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及对数运算教案祥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桐城市第五中学 胡敏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理解对数性质,培养归纳,类比,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类型

新课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由指数引入对数)

问题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62页的思考题,根据给出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出任意一年头x 的人口总数,但是我们人口是要限制的,不能无限的增长下去,那么哪一年的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也就是说,(抽象出,板书),对于y =13⨯1.01x ,当已知x 的值时,可求出y 的值. 反之,当已知y 的值(y =a x =N )时,如何求

出x 的值,或者说x 该如何表示?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对数. (板书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引出对数的概念,了解引出对数的必要性.

(2)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看到书上给出的对数的概念(板书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做x =log a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注:1o 注意对数的写法;2o 底数的限制a >0且a ≠1

教师:好的,看到我们的概念,注意对数的写法,可以看出对数实际就是对指数中的指数的另一种表示,那么这里的a 也就要满足a >0且a ≠1.

特殊地,1o 常用对数:把log 10N 记为lg N ;

2o 自然对数:把log e N 记为ln N .

教师: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出现是为了方便表示、计算.

教师:再看到对数的概念,既然对数的引入与指数有关,那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探究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当a >0且a ≠1时,a x =N ⇔x =log a N

指数式 ⇔ 对数式

底数 ←a → 底数

指数 ←x → 对数

幂 ←N → 真数

教师:我们可以看出,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a 、x 、N 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名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位置是不同名称,也就是说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对应着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反之,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对应着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

设计意图:明确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清楚指数式与对数式中a 、x 、N 三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名称和位置的变化,加深对对数定义的理解. 教师:清楚了指数与对数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已知指数有它自己的性质,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怎样的呢?

3、对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对数a x =N ,这里a >0且a ≠1,那么N >0,反映到对数中是什么?

学生:在对数x =log a N 中,真数N 大于零.

教师:是的,也就是说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板书)

1o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教师:同样的,我们知道a 0=1,a 1=a ,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什么呢? 学生:log a 1=0, log a a =1

教师:是的,就是书上给出的结论. (板书)

2o log a 1=0, log a a =1

设计意图:由指数的一些性质得到对数的常用性质,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4、从例1和例2中选出两道题进行讲解,巩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是学生清楚一般的解题步骤.

教师:下面看到书上的例题

例如:例1中54=625,例2中-ln e 2=x

5、练习题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一下这两道题,下面的同学自己做,做完后与黑板上的对照一下

(1)把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 27o -1

311= 2o log 2=-2 43

(2)求出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o lg100=x 2o log x 9=2

学生做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接下来让两位同学分别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待学生讲完,给予鼓励。

教师:两位同学讲得好不好?掌声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反馈学生掌握对数的概念和对数与指数互化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归纳总结

1、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2、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3、对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根据指数的应用引入了对数,知道了对数的概念,明确指数和对数相互转化的关系,了解了对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等价转化的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教师: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习题作业A 组2.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对数是由指数转化而来,我觉得对数的引入,特别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对概念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我多引导学生思考,例题的选择我是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不太好,一开始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我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复述了知识,可是最好还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通过简单的题目来检测上一节课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为知识是死的,需要记住,但是方法是活的,能应用就好了,所以这一点做的不到位。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桐城市第五中学 胡敏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理解对数性质,培养归纳,类比,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类型

新课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由指数引入对数)

问题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62页的思考题,根据给出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出任意一年头x 的人口总数,但是我们人口是要限制的,不能无限的增长下去,那么哪一年的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也就是说,(抽象出,板书),对于y =13⨯1.01x ,当已知x 的值时,可求出y 的值. 反之,当已知y 的值(y =a x =N )时,如何求

出x 的值,或者说x 该如何表示?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对数. (板书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引出对数的概念,了解引出对数的必要性.

(2)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看到书上给出的对数的概念(板书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做x =log a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注:1o 注意对数的写法;2o 底数的限制a >0且a ≠1

教师:好的,看到我们的概念,注意对数的写法,可以看出对数实际就是对指数中的指数的另一种表示,那么这里的a 也就要满足a >0且a ≠1.

特殊地,1o 常用对数:把log 10N 记为lg N ;

2o 自然对数:把log e N 记为ln N .

教师: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出现是为了方便表示、计算.

教师:再看到对数的概念,既然对数的引入与指数有关,那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探究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当a >0且a ≠1时,a x =N ⇔x =log a N

指数式 ⇔ 对数式

底数 ←a → 底数

指数 ←x → 对数

幂 ←N → 真数

教师:我们可以看出,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a 、x 、N 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名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位置是不同名称,也就是说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对应着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反之,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对应着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

设计意图:明确指数式与对数式存在着互化的关系,清楚指数式与对数式中a 、x 、N 三个量之间的同一关系,名称和位置的变化,加深对对数定义的理解. 教师:清楚了指数与对数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已知指数有它自己的性质,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怎样的呢?

3、对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对数a x =N ,这里a >0且a ≠1,那么N >0,反映到对数中是什么?

学生:在对数x =log a N 中,真数N 大于零.

教师:是的,也就是说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板书)

1o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教师:同样的,我们知道a 0=1,a 1=a ,那么反映到对数中又是什么呢? 学生:log a 1=0, log a a =1

教师:是的,就是书上给出的结论. (板书)

2o log a 1=0, log a a =1

设计意图:由指数的一些性质得到对数的常用性质,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4、从例1和例2中选出两道题进行讲解,巩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是学生清楚一般的解题步骤.

教师:下面看到书上的例题

例如:例1中54=625,例2中-ln e 2=x

5、练习题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一下这两道题,下面的同学自己做,做完后与黑板上的对照一下

(1)把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 27o -1

311= 2o log 2=-2 43

(2)求出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o lg100=x 2o log x 9=2

学生做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接下来让两位同学分别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待学生讲完,给予鼓励。

教师:两位同学讲得好不好?掌声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反馈学生掌握对数的概念和对数与指数互化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归纳总结

1、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2、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3、对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根据指数的应用引入了对数,知道了对数的概念,明确指数和对数相互转化的关系,了解了对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等价转化的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教师: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习题作业A 组2.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对数是由指数转化而来,我觉得对数的引入,特别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对概念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我多引导学生思考,例题的选择我是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不太好,一开始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我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复述了知识,可是最好还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通过简单的题目来检测上一节课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为知识是死的,需要记住,但是方法是活的,能应用就好了,所以这一点做的不到位。


相关文章

  • 对数运算法则教案
  •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2课时)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法则进行对数运算.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 ...查看


  • 对数.教案
  • 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 ...查看


  • 2.2对数函数教案
  • 对数的概念 [自学目标] 1. 通过实例展示了解研究对数的必要性 2.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会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 理解并掌握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知识要点] 1. 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a (a & ...查看


  • 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 基本初等函数 一.[要点精讲] 1.指数与对数运算 (1)根式的概念: ①定义:若一个数的n 次方等于a (n >1, 且n ∈N *) ,则这个数称a 的n 次方根.即若x n =a ,则x 称a 的n 次方根n >1且n ∈ ...查看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 ...查看


  •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作为教学准备工作之一,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教学设计就是我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在下面三个基本点上: 一.理解数学,主要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对数 ...查看


  • [分式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
  •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分式的混合运算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初三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2.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通过课堂知识学 ...查看


  • 有几支铅笔教案
  • 课题: 有几支铅笔 第1课时(总第 课时)课标内容以及分析<有几支铅笔>是北师大版教学第一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一课时--<5以内的加法>.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加法运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加法计算是四则 ...查看


  • 加法的运算律教案
  • 加法的运算律 震泽实验小学 沈一平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例题."想想做做",练习九1~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