡斗争的脆弱与无助便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显现出来的。对比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术,根源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的中医学,在民国时期取缔中医呼声甚嚣尘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发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能量。在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中医内部学术论争的历程中,中医界人士不断寻求改进、革新旧有的中医学并顽强地与反中医势力作殊死抗争。在这种力求完善、发展中医的过程中,民国时期的中医学家们捍卫了中医学于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合法地位,使之未遭遇日本汉方医学那样衰亡的厄运。本文将通过对两国传统医学在两个时期救亡斗争的史实比较,东西方医学学术争论比较,西学东渐轨迹的比较,探讨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所在,并以此为鉴,昭示中医学的未来。
另外,本文还将从另一个文化层面——书法——去探求、剖析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特征。在这个章节中,笔者将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根植异域文化时间上的短浅以及在缺失唐朝以前文字文明基础上开始的文化移植对于日本吸收、学习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从对待相类的文物不同的态度,窥视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模式之一斑。以此二者相互参照,探究日本汉文化、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就两个时期两个不同历史事件及其背景作概要叙述,并作分析比较;二、对明治时期的汉方医学学术争论与民国时期中医学学术争论进行分析比较;三、两国传统医学的救亡斗争结果迥异的缘由分析;四、两国文化之书法的比较分析;五、结语。
3.期刊论文 郑红斌.ZHENG Hongbin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中医教育2005,24(2)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4.期刊论文 潘桂娟.Pan Guijuan 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
日本传统的汉方医学,源自中国古代中医学.不仅在学术理论方面,而且在治疗实践方面,日本汉方医学和古代中医学全都一脉相承.但就日本汉医来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独自的特色与丰富多彩的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在近百年曾同样遭遇政治势力摧残与扼杀传统医学的事件.本文仅就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作概要回顾,旨在深化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使日本汉医被摧残的史实不致湮灭曲解,惨痛的教训得以永远汲取.
5.期刊论文 刘景超.张秀传.LIU Jing-chao.ZHANG Xiu-chuan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以主要使用经方和冲剂为特征.汉方医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会、培训班、自学等形式.
6.会议论文 全世玉 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 200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其古代医学以汉方医学为主。任何文化的传人,都会经历接纳、学习、提出疑问、解答疑惑、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医学进入日本也不例外。受地理条件所限,日本医家最初无法亲聆中国名医的教诲,而只能通过医学书籍去学习,从中寻找答案,这时的中国医学在日本尚处于开始被学习、被接受的阶段。但是,当日本的汉医学达到了向中国古典医书提出疑问的水平时,即大约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医家进入了研究中医学古典书籍的阶段。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中国传人的大量不同版本的《素问》著作,并将其抄录、复刻,同时经不断研习,日本医家也尝试撰著与《素问》有关的医籍,将中国的《素问》本土化。本文探讨了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书中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根据“天人相应”的生命观来说明人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规则,因此成为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之书。《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也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源头著作之一。《素问》一书传入日本,在日本被传抄、翻刻、整理和研究,影响极大。该书与《伤寒论》、《金匾要略》等医学经典一起,奠定了日本传统医学的基础,由此派生出独具特色的汉方医学,成为中国医学在国外繁衍生长的一脉分支。
7.期刊论文 付中学.李俊德.Fu Zhongxue.Li Junde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渊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是受中国考据学影响而产生的,萌芽于江户中期,至江户后期达到高潮.汉方医学考据学家运用考据学方法对医籍进行训校,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医理对医籍进行训校的局面,对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8.期刊论文 张国霞.肖照岑 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派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9.学位论文 平出由子 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 2004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是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在日本发展而成的医学.但现代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该文采用文献学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回顾中日医学交流史、日本社会发展史、文化主导者的变迁史等,对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
,重方术"之思路形成的历史背景、源流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明清以前,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理论在汉方医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当时的中医学无明显的差异,只是由于后世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化主导者的变迁以及梅毒等传染病的流行,以致过分地重视"实证亲试",强调"万病一毒",力主"方证相对"等,使之逐步走向"轻理论,重方术"之路,放弃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吉益东洞.文中分析了日本汉方"轻理论,重方术"的流弊以及对日本汉方医学现状的影响,并以"小柴胡汤副作用"为例,指出日本汉方医学的优势、局限以及对策.
10.期刊论文 靳士英.Jin Shi-ying 日本中医学热的启示 -现代医院2006,6(1)
日本输入中国医学最早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徐福渡海求仙,携百工技艺中必有医药人员,但史少记载.其后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562年吴人智聪携药臼、明堂图、四海类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国医家传授中医.自隋唐时期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医,中国也有许多医药学家包括僧人渡日,交流极为频繁.日本经过学习、模仿的漫长阶段,至江户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并出现后世方派、古方派、考证派、兰汉折衷派等学派.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它只能在西医中有祖传、师承或研究家中流传应用.二战结束后,日本汉方医又有复兴的趋势.
引证文献(1条)
1.苏颖.张学兵 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zy20080206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