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知识]对仗.集句.复字

2016-07-06 联天下 liantianxia

对仗

对仗是指按照一定形式的语音平仄高下及字类虚实死活规则而形成的对偶。作为对偶修辞在诗词联赋曲等文体中的体现,对仗在传统文学家园的蓬勃发展,这也促成了对联文体的出现。从文学发展的视野来看,应该可以肯定的是,对偶先于对仗产生,对仗则先于对联文学的产生。从上古流传至今的许多民歌,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两相对的对称之美。南北朝时期,周颐、沈约等人对声律的研究与总结,便为律诗中对仗的出现提供了破土萌发的契机。

古人总结的对仗种类有几十种至上百种之多,如果我们简单化一下的话,也就是互对和自对。中国楹联学会编制的《联律通则》归纳出六条对仗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还是很好用。孔融无意中说出:“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无意中就符合这几条规则,所以才会有人提出这一副摘句对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这一说法.

集句

集句,就是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一首新诗或对联。集句诗有很高的欣赏性,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虽然诗句均是前人之作,句字本身没有独创性,但是不同风格的诗句只要被创作者遵循诗词的“启、承、转、合”的相关原则重新组合,做到状物抒怀、浑然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那么便是上好之作,让人耳目一新。要写好集句诗(词),首先必须博读强记,因为采集的每一句都要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且不能是从同一首诗、词中选取的;如果集近体诗,绝句要讲究格律、平仄、用韵;律诗还要讲究对仗;词则要讲究词谱中的某些音调;更重要的是,必须围绕主旨,做到“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清沈雄《古今诗话》)

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就是集句联。上联摘自《后汉书·祢衡传》:“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下联摘自苏轼《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1945年国共和谈时期,柳亚子先生请曹立庵先生为他治印一方,曰“前身祢正平,后身王尔德;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也是本自此联。

复字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复字。复字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复字一般可以复用两三次,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嵌于句中。对联复字格式有多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也可以是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就是单字复字联。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2016-07-06 联天下 liantianxia

对仗

对仗是指按照一定形式的语音平仄高下及字类虚实死活规则而形成的对偶。作为对偶修辞在诗词联赋曲等文体中的体现,对仗在传统文学家园的蓬勃发展,这也促成了对联文体的出现。从文学发展的视野来看,应该可以肯定的是,对偶先于对仗产生,对仗则先于对联文学的产生。从上古流传至今的许多民歌,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两相对的对称之美。南北朝时期,周颐、沈约等人对声律的研究与总结,便为律诗中对仗的出现提供了破土萌发的契机。

古人总结的对仗种类有几十种至上百种之多,如果我们简单化一下的话,也就是互对和自对。中国楹联学会编制的《联律通则》归纳出六条对仗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还是很好用。孔融无意中说出:“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无意中就符合这几条规则,所以才会有人提出这一副摘句对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这一说法.

集句

集句,就是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一首新诗或对联。集句诗有很高的欣赏性,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虽然诗句均是前人之作,句字本身没有独创性,但是不同风格的诗句只要被创作者遵循诗词的“启、承、转、合”的相关原则重新组合,做到状物抒怀、浑然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那么便是上好之作,让人耳目一新。要写好集句诗(词),首先必须博读强记,因为采集的每一句都要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且不能是从同一首诗、词中选取的;如果集近体诗,绝句要讲究格律、平仄、用韵;律诗还要讲究对仗;词则要讲究词谱中的某些音调;更重要的是,必须围绕主旨,做到“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清沈雄《古今诗话》)

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就是集句联。上联摘自《后汉书·祢衡传》:“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下联摘自苏轼《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1945年国共和谈时期,柳亚子先生请曹立庵先生为他治印一方,曰“前身祢正平,后身王尔德;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也是本自此联。

复字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复字。复字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复字一般可以复用两三次,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嵌于句中。对联复字格式有多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也可以是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就是单字复字联。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相关文章

  • 对仗的种类及形式
  • 文章提要: 本文介绍律诗对仗的基本知识,包括对仗的要求.种类.内容安排.避忌.对部分知识作了归纳,以便记忆,同时加入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对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修辞方法,其匀称美,映衬美,音韵美极为奇妙,往往使人进入一个幽默空灵的境界.律诗中间 ...查看


  • 苏教版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 2.精读课文,反复阅读品味春联的语言文字,了解春联的内容和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初步了解有关春联的 ...查看


  • 对仗对偶题 教师
  •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讲义--对仗.对联题 一.考点解读 用古诗词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2014年的新题型."对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修 辞手法,在春联.歌词.广告中普遍运用.用律诗中的语料考查对仗,既体现了对中华传 统文 ...查看


  • 苏教版[春联]教案
  • <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先想一想五副春联中包含的意思,再议一议,了解春联的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学 ...查看


  • 古典诗歌的分类及有关知识
  •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 ...查看


  • 撰写对联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造好句子
  • 撰写对联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造好句子     胡自立 对联分上.下两联,有上.下联单独成句的,也有上.下联串起来才是一个句子的.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副对联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 ...查看


  • "对偶"与"对仗"关系刍议
  • [提要]"对偶"和"对仗"之间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偶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仗是诗词骈文中按照字音的虚实做成的对偶句.对偶只是修辞上的要求,对仗除了修辞上的要求外 ...查看


  • 对联的文化和历史论文
  • 对联的文化和历史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是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对联』的定义. 想要了解对联文化,就不得不了解对联的历史.对联是怎样产生呢?有的学者认为,对联是" ...查看


  • [奇妙的对联]说课教案
  • <奇妙的对联>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二)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quo ...查看


热门内容